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化經(jīng)典閱讀文化經(jīng)典閱讀指導一、《論語》導讀1.為政以德在治國的方略上,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1)重教化,輕刑罰。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在滿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礎(chǔ)上,加強教化。在禮刑問題上,孔子主張禮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須慎用。他認為寬猛相濟,政事才會諧和。寬猛結(jié)合,就是文武兩手并用,德治與刑治都要。(2)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義”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過分,要適宜??鬃涌吹搅水敃r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過大的現(xiàn)實,認為這是造成社會不安、國家顛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來平均主義的經(jīng)濟主張。他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3)為政需正己。孔子認為要治國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所以孔子主張統(tǒng)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鬃訉檎咛岢隽艘欢ǖ牡赖滤揭蟆?4)舉賢才。與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聯(lián)系,他認為國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須舉賢任能,發(fā)現(xiàn)和提拔優(yōu)秀人才參與國事。關(guān)于賢才的標準,孔子認為應該是“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要依據(jù)“仁”的精神擁有高尚的品德,還要能善于運用業(yè)務知識和技能。簡言之,賢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治國才能。這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臉藴省?.克己復禮孔子“禮”與“仁”的關(guān)系禮,是用以區(qū)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以及與之相應的禮節(jié)儀式。孔子最為推崇的是周禮,因為孔子認為:“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因為周代的禮借鑒了夏商兩個朝代,又對此有了增減,所以變得完美豐富了。概括地講,周禮包括:禮義、禮儀或禮節(jié)、禮俗。禮義是抽象的禮的道德準則;禮儀或禮節(jié)是具體的禮樂制度,大到政治、軍事,小到穿衣、吃飯、擺設(shè)幾乎無所不包;禮俗就是周人的社會風俗和道德習慣,它比禮節(jié)更細,更繁瑣。禮的目的是為了區(qū)別人與人之間的貴賤和長幼。戴永明在《先秦儒學要略》一書中,對“禮”和“仁”作了闡述:“孔子……認為禮必須通過儀式來具體化,但儀式本身不是目的;禮的本質(zhì)是仁,禮儀形式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對仁的追求?!思簭投Y為仁’,既為禮確立了內(nèi)在的精神依據(jù),又為仁找到了外在的制約尺度,那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币簿褪钦f,仁與禮是相輔相成的,仁是禮的內(nèi)在根據(jù),只有仁發(fā)于心,才能自覺地遵守禮;也只有依禮而行,才能最終成就仁。仁禮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可以這樣來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猶如一塊璞玉,雖然蘊含著上好的玉質(zhì),但未經(jīng)雕琢之前,它還不能說是純美純善的藝術(shù)品。它不僅質(zhì)樸無文,混沌未開,而且還混合著其他雜質(zhì),甚至藏污納垢。一塊玉材只有經(jīng)過一番精雕細刻之后,才能剔去雜質(zhì),盡現(xiàn)文理,成為賞心悅目的藝術(shù)珍品。同樣,根之于心的仁要從潛在的德性之真發(fā)展為現(xiàn)實的人格之美,也必須經(jīng)過一番刻磨雕琢的功夫,只不過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禮。3.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現(xiàn)實中到處碰壁。對陳成子弒君一事,孔子“沐浴而朝”,鄭重其事地向魯哀公報告,請求出兵討伐,卻沒有效果。孔子無可奈何,只得反復申說自己“不敢不告”。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經(jīng)知道自己的主張、抱負不能實現(xiàn),但他仍然堅定地為之奮斗,被稱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有不少隱士,都對孔子的行動持否定態(tài)度。接輿是個狂放游俠似的隱士,他主動積極諷諫孔子,卻又不屑與孔子對話。長沮、桀溺都是匿跡山林的隱士,性格傲慢、冷漠,有點不近人情,對孔子有較深的成見甚至敵意。“荷蓧丈人”是個清高孤傲而性格較為復雜的隱士,他倚老賣老,給了子路一頓訓斥,卻又好飯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結(jié)交孔子師徒,卻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濟人困危;他漠視群臣倫理,又不失長幼之節(jié)。四個隱士共同的一點就是對孔子師徒的極盡奚落和嘲弄。孔子也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張(“仁道”)不但遭到了權(quán)貴者的反對,而且即使在知識分子中間也屢受非難。