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PAGE PAGE 19【內容提要】北部邊郡與西南邊郡,由于地理環(huán)境、居民族屬以及戰(zhàn)略地位不同,漢王朝相應地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政策和開發(fā)措施。北部邊郡突出戰(zhàn)略防御,在經濟開發(fā)上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以突發(fā)式方式運作,投資規(guī)模大,短期效益明顯,但持續(xù)性不強,衰落得很快;西南邊郡重在政治治理,在經濟開發(fā)上,為漸進式發(fā)展,投資規(guī)模小,發(fā)展也很緩慢,但穩(wěn)定而持久。【摘要題】古代經濟史研究【關鍵詞】漢代/北部邊郡/西南邊郡/經濟開發(fā)【正文】漢代北部邊郡與西南邊郡,在時間上,是繼踵而設;在治理上,北部突出戰(zhàn)略防御,西南重在政治治理,由此導致漢王朝對其經濟開發(fā)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運作方式,這些不同,在很大程度上
2、是源于其居民族屬不同,在國家邊防戰(zhàn)略的地位不同以及民族治理的政策不同。一北部邊郡的設置,經過戰(zhàn)國時期“邊胡之國”秦、趙、燕之初創(chuàng),到秦統一后,“筑長城,因地制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千里”,1將原有秦、趙、燕之長城連貫為一,初步完善了北部邊郡體系。計有:隴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12個郡。這些邊郡的設置,使上述地帶第一次置于統一國家政權管轄之下。至漢武帝時期,在北部大規(guī)模開邊拓土“取河南地”、奪河西走廊、逐匈奴于幕北,“幕南無王庭”,2對北部邊郡分拆組合,新增了朔方、西河、安定、天水、金城、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定襄等10郡,加上原
3、有12郡,共計22郡,布于長城沿線,史稱“北邊22郡”。它們分別隸屬于涼州、并州、幽州監(jiān)察區(qū)。東漢以后,“州”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qū)劃,“三州”(幽、并、涼三州)成為北部邊郡之總稱。西南邊郡屬益州。它是以秦以來的“巴蜀四郡”(漢中、巴郡、廣漢、蜀郡)為基地逐步經營完善的,其大規(guī)模拓展是在漢武帝時期。武帝分別派唐蒙、司馬相如等人對西南夷進行經營,先后建立了犍為、牂柯、越雋、沈黎(前111前97),文山(前111前67),武都、益州等七郡。東漢以后,又別出“治民比郡”之蜀郡屬國、犍為屬國、廣漢屬國,同時增設永昌郡,最終形成12個郡國,完善了西南邊郡(國)體系。北部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較為復雜。從大的方面而言
4、,除黃土高原西部以外,主要的地理特征是干旱荒漠。居民以畜牧業(yè)為主,部落種群規(guī)模較大,主要有:匈奴、西羌、烏桓、鮮卑等諸多部族。由于游牧經濟的不穩(wěn)定性,“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為生業(yè),急則人習攻以侵伐”3,北部羌胡成為漢王朝最主要的邊患。正如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所云:“四夷之暴,其執(zhí)互強矣,匈奴熾于隆漢,西羌猛于中興。而靈獻之間,二虜(烏桓、鮮卑,筆者案)迭盛其陵跨中國,結患生人者,靡世而寧焉?!蔽鬟?、北邊萬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4構成兩漢時期的主要防線。西南邊郡,地處高原,崇山峻嶺,河谷縱橫,居民族屬眾多。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自大;其西靡莫之數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
