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滑輪是杠桿的變形的演示_第1頁
定滑輪是杠桿的變形的演示_第2頁
定滑輪是杠桿的變形的演示_第3頁
定滑輪是杠桿的變形的演示_第4頁
定滑輪是杠桿的變形的演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定滑輪是杠桿的變形的演示為了幫助學(xué)生理解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可以做如下的演示:用硬紙片剪成兩條略長于滑輪半徑的紙條,分別涂上紅色和白色; 在兩紙條的一端分別穿一小孔,使小孔到紙條另一端的長恰好等于滑輪半徑,旋出滑輪軸上的螺帽,將兩紙條套在滑輪的框架外,再旋入螺帽將紙片卡住,如圖12。圖12演示定滑輪時,用紅、白兩紙條分別表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無論動力方向怎樣改變,可以看到它都是一個等臂杠桿,如圖13(a)和(b)。£ £mi 3 eh圈13關(guān)于滑輪(1) 定滑輪和動滑輪定滑輪和動滑輪都是周邊有槽可繞中心轉(zhuǎn)動的輪,在實際使用時,根據(jù)輪的中心軸位置是否移動而分 為定滑輪(中心軸

2、不移動)、動滑輪(中心軸隨物體移動)。定滑輪兩邊的力與輪相切且都繞中心軸轉(zhuǎn)動,因此中心軸即為杠桿支點。由于輪半徑處處相等,所以 定滑輪實質(zhì)是一個等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但可以改變力作用方向而方便使用。動滑輪由于一邊懸于固定點,重物的重力作用線通過滑輪中心軸,滑輪的支點”位于固定邊與輪相切的地方。由于輪直徑是輪半徑的二倍,所以動滑輪實質(zhì)是一個動力臂是阻力臂兩倍的杠桿,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力作用方向。(2) 滑輪組滑輪組是由若干個定滑輪和動滑輪匹配而成,可以達到既省力又改變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繩子的繞法,決定于滑輪組的使用效果。如圖(a)中,動滑輪被兩根繩子承擔,即每根繩承擔

3、物體和動滑輪總重的:'如圖(b)中,動滑輪被三根繩子承擔,即每槌龜承擔物體和動2滑輪總重的由此可見,在滑輪組使用時,動滑輪上有幾段繩子,拉力就是物體和動滑輪總重的幾分之一。Cb)跆在組裝滑輪組時,首先根據(jù)拉力是總重力的關(guān)系,確定動滑輪個n數(shù),原則是:n為奇數(shù)時,繩子從動滑輪為起始。用一個動滑輪時有三段繩子承擔,其后每增加一個動滑輪增加二段繩子。如:n=5,則需兩個動滑輪(3+2)。n為偶數(shù)時,繩子從定滑輪為起始,這時所有動滑輪都只用兩段繩子承擔。如:n=4,則需兩個動滑輪(2+2)。其次,按要求確定定滑輪個數(shù),原則是:一個動滑輪一般配一個定滑輪。力作用方向不要求改變時,偶數(shù)段繩子可減少

4、一個定滑輪;要改變力作用方向,需增加一個定滑輪。綜上所說,滑輪組設(shè)計原則可歸納為:奇動偶定;一動配一定,偶數(shù)減一定,變向加一定。關(guān)于輪軸輪軸使用時,一般情況下作用在輪上的力和軸上的力的作用線都與輪和軸相切,因此,它們的力臂就是對應(yīng)的輪半徑和軸半徑。圖4由于輪半徑總大于軸半徑,因此當動力作用于輪時,輪軸為省力費距離杠桿,如:自行車腳踏與牙盤是省力輪軸。當動力作用于軸上時,輪軸為費力省距離杠桿,如:自行車后輪與輪上的飛盤是費力輪軸。設(shè):輪半徑R,軸半徑r。如圖4所示,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作用在輪上的力F1和軸上的力F2滿足關(guān)系式:F1R=F2r?;喗M用力問題”的分類解法河北石家莊市一中(05000

5、0) 信明軍關(guān)于 滑輪組用力的問題”,在中考和初中物理競賽中曾多次考過,有的較難,有的易錯.據(jù)本人所見.滑輪組一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簡單滑輪組;第二類是復(fù)雜滑輪組;第三類是差動滑輪.(設(shè)本文述及的滑輪組均處于平衡狀態(tài)).前兩類滑輪組各有通用解法和特殊解法.通用解法”具有廣泛性,用其解題較為穩(wěn)妥;特殊解法”有時具有局限性,用其解題較為快速.l簡單滑輪組的特點及其解法簡單滑輪組(不含差動滑輪)(如圖1、圖2所示)是用同一根繩子連結(jié),其中一端(始端)固定,其 它部分依次繞過定滑輪、動滑輪,拉力作用在另一端(末端).其特點是系動滑輪的每段繩子所受的拉力(下簡稱張力)相等.求簡單滑輪紹們用力情況有如

