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商務星球版)地理教案_第1頁
七年級上冊(商務星球版)地理教案_第2頁
七年級上冊(商務星球版)地理教案_第3頁
七年級上冊(商務星球版)地理教案_第4頁
七年級上冊(商務星球版)地理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第一章 地球教學目標:1、能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通過該項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受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2、知道地球的大小。3、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劃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間概念。4、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5、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6、熟練地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7、通過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使學生受到科學史教育,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學重點:人類證明地球形狀的證據;描述地球的大??;經度、緯度;南北半球與東西半球的劃分;在經緯網上確定位置。教學難點:經度與緯度的大小變化規(guī)律以及經緯度的大小與位

2、置關系教學時間:六課時第一節(jié)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學目標:1、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能夠比較詳細的描述地球的形狀。2、學會運用地球的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來描述地球的大3、培養(yǎng)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4、使學生領悟到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過程,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領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進其求真務實科學態(tài)度的形成。教學重點1、認識地球的形狀,能夠描述地球的形狀。2、了解地球的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教學難點:1、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2、描述比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教具準備:地球儀、地圖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找學生講述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小故事,講

3、述張衡、的學說、觀點,及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等故事,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些故事、學說的看法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活動,目的一是用實際例子,讓學生體驗過去人們是怎樣證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進一步說明一個真理的發(fā)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下結論。學生分組交流課前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好的問題“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學生思考、講故事,討論,談看法。鼓勵那些平時注意積累的學生,教育學生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 使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二、講授新課:1、講解出現這些故事的背景,使學生了解一部分歷史,明白正確地世界觀,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大膽假設。學生思考,回答、分析2、認識總結地球的外貌

4、地球的形狀:兩級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注意教給學生分清圓形和球體的區(qū)別(平面、立體)讓學生正確認識地球,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并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思考、回答、交流3、說出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分組討論、達成意見,各小組代表發(fā)言舉例,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交流、探討、舉出實際中的例子。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拓展學生的思維。4、地球的大?。浩骄霃?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極半徑 赤道半徑學會依圖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養(yǎng),并學會描述相關事物5、達標反饋出示討論題:1、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主要經歷了哪幾個階段?2、從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你有何感悟?3、

5、試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4、列舉能說明地球形狀的地理現象。學生討論、交流、回答,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三、總結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所學內容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是經歷長期探索,多方考證的,同學們在平時要敢于假設、勇于探索,用實踐認識真理。要勤思考,常體驗,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現象,養(yǎng)成思考、觀察的習慣。第二節(jié)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地球儀。了解赤道、緯線、經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2、明確南北半球、東西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3、掌握經線、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guī)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4、加強對比分析思維的訓練。教學重點: 1、了解赤道、緯線

6、、經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2、掌握經線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guī)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教學難點:掌握經線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guī)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圖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復習提問: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及時鞏固地球的真實形狀描述: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地軸、兩極學生思考、回答二、引入新課:觀察地球儀、思考地球的真實形狀由于很不規(guī)則,在日常運用時往往比較麻煩,因而人們常把它化簡成為理想化的正球體模型。我們用的地球儀就是這樣樣。引起學生對地球儀探索的興趣三、新課教學1、了解地球儀觀察地球儀,分組交流認識地球儀,掌握、理解,讓學

7、生通過實際觀察認識、了解地球儀,直觀,印象深展示并轉動地球儀,組織學生討論。認識地軸、兩極、赤道、極圈、回歸線、經線、緯線、經度、緯度。了解低、中、高緯度的劃分,南極和北極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軸是一個假象軸。2、完成經線和緯線的表格小組交流、討論,完成表格。組織學生觀察地球儀和地圖,思考、討論,隨學生的討論逐漸顯示答案可使學生對經線和緯線有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為以后學習地球的運動打下基礎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形狀半圓圓長度一樣長赤道最長,南北極最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東西方向特殊線0度經線赤道、南北回歸線、極圈分布規(guī)律0度經線以東為東經,數值越來越

