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專業(yè)論文)漢代加官研究.pdf_第1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4/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1.gif)
![(中國古代史專業(yè)論文)漢代加官研究.pdf_第2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4/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2.gif)
![(中國古代史專業(yè)論文)漢代加官研究.pdf_第3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4/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3.gif)
![(中國古代史專業(yè)論文)漢代加官研究.pdf_第4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4/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4.gif)
![(中國古代史專業(yè)論文)漢代加官研究.pdf_第5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4/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2b945e10-f6d0-474a-bf8b-7928d0b7cf2d5.gif)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中國古代史專業(yè)論文)漢代加官研究.pdf.pdf 免費下載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 加官是在本官之外另加一種官職 憑此負有特別的任務或擁有 特殊的權力 漢代加官主要有六種 諸吏 諸曹 散騎 中常侍 給 事中 侍中 加這六種官職者 皆可出入或居住省中 與聞政事 參 與國家大政 與皇帝關系十分親密 雖然百官表說加官 皆秦制 但實際上 加官制度是漢武帝時才開始形成的制度 它是武帝加強皇 權 削弱相權的產物 是內朝制度的一部分 東漢內朝制度取消后 加官亦不再存在 加官制度在一段時期內確實起到了加強皇權的目 的 但到了西漢末年 由于皇帝的昏庸無能 它反麗被朝臣所利用 成為其擅權專政的工具 加速了西漢的滅亡 關鍵詞加官諸吏諸曹散騎中常侍給事中侍中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fj i a g u a n i nh a ni y n a s t y j i a g 啪i sa 1 1a d d e do 塌c p o s i t i s i o nw 如c hi sg i v e nt oa l lo m c i a l s ot 1 1 a tt l l e o 銜c i a lh a sas p c c 讞ll i i i s s j o no rg p e c i a l lp o w e r s t h e r ea r cs i x 虹n d so f 缸n 豳 謝 j i a g 啪mh a nd y n 罄t y 齜i z h u c a o s a i l q i z h o n 薛h 孤g s l l i g e i s h 征h o n g a n ds h i z h o n g m ep e o p l ew h oa r ea w a r d e dt ot h e s i xo 幣c i a lp o s m o n sc a na c c e s so r 1 i v i n g t l i e p r o n c e p r i 7t om ec o n d u c to fp u b l i ca f f 撕r s p a n i c i p a t em a j o r p o l i c i e so ft h ec o u 丑缸y 矗n dt m v eav e r yi n t i m a t er c l a t i o n s 1 i p 研t l l 廿l ee l p e r o r a l 也o u g l l m e1 i a b l eo fo 街c i a l so fa l l 刪 l l ss a i d j i a g 啪w 弱t h es y 咖mo fq i n d y n a s 吼b u ti nr e a l 時 j i a 沁a i ls y g t e mb c g a nt o t a k es h a p e mm ep e r i o do f e m p e r o fw u ni st h ei e s 曲o fs t f c n g t h 蕊gt h er o y a lp o w c fa n du n d e n 兩n g t h ep r i i n em i n i s t i r sp o 鵬r w h i c hi sap a r to ft 1 1 ei i l i l e rc h a m b e r ss y s t e n lw h e n i n n e rc h 鋤b e r ss y s t e mh a sb e e na b o l i s l l e di 1 1t l l e e a s t c r i lh 弛d y n 卿 j i a g u a i l a l s on 01 0 n g e r 錳i m c d j i a 腳趼咄mi i l d e e d a c l l i e v e dt h eg o a lo fs 岫n 昏蜥n g t l l er o y a l p o w e r i i l a p e r i o d0 f t i n l c b u t i n l el a t e w b s t c m h a n y n a s 哦b e c a u o fm ee m p e r d r s 伽衄姐di n c o m p c t e 咄j i a g u a ns y s t c mw 船u s e db ys o m e m i i l i s t e r s b e c a m et h e i rt o o lo fd i c t 吐o r b i p s o i ta c c e l 盯a t e dt 1 1 ec o l l a p s cd f1 h e w e s t e mh a nd y n a s 夠 k e yw o r d s j i a g i l a nz h l l l i