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婁煩韓氏族譜簡介_第1頁
山西婁煩韓氏族譜簡介_第2頁
山西婁煩韓氏族譜簡介_第3頁
山西婁煩韓氏族譜簡介_第4頁
山西婁煩韓氏族譜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山西婁煩韓氏族譜簡介婁煩家譜概況國有國史,縣有縣志,家有家譜。過去有“三代不修譜,君 子謂之不孝”的說法(李氏家譜語) ??谷諔?zhàn)爭以前,婁煩 縣大凡象樣的家族都有家譜,后來由于歷史的原因,大部分 家譜被毀或失落了。其間也有少數(shù)有膽有識之士,不顧自身 安危想方設(shè)法把家譜保存下來,既使本家族的歷史記載得以 延續(xù),也為本縣今后的修譜提供了必要的借鑒。截至本輯資 料截稿,征集到的本縣古譜有 7 部(以初稿時間為序) 明萬歷三十六年( 1608)尹家窯尹氏家譜明崇禎十六年( 1643)三元村李氏家譜清康熙四十年( 1701)下靜游馮氏家譜清嘉慶七年( 1802)峰嶺底段氏家譜清嘉慶年( 1806)雙井郭

2、氏家譜清道光四年( 1824)城北王氏家譜民國二十六年( 1937)常家坡褚氏家譜其它家族有無保存下來的家譜則不得而知,但僅就這幾部家譜也可以看出本縣家譜的基本面貌了。盛世修史志,賢孫續(xù)家譜。” 1990 年以后,本縣許多家族開始續(xù)編或新編家譜,至截稿時間已知的有下靜游馮氏,大 夫莊郝氏,峰嶺底段氏,楊灣羅氏,上靜游韓氏,上靜游和鹽市崖張氏,秦家崖袁氏,西果園、王光塔景氏,步斗村李 氏、葦院坪孫氏等。其中羅氏家譜是在清徐縣羅氏于明隆慶 元年( 1567)初編的羅氏家譜的基礎(chǔ)上續(xù)編的,本縣羅氏是清徐羅氏之分支。今將尹、李、馮、段、郭、王、羅、韓八部家譜的情況作 簡要介紹。褚氏家譜因只見到序言一篇

3、和部分世系,無法知 其全貌。韓氏族譜簡介上靜游韓氏族譜現(xiàn)存大清咸豐廩膳生員韓豹 南所著手抄譜。該譜雖有支系全、長幼失次、支股沒有銜接 之缺憾,但為上靜游韓氏源淵脈絡(luò)保存了不少寶貴資料。世紀九十年代起,上靜游韓氏韓玉俊、韓有貴均發(fā)起續(xù) 修韓氏家譜。 2005 年農(nóng)歷正月,玉俊、有貴到河南孟州尋根 問祖,同年三月,玉俊、晉文、有貴應(yīng)邀參加了在孟州召開 的“世界韓氏尋根拜祖大會”和“韓氏起源與發(fā)展研討會” 在孟州西武章村找到了上靜游韓氏祖源,并印證了韓愈為其 祖先。韓愈十八世孫韓庸元初至元庚辰遷至山西管州上靜 游,歷時 700 余年。新修韓氏族譜由韓玉俊主編, 2006 年出版,全書共 4 卷7 個

4、部分。 上限 768 年,下限 2005 年,記載了韓氏家族 1238年的歷史,共 44 世,入譜 2873 人。古體線裝豎排。上靜游韓氏族譜現(xiàn)存大清咸豐廩膳生員韓豹南所著手抄譜。該譜雖有支系全、長幼失次、支股沒有銜接之缺憾,但為上靜游韓氏源淵脈絡(luò)保存了不少寶貴資料。尹氏家譜簡介尹 氏家譜前后共修三次,第一次為尹家窯尹氏可考第一代始 祖尹繼祖第八代孫尹玭于明萬歷三十六年( 1608)編纂。玭譜雖只編至第八代,卻為尹氏以后續(xù)譜奠定了基礎(chǔ),提供了 世孫尹郡續(xù)編,第三次為第十二世孫尹璂于清乾隆四十六年世系銜接的依據(jù)。第二次為清康熙六年(1722)第1781)續(xù)編。現(xiàn)在所見到的尹氏家譜即為該本。該本綜

