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早期哲學課件_第1頁
古希臘早期哲學課件_第2頁
古希臘早期哲學課件_第3頁
古希臘早期哲學課件_第4頁
古希臘早期哲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西方哲學史第一章 古希臘早期哲學01伊奧尼亞派03愛利亞派02畢達哥拉斯派04原子論本章概要從人的認識發(fā)展過程看,古希臘哲學脫胎于神話。希臘人最初是通過神話來理解和反映他們周圍的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出堪稱各民族神話中最為完整和系統(tǒng)的神話,分別以荷馬史詩中的諸神和奧爾弗斯教為不同傾向。在早期希臘神話中,自然界和社會都沒有自身的秩序和規(guī)則,較晚出現(xiàn)的赫西俄德神譜中已有“起源”、“秩序”和“命運”等決定論的觀念。荷馬像奧林匹斯諸神酒神精神赫西俄德神譜 赫西俄德的神譜描寫了宇宙的形成和諸神的譜系。希臘諸神是人格化的自然物或自然力量。眾神之首宙斯是雷電之神,波塞冬是海洋神,哈德斯是冥神,阿波羅是太陽神,等等。

2、眾神住在希臘最高的奧林波斯山上。他們長生不老,支配著自然力量,主宰著人間禍福。然而,他們也有道德缺陷,和人一樣有虛榮心、妒忌心和復(fù)仇心,貪圖享受,爭權(quán)奪利,也常常偷情。公元前6世紀左右,自然哲學家突破了神話的虛構(gòu)傳說,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叭藗冇捎隗@異而開始研究哲學”,乃至“萬物生成的題”。古希臘獨有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激發(fā)了古希臘人對自然奧秘的好奇和探索。最早一批哲學家思考的宇宙起源和萬物本原即“自然”(physis),希臘哲學的原初形態(tài)因而表現(xiàn)為自然哲學?!白匀弧奔仁亲鳛槭挛锟偤偷摹笆澜纭被颉坝钪妗保╟osmos),也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本原” (arche);本原既是世界的起源,也是世界中事物存

3、在和運動的原因。恩格斯說他們的思想是“原始的自發(fā)的唯物主義”,“在這種哲學中辯證思維還以原始的樸素的形式出現(xiàn)”。西方哲學綿延不斷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傳統(tǒng)得益于這個充盈的源頭。 第一節(jié) 伊奧尼亞派01“水本原說”02“無定說”03“氣本原”說04赫拉克利特的樸素辯證法一、泰勒斯 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約公元前585前584)是米利都派創(chuàng)始人。他出身于望族,早年曾到埃及學習科學知識,回來后從事幾何、天文、氣象等方面的研究,成為當時的“七賢”之一。傳說他成功地預(yù)測了日食,用水利工程幫助軍隊渡河。水本原說泰勒斯首先思考“世界本原是什么”這個哲學問題。他的回答是:水是萬物的本原。并給出了兩方面的理由

4、: 1.水有滋養(yǎng)萬物的作用。 據(jù)亞里士多德說:“他得到這個想法,也許是由于觀察到萬物都以濕的東西為養(yǎng)料,熱本身就是從濕氣里產(chǎn)生,靠濕氣維持的(萬物由此產(chǎn)生的東西即是本原)。這是引起他的想法的一個事實。另一個事實是:萬物的種子都有潮濕的本性,而水是潮濕本性的來源。 2.泰勒斯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飄浮在水上的圖式,用水的搖晃解釋地震現(xiàn)象。泰勒斯推想,如果天上也充滿著水,大地上下均為水所環(huán)繞,那么世界的原初狀態(tài)只是水,大地以及其上的事物都是后來從水中產(chǎn)生的。他用水滋養(yǎng)種子、培育生命等經(jīng)驗事實來證實他的推想。對水本原說的評價:如果說,泰勒斯的“水本原”說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幼稚的,那么,他試圖借助經(jīng)驗觀察

5、和理性思維來解釋世界,則表現(xiàn)出哲學思維的本質(zhì)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他被稱為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位哲學家是當之無愧的。二、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約公元前570)是泰勒斯的學生,米利都派第二位代表人物。據(jù)說他據(jù)說他曾率領(lǐng)使節(jié)團到斯巴達,在那里對斯巴達人提出兩項他的偉大發(fā)明日晷與世界地圖。并曾經(jīng)擔任過一個米利都殖民地的領(lǐng)袖。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圖“無定”說阿那克西曼德看到“水本原”說的局限性,認識到世界萬物及性質(zhì)的多樣性不能被歸結(jié)為某一特定的物質(zhì)形態(tài)和屬性,“水本原”可以解釋事物的濕性,但卻不能解釋火的熱性、土的干性、氣的冷性;反之亦然。他認為:“在火、氣、水、土之中任

