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中國電影比較研究的新視野【內容提要】比較電影 研究 的領域應該比跨國電影研究的范圍更廣。電影研究除了重新思 考歐洲中心主義的問題,還應該超越追蹤金錢流動的規(guī)則,同時強調電影生產(chǎn)、 發(fā)行、放映和接受的語境、文本、立文性和潛在文本等方面。在比較的框架中, 本文列舉 中國 電影研究中常被忽略的和尚未充分 發(fā)展 的課題,例如觀眾研究、 盜版現(xiàn)象、文學改編、電影及其他 藝術(戲劇、攝影和影像)之間的跨媒體性 等等。本文還強調跨學科性對我們理解包含于電影語言和技術中的跨文化視覺性 所起的關鍵性的作用?!娟P鍵詞】 比較研究 跨國研究 跨學科性 跨媒體性 跨文化視覺性一、電影研究的兩種視野:比較與跨國199
2、5年,威爾曼(Willemen)作出一個有趣的評論:“盡管比較文學有許 多 歷史 缺陷,但必須承認,電影方面的比較研究尚未存在。更糟的是,由于 目 前 電影 理論 中的種族主義偏見,急需的比較電影研究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才能取代目前強加于大學生中的電影研究?!蓖柭鼘τ诒容^文學的評論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我從中看到了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北美比較文學研究和電影研究迥然不同的發(fā)展軌跡:盡管比較文學 先前在文學理論方面的優(yōu)勢得到了廣泛承認, 但比較文學卻不得不在人文學科規(guī) 模日益縮減的趨勢中掙扎求存;相反,電影研究近來則在欣欣向榮的跨學科領域 里得以繁榮發(fā)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種族中心”為其理論
3、基礎的比較文 學,在學界中漸漸退位于 英語 系,因為英語系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重新調整, 現(xiàn)在已 自稱是跨民族或至少是后殖民的學科。 這種反諷來源于比較文學也曾強調過自己 具有的類似的跨民族立場,盡管其理論基礎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歐美比較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思想體系,它研究各民族文 學對“總體文學” (general literature )所作的“特殊”貢獻?!翱傮w文學” 需要跨民族國家界限的運作和多語言的技能, 它所隱含的跨國族性體現(xiàn)在它揭示 了一種文學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將諸多民族文學結合在一起,從文學主題、母題、類型、模式、風格和運動中 分析 出可以辨識的一一如果
4、不是完全相同的一一 共性(如人文價值和審美理想),并通過民族文學之間的 影響 研究和平行研究, 進一步建立文學可比性的 方法?;叵肫饋恚鞣降谋容^文學在多元文化和全球 化 時代 的逐漸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純粹意義上的民族文學本來不過是個神話,而支持比較和跨民族研究的文學理論已不再僅僅屬于比較文學領域了。另一方面,盡管電影研究正在繁榮發(fā)展,但它依舊在獲取其獨立的學科地 位方面遇到許多難題。它的跨學科性質導致了 20世紀90年代后期大學管理階層 的矛盾決定:在美國的愛荷華大學,電影學脫離傳播學系與比較文學系合并, 而 同時在印第安納大學,電影學則脫離比較文學而并入傳播學系。這些決定可能看 似不合
5、邏輯,但事實上,電影學與比較文學可以相容的看法已經(jīng)存在相當一段時 問了。問題在于,為什么威爾曼當年提出的那種“急需的比較電影研究”至今仍 未成型?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主義”當然是個主要原因,威爾曼對此有著尖銳的批評:學術界的學科領域的擴張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和院系擴張的機會。結果是,在歐美 電影理論模式中成長的學者急于在一些新的領域一一例如中國、日本和印度的電影研究一一插上旗幟,占據(jù)位置。在這方面,這些學者和院系阻礙了真正的比較 電影研究的來臨,試圖把歐美電影和美學理論的范式強加于非歐洲的文化實踐中。 為了挑戰(zhàn)電影研究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威爾曼揭示了兩種具有爭議的研究 模式:(一)“投射性的挪用 (pro
