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自然、實踐和物質生產與再生產-以廣松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中心的文本學解讀_第1頁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自然、實踐和物質生產與再生產-以廣松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中心的文本學解讀_第2頁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自然、實踐和物質生產與再生產-以廣松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中心的文本學解讀_第3頁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自然、實踐和物質生產與再生產-以廣松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中心的文本學解讀_第4頁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自然、實踐和物質生產與再生產-以廣松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中心的文本學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自然,實踐和物質生產與再生產一以廣松Kg《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中心的文本學解讀自然、實踐和物質生產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三個核心概念,并在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建構中被賦予不同邏輯層級的第一性地位。少數國內學者已經就該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①關于該問題的相關討論,參見張一兵:《先在的自然、基始的實踐與第一級的物質生產》,《哲學動態(tài)》1994年第3期;張一兵、姚順良、唐正東:《實踐與物質生產——析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本質》,《學術月干。2016年第7期。既有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表明,準確把握自然、實踐和物質生產概念在廣義歷史唯物主義中的邏輯定位及其內在關聯,將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內涵,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問題的深入研究。在不同版本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章中,廣松版較為直觀清晰地呈現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寫作修改過程,并提供德文原文便于對照。鑒于此,本文將通過對廣松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的細致文本學解讀,系統闡明三者的邏輯地位、理論內涵及其內在關聯,客觀評析國內外學者在相關問題上的理論得失。一、自然的歷史先在性與自然(物質)本體論的祛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自然概念的理論地位問題,或者說自然與人、社會、歷史的關系問題始終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因為它不僅涉及歷史唯物主義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而且涉及不同解讀模式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誤讀與重構。鑒于此,準確把握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自然的歷史先在性便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自然的歷史先在性主要蘊含著三重意蘊:第一,自然在歷史上的原始先在性,即自然的歷史實在性。費爾巴哈的理論貢獻在于明確承認自然的第一性和基礎性:“自然已經不是一個派生的、設定的東西,而是一個第一性的、獨立的東西”①[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李金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72頁。[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李金山等譯,第116頁。,“自然界是精神的基礎……自然界是有客觀根據的開端,是哲學的真正的開端",②[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李金山等譯,第87-88頁。從而正式確立了自然唯物主義的立場。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一段刪除文字中稱贊費爾巴哈:“只有他才至少向前邁進了一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認真地加以研究。只有他的著作才會進一步闡明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全部前提(aliengemeinsamenideologischenVoraussetzungen)。"③[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183So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Berlin:DeGruyterAkademieForschung,2017s824.中文廣松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章包括中譯文和德文原文兩部分。本文中凡是引用該文獻時出現一個引文序號標注兩個頁碼的地方,前一頁碼是指它的中文出處,后一頁碼是指它的德文出處。但是,費爾巴哈將自然設定為等同于存在的絕對實體,從而賦予了自然以本體論地位:“自然是與存在沒有區(qū)別的實體”,④[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李金山等譯,第116頁?!白鳛榇嬖诘谋举|,就是自然的本質。時間上的發(fā)生只推廣到自然的外形上,不能推廣到自然的本質上”。⑤[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李金山等譯,第115頁??梢?,費爾巴哈所說的“自然的先在性”是抽象的邏輯的非歷史的先在性。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費爾巴哈的自然先在性立場的基礎上,以歷史性視域消解了自然的本體論性質,指認了自然的原始先在性和客觀實在性:一方面,無論是“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自然界”,⑥[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9頁。