8、大,0度經線以西為西經,數值越來越大并在180度東西經重合。赤道緯度是0度,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數值逐漸增大,到南北極點為90度半球劃分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3、觀察地球儀的轉動觀察教師的演示,并實際操作演示地球自轉介紹以右手指示地球儀轉動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東轉動,從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順時針。4、達標反饋指導學生上黑板繪制經緯網,并繪出主要的經線、緯線。如: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0度經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四、內容總結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內容,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注意觀察,多看地球儀,認識和領會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

9、等這些基本點及線的重要性,辨認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辨別東經和西經的區(qū)別。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熟練利用經緯網定位,能夠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點的方位,或根據方位確定未知點。通過動手制作小地球儀,加深對地球儀基本構造的認識。2、加強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盡快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進一步訓練學生的閱讀地圖、分析地圖的能力。3、培養(yǎng)學生讀圖、識圖的興趣教學重點: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教學難點:經緯網定位,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教具準備:地球儀、地圖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鞏固上節(jié)已學知識,回憶、思考在黑板上繪制經緯網圖,復習經緯線知識二、新課教學師生互動1:認識經緯網的重要性讓學

10、生明白,說清南北緯、東西經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會出大錯。用經緯網定位舉例說明,經緯網可以確定位置,它對軍事、航海、交通、以及氣象觀測等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給出經緯度,讓學生找位置;給出位置,說出經緯度。學生思考、舉例,討論、回答完成21頁活動題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交流、討論、合作,并讓學生明確學會知識,關鍵在于會用。師生活動2: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儀明確制作步驟,對學生進行指導分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偨Y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三、課時小結運用知識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多動腦、多動手,在過程中學習地理。在地球儀的經緯網上確定方向和任何一點的位置。第三節(jié)地球的自轉一、教學目

11、標 1、了解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轉造成晝 夜更替的現象。2、仿做地球自轉造成晝夜更替的實驗。3、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球知識的興趣。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地球的自轉。難點:晝夜更替。 學法指導 :利用教學演示,學生討論、動手操作,進行教學,使學生理解地球自轉。 教具準備: 地球自轉的掛圖,分組實驗材料。 教后感 : 通過教學,使學生基本了解了地球的自轉是怎么一回事,認識了晝夜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地球、認識地球的興趣。但有一部分學生對復雜的天體運動,感悟不高,認識不夠。 新課引入。教師談話:同學們,我們在低年級時,已經學習了“白天和夜晚”一課,初步了解了晝夜現象。你能說說白天

12、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嗎?教師在回答的基礎上,揭示課題,指出本課則要求學生在了解晝夜現象的基礎上,認識晝夜形成的原理。三、教學過程:1、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1) 教師提問:太陽從何方升起、何方落下?那么,太陽東升西落說明了什么呢?教師講解,引出課題。 (2)組織學生討論。當你坐在向前行駛的汽車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動的?為什么?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窗外景物向后移動是汽車向前行駛的反映。兩列火車交會時,你坐的火車已經開動,相鄰的火車并沒有開動,但你會覺得怎么樣?為什么?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沒有開動的相鄰火車向相反方向移動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車已經開動而產

13、生的錯誤錯覺。 (3)教師出示地球儀自轉的掛圖,然后提問: 地球的方向是怎樣的? (4)教師運用地球儀,邊演示地球自西向東的轉動, 邊提問:地球自西向東轉動時,我們看到的太 陽向什么方向運動呢?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 轉,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太陽東升西落呢?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前面的兩個例子,通過討論得出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東轉動的反映的結論。 教師要演示時,要注意地球的旋轉方向要自西 向東,即從北極往下看,地球作逆時針旋轉。 其次地球儀的轉動要作勻速運動,不能一會兒 快,一會兒慢。(5)學生分組用地球儀進行地球自轉的實驗,教師進 行指導。并引導學生得出地球自轉的含義。 2、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替現象。

