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傳播學概論一、名詞解釋1媒介即訊息P114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對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種高度概括。他認為媒介最重要的影響來自于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內容,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因此,對于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chuàng)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麥克盧漢的這種觀點使我們研究媒介的思維方式由平面思維進入到立體思維,從微觀思維進入到宏觀思維,由單一片面思維進入到全面思維。這種研究
2、問題的視角方法有助于我們能更科學地尋找個體心理和社會變化的原因,從而制定出比較客觀準確的解決問題的對策。2. 印象管理P27印象管理或者說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歐文戈夫曼通過系統(tǒng)的觀察和分析于1959年提出的。我們想要向外在的觀眾(他人)和內在的觀眾(自己)展現(xiàn)一種受贊許的形象。目前印象管理被廣泛應用于求職面試中。在不同國家的自我展現(xiàn)存在文化差異。如,東亞人更多展現(xiàn)謙虛、自制樂觀,西方國家更容易展示自信。思想 sence符號symbol指稱物referent3. 語義三角圖 英國語言學家奧登和瑞查茲,在美國哲學家皮爾斯在現(xiàn)代符號學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語義
3、三角圖”:符號和指稱物之間是虛線,表明二者沒有直接關系,而是通過思想聯(lián)系起來的。意義不是符號所固有的,而是被使用者賦予的。只有當人們把符號與特定指稱的對象聯(lián)系起來時,符號才有了意義。需要注意的是,符號的指代要考慮文化背景,否則容易產生誤讀。如日本立邦漆廣告里的中國龍?!胺柧褪蔷哂心撤N意義的記號”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證明,符號化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傳播學關于符號的研究來自符號學,有兩大主要來源:一是美國哲學家皮爾斯創(chuàng)立的現(xiàn)代符號學;二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倡導的結構主義符號學。4. 言語行為論 P38英國語言哲學家奧斯丁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把對語言的實際應用稱為言語行為speech act
4、。當人們在說話時,實際上也是在實施一種行為。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行為表達語意的行為(Locutionary Act)是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為,它是通過句法、詞匯和音位來表達字面意義的行為。言外行為加強語意的行為(Illocutionary Act)是表達說話者的意圖的行為,它是在說某些話時所實施的行為。言后行為取得效果的行為(Perlocutionary Act)是通過某些話所實施的行為,或講某些話所導致的行為,它是話語所產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變化,它是通過講某些話所完成的行為。奧斯丁提出了5種言語交流行為: 斷言式包括陳述、肯
5、定、下結論和確信等言語行為 指令式包括命令、請求、呼吁、祈禱、懇請、邀請等 委托式包括許諾、發(fā)誓、保證、訂立合同和擔保等 表達式包括感謝、祝賀、慰問、道歉、歡迎等 宣告式包括任命、主婚、辭職、解雇等5. 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P115國際傳播國際傳播這個概念,更多地是指以國家為主體,由現(xiàn)代組織化的大眾傳播媒介體系,如國際通訊社,所進行的、具有特定政治、經濟和文化目的的跨越國境的傳播活動。國際傳播起源于電報誕生的1835年,國際通訊社應運而生,1835年法國哈瓦斯社、1859年德國沃爾夫社、1851年英國路透社相繼成立。從1835年到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國際傳播以來三種技術,即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隨
6、著時代的變遷,國際傳播的主體、國際傳播的媒介體系,乃至國際傳播的目標和內容形式等,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技術的發(fā)展拓展了國際傳播的空間,超越了政府政府的傳播,在全球范圍內融入了商業(yè)與商業(yè),NGO,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全球傳播是伴隨全球性信息系統(tǒng)形成、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跨國傳播形態(tài),是國際傳播的擴大和發(fā)展。傳播主體由最初的主權國家,發(fā)展到國家集團和政府間組織、跨國傳媒集團直至全球公民社會。媒介系統(tǒng)構成由最初的電報、通訊社拓展到大眾廣播、電視及數(shù)字化媒體。區(qū)別與聯(lián)系國際傳播全球傳播主體國家多元化主體(跨國公司、全球非政府組織、媒介個體使用者、國家)手段大眾傳播大眾傳播為主,多樣化