還是“尚未置于人的統治之下的自然界"⑦[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61頁。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是人類歷史的必要前提。對此,恩格斯專門補充道:“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說來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⑧[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9頁。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歷史先在性在本質上是反本體論的,因而嚴格區(qū)別于康德式的具有本體論意謂的“自在之物”或自在性。另一方面,隨著人類實踐的擴展,原始自然必然被歷史地改造為“人化自然”,于是,“每當有了一項新的發(fā)明,每當工業(yè)前進一步,就有一塊新的[自然這一]地盤從這個領域劃出去”。⑨[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61頁。但這并不意味著自然會因人的實踐改造而喪失自身的先在性和客觀實在性。恩格斯補充指出,即使人類社會由于實踐的中斷而消亡,“外部自然界的優(yōu)先地位(diePrioritGtder白uBererNatur)仍然保存著"。⑩[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9、193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22.因此,自然在整個地球演化史上的原始先在性和客觀實在性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必要邏輯前提。第二,自然在人類史上的直接先在性,即自然的歷史基礎性。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費爾巴哈指出,自然構成人的根據和基礎,即“自然是人的根據”,⑩惠]路德維希?費爾巴吟:《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李金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72頁。[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吟:《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李金山等譯,第116頁?!靶抡軐W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李金山等譯,第184頁。從而為他的人本學奠定了自然唯物主義的基礎。不過,他的“自然”“人”連同整個命題都是抽象的形而上學命題。對此,馬克思指出:“他設定的是‘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wriklichenhistorischenMenschen)"①[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6、190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19.K^,馬克思、恩格斯科學闡述了自然在人類史中的直接先在性和基礎性。其實,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1844年手稿》)中已經通過政治經濟學研究認識到自然對現實的人的基礎性,即“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②[德]馬克思:0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8-49頁。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tài)》中進一步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lebendigermenschliche門ndividuen)的存在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kdrperlicheOrganisation)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與其他自然的關系(VerhAltnis)。"③[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3、197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8.廣松版中的“Verh舁tnis”在MEGA2中均被寫為“VerhaItn?。因此,人的肉體組織決定了人的基本生命形式,人所處的自然條件構成“現實的歷史的人”的直接自然基礎和現實前提,因為“R這些條件不僅決定著人們最初的、自然形成的肉體組織,特別是他們之間的【這樣的】種族差別,而且直到如今還決定著肉體組織的整個進一步發(fā)展或不發(fā)展尹。④[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3頁。,¥……r用以表示該文字在原始手稿中是被刪除的??傊?,自然構成了貫穿整個人類歷史的直接基礎。當然,在人類歷史上作為直接基礎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原始自然,而是人的實踐活動作用過的自然。這就涉及自然之歷史先在性的第三個層面。第三,自然在人類史上的內在先在性,即自然的構成性的歷史先驗性。其實,費爾巴哈的自然概念具有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他強調自然是人的根據和基礎,但又認為自然只有作為人的感性直觀對象才是真正的實體,因為“真理性、現實性、感性的意義是相同的。只有一個感性的實體,才是一個真正的、現實的實體。只有通過感覺,一個對象才能在真實的意義之下存在"。⑤[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李金山等譯,第166頁。費爾巴哈將自然的先在性嚴格限定在人的感性對象性和直觀中。對此,恩格斯正確指出,費爾巴哈的“自然哲學”即是“對自然的壯麗和萬能的消極、如醉如癡的膜拜”。⑥[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62頁。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這種狹隘認識正是根源于“自然界幾乎還沒有被歷史的進程所改變”而造成的“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dasbornicrtcVcrhaltcn)⑦[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8、202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31.HjH:,人與自然的關系決非費爾巴哈所說的僵化的抽象的感性對象性關系,而是能動的歷史辯證關系:隨著自然在人類實踐的作用下歷史性地轉化為歷史的自然,自然不僅構成人類歷史的直接基礎,而且日益成為人類實踐的產物而歷史性地構成社會歷史先驗的一部分:“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ProduktivkrGften)、資金(Kapitalien)和環(huán)境(Umst白nden),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guī)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⑧[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50、224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46.