西方文化論文-伯明翰與法蘭克福:兩種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徑.doc_第1頁
西方文化論文-伯明翰與法蘭克福:兩種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徑.doc_第2頁
西方文化論文-伯明翰與法蘭克福:兩種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徑.doc_第3頁
西方文化論文-伯明翰與法蘭克福:兩種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徑.doc_第4頁
西方文化論文-伯明翰與法蘭克福:兩種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徑.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文化論文-伯明翰與法蘭克福:兩種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徑內容提要: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翰學派是20世紀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影響最大的兩個分支。過去學術界普遍認為這兩個學派有著完全不同的學術路徑和理論指向。本文通過分析兩者文化研究的不同路徑,最終說明:無論是法蘭克福學派還是伯明翰學派,其文化研究的路徑、方法雖然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堅持某些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卻是共同的,而這恰恰是值得我們當下借鑒的。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從20世紀中期開始,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們的研究更加貼近社會實際,他們的研究已不僅僅局限在哲學、社會學、美學或文學藝術,電影、電視、新聞、廣告、互聯(lián)網、流行音樂乃至語言、時尚、習俗、信仰等等日常生活領域都成了他們關注的對象,他們抓住了20世紀人類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的核心問題,即文化問題。從美學的革命、從審美烏托邦向更廣闊的文化領域的轉向,確實是20世紀后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們的一個共同點。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的眾多流派中,伯明翰學派和更早一些建立起來的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路徑給后人留下的啟迪最為深刻。不過長期以來,人們始終認為伯明翰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但在已故哲學家德里達看來,從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到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分析,從賽義德的東方學到詹姆遜的文化政治詩學,從中我們可以確切地感受到各種被“改裝”的馬克思主義在其中的幽靈般的徘徊。對這個幽靈,無論是無情驅趕還是熱情擁抱,都是對這位幽靈般“父親”的一種幽靈般的糾纏。德里達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經歷,馬克思在我們心目中的幾乎慈父般的形象,以及我們用來和其他的理論分支、其他的閱讀文本和闡釋世界方式做斗爭的方法,這一方法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遺產曾經是而且仍然是并因此永遠是絕對地和整個地確定的。”其實,德里達的話大致也能反映近幾十年西方文化研究的軌跡。無論是法蘭克福學派還是伯明翰學派,其文化研究的路徑雖然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堅持某些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卻是共同的。一我們知道,自20世紀4050年代起,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諾等人就站在文化精英主義立場上開始了大眾文化研究,其批判理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他們的大眾文化批判主要集中在麻痹、瓦解大眾反抗意志的“文化工業(yè)”上?!拔幕I(yè)”的含義是指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像一般商品生產那樣生產文化產品,并建立起一整套憑借現(xiàn)代科技手段大規(guī)模復制、傳播文化商品的娛樂工業(yè)體系?!拔幕I(yè)”是他們對物化的大眾文化的定性,意在指出這種商業(yè)性的文化因其技術化而在本性上侵蝕了藝術和美,也是對人的豐富性的“去勢”而使人成為“單向度的人”。因商品生產的標準化原則成為大眾文化的原則,所以,文化不再是標志著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的生命的對象化,而成為異化勞動的另一種形式的延伸,它以同樣機械的節(jié)奏和標準化的情節(jié)操縱著大眾的口味,以一種強制性的方式窒息了個體的生命力。致使大眾對“舒適”的文化的需求與兒童對糖果或玩具的需求毫無二致,大眾文化不再提供任何內在的價值,只不過用娛樂的外衣掩飾了它的本性。霍克海默、阿多諾之所以用“文化工業(yè)”而不是用“大眾文化”這個概念,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大眾文化有可能被誤解成從大眾生活中自發(fā)產生、并為大眾所用的文化,從而遮蔽了以大眾傳媒為載體的美國流行文化的本質。而“文化工業(yè)”則一語道破資本主義文化生產的天機商業(yè)流行文化是由文化工業(yè)批量生產的、由大眾購買和消費的文化產品,其最終目的同樣是對商品最大利潤的訴求,而且是被商業(yè)利益集團所控制和大眾“自愿”受操縱的。其實,超越單純的文化表象就學術匠心而言,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提出大眾文化理論是關聯(lián)于他們對法西斯主義的研究,通過對社會經驗的處理,用來解釋大眾的主觀自然怎么會毫無反抗地就卷入到社會合理化的悖論中,以及物化現(xiàn)象在文化生產及消費領域中的種種表現(xiàn)。