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外治八法及護理_第1頁
中醫(yī)外治八法及護理_第2頁
中醫(yī)外治八法及護理_第3頁
中醫(yī)外治八法及護理_第4頁
中醫(yī)外治八法及護理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中醫(yī)用藥“八法”及護理 中醫(yī)用藥“八法”是清代程鐘齡根據(jù)歷代醫(yī)家對治法歸類總結而得來,“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消法、補法。每一種治法都是經過四診合參、審證求因,辨明證候、病因、病機之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的治療方法。中醫(yī)護理人員掌握用藥“八法”有助于辨證施護順利進行。 一、汗法及護理汗法,亦稱解表法。是通過宣發(fā)肺氣,調暢營衛(wèi),開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體微微出汗,將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意為身體發(fā)熱如同焚燒的炭火,汗出之后,熱隨汗外散。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其在皮者

2、,汗而發(fā)之”,再如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三陽經絡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陽經屬腑,陰經連臟;未入于臟,說明邪氣未及于三陰,仍在肌表,故可以用發(fā)汗的方法來治療;而未滿三日,則指病程較短,邪氣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療。這些都是汗法的理論依據(jù)。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為目的,主要是汗出標志著腠理開,營衛(wèi)和,肺氣暢,血脈通,從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療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證外,凡腠理閉塞,營衛(wèi)不通而寒熱無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療。如:外感風寒、風熱;疹未透法或疹發(fā)不暢的外邪束表;頭面部及上肢浮腫的水腫兼表證;瘡瘍初期兼有表證的紅、腫、熱、痛;風濕痹痛等。護理方法

3、: 1病室安靜、空氣新鮮。 2、飲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斂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藥宜武火快煎,麻黃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藥宜后下;服藥時溫度適宜;服藥后臥床加蓋衣被,保暖以助發(fā)汗,并且在短時間內大口喝下熱稀粥約200毫升或給予開水、熱飲料、熱豆?jié){等,以助藥力,促其發(fā)汗;若與麻黃、葛根同用時,則一般不需啜熱粥。因藥細需助,藥重不需助,以防出汗過度。 4、觀察出汗特點;有汗、無汗、出汗時間、遍身出汗還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況下,汗出熱退即停藥,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徹,則病邪不解,需繼續(xù)用藥;而汗出過多,會傷津耗液、損傷正氣,可給予患

4、者口服糖鹽水或輸液;若大汗不止,易導致傷陰亡陽,應立即通知醫(yī)師,及時采取措施。 5、汗出熱退時,應及時用干毛巾或熱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閉,不利病邪外達;大汗淋漓者,暫時不要給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鋪上干毛巾,汗止時再更換衣被,注意避風寒;防止復感。 6、病位在表者服藥后仍無出汗,縱然熱不退,也不可給予冷飲和冷敷,避免“閉門留寇”使邪無出路,而入里化熱成變證,熱反更甚;可以針刺大椎、曲池穴位達到透邪發(fā)汗目的。 7、對表證兼有風濕者,須用數(shù)次微汗,以達祛風除濕之功效。由于風濕互結,濕性重濁,粘滯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緩緩蒸發(fā),則營衛(wèi)暢通,風濕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風為陽邪,其性輕

5、揚,易于表散;濕為陰邪,其性濡滯,難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則風氣隨去而濕邪仍在,不僅病不能愈,還使衛(wèi)陽耗傷。 8、發(fā)汗要因人因時而宜,如暑天炎熱,汗之宜輕;冬令寒冷,汗之宜重;體虛者,汗之宜緩;體實者,汗之宜峻等。 9、服發(fā)汗解表藥時,禁用或慎用解熱鎮(zhèn)痛藥,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過。 10、服用含有麻黃的藥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壓及心率變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瘡家、亡血家和劇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經入里或麻疹已透,瘡瘍已潰,虛證水腫,吐瀉失水等,也不宜應用汗法。二、吐法及護理吐法亦稱涌吐法,是通過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治法

