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史_第1頁
中國文學批評史_第2頁
中國文學批評史_第3頁
中國文學批評史_第4頁
中國文學批評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文學批評史緒論一、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zhì)(一)基本概念文學批評包括理論批評和實際批評。理論批評:文學觀念、美學思想方面的建樹、論爭及理論體系而言。實際批評:對具體作家作品、文學流派等文學現(xiàn)象的品味、鑒賞與評價。文學批評不只是文學裁判,而是審美鑒賞,是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中國詩學與西方詩學相比,既重視理論批評,有注重實際批評,尤其重視創(chuàng)作的成敗得失,屬于創(chuàng)作論,屬于經(jīng)驗型、審美鑒賞型的。文學批評,是以文學為批評對象的一門學科。批評標準是文學批評的核心內(nèi)容。文學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先講??鬃訉㈤T生分為四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子由子夏)。這種文學指古代文獻,泛指先秦哲學、史學、文學之類書

2、面著作。近代指用語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門類,稱為“語言藝術”?,F(xiàn)代文學批評史是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包括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二)研究對象以中國歷代(先秦迄近代)文學批評家的理論著作或篇章為依據(jù),研究、探討、總結(jié)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鑒賞的基本規(guī)律。(三)學科性質(zhì)以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區(qū)分文藝學的三大分支:文學理論:對文學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準等類問題的研究。文學批評或文學史:具體的文學作品。評價:功績在于三個分支的區(qū)分,缺憾在于認為文學批評僅僅是研究具體的文學藝術作品,森次巴力把文學批評分為十三種:主觀的、客觀的、歸納的、演繹的、科學的、判斷的、歷史的、比

3、較的、道德的、印象的、鑒賞的、審美的。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狹義”“廣義”之說。狹義:只包括文學裁判,其中有“解釋的批評、提要的批評、考證的批評、判斷的批評”廣義:包括文學裁判、批評理論與文學理論,其中有“批評的前提、批評的進行、批評的標準、批評的方法、批評的錯誤、批評的批評、批評的建設”七個部分評價“頗有見地但有瑣碎之弊。所謂中國文學批評史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學觀念、理論和思想的歷史。歷史悠久2、內(nèi)容豐富3、富有特色(四)發(fā)展節(jié)點周秦漢魏六朝創(chuàng)作成熟期雜文學批評(鐘嶸詩品開創(chuàng)中國文學批評專門化即詩化之路)唐宋元明清發(fā)展演變純文學批評(詩詞小說戲劇與美文)近代轉(zhuǎn)型階段純文學批評與近代西學相結(jié)合著名

4、學說:詩言志、詩緣情、通感說、文氣說、風骨說、聲律說、古文說、文道說、味論、詩禪說、詩眼說、本色論、童心說、神韻說、格調(diào)說、性靈說、肌理說、境界說、陽剛陰柔實際批評:詩經(jīng)學、楚辭學、賦學、文選學、闡釋學、龍學、杜詩學、唐詩學、詞學、詩話學、敦煌學、紅學、曲學、書學、評點學、四庫學、文體學、楹聯(lián)學二、百年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科建設(一)作為學科意義上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產(chǎn)生的原因1、五四革命時,文學史的編纂浪潮影響、刺激了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誕生。2、中外學術交流對于中國文學批評學術發(fā)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二)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科建設與歷史發(fā)展第一階段:20世紀20、30年代奠基1914年至19

5、19年,黃侃在北京大學開設文心雕龍課(即文心雕龍札記),是古代文論的開端。1923年,范文瀾在南開大學開設文心雕龍課,講稿后來修訂出版,成為文心雕龍研究的里程碑。1927年,陳中凡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由中華書局正式岀版,標志著現(xiàn)代形態(tài)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正式形成。1934年,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卷)1934年,羅根澤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1944年,朱東潤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1940代中后期,郭著下卷、羅著魏晉南北朝、隋唐、晚唐五代分卷陸續(xù)推出。第二階段:解放后改革開放1964年,劉大杰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中、下)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七卷本)80年代初,文學

6、思想與文學批評相結(jié)合: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分類文學批評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蔡鎮(zhèn)楚中國詩話史王先霈、周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陳謙豫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方智范中國詞學批評史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譚帆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王陽明:四句數(shù)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初。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分析:心的本體是純潔晶瑩,無善無惡的,一旦意念產(chǎn)生,善惡也就隨之而來。孟子所說的良知就是區(qū)分善惡的能力,而儒家理論的重點之一-格物,在這里就是“為善去惡“。王國維: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劉勰: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詩緣情:魏晉玄學:周易、老子、莊子文心雕龍:第40篇隱秀論;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7、,得意忘言對文學的影響:創(chuàng)造一種在無形、無聲中感染人的力量。建安文學:歷史背景是東漢末期的動亂,對漢代文學附庸于儒家政治的顛覆。陳子昂在修竹篇序評東方虬詠孤竹篇說“: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玆,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建安風骨,風骨的含義有生理學、倫理學、美學、境界學。骨氣指文學的風格、影響力、感染力盛唐氣象:神采、情采、氣采(神):時代精神、昂揚向上、建功立業(yè)、寬容、嶄新、朝氣蓬勃。科舉、干謁,敢于毛遂自薦。終南捷徑文人入仕之途王維:平和李白:激揚,情感噴薄而出。杜甫:沉郁深沉。岑參:冷色調(diào)明清時期的性靈文學的歷史背景是“心學”的興起:公安派、竟陵派袁宏道:性靈

8、說,寫真情、真我、赤子之心李贄的“童心說”湯顯祖:主情詩言志:先秦:尚書堯典:詩言志南北朝:文心雕龍明詩一一中國最早的詩歌斷代史清代:桐城派方苞、姚鼎、劉大魁提出義理(內(nèi)容)、考據(jù)(方法)和文章(形式)三者結(jié)合姚鼎在惜抱軒全集中提出“八律”: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南宋:滄浪詩話: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針對考據(jù)派、理學派發(fā)出挑戰(zhàn)。儒學的發(fā)展:周公、孔孟(原始儒家)漢代經(jīng)學宋明理學陸王心學新儒學八俊禪悟:學詩渾似學參禪,竹榻蒲團不計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閑拈出便超然。北宋吳可學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