14、(1)教師演示實驗,用手電筒的光代表太陽光,照在 地球儀上,提問:地球上哪邊是白天?哪邊是晚 上?(2)教師打開手電筒,讓光線照在自西向東轉的地球 儀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地球儀上的大頭針進入明 暗半球的情況。然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由于地球 的自轉,地球上才出現了晝夜更替現象。 教師在演示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大頭針表示的這 個地區(qū),進入手電筒光和離開手電筒光的一全過 程。其次手電筒光不能移動。 (3)學生分組進行地球自轉形成晝夜更替的實驗。 (4)教師講述進球自轉周期約為24小時,因此一 晝夜的時間為24小時,以及晝夜更替對地球上生 命現象產生和存在的重大意義。四、教師課堂小結。 提問:說說地球

15、的轉動方向是怎么樣的? 地球為什么會產生晝夜現象? 你能說說地球的晝夜是怎樣產生的嗎?五、課堂作業(yè)。 見課堂作業(yè)。六、板書。 地球的自轉 一、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 地球自轉亦稱為地球的繞軸運動,即地球繞地 軸而旋轉。 二、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現象。 地球隊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因此,一晝夜 的時間也是24小時。 (23小時56分4秒)第四節(jié) 地球的公轉教案教學目標:1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3五帶的劃分及特征教學重點難點:1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2四季的形成。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我們每年都放寒暑假,

16、都經歷春夏秋冬的變化,誰能說出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變化呢?展示課件:地球的公轉<一>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地球繞什么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么?(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并講述公轉的周期)教師請同學們再觀察思考: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展示課件:地球的公轉<二>                   &#

17、160;          (教師用鼠標控制,當地球公轉到二分二至日點時,單擊鼠標,使地球“?!毕聛?,再單擊使該區(qū)域放大,指導學生觀察太陽直射的緯線,然后完成下表。)節(jié)氣日期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緯度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教師地球繞太陽不停地公轉,太陽的直射點就在地球表面不斷地移動,這對地球表面的冷熱狀況產生了什么影響呢?提問(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識入手,激發(fā)學生的欲望)一天當中,早晨、中午、晚上我們感覺什么時候最熱?這與太陽光的照射有什么關系?(中午。陽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熱量就越多。)一年當中,我們這里最熱是什么時候

18、?最冷是什么時候?這與陽光的照射又有什么關系?(7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小。)(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歸納,然后指導學生讀教材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表)北半球的季節(jié)月份北半球得到光熱的多少春夏秋冬提問南半球的季節(jié)與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討論(分小組)(是生活中的地理,是拓展知識)我們這里一年當中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么時候長,什么時候短?為什么?(不一樣。夏季較長,冬季較短。由于地球的公轉)如果地球不是傾斜而是豎直的,地球表面有無四季變化?(沒有)教師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在同一時間,緯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就有差別。人

19、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個帶。(讀教材圖1.19“地球上的五帶”,請各小組完成)在圖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帶,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分界線。中國主要屬于什么帶?還有小部分屬于什么帶?湖南屬于什么帶?(北溫帶。熱帶。北溫帶)完成下表:五帶范圍有無陽光直射得到的太陽光熱多少四季變化情況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總結:本課主要講述了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和周期,還說明了四季變化的原因和五帶的形成和特點。第二章地圖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初步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觀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種途徑,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2、對獲得的地理信息,通過對比、進

20、行分析、綜合、探究其特征與成因,思考其相互關系;通過實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的重要性,嘗試組織籌劃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教學重點:初步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觀念教學難點:1、通過實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的重要性,嘗試組織籌劃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在第一章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如何學習地理,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學方法:討論法、實踐練習教學媒體:地理掛圖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學習了第一章,我們已經知道了我們身邊有很多地理知識,這些地理奧秘等著我們去發(fā)現、