5、合尹氏三次編譜成果,由當時婁煩著名學(xué)者常家坡廩生呂思聰 總纂謄寫。體例較為完備, 全書共七冊計 1000頁約 10萬字。其中第一冊有目錄、序言、碑文、幛文、挽詩、壽詩、先賢 錄等一般家譜所具有的內(nèi)容外,又有創(chuàng)纂、述纂家譜實錄、 題贊、題論、題贈、立嗣論略、宗派敘等與世系有關(guān)的說明 性文字;還有與家譜有關(guān)的五經(jīng)四書文選及古代詩歌選;五 服、九族便覽等歷史資料;還有介紹尹家窯地理位置風水特 點的尹家窯風土記等。第二、三、四冊為線譜,線譜又 分為縱譜和橫譜。另有一本從始祖至第十二世之長平格總 譜。其世系敘及尹氏自明初遷來婁煩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世 四百余載。有登記薄二冊,第一冊空白,第二冊為書法、繪

6、畫,內(nèi)容是壽敘、壽詩、壽徽、壽圖。尹家窯尹氏之祖原籍南京,明初有弟兄三人遷來山西,老大 繼先遷朔州,老二繼宗遷興縣,老三繼祖遷汾州,后自汾州 遷來婁煩。所以尹家窯尹氏始祖為尹繼祖,尹氏家譜即從尹繼祖開始,敘及十二世四百余載。譜載尹氏家譜勤勞務(wù)實,除耕讀外,兼勤園蔬。輸賦暇,不廢貨殖,重詩書,尚廉恥,勤儉治生,是尹氏家族之傳統(tǒng)。人物有廩生5 人,武生 12 人,庠生 3 人,貢生(歲貢) 8 人,監(jiān)生 12 人,增生 7人,訓(xùn)導(dǎo) 2人,生員 3人,武舉 1 人(尹躍之為千總),介賓 4人,大賓 1 人,儒林郎 1人(尹寬),太學(xué)生 1 人尹廷烈)。2006 年,有尹氏十八世孫喜春、月合;九世補俊

7、、毓林等人倡導(dǎo)新修尹氏家譜 ,至年底定稿,該書共分序言、凡 例、目錄、概述、世系、人物簡介、碑幛祠堂、家訓(xùn)格言、 風俗習慣、雜記、藝文、大事年表、附錄、后記、備忘錄等六部分,入譜世系二十二世 3551 人。李氏族譜簡介 .三元村李氏家族譜牒,由道光年間舉人李有光撰修。共8 卷,12 開麻紙質(zhì)手寫體,約 3 萬字。第 1 卷為序文、李氏族譜序、 李氏族譜原譜、 族譜凡例、 譜緣由、 辯姓、 重纂李氏族譜引、 李公墓志銘、封贈、敕命一道、贊汾源李公新造石鼎記、歸慶堂碑記、明濟陽令見宇李公墓志銘、例授寄學(xué)監(jiān)生矣娶邸 系線圖,記至 18世。 1987 年成立三元村李氏家族譜牒文化 研究協(xié)會,由 19

8、世孫李有魁老人續(xù)至第 27世。還有 22 世 孫李夢白寫的附錄部分,包括有人物傳略、簡介,科局級以 上干部供職花名錄。工匠藝人、藝文。其他:村名考、村子 舊貌等。氏、明文林郎任山東濟陽令見宇李公墓表等。2至 8卷為世族譜目錄是寫在封皮上的。有:序文、誥敕、贊札、封贈、 碑銘等。查李氏族譜,婁煩以三元村(桑元村)為中心,靜樂以水洞 莊(龍泉里) 為中心。 從始祖李元章 (南宋理宗時忠憲大夫) 起,迄 80 年代已 27 代,約八百多年。其脈系、職官文化略 述于后。靜樂脈系、婁煩 28 村李氏族系,據(jù)譜載,是由河北省吳橋 縣、河南省虞城縣于南宋時遷至。亦有口碑傳說,是隴西來 的。由此上溯李唐、漢李

9、廣、春秋時老子李耳為元尊。李氏婁煩有:三元村、新良莊、何家莊、婁家莊、南峪、寺 頭、窄石、蓋家莊、仙溝、芥子溝、杜家莊、東水溝、邊家 莊、雷家莊、馬家?guī)r、小化坪、杜家?guī)X、白道、上靜游等處。靜樂有:水洞莊、泊水兒、西馬坊、西大樹、腰會兒、曹家溝、縣城南院等處。支向山西本省的有:晉南襄陵(現(xiàn)在的襄汾縣)、運城,雁北有朔州,呂梁有永寧州(現(xiàn)在的離石) 、嵐州現(xiàn)在的嵐縣)和口外(現(xiàn)在的內(nèi)蒙一帶)等處。由于到外省地做官,有支向四川省成都府、重慶府、江油縣的;有支向河北省保定府(現(xiàn)在保定市)現(xiàn)在河北省安國市)、安肅縣、棗強縣的;有支向山東省濟陽(現(xiàn)在 的濟陽市)的;有支向浙江省寧海(現(xiàn)在的寧海市)的;有支