z h u c a 0 s a i l q iz 1 1 帥g c l l a n g s h i g e i s h i z h o n g s h i z b o n g 西北大學學位論文知識產權聲明書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學關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 學校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 本人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 本人授權西北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 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 可以采用影印 縮印或掃 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 同時授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 究所等機構將本學位論文收錄到 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或其它 相關數(shù)據(jù)庫 保密論文待解密后適用本聲明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 田盛霞 指導教師簽名 耋壘迫 2 卯新年6 月占日2 嘶年6 月7 日 西北大學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聲明 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 據(jù)藐所知 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夕 本論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經 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為獲得西北大學麒它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而 使用過的材料 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 的說明并表示謝意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 日譙霞 2 岫5 年 月占日 一 選題依據(jù)及意義 導言 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是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制度的奠定時期 以職官制 度而言 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及其相關的制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而加官就 是這些制度中的一種 值得我們重視 所謂加官 是指在官員本官之外另加其它 官職以實現(xiàn)某種目的 如給予官員某種特權或提升官員待遇品級等 加官制對于 提高皇帝的權力和抑制群臣的權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對三公九卿制的發(fā)展和 完善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加官現(xiàn)象和加官制度的研究 有助于深化對古代 職官制度尤其是三公九卿制的認識和理解 對全面揭示秦漢政治 社會的演變情 況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 漢代加官有的在以后的朝代繼續(xù)使用或者有所發(fā)展 所 以 對于漢代加官的研究也有助于對后代的政治 宮制的發(fā)展演變有所了解 本 文欲通過對加官的梳理考證來更好的理解秦漢官制 以期對其有個更好的認識 二 研究現(xiàn)狀 對于漢代加官制度的研究至今還沒有專著論述 只有一些學者的文章涉及 到了有關問題 另外 在一些有關政治制度史方面的專著中 也間接或簡單地涉 及到了加官問題 具體如下 楊鴻年的 漢魏制度叢考 國 對某些加官有詳細論述 是研究秦漢加官的 重要著作 但并不全面 安作璋 熊鐵基的 秦漢官制史稿 o 在論述 中朝官 時也涉及到了秦 漢加官 是了解秦漢加官基本情況的重要著作 ??偙蟮?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也在不同章節(jié)里提到了一些 情況 論述了西漢加官與中朝官制度的關系 有助于了解西漢加官的具體情況 楊樹藩的 中國文官制度史 在有關加官一節(jié)的論述中 幾乎把各個朝 代的加官作了全面介紹 但由于體例所限 其研究并不深入系統(tǒng) 楊鴻年 漢魏制度叢考 武漢大學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 安作璋 熊鐵基 秦漢官制史稿 齊魯書社1 9 8 4 年1 月 ??偙?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 9 9 8 年4 月 楊樹藩 中國文官制度史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1 9 8 2 年 另外 涉及加官問題的重要專著還有 李玉福的 秦漢制度史論 閻步 克的 品位與職位 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 白鋼主編的 中國政 治制度通史 秦漢卷 孟祥才著 孕 呂思勉的 秦漢史 國等 涉及到加官問題的文章主要有 勞干的 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 詳細列舉了秦漢時加官的具體任用情況 是研究秦漢加官的最基礎和重要的資料 李宜春的 論西漢的內朝制度 在 吸取勞干先生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又提出了新的觀點 秦學頎的 西漢給事中 非加官考 o 通過精密的考證 論證了西漢 給事中 并非加官 觀點新穎 其它文章還有喬國華的 漢武帝時期中朝形成過程簡析 徐杰令的 兩 漢侍中考 回 王欣的 西漢大司馬職宮考論 毋 韓養(yǎng)民的 