9、宜。飲湖上初情后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道德貫穿文學批評史始終溫柔敦厚誠修辭且立誠,所以居業(yè)也。一一周易乾文言不管風化體,縱好也徒然。高明琵琶記品鑒文學批評的起步許邵評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由品評人物品評作品世說新語品藻(意境、風格、辭藻)曹丕: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質(zhì)。鐘嶸評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司馬遷敘事選擇的標準為:尚奇。審美湘君要眇宜修柳宗元永州八記北宋初期多視詞為艷科李清照的意象化審美化三、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歷史分期與基本特點(一)歷史分期1、奠基期先秦2、初步發(fā)展期兩漢3、趨于成熟期魏晉南北朝4、繁榮期唐宋元明清(

10、二)基本特點堅持三項批評原則:恪守儒家“詩教”強調(diào)文學創(chuàng)作的社會功能與“美刺”作用。提倡“知人論世”強調(diào)從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以及“人品”與“文品”德相互關系方面去是以“真善美”為批評標準,強調(diào)文學的藝術真實性,注重美與善的統(tǒng)一、情與理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以審美境界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而“境界”之美為文學藝術追求的最高標準。中國文學批評的五種研究方法:道德批評派:主儒家“溫柔敦厚”詩教之旨,以封建綱常倫理道德規(guī)范為文學批評準則,強調(diào)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之旨在于“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認為“論詩之教,以興觀群怨為用”社會批評派: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及“唯歌生病”為文學批評準

11、則,強調(diào)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真實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心理批評派:以抒發(fā)性靈、表現(xiàn)自我為批評準則,強調(diào)“言為心聲,文為心學,書為心畫”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表現(xiàn)真情實感和赤子之心。藝術形式批評派:偏重格律聲色,以格調(diào)、聲韻、章法、文法為批評準則,強調(diào)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之美。審美鑒賞派:主神韻,重鑒賞,以藝術境界為最高的審美標準和批評準則,提倡文學藝術必須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強調(diào)文學的藝術本質(zhì)、審美特征和批評家的鑒賞水平、審美能力。中國文學批評的特點:1、批評家的非職業(yè)化。沒有專業(yè)的文學批評,不像西方的文學裁判,而是以建設文學理論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指南。西方:職業(yè)化的文學批評家,往往不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因而不能體驗

12、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各種艱辛,因而在文學批評時,如執(zhí)法如山的法官,雖能站在客觀立場對作家作品予以公正的裁判,文學批評意識濃,但往往唯我獨尊,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故稱為“文學裁判”(羅馬一18世紀):判官式批評,批評家與作家勢不兩立。(19世紀以后):緊張關系緩和,由文學裁判身份降為作家與讀者之間的介紹人。法國法郎士生活文學“印象主義批評理論”指出批評家應該“為了真誠坦白”把自己在靈魂在杰出作品中的探險活動加以敘述,將冷嘲和同情擺在讀者面前,由他們看了以后自己去做判斷。希勒格爾“批評即創(chuàng)作”;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批評必寓創(chuàng)作”中國:最大特點一一創(chuàng)作與批評相結(jié)合。中國批評家本身是詩人和作家,以“余事作批評

13、”的態(tài)度論詩衡文。作家的反串,更注重理論的建設,而非文學的裁判。2、側(cè)重文學理論本身。包括文學觀、創(chuàng)作論、言志論、載道說(文心雕龍)、緣情說(文賦)、音律說(新體一永明體,其產(chǎn)生之前的詩歌均為古體詩。古詩有四言、五言、騷體等)、對偶說(詞性、韻律、典故)、神韻說、性靈說、詩格、文法、文眼、詩眼等。而西方在這里較為匱乏。3、圍繞以抒情言志為主要特征的詩歌體式和創(chuàng)作開展,因此詩話的批評極其發(fā)達。中國是詩的國家。為何愛寫詩?為何詩發(fā)達?上層統(tǒng)治者提倡“詩言志”。周代有采詩說和獻詩說??婆e考試考詩歌創(chuàng)作。寫作方式上:比興,因物而興,來自祖先體,生情。仰觀天文,俯察大地。以物觀物的模式:同聲相應,同氣相

14、求,比德,類比類取,文心相通。詩歌是觸類感興的。受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中國以抒情文學為主,重在思想情感的表達,長于抒情言志,因而文學批評史偏重于表現(xiàn)(抒情言志),發(fā)展為以意境說和教化說為兩大支柱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西方偏重于再現(xiàn)(摹仿)形象逼真地再現(xiàn)社會生活的真實,發(fā)展為以典型說為核心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中國于宋元明清崛起的古典戲劇、小說也都具有詩化傾向。以小說為例,章回體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唯一形式。從結(jié)構形態(tài)、語言形式、題材內(nèi)容到創(chuàng)作手法,都具有詩話的特點。三國演義是亂世英雄史詩,金瓶梅是世情詩篇,水滸傳是農(nóng)民斗爭的悲壯史詩,西游記是神話詩,紅樓夢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詩和記夢詩。中國詩話批

15、評的特點:以“抒情言志”為基石1、重情趣,強調(diào)從作家的情感去表現(xiàn)去考察文學的藝術本質(zhì)和審美特征。虞書的“詩言志”楚辭風格:逸響偉辭,詞采瑰麗,浪漫主義的想象綺靡一一抒情必然走向瑰麗絢爛。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的“物感說”(因物興感)。道家的物和佛家的色指客觀世界。16字簡釋: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心因物而動,動則生情)嚴羽滄浪詩話“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別材別趣說”:反對北宋時期的“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側(cè)重詩歌的藝術本質(zhì)、境界、情感,反對詩歌為政治、理想服務?!盀樗囆g而藝術”,包含審美、情感的文學本質(zhì)?!懊?/p>