他偶爾也有過絕望,但始終沒有動搖過,在行動上始終能“知其不可而為之”。4.仁者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就是“仁”?!叭收邜廴恕保瑥娬{(diào)的是待人的態(tài)度與準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仁”的根本;對人盡心竭力,待人寬厚仁慈,是“仁”的具體準則;使老人安逸,讓朋友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guān)愛,是施行“仁”而達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濟大眾,是“仁”的最高境界。要做到“仁”,其途徑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叭省辈⒎歉呱钅獪y的深奧理論,而是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誠心誠意地協(xié)助盲人,同情有喪事的人;善待自然,善待動物,這些都是“仁”的具體表現(xiàn)??匆粋€人是不是“仁者”,不能過于注重小信小節(jié),要看他是否對社會、對百姓作出了貢獻。管仲雖然沒有“殺身成仁”,但他“霸諸侯,一匡天下”,對于維護統(tǒng)一、安定百姓功勞極大,他就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仁者”。5.君子之風“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總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風范呢?縱觀全文,可以歸結(jié)為一句話,那就是:“文”和“質(zhì)”兼美。所謂“文”,就是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所謂“質(zhì)”,就是內(nèi)在的修養(yǎng)。先說“質(zhì)”。具體要求有:一要堅守道義,講求誠信?!爸居诘溃瑩?jù)于德,依于仁”,甚至“殺身以成仁”。二要見利思義,安貧樂道,視不義而得的富貴如浮云;不恥惡衣惡食,不患得患失。三要樂以忘憂,做到不憂、不惑、不懼。四要動靜適宜,心胸廣大,意志堅毅。再說“文”。要行為有禮,態(tài)度謙遜??鬃幼约壕蜕眢w力行,他“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與“君子”相對的便是“小人”。小人見利忘義,貪生怕死,貪圖享受,又患得患失??鬃訉⑦@種人斥為“鄙夫”(庸俗淺薄的人),認為這種人為了個人利益,什么手段都用得出來,不可與其共事。6.誨人不倦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創(chuàng)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jié)、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nèi)容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本課所選錄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關(guān)于教育作用、教育對象、教育內(nèi)容、教學原則與方法內(nèi)容,教師素養(yǎng)。其中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對象(第3章),教育內(nèi)容(第4、7章),教學方法與原則(第5、8、9、11、12章),教師素養(yǎng)(第6、10、13、14、15章)。在教育對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它是孔子整個教育思想體系的總綱??鬃铀珜У慕逃趦?nèi)容上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鬃又鲝埖慕逃瓌t和方法主要有:①啟發(fā)誘導原則?!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假如學生未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就不勉強施教??鬃犹貏e重視讓學生根據(jù)已知事物的知識、經(jīng)驗有所發(fā)揮,他與子夏對《詩經(jīng)》的討論引發(fā)子夏的頓悟,就是最好的例證。②因材施教的原則??鬃幼⒅貙W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對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內(nèi)容,分科教育,定向培養(yǎng)。如顏淵等重在德行,子貢等重在言語。同一個問題,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睂θ接袇s說:“可以去做?!本鸵驗閮扇说男愿癫町?,冉有做事退縮,故鼓勵其進??;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鬃诱J為教育者在精神上要“安貧樂道”;在學問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境界;對學生的態(tài)度要“誨人不倦”??梢赃@么說,自孔子以來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7.中庸之道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庸”似乎是一個貶義詞。有人認為,中庸就是做事圓滑、世故,不得罪人;有人認為,中庸就是沒有主見,沒有原則,人云亦云;有人認為,中庸就是碌碌無為,平庸甚至是庸俗,不思進取??偠灾?,中庸,作為儒家的觀點,被認為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其實,如果我們拋開這些陳見,真正走近《論語》,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不但沒有理解“中庸”,而且還可能大大地誤解了“中庸”。在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時,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薄斑^猶不及。”孔子的意思是說,做得過頭,與做得不夠,結(jié)果是一樣的。