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傳播途徑疾病預防與隔離課件_第1頁
不同傳播途徑疾病預防與隔離課件_第2頁
不同傳播途徑疾病預防與隔離課件_第3頁
不同傳播途徑疾病預防與隔離課件_第4頁
不同傳播途徑疾病預防與隔離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不同傳播途徑疾病的隔離與預防制度主講人陳小芬一、空氣傳播疾病的隔離與預防制度空氣傳播:帶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過空氣流動導致的疾病傳播。傳播距離較遠。常見疾病包括開放性/活動性肺結核、麻疹、風疹、水痘、肺鼠疫、肺性出血熱等。5、當患者病情允許時應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定期更換,并限制其活動范圍。6、加強通風設施,嚴格空氣消毒。7、使用黃色隔離標記。(二)醫(yī)務人員的防護1、醫(yī)務人員應嚴格按照區(qū)域流程,在不同的區(qū)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并正確處理使用后物品。2、進入患者房間時,應戴帽子、醫(yī)用防護口罩;可能產(chǎn)生噴濺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等物質時應戴手套。3、正確使用防護用品。二、飛沫傳播疾病的隔離與預防制度飛沫傳播:帶有病原微生物的飛沫(>5μm)在空氣中短距離(1m內)移動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結膜等導致的傳播。常見疾病包括SARS、百日咳、白喉、病毒性腮腺炎和流腦等。4、當患者病情允許時應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定期更換;并限制其活動范圍。5、患者之間、患者與探視者之間相隔空間在1米以上,探視者應戴一次性外科口罩。6、加強通風,必要時空氣消毒。7、使用粉色隔離標記。三、接觸傳播疾病的隔離與預防制度(一)隔離與預防措施

1、遵循標準預防原則。2、確診或可疑感染患者應單間安置。無條件時相同病原體感染的患者可同住一室。避免與易感染患者或高危患者安置在一起,患者之間應確保至少有1m以上的距離。3、減少轉運;如需轉運時,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對其他患者、醫(yī)務人員和環(huán)境表面的污染4、一般的醫(yī)療器械最好專用,否則必須一用一清潔消毒。5、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6、使用藍色隔離標記。(二)醫(yī)務人員的防護1、醫(yī)務人員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等物質時,應戴手套;摘手套后洗手或手消毒;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2、進入隔離病室從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與患者或者可能被污染的物體大面積接觸時;與大便失禁、腹瀉、有造瘺口、有敷料不能控制的引流或傷口有滲出的患者接觸)時,應穿隔離衣;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