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教學文案_第1頁
口腔粘膜病教學文案_第2頁
口腔粘膜病教學文案_第3頁
口腔粘膜病教學文案_第4頁
口腔粘膜病教學文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口腔粘膜?。ㄍ暾妫┛谇徽衬さ慕M織結構上皮角質細胞由表入里分為四層1、角化層:細胞核及細胞器消失,均質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顆粒層:細胞核濃縮,細胞扁平(嗜堿性)3、棘層:細胞體積大,層數最多,細胞內蛋白質合成最活躍(層次最多)4、基底層:是一層立方形或矮柱狀細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層細胞都稱為生發(fā)層(增值)上皮非角質細胞由基底層、棘層、中間層、表層構成。包括黑色素細胞、梅克爾細胞(位于基底層,觸覺感受細胞)、和朗格漢斯細胞(位于基底層和棘層,免疫功能細胞)一一因細胞不著色,稱為透明細胞口腔粘膜病第一節(jié)、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變化1、過度正角化棘層增厚明顯,細胞核消失過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層殘

2、留細胞核角質層:上皮的最淺層.細胞扁平,細胞器消失,胞質內充滿角質蛋白,染成紅色均質狀正角化:角化細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不全角化:角化細胞中胞核固縮而未消失者2、角化不良(錯角化)含義:在上皮的棘層或基底層出現角化珠可分為兩種:一種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層高度增生的上皮組織釘突中出現,如白斑;一種為惡性角化不良,見于重度異常增生,見于原位癌或鱗狀細胞癌3、上皮異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質增加;上皮釘突呈滴狀;細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層出現角化團空泡性變:細胞內水分增多,胞體腫大,胞質清亮,呈空泡狀(本質屬于水變性).液化:細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質屬于液化性壞死).4、棘層松解棘層細胞橋溶解、張力原

3、纖維斷裂,細胞解離,形成裂隙多見于天皰瘡5、基底細胞空泡性變及液化基底細胞內水腫,胞漿呈空泡狀,嚴重時細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見于扁平苔葬、紅斑狼瘡6、皰粘膜或皮膚內液體的貯存形成半圓形的突起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結痂皮分類:按內容物(水皰、血皰、膿皰)按大?。?mm為標準,大皰、小皰)皰疹:小的水皰聚集成簇.7、糜爛機械刺激或藥物燒傷引起上皮淺層破壞,未侵及上皮全層糜爛面一般鮮紅,表面平滑而濕潤,可有疼痛8、潰瘍棘層內皰,棘層松解常見于大皰瘡、病毒性基底層下皰,基底細胞變性液化常見于良性類天皰、多形滲出性紅斑粘膜或皮膚表層壞死、脫落形成凹陷;完整性發(fā)生持續(xù)性缺損或破壞潰瘍

4、累及上皮層,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層,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膚上的顏色異常,范圍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變厚,也無硬度的改變,可為暫時性或永久性如何鑒別充血與出血?破片壓迫法,消失充血;仍有血,出血。如紅斑(粘膜固有層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跡表現:上皮增生;漿液滲出;炎癥細胞浸潤肉眼:黏膜或皮膚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針頭或粟粒樣大,紅色或灰白色,質較硬鏡下:上皮增厚,表層可有過度正角化或過度不全角化,固有層有漿液滲出及炎細胞浸潤第二節(jié)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變1、定義:指發(fā)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塊,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診斷為其他任何疾病

5、者。2、病因:局部長期刺激(吸煙、咀嚼檳榔、不良修復體等)3、臨床表現:患病率:10.47%部位:頰舌粘膜最多見;底,舌腹,舌側緣為高危險區(qū)性別:男:女=13.5:1分型:均質型:白色,平坦,起皺波紋狀,邊界清楚,平齊或略高起,粗澀感:非均質型:夾雜疣狀,結節(jié),潰瘍,紅斑4、白斑的病理變化c單純增生)廣(1)過度正角化或(和)過度不全角化生<粒層明顯棘層增厚基底層清晰L上皮釘突伸長,肥厚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細胞浸潤(疣狀增生上皮表層高低不平呈乳頭狀或刺狀增表面過度角化粒層明顯,棘層增厚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細胞浸潤(5)疣狀白斑這里指癌和癌前病變的紅斑,不包括局部感染性炎癥;比白斑少見,但