6、jective appropriation )關注于“征服市 場,消除競爭,鞏固壟斷”;(二)“自動發(fā)言 (ventriloquism )雖被認為體 現(xiàn)了 “壟斷者/帝國主義者的內疚”,但卻“允許他在繼續(xù)其獨裁壟斷”的同時 裝扮成“受壓迫者”的模樣。為了獲得真正的比較視野,威爾曼借鑒巴赫金的 “他性” (alterity )概念,主張以利用“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進行雙向交流:這不 再是簡單地將“對話”與其他文化的產(chǎn)品相結合, 而是利用自己對另一種文化實 踐的理解,重新觀察和思考自我文化的格局。因此,比較電影研究的目的不僅僅是投射或輸出某種理論范式,而且還是重新審視和反思這種理論的本來的基礎。我在論述
7、中國電影研究中對歐洲中心主義的批判時,也同樣借鑒了巴赫 金的對話理論,以及肖哈特(Shohat)和斯特蘭(Stram)合著的不加思索的 歐洲中心主義(1995) 一書的有關內容,但我認為,中國電影研究正是通過 在電影理論和批評方面與歐美主流電影范式的對話、協(xié)商才在西方得以發(fā)展。因此,中國電影研究在本質上是比較的,得益于同好萊塢和其他民族電影的比較研 究。當然,“比較電影研究”尚未存在的另一個原因,是多數(shù)學者都心照不宣的一種假設,即任何民族電影,甚至是美國電影,在一定范圍內必然都具有比較的 特性。為此,基于跨國電影的概念,魯曉鵬指出:“民族電影研究必須轉型為跨 國電影研究?!迸衢_瑞(Berry)
8、和法克哈(Farquhar)認真研究了魯曉鵬的建議,提出以下問題:將“跨國電影研究”作為一門學術領域意味著什么?把中國電影和國族 性置于跨國框架中又意味著什么?他們認為, 鑒于其歷史和地域的復雜性,”中 國電影是將思維方式轉變到電影及其國族性的關鍵所在,也是挑戰(zhàn)英語的電影研究中歐洲中心主義的主導力量,因為電影研究領域本身也正向跨國方向發(fā)展”。 我贊同魯曉鵬、裴開瑞和法克哈的觀點,即電影研究必須轉變?yōu)榭鐕芯浚?但我 相信,要達到這個目標,不僅需要把全球各地多種多樣的生產(chǎn)、發(fā)行、放映和消 費的地點起來(這些項目之前已經(jīng)實施,特別是在全球勞工分配方面),而且需要在電影史和電影理論的知識生產(chǎn)過程中審
9、視自己的立場。威爾曼的比較電影研究和貝利、法克哈的跨國電影研究的觀點都挑戰(zhàn)了電 影研究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傳統(tǒng),同時也在進行比較研究。所以我們面臨著評估他 們各自在電影研究中的發(fā)展?jié)摿Φ娜蝿铡?我認為,跨國性可以成為電影研究比較 視野中的一個主要方面??鐕栽诖蠖鄶?shù)情況下目光向外, 跟隨著跨國家、跨地 區(qū)和跨大洲的 金融、科技 和人力資源流動。的確,這種流動被以前的主流電 影理論一一如符號學和精神分析等一一認為毫無價值可言,所以新興的產(chǎn)業(yè)研究 與媒體研究就對比較電影研究有著實質性的貢獻,但是,僅僅關注外部并不足以解釋電影的生產(chǎn)、流通和接受,以及為其所創(chuàng)造的多面的意義系統(tǒng)。作為一個總體框架,比起“跨
10、國電影研究”,我更傾向于“比較電影研究”, 因為后者更確切地抓住了電影的多重方向性,即電影同時呈現(xiàn)為外向型(跨國性、 全球化)、內向型(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習慣)、后向型(歷史和記憶)和側向型(跨 媒體的實踐和跨學科研究)。因此,比較電影研究要求不同領域中的同步的深入 研究。僅舉幾個例子:在 政治 經(jīng)濟 領域,比較電影研究審核跨國、國家、民 營資本間的流通,以及國家在某一時間內可能采取的對外 (如好萊塢)的抵抗或 順從的策略;在傳播和表達方面,比較電影研究分析不同媒體和技術的特殊性和互聯(lián)性;在發(fā)行、放映和接受方面,比較電影研 究探討電影成交和消費的方法;在美學領域,比較電影研究揭示敘事、場景與音 像
11、的結構和功能。比較電影研究之所以優(yōu)越于跨國性,在于它更能受益于首先在 其他學科(如產(chǎn)業(yè)研究、媒體研究、文化研究、視覺人類學、城市 社會 學、比 較詩學等)發(fā)展起來的范式和方法。這里我還想說明,比較電影研究的框架至少在三個方面不同于比較文學研 究。首先,我們必須超越民族國家的模式,尤其是內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等級劃 分(如西方優(yōu)越于非西方),這種模式過去一直主導西方比較文學與電影研究的 發(fā)展。其次,我們必須避免比較文學中傳統(tǒng)的精英主義立場,那種立場一度將該學科引入一味迷戀深奧概念而漠視大眾文化及日常實踐的尷尬處境。再次,我們要放寬“比較”的概念,使其不僅包括相互影響和平行的事物,還包括跨學科、 跨
12、媒體和跨技術的關系。必須承認,我并不可能在本文中全面考察比較電影研究 的整個領域。所以,以下我著重于跨學科、跨媒體研究的論述,以此引起對中國 電影研究尚未發(fā)展的課題的關注,使其在更廣闊的比較視野中盡快得到發(fā)展。二、跨學科性及其啟示:觀眾和盜版當中國電影研究首次進入北美學術界的視野時,裴開瑞正確地強調了多學 科研究方法的迫切性,并預計可以從多方面對中國電影進行創(chuàng)造性研究。(11)我 總結 中國電影在西方的發(fā)展時指出,跨學科研究為這個新領域帶來了力量和 繁榮,因為它已成功地延伸到了歷史研究、產(chǎn)業(yè)研究、類型研究、審美批評、精 神分析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性別研究、文化研究等諸多領域。(12)可以理解的