7、的個人媒介和群體媒介日益發(fā)揮重要作用目標政治與外交跨國公司占領全球市場,非政府組織尋求公共治理,國家進行公共外交,使用者個人表達媒介以廣播電視等電子大眾媒介為主多樣化的個人媒介或群體媒介日益活躍并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性質與內容政治性為主,對國家內政外交和國家民族利益相關政治性+不同文化交流產生的世界性問題聯(lián)系全球傳播是國際傳播的擴大和發(fā)展6. 社會滲透 P45關系發(fā)展中得到最廣泛研究的是社會滲透過程。指隨著時間的流逝,交流雙方會透露出越來越多的有關個人信息,因此雙方關系也會越來越親密。社會滲透就是關系中增進親密感和信息滲透的過程。一般經過四個過程: 定向階段非個人的,雙方透露一些公共信息,如果雙
8、方彼此認可即進入下一階段; 探索性情感交流階段關系向友好、輕松和隨便發(fā)展; 感情交流階段雙方聚焦于更深層次的評估性和批判性情感交流,可以更自由地互相稱贊和批評; 穩(wěn)定交換階段雙方十分親密交流,會觸碰彼此隱私和秘密,可以心有靈犀。但是這幾個階段并非直線發(fā)展,而是在共享和疏離之間搖擺,并形成一種可預測可協(xié)調的信息透露循環(huán)圈。7. 初級群體與討論群體 P51群體的種類很多,我們最關注的是初級群體和討論群體。初級群體:美國社會學家?guī)炖锾岢?,初級群體是指由面對面的互動形成的、具有親密人際關系、存在強烈的群體認同感的社會群體,主要包括家庭、鄰里、游戲伙伴等。初級群體是個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具有非正式性和社交
9、小的特點。初級群體是個人所遇到的最初的社會化主體,對個人的個性及思想形成至關重要。初級關系接納的是個人的整個人格,對個人提供一種必要的情感支持,初級群體的破壞會使對個體遭受巨大痛苦。討論群體:具有工作性和正式性。討論群體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如調查小組、評估小組、決策小組等。有如下特點:面對面互動;領導行為;共同特點;共同目標。討論群體可以是秘密進行如內閣會議,也可以是公開展示的,如電視談話節(jié)目等。初級群體討論群體分類標準群體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所起所用的間接和直接程度定義面對面的互動形成,具有親密的人際關系,存在強烈的群體認同感人類有目的以及有組織地按照一定的社會契約建立起來的社會群體特點非正式
10、、社交性工作性和正式性舉例家庭、鄰里和游戲伙伴工作關系的各類小組作用接納個人人格,提供情感支持源于社會需要、實現(xiàn)務實目標聯(lián)系長期發(fā)展中,可能包含某種程度的初級關系8. 媒介素養(yǎng)運動P116媒介素養(yǎng),即有效地理解和運用媒介的能力。從20世紀30年代起,英國學者發(fā)表文化批評論著,批判低層次媒介對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倡導教育界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培養(yǎng)和訓練。逐漸從歐洲、大洋洲、美洲、亞洲擴展,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從最初的社會運動發(fā)展為法制化的公民教育。美國學者斯坦利巴倫結合前任的研究,確定了媒介素養(yǎng)的7個要素:1. 能夠意識到媒介產生的影響;2. 能夠理解大眾傳播的過程;3. 具有分析和
11、討論媒介信息的策略;4. 理解媒介內容是一種文本,能夠為我們的文化和生活注入智慧;5. 具有享受、理解和欣賞媒介內容的能力;6. 對媒介職業(yè)工作者的到的和倫理義務有所理解;7. 發(fā)展恰如其分的、行之有效的制作才能。1933年,英國學者里維斯和桑普森發(fā)表文化批評論著文化和環(huán)境:培養(yǎng)批判意識。他們認為新興的大眾傳媒在商業(yè)動機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銷一種“低水平的滿足”,將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對青少年產生各種負面影響。因此教育界應以系統(tǒng)化的課程或訓練,培養(yǎng)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其能夠辯別和抵御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1970年后,隨著人們接觸大眾傳媒的時間和機會增加,從丹麥和英國開始
12、,歐洲、大洋洲、北美以及東亞等地的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椎間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旨在培養(yǎng)媒介多元的觀點,是學生具有識別媒介世界與真實世界差異的能力。伴隨現(xiàn)代媒介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對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擴展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媒介素養(yǎng)教育得到9反饋 P22該定義為內向傳播的反饋:通常反饋被看成是來自他人的信息,內向傳播的反饋,既有外在,也有內在。外在的自我反饋是個人發(fā)出的訊息被自己覺察到的一部分,如說錯話及時糾正;內在的自我反饋通常是神經傳導或肌肉運動。接收反饋信息有助于個人的自我修正。10.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薩丕爾-沃爾夫通過研究霍比人的語言而提出的假說,又被稱之為“語言相對論”。不同語境下,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