6、下兩種方法.99隹曲G包圖i邕2(1)通用解法;整體受力分析法此法是將動滑輪及其吊著的重物視為一個整體,對該 整體”作受力分析,最后據(jù) 該整體受到的力平衡”列方程、解方程.例如,在圖1所示的滑輪組中(繩的末端來吊重物),據(jù)上述方法,則:3F = G+G, F = ? (G胡十G姑),若不計動滑輪重, ,-Viw4w則:F=:G妒(1)又如,對圖2所示的滑輪組(繩的末端吊著重物),由整體的受力平衡得,5堂物尸=!印勒+G,物),若不計動滑輪重,則F,護由(1)式和(2)式可得到求簡單滑輪組用力情況的一般公式:(3)(3)式中的n代表繩子的段數(shù);當繩的末端來吊物體時,則 n代表 系動滑輪的繩子的段

7、數(shù)”;當 未 端”吊著物體時,則n代表 系動謂輪繩子的段數(shù)”再加 吊重物時的那一段”.這樣一來, 整體受力分析法” 就把求兩種簡單滑輪組用力情況的方法統(tǒng)一到了( 3)式中.(2)特殊解法�'戳線法”此法是在定滑輪和動滑輪之間作一條水平輔助線.假設(shè)它把滑輪組的繞線截斷”.當繩的末端未吊物體時,則接動滑輪的繩頭的個數(shù)等于 ”繩子的段數(shù)”.例如圖1的滑輪組中, 繩頭”為3個(A、B、 C),則繩子的段數(shù)為3段,若G就=0-則F = ;G/當繩的末端吊著物體時.則按動滑輪頭的個數(shù)再加吊物體的那段繩為繩子的段數(shù)”.例如圖2中的滑輪組中共有4個繩頭(D、E、M、N),繩子的末端吊著物

8、體,貝U繩子的段數(shù)”為“4?!? ”幅.若不計動滑輪重.貝|皆=? G,2復(fù)雜滑輪組的特點及其解法甲 乙 圈3復(fù)雜滑輪組(如圖3、圖4所示)是由幾根繩子分別繞過動滑輪、定滑輪(有的沒有定滑輪)而構(gòu)成 的.其特點是同一根繩子各段的張力相等,不同繩子的張力不相等,這是復(fù)雜滑輪組與簡單滑輪組的重要 區(qū)別之一 .求復(fù)雜滑輪組用力情況的兩種解法如下.(動滑輪重均忽略不計)(1)通用解法�� “隔離體”法隔離體”法就是把 有關(guān)”的滑輪和 所帶的物體”從這個 整體”中逐個隔離出來進行相應(yīng)的受力分析,然后根據(jù) 物體受到的力平衡”列方程、解方程.此法對一般復(fù)雜滑輪組都是適用的.也可利

9、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求解圖3所示的問題.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F1=F2 , F3=F4 ;又二使用 動滑稅能省半力物.耳=:玲成=如妒當繩的末端系物體時(如圖3乙所示),同理可得"*物。滑輪組繩的末端未系物體時(如圖4甲所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F1=F2 , F3=F4,又動滑輪1和動滑輪2以及物體P受到的力均平衡.二耳=2F,F4=2F>Gw =與+5+F = 7F,.,F(xiàn) = !g物;當繩的末端系重物時(如圖4乙所示),同理可得(2)特殊解法��公式法A.對圖3所示的滑輪組的計算公式根據(jù)上述對滑輪組的受力分析可知,若用一個動滑

10、輪(如圖3甲所示的滑輪1)吊物體,則F我朝=tj ;W 1 ) 1- W Qi 1-1®若用兩個動滑輪(如圖所示的滑輪l和2),則,F(xiàn)也衛(wèi)=-y G魅-7 G菌;若用3個動滑輪(如圖所示的滑輪 1、2和3),則:F枚3 = #G物=;依次類推,若用 m個動滑輪,則:則:Em = j"G較(1)式中的Fm代表對繩的末端的拉力, m代表動滑輪的個數(shù).當繩的末端系重物時(如圖3乙所示),同理可得:則,yB.對圖4所示滑輪組的 計算公式”當繩的末端未系物體時(如圖4甲所示)圖4若總共有一個滑輪(一個定滑輪和0個動滑輪),貝山Fttl =法jG檢若總共有兩個 滑輪(定滑輪1和動滑輪2

11、)皿 | * F = tj =G醵 3簿亍二礦若總共用三個滑輪(定滑輪 1、動滑輪2和3)則,F(xiàn) = -G =G .依次類推,當總共用 n個滑輪(一個定滑輪和 m個動滑輪)時,則有(2)式中,F(xiàn)n代表對繩的末端的拉力,n代表滑輪的總數(shù).當繩的末端吊物體時(如圖 4乙所示),同理可得到:尺=w G物. UI13差動滑輪及求其用力情況的公式在圖5所示的滑輪中,它的上面是兩個固定在一起的定滑輪,這兩個定滑輪直徑不同,但同軸轉(zhuǎn)動, 繩在滑輪上不滑動;下面是一個動滑輪;用一根繩子或鏈條把定滑輪和動滑輪連結(jié)起來,這樣組成的滑輪 組叫做差動滑輪.圖S設(shè)大小定滑輪的半徑分別為R和r,物重為G,當拉力F拉繩子使