6、組織學上惡性所占比例高二、紅斑(P211)癌前病變1、定義:指口腔粘膜上出現的鮮紅色,天鵝絨樣斑塊,不能診斷為其他疾病者2、臨床表現:年齡:4150歲最多見性另1J:男性多見部位:舌緣,齦,齦頰溝,口底,舌腹較多見分類:均質型-軟,鮮紅,邊界明確,表面光滑,不高出粘膜表面。間雜型一紅白相間,紅斑區(qū)可不規(guī)則,紅斑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點。顆粒型-邊緣不規(guī)則,稍高于粘膜表面,表面不平整,有顆粒樣微小結節(jié),呈桑甚狀,紅色或白色。3、紅斑的病理變化主要有上皮萎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潤三、扁平苔葬(P213)1、定義:較為常見的一種皮膚粘膜病長期認為是良性病變,有關癌變報道增多;存在潛在惡變可能,

7、其是對糜爛型、潰瘍型以及萎縮型。2、病因:不明3、臨床表現:患病率:0.5%年齡:4049歲好發(fā)性另k女性多見部位:頰(多見)舌唇牙齦(常為對稱性)表征:灰白色條紋呈網狀線狀,環(huán)狀或樹枝狀J舌部:淺白色斑塊,似粘膜表面滴了一滴牛奶1皮膚:中心凹陷的角形扁平丘疹,鮮紅色或紫紅色或褐色4、病理變化表層:白色條紋處一一不全角化,發(fā)紅部位一一無角化棘層:增生居多,少數萎縮;基底層:液化變性,形成皮下皰;上皮釘圖呈鋸齒狀;固有層淋巴細胞帶狀浸潤;棘層一一固有層可見膠樣小體(細胞凋亡的產物)上皮釘突鋸齒狀;基底細胞變性、壞死;固有層淋巴細胞浸潤四、慢性盤狀紅斑狼瘡(P215)1、定義:為結締組織的自身免疫

8、性疾病狼瘡病分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慢性盤狀紅斑狼瘡等六個亞型。為皮膚粘膜病,很少累及內臟器官,預后良好(最輕的亞型)。2、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3、臨床表現:性別:女性多見年齡:壯年體征:口頰部的皮膚與粘膜呈蝴蝶斑。鮮紅色斑,覆蓋白色鱗屑,角質栓塞。1唇頰粘膜紅斑樣病損,糜爛,出血,結痂。陳舊性:萎縮角化病損周圍白色放射狀條紋。4、病理改變(1)、表層:過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可見角質栓塞;、粒層:明顯;(3)、棘層:萎縮變薄,部分增生,釘突伸長;、基層:變性液化;(5)、固有層:淋巴細胞浸潤,膠原纖維水腫斷裂,毛細血管擴張,管腔不整,血栓形成,管周類纖維蛋白沉積五、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P220)1、

9、定義:為口腔粘膜反復發(fā)作的圓形或橢圓形淺表潰瘍,在口腔粘膜疾病中發(fā)病率最高。2、分類:(1)、輕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重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3、病因:不明4、臨床表現:年齡:1030歲性另k女性多見部位:唇,舌,頰,牙齦,口底體征:充血紅斑-中央淺潰瘍,圓-橢圓形,疼痛(1)、輕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最常見,占80%潰瘍相對小、而且可多發(fā),常見于唇、頰和舌粘膜,可有誘因。如消化不良、精神因素、飲食、睡眠、維生素B12、葉酸缺乏、疲勞等引起。發(fā)病的周期為10天,預后可不留瘢痕.復發(fā)性阿弗它潰瘍、重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特點:面積很大,持續(xù)數月以上,而且愈合后可留有較大的疤痕。如治療不成功,可造成組織的變形和破壞。5