一般來說,“過猶不及”可以看做中庸之道的一個核心,強調(diào)的是適當、守度、得當。中庸,不是“過”,也不是“不及”,是指在“過”與“不及”這兩個極端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指的是認識事物、看待問題時,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適當?shù)膽B(tài)度,恰到好處,絕不走極端,把握好一個“度”。我們漢語中有個成語叫“物極必反”,說的是,任何極端的主張和做法都是不可能長久的,因為到了極端,事物就要走向反面。弄清了中庸的基本含義,我們還應回過頭思考一下,孔子為什么把中庸當做一種最高的道德呢?這是不是也有違他自己所言的“中庸”之說了呢?其實,我們不能忽略“民鮮久矣”所說的語境??鬃涌吹健袄习傩杖鄙偎呀?jīng)很久了”這一現(xiàn)實,強調(diào)中庸為至德,是有針對性的。平常人往往不明白中庸的真諦,居于高位的人也不能按中庸之道來行事,如此說來,中庸,才顯得難能可貴。更為重要的是,今天,我們重讀《論語》,我們走近中庸之道,根本目的是獲得修身養(yǎng)性的啟示。從中庸的基本內(nèi)涵出發(fā),結(jié)合我們時代的特點和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并以此作為行動的重要指南。做人要正直,但是不能清高。正道而行,光明正大,嚴于律己,忠于職守,應該是我們的必然追求。但是,我們也要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因而要豁達為人,寬容處世,常作自我反思,切忌清高而自驕或自餒。有傲骨但不存傲氣,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承認。要與人為善,善于接納他人,但是不能一味調(diào)和,該說“不”時就說“不”,更不能懦弱無主,成為他人滿足私欲的犧牲品。無論遇到怎樣的挑戰(zhàn),都要自強不息,抓住機遇,不信宿命,堅信有志者事竟成;但是,要懂得團隊合作而不單打獨斗,要善于聽取他人意見,聽人規(guī)勸。行為要果斷,但千萬不能獨斷專行,行事魯莽,必將終無所成。人生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遇到困難要相信自己,行之以道,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百折不撓,要敢于直面挫折,笑對失敗。但是,無論何時,都要善于變通而不固執(zhí),學會用長遠的目光看問題,進行辯證的分析,做到審時度勢,相機而動,該放棄的時候要學會放棄,學會做人生的加法,更要學會做人生的減法。懂得競爭,也要學會妥協(xié)。無論在學習和工作中,都要動腦子,有智謀,能力不足時,以勤補拙,切記幽默機智,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多彩,但是任何時候都不能賣弄小聰明,更不可耍滑甚至做奸詐之事。大處精明,小處糊涂,方就大業(yè)。二、《孟子》導讀1.孟子的“仁義”思想“仁義”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但比較而言,孔子偏重于講“仁”,而孟子側(cè)重于講“義”,孟子認為,“生命”與“義”,都是人所珍貴的,當生命與義不可兼得時,應當“舍生取義”,可見其對“義”的重視。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性善”說,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認為人都具有惻隱、羞惡、恭敬和是非之心,而這“四心”,也是仁、義、理、智的發(fā)端,所以他認為,“人皆可以成堯舜”。孟子強調(diào)人的價值和尊嚴,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對于中華民族人格精神的形成有過相當大的影響。2.孟子的“王道”思想在政治主張上,孟子提倡“施仁政,行王道”,認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仁者才能無敵于天下,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nèi)容。孟子的“王道”理論,提倡以人為本,以德為輔,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暴力治國,認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以教育為手段,重視對人才的培養(yǎng),反對戰(zhàn)爭。3.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認為,國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對待人民的事情要積極。以此認識為基礎(chǔ),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要求統(tǒng)治者要愛惜臣民,爭取人民的支持,指出只有得到人民支持的國家才是不可戰(zhàn)勝的。所以,做君王的要以民為本,施行仁政,告誡做君王的不要倒行逆施,要勇于知錯改錯,要懂得尊重部下,無論君王還是臣下,都要各行其道,在其位,謀其政。4.孟子的社會“分工”思想孟子正確認識到社會分工的必要性,對當時農(nóng)家和道家學派主張的每個人都應當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說法給予了猛烈抨擊,認為那樣做的結(jié)果,只能使社會發(fā)生倒退。他主張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分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工,國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應當分工。認為體力勞動者應當繳稅來供養(yǎng)治理國家的官員,勞動者應該接受管理者的管理。5.孟子的“變通”思想孟子思想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除了其思想的博大精深,我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思想往往以人為本,能夠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和人們實際的需要,適當調(diào)整,變通執(zhí)行,而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而后世恰恰因為墨守成規(guī),死搬硬套,犯了諸多錯誤。