漢武帝時期的中外 朝 孫福喜的 宮省制度與秦漢政治 1 2 蘇誠鑒的 論西漢中外朝的形成 及其作用 1 3 等 這些研究成果都對筆者撰寫本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三 本文的寫作思路 加官制度是漢代官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當時的政治生活有著重大的影 響 本文主要論述漢代最基本的六種加官 探討其設置 發(fā)展演變 職責及影響 意義等問題 其基本框架如下 導言 第一章 加官設置的背景 主要論述了與加官制度密切聯(lián)系的宮省制度和 中外朝制度 第二章 漢代六種基本加官研究 分為六節(jié) 每節(jié)論述一種加官 研究其 設置 發(fā)展演交 職責 意義等問題 并輔之以 史記 兩漢書所見加官 x o 李玉福 秦漢制度史論 山東大學出版杜2 0 0 4 年3 月 o 閻步克 品位與職位 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 中畢書局2 2 年z 月 o 白鋼主編盂祥才著 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秦漢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1 2 月 o 呂恩勉 秦漢史l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7 月 o 勞干 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 載于 制度與國家 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 0 0 5 年5 月 o 李宜春 論西漢的內朝制度 載于 史學月刊 2 0 0 0 年第3 期 o 秦學顧 西漢給事中非加官考 載于t 文史 第3 l 輯 中華書局1 9 8 9 年 o 喬國華 漢武帝時期中朝形成過程簡析 載于 歷史教學j2 0 0 z 年第2 期 o 徐杰令 兩漢侍中考 載于 中華文化論壇 2 0 0 6 年第l 期 o 王欣 西漢大司馬職官考論 載于 南都學刊 2 0 0 5 年第6 期 韓薺民 漢武帝時期的中外朝 載于 西北大學學報 i 卯8 年第2 期 孫福喜 宮省制度與秦漢政治 載于 西北大學學報 1 9 9 7 年第3 期 蘇i 戎鑒 論西漢中外朝的形成及其作用 載于 江淮論壇 l 粥 年第4 期 2 者簡況表 使之更為形象具體 第三章 關于漢代加官研究的幾個問題 主要論述加官設置的時間 加官 有無俸祿及加官設置的意義三個問題 結語 四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與不足之處 關于漢代加官研究 至今還沒有專著論述 大都是在論述秦漢政治制度時 稍有提及 一些學者的文章也只是間接涉及或只研究某一種加官 本文是首次從 較全面的角度來探討漢代加官制度 并在某些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諸吏 諸曹的設置時間 給事中的發(fā)展演變 加官制度建立的時間 加官制度是內朝制 度的一部分等問題 由于時間倉促 筆者只對 漢書 百官公卿表 所指出的六種加官作了分 析研究 對于其他有些學者認為是加官有些學者認為不是加官的官職如大司馬 奉朝請 特進 給事黃門等沒有提及 而筆者所論述的這六種加官其主要目的為 加強皇權的 因此西域都護這個加官也沒有敘述 若以后有時間有機會的話 將 繼續(xù)對這些官職進行研究 由于筆者水平有限 許多問題都只是提出來 還未解 決 某些論斷也不免有失當之處 祈專家批評指正 加官設置的背景 在 漢書 百官公卿表 中有這樣一段話 侍中 左右曹 諸吏 散騎 常侍 皆加官 所加或列侯 將軍 卿大夫 將 都尉 尚書 太醫(yī) 太官令至 郎中 亡員 多至數(shù)十人 侍中 中常侍得入禁中 諸曹受尚書事 諾吏得舉法 散騎騎并乘輿車 給事中 亦加官 所加或大夫 博士 議郎 掌顧問應對 位 次中常侍 中黃門有給事黃門 位從將大夫 皆秦制 固此段中的侍中 左右 曹 諸吏 散騎 常侍 給事中這六種漢代的基本加官就是筆者論文所要論述的 對象 何謂加官 上己指出 所謂加官 是指在官員本官之外另加其他官職以實 現(xiàn)某種目的 如獲得特別的權力和地位 負有特別的任務或者以示優(yōu)寵 加官是 中國古代官制中一個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 其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 廣義上的加官 是指不論長時期或短時期 只要在本官上另加一種官職 這種被加官職就可稱為 加官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 皇帝經常派遣大臣執(zhí)行一項任務 為了更好地完成任 務 給他另加一種官職 任務完成后 這個被加官職也就隨即取消 這種臨時性 的加官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由來已久 隨處可見 秦會要訂補 職官上 武王令甘茂擇所欲為于仆與行事 盂卯日 公不如為仆 公所長者使也 公 雖為仆 王猶使之于公也 公佩仆璽 而為行事 是兼管也 注 韓非子 說 林上篇 補 俞樾 諸子平議 云 仆與行為官名 言佩仆之璽而為行之事也 按秦官有大行 太仆 本云此 管 始皇十六年 南陽假守騰 補 趙翼 陔 馀叢考 二十六 秦漢時 官吏攝事者 皆日假 蓋言借也 非真假之意 固一 般而言 以某官兼 領 行 守 假某官的 都屬于廣義上的加官 狹義上的加 官是指專門用來作為加官的官職 如 西漢的諸吏 諸曹 散騎 唐代的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 同中書門下三品 知貢舉 明清的三公等等 不過狹義上的加官都 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的 也就是說 在一定時期內為專門的加官 在另一時期內可 能又轉變成正式官職 如侍中一職 在西漢時為加官 東漢時轉為專官 南北朝 時期為門下省長官 號稱宰相 權力盛極一時 唐代中期以后又大都作為加官使 東漢 班固 漢書 卷1 9 上 中華書局2 0 0 2 年1 1 月 第7 3 9 頁 清 孫楷撰 徐復訂補 秦會要訂補 卷1 4 中華書局1 9 9 8 年1 1 月 笫2 2 頁 清 孫櫧撰 徐復訂補t 秦會要訂 卷1 4 中華書局1 9 9 3 年1 1 月 第2 2 3 頁 4 用 由于中國古代官制的復雜的發(fā)展演變 加官亦是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演 