6、何一種都不能生成萬物?!彼摹盁o定”說的主要內(nèi)容有: 1. 他把生成萬物的本原稱作“無定”(apeiron),因為它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 可以這樣理解他的想法:世界的原初狀態(tài)是各種事物與性質(zhì)共生共處的狀態(tài),就像周易描述宇宙那種“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的混沌狀態(tài)。假使最初有相反的東西,它們也會相互抵消、中和,因而必然呈現(xiàn)出無差別、無規(guī)定的狀態(tài);單個事物只有在脫離出這個整體的情況下才表現(xiàn)出特定的性質(zhì),才表現(xiàn)出與其他事物的對立。2. 阿那克西曼德把“無定”分化為萬物的過程當作生成,把與之相反的萬物歸復(fù)于“無定”的過程當作消亡,生成與消亡共同構(gòu)成世界的運動。 3. 他提出“補償原則”,用以解釋一些事物的生成

7、伴隨著另一些事物消亡的必然性和原因。 根據(jù)這個原則,從“無定”中分離出事物的生成過程是對“無定”的損害,因而一些事物必須回歸“無定”作為補償,這是“時間的安排”和“報應(yīng)”,“根據(jù)必然性而發(fā)生”。對無定說的評價:在古希臘語里,“原因”和“有罪責”是同一個詞(aitia),阿那克西曼德用補償罪責的涵義第一次表達了古希臘人循環(huán)往復(fù)的因果觀。三、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約公元前570年前526年)古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第三位學者,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他繼承了前兩位米利都學派哲學家的傳統(tǒng),也是該學派最后一位哲學家?!皻獗驹闭f1. 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找到了一種可以轉(zhuǎn)化為其他

8、性質(zhì)的普遍性質(zhì),這就是氣的性質(zhì)。 “氣的形狀是這樣:當它處于最平穩(wěn)的狀態(tài)時,不為視力所見。但加熱、變冷、潮濕及運動時就呈現(xiàn)出來。” 2.氣有冷和熱兩種性質(zhì),以及與之對應(yīng)的濃聚合稀疏兩種運動。 “它通過濃聚和稀散表現(xiàn)出區(qū)別:當它發(fā)散而稀疏時,便生成了火。再者,風是濃聚起來的氣;通過凝結(jié),氣就變成云;凝結(jié)的程度再高一些,便成為水;更高些則凝結(jié)形成大地;當氣濃聚到最密集的程度時即成石頭。這樣看來對立,即熱和冷是生成的最有力的因素。對“氣本原”說的評價:“氣本原”說綜合了“水本原”和“無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無定”的不定形和無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氣和水一樣具有特定的性質(zhì)。0102阿那克西曼德不承認

9、一種性質(zhì)可以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性質(zhì),因而不賦予本原任何特定性質(zhì)。03這種生成觀是典型的轉(zhuǎn)化生成觀,與阿那克西曼德的分離生成觀有所不同??梢哉f,米利都派是古希臘哲學第一個派別,是西方哲學史的開端。它第一次提出萬物本原的問題,第一次從自然界本身的物質(zhì)形態(tài)說明世界的統(tǒng)一性和生成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重要突破。米利都派思想是自發(fā)的樸素唯物主義,為后來的唯物主義奠定了基礎(chǔ),但是他們沒有完全擺脫原始宗教迷信的束縛,不能徹底理解思維與物質(zhì)的關(guān)系。四、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約公元前504前501)是一位富傳奇色彩的哲學家,愛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伊奧尼亞地區(qū)愛菲斯城邦的王族,本來

10、應(yīng)該繼承王位,但據(jù)說他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jīng)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dǎo)希臘文化。著有論自然一書,現(xiàn)有殘篇留存。從這些殘篇來看,他以箴言表達思想觀點,大有先知風格。據(jù)說,他故意把書寫得晦澀難懂,以免被民眾所輕視。現(xiàn)存殘篇基本保留了他的宇宙觀、自然觀和倫理觀?!盎鸨驹闭f1.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本原”說,認為:“這個世界,對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樣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現(xiàn)在、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這段話里的“本原”有兩層意思:一是火的活動狀態(tài)(活火),即火的燃燒和熄滅;二

11、是世界秩序,是永恒不變的原則,決定著火的活動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著自身的同一。2. 火與萬物之間的循環(huán)轉(zhuǎn)化被說成是火的運動:火轉(zhuǎn)化成萬物是火的消耗和熄滅,萬物轉(zhuǎn)化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燒。3. 火的運動是符合自身本性的運動。 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說認為,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態(tài),它是世界的開端和歸宿,內(nèi)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則,它決定著世界運動的方向(生成或歸復(fù)),控制著運動的節(jié)奏,支配著火與萬物之間循環(huán)往復(fù)的轉(zhuǎn)化。外在的本原可生可滅,變動不居,內(nèi)在的本原是不變的同一原則,在各種形態(tài)(包括不是火的形態(tài))的事物之中起作用。評價:赫拉克利特是一位樸素唯物主義者,但他的本原觀比米利都派的思想更