5、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魃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揲榆,名為雋、昆明,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長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笮以北,君長以什數,徙、笮都最大;自笮以北,君長以什數,冉尨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尨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從司馬遷這段論述中我們可知:西南夷種族群落較多,規(guī)模較小。其經濟形式有農耕者,有半農半牧者,有游牧者。然其為患,卻遠不及北部游牧民族。后漢書西南夷列傳云:“其兇勇狡算,薄于羌狄,故陵暴之害不能深也。西南之徼,尤為劣焉”。由于北部邊郡與西南邊郡在漢王朝邊防戰(zhàn)略的地位不同,導致漢王朝對其治理與開發(fā)政
6、策產生差異。二北部邊郡,面臨羌胡等游牧民族,是農耕經濟與游牧經濟交互作用的主要地帶,對于防御武備有著特別重大之關系?!岸沃?,咸以兵馬為務”5治軍甚于治民。因而,北部邊郡太守擁有一支相當實力的常備軍。衛(wèi)宏漢舊儀稱:“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障塞烽燧,追虜”。不僅如此,漢王朝為了加強邊郡的防守,先后在邊郡地區(qū)增設了農都尉、屬國都尉、將屯將軍等機構分別率屯田兵、屬國兵、將屯兵協同邊郡太守,加強邊郡地區(qū)的防御。使邊郡地區(qū)通常保持30萬左右的常備軍。6為了維持在邊防軍事上的優(yōu)勢地位,漢王朝在后勤供給體制上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中,漢武帝時期不計成本地對邊郡進行大規(guī)模的突發(fā)式經濟開發(fā)就是集中體
7、現:(一)加強邊郡城防和道路建設漢武帝在新拓展的邊郡地區(qū),進行了大量的工程建設。史記平準書載元鼎六年“又數萬人渡河筑令居”。后漢書西羌傳:“初(漢武帝時)開河西,列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千里。”據陳夢家先生考證:“漢武帝由于防御匈奴與西羌,開發(fā)西域,在河套以西,用了短短12年時間,興建了規(guī)模巨大的三、四千里障塞亭燧”;7同時還修筑了固陽道,溝通天山南北與中原的聯系;修“回中道”,北出蕭關。初步完善了北部長城沿線及其以外的交通體系。(二)大規(guī)模徙民實邊徙民實邊,在漢武帝時表現得尤為突出。據漢書武帝紀等資料記載,從元朔二年(前127年)至元鼎六年(前111
8、年)17年間,先后六次大規(guī)模遷徙居民充實邊防,最盛時一次竟達“七十余萬口”。大規(guī)模徙民實邊,充實了邊郡人口。漢書地理志云:“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之地,頗有趙、齊、衛(wèi)、楚之徒”;“(河西四郡)其民或以關東下貧,或以抱怨過當,或以悖逆亡道,家屬徙焉”。(三)開創(chuàng)軍事屯田屯田之設,始于武帝。史記匈奴傳載: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遠循,而幕南無王庭。漢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漢書食貨志稱:“初置張掖、酒泉,而上郡、朔方、西河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自此以后,軍事屯田成為漢代定制,得到推廣。如北部的朔方、五原、北地郡有軍屯;河西走廊
9、之令居、番和、居延、敦煌、酒泉、武威有軍屯;河湟、隴西等地也有軍屯。所謂“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8(四)大力發(fā)展馬政建設為適應對北方游牧民族作戰(zhàn)的需要,漢代大力組建騎兵,加強馬政建設。早在文帝時,采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yǎng)馬。至景帝時,開始在北部畜牧業(yè)區(qū)開設牧馬苑“益造苑馬以廣用?!?據漢儀補注云:“太仆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jiān),官奴婢三萬人,分養(yǎng)馬三十萬頭?!蔽涞奂次灰院?,“為伐胡,盛養(yǎng)馬”。在景帝馬政基礎上,又“令民得畜邊縣,官假母馬,三歲而歸,及息什一。”10馬匹數量大增。玉海卷148引魏王郎云:“雄衛(wèi)霍張皇之師,羈兵塞上,廄馬有四十萬匹?!睗h武帝時期,大力發(fā)展騎
