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科大學-生理學-課件-生理第3章課件_第1頁
中國醫(yī)科大學-生理學-課件-生理第3章課件_第2頁
中國醫(yī)科大學-生理學-課件-生理第3章課件_第3頁
中國醫(yī)科大學-生理學-課件-生理第3章課件_第4頁
中國醫(yī)科大學-生理學-課件-生理第3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血液

blood

第一節(jié)血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組成

1.血漿plasma

水、電解質、小分子化合物;

血漿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

2.血細胞bloodcells

紅細胞(RBC);白細胞(WBC);

血小板(thrombocytes.TC)

血細胞比容:血細胞占全血的容積百分比。男=40%~50%;女=37%~48%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測定二、血量

bloodvolume

占體重的7%~8%≈70~80ml/kg體重;

60kg體重者,血量約為4.2~4.8L。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specificgravity

1.全血:1.050~1.060,取決于血細胞數量

2.血漿:1.025~1.030,取決于血漿蛋白含量

(二)粘度viscosity

(以水為1)

1.全血:4~5,取決于血細胞比容高低

2.血漿:1.6~2.4,取決于血漿蛋白含量

(三)血漿滲透壓

osmoticpressure

1.晶體滲透壓:血漿中晶體物質如無機離子、尿素、GS等所形成的滲透壓。為5751mmHg。生理作用:維持細胞內外水的平衡和細胞正常體積。

2.膠體滲透壓:血漿蛋白等高分子物質所形成的滲透壓。約25mmHg,其中白蛋白因分子量小、數量多,故膠體滲透壓主要來自白蛋白。生理作用:

維持血管內外水的平衡和血漿容量(四)血漿pH

1.pH:7.35~7.452.緩沖物質:血漿中

RBC內

NaHCO3/H2CO3KHb/HHbNa2HPO4/NaH2PO4KHbO2/HHbO2Na-蛋白質/H-蛋白質KHCO3/H2CO3

K2HPO4/KH2PO4第二節(jié)血細胞bloodcells一、紅細胞

erythrocyte,redbloodcell

(一)數量及血紅蛋白含量

1.數量:男:4.5~5.51012/L

女:3.5~5.01012/L

2.血紅蛋白(hemoglobin,Hb)含量:

男:120~160g/L

女:110~150g/L二)紅細胞生理特性

1.可塑變形性plasticdeformation2.懸浮穩(wěn)定性

suspensionstability

紅細胞穩(wěn)定懸浮于血漿中不易下沉的特性。通常以第一小時末紅細胞沉降距離來表示紅細胞的沉降速度,稱為紅細胞沉降率(即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

男:0~15mm/h

女:0~20mm/h(韋氏法)

*血沉加速是紅細胞疊連的結果,見于妊娠、活動性結核、風濕、腫瘤。疊連形成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紅細胞本身,而在于血漿成分的變化。3.滲透脆性

osmoticfragility

RBC在低滲鹽溶液中發(fā)生膨脹破裂的特性。

RBC在低滲鹽溶液中膨脹破裂,釋放Hb,稱為

滲透性溶血。

RBC在:

0.85%NS溶液中形態(tài)正常

0.42%NS溶液中部分細胞破裂溶血

0.35%NS溶液中全部細胞溶血

*表明紅細胞對低滲鹽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抵抗力低,脆性高;抵抗力高,脆性低。如遺傳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RBC脆性增高。(三)紅細胞功能

1.運輸O2和CO2。

2.對機體產生的酸堿起緩沖作用。(四)紅細胞生成調節(jié)

*紅骨髓造血干細胞→紅系定向祖細胞→原紅細胞→早幼RBC→中幼RBC→晚幼RBC→網織RBC→成熟RBC。

*RBC的功能物質是Hb,Hb分子由一個珠蛋白和四個血紅素(亞鐵原卟啉)組成。

1.生成原料

①鐵:內外源性鐵與轉鐵蛋白結合運至幼

RBC。缺乏→Hb合成減少→缺鐵性貧血

②蛋白質為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2.成熟必需物質①葉酸;②維生素B12

兩者均是合成DNA的輔酶;葉酸須轉化為四氫葉酸,才能合成DNA,葉酸轉化需

維生素B12參與;維生素B12的吸收需內因子參與。

葉酸與維生素B12缺乏:影響幼RBC的分裂和Hb合成→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內因子缺乏:維生素B12吸收障礙→巨幼紅細胞性貧血3.生成調節(jié)物質紅系祖細胞依其所處發(fā)育階段分成兩個亞群:

