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導學案(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下)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導學案(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下)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導學案(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下)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導學案(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下)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導學案(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導學案(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下) 導學目標 1、理解“以、而、焉”3個詞語。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chǔ)上熟讀成誦。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shù)。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味本文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培養(yǎng)

2、積極的人生觀。 1、積累相關(guān)文言知識。 2、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1.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為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為“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為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

3、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chuàng)作尤其具有重要啟發(fā)。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為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稱其為“文宗史圣”“經(jīng)臣史祖”,或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jīng)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xiāng)先賢左丘明。 2背景資料 本文所敘內(nèi)容發(fā)生在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當時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漸衰微,已趨于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紛擴張勢力,角逐霸主地位。

4、文中提到的晉侯即晉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們兩人先后躋身于春秋五霸之中。當時晉國勢力強于秦,秦與晉結(jié)為姻親關(guān)系,雙方為了暫時的共同利益,采取聯(lián)合行動。楚國當時也有爭霸中原的雄心,鄭國是晉、秦、楚三國必爭之地,為了遏制楚勢力向北擴展,秦晉聯(lián)合出兵攻鄭。 3相關(guān)知識 春秋三傳 尚書和春秋:“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边@是中國古代有記載的(甲骨文)最早的兩部書。 春秋是記事的,后多散佚,僅留下經(jīng)孔子整理的魯國的春秋,漢代有重新編撰整理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谷(榖)梁傳左傳?,F(xiàn)僅存左丘明編寫的左傳。春秋和左傳是編年體史書。 春秋經(jīng)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了解。注釋春秋的書

5、,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只藉三傳研讀春秋。 春秋與左傳的關(guān)系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nèi)傳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且為十三經(jīng)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jīng)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以春秋為本,并采用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

6、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被缸T新論進一步認為:“左氏經(jīng)之與傳,猶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經(jīng)而無傳,使圣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楊伯峻在左傳一文中歸結(jié)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即“說明春秋書法、用事實補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和增加無經(jīng)的傳文”。 思考1: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有人說,這點不利于表現(xiàn)燭之武的高大形象,應該刪去,你是怎么看的? 明確: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了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使秦軍撤退。生活是一

7、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jīng)書,關(guān)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guān)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的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思考2: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線索。 明確: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故事先點出

8、了戰(zhàn)事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接著寫鄭國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只身見秦伯。進而闡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晉訂立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于達到秦鄭為盟的結(jié)果。 思考3: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穆公的? 明確: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shù),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9、;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xiàn)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shù)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思考4:分析燭之武、佚之狐、鄭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明確: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

10、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時,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叭羰範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則是個勇于自責的上級領(lǐng)導人。當鄭國處于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牢騷。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

11、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思考5:燭之武為什么對秦穆公說晉國會“闕秦以利晉”? 明確:燭之武為了解除“秦晉圍鄭”的危急,必須搞垮秦晉聯(lián)盟。如果只說鄭國的滅亡對秦并沒有實際好處,還不足以說服秦穆公退兵,因此只有挑撥秦晉兩國的關(guān)系。 燭之武先說晉國曾經(jīng)“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是對秦國的背信棄義,又說鄭國滅亡以后,晉國不僅會“東封鄭”,還必然會“又欲肆其西封”,造成對秦的威脅。前面說的是已成的實事,后面說的卻是虛構(gòu)的假象,目的在于使秦穆公警惕晉國的侵略野心,從而達到破壞秦晉聯(lián)盟的目的。 思考6:燭之武為什么要提起“朝濟而夕設版焉”這段秦晉交往的往事? 明確:晉惠公

12、想借助秦國的力量回國為君,便許諾秦穆公,事成之后,把焦、瑕兩座城池獻給秦穆公,作為出兵援助的報酬。晉惠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并當上國君后,就拒不承認當初的許諾了。現(xiàn)在燭之武對秦穆公本人提起這段往事,看上去是想通過讓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來離間秦晉關(guān)系,其實這還包含著一層類比說理:當年您被晉國國君的虛假許諾所騙,為他出了力卻一無所獲;如今您又和晉國國君聯(lián)合起來圍鄭,您恐怕還會上當,在滅鄭以后一無所獲。燭之武不是用攻擊和謾罵晉的方式來離間秦晉聯(lián)盟(真這樣做恐怕一點作用也不起),而是通過列舉事實以及隱含在事實中的道理來說服秦穆公,正因為如此,才能使“秦伯說,與鄭人盟”。 一、識記字音 佚之狐()氾南

13、() 夜縋而出()共其乏困() 闕秦以利晉()宮闕() 君之薄()日薄西山() 薄荷()逢孫() 每逢() 二、識記字形(選字組詞) 上(闋闕)(佚昳)麗(瑕暇)疵 戊(戌戍)變法對(簿薄)公堂 三、通假字 1共其乏困 2秦伯說,與鄭人盟 3失其所與,不知 4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四、一詞多義 1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封 又欲肆其西封 既東封鄭 自寄一封書 3若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仿佛若有光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 4.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

14、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雜然相許 問渠那得清如許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不以臣卑鄙 6以 以其無禮于晉 敢以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7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永之人爭奔走焉 五、古今詞義 1敢以煩執(zhí)事 古義:;今義:掌管某項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動詞或名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今義:認為。 古義:;今義: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義:;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今義:妻子。 5共其乏困 古義:;今義:疲勞

15、。 六、詞類活用 1夜縋而出 2朝濟而夕設版焉 3晉軍函陵 4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5若不闕秦 6鄰之厚,君之薄也 7越國以鄙遠 8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9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七、文言句式 1夫晉,何厭之有? 2以其無禮于晉。 3佚之狐言于鄭伯。 4是寡人之過也。 5鄰之厚,君之薄也。 八、文學常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歷史著作。左傳也稱、。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具有獨立創(chuàng)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答案】 一、1.答案:yfnzhugngququbobbpngfng 二、答案:闋昳瑕戌簿 三、答案:1.“共”通“供”,供給2.“說”通“悅”,高興3.“知”通“智”,明智4.“已”通“矣”,了 四1.答案:沒有副詞,暗暗地副詞,稍微,略微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四2.答案:名詞,疆界名詞意動用法,以為疆界量詞 3.答案:如果好像第二人稱代詞,你比得上 好像 4.答案:約數(shù)答應表處所贊同這樣 5.答案:邊界地方庸俗,鄙陋以為邊境見識短淺,粗陋 6.答案:因為,連詞拿,用,介詞來,表順承,連詞 表順承,連詞把,介詞 7.答案:語氣詞,表陳述疑問副詞,為什么疑問副詞,怎么疑問代詞,哪里代詞,指這篇文章兼詞,于此 五、答案:1.辦事的官吏,此處是對對方的敬稱2.把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3.出使的人4.那人5.缺少的東西 六、答案: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