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史家與史籍_第1頁
古代的史家與史籍_第2頁
古代的史家與史籍_第3頁
古代的史家與史籍_第4頁
古代的史家與史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20 課古代的史家與史籍第五單元中國史學的發(fā)展緒言解讀1文字產生以前歷史的載 體:先民口耳相傳的傳說 2史學萌芽、發(fā)展的時間 和基本條件 時間:至遲到殷周 基本條件:文字、歷法和 專職記事的史官的產生 3史學的分期:古代傳統(tǒng) 史學、近代新史學和當代馬克思主義史學第 20 課 古代的史家與史 籍1司馬遷與史記 B 2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B3劉知幾和章學誠 A一司馬遷與史記1成書的背景(1)祖輩、父輩的熏陶教 育;(2)少年時代的苦讀和隨名師學習;(3)青年時代外出游歷, 充實社會閱歷;(4)繼承先父的太史令之 職和遺囑,飽覽宮廷藏書;(5)中年因得罪漢武帝而 入獄經歷和堅持完成史 記的個人追求

2、。2編撰目的(宗旨) :究 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3編撰體例:紀傳體通史(以人物為中心);4內容范圍:完整地敘述 了我國上起傳說中的黃 帝,下至西漢武帝時約 3000 多年的歷史。 5語言特點:生動、簡練 6治史方法:實地探訪, 積累豐富的素材; 7治史精神:據事直書、 實錄,揚善抑惡; 8評價(1)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 傳體通史,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 體例,司馬遷創(chuàng)造性地運 用了本紀、世家、列傳、 表、書五個部分, 全書 130篇, 50 余萬字;(2)史記取材宏富, 內容廣博,據事直書,詳 今略古,關注當代,敢針 砭本朝時弊;(3)被譽為“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二司馬光與資治通鑒1成書背景(

3、1)司馬光酷愛讀書,總 結經驗,為當下社會提供(2)皇帝的支持 2編撰目的(宗旨) :鑒 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 失 3得名由來:宋神宗稱此 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 道”,賜名為資治通鑒 4編撰體例:編年體通史 (按年月順序,以時間為 中心); 5內容范圍:上起戰(zhàn)國, 下迄北宋建國前 1300 多年 的史事,以政治、軍事為 主,借以展示歷史盛衰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以為 現(xiàn)實的借鑒; 6語言特色:文風古樸, 生動傳神,引人入深; 7治史方法:征引廣博、 取舍謹慎、考辨精細;8治史精神:嚴謹踏實9評價(1)司馬光學問淵博,文 風古樸,善于敘事,長于 剪裁;(2)資治通鑒的許多 篇章,寫得生動傳神,

4、引人入勝,成為千古傳誦的 文史名篇;(3)為贊譽司馬光在史學 上的貢獻,后人將他與司 馬遷并成為古代史學界的 “兩司馬”。問題:比較史記與資 治通鑒的異同 相同點(1)都是巨著通史;(2)史家都有嚴謹?shù)闹问?精神,耗費了大量精力, 付出了極大的艱辛;(3)文筆生動,留下許多 名篇;(4)都以政治史為主要內 容;(5)重視史料考證;(6)都在前代的史學基礎 上傳承創(chuàng)新。不同點( 1)編撰目的不同: 史 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 之變,成一家之言; 資治 通鑒鑒前世之興衰,考 當今之得失。( 2)內容范圍不同: 史 記上起傳說中的皇帝, 下至西漢武帝時約 3000 多 年的歷史;資治通鑒上 起戰(zhàn)國,下

5、迄北宋建國前 1300 多年的史事。( 3)參與編者不同: 史 記司馬遷一人完成; 資 治通鑒由司馬光主持下 的史局共同完成。( 4)編撰體例不同: 史 記紀傳體通史;資治通 鑒編年體通史。劉知幾與章學誠101唐代劉知幾(史學理論(1)生活年代:唐武周、 中宗時期(2)經歷:曾任著作郎、 左史等職,參與國史的編 撰,因與監(jiān)修官員不合, 閉門潛心于寫作;(3)著作:史通(4)主張A 對唐以前史學作了總 結,闡述了史書體例、編 撰方法以及史家著述的原 則;11B提倡“善惡必書”的秉 筆直書;C提出史才、史學、史識 的史家“三長”說。 問題:史家“三長”說的 具體內容有哪些?(見 P102“知識鏈接

6、”)(5)評價:劉知幾的史學 觀點,不僅時人以為知言, 也得到后代學者的公認。2清代章學誠(史學理論家)12(1)生活年代:清乾隆、 嘉慶年間 (2)經歷:一生未入仕途, 以教授和替人修書為生, 不滿乾嘉學派的考古學 風,傾心于文史評議;(3)著作:文史通義(4)主張 A反對脫離實際學風,主 張學術研究經世致用; B在劉知幾史家“三長” 基礎上,提出“史德” ,認 為史家如果缺乏職業(yè)道 德,、心術不正,寫不出信13史;(5)評價:文史通義 是一部縱論文史研究、品 評古今學術的名著。四練習與思考1P1022P102參考答案1從史書體裁上看,史記 是紀傳體,資治通鑒是 編年體;從編撰宗旨看,史記是

7、14 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 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資 治通鑒“鑒前世之興衰, 考當今之得失”; 從編撰方法看,司馬遷的 實地探訪為史記撰寫 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司馬 光占有大量史料并謹慎考 辨取舍; 從內容范圍看,史記記 載了上起傳說中的皇帝, 下至西漢武帝時約 3000 多 年的歷史;資治通鑒記 載了上起戰(zhàn)國,下迄北宋15 建國前 1300 多年的史事; 從編撰機構看,史記由 司馬遷一人完成;資治通 鑒在由司馬光主持下的 史局共同完成; 從史書規(guī)???,史記130 篇,50 余萬字;資治通鑒 290 余卷, 300 余萬字。2章學誠的“史德”是對劉 知幾“三長”說的進一步 發(fā)展。一方面,章學誠

8、充 分肯定了自劉知幾以來重16 視史家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他認 為:“才、學、識三者,得 一不易,而兼三尤難,千 古多文人而少良吏,職是 故也?!绷硪环矫?,章學誠 指出,劉知幾的史家“三 長”說不夠全面,具有局 限性,需要進一步補充其 內涵。他說:“記誦以為學 也,辭采以為才也,擊斷 以為識也,非良史之才、 學、識也。雖劉氏之所謂 才、學、識,猶未足以盡 其理也。此猶文士之17 識,非史識也。”因此,章 學誠在總結前人史學成就 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史 德”這一概念。他認為:“能 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 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 也?!?在章學誠看來,“史德”不 僅指史家的品德。 因為“穢 史”、“榜書”明眼人一看 便知,不足為慮。真正擔 憂的是心術純粹與否,因 為史家在撰述歷史時,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