16、悟說”:借禪宗的悟來告誡人們希望真正領悟詩歌的情感與意境,是主情說。反對柏拉圖、朱熹所說的“為文害道”。為文與道并不矛盾。王夫之姜齋詩話的“情景論”: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意境說”都十分重視作家的思想感情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的主宰地位。臨川四夢,湯顯祖寄達觀聲稱自己的戲劇創(chuàng)作是“為情作使”,而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之所以“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皆源于情字。蕭華榮在中國詩學思想史中,認為宋以前是“情禮沖突”,宋以后是“情理沖突”。西方文學批評,批評理論偏重于摹仿、再現(xiàn)、寫實;中國則偏重于表現(xiàn)、抒情、言志,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真誠實摯。2、重人品、強調(diào)“詩品出于人品”。劉熙載藝概的詩概提出“詩品出于

17、人品”,高度概括了“詩品”與“詩品”與“人品”的關系??鬃又匾暤滤?,德指道德,藝包括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和泛文學(認為先秦所有的文章與學術均稱為文學)。“志于道,抿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言包括說話技巧。鐘嶸的詩品序認為“五言最有滋味”,將曹操歸于下品在于其標準為人品。孟子“知人論世”說、“養(yǎng)氣說”韓愈提出創(chuàng)作主張“氣盛言宜”(答李翊書),強調(diào)“養(yǎng)其根兒竢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韓愈由孟子的“養(yǎng)氣說”引申出“氣盛言宜”論,其本人詩文之盛氣源于道德學識之“養(yǎng)?!敝匾曌髡叩牡赖氯烁?,重視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沈德潛說詩

18、琗語“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聞一多論古典文學中論及孟浩然詩歌的人格之美時提出:西洋人作詩往往借故事或藝術技巧來表現(xiàn)作者個性,而中國詩人則重在直抒作者胸襟,故人格修養(yǎng)最為重要,因為有何等的胸襟然后才有何等的作品。詩品與人品的統(tǒng)一是中國獨具的民族文化性格的表現(xiàn),雖帶有比較濃厚的封建功利目的,但是是中國文學批評史追求詩歌理想人格之美的集中反映。3、重“才識膽力”,強調(diào)“詩內(nèi)功夫”,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詩內(nèi)之功強神、強氣;詩外之功肌肉健壯、外在技巧(語言、篇章結(jié)構、起承轉(zhuǎn)合)出自清人葉燮原詩。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在于作家主體本身。主觀條件必須具備“才識膽力”四者,而以“識”為主

19、?!安拧保禾熨x,包括觀察、想象、分析、審美鑒賞諸方面的實際能力。文學創(chuàng)作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思維活動。劉勰文心雕龍體性“才有庸俊,氣有剛?cè)幔瑢W有淺深,習有雅鄭”。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金圣嘆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西廂、水滸。徐增而庵詩話“詩本乎才,而尤貴乎全才”?!白R”:指作者本身所具備的學識、見識、閱歷、思想水平、藝術修養(yǎng)、是非美丑的能力。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起決定作用。無識,作者就無所寄托?!澳憽保褐缸髡咴谖膶W創(chuàng)作中敢于突破創(chuàng)新的膽量和氣魄“力”:指作者的“詩內(nèi)功夫”,即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筆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新穎熟練的寫作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等。文章、詩歌、小說、戲劇,凡文學藝術作品,都是作者的“才識膽

20、力”與客觀事物“理、事、情”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我與物,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4、呈現(xiàn)儒家文學批評與道家文學批評既分道游合流的發(fā)展趨勢,構成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兩座高峰。儒家強調(diào)功利、政治、教化和社會價值;道家強調(diào)文學的藝術審美、自由、個性價值。代表作:文心雕龍是儒釋道三者的合流(原道、宗經(jīng)、征圣、正緯、辨騷)中國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特征:1、自然屬性的意象化。自然界的萬千物象,象即大千世界,物乃客觀世界,色指形形色色。物色指尋找。無論花鳥樹林、舞榭樓臺,一旦與作家風云際會,就會讓他會心應手,化自然之美為藝術之美。人們對這種文學作品進行批評鑒賞時也以這些自然物象所內(nèi)涵的意義作為批評活動的的依據(jù),達到升華、超

21、越的精神境界,這個過程就是意象化的批評。比如: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幽靜恬淡的自然意象,可以讓批評者得出超脫解悟的生命升華,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意象發(fā)揮著引導提升的作用。這個過程有3個環(huán)節(jié):尋找詩歌物象由物象到意象精神升華最終拋棄渾濁、陳舊、骯臟的世俗世界,完全進入一個純潔。毫無世俗名利的全新世界,賦予物色以禪意和佛意。2、含蓄蘊藉的表達方式是指批評家對作家、作品的原則要求,要求作家創(chuàng)作含蓄的作品,含蓄美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要求歌德談話錄:“最直露的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相比,也是含蓄的”。劉勰文心雕龍中的“隱秀篇”,以含蓄為隱,要求文章外在語言工秀精美,內(nèi)在境界深邃空靈。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含蓄”一品,成含蓄

22、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嚴羽滄浪詩話中說詩歌的妙處在于“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詩法:“詩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鐘嶸提出“滋味說”,認為最好的作品是“滋味”濃厚、深遠之作?!拔逖跃游霓o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要有滋味,必須綜合賦比興三種創(chuàng)作方法,若只是用賦體,則會使詩作淺露直,患在意浮,“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3、多用比喻,即比興的批評方法。詩經(jīng)大雅洆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一一最早用“清”字評價文學作品。鐘嶸詩品:“陸才如海,潘才如江”“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范詩清便

23、宛轉(zhuǎn),如流云回雪;丘詩點綴映媚,如落花依草”張炎于詞源中道:“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四、近代文學批評的總特征背景: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一反“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傳統(tǒng)宗旨,一改“溫柔敦厚”的固有風格,變成中華民族奮起抗爭的戰(zhàn)斗武器,如黃河咆哮,如雄獅怒吼??傮w特征:1、文學觀念與文學批評宗旨的政治功利化。“詩界革命”:光緒25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逃亡海外創(chuàng)作夏威夷游記,正式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要求:以舊風格含新意境。并具體提出: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風格入之,然后成其為詩。代表人物:黃遵憲人