12、加復(fù)雜,他沒有簡單地把世界的本原歸結(jié)為某一種變化狀態(tài),而是在一與多、永恒和變化的關(guān)系中把握本原。邏各斯赫拉克利特用“邏各斯”(logos)這一概念來說明事物的本原。邏各斯的原義是“話語”,赫拉克利特用它專門表示“說出的道理”,并且認為正確的道理表達了真實的原則。邏各斯是人所認識的道理,它可被理解為“理性”和“理由”,這是邏各斯的主觀意義。邏各斯又是世界的本原,它又可被理解為“原則”、“規(guī)律”等,這是邏各斯的客觀意義??陀^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認為,客觀的邏各斯就是上面談及的“世界秩序”,是控制萬物生滅的“一定分寸”的火。火的運動所造成的萬物的生成與毀滅是可感的,但支配可感運動的邏各斯卻是不可感的。

13、他有句名言:“自然喜歡躲藏起來。”這里的“自然”作“本性”解,意思是:事物運動的內(nèi)在本性(邏各斯)是看不見的。 邏各斯是因火的自身變化而造成事物之間轉(zhuǎn)化的原則。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的構(gòu)成是不足,焚燒則是多余;火在升騰中判決和處罰萬物。這里的“判決和處罰”暗示著萬物要償還它們生成時對火的損害之意,與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補償原則”意思相近。主觀邏各斯主觀的邏各斯是符合客觀邏各斯的思想和真理。赫拉克利特說:“思想是最大的優(yōu)點,智慧就在于說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奔热灰磺惺挛镒儎硬痪?、處于永恒的生成變化狀態(tài),真理的話語也應(yīng)是“既是又不是”的判 斷。赫拉克利特著作的殘篇里充滿了這類格言。

14、樸素辯證法赫拉克利特用直觀樸素的例子,說明了生成中的事物之間有以下的關(guān)系:對立面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比如,醫(yī)生治病所用的惡的手段(割、燒等)和善的效果,圓周上的終點和起點,上行與下行的道路,這些對立的方面是統(tǒng)一的。對立面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事物無時無刻不朝向自己的對立面轉(zhuǎn)化,當我們肯定一個事物是如此這般時,它已變化成另外一個事物,“一切皆流,萬物常新”,“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對立面的對立是事物轉(zhuǎn)化運動的動力。對樸素辯證法的評價阿那克西曼德看赫拉克利特推測出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的一致性,以及事物的生成、轉(zhuǎn)化、和諧、同一和相對的辯證關(guān)系。他對真理的認識和表述采取“既是自身,又不是自

15、身”的辯證形式。比如:“我們踏進又不踏進同一條河,我們存在又不存在”,“不死者有死,有死者不死”,“唯有智慧是一,它既不愿意又愿意被人稱之為宙斯”。他關(guān)于事物矛盾、對立以及統(tǒng)一、和諧關(guān)系的論述充滿辯證思想,他的辯證法是自發(fā)的,但內(nèi)容豐富,具體生動。列寧 評價說:“把赫拉克利特作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來闡述,那是非常有益的?!?第二節(jié) 畢達哥拉斯派01“數(shù)本原”說02宇宙的觀念03靈魂的凈化與和諧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約公元前532前531)生于伊奧尼亞海域的薩摩斯島,青年時可能接觸過米利都派的學說。40歲時因不堪忍受僭主統(tǒng)治而移居意大利南部的克羅頓城邦,在那里建立了一個兼有宗教

16、、政治和學術(shù)特征的秘密團體。畢達哥拉斯沒有著作,他的學說在學派內(nèi)部以秘傳方式傳播,并從中衍生出一些宗教信條和禁忌,他的弟子分成恪守信條的信條派和從事學術(shù)研究的數(shù)理派。畢達哥拉斯試圖把神秘宗教與哲學思辨結(jié)合在一起,表現(xiàn)出原始唯心主義的傾向?!皵?shù)本原”說1. 畢達哥拉斯派認為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數(shù)是眾多、不變的,強調(diào)世界萬物的數(shù)學規(guī)定性。 畢達哥拉斯派強調(diào)“數(shù)本原”的理由是,“在數(shù)目中間發(fā)現(xiàn)了許多特點與存在事物以及自然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事物相似之處,比在火、土或水中找到的更多”。就是說,一切事物的性質(zhì)都可以被歸結(jié)為數(shù)的規(guī)定性,一個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種物理屬性,但卻不能沒有數(shù)的規(guī)定性。因此,適用于萬物的本原不