6、。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以“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為例,闡明審因論治,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導正氣,所以在吐出有形實邪的同時,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隨之而解。常用于中風、痰涎壅盛、癲狂、宿食、食厥、氣厥、胃中殘留毒物、及霍亂吐瀉不得等。 護理方法: 1.病室清潔、光線充足,空氣新鮮無異味。 2、服藥應小量漸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過。藥物采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醫(yī)生,決定是否繼續(xù)二服。 3、服藥后不吐者可用壓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嘔吐。嘔吐時協(xié)助患者坐起,并輕拍患者背部促使胃內容物吐出。不能坐起者,協(xié)助患者頭偏向一側,并注意觀察病情

7、,避免嘔吐物吸入呼吸道,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 4、吐后給溫開水漱口,及時清除嘔吐物,撤換被污染的衣被,并整理好床單位。 5、服藥得吐者,叮囑患者坐臥當風,以防吐后體虛,復感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許姜汁或服用冷粥、冷開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據(jù)給藥的種類分別處理;因服巴豆吐瀉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服藜蘆嘔吐不止者,可用蔥白湯解之。因服稀涎散嘔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貫眾湯解之因服瓜蒂散劇烈嘔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開水沖服解之。誤食其它毒物,可用綠豆湯解之。若吐后氣逆不止,宜給予和胃降逆之劑止之。 7、嚴重嘔吐者應注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嘔吐物的量、氣味、性質、

8、性狀并記錄。必要時給予補液、糾正電解質等對癥處理。 8、患者吐后暫給予禁食,等胃腸功能恢復后再給少量流質飲食或易消化食物以養(yǎng)胃氣。忌食生冷、肥甘油膩之品。 9、涌吐藥作用迅速兇猛,宜傷胃氣,應中病即止。對年老體弱、嬰幼兒、心臟病、高血壓及孕婦慎用或忌用。 10、使用涌吐藥應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據(jù)需要保留嘔吐物,以便化驗。 三、下法及護理下法,亦稱瀉下法。是通過運用瀉下藥,蕩滌腸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腸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等從下竅而出,以驅邪除病的一種治療方法。主治邪正俱實之證。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

9、滿者,瀉之于內”,就是下法的理論依據(jù)之一。由于邪在腸胃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內結,或熱結旁流,以及停痰留飲,瘀血積水等邪正俱實之證,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熱,正氣有虛實,病邪有兼夾,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溫下、潤下、逐下、攻補兼施之別,以及與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護理方法: 1、寒下:適用于里實熱證,高熱煩渴,大便燥結,腹脹疼痛,腑氣不通,脈沉實;或熱結旁流,下利清水,腹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或里熱實證之高熱不退,譫語發(fā)狂;或咽喉、牙齦腫痛以及火熱熾盛等證。代表方有大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等。(1)患者有高熱、煩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現(xiàn),應安排在調節(jié)溫濕度方面良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涼爽、舒

10、適,有利于靜心養(yǎng)病。(2)大承氣湯,應先煎方中的枳實和厚樸,大黃后下,芒硝沖服,以保其瀉下之功效。(3)服藥期間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觀察排泄物性質、量、次數(shù)、顏色、腹痛減輕的情況,若瀉下太過出現(xiàn)虛脫,應及時配合救治。(4)在服藥期間應暫禁食。待燥屎瀉下后再給以米湯、面條等養(yǎng)胃氣之品,禁食35日后給予清淡、易消化飲食,忌油膩、辛辣食物及飲酒,以防熱結再作。(5)服藥期間不可同時服用辛燥、滋補藥。(6)表里無實熱者及孕婦忌用。2、溫下:適用于因寒成結之里實證,臍下硬結,大便不通,腹痛喜溫,手足不溫,脈沉遲。代表方有大黃附子湯、溫脾湯等。(1)溫下病證,宜住向陽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感到溫