24、境廬詩草強調(diào)詩歌的社會作用,反對擬古主義詩風,提出“我手寫我心”的進步主張?!靶≌f界革命”:西方小說啟示下,光緒28年,由梁啟超主編的我國第一個小說??滦≌f正式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了他的一篇帶有綱領性的文章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明確提出“小說界革命”的口號,宣稱“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將原來處于文學邊緣的小說第一次推向中心,成為文學的正宗。將原來提供給讀者消愁破悶的小說變成知識分子階層自覺運用覺世就民、療治社會的利器。戲劇改良:光緒28年,梁啟超寫劫灰夢、俠情記、新羅馬傳奇三種發(fā)表于新民叢報,揭開以舊的戲曲形式反映時代精神的戲劇改良運動的序幕。光緒30年,陳去病、柳亞子在上海創(chuàng)辦我國

25、第一個戲劇刊物二十世紀大舞臺刊物宗旨是:“改革惡俗,開通民智,提倡民族主義,喚起國家思想”。柳亞子所撰寫的發(fā)刊詞要求演出革命的“快劇”、“壯劇”,以配合政治斗爭,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服務。代表作:革命軍傳奇、金谷香、皖江血傳奇、開國奇冤傳奇、軒亭秋雜?。ㄇ镨?、文學批評的現(xiàn)實針對性。晚清四大諷刺小說。3、文學批評視野的開放性。內(nèi)容:不拘泥于傳統(tǒng)文學批評之探源流、論得失、述本事、談詩法等,特別注重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現(xiàn)實社會人生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飲冰室詩話專論戊戌變法詩人詩歌。不拘泥于中國本土的作家作品,大膽評論世界各國著名作家作品:梁啟超飲冰室詩話評希臘河馬、英國莎士比亞、彌爾頓。大量專題論述:王國

26、維文學小言形式:不拘泥詩話詞話之類語錄條目和題序跋記等散篇和固有的理論范疇和名詞術語。吸收西方詩學的理論批評形態(tài)和語言詞匯,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社會性、哲學、美學乃至自然科學領域中的許多概念、范疇。4、文學批評的學術性。關于文學的總體研究的加強。破除“雜文學”體系,創(chuàng)立“真善美”的統(tǒng)一為核心的純文學觀念和美學思想。專題研究的展開:文學史,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論文,對中國文學發(fā)展演變?nèi)^程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闡述,有宏觀審視的學術氣勢。新的學術成果的:王國維人間詞話等完成中國古代文學之理論批評著作形式從語錄條目單篇論文學術專著的歷史過渡,是歷史性的飛躍。5、文學批評的中西比較。王國維人間詞話吸收康德、叔本華

27、哲學、美學思想并結(jié)合中國詞學的具體實際而創(chuàng)立的“意境說”。周樹人比較研究詩學代表作摩羅詩力說:“泰西小說,書中人物常少,所敘為一二人之歷史;中國之小說,書中人物多,所敘者多為一社會之歷史”。反映晚清具備宏觀氣勢和學術目光。6、文學批評文體與語言藝術的通俗化。文體改革:形式從封閉走向開放;思想基礎從儒道佛走向西方哲學、美學、詩學乃至社會政治學說;變革方向從傳統(tǒng)文學內(nèi)部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完善走向世界和現(xiàn)代化。小說地位提高:批評重心從作為正統(tǒng)文學的詩文轉(zhuǎn)向通俗小說和戲劇,將小說地位等同系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于一體的高度。語言的變革:廢八股,去文言文,倡白話。為五四白話文運動奠定基礎。先秦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先秦文學批

28、評概述先秦文學批評思想是在詩經(jīng)、楚辭、歷史散文及諸子散文的基礎上產(chǎn)生發(fā)展的是中國文學批評的奠基時期。一、先秦文學批評的基本特點:1、處于萌芽狀態(tài)。2、詩學為先。3、零散不成系統(tǒng),但影響深遠。二、先秦文學批評的主要成就:1、現(xiàn)在有文字記載的篇幅較長、較為完整的最早的一篇文學批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公子季札觀樂的一大段議論,集中體現(xiàn)了觀樂知政的文學批評思想。2、諸子文學批評思想(1)儒家:肯定文藝,重視文藝的社會教化作用,是后世文以載道說的源頭。對文藝的審美特性則淺嘗輒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2)道家:否定文藝,但其實質(zhì)卻契合文學的審美精神和藝術理想。以老子、莊子為代表。(3)墨家:否定文

29、藝,即“非樂”,主張“三表”。以墨子為代表。(4)法家:否定文藝,稱之為“五蠹”之一。認為文藝雖有“娛樂玩好”功能,但有害法治,故主張取消。以韓非子為代表。(5)儒、道文學批評對立互補格局的形成及影響A、形成:對立、互補B、影響:宏觀、微觀3、尚書、周易、詩經(jīng)、楚辭等文化、文學典籍中文學批評思想。(1)尚書堯典中文學批評思想關于詩樂的教化作用:詩言志關于詩樂的基本特征:詩、樂、舞三位一體(2)詩經(jīng)中文學批評思想美刺說抒情說(3)楚辭中文學批評思想提出“發(fā)憤抒情”說將“情”、“志”并提(4)周易中文學批評思想陰陽之道通變?nèi)肷窳⑾蟊M意第二節(jié)儒家文學批評一、孔子文學批評思想1、關于詩樂的社會作用:功

30、利主義的文學觀2、關于詩樂的內(nèi)容與形式: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憲問篇)子曰:辭達而已矣3、關于文學與道德,美與善的關系:a文德并重,文為先,但德為重;b主張善基礎上的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以上是說詩與禮乃通向道德的路徑,先學文,學禮,而后進入道德境界。所以“子行四教:文、行、忠、信。先進篇也說孔門分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章。在美與善的關系上,與文德相類,孔子主張在善的基礎上的美,只有美而沒有善為孔