13、是,并非所有的領域都得到均衡的發(fā)展, 觀眾研究就不幸地被忽略了,甚至是被 不負責任地忽略掉了。關于這種“忽略”的一個很重要的例子是,卡普蘭( Kaplan)僅僅根據(jù)與 裴開瑞的談話,就斷然宣稱,“依靠采訪觀眾不會有任何成果”, 而且中國影評 人不可靠,因為他們已經(jīng)習慣性地口頭服務于“黨的路線”。(13)比起卡普蘭未 經(jīng)研究就斷然忽略觀眾訪談和影評這兩種觀眾研究方法的態(tài)度,裴開瑞早期對中國觀眾的忽視則可能是無意的。他將孫瑜的大路(1934)詮釋為一個崇高的文本,“通過對力比多的煽動和對革命對象的重新定位,試圖喚起觀眾的革 命熱情”。(14)裴開瑞的這一精神分析式的解讀缺少的是對觀眾的界定一一他們
14、 或是30年代的歷史觀眾,或是建構于電影理論中的個體觀眾,或是當今電影批 評家在某種特定的理論范式中所定義的觀眾。裴開瑞對觀眾問題復雜性的忽視可以從賴恩(Ryan)對精神分析方法的主 要問題的診斷中得以理解:觀眾并非被電影所精確“定位”;相反,他們要么接受、要么拒絕電影對 這個世界的陳述,而他們的選擇是與他們所處的社會階層相符合的。具體的電影文本,即電影對觀眾的指認,是由更廣闊的社會話語所決定的, 使這些話語的意 義和評價體系決定了社會主體是男性還是女性,是工人階級還是統(tǒng)治階級等等。(15)賴恩提醒我們,電影研究中的觀眾問題需要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即同時考 慮文學和社會形態(tài),以及文本、副文本和語
15、境等因素。即使在文本層面,觀眾訪談和影評也不再像卡普蘭1991年所斷定的那樣“不可靠” 了。裴開瑞最近在他對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研究中正是利用了這兩方面 的資源。(16)而且,電影統(tǒng)計數(shù)字(例如每年的電影生產(chǎn)、票房排名、觀眾喜好 等)在中國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然而,除了少數(shù)特例,用英語寫作的學者 似乎對觀眾研究仍感到十分勉強。 我冒昧猜測這種勉強的原因。首先,在學科領 域,觀眾研究并非是電影、歷史、文學界(中國電影研究者多數(shù)來自這三個學科) 所推崇的文本研究形式,而擅長統(tǒng)計分析和產(chǎn)業(yè)研究的傳播學者可能不熟悉中國 語言和文化,因此不想冒險犯下令人尷尬的錯誤。其次,在方法層面,大部分學 者熟悉仔細
16、的閱讀,從而滿懷信心地將時興的理論運用于所選的電影文本之上。相比之下,觀眾研究似乎比較繁瑣,往往需要進行廣泛的田野調查和檔案研究, 其結果似乎在項目的規(guī)劃階段很難準確地預測。 第三,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觀眾研 究似乎總在為電影產(chǎn)業(yè)服務,一邊分析數(shù)據(jù),一邊提出診斷;觀眾研究還要衡量 宣傳策略的有效性,這又似乎在為國家服務。因此,觀眾研究似乎風險重重。但是,觀眾研究所面臨的所謂“風險”是可以控制的??刂骑L險的一條途 徑,是將觀眾研究的邊緣性轉變?yōu)槠湔嬲膶嵙Γ河捎谠趯W術界的邊緣化,觀眾研究得以在跨學科領域里繁榮發(fā)展, 借鑒各種學科的研究方法,從實證研究到經(jīng) 驗研究,從歷史研究到推測性研究。另一種解決學
17、術界邊緣化的方法,是將觀眾 研究發(fā)展成一個具有意識形態(tài)批判性、史學研究翔實性、理論思維成熟性的新興 領域。早在1992年,楊美惠在西安和上海進行了人類學的田野研究, 密切追蹤大 部分是由工廠工人組成的電影討論組的活動。 在電影接受方面,她對不同文本的 分析揭示了觀眾接受和電影欣賞之間的互動, 以及政黨/國家主體和潛在的公共 領域之間的復雜關系。(17)這里,楊美惠開創(chuàng)性的人類學研究與西格森(Higson) 所主張的以消費為基礎的電影研究方法不謀而合:相對電影生產(chǎn),我們更應該強調電影的消費和電影的使用(聲音、影像、 敘述、幻想)。這種方法包括研究重點的轉移,即從原來將電影文本分析為陳述 民族感情
18、和呼喚潛在的民族觀眾的渠道, 現(xiàn)在轉移到研究現(xiàn)實中的觀眾是如何國 內國際電影、電視產(chǎn)業(yè)的多種產(chǎn)品來建構自己的身份, 以及這種建構得以實現(xiàn)的 條件。(18)無論是西格森對消費的強調還是楊美惠對電影的人類學研究所采用的參與 一觀察的方法,二者都在中島圣雄對北京電影俱樂部的社會學研究中起到了同樣 重要的作用。中島圣雄在北京進行幾年的田野調查, 將布迪厄的“文化生產(chǎn)”模 式擴展成“文化消費”模式,據(jù)此揭示了文化消費的布局與文化機構 (電影俱樂 部、電影檢查)、文化成員(俱樂部業(yè)者和觀眾)以及文化產(chǎn)品(電影、錄像) 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中島圣雄不僅說明了哪些影片通過非官方渠道得到展映,如何挑選和發(fā)行這些影片