10、向廣西賓州的;有支向江蘇省青蒲縣等處的。李氏族譜中比較重要的人物有: 李元章 宋,忠憲大夫 李 裕 敕授承務(wù)郎正定府棗強縣尹李 彬 敕授承直郎信州路總管府推官李宗魯寧海知州李宗孟襄陵縣尉李惟能千戶有容將軍李思愛保定府通判精 保定府承剌升安州知州 李 英 四川成都府同判升重慶府同知 李煌 萬歷辛卯科第 13 名舉人,任山東濟陽知縣 李有年 鴻臚序班 李 鰲 恩貢,考中州同知 李 鱸 拔貢,廣西憲州州剌 李萼 嘉靖乙酉科第 8 名舉人,任直隸安肅知縣 李若元 康熙癸卯科舉人,任江南青蒲縣知縣補四川江油縣知縣 李作楫 同治癸酉六品州同 李攀桂 千總李學(xué)曾 萬歷科武舉 李 圭 敕授登任佑郎州吏目 李增

11、榮 隴西主簿 李新年 訓(xùn)導(dǎo) 李漢晰 舉人 李堯年 儒士簡校 李 宇 訓(xùn)導(dǎo)李淑躬訓(xùn)導(dǎo)李凝馨拔貢李致忠恩貢李一華吏目李 霖 承差 李逢春 吏目 李 鳶 偏關(guān)儒學(xué)訓(xùn)導(dǎo) 李 偉 吏目 李有光 舉人,清源鄉(xiāng)訓(xùn)導(dǎo) 李 程 歲貢 李玉殿 拔貢 李 熙 拔貢 李子遷 方山府儀賓 李漢正 迪功郎遂大夫馮氏家譜簡介馮氏家譜有新舊兩55 頁,康熙種。舊譜大27.5 X 21厘米,宣紙質(zhì)手抄本,計四十年( 1703)榴月九世孫馮亮功編次,道光14 年( 1853)馮運時、咸豐 3 年( 1853)馮士龍曾兩次謄抄。譜為線裝,工筆正楷豎式排版,記至世, 600 余人。譜中記載七品以上官員三名:馮應(yīng)龍,明萬歷年間陜西中部

12、縣知縣;馮 毓英,明末壽陽縣知縣;馮體斌,清光緒年間舉人,授太原 府路查夜。教諭、訓(xùn)導(dǎo) 10 人:馮宗朝,明萬歷年間貢生, 授猗氏縣教諭; 馮廉, 明萬歷年間貢生, 銓吉州學(xué)正; 馮洛, 明萬歷年間貢生,授江南新建縣縣丞;馮秀英,清乾隆年間 貢生,銓左衛(wèi)訓(xùn)導(dǎo); 馮情, 乾隆戊戌科舉人, 壬戌會明進士, 授平陽府浮山縣教諭;馮步月、馮必上,清乾隆年間貢生,分別授五臺縣、襄垣縣訓(xùn)導(dǎo);馮懷英、馮亮功,康熙年間貢生,前者銓訓(xùn)導(dǎo)未就職,后者為候選訓(xùn)導(dǎo)。其他:進士1人馮情),舉人 1 人(馮體斌) ,貢生 18 人,太學(xué)生 5 人, 生員 77 人(其中監(jiān)生 5 人,增生 4 人,廩生 10 人,武生 1

13、1人,庠生 41 人)。譜序記載馮氏由江南鳳陽府土地堂(現(xiàn)安徽鳳陽縣)遷此。續(xù)譜靜游馮氏族譜于 1995 年開始編撰, 2006 年 11 月出 版,馮志純主編,世系續(xù)至 21 世,入世系 6000 余人,其他 有馮氏來源與祖籍源流,人物碑記、文選、附錄等,體例比 較完備,共 19 萬字。段氏家譜簡介段氏族譜共 4 冊,清嘉 慶七年(公元 1802)由段門女婿王鏡南修,第一冊有王鏡南序,第二冊有呂思聰序。段氏家譜從明景泰年間靜樂縣段氏家譜段熨至元字輩共記世系十六代,前三冊為縱譜,以家族 支派分目,第四冊為橫譜。除第三冊外,各譜都有序言,可 惜因保存不善,缺失較嚴重。譜中所記重要人物有 建邑為康