真題回顧8.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孟子去齊,充虞①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痹唬骸氨艘粫r,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公孫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②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4分)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第(1)句重點考查的關(guān)鍵詞有“夫子”“豫”“若”“然”?!胺蜃印笔谴呵飸?zhàn)國時代對有文化有教養(yǎng)有德行的男子的尊稱,即“先生”的意思。“若”,副詞,“好像、似乎”的意思。“豫”是個形聲字,從“象”,“予”聲,本義是大象。又假借為“娛”字,作形容詞用,是“快樂”的意思。《爾雅》:“豫,樂也?!本渲小安辉ァ笔恰邦伾粣偂钡囊馑?。“然”,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的樣子”。
第(2)句重點考查的關(guān)鍵詞是“平治”“其”?!捌街巍笔莻€同義復詞,作形容詞用,即“太平安定”的意思。作動詞用,是“治理”的意思。當然,視作使動用法,譯為“使……太平”也是可以的。“其”字在該句中充當語氣副詞,起加強反問語氣的作用。(2)上述對話中,孟子的回答體現(xiàn)了一種什么樣的心懷?(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答案】體現(xiàn)了自視極高、自任極重(或“自信心、責任感極強”)的心懷。(意思對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中心意思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層級為C級。
這段文字中孟子的回答主要表現(xiàn)了他的政治抱負?!拔灏倌瓯赜型跽吲d,其間必有名世者”一句可見出孟子對英主明君的期待,他期待圣君賢臣來治平天下。而且他樂觀自信地認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就表明了孟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期許。答題策略第一、翻譯一、翻譯應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強調(diào)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表達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二、注意語段中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三、找出語段中的特殊文言現(xiàn)象(通假、古今異譯、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四、注意語段中出現(xiàn)的特殊名詞,如人名、地名、稱謂、官職等。第二、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一、對作者整個思想體系的了解性善學說: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礎(chǔ)。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就是人類文化規(guī)范——仁、義、禮、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棄”、“自賊”?!叭收彼枷耄好献永^承并發(fā)展孔子“仁”的思想,從其性善論出發(fā),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學說。“仁政”就是國君能夠“與民同樂”,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學說,包含了對人民的重視,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說把人民看作是國家政治的根本。這是孟子學說中最光輝的組成部分,是對我國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總結(jié)和提高。理想人格:孟子學說中還有不少關(guān)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為堯舜”;“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等等。二、從語段中找出關(guān)鍵語句孟子的文章,善于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形象生動地闡述道理,增強說服力。因此,要分清哪些是本體,哪些是喻體。他的中心思想往往體現(xiàn)在文章的結(jié)尾部分。三、根據(jù)選段中的關(guān)鍵語句把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用自己的語言加以闡述。四、根據(jù)選段具體內(nèi)容作答,答案要具體、準確、忠實于原文,切忌大而空。例題分析一、告子①曰:“性猶湍水②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p>
孟子曰:“水信③無分于東西
,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④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告子上》
【注釋】
①告子:生平不詳,大約做過墨子的學生,較孟子年長。②湍(tuān)水:急流的水。③信:誠,真。④就:趨向。⑤顙(sāng):額頭。
1、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2)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2、孟子在這段話中圍繞人性問題提出什么觀點?
