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中的煉字_第1頁
古典詩歌中的煉字_第2頁
古典詩歌中的煉字_第3頁
古典詩歌中的煉字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典詩歌中的煉字(一)基本概念 古人非常注重煉字。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詩賦以一字見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對煉字的重視。而煉字也是高考詩歌鑒賞考查的重點之一,前年高考“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考的就是煉字。 要做好煉字題,首先得明確幾個概念,即什么叫詩眼詞眼? 相傳張僧繇(zhou4)(梁武帝時)畫龍,一經點睛,便凌空飛去。詩眼、詞眼,有似于此。 “詩眼”一詞,最早見于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狈冻纱笠苍谠娭袑懙竭^“詩眼”:“道眼已空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狈稖氐脑娫捀浴霸娧邸睘槊?,題為潛溪詩眼?!霸~眼”一詞,首見于元代陸

2、友仁的詞旨。詞旨分八部分,其六專論“詞眼”。雖然“詩眼”、“詞眼”的稱呼出現較晚,而注意煉字,可以說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一樣久遠。宋、元時代的詩論家,正是在千百年來詩歌的語言藝術日益精迸的基礎上,在詩人們愈來愈自覺地注意錘煉字句的情況下,概括出“詩眼”、“詞眼”這些詩學的新術語的。 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面。凡在節(jié)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詞眼”。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如果去了“鬧”字、“弄”字,所寫景色原也平淡無奇。而著一“鬧”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頓然改觀。(二)煉字的基本內容: 從大的范圍來說,古典詩歌的煉字不出煉

3、實詞與煉虛詞兩個方面。 1、煉動詞。一首詩,是由一些詩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構成鮮明的化美為媚的意象的詞,主要是表動態(tài)的具象動詞。因為名詞在詩句中往往只是一個被陳述的對象,它本身沒有表述性,而能給作主語的名詞以生動的形態(tài)的,主要就是常常充當謂語的動詞,這樣,具象動詞的提煉,就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煉字的主要內容,離開了煉動詞,煉字藝術就會黯然失色。 例1: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這里,一個“?!弊忠俗⒛?,作者并沒有用“留”、“見”,其妙處就在“?!彪m與“留”意思相近,但“?!弊忠话闶潜粍拥?,而且有“殘存

4、”,“殘余”的意思;(比較:“你們都走吧,讓我一個人留在這里。”“你們都走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在這里?!保┝硗狻笆!弊钟袝r間性,給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傲簟眲t無這么多含義?!耙姟敝痪脱矍岸?,不能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變遷感。 例2:分析“云破月來花弄影“的藝術描寫特色。 由于“云破月來花弄影”而使?jié)M篇生輝。這句詞詞少意多,一語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xù)的動態(tài):云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tài)。僅僅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下,云橫皓月、風弄花影,構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把云、月、花都擬人化了,賦予了它們豐

5、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 2、煉形容詞。詩歌是社會生活的主觀化的表現,少不了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這種任務,相當一部分是由形容詞來承擔的。我國古典詩詞中煉形容詞,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一種是形容詞的重疊運用,一種是形容詞的活用特別是活用作動詞。 例3、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風老鶯雛,雨肥梅子”。雖然是描寫江南的初夏,但實在抵不了這一“老”一“肥”的誘惑,把它放到春天來了。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作動詞,且一作就作的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

6、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艱勞,形態(tài)種種,時日漫漫,到后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tài),寫出了形態(tài),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3、煉數量詞。數量詞大約和講究概念與邏輯的數學、物理有某種密切的關系,因此,從文學特別是詩歌的角度來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實不然,優(yōu)秀詩人的筆就

7、仿佛是童話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綠洲的魔杖,那經過精心選擇提煉的數量詞,在他們的驅遣之下卻可以產生豐富雋永的詩情。過去有一首詩:“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永不見?!扁仔判@賦中的“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前人就稱之為“讀之騷逸欲絕”。 例4:“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把僧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一字師”,這故事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了,不必贅述。據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云“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認為既指明了“一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一樹梅花也絕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樹

8、”改為“幾點”,“幾點”本身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用在這里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 4、煉虛詞。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盛唐詩人善于運用虛字,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二字就會大為減色,歐陽修晝錦堂記首句本為“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遞走后飛騎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因此而使文義大為增光,那么,從上面所引的詩例中,我們就更不難領略詩詞中煉虛字的美的消息。 最后要強調說明的是,煉字也必須以煉意為前提

9、才具有美的價值。因此,有字無句或無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煉句,句中煉字,煉字不單是煉聲、煉形,同時也是煉意,只有切合題旨,適合情境,做到語意兩工,這樣煉出來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潛的意見還是可供參考的:“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睆那耙T例來看,成功的煉字都是和煉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三)煉字題的語言表述 經常會有這么一種情況,我們讀懂了一首詩,但卻不知道如何去表述,怎樣的表述比較完整,或者直接說更容易得到分數。為此,我們必須研究高考題的答案是如何設置的。首先來看零三年高考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過香積寺王維

10、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fā)生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把省薄ⅰ袄洹眱勺执硕挚梢哉f運用了擬人通感的修辭,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 這道題分兩問。第一問要求判斷詩眼。為了降低

11、試題難度,命題者特別指出在第三聯中。這個題沒有多少問題,一般說來,古人有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七言詩以第五字為眼的說法。因而主張五言詩要在第三字上著力,七言詩要在第五字上著力。這種說法是不無道理的。五字句與七字句的節(jié)奏多作上二下三與上四下三,而意義單位又往往與節(jié)奏單位相統(tǒng)一,在五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語,第三字是動詞所在;在七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語,第五字是動詞所在。動詞是敘事、寫景、狀物、抒情的關鍵字,因而自然成為鍛煉字眼的重要對象。但若把詩眼定死在五言詩的第三字、七言詩的第五字上,則又未免偏頗。原因在于,詩句的語法結構多種多樣,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詩眼也并不局限

12、于動詞一個類別。 第二問比較麻煩,而且點明要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實際上是一個提示。做這道題,我們當然一般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以及相關的知識背景來解決。首先知人論世。王維的詩,不只是“詩中有畫”,而且往往“詩中有道”。特別是在他晚年,沉緬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詩中的“道”,即禪理、禪趣尤濃。這首詩描寫深山古寺環(huán)境景色:古木、云峰,渺無人跡的山徑,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聲,照在深蒼松林上的凄冷日色,還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蕭瑟暗淡、幽冷闃寂,給人以遠離世間塵囂之感。這既是詩人赴寺途中實見實聞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極出世的禪寂心境的寫照。詩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領讀者進入他所企求的無煩擾的寂靜禪境。這些在注

13、釋中說得相當清楚。 第三聯中寫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xù)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了,低沉了,暗啞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把省弊窒碌脴O準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huán)境影響,而現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 “日色”是視覺意象,詩人卻用觸覺感受的“冷”來形容它,使視覺向觸覺轉移,從而相互交通,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現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詩人中,王維是比較早地并且成功地將通感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 本題學生應重點答出三個要點,一是繪寫出了山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