21、去探究、去分析,學習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相信大家會有收獲。1、學會看地圖從身邊事入手引入新課:同學們,假期中我們經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旅游。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要準確知道每一個景點的位置,設計一條既經濟,又實用的路線,最好有一份什么?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展示旅游圖,簡單介紹有關地方的景點,讓學生設計游覽景點的路線)通過地圖,我們可以找到我們想去的地方,我們可以知道怎樣才能到達,不管是簡單、還是復雜,不管是紙質的,還是掛在墻上的,都是地圖二、講授新課:我們學習地理就離不開地圖。介紹“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 強調地圖的意義,引起學生的重視,讓學生自己舉出不同的地圖種類、

22、類型。(教師可補充說明)設計幾個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使用不同類型的地圖?設疑:地圖對人們的生活與生產關系非常密切,誰知道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嗎?都需要些什么?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第6頁第二段,找出地圖的制作方法并劃出,然后找學生讀出來。(具體的內容詳細的知識留到下節(jié)課)2、學會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過渡:除了會看地圖以外,要學好地理還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等?,F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想要獲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徑,書刊、雜志、報紙、電視、圖書館、互聯網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為信息來源,而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地理知識不可能一次完全記住,也不能說過

23、耳就忘,還必須學會思考,如何將這些信息綜合,怎樣讓這些信息真正成為自己的,真正得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或是解釋自然界、社會中的一些現象,或者是發(fā)現一些新的問題,現象。要考慮各種自然、社會要素,各種現象的分布,聯系、 對比,要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一些相輔相成的因果關系等各個方面。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動腦,細思考,大膽問,多假設,還可以借機鼓勵有潛力,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3、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讓學生大膽嘗試,作出假設,理論聯系實際,可讓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會發(fā)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準備等問題,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各組有組長、有記錄員、有發(fā)言人,進行野外旅行所攜帶物

24、品的競賽(強調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不要讓學生形成單一的思維定勢)三、布置作業(yè):試著繪出學校的平面圖,說明要求。(畫略圖即可,盡可能的放開,調動學生能動性)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八個基本方向,掌握八個基本方向的符號、位置關系。2、知道在一般地圖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3、了解在有指向標或經緯線的地圖中,方向如何表示。4、了解在實際中判別方向的基本方法5、通過實踐學會圖上方向與實際方向的對照6、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學重點1、知道在一般地圖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2、了解在有指向標或經緯線的地圖中,方向如何表示3、了解在實際中判別方向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1、了解在實

25、際中判別方向的基本方法2、通過實踐學會圖上方向與實際方向的對照教學媒體:地圖、指南針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1、回顧檢查、總結作業(yè)情況;設疑2、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作業(yè),雖然學生畫的都是同一所學校,但是各不相同,為什么?如果一個從未到過我們學校的人拿著你們的圖,能找著北么?3、在地圖上怎樣才能表示出正確的方向學生根據提問積極思考,并積極回答學生雖然會畫學校平面略圖,但是畫的還不準確,這樣提問,引出地圖的要素:方向二、新課教學1、講授新課:逐步理解:八個基本方向的知識(1)在一般的地圖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西北東北西東西南東南南先了解八個基本方向,為方向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認

26、真學習,鞏固記憶(2)、有指向標的方向的表示方法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并不是一概的上北下南,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指向標指的方向是北,根據北再確定其他方向(3)經緯網定向在較為特殊的經緯網地圖上,要根據經線緯線確定方向,系統(tǒng)學習方向并落實到圖上、認真學習、鞏固記憶充分練習2、過渡既然知道了在圖上怎樣表示方向?那么我們畫的學校平面圖上怎樣表示呢?要使圖的方向與實際方向一致,還必須知道怎樣辨認實際中的方向,并學會怎樣在地圖中標注方向。學生思考,討論。爭取在課堂上把知識掌握牢固,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3、列舉講解在實際中確定方向的一些方法,利用課本、閱讀課本指南針、北極星、太陽和手表等定方向。學生當堂練