13、,我們隊事物的認識,不是簡單地通過語言標簽而獲得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經過語言的過濾。它強調語言結構決定了某個文化群體成員的認知和思維習慣。我們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是由我們的語言所塑造的?,F(xiàn)實事物不是通過工具性的語言符號被簡單地命名和識別出來的“客觀事實”,而是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事實”。因此,要實現(xiàn)語言傳播的效果,就不僅僅是追求用詞的準確和抽象程度的高低,而在于對文化差異性和語言結構特征的把握和理解。11. 需求層次論 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通過一些調查統(tǒng)計,確定人的各種不同需求?;拘枨螅ㄉ硇枨?、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心理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12. “鏡
14、中我”美國芝加哥學派的社會學家?guī)炖?902年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一書中最早提出了“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認為:一個人的自我來自于社會的人機互動及他人的感知。即認定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lián)系中形成的。包含三個階段或三重含義:感覺階段我們所想象的我們在別人面前的形象;解釋or定義階段我們所想象的別人對我們這種形象的評價;自我反應階段由以上想象中產生的自我感覺。這也是費孝通先生“我看人看我”。13. 恐懼訴求是大眾傳播的一種常用戰(zhàn)術??謶衷V求通常是運用“敲警鐘”的方法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
15、促成他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向一定方向發(fā)生變化,這是一種常見的說服方法。它具有雙重功效,一是,它對事物利害關系的強調可最大限度的喚起人們的注意,促成他們對特定傳播內容的接觸。二是,它所造成的緊迫感可以使人們迅速的采取對應行動。但是由于它基本上是通過刺激人們的恐懼心來追求特定效果,會給對象帶來一定的心理不適,如果分寸把握的不好,容易招致自發(fā)的防衛(wèi)性反應,對傳播效果產生負面影響。14. 拉扎斯菲爾德美國社會調查專家,1940年,拉扎斯菲爾德在伊里縣開展圍繞總統(tǒng)選舉的調查,之后提出“兩級傳播論”、“意見領袖”等重要概念,并出版了人民的選擇一書。拉扎斯菲爾德既是一系列重要傳播理論的開拓者,又是傳播研究中定量研
16、究方法的開創(chuàng)者。不僅破除了“魔彈論”的“電臺的威力”無比強大的迷信,發(fā)現(xiàn)大眾媒介的直接效果十分有限的原因,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信息傳播的“中間站”意見領袖這一特殊人物,從而導致了“有限效果論”、“兩級傳播論”乃至“多級傳播論”的問世,初步揭示了社會傳播的復雜性。1940年,拉扎斯菲爾德(P.F.Lazasfeld)等人通過伊里調查發(fā)現(xiàn),信息從大眾媒介到受眾,經過了兩個階段,首先從大眾傳播到輿論領袖,然后從輿論領袖傳到社會公眾。他們提出的理論稱為兩級傳播論。兩級傳播論認為人際傳播比大眾傳播在態(tài)度改變上更有效。是一種有限效果理論。15. 焦點小組討論P212屬于調查法的一種。是“在一種自由放松、無威脅的環(huán)
17、境下,通過精心設計謹慎計劃的討論,來獲取人們對某個特定的有興趣的內容的認識”人數(shù)可以是412人左右。每個單獨的焦點小組通常是具有特定人口或態(tài)度特征的人組成。從焦點小組中獲得的信息一般用于定性分析,也可以進行量化的系統(tǒng)性內容分析。常常與其他研究方法聯(lián)系,如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實驗以及調查。16. 群體極化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最早由斯托納(James Stoner)于1961年研究群體討論現(xiàn)象時提出的。當兩難情境時,集體討論可能強化大多數(shù)成員最初都贊同或者最初都反對的觀點,從而使群體決策更偏離理智,背離最佳決策,而向一個極端偏斜。當把不同觀點的人們分隔開來,分組討論后,兩個