他們對大眾文化的看法是消極的、悲觀的,得出了“現(xiàn)代大眾文化”就是“社會水泥”的著名論斷,并以其大眾文化理論對文化剩余價值做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始于五六十年代的英國文化研究,肇端于英國左翼批評家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和文化理論?;艏犹赜?957年出版了文化的用途,威廉斯于1958年出版了文化與社會,1963年出版了漫長的革命,湯普森于1963年出版了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這幾本書為英國文化研究作了奠基性的工作。特別是1964年“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的成立,是英國文化研究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以至“文化研究”這個概念本身也要歸功于伯明翰學派。他們不滿于法蘭克福學派那樣站在精英主義立場來研究文化的方式,特別是他們認為的本真的大眾文化,即底層的工人階級的文化,力圖從英國文學批評的利維斯主義傳統(tǒng)中脫離出來。他們反對利維斯那種試圖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批評來達到改造人性、以使人達到“高貴化”目的的精英立場,但他們繼承了利維斯從社會功利方面看待文學和其它文化現(xiàn)象的思路,威廉斯和伊格爾頓都嚴厲地批評了利維斯的自由人道主義,即自以為是超階級的,其實仍然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伯明翰學派認為任何文化或文化分析都是受制于特定群體的特殊利益,因而是特定群體態(tài)度和立場的表現(xiàn),以此開展他們的文化研究。在早期他們以新左派評論為陣地,發(fā)展出一種“文化主義”理論,擴大了文化的內涵,反對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的劃分,取消文化產品中審美標準的首要地位。認為文化既是實踐也是經驗,文化研究的主題不只是文化產品也是實踐和生產、分配、接受塑造一個社會文化共同體的過程??梢哉f,伯明翰學派是以嚴肅的方式對待大眾文化,同時也堅持文化研究的社會批判維度,意圖將大眾文化放在與社會相關聯(lián)的政治框架中加以分析。他們基于本土的社會、文化經驗,對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提出修正,強調文化主體與文化生產在當代社會中的決定性作用,并對大眾傳媒進行了較為深入地研究,對貶損、混淆大眾文化的精英主義進行了分析,表明一切皆是大眾的(精英只是幻象),所謂文化研究只是確定什么樣的大眾而不是區(qū)分精英與大眾;并認為以傳媒為載體的低級庸俗文化形式并不只是由工人階級消費的,這些文化形式也不是由工人階級自己創(chuàng)造的,以此他們對傳統(tǒng)精英文化進行了一種持續(xù)的毫不妥協(xié)的批判。20世紀70年代,伯明翰學派的新一代代表性學者霍爾重新整合了大眾文化批判中的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兩種研究范式,并將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和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結合起來,開辟了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并對北美及亞洲的文化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到了80年代,費斯克、默多克等人又對大眾日常生活和消費主義展開文化批判。他們通過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的消費文化現(xiàn)象進行解讀,凸顯大眾在符號消費中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藝術性”和“審美感覺”,以期為大眾的消費行為和商品符號乃至人生和生活實際尋求意義。這種凸顯大眾積極主動性的文化研究,有意無意地以法蘭克福學派對美國商業(yè)流行文化的批判,作為張揚他們文化研究而進行批駁的靶子。費斯克關于大眾文化理論的著作理解大眾文化、解讀大眾、電視文化、解讀電視及澳洲神話等在英語世界乃至全球知識界產生深刻了影響。他的大眾文化理論以凸顯大眾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抵抗”而著稱。他以其大眾文化的平民主義立場和對大眾文化的躬身踐行等,來反駁以霍克海默、阿多諾為代表的對“工業(yè)文化”的批判。他明確地提出:“工業(yè)社會的大眾文化,可謂矛盾透頂。一方面,它是工業(yè)化的其商品的生產與銷售,通過受利潤驅動的產業(yè)進行,而該產業(yè)只遵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大眾文化又為大眾所有,而大眾的利益并不是產業(yè)的利益”為此他得出結論:“一種商品要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須包括大眾的利益?!毙乱淮鞣今R克思主義學者們不認為大眾僅是被動受控的客體,也不再采用意識形態(tài)的分析方法,而認為在大眾文化中隱藏著一種積極能動的自主性力量。進而提出重新理解大眾文化,重新審視大眾傳媒,認為大眾文化是大眾顛覆和反抗資本的有力武器,是文化游擊戰(zhàn)中戰(zhàn)術上的勝利者,因而對大眾文化持肯定樂觀的態(tài)度。他將大眾文化視作大眾“怎么做都行的藝術”,在他眼中大眾文化是大眾“權且利用”現(xiàn)有文化資源進行積極主動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過程。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通過“電視的兩種經濟”的區(qū)分等系列論述,推進和深化了霍爾開創(chuàng)的“新霸權主義”文化研究,發(fā)展出一套獨特的文化理論,從而將大眾推至前所未有的顯要地位。如果我們把英國文化研究,特別是伯明翰學派的產生放在一個寬廣的社會思潮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不難看出,英國文化研究起源于“后福特主義”時期。我們知道,后福特主義是以高度靈活和柔性化形式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在“后福特主義”模式中,生產過程和勞動關系都具有柔性,柔性化的生產是建立在柔性技術和柔性工作基礎上的,生產出大量多樣化的產品,以滿足各自所占份額很小的個性化需求。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英國和歐洲許多地區(qū)仍然存在著明顯的社會對峙,這一對峙也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工人階級文化與新興的大眾文化之間,新興的大眾文化的代表就是美國文化產業(yè)的一些主打產品。