14、熙壬午科舉人,段建州為歲進士,但沒有關(guān)于這兩 人的其它文字資料。1990 年以后,又有段熨 22世孫段叢槐等把峰嶺底段氏家譜從十七代續(xù)至第五代。郭氏家譜簡介郭氏家譜計四冊,麻紙質(zhì) 12 開手寫體本。清嘉慶 11 年( 1806)呂思聰撰修。分元、亨、利、貞四冊, 240 頁約 2 萬字。郭氏家族由來:晉人滅虢,虢子孫為避禍遂改為郭。東漢桓 靈帝時介休郭泰(字林宗號有道)之曾孫郭璞居聞喜,郭璞 被王敦所殺,其弟郭瑕奔居臨縣紫金山,至唐郭子儀三子郭 遂因避靈武之亂,又奔雁門山下居住,后有郭鷹之孫郭山甫 奔婁煩雙井村(又名碧泉村) 。郭氏族譜其特點:論武略篇 目不少,其第四冊幾乎都是關(guān)于武略方面的內(nèi)

15、容。人物: 郭英(明壬辰武定侯大漢將軍) 郭鎮(zhèn)星(副千戶) 郭明成(西寧參帥,賜進士) 郭文府(議官) 郭 勛(武定侯)郭興鞏昌侯,追封陜國公)郭山甫(榮國公) 郭鋪清(文林郎候選直隸州同) 郭希韙(兵科給事) 郭 瀚(東樓公) 郭九鳴(把總) 郭名武(誥贈武林郎) 郭定川(例授儒林郎,候選布政司經(jīng)廳) 另有太學(xué)生 1 人、監(jiān)生 1 人、庠生 8 人、增生 1 人、例貢生1 人、廩生 2 人、生員 2 人、覃恩 1 人。郭氏家(族)譜有敘、原始序。有蔡邕撰郭有道碑文 郭英論決重辦疏 、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 、郭 鎮(zhèn)星第一急著疏 、郭文府論處兵疏 、郭大湖五營團 疏、郭明成七書家訓(xùn)及一家言 、

16、錄異小品 、平 山寇、備考三條 。王氏家譜簡介王氏家譜分金、石、 絲、竹、匏、土、革、木八冊, 444 頁,約 4 萬字。為 12 開 麻紙質(zhì)手抄本。 乾隆 59 年(1794)修,嘉慶庚申 5 年( 1800)重抄??傋?yún)嗡悸敗C勘靖饔幸蝗俗珜?,每本都有序,線圖 和序跋夾詩賦文組成。始祖王瑞、 王浩,元未皇家命王瑞到山西雁門路任婁煩縣令, 王氏遂由南京烏衣巷遷至婁煩城北村,記至 16 世。王氏家譜的特點是中間夾有王希曾及友人詩賦 14 首,還抄錄了不少唐詩,如韋應(yīng)物的幽居 、岑參的早莊等。其中較珍貴的有右副都御史王希曾中進士時的三篇應(yīng)試文 章及部分詩文。王均發(fā)(招通將軍) 王均良、王士廉(封

17、贈大夫) 王 誥(誥贈大夫) 王希曾(右副都御史,進士。王氏第四代孫) 生員 21人、稟生 3人、主簿 2 人、縣臣 1 人、鄉(xiāng)耆 1人。16 世以后, 2003 年,由興旺莊王成江把興旺莊王氏家譜續(xù) 編至第 22世, 2005 年,城北王慶璽把城北王氏家譜續(xù)至第25 世。羅氏家譜簡介羅氏家譜是目前本縣家譜中唯一與縣外羅 氏家族聯(lián)合編修的家譜。全書共 8 卷,首卷為序言卷、經(jīng)理 卷和功名士宦卷,卷首有明隆慶元年( 1567)清源羅氏首次修譜時羅氏可考先祖清州仆射羅仲祥及羅仲祥以下第七代著名作家、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畫像。全譜共有序言27 篇,分別為羅氏屆修譜時所作。計有明隆慶元年1567)1

18、篇,明萬歷年( 1584)1 篇,清康熙年( 1687) 2 篇,清乾隆年( 1746)2 篇,清乾隆四九年( 1784)1篇,清乾隆五十九年( 1794)1篇,清嘉慶四年( 1809)4篇,清道光 2 年( 1822)5篇,清道光九年( 1839)2篇,清咸豐六年( 1856)1 篇,清同治年( 1872)4篇。 1996年 3篇,除本資料選清徐羅維城寫的篇外,其余兩篇為美國華僑羅仲祥第世孫羅綱和山西省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孟繁仁為羅氏本期修譜寫的序言各篇。另外,婁煩卷中還有羅氏第世孫、楊灣村羅致成寫的序言三篇(前言、譜引、序) ,本輯資料選一篇序。從這份統(tǒng)計可以看出,羅氏從 1567 年開始修譜,至 1996 年重修, 430 年間,間隔時間最長的是明末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修志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是從1992 年開始的第屆修志,至今還在繼續(xù)。1992 年在清徐成立“清徐縣羅氏家譜研修公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