而且,經由實踐重新賦型的自然環(huán)境構成了“人類社會存在更重要、更直接的依存基礎”。⑨張一兵:《文獻學語境中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原初理論平臺(代譯序)》,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頁??傊匀坏脑跸仍谛?、歷史基礎性和構成性的社會歷史先驗性共同構成了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自然之歷史先在性的整體內涵。這一邏輯定位具有雙重理論意義: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傳統形而上學和舊唯物主義的意義上以科學的歷史性視域和歷史辯證法徹底消解了自然物質的本體論地位,因此,傳統教科書體系將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解讀為自然本體論和物質本體論便重新退回到舊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窠臼;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消除自然物質的本體論性質,但并沒有徹底抹除自然的客觀實在性及其在人類歷史中的歷史先在性,而是將其視為建構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邏輯前提。因此,盧卡奇的“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①[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206頁。施密特的“自然與社會的雙向中介"②[德]A.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歐力同、吳仲昉譯,趙鑫珊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59-95頁。等解讀范式都在一定程度上錯失了歷史唯物主義自然概念的根本要義。二、作為感性活動的實踐的歷史基始性與感性直觀對象的非物相化透視我們知道,實在的物性自然只是人類歷史的先在性前提,并不會自然而然地生成出人類社會歷史。③許多資產階級思想家推崇的“自然發(fā)生說”即人類社會歷史是自然演化的自發(fā)結果是一種更為隱蔽的“自然本體論”變體,在本質上仍是一種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使物性自然擺脫既有物相有序性而轉化為人類史的必要前提、使人類超拔出動物式的自然存在成為社會歷史存在的基始性環(huán)節(jié),正是作為感性活動的實踐。這一科學的實踐概念正是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始人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和《形態(tài)》的“費爾巴哈”章第[8]至[10]頁(馬克思標注的頁碼)中通過對感性直觀對象的非物相化④本文中使用的“物相”“非物相化”“社會歷史先驗”“勞動塑形”“生產力創(chuàng)序”“生產關系構式”“生產方式筑模”“社會負炳”“負炳源”等概念均來自張一兵教授的獨創(chuàng)概念。參見張一兵:《勞動塑形、關系構式、生產創(chuàng)序與結構筑?!P于構境理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種邏輯承襲》,《哲學研究》2009年第11期;張一兵:《否定辯證法:探尋主體外化、對象性異化及其揚棄——馬克思〈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摘錄〉解讀》,《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8期。透視而確立的。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研究中僅依據《提綱》而提出以實踐來代替自然或物質的“實踐本體論”和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實踐唯物主義,不僅忽視了新世界觀在拒斥本體論上的哲學革命意義,忽視了自然的歷史先在性地位,而且忽視了實踐概念在馬克思思想發(fā)展中的邏輯娘變及其歷史基始性的客觀能動構序功能定位。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費爾巴哈”章的第網至[10]頁中,“實踐”概念是以不在場的方式出場的,是以“感性活動”及其更為具象的“工業(yè)和商業(yè)”“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等出場的。這一文本癥候本身又關涉《提綱》與“費爾巴哈”章之“實踐話語片斷”⑤為了便于表達,筆者將“費爾巴哈”章中馬克思標注的第網至[10]頁內容稱作“實踐話語片斷”或“感性活動話語片斷”,以區(qū)別于隨后的“物質生產話語片斷”。此處打上方框的“實踐”意在表明:《提綱》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總體性的“實踐”概念正在發(fā)生消隱和沒影,并轉化為更加具體的歷史的“感性活動”“工業(yè)和商業(yè)”等,進而構成了即將出場的“物質生產”話語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的深層思想關聯。在此,筆者贊同張一兵教授的觀點,即《提綱》是《形態(tài)》的“思想提綱工⑥張一兵:《文獻學語境中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原初理論平臺(代譯序)》,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23頁。這又具體蘊含著三個方面:一是在邏輯思路上都是通過感性對象的非物相化批判來透視實踐對感性世界的基始性客觀創(chuàng)序功能;二是《提綱》預先制定了“實踐話語片斷”的總體框架和基本結論,在后者中不在場的“實踐”話語落點恰好可以在前者中追根溯源;三是“實踐話語片斷”中“實踐”的消隱與“感性活動”(“工業(yè)和商業(yè)”)的凸顯,恰好反映了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從科學抽象的總體性哲學范疇向具體的社會歷史范疇的過渡,展示出在《提綱》中尚未言明的主導性理論支援背景(經濟學和工藝學)和隱性思想構境場(現代社會的工業(yè)生產),進而揭示出在《提綱》中看似主觀主體性的和實體性的實踐概念在本質上是客觀主體性的和歷史基始性的。鑒于此,我們將結合兩個文本互文性地闡明實踐的歷史基始性,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感性世界是歷史性的客觀整體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批判“費爾巴哈對H感性(Sinnlichkeit)H感性世界(sinnlichenWelt)的'理解'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對這一世界的單純的直觀(Anschauung),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感覺”,①[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6、190頁。