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及EP湯普森對文化研究的初步目的是要保存工人階級文化,來對抗文化產業(yè)對大眾文化的屠殺。湯普森對英國工人階級組織和斗爭所進行的歷史性研究,霍加特和威廉斯對工人階級文化的保護以及他們對大眾文化的抨擊,成為社會主義和工人階級研究的一部分。這種研究認為產業(yè)工人階級是社會變化的進步力量,并被發(fā)動和組織起來去與現(xiàn)存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現(xiàn)象作斗爭,去爭取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威廉斯和霍加特都自覺投身于工人階級教育的事業(yè),投身于對工人階級進行社會主義的政治教育,并把自己的文化研究看作是對社會進步力量的探索。與大多數(shù)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不同,霍加特、威廉斯等人,大都不是純粹的書齋里的學者,他們的父輩大都是工人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們從小耳濡目染歐洲的工人運動,他們對工人階級有積極的評價。而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大都是書齋里的學者,他們只看到了在納粹時期的德國和歐洲許多地區(qū)工人運動都失敗了,他們看不到工人階級會成為社會解放和變革的強大動力。其實就研究路徑而言,伯明翰學派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有許多與法蘭克福學派共同的觀點。如:他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批評方法,來對文化產品進行分析、闡釋和批評。通過一系列內部爭論,通過積極響應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社會斗爭和運動,伯明翰的學者們聚焦于文化文本,包括媒介文化中的階級、性別、種族、民族、國籍及其意識形態(tài)和表現(xiàn)的相互作用。他們首次研究了報紙、廣播、電視、電影和其它的文化形式對大眾的影響。他們還聚焦于不同的群體,在不同的情況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來闡釋和使用媒介文化,來分析促使大眾對媒介作出對比反映的因素。在哲學觀和方法論上,他們站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進行文化研究,同時他們也受到阿爾都塞和葛蘭西的影響,如霍爾,盡管他通常從敘述的角度忽略了法蘭克福學派,但是,伯明翰學派所做的工作,包括用于文化研究的社會理論和方法論模式、政治觀點和策略,反映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某些典型立場。像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相似,英國文化研究者們關注工人階級的整體性、關注工人階級革命意識淡漠的原因,以及馬克思主義革命目標失敗的背景。與法蘭克福一樣,英國文化研究者們認為,大眾文化在使工人階級融合到現(xiàn)存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種新的商品和媒介文化正在成為資本主義霸權的新模式。兩種學派不僅聚焦于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交點,而且還把意識形態(tài)標準當作文化批評研究的關鍵所在。雙方都把文化看作意識形態(tài)再生產和霸權的模式,都認為文化成為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形式。英國文化研究的先驅,特別是雷蒙德威廉斯和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都認為高雅文化是反抗資本主義現(xiàn)代性的主要力量。后來,英國文化研究逐漸把視角轉向媒介文化、大眾闡釋以及媒介產品的使用方面的反抗的成分,而法蘭克福學派,除了一些例外,大多傾向于把大眾文化當作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統(tǒng)一性和強有力的形式,這一差別逐漸擴大,并最終形成兩種流派。當然,在看到這兩個學派的相同點的同時,也應當看到他們之間存在的明顯的差異:英國文化研究從一開始就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特征,他們把自己的視角聚焦于具有反抗精神的亞文化圈的潛在反抗因素研究。如對工人階級文化潛在因素的評價、對青年亞文化反抗資本主義統(tǒng)治的霸權形式的評價等。與經典的法蘭克福學派不同,英國文化研究開始關注青年文化,因為青年能夠提供反抗和社會變化潛在的新形式。通過對青年亞文化的研究,英國文化研究展示了文化如何構成獨特的個體和群體成員資格,并評估了在各種青年亞文化圈中潛在的反抗因素。此外,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的有關高雅和粗俗的二分標準也成了英國文化研究批評的對象,他們認為這種研究路徑應該被一種更為統(tǒng)一的模式所取代。該模式把文化看作一種范疇,并用相同的批評方法去研究所有的文化產品,從歌劇到流行音樂,從現(xiàn)代派文學到肥皂劇。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尤其引起了更多英國學者的爭議,因為法蘭克福學派認為批評、顛覆和解放特征僅局限在高雅文化的“特權”產品中,而所有的大眾文化都具有高度意識形態(tài)化和同一性的特征,產生欺騙被動的大眾消費者的效果,這也同樣遭到了伯明翰學派的反對。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DominicStrinati)說得更明白:“不能把通俗文化理解成一種強加于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文化。無論這種強加被說成是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要求獲利與市場的結果,是資本主義或父權制實行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需要的結果,是資產階級利益的結果,是進行階級斗爭的結果,或者被說成是一種普遍精神結構支配的結果,都還是一種理解通俗文化的不適當?shù)姆椒?。根據平民主義的看法,除非把通俗文化看成是對于民眾聲音或多或少真實的表現(xiàn),而不是一種強加,否則就不可能理解它。”解通俗文化的不適當?shù)乃麄冋J為,人們應該立足整個文化領域的批評和意識形態(tài),而不應僅把批評局限到高雅文化或把粗俗文化看成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人們也應該考慮到這種可能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