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診斷示范課件_第1頁
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診斷示范課件_第2頁
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診斷示范課件_第3頁
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診斷示范課件_第4頁
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診斷示范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診斷病例一患者,女,62歲,一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隱痛,疼痛呈持續(xù)性,后轉移至右下腹,無惡心、嘔吐、發(fā)熱等癥狀,按慢性闌尾炎治療10天,癥狀減輕;1周前又出現臍周及右下腹疼痛,轉入我院就診。詢問病史1年前出現一次便血,量約1000ml,曾輸血400ml,后出現兩次黑便,應用止血藥后癥狀消失,曾檢查胃鏡、結腸鏡,見盲腸區(qū)有散在出血點,其他部位未見異常,否認結核、肝炎及外傷病史,無藥物食物過敏史?;炇覚z查AFP CEA 鐵蛋白均在正常范圍消化道造影未見異常。病例一患者,女,62歲,一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隱痛,疼病例一動脈期平掃病例一動脈期平掃病

2、例一動脈期平掃病例一動脈期平掃病例一平掃動脈期病例一平掃動脈期病例一 手術所見腹、盆腔壁層腹膜、腸系膜、大網膜、大小腸壁上大量粟粒樣至巨大分葉狀實質性腫塊,其中左上腹腫塊為20*15*15cm,右上腹一圓形腫塊約10*10*8cm,右下腹一不規(guī)則腫塊約15*15*10cm,另外大網膜、腸系膜及回腸壁有數十個直徑約3*5cm大小的圓形腫物,腹腔內有少量紅色腹水,盆腔內子宮附件未見異常。病例一 手術所見腹、盆腔壁層腹膜、腸系膜、大網病例一病理腫瘤部分區(qū)域血管非常豐富,部分區(qū)域細胞豐富,異型性明顯,核分裂像超過10個/10高倍視野,并見灶狀壞死,部分細胞粘液變性。免疫組化顯示CD34(+)和CD11

3、7(+)診斷:腹腔惡性間質瘤(多發(fā))。病例一病理腫瘤部分區(qū)域血管非常豐富,部分區(qū)域細胞豐富,異型性病例二 患者,男,71歲,體檢時偶然發(fā)現腹腔腫物,無任何不適。病例二 患者,男,71歲,體檢時偶然發(fā)現腹腔腫物,無任何不病例二動脈期平掃病例二動脈期平掃病例二平衡期靜脈期病例二平衡期靜脈期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診斷示范課件病例二CT診斷小網膜囊區(qū)富血供腫塊,與胃壁關系密切,考慮間質瘤可能。病例二CT診斷小網膜囊區(qū)富血供腫塊,與胃壁關系密切,考慮間質 手術所見,腫塊位于小網膜囊,與胃壁關系密切。保胃,腫塊切除。 病理診斷間質瘤,34級。 手術所見,腫塊位于小網膜囊,與胃壁關系密切。保胃,腫手術前 、后手

4、術前 、后病例三患者,女,55歲,體檢超聲發(fā)現左中腹部腫物一周。無消化道癥狀,大小便無異常。病例三患者,女,55歲,體檢超聲發(fā)現左中腹部腫物一周。無消化最常見的癥狀是腹部隱痛不適GIST的癥狀與腫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長方式有關胃腸道其它部位(食管、網膜、腸系膜) 5%化驗室檢查AFP CEA 鐵蛋白均在正常范圍漿膜下型腫瘤自漿膜下向壁外生長,CT表現為外生型。每年發(fā)病率為12/10萬CT所見左中腹富血供腫塊,與空場起始部關系密切,其內見大量壞死。腹腔淋巴轉移少見。Mitotic count“TorricelliBernoulli征”胃腸道其它部位(食管、網膜、腸系膜) 5%黏膜下型 腫瘤自黏膜下

5、向腔內生長,有蒂與管壁相連,CT表現為基底與胃腸管壁相連,向腔內生長的腫塊。腫塊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從兒童至老年發(fā)病年齡范圍廣泛,無性別差異,75% 發(fā)生在 50歲以上人群無消化道癥狀,大小便無異常。肌壁間型CT表現腫瘤同時向腔內外生長。Intermediate risk漿膜下型腫瘤自漿膜下向壁外生長,CT表現為外生型。手術所見,腫塊位于小網膜囊,與胃壁關系密切?;颊?,女,55歲,體檢超聲發(fā)現左中腹部腫物一周。病例三最常見的癥狀是腹部隱痛不適病例三病例三病例三病例三CT所見左中腹富血供腫塊,與空場起始部關系密切,其內見大量壞死。診斷間質瘤(惡性)病例三CT所見左中腹富血供腫塊,與空場起始部關

6、系密切,其內見病例三患者,腫塊區(qū)取活檢,病理診斷間質瘤。病例三患者,腫塊區(qū)取活檢,病理診斷間質瘤???結共同點 腹腔內腫塊,分別與胃、網膜、小腸關系密切; 腫塊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富血供,密度不均,增強掃描顯示其內可見大量壞死; 患者癥狀輕,大多為偶然發(fā)現; 腹腔淋巴轉移少見。 免疫組化顯示CD34(+)和CD117(+)總 結共同點胃腸道間質瘤的概念定義是一組獨立起源于胃腸道間質干細胞的腫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樣細胞組成,免疫組化CD117和 CD34過度表達 ,屬于消化道間葉性腫瘤胃腸道間質瘤的概念定義流行病學特點GIST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0.1%3% 每年發(fā)病率為12/10萬從

