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歷史變遷_第1頁
如皋歷史變遷_第2頁
如皋歷史變遷_第3頁
如皋歷史變遷_第4頁
如皋歷史變遷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禹治水九分天下水土為九州時,將江海大地稱為“揚州”,“揚”為“蕩”,水草蕩蕩之意。入夏以后這里成為統(tǒng)一的奴隸制國家的一個部分,到周朝時稱這里為“海陽”,屬吳國管轄,都城在今蘇州;春秋時期,“如皋”開始從“海陽”的東南部海里“長”出來,齊國“總理”賈大夫72歲時以權謀私,娶了16歲的青春美少女為妾,結(jié)焙后人家身歸他而心不歸他,成天悶悶不樂,一次公費旅游時將她帶到今天如皋大明村一帶的江邊上拚命射殺野雞,以炫耀自己老而不衰,以博她一笑,“如皋”一字由此載入左傳,但只是吳國“會娜”鎮(zhèn)(今海安立發(fā)鎮(zhèn))治下的一個小漁村;戰(zhàn)國時吳王夫差為了攻打衛(wèi)國(在今河南?。┰凇昂j枴蓖凇靶蠝稀保ń翊筮\河的前身)勾通江

2、淮以便水師從長江直接進軍;后吳國為越國滅,這里又屬越國,越國又為楚國滅,這里又屬了楚國。秦朝時廢揚州,將這里劃屬九江(今江西),后又劃屬東陽(今山東)。漢朝時劉邦將這里封給吳王劉潺,更名叫“海陵”,到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國家中央政府才開始在這里設立第一個縣級行政機構一一海陵縣,隸屬臨淮郡(今淮陰),始建海陵縣城(今泰州海陵區(qū))。東漢末年,因海水泛濫淹沒海陵縣城,曹操挾天子,下令搬遷居民去邛江(今揚州),廢除海陵縣的行政建制,海陵以東(包括如皋)全部成了空地。三國時這里屬吳國,孫權在這片肥沃的空地上養(yǎng)馬,形成了這片廣漠的土地上許多與馬有關的地名,如“白馬”(今靖江縣城南部)、“馬塘”

3、(今如東縣馬塘鎮(zhèn))、“馬陵”(如皋縣馬塘鄉(xiāng)),負責作戰(zhàn)指揮的吳國大司馬(中央軍委副主席)呂岱將軍常駐在這里與馬為伍,依軍隊建制劃分地塊屯田養(yǎng)馬,每50人為一個屯,分田5千田,養(yǎng)500匹馬,海陵大地共有肥田沃土400多萬畝,分成800個屯,動用軍民4萬人,養(yǎng)馬40萬匹,由于當時馬匹的多少是一個國家經(jīng)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相征,組織一次大型戰(zhàn)爭大約要損耗、淘汰5至8萬匹成年、健壯的良馬,為東吳迅速強大、最終能的鼎力三國作出了偉大貢獻。當時為了保密,將“屯”寫成“邨”字,讀“村”,這個字成為當時政府、軍民使用最多的一個字,演化為“村”的異體字,在東吳故土上流傳沿用很久。呂岱養(yǎng)馬成功后,向?qū)O權申請重建海陵

4、縣,孫權批復,讓他兼任海陵縣第一任縣長,退休后舉家搬離海陵縣城,定居到高陽(今如皋市林梓鎮(zhèn)),帶領并傳授子孫做木工活,種梓樹、打家具,幾年后梓樹成林,“林梓”因此得名,后人為紀念他重建海陵縣,泰州有呂岱廟,如皋有呂岱祠(原北門航運公司處),如皋今有“大司馬路”(從陸橋小學到麗都大酒店)。正是因為有了這段廢縣移民、屯兵養(yǎng)馬的歷史,在海陵大地上(北起徐淮,南到江陰、張家港,西起安徽境內(nèi),東到海邊)遺留了許多與軍隊有關的方言及風俗,如尊稱別人的丈夫為“男將”、尊稱別人的老婆為“女將”;吃飯時不許將筷子豎插在飯菜上,因為這是軍中、及地方百姓為開赴前線、上陣殺敵的將士們送行時的禮儀,表示站立不倒、吃了就