12、大定滑輪轉(zhuǎn)動一周時;F向下移動了 2兀R的路程,大滑輪卷起的繩子長為2兀R,同時小定滑輪也轉(zhuǎn)動一周,并放下繩子(長為 2兀),因而動渭輪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為?(2兀R-2兀r),在不計無用阻力時,若大、小定滑輪均轉(zhuǎn)動n周,據(jù)功的原理得:Fx(2xRn) =經(jīng)化簡,整理得:亍 G(Rr)f(3)式即為差動滑輪用力情況的計算公式.輪軸教案示例(一)教學(xué)要求:了解什么是輪軸和輪軸的原理及應(yīng)用。(二)教具:演示用輪軸實驗器、鉤碼、彈簧秤、線、刻度尺。(三)教學(xué)過程一、復(fù)方提問1 .什么叫力臂?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2. 如圖1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支點兩側(cè)的鉤碼下分別加掛一個等重的鉤碼,杠桿還

13、能 平衡嗎?為什么?要求學(xué)生回答: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杠桿的平衡被破壞,杠桿將發(fā)生轉(zhuǎn)動。追問:要使杠桿恢復(fù)水平平衡,應(yīng)將支點右方的鉤碼向什么方向移動?移到什么地方可使杠桿達到平衡?要求回答:右側(cè)鉤碼向左側(cè)移動一個小格杠桿即可恢復(fù)平衡。因為,此時動力 劾力臂=阻力淵力臂。滿足了杠桿的平衡條件。3. 畫出瓶蓋起子和鐵鋤杠桿示意圖(圖2)的力臂,并判斷哪個是省力杠桿?哪個是費力杠桿?理航蓋起子鐵儺4. 設(shè)計一個滑輪組,使提起物體所用的力是物重的三分之一(動滑輪重不計),且拉力的方向向下。要求:全體學(xué)生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畫出。由一名學(xué)生在黑板上畫出。要求答出根據(jù)。答案見圖3。教師講評。圖3二、進行新課

14、1.什么是輪軸?由學(xué)生閱讀課本,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是輪軸?并舉出常見的輪軸實例。要求學(xué)生回答并板書:四、輪軸1 .由輪和軸組成的,能繞共同的軸線旋轉(zhuǎn)的簡單機械叫做輪軸”例:汽車方向盤、轆轎等。2.輪軸的原理(1)用輪軸演示器演示:如圖4。用彈簧秤直接稱出鉤碼重,將它掛在輪軸的軸上作為阻力F2,用彈簧秤施加在輪上的拉力既加在輪上加動力F1使輪軸勻速轉(zhuǎn)動,讀出此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用刻度尺量出輪半徑OA和軸半徑OB的長度。(2) 總結(jié):使用輪軸可以省力。輪軸相當于一個杠桿。輪和軸的中心O是支點,作用在輪上的力是動力F1 ,作用在軸上的力是阻力F2,輪半徑OA就是杠桿的動力臂 L1,軸半徑OB就是杠桿的

15、阻力臂 L2。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如果輪半徑用 R表示,軸半徑用r表示,上式可寫作:所以,輪半徑是軸半徑的幾倍,作用在輪上的動力F1就是作用在軸上的阻力 F2的幾分之一。結(jié)合實驗數(shù)值分析結(jié)論的正確性。因為輪半徑大于軸半徑,即杠桿的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作用在輪上的動力F1總小于作用在軸上的阻力F2。使用輪軸可以省力,但是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大于用輪軸提升的重物(鉤碼)所通過的距離。(3) 板書“1輪軸相當于一個杠桿。2.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_ _ _* 耳 R耳* R =其* r或F = 一因為:R> r所以F1 v F23 .應(yīng)用:轆苗、汽車方向盤等?!比?、布置作業(yè):習題:3、5、

16、6、7。關(guān)于輪軸的例題【例1】 拖拉機起動時的搖把就是一種輪軸。已知搖把手柄長60cm,搖把一端套簡直徑 6cm,當人用力100N搖動時,套筒處受力是多大?【分析】搖把手柄長即輪半徑,套筒半徑是軸半徑?!窘獯稹坑蒄1R=F2r,得K = E = x 100N = 2000No r 3cm答:套筒處受力 2000N o【例2】 如圖15所示兩個輪軸使用時,兩圖中拉力F大小相等,輪軸的輪半徑是軸半徑的二倍,則所掛重物G1、G2的重力比是 困15A. 1 : 1 B. 2 : lC. 4: 1 D.無法判斷t分析】圖中F作用在輪上,屬省力輪軸F = ;G】圖的中F作用在軸上,屬費力輪軸,E = 由:G = 2Gw,得G:G/4?!窘獯稹緾.【例3】圖16所示為轆苗和滑輪組合的機械裝置。轆苗的軸半徑r為15厘米,搖把到軸心線的距離 R為40厘米。利用該裝置將重 800牛頓的物體勻速提起。若滑輪及繩重均不計,機件間摩擦也不計,試求搖把上至少應(yīng)加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