19、,他還對電影消費的社會學研究提出了許多問題, 例如自我 審查、地理文化地點和政治資本、文化資本、經(jīng)濟資本間的轉化形式等。(19) 楊美惠和中島圣雄分別的個案 研究 證明,觀眾研究既得益于跨學科研究,也要求 比較研究。因此,跨學科比較的 方法促使我們探索其他方面的觀眾研究。例如, 歷史 上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都大量投資于流動電影放映隊一一前者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 后者在 社會 主義時期。這種操作遵循了什么樣的文化政策?計劃招募什么樣的 觀眾?止匕外,觀眾是不是社會主義電影制作、 發(fā)行、放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或 者觀眾只是政黨和 藝術 家為了證明其為民族興亡而描繪的一個幻象?至于 臺 灣 電影,語言因素又是
20、怎樣將電影消費復雜化了?觀眾對日本電影(50、60年代合法或不合法的放映)的接受程度變化如何?在同政府資助的國語電影的競爭 中,臺語電影是如何服務自己的觀眾的?還有, 臺灣新電影經(jīng)過初步階段的成功 后,又是怎么迅速地失去了本土的觀眾?回到當代中國,觀眾研究能給棘手的盜版 問題提供什么樣的幫助?作 為中國90年代末以來獨立電影的發(fā)言人,賈樟柯構想了一個從“盜版到民主”的烏托邦過程,像他一樣的普通老百姓依靠盜版 奪回自己觀看國際電影經(jīng)典和利用數(shù)碼攝像 (DS技術從事紀錄片和實驗電影創(chuàng) 作的權利。在賈樟柯看來,盜版為觀眾從消費者轉變成生產(chǎn)者提供了一種解放性 的功能,盜版剝奪了先前電影管理者所獨占的特
21、權,將它移交給廣大的消費者。 (20)另一方面,彭麗君對盜版的批評完全否決了盜版可以促進觀影“民主化”的 觀點,她認為盜版是一種令人憤慨的操作, 它剝奪了全球知識產(chǎn)權資本,卻滋養(yǎng) 了一個以亞洲為基地的非法的地下跨國資本。 與賈樟柯對盜版觀眾的潛力的熱情 贊揚不同,彭麗君描繪了這么一個“尋求快感”的消費者醉心于色情、暴力等非法影像中的悲觀景象:顯然,將盜版假設為反抗權威政策、“人人平等”的努力是天真的,因為 人們渴望的是香港和好萊塢電影式的娛樂, 二者在各自的話語結構中也蘊含了霸 權。盜版的熱門商業(yè)影片往往存在各種形式的偏見,從種族主義、沙文主義、對 同性戀的憎惡到資本主義的貪婪。盜版涉及的所謂
22、策略其性質既非人道的、也非 民主的,而是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剝削,使一些強盜大亨從中賺取巨額利潤。(21)與王淑珍對華語市場盜版的調查相比較,彭麗君在批評中國觀眾欣賞盜版產(chǎn)品的低劣品位時所表現(xiàn)的精英主義態(tài)度就變得十分突出。王淑珍也非常重視盜版的政治和經(jīng)濟等方面(如權力關系,財務決策),但與彭麗君不同的是, 她拒絕做出簡單的判斷,比如彭麗君的所謂“電影盜版可以視為中國人對抗國家 和全球文化產(chǎn)業(yè)最大規(guī)模的集體犯罪”。(22)相反,王淑珍更愿意去傾聽消費者 的看法和他們使用盜版的理由。王淑珍對消費者的描述表明,大多數(shù)人購買盜版產(chǎn)品是基于經(jīng)濟原因,但個人的選擇也非常重要。接受調查的一個旅居上海的臺 灣商人
23、家里擁有“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歐美藝術電影的收藏”;“對他來說,這并不是盜版光碟和電影票之間的差價問題, 而是如何選擇和獲取非主流電影的問 題”。(23)顯然,這個臺灣商人屬于一群龐大的受過 教育的消費者,正是基于 他們對盜版有選擇的欣賞,賈樟柯才對中國電影文化中出現(xiàn)一個新的民主場地寄 予希望。換句話說,消費者的能動作用是觀眾研究中的一個關鍵部分。賈樟柯和王淑珍對電影觀眾的信心與彭麗君對低品位消費者的不信任之間 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又將我們帶回到比較電影研究的跨學科問題上來。一個自我反省的文化評論家應該意識到自己學科的盲點,敞開胸懷在其他相關學科中尋求新的發(fā)現(xiàn)。即使在日常消費的最底層,觀眾也從來不