變特點 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筆者所要論述的漢代六種加官即屬于狹義上的加 官 漢代加官制度與宮廷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想要很好地了解這一時期的加官制 度 則必須先了解一下秦漢的宮省制度和中外朝制度 一 宮省制度 宮省 一詞在史書中經常出現(xiàn) 宮為皇宮 那省為何意呢 漢書 昭 帝紀 供養(yǎng)省中 注引伏儼日 蔡邕云本為禁中 門髑有禁 非侍御之臣不得 妄入 行道豹尾中亦為禁中 孝元皇后父名禁 避之 故日省中 師古日 省 察也 言入此中皆當察視 不可妄也 漢書 武五子傳 江 充典治巫 蠱 既知上意 自言宮中有益氣 入宮至省中 壞御座 掘地 可見省中即禁 中 在宮內 是皇帝和后宮妻妾居住的地方 相比宮中來說 省中戒備更為嚴格 非侍御之臣不得妄入 除此之外 皇帝在行進之中和行宮之中亦設省 其戒 備與宮中之省一樣嚴格 而有關宮廷內外界限和出入宮省的規(guī)定 即為宮省制度 宮省制度并不始于漢代 它孕育于先秦時期 不過起初的宮省制度并不嚴 格 禁中 主要指后庭地區(qū)的觀念雖然已經出現(xiàn) 但還比較泛雜 到了武帝時 期 尤其是武帝晚年 游宴后庭 公卿大臣不得入 之后 宮省之間的界限才開 始嚴格起來 禁中逐漸僅指后宮所在地區(qū) 公卿大臣沒有皇帝的允許是不得進入 省中的 而且省中的士人也一天天減少 如最初的中常侍還兼用士人 東漢中后 期就全部改用宦者 侍中雖仍用士人 但亦不與中官共止禁中了 到了東漢末年 統(tǒng)領禁省的已全部是宦者了 界限的嚴格就導致了親疏遠近之分 對秦漢的政治 也產生了大小不同的影響 楊鴻年先生在其著作 漢魏制度叢考 一書中提出 如以宮省制度為基點 研究兩漢職官設置 則當時官吏約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在省中工作和經常居住省 中 或雖不經常居住省中但其關系與省特別密切的官吏 可以叫做省官 第二類 是設在省外宮內的官吏 可以叫做宮官 第三類是設在宮外的官吏 可以叫做外 o 漢書 卷7 第2 1 3 頁 ot 漢書 卷6 3 第2 7 4 2 頁 5 官 這三類官從相對于與皂帝的親近關系看 是省官高于宮官高于外官 而由 于與皇帝的關系親疏遠近不同 它們對秦漢政治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不同 漢 初 皇帝奉行 無為而治 以丞相為首的公卿大臣們掌握著很多重大的權力 在許多事情上都可自行作主 不用經過皇帝的許可 國家的政治中心在朝中 武 帝時 為了加強皇權 抑制以丞相為首的公卿大臣 就重用一些文學侍從之臣 給他們加上某些官職 使他們能夠顧問應對 參與謀議 平尚書事 剝奪了外朝 官的一些行政權 司法權和侍衛(wèi)權等 逐漸把國家的政治中心轉入宮廷之中 到 了武帝晚年 游宴后庭 公卿大臣不得入 宮省界限嚴格之后 省官的作用開 始突顯出來并不斷發(fā)展 省官由于與皇帝的關系特別密切 深得皇帝的信任 由 侍從之官慢慢轉變成議政之官 成為君主與之商議國家大政的心腹之臣 國家的 政治中心又逐漸轉入省中 特別是東漢時期 皇帝幼小 太后主政 其所居住的 地方一省中便自然而然成為國家的政治中心 詔令的發(fā)源地和最高統(tǒng)治權的象 征 中常侍 大長秋這些省官也就逐漸掌握了國家大權 為所欲為 并最終導致 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縱觀兩漢政治 可以說是 以內制外 以近制疏 的政治 不管地位再 高 俸祿再高 只要是外官 就有可能受制于內官 何進這樣的外戚親貴入省即 死的史實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一句話 宮省制度最大的影響就是使國家的政 治中心逐漸轉入宮省 轉入君主的臥室之中 維護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使皇權與 國家進一步成為君主的私有財產 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fā)揮到極至 二 中外朝制度 何謂中外朝 漢書 劉輔傳 于是中朝左將軍辛慶忌 右將軍廉褒 光 祿勛師丹 太中大夫俱上書 一句注引孟康日 中朝 內朝也 大司馬 左右 前后將軍 侍中 常侍 散騎 諸吏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o 可 見 外朝是指以丞相為首的行政中樞 而中朝又稱內朝 是漢武帝新劍的機構 從本質上來說 它是由皇帝信任的人所組成的親隨和秘書班子 說是漢武帝新創(chuàng) 的機構 但并不否認其他朝代就沒有這些親隨和秘書班子 不論在何種時候 對 楊鴻年 漢魏制度叢考 武漢大學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 第1 3 頁 漢書 卷7 7 第3 2 5 2 3 2 5 3 頁 6 于君主來說 百官總有親疏之分 有內外之別 不過卻都未曾像西漢這樣這么大 張旗鼓地提出來 作為一種正規(guī)的制度對政治產生那么大的影響 一般都認為中朝起源于漢武帝時期 錢大昕 三史拾遺 日 然中外朝 之分 漢初蓋未之有 武帝始以嚴助 主父偃輩入直承明 與參謀議 而其秩尚 卑 衛(wèi)青 霍去病雖貴幸 亦來干丞相 御史職事 至昭宣之世 大將軍權兼中 外 又置前后左右將軍 在內朝預政事 而由戍僚加侍中 給事中者 皆自托為 腹心之臣矣 此西京朝局之變 史家未明言之 讀者可推驗而得也 不過武 帝時期 內朝制度并不成熟 內朝組織也并不完備 直到昭帝幼年即位 霍光以 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政 在宮中代行皇帝權力 起用親信和親屬為將軍和宿 衛(wèi)近臣 內朝制度才發(fā)展成熟 中外朝區(qū)分才嚴格起來 從此 中朝掌機密決策 外朝只總管郡國行政和例行政務 原來上佐天子 下率百僚的丞相降為一般政務 長官 丞相府形同虛設 宣帝時 鑒于霍氏家族的擅權專政 曾一度有意加強丞 相權力 削弱內朝首長的權力 不過臨終時 仍任命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以 穩(wěn)定新舊交替之際的政局 中外朝體制被保存下來 成帝以后 內朝完全被外戚 所把持 并始終凌駕于外朝之上 最終造成了王莽代漢的結局 關于內朝的組成 據(jù)盂康注為 大司馬 左右前后將軍 侍中 常侍 散 騎 諸吏為中朝 不過不少學者對此還有不同看法 認為除此之外 還有其他 官亦為內朝官 如尚書 光祿勛 司隸校尉 大夫 博士等 但不論何種看法 都承認加侍中 