17、是具有某種物理屬性的物質(zhì),如水、氣、火,而是數(shù)。2.畢達哥拉斯派理解的“數(shù)本原”,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數(shù)字是構(gòu)成事物的基本單元和幾何結(jié)構(gòu),l是點,2是線,3是面,4是體。第二類是數(shù)學關(guān)系,規(guī)定了事物的對立和比例關(guān)系,如有限和無限、奇數(shù)和偶數(shù)、一和多、直線和曲線、正方形和長方形。第三類是用數(shù)字代表的自然和社會的抽象原則,如右和左、靜和動、明和暗、善和惡?!皵?shù)本原”說評價畢達哥拉斯派認為數(shù)先于有形事物而存在,為唯心主義開辟了道路;但“數(shù)本原”不完全是抽象原則,也有幾何結(jié)構(gòu)。亞里士多德批評畢達哥拉斯派混淆了數(shù)字單元和有體積的物理質(zhì)點,這是他們理論的缺陷。畢達哥拉斯派所說的數(shù)僅限于當時所知的自然數(shù),

18、按照數(shù)字與幾何形狀相對應(yīng)的想法,這意味著構(gòu)成任何幾何形狀的線段都有公度。然而,畢達哥拉斯定理所規(guī)定的直角三角形邊長在很多情況下卻無公度。在沒有無理數(shù)概念的認識條件下,畢達哥拉斯派的“數(shù)本原”理論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所否定。現(xiàn)在一些研究者認為,理論上的矛盾是導(dǎo)致畢達哥拉斯派瓦解的一個重要原因。宇宙的觀念畢達哥拉斯派的一個貢獻是首次使用了“宇宙”這個詞。 “宇宙”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總和,二是指天地間的秩序。恩格斯評論說:“這樣就第一次表述了宇宙的規(guī)律性?!碑呥_哥拉斯派以數(shù)字10代表完滿,但作圓周運動的天體只有9個,他們于是構(gòu)想出第10個星體,名曰“對地”;意思是它與地球?qū)α?,其上下?/p>

19、右、白晝黑夜皆與地球相反。這意味著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畢達哥拉斯派把宇宙看作和諧的球體:宇宙中央是“宙斯的祭壇”,10個天體拱衛(wèi)中心作永恒的圓周運動。天體的運行服從數(shù)學關(guān)系。這種以數(shù)學關(guān)系為宇宙秩序的思想對古代天文學發(fā)展有積極的意義。靈魂的凈化與和諧畢達哥拉斯派的靈魂觀混合了神秘宗教和他們的哲學,其宗教來源于奧爾弗斯教派的靈魂轉(zhuǎn)世說(一說來自埃及)。根據(jù)這種古老的靈魂觀,一切生物都有靈魂,靈魂不朽,靈魂可由一個身體轉(zhuǎn)移到另一個身體;為了生前不失去靈魂,或死后重新獲得靈魂,人需要凈化自己的靈魂。畢達哥拉斯派認為人和動物同類,因而禁食動物,只用素食獻祭。傳說畢達哥拉斯有一次在挨打的幼犬的哀鳴中辨別出

20、已故朋友的聲音。畢達哥拉斯派力圖使宗教的靈魂觀與哲學觀念相調(diào)和。他們認為靈魂之所以不朽,原因在于它們處在永恒運動之中,如同日月星辰等天體。他們中有些人認為靈魂是“空氣塵埃”,可與幾何點相類比。畢達哥拉斯最重要的格言有兩條: “什么是智慧?數(shù)目。什么最美好?和諧?!?1.和諧首先是數(shù)目的性質(zhì),但數(shù)目的和諧可以感染和凈化靈魂,使靈魂處于同樣的和諧狀態(tài)。 2.靈魂達到和諧的途徑是音樂和哲學。音樂通過和諧音調(diào)的感染凈化靈魂,而哲學通過對數(shù)目的和諧的思考凈化靈魂。“哲學”即“愛智慧”(philo-sophia)。畢達哥拉斯派把愛智慧作為凈化靈魂的思辨活動,追求靈魂脫離肉體的迷狂,可謂神秘主義哲學的始祖。

21、 第三節(jié) 愛利亞派01色諾芬尼02巴門尼德”03芝諾悖論04麥里梭悖論愛利亞派因活動于意大利南部城邦愛利亞而得名,流行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紀。這一派別主張的世界本原是“不變的一”,與主張本原是“變化的一”的伊奧尼亞派以及主張本原是“不變的多”的畢達哥拉斯派都不同。愛利亞派擅長邏輯論辯,指出對手結(jié)論中隱藏的悖論,其中既有辯證法因素,但也有一些詭辯之處。希臘哲學論辯成風,就是因為愛利亞派的推波助瀾,促進了哲學思維的深化和系統(tǒng)化。一、色諾芬尼色諾芬尼(Xenophanes)與阿那克西美尼同時,鼎盛年約在公元前540年;另一說他的鼎盛年約在第40屆奧林匹克賽會期間,即公元前620至公元前617年,早