18、群體之間的觀點差異更大。群體極化是一種群體思維極端化的表現(xiàn)。群體思維容易導致決策失敗或發(fā)生恐怖事件。美國學者加尼斯提出預防群體思維的幾項建議:公平不偏向任何立場;鼓勵批評性評價設置“魔鬼代言人”,對任何意見都提出反對;劃分成幾個小組、再重新組合,鼓勵不同表達;歡迎局外專家或伙伴提出批評;在方案實施之前,召開“第二次機會”的會議,重新討論。17. SMCR模式1960年,貝羅提出了SMCR模式(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也叫貝羅模式,明確而形象地說明了影響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實現(xiàn)其傳播功能的條件,說明信息傳播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而最終效果不是由傳播過程中某一
19、部分決定的,而是由組成傳播過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四部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的,傳播過程中每一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約。18. 意見領袖P176在社會各個階層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普遍存在意見領袖,他們往往是普通人,只是在傳播活動中扮演了領袖角色。他們一般 有較高威望和良好品質,有一定影響力; 見多識廣,較多接觸大眾媒介,參與高層次的交往活動,在群體之外擁有豐富的社會關系,經常獲得大量外部信息。 意見領袖往往和他們的追隨者很相似,通常屬于同一群體。意見領袖只是在其擅長的領域擔當意見領袖,在其不熟悉的領域是追隨者。因此,意見領袖是相對的、可變的。19施拉姆美國學者威爾伯施拉姆
20、(19071987)是傳播學科的集大成者和創(chuàng)始人。人們稱他為“傳播學鼻祖”、“傳播學之父”。他建立了第一個大學的傳播學研究機構,編撰了第一本傳播學教科書大眾傳播學,授予了第一個傳播學博士學位,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傳播學教授頭銜的人。20. 組織文化來源于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文化學派人文組織是一種“文化”。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正確的文化能使組織獲得成功,強勢文化的四個關鍵成分(價值觀、英雄人物、風俗禮儀、文化網(wǎng)絡等);另一種觀點強調文化是通過組織成員的互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多元復雜現(xiàn)象,應當更多借助成員互動的密切觀察來進行,要通過“文化故事”細節(jié)來充分理解組織文化的特性。二、簡答題簡述媒介生產過程中的把
21、關(Gate-keeping)現(xiàn)象。把關,已經被廣泛用于描述媒介工作中的訊息選擇加工過程。最早提出“把關”概念的是心理學家勒溫(Lewin),用以說明在一個社區(qū)中如何實現(xiàn)廣泛的社會轉變。后來懷特(David White)把勒溫的渠道和把關理論運用于傳播學研究,他認為一個新聞事實成為報紙上的新聞故事也要經歷許多渠道和把關。1957年維斯利和麥克內利提出了更為理論化的模型。面對社會上大量的新聞信息,大眾媒介需要取舍選擇,需要通過一道“關口”再傳達給受眾。至少從以下五方面進行: 來自媒介工作者的個人影響; 來自媒介日常工作慣例的影響; 媒介組織方式對內容的影響; 來自媒介機構之外的組織對媒介內容的影
22、響; 文化價值觀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簡述組織傳播研究的幾大學派。P70-72分為6大學派,基礎學派:古典學派、人際關系學派、人力資源學派;現(xiàn)代學派:系統(tǒng)學派、文化學派、批判學派學派名稱起源年代對組織核心比喻概述基礎學派 古典學派19世紀末機械伴隨工業(yè)革命,機械化代替家庭手工作坊,古典管理理論對組織的核心比喻是“機械”,強調規(guī)則和程序在組織運作中的持久性,注重員工手冊、操作指南、崗位行為規(guī)范,如軍隊、車間、快餐店等,對紀律秩序和生產標準及工作效率的強調非常重視, 人際關系學派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家庭源于霍桑實驗,關注員工社會需要和情感,強調工作豐富化、突出激勵因素,通過滿足個人需要、減少沖突
23、,從而提高效率。 人力資源學派20世紀50年代團隊認同前者,但也有不同。把員工看成對組織智力和體力的貢獻者,其傳播內容除任務傳播和社會傳播外,還強調創(chuàng)新傳播,特別重視和鼓勵員工向組織提出合理化建議,強調以團隊為基礎的全方位傳播?,F(xiàn)代學派 系統(tǒng)學派系統(tǒng)組織被概念化為一個相互依存、復雜的開放系統(tǒng),依賴各部分之間以及組織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而生存發(fā)展。 文化學派文化來源于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一種觀點認為正確的文化能使組織獲得成功,強勢文化的四個關鍵成分(價值觀、英雄人物、風俗禮儀、文化網(wǎng)絡等);另一種觀點強調文化是通過組織成員的互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多元復雜現(xiàn)象,應當更多借助成員互動的密切觀察來進行,要通過“