11、暖舒適。(2)同時,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給予溫熱性味之食品。(3)溫脾湯,方中大黃應先用酒洗后再與其它藥同煎,藥宜飯前溫服。(4)服藥后亦應觀察腹部冷結疼痛減輕情況,宜取連續(xù)輕瀉。服藥后,如腹痛漸減,肢溫回緩,為病趨好轉之勢。 3、潤下:適用于熱盛傷津,或病后津虧未復,或年老津涸,或產后血枯便秘,或習慣性便秘等。代表方有五仁湯、麻子仁丸等。潤下藥一般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藥期間應配合食療以潤腸通便。 對習慣性便秘病人應養(yǎng)成定時排便習慣,也可在腹部進行按摩療法。 4、逐水:適用于水飲停聚體內,或胸脅有水氣,或腹腫脹滿,凡脈證俱實者,皆可逐水。代表方有十棗湯、舟車丸、甘遂通結湯等。(1)逐水藥多用于胸

12、水和腹水病證,服藥后要注意心下痞滿和腹部脹痛情況。(2)逐水藥瀉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劇烈腹瀉,使體內潴留的水液從大便排除,部分藥兼有利尿作用。適用于水腫、胸腹積水、痰飲之癥。由于此藥有毒而力峻,易傷正氣,所以體虛、孕婦忌用,有惡寒表證者不可服用。 5、攻補兼施:適用于里實證虛而大便秘結者。代表方有新加黃龍湯、增液承氣湯。(1)患者多屬里實便秘而兼氣血兩虛、陰液大虧者,用藥中病即止,不可久服。(2)服用新加黃龍湯需加姜汁沖服,既可以防嘔逆拒藥,又可以借姜振胃氣。四、 和法及護理和法,亦稱和解法。是通過和解或調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為目的的一種治法。主要適用于和解少陽,和中益氣、調和肝脾、調理胃腸,是

13、專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種方法。傷寒明理論說:“傷寒邪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于不內不外,半表半里,既非發(fā)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以矣?!焙徒馐菍V尾⌒霸诎氡戆肜锏囊环N方法,它既沒有明顯的祛邪作用,也沒有明顯的補益作用,而是通過緩和和解與調和疏解而達到氣機調暢,使表里寒熱、虛實的復雜證候、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歸于至復。癥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等。調和指治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等癥。在太陽病中,和法首推桂枝湯。 護理方法: 1、少陽藥 服小柴胡湯時忌食蘿卜,因方中有人參,而蘿卜可破壞人參的藥效,;服截瘧藥應在瘧疾發(fā)作前24小時

14、時服用,并向患者交待有關事項,鼓勵多飲水。服和解少陽藥后,要仔細觀察患者的體溫、脈象、以及出汗情況。 2、調和肝脾藥 適用于肝氣郁滯而導致脅肋脹痛,食欲不振等證,配合情志護理,使患者心情舒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適當開展文體活動,以達怡情悅志,精神愉快,氣機調暢,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3、調和腸胃藥 適用于邪犯腸胃,寒熱夾雜,升降失常,致心下痞滿,惡心嘔吐,脘腹脹痛,腸鳴下利等證。服后應注意觀察腹脹及嘔吐情況,并注意排便的性質和量。 4、服藥期間宜給清淡易消化的飲食,以健脾行氣消食,忌食生冷瓜果、肥膩厚味及辛辣之品。 5、病在表未入少陽,或邪已入里之實證以及虛寒證,原則上不用和法。 6、因