22、于泰勒斯。無論如何,他的貢獻可與泰勒斯相媲美:正如泰勒斯提出的“世界本原是什么”的問題首先突破了神話世界的窠臼,色諾芬尼對神人同形同性論的批判開始動搖了神話的基礎(chǔ)。理神論1.色諾芬尼認為,神話里的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象出來的。2.他指出了神人同形同性的荒謬性。 各民族有不同的外表和性格,按照自己形狀和性格想象出來的神的觀念是相對的:埃塞俄比亞人說他們的神是黑皮膚、扁鼻子;特拉基人卻說他們的神是藍眼睛、紅頭發(fā)。既然每一類人都有各自的造神理由,為什么不能設(shè)想動物也按照它們的形象和本性造神呢?這些觀點包含著這樣的論辯:想象神有與人同樣的形象必然導(dǎo)致荒謬。3.諾芬尼得出結(jié)論說,神是一個沒有形象的存在

23、。4.神是唯一的、不變的世界本原。作為世界主宰的神必須是絕對的。評價:色諾芬尼所說的“神”是唯一的,不變的本原,是世界最高原則的代名詞。除極少例外,后來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神都是統(tǒng)攝世界萬物的、非人格的原則、原因或?qū)嶓w,是人的理智所能認識的最高對象。這一肇始于色諾芬尼的傳統(tǒng)可被稱為“理神論”(deism,來自拉丁文的deus),有別于崇拜人格神的“有神論”(theism,來自希臘文的theos)。在后來的發(fā)展中,理神論有泛神論、自然神論等形態(tài),發(fā)展為取代有神論的宗教信仰和盲目崇拜的理論學說。二、巴門尼德巴門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約公元前500)是色諾芬尼的學生,同時也受到畢達哥拉斯派的

24、影響,愛利亞派的主要代表者。他在著作殘篇論本性中,把色諾芬尼的唯一、不變的神轉(zhuǎn)變?yōu)?“不變的一”的“存在”概念,并作出真理與意見、是與非是、思想與存在、動與靜、一與多的區(qū)分,為古希臘羅馬哲學開辟了形而上學的發(fā)展方向。真理與意見的區(qū)分巴門尼德提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的區(qū)分。首先,兩者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認識能力:意見之路依靠眾人的習慣,依靠感覺,“以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和舌頭為準繩”;而真理之路則依靠理智進行辨析和思考。第二,兩者是理智和感覺所認識的兩種不同對象:真理之路通往“圓滿的”、“不動搖的中心”,而意見的對象“不真實可靠”;巴門尼德用“光明”和“黑暗”比喻真理對象和意見對象的根本對立。最后

25、,兩者達到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意見之路上的人“心中不知所措”,像“聾子和瞎子一樣無所適從”;而真理使人確定知道所學的各種事情,“用你的心靈牢牢地注視那遙遠的東西,一如近在眼前”。巴門尼德認為,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歸根到底是兩種思維方式的分歧。第一條:是者為是,不可能不是,這是確信的道路,因為它遵循真理。是者不是,不是者必然是。我告訴你,此路不通。巴門尼德激烈地批判那種認為“是和非是既相同又不相同”和“一切都朝向自己的反面”的觀點。在他看來,這無異于“不能分辨是非”和“兩頭彷徨”。不難看出,這些批判所針對的恰恰是赫拉克利特。第二條:“存在”概念的辨析1. 巴門尼德所說的“是”包括希臘文“是”動詞的不定

26、式(einai)、第三人稱單數(shù)(estin)和中性現(xiàn)在分詞(eon)?!笆恰眲釉~及其名詞形式在希臘文中兼有系詞的語法功能和表示“存在”概念或指示事物存在的指稱功能。巴門尼德利用希臘文的這一特點,用邏輯論辯的方式,把形而上學思維方式轉(zhuǎn)變?yōu)殛P(guān)于世界本原的存在論。 2. 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 。 巴門尼德說“不是者必然是”行不通時,他的意思是說,“不是者”是不能進行思想和表達的。因為“能夠被說和被想的與存在是同一個東西”。這一觀點通常被概括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巴門尼德首次提出“思想與存在同一性”的原理,理由是思想需要通過系詞“是”來判斷,而思想的對象是“存在”,思想的表述和思想的對象是同一個東