24、是一個統(tǒng)一體。電影研究的 比較方法使學者們意識到區(qū)分研究對象的必要性。 這種比較分化可能發(fā)生在北京 和上海當?shù)叵M者的層次上,或在不同城市不同消費習慣的比較 分析 的層次上, 它也可以啟發(fā)更高層次上的分析, 如跨國研究。因此,王淑珍的對盜版的調查把 我們帶到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的跨區(qū)域華語市場;同樣,中島圣雄對北京電影 俱樂部的研究揭示了當?shù)鼐銟凡康臉I(yè)者和觀眾對歐洲國際電影節(jié)跨國操作的熟 悉程度。三、跨媒體性及其潛力:改編與美學如上所述,跨學科的迫切性將我們引領到另一個關鍵問題,即跨媒體性, 其同樣可以從多種學科模式所滋養(yǎng)的比較電影研究中獲益。作為綜合藝術,電影跨越眾多媒體的界限,如文學、繪圖
25、、攝影、 音樂 和表演等。對在比較視野中 進行的跨媒體研究的強調,鼓勵了學者對電影研究中未充分發(fā)展的領域進行研 究,如電影改編、電影音樂和電影視覺美學等等。歷史上,電影改編已經(jīng)成為中國電影生產(chǎn)中的主力軍。中國內地和香港最 早拍攝的故事片是由戲曲改編的,如定軍山(1905)、莊子試妻(1913)。正如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其中許多來自對國外作品的翻譯或改寫)提高了早期中 國故事片生產(chǎn)的質量,對傳說與神話的改編推動了上海從20年代中期到后期電影創(chuàng)作的第一股商業(yè)浪潮,以及戰(zhàn)爭時期的第二股商業(yè)浪潮。文學和戲曲的改編 依然是50、60年代中國內地和香港電影的主要形式。90年代張藝謀等人所謂的 “民俗電影”在
26、海外市場的成功部分源于他們復雜的文學資源。對中國電影中文學和戲劇改編的研究仍未充分發(fā)展,雖然個案研究不時出 現(xiàn),如對早期戲劇改編的研究,對巴金家的電影改編、臺灣的文學改編,(24) 但從 理論 和實踐方面對電影改編問題更系統(tǒng)的闡述尚未實現(xiàn)。簡單地說,這個領域是全面開放的。一方面,我們可以在“信”和“達”的概念上考慮,電影改 編(如夏衍)和翻譯(如嚴復)與原著有怎樣的異同;準確、歪曲是如何傳達某 種意識形態(tài)、文化或審美信息的;批評家是如何應對不同時代、不同代的藝術 家的各種改編策略的。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研究在當今風靡一時的電影一一如英 雄(20XX、無極(20XR、夜宴(20XX 中編劇的功能和
27、地位日益衰 落的復雜原因。關于文學媒介,盡管字幕并不屬于文學改編本身, 但我們可以通 過核查在中國大量流通的盜版 DVD明顯的字幕錯誤(有些是情有可原的,有些 則是滑稽不堪的),來檢驗中國觀眾對歐美商業(yè)和藝術電影的接受程度。假如文學的電影改編局限于對書面文字進行比較,戲劇的電影改編則推動 了不同媒體問的比較。在80年代,當中國電影研究試圖重新將自己定義為一個 自足的學科時,許多學者主張放棄電影對文學和戲劇的依賴, 轉而擁護電影自身 的所謂本體(如視覺),但是,戲劇是歷史性地建構于中國電影中的, 而對戲劇、 文學、視覺的比較研究應該能為不斷發(fā)展的中國電影實踐提供新的理解。例如, 將“戲曲片”定為
28、社會主義電影中一種特定類型的原因是什么?這種社會主義 傳統(tǒng)與中國電影研究中所謂的“影戲理論”有著怎樣的:它是如何將50、60年代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復雜化的? “文革”時期江青根據(jù)什么標準 來判斷觀眾可以接受與她的“三突出”原則相呼應的革命樣板戲電影版本的? 另外,70年代初的電影工作者是如何商討政治、電影、戲劇、音樂和表演等論 題,并通過技術手段(如鏡頭的角度、特寫、場景調度、色彩色調)來傳達真正 的“革命”產(chǎn)品的?攝影技術的特性和電影風格的意識形態(tài)內涵將我們領入了另一個未充分發(fā) 展的跨媒體領域,即中國電影與實驗性攝影和視覺藝術之間的。例如,當代中國的實驗攝影的非官方立場是從80年代
29、后期的“紀錄轉向”中發(fā)展起來的,它開 創(chuàng)了歷史、記憶的新視野以及對自我和身體的表現(xiàn)和定位。(25)同樣,自90年代初起的中國獨立或地下電影一直強調真實性和客觀性及其“紀錄風格”和實 驗性質,新一代的中國導演從事記錄現(xiàn)實、 保存記憶、表現(xiàn)新的主觀性的影片已 經(jīng)很多年了。(26)攝影和攝像的另一個重疊發(fā)生在錄像藝術上, 例如歐寧和曹飛 的三元里(20XX,以及楊福東的作品,都可以從比較電影研究的角度看成是 藝術媒體間相互滋養(yǎng)的結果。的確,實驗錄像藝術已十分具有吸引力。 新紀錄片 開創(chuàng)者之一的吳文光就通過拍攝日記:1998年11月21日,雪闖進了錄像 藝術這個新的藝術分支。這部短片既是對北京一個藝術
30、展覽被官方關閉的記錄, 也是實驗紀錄片本身作為一種表演的精心策劃。從表演的角度,電影表演要求跨媒體的比較,正如明星研究需要將注意力 集中在銀幕內外的話語和表演上一樣。 在廣泛的范圍內,民國時期新女性的電影 形象進一步在大眾傳媒中塑造了一種 現(xiàn)代 都市的新主體和新原型,這種新女性的模型同樣介于文學(小 說、詩歌)、圖畫(卡通、插圖)和攝影(日歷、寫真)等形式之中。可以斷言, 作為“白話現(xiàn)代主義”,“電影不僅為女性創(chuàng)造了新的職業(yè),也為其創(chuàng)造了顯著 的社會地位和公眾形象”。(27)在小規(guī)模的范圍內,化妝、服飾會增加某個影星 的流行程度。在中國早期電影中出現(xiàn)的常常并不是真正的中國形象,而是通過現(xiàn)成材料