15、方中以柴胡為主藥,服藥時忌同時服用碳酸鈣、維丁膠性鈣、硫酸鎂、硫酸亞鐵等西藥,以免相互作用產生毒副作用。 五、溫法與護理溫法,亦稱溫陽法。溫法是通過溫中、祛寒、回陽、通絡等的作用,使寒氣去,陽氣復,經絡通,血脈和,適用于臟腑經絡因寒邪為病的一種治法。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治寒以熱”,就是溫法的理論依據(jù)之一。寒病的成因,有外感、內傷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治不如法而誤傷人體陽氣,或其人素體陽氣虛弱,以致寒從中生。寒病部位,也有在中、在下、在臟、在腑,以及在經絡的不同。所以,溫法又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和溫經散寒的區(qū)別。還由于寒病的發(fā)生,常常是陽虛與寒邪并存,所以又常與補

16、法配合運用。另外寒邪傷人肌表的病證,當用汗法治療,不在此例。 護理方法: 1、辨別寒熱真假 必須針對寒證,以免妄用溫熱護法,導致病勢逆變。 2、生活起居、飲食、服藥等護理均以“溫” 法護之,宜保暖,進熱飲,忌生冷寒涼,飲食宜給性溫的狗肉、羊肉、桂圓等,以助藥物的溫中散寒之功效。 3、溫中祛寒藥 主治中焦虛寒證,如脘腹脹痛,肢體倦怠,手足不溫,或惡心嘔吐,或腹痛下利,舌苔白滑等,可選用理中丸、建中湯等。在服理中丸時要求服藥后飲熱粥一升許,有微汗時避免揭衣服。 4、溫經散寒藥 適用于陽氣不足,陰血亦弱,復有外寒傷于經絡,血脈不利所致諸證,所以不宜單純用辛熱之品,要與養(yǎng)血通脈藥組合來用。代表方有當歸

17、四逆湯,主治血虛受寒、手足厥冷之證,服藥后應注意保暖。 5、回陽救逆藥 主治陽氣衰微,內外俱寒,陽氣將亡之危證?;杳曰颊呖山o鼻飼法用藥,服藥期間應嚴密觀察患者神志、面色、體溫、血壓、脈象及四肢回溫的病情變化。如服藥后,患者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煩躁不安,脈細散無根等,為病情惡化,應及時與醫(yī)生聯(lián)系,并積極配合醫(yī)生搶救。方中有附子需久煎。 六、清法與護理 清法,亦稱清熱法。是通過清熱瀉火,使邪熱外泄,以清除里熱證的一種方法。素問·至真要大論“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治熱以寒”,就是清法的理論依據(jù)之一,對于由溫、熱、火所致的里熱證皆可適用。由于里熱證有熱在氣分、血分、臟腑等不同,因此清法

18、之中,又相應分為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氣血兩清、清熱解毒、清臟腑熱以及清虛熱等六類。清法的運用范圍較廣,尤其治療溫熱病中更為常用。火熱最易傷津耗液,大熱又能傷氣,所以清法中常配伍生津益氣之品。若溫病后期,熱灼陰傷,或久病陰虛而熱伏于里的,又當清法與滋陰并用,更不可純用苦寒直折之法,熱病必除。至于外感六淫之邪的表熱證,當用辛涼解表法治療,不在此例。護理方法: 1、清法用于熱證,飲食、室溫、衣被、服藥等均宜偏涼,病室空氣新鮮,光線柔和,環(huán)境安靜,可根據(jù)病情調節(jié)室溫。 2、煎服藥護理:清熱之劑,因藥物不同,煎藥方法亦應有區(qū)別,如白虎湯中的生石膏應打碎,用武火先煎15分鐘,后入其它諸藥,改用文火,煎至粳