31、子所否定,只有善而沒有美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在善的基礎上的美才是孔子所追求的: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雍也)4、關于文學批評標準重視中和的審美觀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二、孟子文學批評思想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澳妗?,此處即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歷代有分歧,舊注指說詩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兩者實際很難分開。所謂“以意逆志”,是指解說作品時,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語而望文生義,也不應對某些夸張修飾作機械理解,而應當著眼于作

32、品的實際,把握作品的全篇內(nèi)容,加上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2、“知人論世”:本是講交友之道的。尚友,即上友古人。尚友古人,即通過頌讀古人的作品以獲得幫助,吸取教益,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樣;而要正確頌詩讀書,和古人交朋友,還須知人論世,聯(lián)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時代環(huán)境。上引告子下中的有關小弁、凱風兩詩的理解就是知人論世之作。因此,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補充,不可分割的一對范疇。兩相配合,才能避免主觀臆斷的弊端。3、“知言養(yǎng)氣”:孟子所說的氣一可以養(yǎng),二須配以義,也就是說,孟子的氣,是指作者所應具有的內(nèi)在的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是后天培養(yǎng)的結(jié)果。他認為只要作者具有這

33、種充塞于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就會寫出富有充沛文氣的作品。與后來曹丕所說的文氣不同。曹丕的文氣主要指先天的本能生理之氣體現(xiàn)在文章中的文氣。它一不可以養(yǎng),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二不具有道德內(nèi)容。與孟子所說的氣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孟子的養(yǎng)氣說涉及到了人品與文品的關系,在這方面具有進步意義。象文天祥的正氣歌可作此佐證。三、荀子文學批評思想1、特別看重文學的社會作用。2、反對墨子“非樂”的觀點,作樂論,樹立了音樂人心一一社會治亂的模式。3、“樂得其欲”與“以禮養(yǎng)欲”、“以道制欲”4、明道、征圣、宗經(jīng)三位一體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后代的楊雄、劉勰,儒家文學批評傳統(tǒng)形成。5、提出“虛壹而靜”的認識論,對文藝創(chuàng)作思

34、想有重大影響。第三節(jié)易傳中的文學批評1、“觀物取象”說:“象”是模擬“物”而產(chǎn)生的,象在易傳中雖然指的并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意象,只是符號之類的卦象,但指出象經(jīng)過人主觀加工的產(chǎn)物,卻對后世“意象”的產(chǎn)生具有影響。古代“意象”說的另一來源是老子的“象”,其中“大象無形”講的是“形”和“象”關系;而易傳講的是物和象的關系。2、“陽剛陰柔”說:易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陰陽兩極結(jié)合而成,陽剛陰柔。這一說法后來被引入到文論中,以論述文學作品的風格及作家的個性。文心雕龍體性篇有“風趣剛?cè)幔瑢幓蚋钠錃狻保磺逡ω緦⑽恼路譃椤暗糜陉柵c剛之美”與“得于陰與柔之美者”,都是在易傳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3、“通變”說:“易者

35、,變也。”“變則通,通則久?!边@是貫穿在周易中的思想第四節(jié)道家文學批評一、老子文學批評思想1、道法自然,無為而為:遵循自然規(guī)律即“道”-崇尚自然美。2、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無和有、虛和實之間的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而在老子看來,這種相反相成,是以無和虛的作用更大,所以在他的著述中特別強調(diào)無和虛。大音希聲的字面意思是“宏大的聲音是很小甚至是不能被人所聽到的?!笔且魳吩氐挠袩o繁簡的問題。荀子所謂“清廟之歌,一倡三嘆也。”也就是說音樂簡單而質(zhì)樸。“大象無形”說明形與象也是一對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范疇。其中“形”是具體的事物形態(tài);“象”是對具體事物的映象和象征,易系辭說:“象也者,像也。”其中包含著

36、人的想象的成分。他這里所說的是想象之象,因其在人腦中構想,故云無象。實際上老子所說的象應更進一層,指人的想象所生成的圖像。所謂無物之象,是比喻言之,并非真的象是無物之象,而是物形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地步,所以才說是無形。這也與“大音希聲”中音和聲的關系一樣,是老子有無相生,崇尚簡潔的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老子的“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的理論對中國古代美學和文藝的理論和實踐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象詩中的講求含蓄簡潔,甚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有限的文字當中蘊含深厚的意蘊,就得力于老子的這種美學思想。在詩歌理論對唐人司空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宋人嚴羽的興趣說;清人王士禎的神韻說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37、。在其它藝術形式象繪畫、舞蹈、音樂、戲曲等民族藝術形式中,老子及其后的莊子都以他們的理論產(chǎn)生影響。3、致虛守靜:排除與“道”無關的雜念,保持心境寧和-在創(chuàng)作和鑒賞心態(tài)上要超功利。二、莊子文學批評思想1、“樸素為美”和“法天貴真”莊子同老子一樣,強調(diào)“天道自然無為”,提出“絕學”、“棄智”,認為人的知識與文化會破壞自然規(guī)律,妨礙人對道的體認。莊子這種極端的說法,是他的憤慨之言,其實他并不完全否定文藝。他所否定的是離開自然之道,人工痕跡濃厚的文藝,主張的是與道與自然合一的文藝,是具有天然趣味的文藝,是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文藝。在齊物論中,莊子把音樂分為三類:一是人籟,二是地籟,三是

38、天籟。認為只有天籟,是自鳴的樂曲,所以才是最高層次的音樂。(齊物)這種追求自然天籟的審美理想,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理論很有影響,文學批評史上向來就有重視“自然”的一派,象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碧K軾的書黃子思集后倡導的“如萬斛泉水,不擇地而出”以及其他理論家所提倡的反對刻意,重視主觀興發(fā),一觸即悟的創(chuàng)作主張,都可以看出莊子思想的印記。2、“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說意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所以世人重視語言并聯(lián)帶著重視書是不對的。他甚至認為圣人的書是糟粕。莊子所論當然源于他對儒家禮教的不滿,所以話說得極端。其實莊子也并不是完全否定的語言文字的作用,因為他本人的思想就是憑借文字傳播的