7、兒童至老年發(fā)病年齡范圍廣泛,無性別差異,75% 發(fā)生在 50歲以上人群預計中國每年的發(fā)病人數在2000030000例流行病學特點GIST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0.1%3% GIST臨床表現分布胃60%70% 小腸20%30%結直腸10%胃腸道其它部位(食管、網膜、腸系膜) 5%47%的GIST診斷時伴有轉移性病變GIST臨床表現分布GIST臨床表現癥狀GIST的癥狀與腫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長方式有關最常見的癥狀是腹部隱痛不適50%70%的患者腹部可觸及包塊浸潤到消化腔道內表現為潰瘍或出血,大約1/3的患者可出現胃腸道出血少見癥狀食欲不振、體重下降、惡心、腸梗阻及阻塞性黃疸 GIST臨床表現癥狀胃腸道

8、間質瘤的檢查方法方法內窺鏡及內鏡超聲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方法內窺鏡及內鏡超聲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造影腹平片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造影腹平片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十二指腸GIST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十二指腸GISTCT分型黏膜下型 腫瘤自黏膜下向腔內生長,有蒂與管壁相連,CT表現為基底與胃腸管壁相連,向腔內生長的腫塊。肌壁間型CT表現腫瘤同時向腔內外生長。漿膜下型腫瘤自漿膜下向壁外生長,CT表現為外生型。胃腸道外型腫瘤起源于胃腸道管壁以外的腹內其它部位,如網膜等,CT表現為腹腔內孤立的軟組織腫塊。 CT分型黏膜下型 腫瘤自黏膜下向腔內生長,有蒂與管壁相連,C患者,男,71歲,體檢時偶然發(fā)現

9、腹腔腫物,無任何不適。從兒童至老年發(fā)病年齡范圍廣泛,無性別差異,75% 發(fā)生在 50歲以上人群胃腸道其它部位(食管、網膜、腸系膜) 5%60%70%伴有CD34染色陽性預計中國每年的發(fā)病人數在2000030000例“TorricelliBernoulli征”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Mitotic countGIST的癥狀與腫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長方式有關詢問病史1年前出現一次便血,量約1000ml,曾輸血400ml,后出現兩次黑便,應用止血藥后癥狀消失,曾檢查胃鏡、結腸鏡,見盲腸區(qū)有散在出血點,其他部位未見異常,否認結核、肝炎及外傷病史,無藥物食物過敏史。CT所見左中腹富血供

10、腫塊,與空場起始部關系密切,其內見大量壞死。Mitotic countIntermediate riskCT診斷小網膜囊區(qū)富血供腫塊,與胃壁關系密切,考慮間質瘤可能。CT所見左中腹富血供腫塊,與空場起始部關系密切,其內見大量壞死。腫塊內部密度均勻或不均勻,較大腫塊易液化、壞死、囊變。最常見的癥狀是腹部隱痛不適漿膜下型腫瘤自漿膜下向壁外生長,CT表現為外生型。胃腸道外型腫瘤起源于胃腸道管壁以外的腹內其它部位,如網膜等,CT表現為腹腔內孤立的軟組織腫塊。CT影像學特點向腔內外生長,境界清晰的腫塊,呈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腫塊內部密度均勻或不均勻,較大腫塊易液化、壞死、囊變。增強掃描腫塊因富于血供,

11、呈明顯均勻或不均勻強化,內部壞死、液化區(qū)無強化。部分腫塊可見“TorricelliBernoulli征” 表現為直徑大于5cm腫塊,其內見壞死,可與空腔臟器相通,氣體進入腫瘤內形成此征象??砂橛兄車M織侵犯或遠處轉移,常見肝臟、腹膜、系膜等轉移,但淋巴結轉移較少見?;颊?,男,71歲,體檢時偶然發(fā)現腹腔腫物,無任何不適。CT影“TorricelliBernoulli征” “TorricelliBernoulli征” 小網膜間質瘤小網膜間質瘤空腸間質瘤 空腸間質瘤 惡性征象 解剖部位約70胃GIST多傾向于良性,而約50小腸GIST多傾向于惡性. 腫瘤較大,最大徑5cm,形態(tài)不規(guī)則,內部密度不均勻

12、,有壞死,增強后不均勻強化,提示腫瘤惡性傾向. 腫瘤浸潤鄰近組織、器官,或伴有網膜、系膜、腹膜、肝臟轉移均提示惡性. 腫瘤組織有絲分裂率(510)/50高倍鏡視野,高度提示惡性. 惡性征象 解剖部位約70胃GIST多傾向于間質瘤的診斷診斷標準光鏡下由梭形細胞或上皮樣細胞或兩者混合組成免疫組化的病理學標準CD117染色陽性(CD117陰性者2%)60%70%伴有CD34染色陽性注明穿刺活檢僅用于無法手術而需要獲取病理信息而決定進一步治療的情況下間質瘤的診斷診斷標準60%70%伴有CD34染色陽性免疫組化顯示CD34(+)和CD117(+)GIST的癥狀與腫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長方式有關Interm

13、ediate risk詢問病史1年前出現一次便血,量約1000ml,曾輸血400ml,后出現兩次黑便,應用止血藥后癥狀消失,曾檢查胃鏡、結腸鏡,見盲腸區(qū)有散在出血點,其他部位未見異常,否認結核、肝炎及外傷病史,無藥物食物過敏史。GIST的癥狀與腫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長方式有關浸潤到消化腔道內表現為潰瘍或出血,大約1/3的患者可出現胃腸道出血腫塊內部密度均勻或不均勻,較大腫塊易液化、壞死、囊變。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60%70%伴有CD34染色陽性無消化道癥狀,大小便無異常。無消化道癥狀,大小便無異常。腫塊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CD117染色陽性(CD117陰性者2%)Intermediate risk50%70%的患者腹部可觸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