24、文化故事”細節(jié)來充分理解組織文化的特性。 批判學派政治和權力斗爭將組織視為權力支配的場所,揭露組織結構和過程所導致的基本的權力失衡現(xiàn)象,以促進某些社會階層和團體從壓迫中解放出來簡述勒平格的5種勸服設計。勒平格的全幅設計,對公關和廣告具有實用意義: 刺激-反應設計S-R設計,在刺激物與人的反應直接建立聯(lián)系。加強符號、場景的刺激。果粒橙廣告 引發(fā)動機設計滿足前四個層次的需要:生理、安全、歸屬感、尊重等。 認知性設計以人的認知心理為主要依據(jù)。引發(fā)好奇心。如懸疑廣告。 社會化設計隨大流。如大寶廣告 個性化設計強調自我防御性和價值表現(xiàn)。簡述“創(chuàng)新-擴散”論的基本內容。該論點主要研究一項新的事物或觀念,經
25、過一段時間,通過特定渠道,為社會系統(tǒng)中的成員所接受或采納的過程?!皠?chuàng)新-擴散”論的四種要素: 創(chuàng)新要素:創(chuàng)新被迅速采納,需具備相對的優(yōu)越性、高兼容性、低復雜性、可靠性、可感知性。 時間要素:是創(chuàng)新擴散過程中的重要變量。創(chuàng)新的擴散不僅涉及知識性的了解,還包括態(tài)度轉變、采用的決策和創(chuàng)新的最終施行等,存在一個以時間為坐標的創(chuàng)新擴散曲線。因此,創(chuàng)新的采納者分為五類,創(chuàng)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眾多跟進者、后期眾多跟進者、滯后者。 渠道要素:包括信源和信息的載體。信源包括社會系統(tǒng)外部的外在信源和社會系統(tǒng)內部的內在信源。信息的載體包括人際和大眾媒介。 社會系統(tǒng)要素:包括社會系統(tǒng)結構、群體規(guī)范及社會政治、經濟、
26、文化因素等。簡述卡特賴特的說服模式1941至1945年,心理學家卡特萊特通過問卷調查總結出說服對策:原則:首先,說服者期待的行動必須有助于對方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其次,這種行動必須基本上符合對方固有的認知結構;第三,行動不能過于復雜。做法:對方愿意采取某種行動后,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必須對其行動實行控制:第一,要對行為做出規(guī)范,規(guī)范越具體,行為控制的可能性越大;第二,要對行為的期限做出規(guī)定,時間規(guī)定得越具體,行為控制的可能性也越大;第三,要安排一定的動機結構來控制行為。技巧:首先,引起對方注意;第二,使說服信息適合對方;第三,使對方認識到說服信息對他有利無害;第四,促使對方采取行動??ㄌ厝R特模式注重
27、說服方式、強調被說服人是否做出反應的重要性,但忽略了對情境影響、說服者本人作用的探討。簡述意義的協(xié)調管理理論意義的協(xié)調管理簡稱CMM理論,是人際傳播中以意義為中心的理論。它側重于人際傳播中的意義溝通,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協(xié)調和管理意義。CMM理論認為,一切傳播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種協(xié)作,是人們依照一定的協(xié)調規(guī)則進行的互動合作。該理論強調的是人際傳播取決于在特定社交環(huán)境下,人們對組成性規(guī)則的理解及按照規(guī)定性規(guī)則協(xié)調行動。按CMM理論,有效傳播有兩部分的作用:共享的規(guī)則體系;行為意義的協(xié)調管理。如果傳播雙方所依據(jù)的規(guī)則結構具有本質上的差異,那么他們很快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行為并沒有引發(fā)預期的結果。因此他們會
28、重新調整自己的規(guī)則,直到獲得某種程度的協(xié)調。CMM理論對人際傳播的一大貢獻是:它揭示出人們可以在彼此都不了解的情況下取得令對方滿意的協(xié)調。換而言之,交流著可以運用對各方來說都是合乎邏輯的方式來組織他們的行為,但與此同時,他們對當時的情況卻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意義,意義的管理協(xié)調管理理論對理解人際傳播非常重要。它一方面明確了人際溝通中的情境和情境下的規(guī)則因素,但另一方面它又強調,行為的協(xié)調并不一定意味著對意義理解的一致性,這導致了大量的人際傳播表面化,徒具形式,而難以達到真正的效果。結合媒介接觸與使用模式,談你對媒介的“使用與滿足”論的理解。P200對“使用與滿足”論的研究改變了以往從傳播者角度來
29、研究效果的方式,把受眾看成是能動的媒介消費者,從而推動了效果研究的發(fā)展。第一,受眾接觸傳媒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和個人心理原由;第二,實際接觸行為的發(fā)生需要兩個條件:媒介接觸的可能性;媒介印象;第三,根據(jù)媒介印象選擇媒介,受眾選擇特定的媒介,并開始具體的接觸行為;第四,媒介接觸行為,可能使受眾得到滿足,也可能沒有得到滿足;第五,媒介接觸還會產生一些其他后果,其中大多數(shù)是無意獲得的??傊?,在與媒介接觸后,無論受眾是否獲得滿足,其結果都將影響到以后的媒介接觸行為,受眾會根據(jù)結果來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和期待。簡述“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基本內容。P192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德國女學者