常侍 散騎 諸吏 諸曹 給事中這六種加官者都為內朝官員 關于中朝形成的原園 漢書 嚴助傳 擢助為中大夫 后得朱買臣 吾丘壽王 司馬相如 主父偃 徐樂 嚴安 東方朔 枚皋 膠倉 終軍 嚴蔥 奇等并在左右 是時征伐四夷 開置邊郡 軍旅數(shù)發(fā) 內改制度 朝廷多事 婁 舉賢良文學之士 公孫弘起徒步 數(shù)年至丞相 開東閣 延賢人 與謀事 朝覲 奏事 因言國家便宜 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 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 大臣數(shù)詘 注引師古日 中謂天子之賓客 若嚴助之輩也 外謂公卿大夫也 從這里看 國家多事乃中朝形成的原因 漢武帝時期 漢初的功臣們都已相繼死去 其子弟 們都大為碌碌無庸之輩 不能勝任重大職責 對于雄心勃勃 想有一番大作為的 清 餞太聽 廿二史考異 附三史拾遺 諸史拾遺 卷2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4 月 第1 4 3 4 頁 漢書 卷6 4 上 第2 7 5 5 頁 7 漢武帝來說 勢必要改變這一局勢 因此便提拔重用身邊的文學侍從之臣 遇到 大事 與他們商量 讓他們與大臣辯論 使自己的意志能夠貫徹下去 久而久之 中朝便慢慢形成了 不過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 其根本原因乃皇帝加強皇權 削弱相 權的結果 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 雖然皇權與相權相互依存 但二者也一 直處于相互對立 不斷沖突的關系中 即使在西漢初年 這個皇帝與丞相關系十 分 和諧 的時期 皇帝對丞相也心存顧慮 時刻防范 蕭何被 下廷尉 械系 之 就是其例 武帝時期 任丞相者皆為平庸之輩 不但沒有了漢初丞相的能 力 而且還失去了他們的恭重謹慎 驕滋日甚 憑借自己強大的權力 時常對皇 帝做出一些不恭行為 向皇權挑戰(zhàn) 如田蚧任丞相時 當是時 丞相如奏事 坐語移日 所言皆聽 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 權移主上 上乃日 君除吏已盡 未 吾亦欲除吏 嘗請考工地益宅 上怒日 君何不遂取武庫 武安由 此滋驕 治宅甲諸第 田園極膏腴 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于道 前堂羅鐘鼓 立 曲旃 后房婦女以百數(shù) 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 不可勝數(shù) 這當然是雄才偉略 的武帝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便利用身邊的近臣和心腹之臣 使之開始掌控機要 分割丞相之事權 使國家的政治中心逐步轉入宮省之中 而丞相不再是 助理萬 機 的行政首腦 逐漸成為皇帝的助手 僅執(zhí)行詔令而已 到了昭帝霍光秉政時 期 內朝制度之所阻發(fā)展成一種成熟的制度 亦是與當時的政治局勢分不開的 武帝晚年 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 但霍光相比其他大臣如金日碑 上官 桀 桑弘羊等略顯資歷不足 這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服 因此在平定上官 桀 桑弘羊的叛亂后 霍光不得不仿照武帝 選拔一批有才干 多智謀且又對自 己忠心耿耿的官吏 放在宮中省中 充當自己審批外朝文書 處理與丞相等大臣 關系的參謀 顧問 這樣 中外朝的界限越來越明顯 霍光以內朝首領的身份控 制著整個朝局 丞相等公卿大臣僅唯光命是從而已 內朝制度完全成熟以至極盛 中朝的作用與中朝形成的原因是相對的 首先就是構成了中央行政體制的 新變化 填補了丞相衰敗后造成的權力結構的真空 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皇帝 與中朝臣對國家大事進行商量 作出決策之后 便交給公卿大臣們去處理或直接 任命中朝臣辦理 這樣行政中樞軟弱的缺陷就被彌補了 工作效率顯著提高了 其次 加強了皇權 削弱了相權 中朝官的設置剝奪了以丞相為首的公卿大臣的 o 漢書 卷1 0 7 第2 9 4 4 頁 8 某些決策權 行政權 司法權 侍衛(wèi)權等 丞相不再是 上佐天子理陰陽 順四 時 下育萬物之宜 外鎮(zhèn)撫四夷諸侯 內親撫百姓 使卿大夫各任其職 的 助 理萬機 的行政長官首腦 其權力一天天縮小 最終僅變成惟皇命是從 執(zhí)行皇 帝決策的執(zhí)行官而已 而皇權則一步步擴張 不斷向政府權力滲透 最終確定了 至高無上的地位 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 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和成功是依賴于 其制定者和推行者的品格 能力和權力的 而不是政策本身的實效性 這樣當君 主本身很軟弱無能的時候 這一政策的積極作用就很難表現(xiàn)出來 相反 由于中 朝官與君主的親近及掌握著重大的權力 就很容易造成權臣擅權的局面 皇權反 倒削弱了 元帝以后 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 直到內朝首領外戚王莽利用中朝制 度竊取了漢家政權 不知那位致力于加強皇權的武帝地下有知會對這一歷史的循 環(huán)作何感想 了解了宮省制度和中外朝制度 我們也就對漢代加官制度有了個大概的印 象 它是在內夕 朝制度形成過程中 君主利用加官制度 給某些人加上加官之號 使之變?yōu)槟軌蜃杂沙鋈雽m中省中的內朝官員 以方便他們顧問應對 與聞政事 從而起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加強皇權 削弱相權的目的 加官制度與內朝制度 是相始終的 隨著內朝的興起而興起 極盛而極盛 消亡而消亡 o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卷5 6 中華書局2 0 0 5 年6 月 第2 0 6 卜 2 0 6 2 頁 9 二 六種基本加官研究 一 諸吏 史記 兩漢書所見加官諸吏者簡況表 表1 姓名本官身份時問 出處 卷 頁 侯琳 侯臧之子漢武帝 1 8 8 9 9 9 0 1 史 張禹光祿大夫 關內侯名儒 帝師漢成帝2 2 1 1 5 4記 王崇 光祿大夫 關內侯帝舅漢成帝l o 3 0 4 楊惲光祿勛文學材能之士漢宣帝1 9 下 8 0 7 右將軍典屬國 馮奉世材武之士漢元帝1 9 下 8 1 4 8 1 5 