早期的紅系祖細胞即爆式紅系集落形成單位(BFU-E)

晚期的紅系祖細胞即紅系集落形成單位(CFU-E)

⑴爆式促進激活物burstpromotingactivator:

作用于BFU-E,使其從細胞周期中的靜息狀態(tài)

(G0期)進入DNA合成期。⑵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①EPO:一種主要由腎皮質管周間質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生成的能調節(jié)機體

RBC生成的糖蛋白。分子量約34000。②生理作用:a.促進CFU-E增殖,并向原紅細胞轉化;

b.作為存活因子抑制CFU-E調亡而促進RBC

生成;

c.加速幼紅細胞增殖和Hb的合成;

d.促進網織RBC的成熟和釋放;③調節(jié):

a.任何引起腎臟氧供應不足因素(貧血、缺氧、腎血流量減少等)均可刺激EPO的合成和分泌;

b.EPO對RBC生成的調節(jié)是負反饋調節(jié)

⑶雄性激素androgen

①刺激骨髓紅系祖細胞增殖,促進RBC生成;②通過刺激EPO的分泌,間接促進RBC生成;二、白細胞

lukocyte,

whitebloodcell

(一)分類及數量總數:4.0~10.0

109/L

中性粒neutrophil:

50%~70%

嗜酸粒eosinophil:

0.5%~5%

嗜堿粒basophil:

0%~1%

單核Cmonocyte:

3%~8%

淋巴Clymphocyte:

20%~40%(二)WBC功能中性粒:吞噬作用嗜酸粒:限制嗜堿粒和肥大C在速發(fā)過敏反應中的作用;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

嗜堿粒:釋放多種生物活性物質

a.肝素:抗凝;作為酯酶輔基,加快脂肪分解

b.組胺和過敏性慢反應物質:致敏反應

c.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細胞單核C:吞噬;釋放細胞因子;免疫應答調控淋巴C:T:細胞免疫;B:體液免疫

(三)WBC生理特性

1.變形運動及滲出性:WBC能伸出偽足作變形運動,憑借此種運動,其可從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逸出管外,稱白細胞滲出。

2.游走:滲出的WBC可借助變形運動在組織內游走。

3.化學趨化性chemotaxis:WBC向某些化學物質(如細菌毒素、組織細胞產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等)定向游走的特性。此類化學物質稱為趨化因子chemokine

4.吞噬三、血小板

platelet,thrombocyte

(一)數量和功能

1.正常值:(100-300)×109/L<50×109/L有出血傾向

2.功能:

⑴維持血管內皮的完整:支持和修復;⑵參與生理止血全過程⑶參與凝血:如血小板磷脂,PF3

⑷促進和抑制纖維蛋白溶解:血小板釋放的5-HT刺激血管內皮釋放血管激活物,

激活纖溶酶原而使纖維蛋白降解;血小板第6因子(抗纖維蛋白因子,PF6)

抑制纖維蛋白溶解(二)生理特性

1.粘附:血小板粘著于非血小板表面,如粘著于損傷的血管內膜膠原纖維上

2.聚集:血小板之間相互粘著。分可逆與不可逆兩個時相,分別為受損組織釋放外源性和血小板釋放內源性ADP所致。

3.釋放:血小板受刺激后,主動外排生物活性物質的現象。由致密體排出:ADP,ATP,

5-HT,Ca2+;由-顆粒排出:-血小板巨球蛋白,vWF,PF4,5,纖維蛋白原等。

4.收縮:與血小板收縮蛋白有關。

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凝血因子。第三節(jié)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生理性止血:血管損傷后血液從血管中流出,幾分鐘內自行停止的現象。

出血時間:自血液從血管中流出到其自行停止的時間。正常1~3min,反映生理止血功能。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過程

1.血管收縮:因素有三

⑴損傷刺激血管反射性收縮;

⑵損傷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縮;

⑶粘附于損傷處的血小板釋放5-HT、TXA2

(血栓烷A2thromboxaneA2)等縮血管物質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損傷→內皮下膠原纖維外露→TC粘附其上→內、外源性ADP及TXA2活化并促使TC聚集→形成松軟止血栓→堵塞傷口

3.