30、伊麗莎白諾依曼1974年提出的,有關公眾輿論和媒介強效果的理論。她認為大眾媒介對公眾輿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被低估了,或者因為研究有限而沒有被發(fā)現(xiàn)。強調媒介通過建構意見環(huán)境來影響輿論的重要作用。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fā)大膽地發(fā)表和擴散;而發(fā)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fā)展過程。理論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shù)個人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tài)度和
31、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在網(wǎng)絡傳播時代,沉默的螺旋理論面臨著新的環(huán)境條件,面臨新的問題,沉默的螺旋理論需要深入研究新現(xiàn)象,作出新的解釋。簡述“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內容議題設置始終是傳播研究領域的主導概念之一,它以一種不同于有限效果論的方式,展示了大眾傳媒對社會的影響。議題設置的理論假設包括兩個方面:突出的事件或話題從媒介議題向公眾議題的傳遞;新聞媒體在公眾頭腦中構筑這些話題和事件的角色。議題設置研究不僅對媒介報道議題影響公眾議程進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將研究的觸角伸向媒介報道框架和鋪墊,以證明媒介如何影響人們“頭腦中的世界”。簡述“知溝”理論的基本內容。美國傳播學者蒂奇納(P. Tichenor)等人在
32、1970年發(fā)表的大眾媒介流與知識的差別性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知識溝假設(knowledge-gap hypothesis),認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處于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獲得媒介知識的速度是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差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他們認為導致知識溝的理由有: 傳播技能的差異; 已有知識儲量的差異; 社交范圍的差異; 信息選擇的差異; 大眾傳播媒介系統(tǒng)的性質。對該假說持相反觀點的艾蒂瑪?shù)热擞?977年提出了“上限效果”假說,認為個人對特定知識的追求存在“上限”,大眾傳播帶來的是知識溝的縮小。簡
33、述“培養(yǎng)”理論的基本內容。該理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代表學者是美國喬治格伯納。最初研究的焦點是電視節(jié)目的暴力內容與犯罪之間的聯(lián)系,后轉向考察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xiàn)實”對人們認識現(xiàn)實的影響。該理論認為傳播媒介對人們現(xiàn)實觀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過程。“培養(yǎng)分析”認為電視媒介在形成人們現(xiàn)實觀方面有突出優(yōu)勢:1. 電視擁有最多的觀眾,接觸量最大;2. 不需要接觸印刷媒介所必須的識字能力;3. 現(xiàn)代人從幼年時代就與電視生活在一起;4. 把視覺聽覺手段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目擊感、現(xiàn)場感和沖擊力較強;5. 電視節(jié)目的虛構部分與現(xiàn)實社會難以區(qū)分。以上特點讓電視容易產生“培養(yǎng)”效果。培養(yǎng)分析的
34、意義是:1. 揭示了大眾傳播對人們現(xiàn)實觀的影響是通過“培養(yǎng)社會共識”和“主流化”過程實現(xiàn)的;2. 它對資本主義大眾傳播內容傾向的分析,有助于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傳播事業(yè)的本質。20世紀80年代末對培養(yǎng)理論進行了再次修正,把培養(yǎng)效果分為兩種,即首序信念和次序信念。首序信念是指對現(xiàn)實世界若干事實的認定;次序信念是指從以上“事實”認定中推論得出的一般看法。研究表明,??措娨晻绊懝姷氖仔蛐拍?,但次序信念則可能受到電視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培養(yǎng)分析理論通過長期的媒介受眾調查,證明了帶有特定傾向性的媒介訊息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的世界觀。三、論述題1. 傳播媒介的發(fā)展經歷了哪些歷史階段,不同階段的媒介
35、發(fā)展對人類傳播帶來哪些影響,如何評價?傳播時代時間影響 口語傳播時代距今4萬到9萬年前人類獲得說話的生理能力,使人與人的溝通更加有效,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思維能力。表現(xiàn):繪畫、舞蹈、音樂、戲劇表演、原始宗教儀式、公共演講等;作用:增強人際溝通,維系社會,促進思維,傳承文化受眾和表演者的區(qū)分,傳播形式結構化、標準化,維持文化認同和社會整合,維護統(tǒng)治的合法性;局限:空間和時間的局限,不穩(wěn)定,不可靠 文字傳播時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文字從結繩記事和原始圖畫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符號體系。表現(xiàn):碑刻、石器、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竹簡、木簡等;作用:1.可以留存,使人類知識和經驗得意