光祿勛 尹忠光祿大夫漢元帝 1 9 下 8 1 5 匡衡光祿勛名儒漢元帝1 9 下 8 2 0 于永光祿勛于定國子 尚公主漢成帝1 9 下 8 3 0 孔光 光祿勛 光祿大夫 名儒 孔子之后 漢成帝1 9 下 8 3 5 漢 師丹光祿勛名儒 太子太傅漢成帝 1 9 下 8 4 l 書 平當光祿勛 名儒漢衰帝1 9 下 8 4 5 8 4 6 王安光祿大夫漢哀帝 1 9 下 8 4 8 賈延光祿勛漢哀帝1 9 下 8 4 8 韋賞光祿大夫太傅 韋玄成之后漢哀帝 1 9 下 8 5 0 一8 5 1 周堪光祿大夫名儒 太子太傅漢元帝3 6 1 9 2 9 一1 9 3 0 王遷文學光祿大夫 漢昭帝 6 8 2 9 4 0 辛慶忌 光祿勛 右將軍材武之士 漢成帝 6 9 2 9 9 7 龔勝光祿大夫名儒漢哀帝7 2 3 0 8 l 張延壽富平侯張安世子 功臣后漢宣帝7 8 3 2 7 9 1 0 i 鄭寬中光祿大夫 關內侯帝師漢成帝 8 1 3 3 4 8 l 任勝中郎將 羽林監(jiān)霍光之婿漢宣帝6 8 2 5 9 2 1 諸吏設置的時間 漢書 成帝紀 封舅諸吏光祿大夫關內侯王崇為安成侯 一句注引應劭 日 百官表 諸吏得舉法案劾 職如御史中丞 武帝初置 皆兼官所加 或 列侯 將軍 卿大夫為之 無員也 從此看出 諸吏為漢武帝時所置 但這 與 漢書 百官公卿表 所敘述的加官 皆秦制 不符 到底是何時所置昵 漢書 賈山傳 記賈山 至言 日 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 又選其賢 者使為常侍諸吏 與之馳敏射獵 一日再三出 臣恐朝廷之解弛 百官之墮于事 也 諸侯聞之 又必怠于政矣 很多人根據(jù)這一記載認為文帝時已有常侍 諸吏之官 所以就像百官表所說諸吏乃秦置 但仔細分析后 筆者比較認同安作 璋 熊鐵基先生的觀點 其在著作 秦漢官制史稿 中認為 這 常侍諸吏 和 前述盧綰之 常侍中 一樣 不過是常常侍從在左右的諸吏而已 是泛指 尚未 形成加官之號 僅僅是侍從馳驅射獵 當然其所以成為加官 也許是由這種親近 侍從關系發(fā)展而來的 圓另外 從表1 中我們也可看出 所列的最早的加官為 益 諸吏的官員所在時期為漢閹帑時 所以說 秦置諸吏看來并不確切 應是應劭所 說乃漢武帝所置 2 加官為諸吏的官員的本官及身份 漢書 百官公卿表 諸吏 皆加官 所加或列侯 將軍 卿大夫 將 都尉 尚書 太醫(yī) 太官令至郎中 亡員 多至數(shù)十人 回一句表明加諸吏官員 的本官范圍甚廣 不過 我們從表1 中可看出 加諸吏官的官員本官多為 光祿 大夫 光祿勛 其他官職則較少 甚至 漢官解詁 中竟有 諸吏 光祿 勛是也 固之句 為什么加諸吏的官員多為 光祿大夫 光祿勛 呢 漢 漢書 卷l o 第3 0 4 頁 漢書 卷5 l 第2 3 3 5 頁 安作璋 熊鐵基 秦漢官制史稿 齊魯書社1 9 8 4 年1 月 第2 9 3 頁 o 漢書 卷1 9 上 第7 3 9 頁 清 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 漢官六種 援官解詁 卷 中華書局1 9 9 0 年9 月 第1 6 頁 1 1 書 百官公卿表 郎中令 秦官 掌宮殿掖門戶 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 光祿勛 屬官有大夫 郎 謁者 皆秦官 又期門 羽林皆屬焉 大夫掌議論 有太中大夫 中大夫 諫大夫 皆無員 多至數(shù)千人 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諫大夫 秩比八百石 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 秩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秩比千石 如故 可見光祿勛的主要職責除宿衛(wèi)宮內門戶外 還侍從皇帝左右 參與謀議 雖為九卿官之一 但相比其他外朝官來說 與皇帝關系要親密許多 且因負責宮 中安全 深得皇帝信任 加諸吏官后 其主要職責 得舉不法 平尚書奏事 都是皇帝不輕易濫予的權力 必為皇帝所信任尊重且相當稱職之人 表中所顯示 的加諸吏的官員的身份多為名儒 是相當有學識之人 必能很好地參與謀議 并 且這些名儒還多為皇帝的老師 是皇帝十分尊重且信任的人 另外 材武之士 文學材能之士也占有一定比例 都能夠很好地完成光祿勛和光祿大夫的職責及加 諸吏官后的職責 所以說在皇帝想加強自身權力但又必需和朝臣商量的時候 就 自然而然地把與之較親密地位十分重要的有真才實學的光祿勛加諾吏官后變?yōu)?內朝官員 賦予其更重要的權力和地位 從而達到削弱相權的目的 3 諸吏的職責與地位 漢書 百官公卿表 諸吏 加官 諸吏得舉不法 漢書 成帝紀 注引應劭日 百官表 諸吏得舉法案劾 職如御史中 丞 漢書 百官公卿表 諸吏 下注引晉灼日 漢儀注 諸吏 給事中 日上朝謁 平尚書奏事 分為左右曹 晉書 職官志 漢武時 左右曹 諸吏分平尚書奏事 知樞要者始領 尚書事 固 可見 諸吏的職貢主要有兩方面 一為 得舉不法 二為 平尚書奏事 關于御史中丞 其為御史大夫的屬官 漢書 百官公卿表 有兩丞 秩千石 一日中丞 在殿中蘭臺 掌圖籍秘書 外督部刺史 內領侍御史 員十五人 受 o 漢書 卷1 9 上 第7 2 7 頁 o 漢節(jié) 卷1 0 第3 0 4 頁 o 漢書 卷1 9 上 第7 3 9 頁 o 唐1 房玄齡等撰 晉書 卷2 4 中華書局1 9 9 3 年l o 胃 第7 2 9 頁 1 2 公卿奏事 舉劾按章 諸吏 得舉法案劾 職如御史中丞 明顯是侵蝕了外 朝官御史大夫的職權 尚書一職本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屬官 是少府十六官令丞之 一 為主管天子筆札及文書之官 地位并不是很高 但隨著朝廷政局的發(fā)展 西 漢內朝和外朝的形成 尚書的任務逐漸加重 地位也不斷提高 內朝官員首領大 都要領 平尚書事 所以說諸吏可 平尚書奏事 就使得加諸吏官的官員的權力 大為增加 地位也大大提高 如 漢書 孔光傳 上甚信任之 轉為仆射 尚 書令 有詔光周密謹慎 未嘗有過 加諸吏官 以子男放為侍郎 給事黃門 數(shù) 年 遷諸吏光祿大夫 秩中二千石 給事中 賜黃金百斤 領尚書事 后為光祿 勛 復領尚書 諸吏給事中如故 圓 漢官舊儀 五官屬光祿勛 不得上朝 謁 兼左 右曹諸吏 得上朝謁 圓力口諸吏官后 官員可日上朝謁 與聞政事 典領樞機 成為深得皇帝信任的內朝官員 而且加諸吏官的官員大都又加給事中 之官 給事中 給是禁中之意 加此官號可自由出入禁中 與皇帝的關系又近了 一步 如 漢書 辛慶忌傳 其后拜為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 歲余徙為左 將軍 漢書 龔勝傳 數(shù)月 上知勝非撥煩吏 