39、。他所主張的是把語言文字當作是一種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用過了就可以丟掉。3、“虛靜”和“物化”說莊子大宗師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迸c追求自然的審美理想相一致,在創(chuàng)作上,莊子強調(diào)虛靜和物化的境界。他認為,作者要達到與自然合一的境界,在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上首先必須保持虛靜的狀態(tài),使心理調(diào)整到空靈,寧靜,無知無欲,與物合一。這樣就可以不假人力,直接地再現(xiàn)自然的原始狀態(tài),葆有“全美”。第二章兩漢文學批評一、概述(一)文化背景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思想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在歷代的思想文化中占據(jù)核心的地方,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核。儒家的文藝思想,在整個中

40、國文藝思想史上也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滲透在方方面面。雖然在各個時期文藝思想都有新變化、新特點,但是總體上說,儒家文藝思想的核心地位,在晚清以前,并沒有被徹底動搖。(二)基本特點1、出現(xiàn)了文學批評專篇;2、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3、重詩經(jīng)、楚辭、漢賦的研討,而不重樂府民歌、史記文學的評論。二、詩大序(一)詩大序簡介詩大序是我國古代詩論的第一個專篇。它在總結(jié)前人的基礎上,結(jié)合時代的需要,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儒家傳統(tǒng)文論的若干理論原則。這些原則,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對古代文論及文學創(chuàng)作曾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其理論意義十分重大?!八募以姟保簼h人傳詩者有四家:韓、魯、齊、毛。前三家屬儒家今文學派,毛詩則屬儒家

41、古文學派。今三家詩均佚,而毛詩獨傳。“詩之四始,詩之至也。”四始:一種解釋:即風、大雅、小雅、頌,是王道興衰之所由。另一種解釋:關雎為國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詩之始。(二)詩大序的主要內(nèi)容1、關于詩歌本質(zhì)的認識。2、關于詩歌社會作用問題的論述3、總結(jié)了詩歌的體裁和表現(xiàn)手法:六義說:詩大序?qū)υ娊?jīng)的詩體與藝術手法的歸納。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二者指詩體,后二者指創(chuàng)作手法。4、“主文而譎諫”5、正風正雅與變風變雅三、漢代對屈原及屈賦的評價楚辭,是漢代文學批評所關注的一個焦點。從淮南王劉安開始,到司馬遷、楊雄、班固、王逸等,都對楚辭進行過各不相同的評價,從中可以看出

42、“依經(jīng)立義”思想的重要影響。漢代評楚辭大致有兩種傾向,一是對楚辭在怨、在運用神話傳說方面持肯定態(tài)度;一是對之持部分否定的態(tài)度。(一)賈誼吊屈原賦序曰:“誼為長沙王太傅,既已謫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辟x首先從正面對屈原的處境表現(xiàn)悼惜,接著以龍鳳、騏驥等來比擬被殘害的賢者的命運。(二)劉安離騷傳漢武帝愛離騷,淮南王劉安作離騷傳獻之,認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稚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惟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保ò喙屉x騷序引)。(三)司馬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43、疾癰慘但,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氣史記屈原傳)相似的命運和痛切的人生體驗,使馬司遷對屈原辭賦有深沉的共鳴,其評述也持別深切。(四)揚雄、班固對屈原不遇明君自沉于江的遭遇,揚雄深表同情,惺惺惜惺惺,憫其人,“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不過揚雄并不以屈原采取自戕的形式為然,“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在人生準則上,班固主張明智保身,對屈原剛正不阿的品質(zhì)加以非議,責怪他不能隱其才德以避禍,在文學內(nèi)容上,班固反對通過作品批評統(tǒng)治者;在文學形式上,班固對屈賦富于浪漫主義

44、色彩的奇異想象和獨特手法并不欣賞;而以不合經(jīng)典為由加以否定;在藝術風格上,班固顯然認為屈原詩風過激,不合儒家“中和”之美與溫柔敦厚之旨。班固離騷序:“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shù)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戀不容,沉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jīng)義所載。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保ㄎ澹┩跻萃跻菔菨h代第一個對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進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也可以說是秦漢以來楚辭研究的總結(jié)者,所作楚辭章句是現(xiàn)存最早的楚辭注本。在楚辭章句序中,王逸對屈原及其辭賦作了全面的肯定,并系統(tǒng)地批駁了揚、班對屈原的指責。1、肯定

45、“怨主刺上”的詩歌正統(tǒng)2、肯定屈賦,楚辭的藝術價值依經(jīng)立義王逸肯定屈賦和揚、班否定屈賦在思想基礎上是一致的:都以是否合于儒家經(jīng)義為標準。實際上,屈原辭賦對詩經(jīng)有所繼承,更有所發(fā)展。在思想情感、句式體制、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風格諸方面,詩騷都有明顯差異。以詩經(jīng)為范本來評價楚辭,是“依經(jīng)立義”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四、司馬遷史記的文學批評思想1、展現(xiàn)“實錄”精神,創(chuàng)立“春秋義法”(1)實錄精神(2)春秋義法2、發(fā)憤著書”精神及其后代發(fā)揚(1)屈原與“發(fā)憤以抒情”(2)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發(fā)憤著書說:是司馬遷最重要的文論命題。憤,指作為創(chuàng)作動力的“怨憤”司馬遷指出“憤”是作家“意有所郁結(jié)”的情緒狀態(tài),即心理受壓抑

46、而不得伸展的狀態(tài)。作家怨憤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從而借創(chuàng)作發(fā)揮疏通,以恢復心理平衡。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揭示了“憤”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力,以“憤”為創(chuàng)作動力,其作品具有較高的品質(zhì)和質(zhì)量。五、漢大賦的批評(一)司馬遷1、肯定諷諫意義。2、賦體特征的認識和評價二)揚雄1、征圣、宗經(jīng)2、論賦三)班固1、肯定司馬遷“此亦詩之風諫,何異”,批評反對揚雄的否定論2、義正、事實3、兩都賦序六、王充論衡的文學批評理論1、提倡真實,反對虛妄2、勸善懲惡,為補世用3、文質(zhì)統(tǒng)一,內(nèi)外相符4、反對復古,提倡獨創(chuàng)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第一節(jié)概論從東漢帝國到李唐三朝的建立,期間400年,史稱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的社會政