27、習、當堂鞏固,使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4、實踐應用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補充或更改自己所繪的學校平面圖小組合作修改,用學的方向修改平面圖,使平面圖有準確的方向三、布置作業(yè)課后練習,判斷家、公園、商場等場所的方向,可合作、也可獨立完成,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板書設計:1.在一般的地圖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2、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指向標指的方向是北,根據北再確定其他方向3、在較為特殊的經緯網地圖上,要根據經線緯線確定方向,4、用指南針、北極星、太陽和手表等確定方向第三課時教學目標:1、掌握比例尺的定義,了解比例尺的幾種表示方法和換算。2、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3、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圍

28、及詳略關系的比較,4、了解圖例和注記的含義。5、結合地圖和實際問題學會比例尺的換算、熟悉和使用圖例和注記6、提高動手操作能力。7、能夠提出問題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8、樹立地理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教學重點1、掌握比例尺的定義和公式。2熟悉圖例和注記教學難點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圍及詳略關系的比較教學方法:講解法、實踐練習法教學準備:地圖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復習提問:地圖上的方向復習,回答問題,對所學知識有所鞏固二、引入新課:提出疑問當我們拿著我們畫的圖時,可以看出到哪里去,應該往那里走,但是走多遠呢?學生思考,引起探索的欲望三、講授新課:1、利用學生所熟悉的分數來講解比例尺,總結歸納比例尺的定義公式。反

29、復練習加深印象。通過分數的性質引申出比例尺的大小。(分子不變時,分母越大分數越?。┗貞?,討論,練習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形象,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領悟。2、比例尺的形式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3、舉例練習:利用不同的地圖觀察總結地圖比例尺大小對地圖的影響。當圖幅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圍越大,內容越粗略.如何測量距離計算比例尺,以及如何利用比例尺量算距離也需要反復練習理解,熟練計算,換算,反復練習,讓學生加深印象,熟練掌握知識的應用4、總結歸納: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圍越大,內容越粗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分組討論總結充分利用各種地圖多讀圖多熟悉,通過總結歸

30、納,學生對比例尺有個整體、系統(tǒng)認識。5、利用地圖,熟悉識記主要常見的圖例,以及應用方法. 閱讀課本、地圖冊、填充圖冊利用課本、地圖冊、填充圖冊講解當堂檢測:利用書、填充圖冊檢測,結合地圖,落實在圖上,加深形象直觀印象5、修改平面圖用這節(jié)課學的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修改平面圖學生上節(jié)課已修改了方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平面圖。合作完成三、布置課后作業(yè)任選一張旅游地圖,設計一條游覽路線,沿路線讀出方向、圖例、比例尺等各要素課下合作完成(利用旅游地圖,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厚,參與性比較強。把書本知識用于實踐,加深認識。)板書設計比例尺(1)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2)分母比例尺表示實際范圍內容越

31、大越小越大越粗略越小越大越小越詳細2、常見的圖例第三課時教學目標:1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并通過方法的介紹學訓練讀圖能力。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圖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3、初步學會從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4、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教學重點:1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并通過方法的介紹學訓練讀圖能力。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教學難點:1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并通過方法的介紹學訓練讀圖能力。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圖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個

32、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3初步學會從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教學過程一、復習提問:等高線、世界兩大山脈帶二、引入新課:三、講授新課:(一)學看地形圖1看圖名通過圖名了解地圖的類型、位置、范圍2看方向復習前面所學知識3看比例尺進行實際量算4看圖例(1)等高線的讀數顏色的深淺陸地上隨著海拔的升高,顏色由綠色系過渡到黃色系在過渡到紅褐色系。綠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趨向于黃色、紅色,顏色越深海拔越高。海洋用藍色表示,藍色越深,海底越深(2)等高線的分布(疏密)顏色的多少等高線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