27、西。巴門尼德把“是”的系詞功能與實際存在混為一談,把思想的形式等同于思想的對象,他所說的“思想與存在同一性”其實是在思維基礎(chǔ)上唯心主義的同一性。在巴門尼德的論辯中,“是”的意義是關(guān)鍵。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思辨哲學家混淆語言和存在時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正像哲學家們把思維變成一種獨立的力量那樣,他們也一定要把語言變成某種獨立的特殊的王國?!彼麄冞€指出,在“哲學幻想中”,某些思想家要“尋找這樣一個詞,這個詞作為詞構(gòu)成可尋覓的過渡,這個詞作為詞不再單純是詞了,這個詞用神秘的超語言的方式指出從語言走到它所指示的現(xiàn)實客體的道路”。因此,巴門尼德“用神秘的超語言的方式”,從“是”的意義過渡到外部存在

28、。形而上學世界觀巴門尼德說的“存在”概念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個概念。并且他認為,本原的意義和性質(zhì)只能由理性思辨和邏輯論辯來把握。首先,巴門尼德證明存在不生不滅。 他假設(shè)存在是被生成出來的,提出那么它是如何、從哪里生成出來的呢?只有兩個可能的答案:或者“有生于有”,或者“有生于無”;但兩者都不可能。前者將導(dǎo)致無窮倒退,后者自相矛盾。他推論認為:“存在既不是過去又不是將來,因為它全部是現(xiàn)在。如果它是過去,那么它現(xiàn)在不復(fù)存在;如果它是將來,那么它尚待存在;在這兩種情況下,它都什么也不是;因此,存在只能是現(xiàn)在,并且永遠保持著同樣狀態(tài);就是說,存在是不滅的。其次,巴門尼德證明存在是“連續(xù)的一”。 他認為存

29、在不可分割,它是完全相同的;它也不會或多或少,這將阻礙它的聯(lián)結(jié),它充滿著全部的是,因而是整個連續(xù)的。他從系詞“是”在所有判斷中相同的語法功能過渡到無所不包的有形存在,認為存在的各個部分都是完全相同的,不能在某一位置上大一點或小一點;這就是說,各部分的位置與中心位置的距離相等,就“好像一個滾圓的球體”,其他形狀或無形狀都將妨礙是的聯(lián)結(jié)。 存在的一既是時間上連續(xù)的一,又是空間上整體的一;存在的不變既是不生不滅,又是靜止不動。三、芝諾悖論芝諾生活在古代希臘的埃利亞城邦。他是埃利亞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Parmenides)的學生和朋友關(guān)于他的生平,缺少可靠的文字記載。柏拉圖在他的對話巴門尼德篇中

30、,記敘了芝諾和巴門尼德于公元前5世紀中葉去雅典的一次訪問。其中說:“巴門尼德年事已高,約65歲;頭發(fā)很白,但儀表堂堂那時芝諾約40歲,身材魁梧而美觀,人家說他已變成巴門尼德所鐘愛的了?!薄岸址ā?運動著的事物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先要完成全程的1/2;在達到1/2處之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分割,乃至無窮,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地。“阿基里和烏龜賽跑” 設(shè)想奧林匹克賽跑冠軍阿基里和烏龜賽跑,烏龜先爬一段路程;當阿基里跑完這段路程時,烏龜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當阿基里跑完這一段時,烏龜又再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無窮,阿基里永遠也趕不上烏龜。這個悖論說明:運動中事物沒有快慢之分。 AAAA BBB

31、B CCCC 起點 終點“飛矢不動” 飛矢在一段時間里通過一段路程,這一段時間可被分成無數(shù)時刻;在每一個時刻,箭矢都占據(jù)著一個位置,因此是靜止不動的;就是說,它停駐在這段路程的各個不同位置上,而不是從一個位置飛至另一個位置?!斑\動場” 設(shè)有三排大小相同、數(shù)目相等的事物,如下圖所示: A = 靜止的物體 B = 從起點到終點運動的物體 C = 從終點到起點運動的物體設(shè)B、C兩排事物運動速度相同,那么,B到達終點的時間與C到達起點的時間相等,但B系列的運動時間是C系列運動時間的一半,或者說,C系列的運動時間比B系列運動時間多一倍。故有“一倍時間等于一半時間”的悖論。評價:除“運動場”悖論純屬數(shù)學游

32、戲,其余三個悖論的文字內(nèi)容可用無窮收斂數(shù)列表示。如二分法表示的是1,1/2,1/4,1/81/2n(n趨向無窮大)的等比數(shù)列。雖然數(shù)學計算的結(jié)果也可以顯示這些悖論的錯誤,但它們卻不是簡單詭辯。芝諾悖論在人們習以為常的運動現(xiàn)象中,揭露連續(xù)和間斷、無限和有限、整體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學家關(guān)于一和多、不變和變關(guān)系的討論。芝諾悖論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它的根源是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矛盾:他用辯證思維方式揭露運動中的矛盾,而用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否定運動。四、麥里梭悖論麥里梭(Melissus,鼎盛年約在公元前441年),古希臘哲學家,愛利亞學派,著有實在論。在哲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對“存在”的性質(zhì)