乃復還勝光祿大夫諸吏 給事中 漢書 孔光傳 數(shù)年 遷諸吏光祿大夫 秩中二千石 給事中 賜黃金百斤 領尚書事 后為光祿勛 復領尚書 諸吏給事中如故 能夠出 入省中 必為皇帝信任之人 深得皇帝信任 又握有重權 其地位及身份當然是 貴不可言 怪不得古人會有 士之權貴 不過尚書 其次諸吏 的感嘆 4 諸吏的演變 諸吏乃漢武帝時所置 伴隨著內朝制度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東漢消失不再存在 這與諸曹的演變是相同的 為什么它們沒有像侍中 中常侍那樣演變成一種正式 官職 而在東漢時卻基本都沒有了呢 看來是因為它們過分一般化 諸者眾也 眾多的官吏可以稱為諸吏 各種各樣的曹可以稱為諸曹 與侍中 給事中可以變 o 漢書 卷1 9 上 第7 2 9 頁 o 漢書 卷8 1 第3 3 5 3 頁 清 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 漢官六種 漢官舊儀卷上 中華書局1 9 9 0 年9 月 第3 3 頁 o 漢書 卷6 9 第2 9 卯頁 o 漢書 卷7 2 第3 憾l 頁 o 漢書 卷8 l 第3 3 5 3 頁 o 清l 孫星衍等輯周天蝣點技 漢官六種 扳官解詁一卷 中華書局1 9 帥年9 月 第1 6 頁 1 3 成一種專稱不同 與散騎也不同 如 后漢書 酷吏傳 賜錢三十萬 董 宣悉以班諸吏 由是搏擊豪強 莫不震栗 獨行傳 諸吏不堪痛楚 死者大半 唯續(xù) 宏 勛掠考五毒 肌肉消爛 終無異辭 不僅如此 西漢 時所出現(xiàn)的 諸吏 一詞 也有許多是指眾多官吏的意思 史記 高祖本紀 高祖為亭長 素易諸吏 所以諸吏一職在東漢消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與 此相對應 我們在加官諸吏者簡況表中也找不出任何一位在東漢加官諸吏的官 員 二 諸曹 史記 兩漢書所見加官諸曹者簡況表 表2 姓名本官身份時間出處 卷 頁 韓增光祿大夫 韓王信之后漢武帝3 3 1 8 5 7 賁并 期思侯賁赫之后漢元帝6 4 下 2 8 3 5 霍光奉車都尉 光祿大夫 功臣 外戚漢武帝6 8 2 9 3 l 金岑中郎將 光祿大夫金日碑之后漢元帝 6 8 2 9 6 3 金明中郎將 光祿大夫 金日碑之后漢元帝 6 8 z 9 6 3 金湯 中郎 將大夫金日碑之后漢成帝 6 8 2 9 6 4 漢 金融 中郎 將大夫 金日碎之后漢成帝 6 8 z 9 6 4 書 丙顯 丙吉之子漢宣帝7 4 3 1 4 8 馮立 郎 馮奉世之后漢元帝 7 9 3 3 0 5 孔捷列校尉 孔霸之子漢元帝 8 l 3 3 5 3 孔喜列校尉孔霸之子漢元帝 8 1 3 3 5 3 王商中郎將 外戚漢宣帝8 2 3 3 6 9 翟義郎翟方進之子漢成帝 8 4 3 4 2 4 安作璋 熊鐵基 秦漢官制史稿 齊魯書社1 9 s 4 年1 月 第2 9 5 頁 o 劉宋 范嘩 后漢書 卷7 7 酷吏傳 董宣 中華書局2 0 0 3 年8 月 第2 4 9 d 頁 o 后漢書 卷8 l 獨行傳 陸續(xù) 第2 6 8 2 頁 史記 卷8 第3 4 4 頁 1 4 l 淳于長列較尉太后姐子漢成帝 9 3 3 7 3 0 i 王永 王莽之兄9 9 上 4 0 4 0 史記 兩漢書所見加官左曹者簡況表 表3 姓名本官身份 時間出處 卷 頁 楊惲 中郎文學材能之士漢宣帝 1 7 6 7 1 于永西平侯于定國子 尚公主漢元帝 1 9 下 8 2 0 尹忠光祿大夫 漢成帝1 9 下 8 2 4 茍參水衡都尉 漢成帝 1 9 下8 3 0 甄豐中郎將 漢哀帝1 9 下 8 5 2 宋弘光祿大夫漢哀帝 4 5 2 1 8 0 漢 息夫躬光祿大夫 宜陵侯 儒生漢哀帝4 5 2 1 8 0 書 陳成 郎文學材能之士漢元帝 6 6 2 9 0 0 金涉 金日碑之后漢成帝 6 8 2 9 6 3 辛慶忌 中郎將材武之士漢成帝 6 9 2 9 9 6 段會宗中郎將 光祿大夫 材武之士漢成帝 7 0 3 0 3 0 夏侯兼 太中大夫夏侯勝之子漢宣帝 7 5 3 1 5 9 王章中郎將文學材能之士 漢元帝7 6 3 2 3 8 丁宣 屯騎校尉將軍丁明之族父漢哀帝 9 3 3 7 3 5 陳立 衛(wèi)將軍 戶軍都尉漢成帝 9 5 3 8 4 5 班回越騎校尉 漢元帝 1 0 0 上 4 1 9 8 史記 兩漢書所見加官右曹者簡況表 表4 姓名本官身份 時間出處 卷 頁 辛慶忌 光祿大夫材武之士漢成帝 1 9 下 8 2 7 劉安民郎中宗族之后漢宣帝 3 6 1 9 7 2 劉歆 太中大夫宗族之后 漢平帝3 6 1 9 7 2 蘇武典屬國漢宣帝 5 4 2 4 6 8 漢 杜延年 太仆杜周之子 霍光吏 漢昭帝6 0 2 6 6 2 書 金湯金日碑之后漢平帝6 8 2 9 6 6 趙印中郎將趙充國之子漢宣帝 6 9 2 9 7 6 薛況侍郎 薛宣之子漢哀帝8 3 3 3 9 5 侯泳長水校尉 伐虜侯侯蕖弟新朝9 9 中 4 1 2 3 班旃中郎將 諫大夫 文學材能 七 漢成帝 1 0 0 上 4 2 0 3 1 諸曹的職能 諸曹又稱左右曹 這從 漢書 百官公卿表 就可看出 侍中 左右曹 諸吏 散騎 常侍 皆加官 侍中 中常侍得入禁中 諸曹受尚書事 諸 吏得舉法 散騎騎并乘輿車 左右曹 與 諸曹 相對應 二者應為一職 不過說二者為一職 不如說這二者是并列的恰當 因為如果說二者為一職 那么 在某官加官為諸曹時 就極有可能也會加官為左右曹 但除金湯外我們在表z 一 4 中卻找不出任何一位加官為諸曹的官員又同時加官為左右曹的 且金湯一人雖 既加官諸曹又加官右曹 但二者所加時間卻是不同的 前者是漢成帝時加官 后 者為漢平帝時加官 關于諸曹的職能 據(jù)百官表是 受尚書事 在 晉書 職官志 中也有 同樣的記載 漢武時 左右曹 諸吏分平尚書奏事 知樞要者始領尚書事 左 右曹與諸吏相似 加上此官后 可平尚書奏事 日上朝謁 成為皇帝所信任尊崇 的官員 漢官舊儀 五官屬光祿勛 不得上朝謁 兼左 右曹諸吏 得上朝 謁 不過 諸曹似乎不如諸吏尊貴 權力也似不及 因為我們還找不到史料上 關于諸曹受尚書事 典樞機的具體記載 如 漢書 韓王信傳 增少為郎 諸曹侍中光祿大夫 昭帝時至前將軍 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 益封千戶 設書 卷3 3 第1 8 5 7 貞 1 6 漢書 馮奉世傳 立字圣卿 通 春秋 以父任為郎 稍遷諸曹 競寧中 以王舅出為五原屬國都尉 漢書 段會宗傳 歲余 小昆彌為國民所殺 諸翕侯大亂 征會宗 為左曹申郎將光祿大夫 使安輯鳥孫 立小昆彌兄末振將 定其國而還 4 o 漢書 蕭望之傳 始育與陳成俱以公卿子顯名 成最先進 年十 八為左曹 二十余御史中丞 漢書 楚元王傳 地節(jié)中以親親行謹厚封為陽城侯 子安民為郎 中右曹 宗家以德得官宿衛(wèi)者二十余人 漢書 趙克國傳 充國子右曹中郎將印 