5、跑,后來不打仗時,紀念陣亡將士也用這個禮儀,至今一些農(nóng)村供祖宗時還沿用這個禮儀,從而產(chǎn)生一項忌諱,平常吃飯不許這樣搞。呂岱將軍還規(guī)定,農(nóng)歷七月半集中祭奠陣亡將士、向其家屬發(fā)放撫恤金,每到這天各屯都要認真操辦,不得有誤,違令者斬。東晉義熙七年(411年)中央政府提升海陵縣為海陵郡(相當于地區(qū)級),下設建陵(今邛江)、寧海(今曲塘)、如皋(今如皋)、臨江(老石莊鎮(zhèn),在今石莊以南30里的江水中)、蒲濤(今白蒲)五縣,隸屬南兗州;50年后如皋縣政府遷往發(fā)揚(今立發(fā),發(fā)是開始的意思,表示這里是揚州的開始,是今天所說的“發(fā)揚”一詞的源詞)。南北朝時,北周王朝宣布蒲濤縣并入如皋縣,縣政府回遷如皋(今如皋);

6、臨江縣并入寧海縣,縣政府在曲塘。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海陵廢郡,降級為海陵縣,建陵縣并入海陵縣;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消如皋縣,并入寧??h,縣政府從曲塘遷發(fā)揚。唐武德三年改海陵縣稱吳陵縣,撤消寧??h,并入?yún)橇昕h,縣政府從發(fā)揚合并到海陵(今泰州);大和五年(831年)吳陵縣恢復原名海陵縣,分為東西南北四個“鄉(xiāng)”(相當于現(xiàn)在的區(qū)),“鄉(xiāng)”下設“場”(相當于現(xiàn)在的鎮(zhèn)),“場”下設“莊”(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其中“東鄉(xiāng)”下設“如皋場”(今如皋),后改為“如皋鎮(zhèn)”。南唐開元元年(937年)升海陵縣為泰州(副省級),泰州之名由此開始,下轄海陵縣;保大十年(952年)分海陵縣的東鄉(xiāng)為興化、如皋兩縣,重

7、建如皋縣。后周時,全國四分五裂,后周政府一度建都南京,劃分如皋一部分建立“通州”,“通州”是一個行政建制,作為軍事州,駐軍、種田、勞教貪官污吏和發(fā)配充軍的“刁民”,其中“通”是一種官職,叫“通判”,相當于最高人民法院,“通州”是它下屬的國家級“農(nóng)場”,明朝時,遷都北京,中央政府為管理方便,在京郊重新開辟了一個國家級“農(nóng)場”,仍叫“通州”,而沒有撤消南方建立的“通州”,為區(qū)別兩個通州,分別冠以“南直隸通州”、和“北直隸通州”:簡寫成“南通州”、“北通州”,清朝沿用這個叫法,但取消了兩個通州的軍事州建制,開辟了東北寧古塔為勞教貪官污吏及發(fā)配充軍的國家級“農(nóng)場”,兩個通州成為普通州衙。民國初年廢府裁

8、州,兩個通州全部降級為“通縣”,其中南通州正式定名叫“南通縣”?!澳贤ā币辉~正式成為地名出現(xiàn)在中華民國的政府公文中。至今南通市區(qū)以東約3平方公里的地塊上遺存一種奇怪的方言,即不屬西北部的江淮語系,也不屬東南部的江南語系,這在全國十分罕見,它們是后周及宋元明四個朝代從全國各地捉來胡擄、當兵、充軍的人及其家眷長期生活而遺傳、融合的一種特殊語種。宋初,長江南漲北塌,黃海西漲東塌,老石莊鎮(zhèn)被江水沖毀后沉入江底,石莊人一再北遷,一直動蕩了近一百年,遷三十多里,最后在今石莊位置上安定下來,百年間如皋縣政府一再投資加固江堤,江水依然年年北侵,最后請來京城的道士采來幾塊泰山巨石,鑿八卦、刻神符立于江邊,滔滔江