19、米熟;普濟消毒飲中的薄荷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應后下以減少有效成分揮發(fā)或分解破壞而損失藥效。凡清熱解毒之劑,均以取汁涼服或微溫服。 3、服藥后需觀察病情變化,如服白虎湯后,患者體溫漸降,汗止渴減,神清脈靜,為病情好轉。若患者服藥后壯熱煩渴不減,并出現(xiàn)神昏譫語,舌質紅絳,提示病由氣分轉為氣營兩燔;若藥后壯熱不退而出現(xiàn)四肢抽搐或驚厥者,提示熱盛動風,應立即報告醫(yī)師采取救治措施。對瘡瘍腫毒之證,在服藥過程中若腫消熱退,為病退之象。若已成膿,則應切開排膿;對勢入營血者,要觀察神志,出血及熱極動風之兆,一旦發(fā)現(xiàn),立即處理。 4、飲食上應給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多食蔬菜水果類及維生素食物,鼓勵患者多飲

20、水、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 5、苦寒滋陰藥久服傷胃或內傷中陽,必要時添加醒胃、和胃藥;年老體弱、脾胃虛寒者慎用,或減量服用;孕婦忌用。 七、消法與護理消法,亦稱消導法。即通過消食導滯和消堅散結作用,對氣、血、痰、食、水、蟲等積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漸消散的一種治法。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堅者削之”,“結者散之” ,就是消法的理論依據(jù)之一。醫(yī)學心悟曰“消者,去其壅也,臟腑、經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平?!庇捎谙ㄖ委煹牟∽C較多,病因也各不相同,所以消法又分消導食積、消痞化癥、消痰祛水、消疳殺蟲、消瘡散癰等。消法與下法雖然同是治療蓄積有形之邪的方法,但在具

21、體運用中各有不同。下法所治病證,大抵病勢急迫,形證俱安,邪在臟腑之間,必須速除,可以從下竅而出。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臟腑、經絡、肌肉之間,邪堅病固而來勢較緩,而且大多是虛實夾雜,尤其是氣血積聚而成之癥塊,不可能迅速消除,必須漸消緩散。消法也常于補法或下法配合運用,但仍然是以消為目的。 護理方法: 1、消導之劑,要根據(jù)其方藥的氣味清淡、重厚之別,采用不同的煎藥法。如藥味清淡,臨床取其氣者,煎藥時間宜短;如藥味重厚,取其質者,煎藥時間宜延長。 2、消食導滯劑常用于食積為病,服藥時飲食宜清淡,給易消化食物,勿過飽,嬰幼兒應注意減少乳食量,必要時可暫時停止喂乳。 3、加強病情觀察應用消食導滯劑,應觀察

22、患者大便的性狀、次數(shù)、質、量、氣味、腹脹、腹痛及嘔吐情況等。如果治療因濕熱滯食,內阻腸胃的患者,在選用枳實導滯丸治療下利時,屬“通因通用”之法,須特別注意排便及腹痛情況,若瀉下如注,次數(shù)頻繁或出現(xiàn)眼窩凹陷等傷津脫液表現(xiàn)時,應立即報告醫(yī)生;應用消痞化積藥,應注意患者的局部癥狀,如疼痛、腫脹、包塊等,詳細記錄癥塊大小、部位、性質、活動度、有無壓痛、邊緣是否光滑。此類藥常以行氣活血、軟堅散結等藥組方,如果患者突然腹部疼痛、惡心、吐血、便血、面色蒼白、汗出厥冷、脈微而細,則病情加重,已變生他證,立即報告醫(yī)生,并給予吸氧,作好輸液、輸血、手術準備工作。 4、消導類藥物有瀉下或導滯之功效,只作暫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5、凡消導類藥物,均宜在飯后服用。與西藥同服時,應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此藥味酸,忌與胃舒平、碳酸氫鈉等堿性藥物同服,以免酸堿中和,降低藥效。 6、該類藥一般不與補益藥和收斂藥同用,以免降低藥效。 7、本類藥對于年老、體弱者慎用;脾胃虛弱、或無食積者及孕婦禁用。八、補法與護理補法,亦稱補益法。是通過滋養(yǎng)、補益人體氣血陰陽,適用于某一臟腑或幾個臟腑,或氣、血、陰、陽之一,或全部虛弱的一種治療方法。素問·三部九候論說:“虛則補之”,又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