33、線越稀疏,地面越平坦(3)等高線的走向判斷當等高線圈閉,出現的地形區(qū),山脈的走向等等高線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必須加強學生對圖的理解和掌握。(二)山地的各組成部分(1)山峰:(山頂)山的最高處(2)山坡:陡坡等高線密集處緩坡等高線稀疏處(3)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突出(4)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5)鞍部:兩山峰之間的地方(6)陡崖:(懸崖)等高線重合的地方四、課堂小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充分理解、握,并運用到實際當中五、布置作業(yè)第二節(jié) 世界的海陸分布教學目標: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的特點。2、分清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3、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

34、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4、能簡單地說出大洋與海的區(qū)別,記住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點5、能看懂簡單的地理統(tǒng)計圖,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統(tǒng)計圖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學會繪制簡單幾何圖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輪廓及相互位置關系。6、構建七大洲的基本輪廓特征和空間分布特征,能夠在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7、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8、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報告的撰寫能力的培養(yǎng)。(1)、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9、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逐步體會學習和生活必須具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教學重點:海陸分布情況,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識記和相對位置的空間關系教學難點:學生空間感的建立教學準備:地球儀

35、、地圖冊、卡片、教學掛圖教學時數: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2.理解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3.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征。4.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5、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6、通過對地球表面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探究精神。教學重點1.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2.大陸、島嶼、大洲、洋、海、海峽、等的概念。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征。教學難點:海陸分布情況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教學過程一、組織

36、教學,引入新課:設疑,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貞?、思考,討論,交流、探索被稱為地球的原因我們前面幾節(jié)課講的是“地球”,為什么叫“球”,講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從今天起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地球”的“地”。為什么叫地球呢?二、新課教學1、創(chuàng)設情境:我們叫地球叫的很習慣,順理成章,但是有人卻偏偏認為,叫“水球”才合理。為什么呢?過渡,對新舊知識承上啟下,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tǒng)印象,將孤立的知識點穿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看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通過看圖可以很容易的發(fā)現,地球總是以藍色作為主色調的,這說明,除了我們腳下所踩的陸地外,地球上面積更大的是廣袤的海洋。讀圖,分析衛(wèi)星圖片或各

37、種地圖上的顏色思考、看地圖交流,小組代表發(fā)言2、海洋與陸地的分布做游戲、引起學生興趣,直觀、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讀圖總結地球上水多于陸。統(tǒng)計,組織游戲,任意拋出一個有海陸輪廓的氣球狀地球儀,接住時記錄右手大拇指接觸到的是陸地還是海洋,拋接10次以上,統(tǒng)計接觸到的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海陸面積比為7:3。學看世界海陸面積比較(餅狀圖)3、設疑提出疑問,觀察、討論、總結,調動學生好奇心;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任意劃分地球儀為兩個半球,海陸分布情況如何?引導學生總結:無論怎樣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4、陸地與陸

38、地的差別,海洋與海洋的差別:通過閱讀書上的課文及教師的講解理解各概念的含義,并落實到圖上。文字與圖結合。加深對概念的認識。介紹: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大洋:海洋的主體部分,離大陸較遠,面積廣闊,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邊緣部分,靠近大陸,面積小,深度淺。海峽: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5、學習七大洲觀察各大洲的面積、輪廓,交流討論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達成一致意見。試勾畫大洲的輪廓簡圖,對大洲有個完整的認識。指圖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導學生觀察各大洲的輪廓、形狀、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積從大到小排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啟發(fā)學生勾畫大洲

39、輪廓略圖。6、學習四大洋讀圖觀察、討論,給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指圖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積從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三、本課時小結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讀圖掌握亞洲與歐洲、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2、進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關系。3、逐步養(yǎng)成閱讀地圖的習慣。4、培養(yǎng)學生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科學探索精神。教學重點:1、亞洲與歐洲、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關系。3、閱讀地圖習慣的培養(yǎng)。教學難點: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關系。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教學過程一、組