(1)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痉g】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東邊開個口就往東流,在西邊開個口就往西流。(2)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翻譯】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是形勢導致這樣的。
2、孟子在這段話中圍繞人性問題提出什么觀點?【答】: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①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②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注)①弒:古代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②后:怠慢。
(1)翻譯(5分)
①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2分)
②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3分)
(2)以上文字主要從哪兩方面來談國家問題?孟子持什么觀點?(請用自己的話回答)(5分)
【解答】(1)①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2分)
【翻譯】如果上下都交相追求私利的話,那么國家就危險了。②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3分)【翻譯】
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義”的人卻怠慢他的國君的。(3分)
2)以上文字主要從哪兩方面來談國家問題?孟子持什么觀點?(請用自己的話回答)(5分)【答】主要從利和仁義兩方面來談國家問題。孟子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把功利放在首位,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他主張治國應以仁義為先。孟子謂戴不勝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注]莊、岳:齊國街里名。(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欲其子之齊語也(3分)
②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4分)
(2)孟子這段落話說明了什么道理?(3分)【解答】(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欲其子之齊語也(3分)【翻譯】想要他的兒子學會齊國話(語言)。
②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4分)【翻譯】即使是每天鞭打他來要求他能講楚國話,也是辦不到的。
(2)孟子這段落話說明了什么道理?(3分)【答】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極大。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睂υ唬骸叭?。”(《孟子·離婁上》)
1、翻譯下面句子(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2、在這個選段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觀點?
【解答】(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翻譯】失去百姓的擁戴,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2)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翻譯】百姓歸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獸的奔向曠野一樣?!?、在這個選段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觀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1.福建省《考試說明》有關(guān)表述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是傳承中華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重要途徑,為豐富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疾椴荒芷y偏專,要注重對文化經(jīng)典閱讀材料內(nèi)容的理解。要求能夠從閱讀材料中篩選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進行分析和概括。
對古代文化經(jīng)典閱讀材料內(nèi)容的理解,用單項選擇題的方式考查,其選擇項具有提示和導讀功能,降低文化經(jīng)典文本閱讀的難度,幫助學生理解原文,能力層級為B;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分析、概括和評價,用簡答題的方式考查,能力層級為D。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建議閱讀的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論語》《孟子》《莊子》。(《莊子》不列入本年度考試范圍)2.考試要求解讀
(1)“傳承”二字決定考試閱讀材料的取舍閱讀古代文化經(jīng)典,通常需要“批判繼承”,《考試說明》只要求“傳承”,并不涉及“批判”,而“傳承”的應該主要是經(jīng)歷史驗證并對當下依然有積極的、正面的人文價值的部分。就是說閱讀材料不會有迂腐的、不合時宜的內(nèi)容。
(2)“不能偏難偏?!绷譀Q定考試閱讀材料的難度難與專,是一個相對概念??荚囘x用的文本材料應該是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大體能夠掌握的,否則就是“偏難偏?!?。就是說閱讀材料的難度,會是相對“淺易”的。對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而言,考試選用的閱讀材料如果客觀上“偏難偏專”,命題者會使用命題技術(shù)讓它顯得相對淺易,增加注釋,例如用單選題中正確選項給出提示等。
3.命題方向從考查取向來看,主要是考查對《論語》和《孟子》思想精華的理解和繼承。從材料選擇來看,字數(shù)一般在50到120之間;可以是一個獨立選段,也可以是一組思想有關(guān)聯(lián)的語段的組合;字詞難懂的可以有簡明的注解。
從閱讀和考試難度來看,偏難的材料、有學術(shù)爭議的材料會回避掉,過深過專的設(shè)問不會再出現(xiàn)。從試題結(jié)構(gòu)來看,選擇題在前,簡答題在后,有利于考生解答。(2010·福建)閱讀下面的《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①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之,樂取于人以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①孔子說:“大概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