Vgl.《提綱》第一條中所說的“對對象(Gegenstand)、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Objekts)的或者直觀(derAnschauung)的形式去理解"。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jBd.lV/S.BerlinzDietzVerlag,1998,S.19.Hit,即使他置身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只能停留于感性直觀的物相對象,即“費爾巴哈在曼徹斯特只看見一些工廠和機器,而一百年以前在那里卻只能看見腳踏紡車和織布機;或者,他在羅馬的坎帕尼亞只發(fā)現一些牧場和沼澤,而奧古斯都時代在那里卻只能發(fā)現羅馬資本家(Kap計alisten)的葡萄園和別墅二③[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8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5,S.21.而無法看到感性對象物相背后的已經消失了的感性活動=實踐,因此,“在對R自然(Natur)R感性世界的直觀中,他不可避免地碰到與他的意識和他的感覺相矛盾的東西,這些東西擾亂了他所假定的W感性(dersinn[lichen])H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諧],特別是人和自然界的和諧”,而只能求助于“高級的哲學直觀,④[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6、190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5,S.19-20.請注意,馬克思、恩格斯多次刪除“感性”“自然”概念而保留使用了“感性世界”概念,這些修改恰恰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在有意識地避免使用費爾巴哈的“感性”“自然”概念,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的由歷史性實踐創(chuàng)構的“感性世界”同費爾巴哈的基于感性直觀的具有本體論意謂的“自然”有著本質差別。馬克思在《提綱》中首次指出,費爾巴哈的錯誤在于他不是把感性對象“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sinnlichmenschlicheThatigkeit),當作實踐(Praxis)去理解,不是從主體(subjektiv)方面去理解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gegens匕ndlicheThatigkeit)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V/3,S.19.馬克思、恩格斯在“實踐話語片斷”中進一步指出:“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Industrie)和社會狀況(Gesellschaftszustande)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geschichtlichesProdukt),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Verkehr),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H制度工秩序(sozialeOrdnung)。"⑥[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6、190頁。Vgl.1\/121七119606。520112115922力€1」/56.20,860.即使是最簡單的櫻桃樹也“只是由于一定的社會在一定的時期的這種工社[會性彳活動(vges?lschaftliche]>Aktion)才為費爾巴哈的'感性確定性'所感知"。⑦[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8J92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20,860.$l^±,u^^(Umstande)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revolutionairePraxis)”,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0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V/3,S.2O.因為“在工業(yè)中向來就有那個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統一',而且這種統一在每一個時代都隨著工業(yè)或快或慢的發(fā)展而不斷改變”。⑨[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8頁。請注意,根據廣松涉的注釋,上述“他沒有看到……”這句話由于恩格斯和馬克思的修改而變得語句不通順了。而根據恩格斯的初稿和修改稿以及馬克思的部分修改,廣松涉認為“最恰當的理解應該是”:感性世界“是工業(yè)與社會狀況的產物,而且感性世界是歷史性產物,在世世代代持續(xù)的一系列整體活動的成果這一意義上是工業(yè)與社會狀況的產物"。①[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6頁注釋(9)、第192頁。限于篇幅,原文中無關緊要的刪除部分沒有在引文中呈現??梢姡R克思、恩格斯?jié)撛诘匕焉鲜觥肮I(yè)和社會狀況”“工業(yè)和交往”即不在場的實踐理解為客觀的歷史性整體活動,這種整體活動亦即下一句中的母社[會性產活動”,這種活動歷史性地推動著“社會H制度R秩序”發(fā)生改變。在此意義上,實踐即是一種為整個感性世界賦型的歷史性總體客觀能動活動,而決非一種抽象個人的主體能動活動。實際上,馬克思對“感性活動二實踐”的理解恰好經歷了一個從抽象主體性的勞動塑形及其否定揚棄向現實客觀性的總體實踐賦型及其歷史性能動創(chuàng)序的轉變。特別是經過《布魯塞爾筆記》和《曼徹斯特筆記》中的經濟學和工藝學研究,馬克思認識到勞動主體塑形功能在現實經濟活動中被消融于客觀工業(yè)生產的總體性創(chuàng)序功能。于是,?1844年手稿》中的抽象主體性勞動概念經過《評李斯特》中的“社會的物質活動”和“工業(yè)”,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5、257頁。在《黑格爾現象學的建構》中被提升為“感性的行動、實踐以及真正的活動”,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37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V/3,S.11.然后在《提綱》中凝練抽象為作為“感性活動”“對象性活動”的革命的批判的“實踐”范疇,最終又在《形態(tài)》的“實踐話語片斷”中消隱具顯為“感性活動”“工業(yè)和商業(yè)”“整體活動”等。