9、水還是吞沒了這些巨石,最后剩下一塊巨石時才不漲了,這塊巨石成為石莊的福音,人們?yōu)樗鰪R建園,常年供奉,后來廟廢,被政府占用,至今這塊石頭還立在石莊鎮(zhèn)政府大院中。過去老石莊鎮(zhèn)南邊20里有一座深紅色的麻石山,叫蝦蟆山(摩訶山),高40米,山南10里才是長江的北岸,唐朝時,揚州的鑒真和尚、日本的圓仁和尚、碎葉(前蘇聯(lián)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的僧伽和尚都駐足登山過,鑒真和尚還把它繪入地圖帶到日本,圓仁和尚將它寫進入唐游記中,僧伽和尚定居泗州城(今在洪澤湖底),后在泰州、如皋,以及蝦蟆山、狼山修煉,后來下落不明,傳說得道升天,被尊為“大圣菩薩”,泗州、泰州、如皋、蝦蟆山、狼山均建大圣廟供奉他,康熙年間泗州城沉

10、入洪澤湖底,傳說就是大圣菩薩發(fā)怒,以大圣廟門口石獅子眼睛流血為約,下達淹城計劃的。長江北侵、老石莊北遷后,蝦蟆山成了江心巨石,蔚然壯觀,曹雪芹、冒辟疆都渡江登山吟玩過,石莊北遷30里后,距此山50里,乾隆年間長江北岸開始退潮,此后一百多年間江岸向南漲20里,出現(xiàn)了“永安沙”、“又來沙”、“二百畝”、“頭案”、“二案”、“三案”.“四案”、“頭卬、"二卬、"三燈”、“四燈”等新的地名;與此同時,江南也開始退潮成沙,在蝦蟆山南邊10里江中長成一片沙洲,石莊人紛紛渡江遷往沙洲圍墾種田,漸成村鎮(zhèn),自稱“石莊”,歸屬如皋,縣政府稱它為“沙洲”。光緒年間沙洲與常熟、江陰長成一片,常熟、

11、江陰、靖江三縣與如皋爭搶沙洲土地,后經(jīng)江蘇省政府裁定:如皋地處江北,隔江管理沙洲不便,將沙洲劃入常熟。宣統(tǒng)元年,沙洲向北漲了15里,蝦蟆山離開江中,成為距江南岸邊5里的一座小山,底部十多米被沙埋沒,只剩了30多米高。為了北渡方便,首墾沙洲的“石莊人”在蝦蟆山以北江邊駁岸建港,分別有蝦蟆港、段尾港、張家港。1948年沙洲從常熟劃出,成立“沙洲縣”,隸屬蘇州,1958年沙洲縣政府下令開山取石,拆了蝦蟆山上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大圣廟,炸了山體,又在山根下挖了一百多畝深十多米的石坑,取走石頭,填沙造田,歷時4年,到1962年底完成,永載歷史的蝦蟆山從此在地球上消失。1987年沙洲撤縣建市,以江邊的張家港為

12、名,取名“張家港市”。至今“張家港”附近還有幾個村鎮(zhèn)的人使用如皋方言,自稱石莊人,沙鋼集團黨委書記沈榮慶說他的祖上是石莊吳窖一帶的,對如皋很有感情,在如皋沿江開發(fā)中,他投資在如皋港開發(fā)區(qū)建沙鋼集裝碼頭。元朝時,泰州一度為也成為軍事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全國設28個“路”(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這里改為“泰州路”,至元二H一年(1284年)復稱泰州,劃屬江南道(今蘇州)管理,下轄海陵、興化、如皋、江都;明朝時改江南道為蘇州府(省級),泰州隸屬蘇州,下轄各縣不變;清朝時合并蘇州、江寧兩府,各取一字合稱“江蘇”省,江蘇由此得名,泰州下轄各縣不變;清乾隆間分興化的東鄉(xiāng)為“東臺”、“鹽城”兩縣,隸屬泰

13、州。民國建立,裁府廢州,泰州改稱泰縣(縣級),縣城在泰州城,下轄各縣全部歸江蘇省政府直管??谷諔?zhàn)爭中,江蘇省政府從蘇州遷往泰縣黃橋鎮(zhèn),新四軍包圍黃橋,圍繞黃橋建立了五個“縣”,其中在泰縣境內(nèi)成立“泰興縣”(宣家堡)、“泰東縣”(今海安)、“紫石縣”(今營溪)三縣;在如皋縣境內(nèi)成立“如西縣”(今江安),在靖江縣境的季市鄉(xiāng)成立“靖江縣”與此同時,在東臺縣境內(nèi)成立“大東縣”,后更名“大豐縣”;在如皋縣東部建“如皋縣”(今丁堰);在南通縣境內(nèi)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解放戰(zhàn)爭后期,“紫石縣”攻占海安,更名海安縣;“泰東縣”攻占泰州城,更名泰縣,后泰州縣城成立泰州市(縣級)作為泰州專區(qū)所在地,將泰縣縣政府