40、織教學:復習提問:總結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情況引入新課:二、新課教學1、各大洲的分界線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從亞歐大陸包含亞洲和歐洲兩個大洲入手講解大洲之間的分界線。首先引導學生分清亞洲和歐洲的分界,讀圖分析亞歐分界及土耳其海峽的相對位置、組成。引導學生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觀察里海和黑海,區(qū)分他們的本質差別;(湖、海);觀察圖2-22亞洲與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線看圖分析:通過讀圖,分析大洲之間的分界線;幫助學生掌握讀圖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亞洲與非洲之間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北美洲與亞洲、南極洲與南美洲、歐洲與非洲之間

41、的分界線讀圖、思考、分析北美洲與亞洲之間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簡單介紹南極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歐洲與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等,作為較高層次的要求。小結:主要強調學習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學習工具地圖,認識地表事物時一定要圖、文結合,落實每一地點在地圖上的落實。2、大洲與大洋的位置關系讀圖分析,可小組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環(huán)繞。印度洋被亞洲、大洋洲、南極洲、非洲所環(huán)繞。北冰洋被亞洲、歐洲、北美洲所環(huán)繞??蛇M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圍有哪些大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繪圖能力、讀圖能力,增強空間觀念。三、繪圖、總結、布置作業(yè):1、利用地圖冊、填充圖冊等反復練習指導學生繪制大洲輪廓幾何略圖

42、;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知識;布置作業(yè):利用地圖冊、填充圖冊等反復練習,也可以用競賽形式讓學生當堂進行填圖練習。取得較好的效果。學生發(fā)言總結所掌握的內容,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加深學生的認識第三課時教學目標: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4、能判別五種基本的地形類型5、關注當地地形類型和分布特點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產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能夠區(qū)分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教學難點1、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2、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教學過

43、程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我們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陸地上,而我們生活的陸地,比如我們周圍,有上坡有下坡,整個陸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通過讀圖分析鞏固二、講授新課:1、地形就是地表各種高低起伏形態(tài)的總稱。利用身邊常識引入,幫助學生理解創(chuàng)設情境:地表的高與低需要用什么來衡量?提出疑問,啟發(fā)學生閱讀課文,初步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定義。2、引出高度,并比較測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來舉例,形象的類比高度的測量方法。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叫絕對高度。相對高度:地表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海拔差。3、繪制簡單示意圖,表明海拔和相對高度

44、的意義及不同,利用教具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舉例、板圖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含義,區(qū)分它們的差別,熟練鞏固4、過渡:正是由于陸地表面各個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地形類型5、列舉熟悉的地形五種陸地常見地形海拔高度(米)平原:200高原:500山地:500 坡度較陡丘陵:500 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盆地:中間低、四周高利用身邊知識舉例,積極思考,解決問題6、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斷繪制地形剖面示意圖,通過讀圖思考判斷,提高興趣利用簡單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啟發(fā)學生辨別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總結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特點比較平原與高原;山地與丘陵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總結盆地的特點。定性定

45、量描述五種陸地地形的特點7、海底地形可與陸地地形進行對比分析海底地形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部分內容,可適當將一些海底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增加課堂的趣味性。8、世界之最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最深的海溝馬里亞那海溝通過書上活動,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世界之最,并強調“世界之最”的重要性三、課堂小結:利用板書總結知識點,強調讀書、學習的方法。四、課后作業(yè);布置閱讀“世界地形圖”從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脈,熟讀名稱,記清位置。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理解等高線、等深線等基本概念;2、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分層設色

46、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它在使用時有哪些優(yōu)點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閱讀地形圖;3、能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類型。4、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5、了解世界陸地兩大著名高山帶的分布規(guī)律,能對照地圖說出最著名的山脈、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稱以及它們所在的大洲。6、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教學重點:1、理解等高線、等深線的基本概念。2、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教學難點: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

