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功能性子宮內膜息肉與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的鑒別診斷_第1頁
非功能性子宮內膜息肉與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的鑒別診斷_第2頁
非功能性子宮內膜息肉與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的鑒別診斷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非功能性子宮內膜息肉與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的鑒別診斷        【摘要】     目的 探討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病理特征,以期更詳細地了解和量化子宮內膜息肉的病理診斷標準,并能更好地與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相鑒別,為臨床病理診斷提供幫助。方法 回顧分析30例非功能性子宮內膜息肉和30例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的臨床和病理資料,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檢測Vimentin(1:100)、CD10(1:80)、SMA(1:100)相關部位的表達。結果 子宮內膜息肉發(fā)病的平均年齡為47歲

2、,病理學特征為:間質細胞纖維化,表現(xiàn)為細胞變長,核呈橢圓或梭形,胞漿紅染,可有膠原化;厚壁血管,表現(xiàn)為簇狀或單支散在分布,前者屬微小動脈,平滑肌在15層,后者屬小動脈,平滑肌在5層以上。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發(fā)病的平均年齡為45歲,病理學特征為:間質細胞無纖維化,其中可見多數(shù)的彌漫分布的毛細血管和少量發(fā)育不好的散在單支分布的螺旋動脈,前者無平滑肌,后者可見13層平滑肌。結論 子宮內膜息肉為一種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婦女,不易與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相鑒別,掌握其間質纖維化程度及厚壁血管的界定和分布規(guī)律,對診斷會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  子

3、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單純增生;免疫組織化學    子宮內膜息肉是比較常見的宮腔內瘤樣病變1,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多發(fā)生在5060歲,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不易與子宮內膜單純增生鑒別,即使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單純增生也可呈彌漫息肉狀2,而子宮內膜息肉也可呈多發(fā)寬基性3。筆者收集了30例手術切除的子宮內膜息肉病例,通過病理學觀察,免疫組織化學特征以及臨床資料分析,同時對30例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病例進行對照分析,以期更詳細地了解和量化子宮內膜息肉的病理診斷標準, 并能更好地與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相鑒別,為臨床病理診斷提供幫助。  

4、0;   1  資料與方法 筆者收集了自2006年1月12月間因子宮平滑肌瘤和子宮腺肌癥而行子宮切除,同時伴有子宮內膜息肉的住院病例,共30例;以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進行診斷性刮宮并被確診為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的病例30例。前者選擇手術切除的子宮內膜息肉病例,主要是為了同時滿足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診斷標準和病理診斷標準,以避免診刮子宮內膜息肉病例因組織破碎等人為因素造成病理診斷的難度和爭議,以便更確切地發(fā)現(xiàn)和量化其診斷標準,并將其應用于診刮時子宮內膜息肉的病理診斷。  常規(guī)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切片4m,HE染色,切片經高年資病理醫(yī)生按WHO(2003年)診斷

5、標準4閱片并確診。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    進行染色,Vimentin(1:100),CD10(1:80),SMA(1:  100),所有抗體均購自北京中杉公司,按說明書操作。      2  結果      2.1  臨床資料  子宮內膜息肉組:患者年齡4355歲,平均47歲。由于本組病例是子宮平滑肌瘤和子宮腺肌癥同時伴發(fā)子宮內膜息肉的子宮切除病例,除了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外,還同時伴有腹痛等其他癥狀。  子宮內膜單

6、純增生組:患者年齡4152歲,平均45歲。主要臨床癥狀為經期紊亂和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      2.2  病理學觀察      2.3  免疫組織化學觀察  CD10和Vimentin在子宮內膜息肉和子宮內膜單純增生中,間質細胞均呈陽性表達,并不因間質細胞的纖維化而使Vimentin趨向高表達,也不使CD10趨向低表達,因此無實際鑒別意義。  SMA在子宮內膜息肉的間質中血管的表達:簇狀血管的微、小動脈壁可見15層平滑肌細胞陽性表達,單支分布的小動脈壁可見5

7、層以上的平滑肌細胞呈陽性表達。  SMA在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的間質中血管的表達:毛細血管周圍可見一層周上皮細胞呈陽性表達,散在單支分布的發(fā)育不好的螺旋動脈管壁可見13層平滑肌細胞呈陽性表達。      3  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和子宮內膜單純增生均為婦科常見病,其發(fā)病原因和臨床治療均有很大不同,但臨床癥狀較為相似,均可出現(xiàn)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鑒別比較困難,即使在宮腔鏡直視下,有部分病人也不易鑒別,子宮內膜單純增生也可呈息肉狀,子宮內膜息肉也可呈寬基性。因此,組織病理學診斷便成為二者鑒別的重要手段。此二類患者大多數(shù)以診斷性刮宮標本送檢

8、,由于組織破碎,加之人為變形,在病理診斷中增加了一定難度。以往在子宮內膜息肉的病理診斷中強調:(1)間質纖維化;(2)簇狀厚壁血管;(3)三面被覆上皮1。對本病的病理學改變做了本質的論述。筆者在實踐工作中對上述標準的界定常遇到一些困難,并容易和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相混淆。筆者通過對上述二疾病的組織病理學觀察和免疫組織化學分析,獲得了一些進一步的認識。      3.1  關于間質細胞纖維化  可因不同病例或同一病例的不同部位而有明顯不同。表現(xiàn)為細胞變長,核呈橢圓形,胞漿紅染,可出現(xiàn)膠原化,以靠近厚壁血管處為著。值得注意的是,該病

9、理學變化需和子宮峽部內膜相鑒別,該處內膜由宮體向宮頸過渡,其間質較致密,細胞也變得較長,出現(xiàn)纖維化,腺體小而彎曲,可見分支腺,常與宮頸腺體并存或與其移行,其間無簇狀血管。      3.2  關于厚壁血管  全部病例均見簇狀排列,部分病例可見單支散在分布。由微小動脈和微小靜脈組成,前者血管壁的平滑肌為14層,后者血管壁的平滑肌在13層,其“厚壁”的概念,應為含有平滑肌的非毛細血管的微小動脈和微小靜脈。  該厚壁血管應和子宮內膜單純增生時發(fā)育不好的螺旋動脈1相鑒別,子宮內膜單純增生時發(fā)育不好的螺旋動脈呈散在單支分布,

10、而不形成簇狀,其走行有一定方向性,在切片上雖不在同一直線上,但類似于“行跡”樣左右相間排列。  同時也要和基底動脈相鑒別,子宮內膜息肉的厚壁血管在息肉的各個部位均可出現(xiàn),因此,在距表面上皮較近的地方或中心區(qū)域出現(xiàn),則支持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而該片組織由于人為因素使表面上皮缺如,尤其是面積較小,厚壁血管較少,則不除外來自基底動脈,其診斷意義不能確定,應結合其他部位和其他條件綜合分析。      3.3  關于三面被覆上皮  在以往強調的子宮內膜息肉三面被覆上皮的結構中,在診刮標本中并不是都能見到,即使見到,也不能除外人為因素或為子宮內膜單純增生病變中的病理改變,因此其診斷意義不能肯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