10、、病理改變(1)、上皮細胞內和細胞間水腫一破潰-潰瘍,假膜覆蓋;(2)、固有層膠原纖維水腫,玻璃樣變性,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內皮細胞腫脹,腔閉塞,淋巴細胞為主。皰疹樣潰瘍(1)、特點:不是皰疹病毒引起的。潰瘍面小而且非常疼痛,有時幾個潰瘍融合成一個大的潰瘍。每次發(fā)作通常都有許多個潰瘍,有時可達50-100個。發(fā)病性別:女性男性(2.6:1)好發(fā)年齡:2029歲、好法部位:舌尖、舌側緣、口底。六、皰疹性口炎(P223單純性皰疹)1、定義:是口腔病毒最常見的一種,通常病毒藏在三叉神經半月節(jié)內,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可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發(fā)作;如感冒、肺炎等常伴此病2、病因:由單純皰疹病毒I型(HSV-I

11、)所引起。3、分類:發(fā)生在唇部稱唇皰疹(見于成人)發(fā)生在口腔粘膜皰疹性口炎(見于兒童)4、lg床表現:癢、刺痛或燒灼感一粘膜充血水腫一一出現皰疹一破潰、潰阿、結痂5、病理改變:、(1)、上皮內皰形成(2)、上皮細胞呈氣球變形,胞核內有嗜伊紅性病毒小體(病毒包涵體)。(3)、結締組織水腫,血管擴張充血,炎細胞浸潤。y重度消耗性疾病、長期濫用抗生素、長期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人何部位發(fā)?。┢?、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1、致病菌:屬于真菌類感染2、2、易感人群:新生兒、老人、體菰獲的病3、3、易感染的部位:皮膚、粘膜(可在口腔任4、4、臨床分類及特點:5、急性假膜性念珠菌?。ㄓ址Q雪口或鵝口瘡)6、特

12、征:頰、舌、腭及口角粘膜上形成乳白色絨狀斑膜,強行撕下可出血,很快長出新的7、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白斑型念珠菌?。?、特征:可存很多年有時伴有皮膚念珠菌病9、慢性萎縮性念珠菌病(托牙性口炎)10、特征:為義齒承受壓力區(qū)又有彌漫的炎癥,常伴有口角炎11、肉芽腫性念珠菌病5、病理變化:假膜形成:粘膜上皮組織變性、壞死、脫落加上細菌和滲出物(纖維素為主)上皮表層過度不全角化,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常形成微小膿腫,棘層增厚,上皮釘突延長甚至上皮異常增殖.涂片檢查:可見菌絲第三節(jié)、艾滋病的口腔表現1、致病因: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導致。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狀白斑HIV牙齦炎;HIV牙周炎口腔卡波西肉瘤非霍

13、奇金淋巴瘤2、人群:從嬰幼兒至成年人,均可發(fā)生口腔損害3、艾滋病的口腔表征一_-口腔念珠菌病在口腔損害中最為常見,是HIV感染后免疫抑制的早期征象,患病率可達1196%。常常是HIV感染的最初表現。分紅斑型和假膜性兩種類型,表現為白色或黃色斑點或斑塊,斑塊可以擦去,留下紅色區(qū)域并伴有出血。有人認為口腔念珠菌感染和毛狀白斑可作為艾滋病的預測性指標??谇幻珷畎装呙珷畎装呤俏挥谏鄡蓚冗吘壍陌咨蚧疑∽?。毛狀白斑在HIV感染及艾滋病患者中是僅次于念珠菌病的口腔表征。它也是HIV相關疾病的標志,幾乎僅見于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具有非常顯著的特異性,具有預測發(fā)生艾滋病和診斷HIV感染的價值,對HIV的診斷率甚至可達95%。因此對毛狀白斑的出現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