10、兵與馬政建設互為促進,二者均達到了當時所能達到的高度。其時養(yǎng)馬、用馬規(guī)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空前的。漢武帝時為鞏固北部邊防而進行的規(guī)模巨大的突發(fā)式經濟開發(fā),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就邊防而論,城防工事與交通的開鑿,完善了邊郡防御體系。所謂“建障徼,起亭燧,筑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后邊境得用稍安”;11大規(guī)模徙民實邊,充實了邊防人口,增強了邊郡的防御能力;屯田之設,取到了“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御之備”12的功效;馬政建設,也為漢武帝組建大規(guī)模的騎兵,對邊防軍兵種的調整奠定了基礎。就經濟發(fā)展而論,其短期效益也十分明顯:首先,徙民實邊,軍事屯墾,增加了北方邊郡地區(qū)的人口,使農耕經濟不斷北移,中原先進的生產工
11、具和生產技術也隨之傳入北方游牧區(qū);政府鼓勵性的組織管理形式也為邊郡地區(qū)的經濟形式的轉換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漢書地理志就稱涼州地區(qū):“谷價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于內郡”?!敖鸪卿抑?,谷斛八錢”。13同時,屯田本身也取到了“益積谷,省大費”14的功效。其次,馬政建設,亦使長城沿線出現過畜牧業(yè)繁盛之局面。鹽鐵論西域篇載:“長城以南,濱塞之郡,馬牛放縱,蓄積布于野”;漢書地理志也云:河西地區(qū)“地廣人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復次,邊郡城防體系的建立和交通之開鑿,加強了中原與邊郡以及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通關市,饒給之,往來長城下”;15“商胡販客,日款塞下”、“殊方異物,四面而至”;1
12、6“西北外國使,更來更去”。17盛行于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充分體現了其對內對外的經濟、文化價值。然而,漢武時邊防經濟開發(fā)成果的取得,是有賴于國家巨大的財政投入為基礎的。史謂“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18如徙民實邊,興建居民點,要為其建置房宅,“一堂二內”,19而且“衣食皆仰給縣官,數歲,假予產業(yè),使者分護之,冠蓋相望,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于是縣官大空”;20屯田卒的生產工具、耕牛諸項也由國家供給。應劭說:“武帝始開三邊,徙民、屯田皆與犁?!?。但是,西北干旱荒漠,降雨年平均不足250毫米,屯田畝產遠遠低于內郡,僅為0.7石左右,21按“田事出,賦人二十畝”22計算,
13、一個屯田卒僅能生產14石糧食,而其一年所食當在2430石左右,耕不償食。故陳直先生認為:屯田“不是裕財,而是消費”。23至于城防工事及交通的建設更是如此。僅筑朔方城“費數十百鉅萬”。而漢武帝所筑三、四千里障塞亭燧,其費用之巨是可想而知了。故此,漢武帝大規(guī)模突發(fā)式開發(fā)北部邊郡之舉措并未持續(xù)多久,就因“天下費多,財用益屈”24而不得不下“輪臺詔”與民休息,標志著邊郡大規(guī)模開發(fā)告一段落。由于缺乏持續(xù)性的資金投入,北部邊郡逐漸步入衰落狀態(tài)。經新莽之亂以后,“邊陲蕭條,靡有孑遺”。25東漢政權建立以后,面對“障塞破壞,亭燧絕滅”的局面,采取了收縮邊防的政策。“閉玉門以謝西域之質,卑詞幣以禮匈奴之使,”2
14、6相應地,放棄了對北部邊郡的經濟開發(fā)。一方面,大規(guī)模內徙邊民。從建武十年(公元34年)至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東漢王朝分別遷徙定襄、雁門、代郡、隴西、上谷、安陽、北地、上郡、西河、朔方等郡之民于內郡。如此大規(guī)模徙民于內郡,使北部邊郡顯得意外蕭條;同時,民間自發(fā)的、零散的、漸進式的移民內郡,更使得邊郡人口銳減。把漢書地理志所記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戶口統計與續(xù)漢書郡國志所記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戶口統計作一比較,可以看出其耗減量十分驚人。平帝元始二年,西漢北部邊郡有1151828戶、5114887口,而到東漢順帝永和五年銳減至320469戶、1399131口;分別僅占西漢平帝時戶數