31、拼貼而成的混合體。所以,在女俠白玫瑰(1929)中,女俠吳素馨的裝束來源于復雜的跨文化參照:一道范朋克(Fairbanks )式的胡子、一塊頭巾、 一頂牛仔帽,一些彎獵弓跨于她的右肩,一把利劍橫置身前,完全一副豪爽的男 性姿態(tài)。(28)這種比較電影研究的實踐揭示了早期電影工作者在性別混合、類型混合(中國戲劇和武俠電影,美國女王冒險系列)、媒體混合(電影、戲劇、文 學)方面創(chuàng)造性的努力。像電影表演一樣,電影音樂是中國電影研究中另一個尚未充分發(fā)展而將會 從跨媒體研究中獲益的領域。幾個案例研究足以證明電影音樂、 電影歌曲對比較 電影研究潛在的貢獻。(29)至少可以說,30年代的左翼電影中西方管弦樂常
32、常 在視覺和聲音軌道之間造成反諷對比,類似西方音樂的顯著影響應該在西方音 樂作為大都市象征的地位和中國作曲家跨文化(中國、日本、歐美)的經(jīng)驗方面 去尋求解釋??梢岳斫獾氖?,這個領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此在中國電影的視 覺和音樂文本中建構真正的比較模式。最后,即使在視覺領域,比較電影研究也可以從比較文學中發(fā)展出來的比 較詩學上獲益。在郝大錚、倪震和微爾克森( Wilkerson )的論文中,他們有意 識地嘗試將中國電影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起來,旨在用藝術跨媒介(繪畫、詩歌、電 影)的比較方法,重述美學概念一一如多焦點視野、 空白和“鏡游”一一在電影 中的作用。(30)盡管沒有預先的知識,波德威爾(Bo
33、rdwell )對香港動作片所作 的精心的新形式主義式的逐鏡頭分析,揭示了一個基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動”、“靜”的結構原則的“停一動一停模式”。 波德威爾因此還到愛森斯坦在日本戲 劇中發(fā)現(xiàn)的“無”$場的表演”。(31)波德威爾的比較美學研究貫通愛森斯坦和日 本戲劇,這一個例子再次提醒我們,比較電影研究在推進視覺和表演的美學方面 擁有巨大的潛力,雖然這些潛力大多還不確定,因而 目前受到低估。四、超越跨國主義:比較電影研究中的跨文化視覺性回到文章開頭所描述的電影研究中的兩種視野, 我重新說明一次,我相信比較電影研究比跨國電影研究包含了更大的范圍?!氨容^”這個術語在描繪跨學科和跨媒體的相關領域方面具有
34、伸縮性,而“跨國”這個術語目前依舊沒有明確的定義,主要原因是跨國主義對“國”有多種詮釋?!翱鐕边@個術語強調了什么?假如是“國”這個概念,那么“國”又包含了什么?文化、語言、經(jīng)濟、政治、民族、宗教和地方性?假如強調“跨”這個概念(例如,在電影中跨越和集合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語言),那么跨國電影的這方 面特征已經(jīng)包含在比較電影研究之中了。其實,“跨語言實踐”已被認為是比較文學的重要方面,(32)現(xiàn)在,許多 學者喜歡將“華語電影”作為一個術語,以此強調中國電影在跨越官方“國語” 和中國多種方言之間的跨越能力,(33)但是,比起電影研究中的“跨語言” 一詞, “跨文化”這個術語看起來更受人青睞。 例如
35、,周蕾曾強調電影作為一種技術性 視覺的幻覺效應:”電影從其誕生以來一直是一種跨文化現(xiàn)象,具有跨越文化的能力一一即創(chuàng)造富有魅力的形式, 這種形式易于接觸,并以獨立于觀眾的語言 和文化特征的方式與其交流?!保?4)同樣,在他的“中國電影詩學”的模式中,波德威爾強調國際電影中一組由相似而非不同在一起的“跨文化空間”。(35)有兩點值得進一步闡述。一是波德威爾的詩學模式接近比較文學中的比較 詩學,這是因為他堅信“詩學本身是比較的方法”。第二,比較電影研究旨在通過強調電影視覺的技術性來超越“跨國主義”的模式。比如,波德威爾在探討 “比較的中國電影風格”時,以徹底的實證主義方式驗證中西電影間的相互影響 和
36、親緣關系:一方面,香港電影通過強化已經(jīng)“強化了的連戲”而改變了好萊塢 經(jīng)典的連戲系統(tǒng)(起到跨文化“跨橋頭堡”的作用),因此香港電影看起來“比 好萊塢更好萊塢”;另一方面,臺灣電影通過在“平面衡量 ( planimetric ) 的形象和場景調度的深度等方面的實驗,回歸了歐洲電影中久已失去的傳統(tǒng)。(36)波德威爾的研究證明,跨文化視覺需要同時注意比較電影研究中技本性和 概念性兩個方面,跨媒體性涉及藝術媒介之間以及藝術和技術媒體之間的比較。 如前所述,我在這篇文章中列舉比較電影研究領域的目的并不在于全面涵蓋;相反,我的目的在于整理出中國電影研究中尚未充分發(fā)展的領域。最后,我重申, 比較電影研究應該