14、遷往姜堰,將“泰東縣”曲塘以東劃給海安縣?!叭缥骺h”攻占如城,民國如皋縣政府逃往李堡,“如皋縣”縣政府隨之從丁堰遷往李堡與之作戰(zhàn),后又遷往馬塘、再定于掘港,更名如東縣,同時如西縣更名如皋縣,將民國如皋縣的鄧元、戴莊、袁橋、夏堡、搬經(jīng)劃給泰興縣,屬泰興縣“城西區(qū)”;將原如皋縣的立發(fā)、葛橋、柴灣、新民、宏壩、東陳一線以東劃給如東縣,屬如東縣“城東區(qū)”;將原南通縣天生港、九燈港、平潮、九華、勇敢、龍舌劃歸如皋縣,屬如皋縣“天生港區(qū)”,后更名為平潮區(qū)。1949年1月21日泰州解放,22日成立泰州市人民政府,屬蘇皖邊區(qū)第一行政區(qū),5月1日,蘇皖邊區(qū)第一行政區(qū)在泰州成立“蘇北泰州專區(qū)”、在如皋成立“蘇北如

15、皋專區(qū)”,如皋專區(qū)下轄東臺縣、大豐縣、如皋縣、如東縣、海安縣、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1950年成立南通市(縣級),南通縣遷往金沙,如皋專區(qū)遷往南通市,更名南通專區(qū);同時建立揚州專區(qū)、鹽城專區(qū),將泰州專區(qū)邛江、江都兩縣劃歸揚州專區(qū);將如皋專區(qū)東臺、大豐劃歸鹽城專區(qū);昔日地面廣闊的“泰州”成了一塊窄長的地塊。1950年泰興縣歸還“城西區(qū)”給如皋,成為如皋縣城西區(qū)。1951年劃出如皋縣平潮區(qū)、薛窯區(qū)、石莊區(qū),南通縣唐閘區(qū)、靖江縣西來區(qū),合并成立“通如縣”,縣政府駐薛窯,劃薛窯以南至江邊碾碇港為“城區(qū)”,下設天生港、九燈港、碾碇港、張黃港等沿江客運、貨運碼頭,以及內(nèi)河運輸、灌溉港閘,開發(fā)江中沙島圍墾

16、建設,建立長江北岸的沿江重要港口城市,作為蘇中、蘇北軍事防備、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石。1952年取消“通如縣”建設,唐閘區(qū)劃回南通,平潮區(qū)、薛窯區(qū)、石莊區(qū)劃回如皋,西來區(qū)劃回靖江,而“通如縣”的“城區(qū)”因為已經(jīng)投資建設,砌好了縣委縣政府大院、邊防公安局、軍分區(qū)、糧食局、港務局等辦公用房、大型倉庫及宿舍,不便歸還給如皋白白浪費,于是劃屬南通專區(qū)直管,成立“薛窯農(nóng)場”,與如皋縣平級。同年底,將“通如縣”港口城市計劃更改后在南通市落實,著重開發(fā)天生港、南通港、狼山港,南通縣劃出狼山港至南通港一線給南通市,如皋縣歸還平潮區(qū)除九華、龍舌、勇敢三鄉(xiāng)之外的地區(qū)給南通縣。與此同時,將如東縣的柴灣、新民、宏壩、東陳、雪岸、丁堰、林梓、白蒲劃歸如皋縣;將如東縣的李堡、西場、洋蠻洋、立發(fā)、新生、壯志劃歸海安縣;將東臺縣的白甸、瓦甸、古賁、仇湖、角斜、老壩港劃歸海安;從而使海安縣成為一個“大縣”。1950年泰州專區(qū)與揚州專區(qū)合并為“泰州專區(qū)”,專署駐泰州市(縣級),下轄泰州、揚州兩市及泰縣、泰興、靖江、江都、興化、高郵、寶應、儀征,六合9縣。同年將江蘇省劃分為上海、南京、蘇南行署(蘇州)、蘇北行署(泰州)四個省級單位,揚州市從泰州專區(qū)劃出,由蘇北行署直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