第二,感性世界是現實的個人的實踐之革命創(chuàng)序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批判費爾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對象(sinnlichenGegenstand)而不是'感性活動(sinnlicheTatigkeit)”',因為他從來“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系(gesellschaftlichenZusammenhange),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他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sinnlicheTatigkeit)\④[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0、194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25.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現實的個人是從事感性活動的個人,而感性世界正是現實的個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創(chuàng)構的產物。因此,必須從現實的個人在感性活動中創(chuàng)構并生活其中的現實社會聯系和周圍世界來理解現實的個人。但費爾巴哈只知道“理想化了的愛與友情”中的人,而“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⑤[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0頁。因此,“當他看到的是大批患凜瘍病的、積勞成疾的和患肺癌的窮苦人而不是健康的人的時候,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觀'和觀念上的'類的平等化"⑥[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0頁。而“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看到的卻是“改造工業(yè)和H社會性的彳社會結構(dergesellschaftlichenGliederung)的必要性和條件”,⑦[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0、194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25.0jlt,“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⑧[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6頁。這里,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創(chuàng)構感性世界引出了共產主義革命的結論,而這在一定意義上正是對《提綱》第一條的“革命的實踐觀”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第三,人的認知能力是實踐之客觀歷史先驗賦型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特別談到自然科學的直觀,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眼睛才能識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沒有工業(yè)和商業(yè),哪里會有自然科學呢?甚至這個‘純粹的‘自然科學也只是由于商業(yè)和工業(yè),由于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自己的材料的?!雹伲廴眨輳V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8頁。也就是說,人的知識和認知能力也是感性活動的實踐(商業(yè)和工業(yè))的產物。這很可能來自馬克思在此前的經濟學和工藝學研究中獲得的重要認知,例如“各種知識的極大進步,以及幾乎所有種類的知識成就,都歸功于制造和商業(yè)對精神活動的刺激”,“所有促進科學成就的因素都是制造的結果,(5)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V/4,Berlin:AkademieVerlag,1998,S.91.中譯文參見吳婷、李乾坤、李亞熙譯稿。如果康德的貢獻在于指出人的認識得以可能的先天綜合觀念先驗構架,馬克思、恩格斯則更深刻地揭示出歷史性客觀實踐活動才是人的認識得以形成發(fā)展的根本性現實歷史基礎和社會歷史先驗構架。在此基礎上,恩格斯在第[9]頁末尾補充道:“這種活動、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chuàng)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③[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19頁。這里,恩格斯明確指認了作為感性活動的實踐對于自然界、人類世界和人的認知能力所發(fā)揮的歷史性的基始性的總體性的創(chuàng)序賦型功能:人的實踐活動通過歷史性地解構整個感性世界(自然界、人類世界和人的認知世界)的原有秩序并創(chuàng)構賦予新的有序性(社會負嫡功能)來維持、創(chuàng)造和推動社會歷史存在的發(fā)展,同時通過發(fā)揮持續(xù)的社會負炳功能來抵抗自然和社會本身的無序性炳增和返炳效應。在此意義上,實踐構成了人類歷史性存在得以確立和發(fā)展的基始性要素。當然,從恩格斯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語邏輯正在發(fā)生從總體性的實踐活動向物質生產的游移。三、物質生產與再生產的基礎決定性和社會歷史存在的具體建構在確立了自然的歷史先在性和實踐的總體歷史基始性地位之后,馬克思、恩格斯在第[10]頁的最后深刻批判道:“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Geschichte)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④[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0頁。費爾巴哈之所以完全割裂了“唯物主義和歷史”,正是因為他的“唯物主義”只能感性直觀到實體性的物相,而無法透視物相背后的感性活動及其關系。因此,這一批判同時提出新的理論任務:如果針對費爾巴哈的非物相化批判透視主要揭示了總體性實踐活動對感性世界的歷史基始性創(chuàng)序賦型功能,那么,這種活動及其社會負病功能是如何具體地建構人類歷史性存在的,或者說人的總體性實踐活動是如何具體地歷史地展開并發(fā)揮作用的。而這又在更深層次上實際指向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核心問題:“唯物主義”之“物”(活動與關系)和“歷史”是如何內在聯結起來的。正是在對具體的社會歷史生活情境的追問中,馬克思、恩格斯從總體性的實踐走向社會歷史本身的更深層具體的客觀基礎,即作為總體性社會歷史實踐活動結構之第一層級的物質生產與再生產。⑤張一兵:《先在的自然、基始的實踐與第一級的物質生產》。這里的“第一層級”意指物質生產與再生產的始源性和基礎決定性地位。第一,物質生產對于歷史起點的始源性。