47、治、文化、文學、文論的發(fā)展,有了一些鮮明的特征:1、社會生活急劇變化。2、文化思想上的大分化大解放。3、“文學的自覺時代”(魯迅語)4、文論發(fā)展達到高峰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的特點1、以:“詩緣情”為旗幟。2、文學批評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3、文學批評不再是哲學、經(jīng)學、史學的附庸,而是獨立于學術文化之外的一門新學科。4、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理論專著崛起。5、“建安七子”之崛起與魏晉風骨之張揚,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次將文學流派及其文學批評的鮮明旗幟推上了文壇。第二節(jié)曹丕典論論文1、文學批評論在文學批評上,曹丕把品人與評文結(jié)合起來。他從“文人相輕”立論,對當時文壇上存在的各種不良傾向進行了批

48、評,并提出了“審己度人”的理論主張。2、文氣說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廣有影響的“文氣說”是從典論論文開始的。但氣的運用則有較長的歷史。曹丕的論文開始鮮明地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主張。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與作品的不同風格。曹丕的“氣”一指作家的才情氣質(zhì),二指與作家氣質(zhì)相通的作品的藝術風格。兩者是二而一或一而二的關系。他已認識到作者氣質(zhì)、才性對作品風格的決定性影響,在作者方面,指他的氣質(zhì),才性;形諸作品,便成為作品的風格。曹丕的“文氣”說不同于孟子的“養(yǎng)氣說”,因為孟子的養(yǎng)氣主要指的是道德內(nèi)容;也與劉勰的“養(yǎng)氣說”有區(qū)別,風骨、養(yǎng)氣諸篇認為氣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養(yǎng)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氣”則是先天的,

49、“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逼浜笳撐臍廨^有名的有韓愈的“氣盛言宜”說;有蘇轍論文氣“文者,氣之所形?!保ㄉ蠘忻茼n太尉書)是對韓愈說法的發(fā)展,認為文氣合一3、文體論“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曹丕論文體特點時,提出“本同而末異”的論題?!氨就敝肝恼碌男再|(zhì)相同,“末異”指文章體式、風格特點不同。這同儒家所倡導的“德為本”、“文為末”的論點相比,高出一籌。曹丕把文體分為四科八體,概括起來即有韻之文銘、誄、詩、賦和無韻之筆奏議、書論兩大類。提出文體的主張,主要是根據(jù)當時現(xiàn)實中一些公文寫作存在的問題。4、論文學的價值和作用曹丕繼承和發(fā)展了儒家學派關于文學作品價值和作用的理論。并把文學地

50、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高的程度。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經(jīng)國之大業(yè)”,其次,他認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第三,曹丕把文章同人之生死、榮樂加以比較,說明文章比人的壽命、榮樂更為重要,引起人們對文學事業(yè)的重視。第三節(jié)陸機和文賦(一)關于創(chuàng)作實質(zhì)小序乃全文之關鍵,論述了“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問題。其“意”乃構思之“意”,全篇主要是講構思的問題。其研究的模式為:物一一意一一文。其要解決的問題是:非知之難,能之難也。(二)論創(chuàng)作準備陸機認為文學(詩、賦、文章)創(chuàng)作之前,應具備三種要素:1、觀察萬物2、閱讀古籍3、高尚廉潔的志向(三)論創(chuàng)作構思中的思維活動的特點1、構思的開始:要求集中精力,沉思虛靜。2、充分

51、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的作用。3、構思過程中,思維活動伴隨著情感、形象和語言而產(chǎn)生。4、選擇和運用語言要注意獨創(chuàng)性。(四)關于創(chuàng)作的布局謀篇1、布局謀篇的原則:“選義按部(內(nèi)容),考辭就班(形式)”。2、布局謀篇的方式:既講了一般規(guī)律,又講了特殊規(guī)律。3、布局謀篇的辦法:“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五)論文學創(chuàng)作應注意的四個問題和存在的五種弊病。1、四個問題:(1)“考殿最于錙銖”;(2)“立片言而居要”;(3)“愛而必捐”;(4)“綴下里于白雪”。2、五種弊?。海?)防止缺乏音韻之美,“雖清唱而靡應”,以至不能成文之弊;(2)防止美丑混合,“雖應而不和”,以至文不調(diào)諧之弊;(3)防止重詞遺理,“

52、雖和而不悲”,以至流于空泛之弊;(4)防止迎合時俏,“雖悲而不雅”,以至格調(diào)不高之弊;(5)防止清淡疏緩,“雖雅而不艷”,缺乏文學趣味之弊。(六)論文體與風格1、客觀事物的多樣決定了文體藝術風格的多樣。2、作家才性氣質(zhì)的差異,造成了不同的文體風格3、不同的文體,又形成了不同的文章風格。陸機從文與質(zhì)的關系立論,論述了十種文體及其不同藝術要求。其所稱“體”,是體裁與風格的總稱。他具體分述各類不同文體。關于、詩緣情綺靡:其基本含義是,詩在內(nèi)容上緣情體物,在形式上華麗精美。“詩緣情”:強調(diào)了詩歌抒發(fā)情感的特征,肯定了詩歌抒情化的發(fā)展方向,是對先秦以來傳統(tǒng)詩言志理論的重大發(fā)展。對以后如公安派獨抒性靈”、

53、李贄“童心說”、袁枚性靈說”等緣情理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需要注意的是,陸機重視詩緣情,但同時并不廢言志。他強調(diào)文學之質(zhì),主張“制邪而禁放”,只是于兩端中有所側(cè)重而已。綺靡:綺,本意為素白色絲織品;靡,“細好也”(郭璞)。連用時,可解釋為美麗細好。陸機借以指詩歌語言形式的精美華麗。也有人認為,綺,指文采,靡,言其聲音。綺靡的主張,體現(xiàn)了陸機對詩歌精美華麗的藝術形式的崇尚,也體現(xiàn)了魏晉人普遍的審美追求。但這一理論也客觀上成為了浮艷文風的理論依據(jù),因此具有一定的消極意義。(七)論靈感在作家藝術構思中的表現(xiàn)及其作用陸機是提出靈感問題的第一個人,他所謂“感興”或“應感”,即是現(xiàn)代意義上是“靈感