將期門做飛 羽林孤兒 胡越騎為支兵 至令居 虜并出絕轉道 以上這些記載 都沒有受尚書事 典樞機之意 其他的記載也大都如此 所表明 的多為親近尊崇之意 反觀諸吏則不然 其加諸吏官后 可平尚書事 與聞政事 的例子隨處可見 如 漢書 楚元王傳 元帝初即位 太傅蕭望之為前將軍 少傅周堪 為諸吏光祿大夫 皆領尚書事 甚見尊任 漢書 張禹傳 元帝崩 成帝即位 征禹 寬中 皆以師賜爵關 內侯 寬中食邑八百戶 禹六百戶 拜為諸吏光祿大夫 秩中二千石 給事 中 領尚書事 史書中對于諸曹和諸吏的記載 所用筆墨是差不多的 二者都 平尚書事 但 一個記載明顯 一個卻幾乎沒有記載 這不禁讓我們懷疑 諸曹平尚書事 的真 實性 而且從表l 一4 中看來 與擔任諸吏官員的身份多為名儒 文學材能之士 不同 加諸曹官的多為功臣將相的子弟 有的年紀還比較輕 多由郎官遷除 似 與 平尚書事 的重任不符 加左右曹者倒有不少歷官已久 經驗豐富 頗有學 識之人 如辛慶忌 蘇武 張延壽 息夫躬 王章 班回 劉歆等 但也未有他 漢書 漢書 漢書 漢書 投書 漢書 漢書 1 7 頁頁頁頁頁頁頁 寶 虬玎 凹勰 弛哼囂垮站 第第第第第第第 付加似拍毋弘札 卷卷卷卷卷卷卷 們加左右曹官時受尚書事 典樞機的記載 2 諸曹的演變 關于諸曹的演變 上一節(jié)己稍有提及 它與諸吏一樣 乃是漢武帝建立加 官制度時所置 并不是百官表所說的 皆秦制 而由于過于一般化的原因 東 漢時已不存在加官諸曹 左右曹也不再是加官 而成為一種專職 諸曹可以解釋 為各種各樣的曹 眾多的曹 這樣在使用時很容易混淆 如 漢書 田蚧傳 田蚧 孝景王皇后同母弟也 生長陵 竇嬰已為大將軍 方盛 蚧為諸曹郎 未貴 往來侍酒嬰所 跪起如子姓 此時諸曹就非加官 左右曹的稱呼稍微 具體一點 但有時候卻更加難以分辨 因為職官中分左右曹者甚多 如 漢官 儀 左 右曹受尚書事 前世文士 以中書在右 因謂中書為右曹 又稱西 掖 o 后漢書 邳彤傳 帝入洛陽 拜彤太常 月余日轉少府 是年免 復為左曹侍中 李賢注 前書 日 侍中有左 右曹 入侍天子 故日侍 中 召 漢書 百官公卿表 注引晉灼日 漢儀注 諸吏 給事中曰上朝謁 平尚書奏事 分為左右曹 這里的左右曹是指專官還是加官呢 實在讓人搞不 清楚 且 侍中有左右曹 諸吏 分為左右曹 在史書中僅此一處記載 很難找出具體實例為之作證 如果他們記載無誤的話 那我們所見到的加官為左 右曹的 其左曹 右曹可能是隸屬與 侍中 諸吏 的 這就讓我們更分辨不 清左右曹為何物了 此外 在 后漢書 百官志 中有 右屬光祿勛 本注日 職屬光祿者 自五官將至羽林右監(jiān) 凡七署 自奉車都尉至謁者 以文屬焉 舊 有左右曹 秩以二千石 上殿中 主受尚書奏事 平省之 世祖省 使小黃門郎 受事 車駕出 給黃門郎兼 國之語 由此看來 光祿勛亦有左右曹 且主尚書 奏事 秩二千石 而在 漢官舊儀 中則有 左曹日上朝謁 秩二千石 右曹日 上朝謁 秩二千石 的記載 此處左右曹與隸屬于光祿勛的左右曹記載甚為相 似 二者是否為一職 漢官舊儀 所記載的左右曹是加官還是專官 這還不能 漢書 卷5 2 第2 3 7 7 頁 清 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 漢官六種 漢官儀卷上 中華書局1 9 9 0 年9 月 第1 4 l 頁 后漢書 卷2 l 第7 5 9 頁 后漢書 卷1 1 5 第3 5 7 s 頁 清 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 漢官六種 漢宮1 日儀卷上 中華書局1 9 9 0 年9 月 第3 3 頁 1 8 確定 由于資料有限 這些問題還都有待考證 三 散騎 史記 兩漢書所見加官散騎者簡況表 表5 姓名本官 身份時間出處 卷 頁 史 張禹光祿大夫 名儒 帝師漢成帝2 2 1 1 5 4 記 王崇光祿大夫 關內侯帝舅 皇太后母弟漢成帝 1 8 7 0 2 宗族子弟 名儒 劉向諫大夫漢元帝1 9 下 8 1 3 文學材能之士 匡衡光祿勛名儒漢元帝 1 9 下 8 2 0 于永光祿勛于定國子 尚公主 漢成帝1 9 下 8 3 0 漢 孔光光祿大夫 光祿勛名儒 孔子之后漢成帝1 9 下 8 3 5 書 師丹光祿勛 名儒 太子太傅漢成帝1 9 下 8 4 l 平當光祿勛 光祿大夫名儒漢哀帝 1 9 下 8 4 5 8 4 6 賈延 光祿勛漢哀帝1 9 下 8 4 8 王安光祿大夫 漢哀帝 1 9 下 8 4 8 張霸中郎將 關內侯 張賀之孫漢宣帝 5 9 2 6 5 2 張勃諫大夫張安世之后 漢宣帝5 9 2 6 5 3 2 6 5 4 趙平騎都尉 光祿大夫 霍光之婿漢宣帝 鵠 2 9 5 2 辛慶忌 光祿勛 右將軍材武之世漢成帝 6 9 2 9 9 7 蕭飯中郎 蕭望之之子漢元帝7 8 3 2 8 7 1 漢官儀 中一條關于散騎的記載 在 漢宮儀 中有這樣一段話 漢武元鼎三年 初置散騎 俱掌問應對 世祖省之 案漢初有散騎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13-2022年北京市中考真題物理試題匯編:功和能章節(jié)綜合
- 2025年代理設備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2篇)
- 2025年產品賠償協(xié)議樣本(三篇)
- 2025年九年級二班班主任的工作總結(三篇)
- 2025年個體單位用工合同標準范文(2篇)
- 2025年產品研發(fā)合作協(xié)議常用版(2篇)
- 智能家居項目居間合同-@-1
- 傳統(tǒng)制造業(yè)辦公室翻新合同
- 水產冷凍品運輸合同格式
- 2025年度保密技術合作開發(fā)合同
- 河北省滄州市五縣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英語試卷(含答案含含聽力原文無音頻)
-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
- 腫瘤護士培訓課件
- 新課標體育與健康水平二教案合集
-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古代詩歌鑒賞
- 醫(yī)療器材申請物價流程
- 我的消防文員職業(yè)規(guī)劃
- 2025年公司品質部部門工作計劃
- 2024年世界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市政管線(道)數(shù)字化施工組”賽項考試題庫
- 華為研發(fā)部門績效考核制度及方案
- CSC資助出國博士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修計劃英文-research-plan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