36、積累;2.書面信息交換削弱了情境要求;3.打破地域限制,可以傳向更遙遠的地方。 印刷傳播時代1456年德國古登堡革命我國唐代雕版印刷已十分流行,宋代畢昇發(fā)明了泥活字印刷,但并未得到普遍應用。古登堡革命有四項革新:1.鑄字技術進步;2.鉛、錫和銻合金鑄字配方,防氧化又抗壓力;3.機械印刷機大規(guī)模印制。印刷和出版的持續(xù)發(fā)展導致了書面語言的標準化, 17世紀60年代以來,報紙逐漸發(fā)展,如,英國的牛津報,美國紐約的太陽報等,報刊成為傳播主體,商業(yè)信息、政治輿論工具。 電子傳播時代1837年摩爾斯發(fā)明電報以電報為基礎的國際通訊社成為全球媒體的第一種重大形式。英國路透社、法國哈瓦斯社、德國沃爾夫通訊社相繼
37、成立,并于19世紀70年代建立“環(huán)形聯(lián)盟”,瓜分世界新聞市場。19世紀末美聯(lián)社和合眾社也加入該聯(lián)盟。二戰(zhàn)后,電視的發(fā)明和普及開辟了大眾傳播新時代。廣播和電視的發(fā)展進一步拓展了傳播的時空限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和社會政治生活。 新媒體數(shù)字傳播時代1946年第一臺模擬計算機誕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新媒體”涵蓋了通訊衛(wèi)星、光纜電視、移動電話、計算機以及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等一切新發(fā)明的信息傳播技術,最根本的特征是數(shù)字化。特征:海量信息、互動性、參與性、私人性、自主性。新媒體的發(fā)展產生了“信息社會”、“網(wǎng)絡社區(qū)”等概念。2.伴隨著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發(fā)展,人們對媒介性質、受眾特點以及媒介與社會的關系
38、等方面的認識發(fā)生了哪些明顯的階段性的變化?整個大眾傳播的研究是建立在媒介具有重大效果的前提之上的,而媒介效果研究卻是個歷史發(fā)展過程。效果思想也受了若干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政府和立法者的利益、不斷變化的技術、歷史事件、利益集團和宣傳者的活動、對民意的日漸增長的關注及社會科學的新發(fā)展等。大體上效果研究可分為四個階段:四個階段時期核心觀點萬能效果論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傳媒的宣傳報道具有不可抗拒的強大威力,信息像子彈一樣集中人體、注入皮膚,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反應;它們能夠改變人的信念,甚至直接支配人的行動。被稱為“子彈論”、“魔彈論”等。是一種唯意志論的觀點,其理論依據(jù)是本能心理學和大眾社會論。有限效
39、果論40年代至60年代隨著社會調查和心理實驗法的采用,傳播效果研究,由現(xiàn)象描述轉向對效果產生過程的實證研究。占主流的是“傳播流”研究,說服與態(tài)度轉變研究,使用與滿足研究等。結論:大眾傳播沒有力量直接改變傳授者對事物的態(tài)度,在人們做出某種決策之際,許多其他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包括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的既有傾向,受傳者對信息的需求和選擇性接觸機制,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人及影響等等。焦點在于揭示制約和影響傳播效果的各種因素和條件,起結論主要強調大眾傳播影響的無力性和有限性,因而被稱為“有限效果”論時期。強大效果的重新發(fā)現(xiàn)70年代至80年代有限效果論被批評:1.在認知、態(tài)度和行動三個層面,僅關注了
40、后兩者,而忽略了“認知”效果;2.只考察了大眾傳播圍觀的、短期的、明顯的個人效果,而忽略了宏觀、長期和潛移默化的社會效果。在對有限效果論批評和反思的基礎上,從70年代開始出現(xiàn)了一批新的傳播效果模式和假說,包括“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沉默的螺旋”假說;“培養(yǎng)分析”;“知溝”理論;“編碼與譯碼”分析等。這些模式或理論的主題、內容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特點:1.焦點集中于探索大眾傳播綜合的、長期的、宏觀的社會效果;2.不同程度地強調大眾傳播的有力性;3.密切結合社會高度信息化的顯示。協(xié)商性的媒介影響論90年代初至今隨著衛(wèi)星傳播、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數(shù)字化和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傳播技術對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影響