血液凝固:血管損傷→啟動凝血系統(tǒng)→血漿中可溶性纖維蛋白原→不可溶性纖維蛋白→交織成網→網羅血細胞→加固止血栓(二期止血)→局部纖維組織增生→長入凝血塊→永久止血。生理性止血過程示意圖二、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tài)變成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tài)的過程。是由多種凝血因子參與的、復雜的酶促反應過程。(一)凝血因子coagulationfactororclottingfactor

共14種,其中國際命名的12種,此外有前激肽釋放酶和高分子激肽原。

國際命名的凝血因子編號中文名英文名因子Ⅰ纖維蛋白原

fibrinogen

因子Ⅱ凝血酶原prothrombin因子Ⅲ

組織因子tissuethromboplastin

因子Ⅳ鈣離子Ca2+因子Ⅴ前加速素

proaccelerin

因子Ⅶ前轉變素

proconvertin因子Ⅷ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AHF因子Ⅸ血漿凝血活酶成分PTC因子ⅩStuart-Prowerfactor因子Ⅺ血漿凝血活酶前質PTA

因子Ⅻ接觸因子contactfactor

因子ⅩⅢ纖維蛋白穩(wěn)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凝血因子特點:①除因子Ⅳ是Ca2+外,其余均為蛋白質;②因子Ⅱ,Ⅶ,Ⅸ,Ⅹ,Ⅺ,Ⅻ,ⅩⅢ和前激肽釋放酶是蛋白內切酶,以酶原形式存在,需激活才有活性;③因子Ca2+,Ⅲ,Ⅴ,Ⅷ和高分子激肽原在凝血反應中起輔因子(非酶促)作用;④除Ⅲ外,其他因子均存在于血漿中,且大多在肝內合成;⑤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需維生素K,為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⑥Ⅴ,Ⅷ是最不穩(wěn)定的因子。(二)凝血過程

the

courseof

bloodcoagulation

1.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驟凝血酶原酶復合物(Xa,Ca2+,Ⅴa,PF3)形成↓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Ⅱa)↓

纖維蛋白原(Ⅰ)

纖維蛋白(Ⅰa)

(溶膠狀態(tài))(聚合而成凝膠狀態(tài))2.兩條凝血途徑

(1)內源性凝血途徑intrinsicpathway

①所有參與凝血的因子均來自血液;

②始動因子是因子Ⅻ;

③因血管內皮露出膠原纖維(或血液接觸帶負電荷的異物)而啟動;

④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過程涉及的因子多,因而耗時長,比外源凝血慢。

如缺乏Ⅷ.Ⅸ.Ⅺ分別稱為甲型、乙型和丙型血友病hemophilia

S:內皮下組織HK:高分子激肽原PK:前激肽釋放酶K:激肽釋放酶纖維蛋白多聚體正反饋ⅩⅢⅩⅢa組織因子,TF凝血酶原酶復合物Ca2+表面激活Ca2+正反饋(2)外源性凝血途徑extrinsicpathway

①由血液外組織因子(tissuefactor,

TF,FⅢ)進入血液所啟動的凝血過程;

②始動因子是因子Ⅲ

;

③TF是血管組織損傷釋放出的,屬輔

因子,與Ⅶ結合并使Ⅶa催化效力增加千倍;

④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過程涉及因子

少,因而耗時短,比內源凝血快。

(3)凝血酶thrombin作用

①使纖維蛋白原分解為纖維蛋白單體;②激活ⅩⅢ→ⅩⅢa,后在Ca2+作用下,使纖維蛋白單體聚合;

③激活Ⅴ,Ⅷ,Ⅺ,成為凝血過程正反饋機制;

④使TC活化,提供有效的磷脂表面。

(4)血漿與血清serum區(qū)別

血清: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黃色液體。血清與血漿相比:

①缺少了纖維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Ⅱ,Ⅴ,Ⅷ,ⅩⅢ;②增添了血小板釋放的物質;(三)血液凝固的控制(體內抗凝系統(tǒng))

controlof

bloodcoagulation

1.血管內皮抗凝作用

⑴內壁光滑,是TC、凝血因子與內皮下組織接觸的屏障;

⑵內皮細胞可合成抑制TC聚集和抗凝物質:

抗TC:PGI2,NO

抗凝:抗凝血酶Ⅲ;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凝血酶調節(jié)蛋白等2.血流的沖刷和稀釋作用

⑴循環(huán)不息,使偶爾被激活的凝血因

子被沖走;

⑵稀釋被激活的凝血因子;

3.