②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禹,聽到善言,就拜謝。偉大的舜又超過了他們,好品德愿和別人共有,舍棄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樂于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要想事業(yè)有成,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就必須勤奮學習,多聞多見,掌握豐富的知識。B.儒家認為,一個人在實際生活中,不僅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而且要對批評者心懷感激。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跡,目的就是勸誡人們要勇于檢討自己的缺點,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D.歷史上一些有識之士,不僅善于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而且為求同存異,往往保留自己的觀點。D
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選文來自《論語》《孟子》。A項,立足于《論語》選段設(shè)題,考查對關(guān)鍵字詞“多聞”“多見”“識”的理解,正確;B項,立足于《孟子》選段設(shè)題,是對選段文本的引申,結(jié)合關(guān)鍵字“喜”“拜”“樂”可知理解正確,引申適度;C項,立足于《孟子》選段設(shè)題,主要考查對重要句子“樂取于人以為善”的理解,從而引申出孟子的思想觀點和基本傾向,理解正確,引申適度;D項,一錯是對關(guān)鍵字“舍”字理解錯誤。“舍”的意思是“舍棄、拋棄”,此處并無“保留”的意思;二錯是選項中“為求同存異,往往保留自己的觀點”與文本中的“舍己從之”等內(nèi)容相矛盾,是對文本的“失度”引申。2.結(jié)合上面選段,談談你對“樂取于人以為善”這句話的看法?!緟⒖即鸢浮课覀円t虛好學,擇善從之,完善自己,還要樂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善,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意思對即可)
本題考查考生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分析、概括和評價,能力層級為D??忌谧鞔饡r既要結(jié)合選段,又要對選句有自己的理解。答題時,首先粗讀文本,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兩個選段的核心思想是“擇優(yōu)從善”;然后借助選擇項的提示和導讀,靈活化用材料,既要扣緊孔子所提出的多聽多看,謙虛好學,還要結(jié)合孟子所提出的聞過則喜,擇善從之的內(nèi)容;最后對選句進行一定的闡釋,如:為什么要樂于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為了更好地推己及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善有何意義等等。
(2009·福建)閱讀下面的《論語》選段,回答問題。①子曰:“里①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鄰③?!?《里仁》)【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鄰:親近。
①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跟沒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②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環(huán)境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重要的影響,要謹慎選擇。理想的居處應當是仁德之所。B.近朱者赤,擇“仁”而處,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對自己仁德的養(yǎng)成很有助益。C.選擇與仁德為鄰,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智慧,如不這樣,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會有志趣相同的人來親近他。C
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的理解。C項“選擇與仁德為鄰”與“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誤,第一處的“仁德”應為“有仁德的人”,第二處的說法不對,“焉得知”說的是“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此處“知”通“智”,而不是“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兩處錯誤均考查對選段中的重點詞語的理解,一處考查的是“仁”的含義,二處考查的是“知”的含義。2.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學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請結(jié)合上面有關(guān)“擇處”的選段,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敬鸢浮俊皳裼选焙汀皳裉帯?,都是選擇有益于仁德養(yǎng)成的外部環(huán)境。與修養(yǎng)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輔仁,見賢思齊,可以取友之長補己之短。(從其他角度解釋,言之成理亦可)
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的分析。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基礎(chǔ)之上的??忌谧鞔饡r,要先答出選段與選句之間的關(guān)系,即要指出“擇友”與“擇處”(選擇居住的地方)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即與“仁德養(yǎng)成”之間的關(guān)系。其次要闡述孔子“擇友”觀的內(nèi)涵,即指出孔子為什么會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話從正面說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養(yǎng)高的人交朋友??忌裟軓拇颂幦胧郑痤}會更符合答案的要求。
閱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鄒與魯訌①。穆公②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③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殘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蛎窠穸蟮梅粗?。君無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梁惠王下》)【注】①訌:交戰(zhàn)。②穆公:即鄒穆公。③轉(zhuǎn):棄尸的意思。④慢:輕慢。⑤殘:殘害。⑥尤:責備、歸罪。
