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_第1頁
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_第2頁
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_第3頁
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教學反思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0 古詩三首教學反思馬詩 (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作品,在這首詩中,作者以駿馬自喻,抒發(fā)若遇知己定當一展雄才的遠大抱負。同時,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憂患意識和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石灰吟是愛國詩人于謙的一首詩, 本詩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 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竹石 是一首詠物詩, 借贊美竹石來歌頌詩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一、教學效果整體感知詩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詩句對譯,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本課三首詩的學習我遵循了這一規(guī)律,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積極誦讀,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了良好的語感,提高了

2、審美修養(yǎng)。另外在學習中,我還為三首詩配以優(yōu)美的古箏曲, 使學生置于古雅沉靜的文化氛圍中, 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綜合素養(yǎng)。二、成功之處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學法:解詩題誦詩文明詩意知詩人悟詩情鏈詩篇。六環(huán)節(jié)中,解詩題緊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詩文,不僅復習了舊有的游子吟 ,又學習了一種新的古詩形式,學生學習輕松愉快。解釋詩意過程中,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石灰的煉制過程,再讓學生用詩中的話說石灰的經歷, 繼續(xù)思考, 再用四字詞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過程。這種思路,由粗到細,由寬到窄,讓學生三次走進石灰、了解石灰,從而理解了詩文的意思。領悟詩情,需要有一個步步深入的過程。我讓詩人的背景資料成為學生感情

3、升華的根本,由石灰遷移到了于謙,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兩 個層次領悟了詩情。讓學生懂得了于謙的粉身碎骨與永留清白。在教學竹石,我抓住“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 住一般。“破巖”山巖的裂縫處?!扒トf擊” “堅勁”等詞把握理解。在引 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最后再體會作者的 思路:前兩句狀物、后兩句抒情。對詩意的解讀中,我摒棄了傳統(tǒng)古詩教學中 字字求解、句句設問、逐句串講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點、整體感悟的教學 方式,既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又使詩意的解讀不支離破碎。三、不足之處馬詩的教學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夠充分。四、改進措施馬詩描繪了一幅相當生動的畫卷,

4、正所謂“詩中有畫”。如果在教學 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詩中的畫面,用手中的筆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學生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關寫 馬的詩篇,在交流中開拓思維,增加積累。古詩三首教學反思古詩三首是詠物言志詩,通過所寫的事物抒發(fā)了作者做一個高尚正直 的人的堅定志向。教學過程中遵循“整體感知一知人識文一分析品味一理解共鳴”的古詩教 學程序,通過一個個層層推進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緊緊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 感上來推進課堂,放手給學生思考、討論,教學秩序井然,教學收效良好。但學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為什么?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來體會這 首詩的感情的。1、抓住

5、詩眼,挖掘詩的內涵。教學中要抓住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2、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體會詩的意境。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啟發(fā)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3、反復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學習古詩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對詩歌充分感知,通過誦讀,在頭腦中想象,逐步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整體形象。4、注重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能夠自學簡單的古詩。5、從本節(jié)課來看,總體效果還可以,可以說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10 古詩三首教學反思古詩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詩,包括馬詩石灰吟竹石這三首詩。

6、馬詩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作品,在這首詩中,作者以駿馬自喻,抒發(fā)若遇知己定當一展雄才的遠大抱負。同時,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憂患意識和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石灰吟是明朝于謙的一篇托物言志詩, 表達了詩人崇高的志向。贊頌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抒發(fā)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竹石是清朝鄭燮的一首詠物詩,借贊美竹石來歌頌詩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本詩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仡櫿谜n的教學,總結如下:1. 教學效果(思效)練字悟品。 教學 竹石 一課時, 一個學生說: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中“咬”字用的不恰當。此時,我想起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練字過程,我引導學生:首

7、先理解“咬”的意思。 “咬”:像用牙齒咬住一樣,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然后拓展,這個“咬”字讓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個“咬” 字,想象竹根盤根錯節(jié)的模樣,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間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擬人化,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傳達自己像竹石一樣的品質。你還能想到用其他詞來形容嗎?用“抓、攀”等可以嗎?最后讓學生朗讀詩句,同時拿出畫筆,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間的情景畫出來,品一品。這樣通過“讀議畫品”,學生充分感悟到鄭燮的品質。2. 教學收獲(思得)( 1)借助插圖,恰當補敘。圖文并茂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個顯著特

8、點 , 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圖畫 , 以適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需要, 這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插圖是教材的第二語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在學習石灰吟時,我借助課文插圖指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從而引導學生想象意境,體會感情,可總是覺得學生很茫然。原來學生對石灰的產生過程不熟悉,因此對“千錘萬擊”“粉身碎骨”的順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說得清楚呢?面對此景,我讓學生觀看插圖,學生仔細看圖, 說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采出來的。我問:那“烈火焚燒、粉身碎骨”又是什么情景?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及時播放石灰的生命歷程的視頻。 我讓學生用四字詞語概括: 千錘萬擊 (石塊出山

9、)烈火焚燒(成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為熟石灰)(粉刷墻面),留下清白。學生理解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從而感悟詩人的崇高的志向。( 2)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朗讀。讀好讀美古詩是古詩誦讀教學的重要內容。針對馬詩,必須提供一定的直觀形象。詩中“大漠、月似鉤”,必須借助圖片表現出來,可是要理解“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還是有一點難度,此時我播放岳飛的滿江紅,同時配上展示策馬沖殺的畫面,讓學生理解詩人李賀立志為國,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創(chuàng)設情境,如場景的創(chuàng)設,音樂的渲染、烘托,能幫助學生讀好古詩,理解詩意,理解詩人。3. 不足之處(思失)教學中時間沒有把握好。教學中,在學生聽了錄音朗讀后,我讓學生比較自己和朗讀錄音不同,接著進入“背誦競賽”這個環(huán)節(jié),但是沒能及時的引導學生在字詞方面的比較,而只是注重在情感方面的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過緊。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