41、和效果受到空前重視。有的學者將其稱為“后新聞學時代”,特點:研究的重點由新聞的效果信息的效果,由內容的影響形式的影響;由媒體組織的作用媒介技術的作用發(fā)生轉移。3.國際傳播的發(fā)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具有什么樣的發(fā)展趨勢?國際傳播這個概念,更多地是指以國家為主體,由現(xiàn)代組織化的大眾傳播媒介體系,如國際通訊社,所進行的、具有特定政治、經濟和文化目的的跨越國境的傳播活動。 國際傳播的開端:1835年,是世界上第一家通訊社法國哈瓦斯通訊社宣布成立。,從1835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多國政府和商業(yè)企業(yè)都采用了三種重要的國際傳播技術,即電報(1837年)、電話(1876年)和無線電(1899年)
42、戰(zhàn)爭、廣播與宣傳:第一次大戰(zhàn)也是第一場利用現(xiàn)代大眾傳播手段進行宣傳的戰(zhàn)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到1991年蘇東劇變后的冷戰(zhàn)結束,在國際傳播媒介體系中增加了無線電廣播、電視、通信衛(wèi)星等重要的傳播技術,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傳播主要體現(xiàn)為戰(zhàn)爭宣傳以及冷戰(zhàn)后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以美國和蘇聯(lián)為主導的兩大集團之間的對立也充分反映在國際傳播中 現(xiàn)代化與發(fā)展傳播: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現(xiàn)代化理論和發(fā)展傳播學的出現(xiàn),才為美國政府在全球阻擊共產主義的擴張、引導新興國家進入西方發(fā)展模式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理念、實證和策略等層面的支持。 從依附理論到文化帝國主義: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依附理論(depen
43、dency theory)在拉美地區(qū)形成 新世界信息傳播秩序: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全球范圍內的非殖民化運動從分散走向聯(lián)合。 全球商業(yè)傳媒系統(tǒng)的形成: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誕生,啟發(fā)了人們的思維,人們有理由期待,全世界民主力量有可能繞過全球商業(yè)媒體而進行自由溝通的全球公民社會的到來。 全球公民社會:即以新社會運動為主要標志和組織方式的全球公民社會。4.央視“你幸福嗎?”節(jié)目曾引起熱議,請從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角度對其加以評價,并提出你的研究方案。節(jié)目引起熱議,主要是因為出現(xiàn)了各種神回復“我姓曾”、“我耳朵不好”、“我是農民工”等。 議題設置:看似具體,但卻不夠聚焦,沒有考慮不同受眾,特別是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年齡偏大或者偏小對議題的理解能力; 訪談場景:忽略了不同情境對問題的影響,原本以為全部都是正面回答,反而得到的答案超乎預料; 節(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生物基材料生產與銷售合同
- 2024旅游景區(qū)導游勞動合同書含旅游行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2篇
- 7-2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說課稿 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 2024柚子果品質量檢測與認證服務合同3篇
- 2024年財務報表保密合同3篇
- 個人住宅租賃簡明合同樣本(2024版)版B版
- 2024年水產養(yǎng)殖聯(lián)盟協(xié)議3篇
-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第三中學高三地理月考試題含解析
- 個人融資擔保借款標準化協(xié)議樣本版
- 6 影子第二課時 說課稿-2024-2025學年語文一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
- 環(huán)衛(wèi)項目年終工作總結
- (高清版)DZT 0432-2023 煤炭與煤層氣礦產綜合勘查規(guī)范
- 郵政儲蓄銀行-客戶經理(個人消費貸款)-試題+答案
- 中國專利獎申報要點
-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
- 《中外美術鑒賞》課件西方美術鑒賞導論
- 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yè)道德行為處理辦法
- 梁平法制圖規(guī)則及鋼筋翻樣講解
- 乙肝 丙肝培訓課件
- 責任制整體護理護理
- 2024屆湖北省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數(shù)學七上期末統(tǒng)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