33、進行了正面論證。面對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等人對巴門尼德的挑戰(zhàn),麥里梭堅持“存在為一”的學說,但超越了巴門尼德關(guān)于存在是球形的思想。他指出,如果認為存在是有形體,或是運動變化中的“多”,那么就會有以下三個悖論: (1)“存在有形狀”的悖論 存在無始無終,不生不滅,因而在時間上是無限的。如果存在有形狀,那么它有部分,至少是“二”;“如果它是二,必定不能是無限的,而只能相互限制”。存在有形狀與它的無限相矛盾,因而是不可能的。(2)“存在變化”的悖論 事物的可感性質(zhì)多種多樣,變化不居,或冷或熱,或軟或硬,或生或死;但存在不會變化;如果它變化了,那么所是的東西將消失,什么都不是的東西將成為存在。這是

34、不可能的。因此,所有變化的性質(zhì)是欺人的外觀,只有不變的存在才是真實的。 (3)“存在運動”的悖論 非存在是什么都不是的虛空,而存在是無所不在的充實。區(qū)分非存在和存在的標準是看它是否充實,而“區(qū)別是否充實的標準是:如果一個東西移進移出,那么它不充實;如果它既不移進,也不移出,那么它就是充實的”。既然存在是充實的,那么它必不運動。評價: 麥里梭悖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邏輯悖論,而是對存在是“變化的多”觀點的反駁,以維護愛利亞派認為存在是“不變的一”的立場。而這一悖論從反面啟發(fā)對手,促使他們提出關(guān)于存在是“變化的多”的新論證和新觀點。 第四節(jié) 原子論01原子論的前驅(qū)02原子和虛空03必然與偶然04感覺與

35、理智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的唯物主義形成一種新的見解,認為本原是眾多物質(zhì)微粒,它們構(gòu)成復(fù)雜多樣的感性事物。亞里士多德把這種本原觀稱作“元素論”“元素”(stoichenon)的原意是“字母”,代表不可分割的單元。元素是物質(zhì),具有物理性質(zhì),因此不是畢達哥拉斯派所說的數(shù);元素是不可感的物質(zhì)微粒,因此也不是伊奧尼亞派所說的物質(zhì)整體狀態(tài)。元素或是“四根”,或是眾多的“種子”,或是“原子”。“四根”說和“種子”說可謂是原子論的理論前驅(qū)。一、原子論的先驅(qū) 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說的是恩培多克(Empedocles,約前495前435)。他出生在西西里,是堅定的民主派,政治活動培養(yǎng)了他的雄辯才能,亞里士

36、多德推他為“修辭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同時也是一名醫(yī)生,著有醫(yī)書,對生命現(xiàn)象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八母f”維持生命的呼吸氣固體部分土火血液水液體部分 四根說的主要內(nèi)容:1. 恩培多克勒認為,火、氣、水、土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 2. 針對巴門尼德主張的“不變的一”,恩培多克勒提出了“雙重道理”:根“從多中產(chǎn)生出一,當一瓦解時又變?yōu)槎唷薄?“從一中生多”和“從多中生一”分別是可感事物的生成和朽滅的原因。但根在變化中不變,保持同樣的數(shù)目,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既不擴大也不縮小,全體的每一部分都“既不缺又不盈”。3. 從一到多和從多到一的運動是無休止的循環(huán),世間萬物的演化永

37、無止境。同時,根的循環(huán)是有序的,各類根隨著時間的變更而輪流取得優(yōu)勢。4. “四根”加“愛”和“恨”,恩培多克勒實際上認為本原在數(shù)量上是六個。 恩培多克勒認為,四根自身并沒有組合與分離的能力,它們之間分合需要外部的力量;“愛”的力量使根相互眷戀,“恨”使根相互爭斗?!皭邸焙汀昂蕖钡南ED文原意是“友好”和“爭吵”。他用人的情感來類比自然的合力和斥力;愛與愉悅和美相關(guān),恨與痛苦和丑相關(guān)。評價: 亞里士多德說,恩培多克勒首次提出以善和惡為本原。實際上,“愛”和“恨”只是對物質(zhì)組合和分離力量的修辭學比喻,并不能說明恩培多克勒就混淆了人的道德與自然本原。但他假定“四根”以外的能動力量來說明“四根”的運動變

38、化,這反映了樸素唯物主義直觀的局限性種子說阿那克薩戈拉提出“種子”說的是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約前500前428)。他出生于小亞細亞地區(qū),20歲左右時來到雅典,在那里講授哲學達30年之久。他是第一個把哲學引入雅典的人。民主派領(lǐng)袖伯里克利是他的學生和朋友,伯里克利的政敵以不敬神的罪名指控他,迫使他離開雅典。后來他回到伊奧尼亞,隱居于朗普薩柯。種子說的主要內(nèi)容有:(1)構(gòu)成萬物的細小粒子是種子。 阿那克薩戈拉的理由是,世界的原初狀態(tài)處在“萬物相混,不辨顏色”的混沌之中,后來分化出不同的部分。世界的分化在體積上無止境,再小的事物也可被分割為更小的組成部分。但無論如何分割,分布在較大部分