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鄒穆公問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府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guān)心老百姓并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xiàn)。曾子說:‘小心啊,小心??!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反過來怎樣對待你?!F(xiàn)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lǐng)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報效國家的忠臣,為什么百姓不愿意為國家赴死盡節(jié)。孟子認為,根本上還是君與民、官與民的關(guān)系問題。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達,必須以官員為橋梁,因而問題的癥結(jié),就在于有司與百姓這層關(guān)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讓官員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為他赴難。C.孟子指出當老百姓災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國家明明是倉廩充實,而官吏卻乘機巧取豪奪。這種毫不體恤百姓的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D.孟子引述曾子的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就是要讓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話,那么棄百姓于不顧的官員,才是造成惡果的主要原因?!敬鸢浮?/p>
C
原文沒有“乘機巧取豪奪”的意思,而是強調(diào)官吏在災年毫不體恤百姓,見死不救。2.“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離婁下》),孟子說的也是投桃報李的道理,結(jié)合上面的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的理解?!敬鸢浮抠t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種情況在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也同樣存在;“你不仁,我不義”和“你仁我義”情況的產(chǎn)生,都是原先善惡的回報。
本文段的主體內(nèi)容主要是從“官”與“民”之間的關(guān)系,引申到“君”與“臣”與“民”之間的關(guān)系上,孟子抓住當下機會向君王宣講“仁政”這一核心主張。在表面看來,民不為君死戰(zhàn),原因主要是臣子(有司)平時對上輕慢不盡職,對下害民不愛民,而根本原因還是出在君王施行仁政不力,要求居上位的君王和臣屬,善待下民,民自然忠君愛國,以死相報。聯(lián)系孟子思想,以及孟子此時熱情、積極、機敏地向鄒穆公宣講仁政的行為風格,便可很好地組織答案。1.閱讀《論語》中的兩則文字,然后回答問題。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雹谧釉唬骸坝栌麩o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語源于《論語》,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請再寫一個出自上述語段的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jù)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概括出一條教學原則,并加以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本題屬于知識運用題,可以從“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語“舉一反三”。(2)當子貢指出孔子“不言”時,孔子以“天何言哉”來回答,以四時的流轉(zhuǎn)、百物的生長來回答子貢的疑問,其實是孔子強調(diào)教師無需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則。
【答案】
(1)舉一反三。(2)教學原則:學生主體原則(答“自主學習原則”亦可),注重身教原則(答“無言之教”或“教是為了不教”亦可)?!緟⒖甲g文】①孔子說:“不是發(fā)憤圖強要研究學問的人,我是不會去開導的,不是有話想說,卻難以表達的人,我是不會去啟發(fā)的,不能舉一反三的人,我是不會重復教的?!雹诳鬃诱f:“我想不說話了?!弊迂曊f:“您如果不說話,那么我們傳述什么呢?”孔子說:“上天說了什么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上天說了什么呢?”2.閱讀下面的《論語》選段,回答問題。①子曰:“里①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鄰③?!?《里仁》)【注】
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鄰:親近。(1)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環(huán)境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重要的影響,要謹慎選擇。理想的居處應當是仁德之所。B.近朱者赤,擇“仁”而處,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對自己仁德的養(yǎng)成很有助益。C.選擇與仁德為鄰,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智慧,如不這樣,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會有志趣相同的人來親近他。(2)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學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請結(jié)合上面有關(guān)“擇處”的選段,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的理解。C項的錯誤在于“選擇與仁德為鄰”,目的并不是讓別人知道你的仁,而是使自己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對成就自己的美德有幫助。(2)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的分析。這句話同樣體現(xiàn)了孔子“里仁為美”的思想,即環(huán)境對人的重要影響。解答時從環(huán)境與人的關(guān)系的角度論說即可?!敬鸢浮?/p>