針對費爾巴哈等人的抽象歷史觀,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Geschichtemachen)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飲食、居住、衣被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dieerstegeschichtlicheTat)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Bedikfnissen)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①[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2、196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26.這里包含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基于需要和有用性的物質生產及其為我性的現實意向。在上述引文的欄外寫有馬克思的邊注:“黑格爾。地質、水文、等等、各種關系。人體。需要、勞動。"②[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2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5,S.26.這正是對自然之歷史先在性在物質生產話語中的再度確認:人類的自然生命屬性決定了人類必須首先從事物質生產來滿足基本的生命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這里不再單純強調自然的客觀對象性,而是將對象性的自然直接轉化為主體性的人的需要,進而引申出以滿足需要為導向的有用性和為我性,從而真正賦予了傳統哲學中抽象的“對象性”概念以具體的現實的內涵。而這種話語轉變正是源自馬克思、恩格斯在經濟學和工藝學研究中不斷遭遇的物質生產語境。二是物質生產對自然對象的為我性構序成為人類歷史的真正起點?!耙划斎碎_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也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③[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5頁。物質生產是人類擺脫動物式的自然史、超拔出自然物性存在的第一步,因而成為人類創(chuàng)造自身歷史的標志。第二,物質再生產對于歷史之生成的始源性。如果人類史區(qū)別于自然史的質性差異和起點在于物質生產,那么,人類史的真正展開和生成則在于旨在滿足不斷更新的需要序列的物質再生產。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第二個事實是,H那些【人[們]】最初的需要容易得到滿足,馬上又引起新的需要尹④[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2頁。,“得到了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Instrument)又引起新的需要(neuenBedurfnissen),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⑤[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4、198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l/5,S.27.也就是說,在最初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滿足需要的活動和生產工具又會產生新的需要。而且這種新的需要本身就是物質生產的結果,而非純粹的主觀欲望。同時,這種新的需要不僅是既有需要和有用性的簡單重復累加,而且指向新的更高級的需要和更復雜的有用性,從而構成一種需要序列體系。與之相應,物質再生產不僅包括既有的物質生產構序的量性累加,而且是在既有生產構序的基礎上創(chuàng)構新的物質有序性,進而歷史地建構起物質生產構序體系。在此意義上,物質再生產構成了人類歷史性存在得以現實展開的始源性活動。這不僅遠遠超越了黑格爾基于斯密的商品交換關系圖景所指認的“需要的體系”,而且深刻揭示了“需要的體系”的現實歷史根基。第三,物質生產與再生產對于人的歷史存在方式和社會總體結構的基礎決定性。在人類歷史性存在的具體生成中,第一層級的物質生產與再生產作為一般性的始源性實踐活動,又以更為具體的特殊表現形式發(fā)揮著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序賦型功能,在更加微觀的層面上對人的歷史存在方式和社會總體結構起到基礎決定性作用。具體而言,物質生產與再生產可具體劃分為三個維度:一是生產關系構式構成人類社會存在的客觀關系場境。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生命的生產包含雙重關系,即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gesellschaftlichesVerh<nis),而“社會的(gesellschaftlich)在這里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Zusammenwirken)”⑥[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6、200頁。Vgl.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1/5,S.28.此處的中譯文將原文中的“gesellschaftlich”擴展性地意譯為“社會關系”略有不妥,因為“gesellschaftlich”是形容詞的原形,并未發(fā)生與“Verh臺Itnis”相對應的詞尾變化,因而并不著意用作“Verh臺Itnis”的定語修飾詞。而且,意譯為“社會關系”容易造成“社會關系”等于“共同活動”的誤解。故此處還原性地直譯為“社會的。這表明,社會關系并非外在的客觀制約關系,而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當下建構的、內在于這種共同活動之中的客觀關系構式。這種關系構式的“社會性”正是在人們的“共同活動”中建構起來的,因而構成了人們的基本社會存在場境,因此才會說“至于這種活動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則是無關緊要的”①[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6頁。。但反言之,這種客觀關系構式又必然是基于一定的條件、方式和目的進行的,因為“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②[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第28頁。。所以,這種客觀關系構式內在地蘊含著物質生產所錨定的為我性構序意向,趨向于凝固為特定共同活動的特定關系序列結構。二是生產力創(chuàng)序構成促進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構序功能度和負嫡源③張一兵:《勞動塑形、關系構式、生產創(chuàng)序與結構筑模——關于構境理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種邏輯承襲》。。在物質生產活動中,人的勞動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借助生產工具為我性地改造物質對象的有序性并賦予對象以新的有序性的客觀創(chuàng)造能力和水平,就是生產力,即“這種共同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