39、中的性質(zhì)和分布在較小部分中的性質(zhì)必然相同;否則的話,“毛怎能來自非毛,肉怎能來自非肉呢?”因此,他得出結(jié)論:我們雖然不能推斷組成世界的最小部分有多大,但卻可以肯定組成事物的最小單元有什么性質(zhì)。(2)種子的性質(zhì): 數(shù)量上無限多;在體積上非常細微;在種類上與可感性質(zhì)相同,“有各種形狀、顏色和氣味”。(3)阿那克薩戈拉和恩培多克勒一樣,認為分與合的能動力量在元素之外,他稱之為心靈(nous)。 “心靈”有兩個特征:一是靈魂在形體內(nèi)部起作用,而心靈獨立于形體,在有形事物之外起作用;二是靈魂有可感性質(zhì),而心靈是沒有可感性質(zhì)的精神,或彌漫于世界之中,或超越世界之外。二、原子和虛空原子論創(chuàng)始人是留基波(Le

40、ucippus),米利都人,生卒年代不詳。他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認為原子是構(gòu)成萬物的始基。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鼎盛年約公元前435)是原子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德謨克利特著述豐厚,拉爾修列舉他的著作目錄有4類70多篇。馬克思、恩格斯稱德謨克利特為“經(jīng)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意義上,列寧談?wù)摗鞍乩瓐D的和德謨克利特的傾向或路線的斗爭”。原子論者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 “原子”(atomon)的原意是不可分割,它被用來表示充實的最小微粒;“虛空”的意思與“充實”相反。 原子論者面臨麥里梭悖論的難題: 如果說原子為存在的話,

41、那么虛空就必須是非存在;如果放棄虛空的話,那么原子不能運動。 原子論者的唯一選擇是堅持非存在也是本原。 原子論者從事實出發(fā)論證存在和非存在同是世界本原。原子論的論證可被概括為下面四個步驟:一、以可感事實為標準,肯定存在的東西是多 二、討論分割充實所需要的條件,這就是虛空 如果沒有虛空,則充實的東西之間沒有間隙;如果沒有間隙,則充實的東西不會彼此分開而成為眾多的東西;同樣,如果沒有間隙,則充實的東西不會移動。既然充實的東西的眾多和運動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那么,虛空對于事物的存在和運動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說存在是充實,那么,存在不可能是不可分割的一;因為只有通過分割,才會產(chǎn)生出眾多的充實東西。三、確

42、定充實的最小單元四、從邏輯上分析?!按嬖凇辈坏扔谒堑臇|西,“非存者”不等于不是任何東西。如果說原子是存在,虛空是非存在,那么可以符合邏輯地說:“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是某些東西”“既有存在,也有非存在”他們同意愛利亞派的觀點,認為可感物體都可分割。但是,充實不會在分割中消失,存在不會變成非存在。可分割的充實物體必然是由不可分的充實物體組成的,這種不可分割的充實物體就是原子。原子是肉眼觀察不到的微粒,原子的存在是思想設(shè)定的。它既符合本原不生不滅的原則,又符合感覺到的生滅變化的事實。三、必然與偶然原子論者認為無數(shù)原子最初處于漩渦運動之中,重的原子在中央旋轉(zhuǎn),結(jié)合成大地,輕的原子被拋到外層。原子在旋轉(zhuǎn)

43、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狀的原子或因相互鉤連、糾纏而結(jié)合,或因錯開、脫落而分離。世間萬物因原子的結(jié)合而產(chǎn)生,因原子的分離而消失。德謨克利特把原子的漩渦運動稱作必然性,說“萬物都出于理由按必然生成”,“沒有什么事物是偶然生成的”。這里的“必然性”是指與“任意性”相對立的“必然原因”。按原子論的解釋,萬物生成的原因必然是原子運動,但原子運動產(chǎn)生出什么事物則是偶然的?!霸釉谔摽罩衼y作一團”。沒有理由可以說明原子必然地以這種方式,而不以那種方式結(jié)合在一起,必然產(chǎn)生出這一個事物,而不是那一個事物。原子的無序運動只能是偶然原因。原子的性質(zhì)原子的性質(zhì)只與充實和虛空相關(guān),而不像“根”和“種子”那樣具有豐富多樣的可感性質(zhì)。不可分;不可毀滅;永恒運動;形狀:各式各樣;大?。河写笥行。粩?shù)量:無限多;性質(zhì):相同 虛空是原子的運動場所四、感覺與理智流射說(1)除了原子和虛空之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