15、的27.82和27.35。在農業(yè)社會,人口是衡量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人口銳減,其經濟衰退之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時人王符曾云:“邊郡千里,地各有兩縣,戶(財)才置數百,而太守周迥萬里,空無人民,美田棄而莫墾發(fā)”。27另一方面,則是少數民族大量入居塞內。從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起,南匈奴、烏桓、鮮卑相繼入塞,交錯于邊郡。少數民族入居邊郡,固然有助于加強民族融合。但對東漢王朝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首先,原來牧馬區(qū)大多變成了戰(zhàn)場,政府無法在宜牧區(qū)牧養(yǎng)馬匹,使東漢王朝逐漸放棄了北部邊郡的苑馬收養(yǎng)。如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詔有司省減內外廄及涼州諸苑馬”。28其次,使屯戍區(qū)大為縮小。西漢常置的屯
16、田機構亦日漸廢去,使戍耕點越來越少,游牧區(qū)不斷南移。加上東漢王朝對入居少數民族羈縻失當,致使邊亂十分頻繁,據粗略統計:自安帝至東漢末季,匈奴大規(guī)模犯邊達20余次,羌人犯邊40次,烏桓、鮮卑犯邊達30余次。如此頻繁邊亂及邊郡戰(zhàn)爭,使得北部邊郡經濟一落千丈,史稱“邊地遂以丘荒,至今無人”。29“邊民死者不可勝數,并、涼遂至虛耗”。30東漢衰亡,禍起于邊,三國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與東漢放棄邊郡開發(fā)不無關系。三西南邊郡,由于居民種族群落較小,“其兇勇狡算,薄于羌狄,陵暴之害不能深也”。漢王朝對其統治有異于北部邊郡,而以政治治理為主,采取了靈活變通的統治政策,實行郡縣、土長并重的雙軌制統治方式。既設郡
17、縣,任命太守、令、長執(zhí)行大政方針,有又任命大小部落首領為王、侯、邑長,“以其故俗而治”??たh守令治其土,王、侯、邑長治其民。在經濟開發(fā)上,也相應地采取了因地制宜、循行漸進的方式運作。主要表現在:(一)實行“初郡無賦”的優(yōu)惠政策。漢書食實貨志:“漢連出兵三歲,誅羌,滅兩粵,番禺以西至蜀西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無賦稅”?!耙云涔仕字巍?,其經濟上的意義是承認邊郡民族的特殊性,在不強行改變邊郡民族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對邊郡民族實行相對寬松的經濟政策?!盁o賦稅”,即對邊郡民族實行免征或少征賦稅。它是由于邊郡民族地區(qū)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各異且發(fā)展極不平衡所決定的。兩漢在西南設治
18、之初,一度做到了免征或少征賦稅。如西漢平南越、西南夷,于其地置17初郡,郡縣吏卒的給養(yǎng)和車馬,均由旁郡供給。即使在有些地區(qū)征稅,也因民族之差異,不與內郡一樣按田畝交納租稅,而只象征性的交納土貢。如東漢且永昌郡,太守鄭純與哀牢人相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之領、鹽1斛以為常賦,夷俗安之”。31封建統治者強調統治方式和治理措施的靈活性適應了西南邊郡地區(qū)所存在的民族復雜性、多樣性和發(fā)展不平衡的特點,對邊疆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是有利的。(二)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和畜牧業(yè)。西南邊郡民族,生產方式多樣,大體分為“魋結,耕田,有邑聚”的農耕文化型;“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的游牧型文化;還有“或土著,或遷徙”的半農半牧