37、努力超越簡單地追隨金錢 (即跨國資本的流動)或分析國內(如 電影審查)、國際(如電影節(jié)影展)的文化政治,而必須將研究的視野擴展到國 際電影的美學、文化、經(jīng)濟、社會政治和技術等方面的相關問題。 Paul W川emen,“ The National, in L. Devereaux and R.Hillman (eds. ) , Fields of Vision: Essays in Film Studies, Visual Anthropology, and Phot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27,29,(12)張英進:審視中國:
38、從學科史的角度觀察中國電影與文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第161172頁,第3-51頁Charles Bernheimer (ed.)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Yingjin Zhang, Screening China: Critical Interventions, Cinematic Reconfigurations,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in Contemporary C
39、hinese Cinem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20XX, i-17. Ella Shohat and Robert Stam, Unthinking Eurocentr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edia, Routledge, 1995.Sheldon Lu(ed.) ,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Identity,Nationhood, Gende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Chris B
40、erry and Mary Farquhar, China on Screen: Cinema and N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XX ,(13)Chris Berry (ed.) ,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nema, Cornell University, Chinu J4用Pt。苧rm 19&5, p. i.E. Ann Kaplan, “Melodrama/Subjectivity/Ideology: We stern Melodrama Theori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Rece
41、nt Chinese Cinema, ” East.粕sl Film Journal (1991),(14)Chris Berry,“The Sublimative Texts: Sex and Revolution in BigRoad,” Ecisr. West Film .kurncil (1988), TOC o 1-5 h z (15)Michael Ryan, “The Politics of Film: Discourse, Psychoanalysis, Ideology, in C. Nelson and L. Grossberg ( eds. ) , Marxism and
42、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16)裴開瑞的文章收入 P. Pickowicz and Y. Zhang (eds. ) , From Underground to Independent: Alternative Film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Rowman & Littlefield, 20XX ,122.(17)Mayfair Yang, “Film Discussion Groups in China: State Discourse or
43、a Plebeian Public Sphere? ” Visual Anthropology Review (1994),(18)Andrew Higso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Cinema, Screen (1989) ,46,(19)中島圣雄的文章收入 P. Pickowicz and Y. Zhang (eds.) , From Underground to Independent ,2Q7、(20)賈樟柯的文章收入張獻民與張亞璇一個人的影像:DV完全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XX年版,第306 308頁。(21)(22)Laikwan Pang, “Pi