47、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教學過程一、復習提問:1海拔2、相對高度、3、五種陸地基本地形4、世界之最二、引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假設,啟發(fā)學生思考要了解地形,就要有工具,立體的地球儀不常見,沙盤模型更少見,而且都不便于攜帶。所以人們就研究出一種把地形表現在平面當中的方法地形圖三、講授新課:(一)地形圖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地形圖中的基本要素。1等高線;在陸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起來就叫等高線理解等高線的定義及繪制方法。2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涂上不同的顏色,繪制成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高低起伏,一目了然)

48、比較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依次比較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找到地形圖與普通地圖的差別了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二)海底地形1等深線;等深線的定義通過類比達到知識的遷移2大陸架3大陸坡4海溝5大洋中脊通過閱讀課文、分析海底地形示意圖初步了解(三)世界兩大山脈帶指導讀圖,簡單介紹1環(huán)太平洋沿岸山脈帶(1)東岸:北美洲落基山脈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最長山脈)合稱:科第勒拉山系(最長山系)(2)西岸:日本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2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脈帶(1)喜馬拉雅山脈(亞洲)(最高山脈)珠穆朗瑪峰(最高山峰)(2)阿爾卑斯山脈(

49、歐洲)(3)阿特拉斯山脈(非洲)三、課堂小結:利用板書總結所學內容四、課后作業(yè):布置反復看圖,在“世界地形圖”當中就是利用分層設色表現了世界陸地、海洋的高度和深度第四節(jié) 海陸變遷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能力目標: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情感目標: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fā)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教學過程一、 引入通過星海灣新舊圖片的對比,探究星海灣的變化,培養(yǎng)觀察能力,激發(fā)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二、新課教學

50、(一)、海陸在變遷通過實例研究海陸在變遷,激發(fā)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觀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演示海陸變遷的動態(tài)效果,探究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變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培養(yǎng)歸納和表達能力,認識到物質是運動的這一客觀規(guī)律(二)海陸怎樣變遷大陸漂移假說通過拼合游戲,研究怎樣尋找大陸相連的證據,激發(f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研手段通過對各種證據的篩選和“大陸漂移假說”的演示,使學生掌握并會運用這一假說解釋一些現象,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學的論證方法閱讀魏格納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的精神三、小結、活動學生質疑,提出不解的疑問,激發(fā)興趣第

51、二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規(guī)律,初步學會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圖”,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2、通過閱讀示意圖和進行演示、模擬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3、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4、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教學重點:1、大板塊示意圖2、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3、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教學難點:海洋的生成和發(fā)展階段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媒體呈現與開放

52、式教學相結合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在上節(jié)課里我們學習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有誰能來說一說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內容呢?屏幕上顯示“大陸漂移過程圖”。過渡: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萬年以前,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在“大陸漂移假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板塊構造學說。二、新課教學(一)板塊構造學說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和圖2-48后,認知六大板塊的名稱和位置。屏幕

53、顯示P35圖248“六大板塊示意圖”及以下題目。1、地球表層可分為 大板塊,除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塊既包括大陸,也包括海洋。2、圖中“ ”表示 ;“ ”表示 。3、安第斯山脈是由 板塊和 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4、喜馬拉雅山脈是由 板塊和 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要求個別回答后,屏幕顯示正確答案屏幕演示六大板塊的碰撞、擠壓和拉伸小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是:1、地球巖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塊組成。2、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3、板塊的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二)海洋生成和發(fā)展觀看動畫按照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海洋都會經歷一個生成和發(fā)展的階段。屏幕用動畫演示海洋生

54、成和發(fā)展過渡:我們剛才說到,板塊和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而地殼的活躍,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們先來看一段火山地震的錄象。剛才從錄象中我們看到,火山噴發(fā)的時候真是驚心動魄!而在地震發(fā)生后又是滿目瘡痍,給人們帶來了深深的災難。(三)火山和地震1、可能大家都會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會發(fā)生在什么地方呢?學生看屏幕的圖,討論、回答2、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的關系屏幕顯示的火山地震圖。屏幕顯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環(huán)太平洋沿岸山脈帶以及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這里是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