19、文化型。兩漢政府在“以其故俗”的前提下,因勢利導地進行了適度開發(fā)。如西漢末年,“以廣漢文齊為(益州)太守,造起陂地,開通灌溉,墾田二千余頃”;益州如此,西南邊郡其他宜耕地區(qū)也多有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太平御覽卷791引永昌郡傳說到犍為南部今云南昭通一帶“川中縱廣五六十里,有大泉池水,楚名千頃池。又有龍池,以灌溉種稻”。后漢書郡國志犍為條注引南中志曰:“(朱提)縣有大淵池水,名千頃池”。此外,在今四川西昌、云南呈貢、大理等地,都出土了東漢時期的陂池和水田模型,陂池與水田間有溝漕相連,足證內地農田灌溉技術已傳入西南邊郡地區(qū)。一些地區(qū)糧食豐裕,以致“米一斗八錢”。32在宜牧地區(qū),東漢時也設立了牧馬苑。
20、安帝永初六年:“詔越雋置長利、高望、始昌三苑,又令益州郡置萬歲苑,犍為置漢平苑”。33在西南地區(qū)開辟了新的牧區(qū)養(yǎng)馬。和當地畜牧業(yè)相互促進,并舉發(fā)展。因此,西南邊郡畜牧業(yè)量動輒幾萬幾十萬頭,34亦說明當時畜牧業(yè)發(fā)展之狀況。(三)注重發(fā)展當地礦產業(yè)和特色手工業(yè)。西南地區(qū)礦產資源豐富。據查漢書地理志和續(xù)漢書郡國志可以發(fā)現,該地不僅采冶金屬種類多,而且生產工場分布廣泛:益州郡的滇池縣產鐵,俞元縣出銅,律高縣出錫、銀鉛、賁古縣產銅、錫、銀、鉛,來唯縣出銅,雙柏縣出銀,羊山出銀和鉛;犍為屬國的朱提縣產銀、銅,堂瑯縣出銀、鉛、白銅,武陽縣和南安縣出鐵;永昌郡的不韋縣出鐵,博南縣產金和光珠(寶石);越雋郡的邛
21、都縣產銅,臺登縣和會無縣出鐵,蜀郡臨邛出鐵。漢王朝通過對該地區(qū)豐富礦產資源的漸次開發(fā),使得中原金屬冶煉和鐵器制造技術傳入西南邊郡廣大地區(qū)。西漢前期,西南夷地區(qū)還不會冶鐵,使用少數的鐵器均來自蜀地。東漢時期,滇池、不韋、臺登、會無諸縣均有產鐵記載。不僅礦冶業(yè)得到很大發(fā)展,西南邊郡地區(qū)其他手工業(yè)產品亦得到較快發(fā)展。后漢書西南夷列傳說:永昌郡“知染彩文繡,有蘭干細布”。華陽國志南中志亦說:永昌郡“有梧桐木,其華柔如絲,民績?yōu)椴?,幅廣五尺以還;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賣與人”,柯郡也出產梧桐布。35此外,光珠、琥珀、水精(水晶),琉璃,軻蟲,蚌珠,翡翠等待色產品也通過朝貢、納賦以及
22、商業(yè)交流流入中原。班固說,漢武以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36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亦稱:“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木之瑋寶,莫不呈表怪麗,雕被宮幃焉”??芍髂弦呐c漢朝之間貢納、饋贈往來之盛;同時也說明漢代以來,西南邊郡地區(qū)特色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狀況。(四)發(fā)展交通,加強交流。漢朝為加強對西南地區(qū)的經營,在武帝時期相繼開鑿了三條道路:一是南夷道,亦稱夜郎道。元光五年(前130年),漢廷“發(fā)巴蜀卒治通,自楚道指柯江”,37此道由今宜賓通北盤江。二為西夷道,又稱零關道。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除邊關,關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柯為徼,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此道由今成都至西昌。三則是南
23、夷道。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載:“孝武時通博南山,渡蘭滄水、溪,置唐、不韋二縣”。聯通今云南永平、保山和施甸。道路的修通,既是郡縣設治的基礎;也是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以郡縣治所為中心,以郵亭、驛站為網絡,深入民族聚居地,通過“交往效應”,把西南邊郡連為一體。同時,又通過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巴蜀,北上關中聯系中原;東通漢水,連接江南之荊、揚地區(qū);南向以南方絲綢之路為紐帶勾通嶺南、緬甸、印度等地。使西南邊郡和全國乃至域外聯系起來。由此,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交往,促進西南邊郡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史記貨殖列傳:“巴蜀亦沃野,南御滇楚、楚僮。西近邛笮,笮馬,旄牛。棧道千里,無所不通”。鹽鐵論通有篇載:
24、“徙邛笮之貨致之東?!?。學者研究表明,漢朝“建立益州等郡后,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交通基本暢通,中原先進的冶鐵技術傳入和四川盆地鐵器大量運入,云貴高原才開始使用鐵器?!?8也使云南地區(qū)具有和內地相同的文化面貌??傊瑑蓾h對西南地區(qū)近三個世紀的漸進式開發(fā),使西南社會經濟得到緩慢而長足的發(fā)展,到東漢末年,西南邊郡的社會情形已經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首先,在郡縣治所及其周圍地區(qū),漢族移民的影響明顯增強,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姓地方勢力。后漢書西南夷列傳載:“公孫述時,(柯)大姓龍、傅、尹、董氏,與郡功曹謝暹保境為漢,乃遣使從番禺江奉貢;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朱提郡有“大姓朱、魯、雷興、仇、遞、高、李、亦有部曲
25、”;永昌郡有“大姓陳、趙、謝、楊氏”。這些大姓主要來自漢族移民,他們成為受官府支持的勢力,是東漢以來漢族移民在南中影響進一步擴大的反映;同時說明,他們在傳播中原文化取到了積極的作用。其次,西南邊郡地區(qū)人口不斷增加。為說明問題,我們同樣以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和東漢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戶口作一比較。西漢元始二年,益州刺史部戶口為972783戶、4608654口,到東漢永和五年增至1525257戶、7242028口,分別增長了56.79和57.14;而且,從同期所占全國人口比例來看,增長尤為明顯。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全國共有人口為59594978,益州刺史部占7.73,而到東漢永和五年全國人口49150220,益州刺史部占14.73,翻了近一番。其三,西南邊郡地區(qū)也成為蜀漢政權巨大的財富來源之地。三國志諸葛亮傳說:“亮率眾南征,其秋患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三國志李恢傳云:南征之后,蜀漢“賦出叟濮,耕牛、戰(zhàn)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是費用不乏”;華陽國志南中志也載:南中諸侯“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zhàn)馬,以給軍國之用”。出產于漢嘉的金,朱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戶外廣告牌制作安裝合同
- 2024年合作投資協議書模板
- 2024苗木購銷合同范本簡單版
- 2024股東合作經營合同協議書
- 城市街道廣告位租賃合同
- 插畫約稿合同樣本
- 二房東租房合同租房合同協議范本
- 2024股份制工程合作協議書
- 貨物運輸合同簽訂技巧
- 4.1 夯實法治基礎(導學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
- 2023年貴州黔東南州州直機關遴選公務員考試真題
- 貨物質量保證措施方案
- 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階段測試(二)(期中) 英語 含答案
- 4S店展廳改造裝修合同
- (培訓體系)2020年普通話測試培訓材料
- 3-4單元測試-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
- 北師版數學八年級上冊 5.8三元一次方程組課件
- 2024混合動力汽車賽道專題報告-2024-10-市場解讀
- DB34T 4338-2022 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規(guī)范
- 企業(yè)單位消防安全規(guī)范化管理指導手冊
- 廢舊物資回收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