44、racy/Privacy: The Despair of Cinema a nd Collectivity in China, Boundary 2(20XX),(23)Shujen Wang, Framing Piracy: Globalization and Film Distribution in Greater China, Rowman & Littlefield, 20XX ,(24)Christine Harris, Adaptation and Innovation: Costume Drama TOC o 1-5 h z Spectacle and Romaoe of the
45、 Western Chamber, in Y. Zhang (ed.) , Cinema and Ibu.n CuIiufe i r Shanghai, 1922 19-13, S ran ford Uni vers ly Press, 1999, i3: l.cis Kobiiiso i, l anily: A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2 (1984) ,57; Stephanie Hoare,Innovation through Adaptation: The Use of Literature in NewTaiwan Film and
46、 Its Consequences ”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1993) ,08,(25)Wu Hung and C. Phillips, New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China, Chicag Smart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XX ,36,(26)Yingjin Zhang, “Styles, Subjects, and Special Points of View: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dependent Documentary, New Cinemas (20XX ,35,(27)Zhen Zhang,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上海駕駛員客運從業(yè)資格證模擬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4年陜西客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培訓試題和答案
- 經(jīng)典課件 教學課件
- 湖南省校級聯(lián)考2025屆高二生物第一學期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一中2025屆高三語文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阜新市重點中學生物高一第一學期期末監(jiān)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四川省資陽市樂至中學生物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jiān)視試題含解析
- 遂溪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英語第一學期期末監(jiān)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24中學2025屆高二數(shù)學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2025屆上海市北蔡高中數(shù)學高三第一學期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口腔頜面部損傷演示
- 校園一日安全巡查記錄表【范本模板】
- 部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 中國古代寓言
- 天津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區(qū)
- 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tài)恢復
- 小學四年級牛津4AM4U2
- SB/T 10851-2012會議中心運營服務規(guī)范
- GB/T 20948-2007農(nóng)林拖拉機后視鏡技術要求
- 綜合驗光儀教學
- 貧血的診療與護理考核試題及答案
- 浙教版勞動五年級上冊項目三 任務一《探索生活中的LED燈》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