(1)C(2)示例:“擇友”如“擇處”,都是選擇有益于仁德養(yǎng)成的外部環(huán)境。與修養(yǎng)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輔仁,見賢思齊,可以取友之長補己之短。(從其他角度理解,言之成理亦可)【參考譯文】①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②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2010年學軍中學第十次月考)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①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②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1)請指出《論語》中這兩句話在語言上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論語》中這兩句話表現(xiàn)了孔子怎樣的思想品格?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此題考查鑒賞經(jīng)典文化語言的能力?!墩撜Z》的語言特點,難度不大,指出一點即可。(2)此題考查對經(jīng)典文化的分析綜合能力。要有分析過程,談一點即可?!敬鸢浮?/p>
(1)口語記錄,文字簡潔淺易;運用描寫,形象生動。(2)仁愛同情,尊重生命。世間上最寶貴者莫如生命,任何生命都應該獲得人們的尊重。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生命與我們結(jié)伴而行,只要我們用心,總能夠或多或少地被身邊這些生命感動,我們每個人首先能把自己當做平常人,心存愛意,就能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正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的生命,而不是苛求生命、摧殘生命甚至是剝奪他人的生命。2.(2010年浙江五校聯(lián)考)閱讀《論語》中的選段,然后回答問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的這句話闡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這種精神在踐行中的標準是什么?請另結(jié)合《論語》中的某一相關(guān)章句,簡要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題考查對經(jīng)典文化的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不但理解選文內(nèi)容,還要聯(lián)系相關(guān)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難度稍大?!敬鸢浮?/p>
中庸思想;標準是“義”。(“道義”“仁義”均可)(理解):中庸之道絕不是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而是一種始終以“義”為準繩的穩(wěn)健主張??鬃诱f“鄉(xiāng)原,德之賊也”,就體現(xiàn)了中庸的原則是“德”,即“義”。不講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體現(xiàn)了中庸所謂的無過無不及并非無原則的調(diào)和。3.(2010年浙江紹興)閱讀《論語》中的選段,然后回答問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蹦蠈m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狈蜃硬淮?。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從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張建立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2)在《論語》中孔子多次稱頌堯舜禹,有人說是孔子對“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社會樸野生活的向往,在這一點上和老莊思想是相同的,對此你怎么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此題考查對經(jīng)典文化的理解能力,難度不大。(2)此題考查對經(jīng)典文化的分析綜合能力。學習經(jīng)典文化不能死記硬背,要理解,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敬鸢浮?/p>
(1)有道/有德/為政以德(2)在《論語》中孔子雖然多次稱頌堯、舜、禹、稷,但他贊美的主要是他們高尚的個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社會的樸野生活。在這一點上孔子與老莊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對的不是文明的進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過恢復周禮,通過道德教化來積極地建設(shè)理想社會。優(yōu)秀高尚的道德是人類的本質(zhì)特征,它應該成為人類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學說保守的現(xiàn)象后面,包含著對人類永恒精神的追求。4.(2010年嘉興一中)閱讀下面《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弊釉唬骸班l(xiāng)原,德之賊也。”(1)在孔子看來,應當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項目法律服務合同
- 2023八年級英語下冊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A 第1課時(1a-2d)說課稿 (新版)人教新目標版
- 7多元文化 多樣魅力《多彩的世界文化》(說課稿)-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
- 2025合同模板承包合同書(車輛)范本
- 2025中外合資公司勞動合同協(xié)議書
- 直飲水施工方案
- 食堂餐廳售賣設(shè)備施工方案
- 2024年春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4單元 13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說課稿 新人教版
- 《1 信息并不神秘》說課稿-2023-2024學年華中師大版信息技術(shù)三年級上冊
- Unit 2 Expressing yourself Part A Lets spell(說課稿)-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2024)英語三年級下冊001
- 鋼結(jié)構(gòu)工程施工(第五版) 課件 2項目四 高強度螺栓
- 機票預訂行業(yè)營銷策略方案
- 大學生就業(yè)指導(高等院校學生學習就業(yè)指導課程)全套教學課件
- 謝爾塔拉露天煤礦變更環(huán)評
- 《實驗診斷學》課件
- 眼的解剖結(jié)構(gòu)與生理功能課件
- 小學網(wǎng)管的工作總結(jié)
- 診所校驗現(xiàn)場審核表
- 派出所上戶口委托書
- 企業(yè)法律顧問方案
- 醫(yī)院6s管理成果匯報護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