54、”。1、靈感的情狀2、靈感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3、靈感有無的緣由(八)論文學的地位和作用(九)影響第四節(jié)劉勰及其文心雕龍一、常識“樞紐”即理論總綱的意思,是劉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扌舌原道、征圣、宗經(jīng)、正緯、辨騷五篇。文心雕龍有20篇專論文體,涉及文體34種。文體論部分的具體寫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釋名以彰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的體例進行。劉勰專列情采一篇來作集中論述“情”與“采”即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這是貫穿整個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紅線。劉勰的神思篇位列創(chuàng)作論之首,是論藝術想象的專篇。本篇集中論述了心與物、情與景、意與辭,即物、情、辭三者的關系。這三者關系貫穿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是劉勰創(chuàng)作論的核心,故也是

55、其創(chuàng)作論的總綱。劉勰風格論的專篇是體性篇,專論風格形成的主觀因素。體指體貌、風格,性指作家的才性。劉勰認為風格可以歸納為八種類型: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輕靡、新奇。八類又可分為互相對應的四組: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劉勰所說風骨的含義,歷來說法不一,但主要有兩說:一是黃侃的“風即文意,骨即文辭”說,一是劉永濟的風即情志,骨即事義之說。而現(xiàn)在一般認為,風即情志,骨則是指事義充實、條理連貫、文辭精煉三者結(jié)合后形成的一種有力的氣勢和邏輯力量。8通指會通,變指適變。通變說探討的是文學發(fā)展中繼承與革新問題。劉勰有通變篇專門探討這一問題。物色主要論述文學與自然的關系。時序篇主

56、要論述文學與社會現(xiàn)實的關系,他在追溯歷史的情況下,總結(jié)岀“文變?nèi)竞跏狼椋d廢系乎時序”的規(guī)律。劉勰關于文學批評的專論為知音篇。11劉勰提出的正確的文學批評的方法,即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1.剖析文心雕龍原道篇關于“文”與道”的論述。對文學本質(zhì)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道篇中。劉勰認為文學的本質(zhì)是:道是其內(nèi)容,文是其表現(xiàn)形式。他在原道篇說的文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的含義。廣義的文即指宇宙萬物的表現(xiàn)形式,如日月山川動植品類,則是萬物之文。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這便是廣義的文;而任何事的又都有它內(nèi)在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這便是道。道對不同事物,有它不同表現(xiàn)形式,

57、故而文也就千差萬別。文是道的一種外化。那么,萬物之靈的人,也有內(nèi)在的道和外在的文。人文”就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文章。天地萬物之道和廣義的文,表現(xiàn)在人身上即為心和文(人文)。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文章,是狹義的文。原道篇正是從廣義的文和道關系來說明狹義的人文之本質(zhì)。原道篇所說的道”的內(nèi)容,從廣義的文所表現(xiàn)的道來說,是指宇宙萬物內(nèi)在的普遍自然規(guī)律,按近于老莊所說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從狹義的人文所體現(xiàn)的道來說,則是指具體的儒家社會政治之道。但是劉勰所說的道”常常兼有到家之道和佛家的神理”,有儒、佛、道三家合流的意思在內(nèi)。2結(jié)合文心雕龍體性篇,談談劉勰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體裁風格與作家才

58、性和學養(yǎng)之間的關系。體性篇論述了文學作品的體載和作家才性之間的關系。體”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體裁形式,如詩、賦、贊、頌等不同體裁;二是指文學作品的風格特點。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個性。文學作品的體與性之間有必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至于個性的形成;劉勰提出有四個方面的因素;才、氣、學、習。才,才與氣是先天的,才指作家才能;氣,指作家的氣質(zhì)個性;學和習是后天的,學指作家的學識,習指作家的學習。劉勰實際上把后天的學和習放在先天的才和氣之上。這種認識比曹丕強調(diào)先天稟性的認識大大前進了一步。文學作品風格的多樣化,正是因為作家個性各有不同。反之,文如其人”正是風格與人格的統(tǒng)一。3試評述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關于想象活

59、動、言意關系的論述。神思篇重點論述了藝術思維中的想象問題,提出了思想為妙,神與物游”的創(chuàng)作觀。作者闡述了志氣(情志、氣質(zhì))和辭令在想象活動中的作用,前者統(tǒng)其關鍵”,后者管其樞機”。這實際上是想象活動的始于終,或曰動因和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劉勰認識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思維與語言的非對應關系,即是認為思維中想象容易奇特,寫成語言卻往往大打折扣。劉勰認為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矛盾。這實際上認為言表達意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里提出的言意問題,是全書創(chuàng)作論的綱。談談文心雕龍神思篇關于創(chuàng)作靈感的描述。神思的基本特征是無限性。文之思也,共神遠矣。故寂然凝虛,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夫神思方運,萬涂竟萌;規(guī)矩虛

60、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qū)矣?!眲③膹娬{(diào)神思的無限性是為了說明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思維活動的靈敏活躍狀態(tài)。這首先是創(chuàng)作靈感產(chǎn)生的狀態(tài)。而創(chuàng)作靈感產(chǎn)生的前提是陶鈞文思,貴在虛靜”。要求培養(yǎng)醞釀文思首先應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達到全神灌注的狀態(tài)。劉勰認為,只有這樣,作文時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躍起來,才會產(chǎn)生作為創(chuàng)作過程心理活動的神思。否則,心亂神馳,躁動不寧,想要作文又為諸多雜念瑣事所牽扯,只會造成文思運行的滯澀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無法實際產(chǎn)生神思。虛靜也就是神思發(fā)動和運行的關鍵要素。二、神思神思是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的首篇。文章對神思在創(chuàng)作中的必要性,思維主體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