纖維蛋白的吸附作用和巨噬細胞的

吞噬作用:吸附和吞噬凝血因子

4.體內生理性抗凝物質有三類:

⑴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Ⅲ,C1抑制物,抗胰蛋白酶,

2-抗纖溶酶,2-巨球蛋白,肝素輔因

子Ⅱ等

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

Ⅲ:

血漿中存在的一種由肝臟和血管內皮細胞合成的糖蛋白。①與已激活的凝血因子(Ⅱ,Ⅸ→

Ⅻ)活性中心的絲氨酸殘基結合,進行滅活。②作用有肝素依賴性:與肝素結合抗凝作用增強2千倍;生理情況下,

主要與內皮細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結合

⑵蛋白質C系統(tǒng):包括:蛋白質C,凝血酶調節(jié)蛋白作用:可滅活Va,Ⅷa,Ⅹa,增強纖溶酶活性⑶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既能滅活Ⅹa,又能滅活Ⅶa-TF復合物;

是體內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質。⑷肝素heparin:一種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產生。①與抗凝蛋白質結合(如抗凝血酶Ⅲ),

增強其活性;②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四)促凝與抗凝的臨床應用1.促凝:

①溫度:升高,凝血酶促反應加快②粗糙面:異物表面粗糙可激活Ⅻ及TC,TC易解體而釋放PF3。如使用溫鹽水紗布③促進凝血因子產生:如應用維生素K2.抗凝:

除Ca2+:應用枸櫞酸鈉體外抗凝,貯存血液。枸櫞酸鈉可與Ca2+結合形成不易電離的可溶性絡合物(對人體無害)。三、止血栓的溶解(纖維蛋白溶解)

fibrinolysis纖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activator纖溶酶原plasminogen纖溶酶plasmin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原)

降解產物

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纖溶酶抑制物++第四節(jié)血型與輸血原則bloodgroup&bloodtransfusion一、血型與紅細胞凝集

1.血型:血細胞膜上特異性抗原的類型。

2.ABO血型系統(tǒng)的抗原與抗體:

⑴抗原:又稱凝集原agglutinogen,存在于

RBC膜上;分A(A,A1,A2)抗原和B抗原。

⑵抗體:又稱凝集素agglutinin,存在于血清中。分抗A抗體和抗B抗體。

3.紅細胞凝集agglutination

不同血型者的血滴相混合時,發(fā)生RBC凝集成簇的現象。二、紅細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統(tǒng)

1.ABO血型系統(tǒng)分型:ABO血型系統(tǒng)的抗原和抗體血型亞型紅細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體

A型A1A+A1

抗BA2(僅占1%)A(抗原性弱)(易誤為O型)

抗B+抗A1B型B抗AAB型A1BA+A1+B無

A2B(僅占1%)A+B(A抗原性弱)(易誤為B型)抗A1O型無A,無B抗A+抗B

2.ABO血型系統(tǒng)抗原特異性的決定簇:

RBC膜上糖蛋白或糖脂的寡糖鏈決定了抗原的特異性。

A、B抗原是在H抗原基礎上形成的.ABH抗原的寡糖鏈的結構圖3.ABO血型系統(tǒng)的抗體

⑴生后2-8個月開始產生,8-10歲達到高峰;

⑵A型血: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

B型血: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

AB型血:血清中沒有抗A、抗B抗體

O型血:血清中含有抗A、抗B抗體即:血清中不會含有與自身RBC抗原相對抗的抗體。

⑶抗A、抗B為天然抗體,屬IgM,分子量大,不能透過胎盤4.ABO血型的遺傳

由位于9號染色體上的A、B、O三個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和B基因為顯性基因,O為隱性基因,故組成6個基因型,4個血型表現型。

ABO血型系統(tǒng)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基因型表現型

OOOAA,A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