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語文3_第1頁
新教材高中語文3_第2頁
新教材高中語文3_第3頁
新教材高中語文3_第4頁
新教材高中語文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4/1515/15/師說課文導(dǎo)入素養(yǎng)任務(wù)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谥袊怨乓詠砭陀袕膸煹娘L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表n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重點文言知識。2.學習正反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3.理解尊師重道的重要意義,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訊概覽]一、作者介紹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貞元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唐憲宗迎佛骨之事,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謚號“文”,也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重道輕文”,提倡“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wù)去”,影響深遠。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時他也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二、思想情懷1.惟古于詞必己出。(《南陽樊紹述墓志銘》)2.惟陳言之務(wù)去。(《答李翊書》)3.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4.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調(diào)張籍》)5.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進學解》)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資訊概覽]一、寫作背景曹魏時期,自從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壟斷了政治大權(quán)和經(jīng)濟大權(quán),形成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上層士族的子弟,生來就是統(tǒng)治者,無論品德智能高低,憑著高貴的門第,靠特權(quán)當官。因此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了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這種風氣仍然存在,上層“士大夫之族”自己不從師學習,也反對像韓愈那樣公然為人師的人,還對別人從師學習“群聚而笑之”。韓愈當時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就是在全國性的學府中擔任一門課的教授。他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惡劣風氣深惡痛絕。《師說》就是韓愈借送李蟠來抨擊那些“恥學于師”的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傳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的文章。二、時代大事古文運動發(fā)端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在文壇上興起?!榜壩摹庇址Q“四六文”,是一種講究詞藻、聲律和對仗的文體,全篇以雙句為主,每句話由四個字或六個字構(gòu)成。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nèi)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dǎo)致了前秦諸子及司馬遷那種不受拘束、輕松隨意的散文被拋棄,文學創(chuàng)作中艷麗浮靡之風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fù)古文的傳統(tǒng),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讀書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fù)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稁熣f》就是韓愈在這一時期寫給弟子的贈文。[情境活動]唐代文學家韓愈,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三歲而孤,靠兄嫂養(yǎng)育成人。滿腹經(jīng)綸卻功名蹭蹬,歷盡艱辛方進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無忌而遭禍,一貶陽山,再貶為博士,三貶潮州,顛沛流離,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榮辱不驚。從政為官,鞠躬盡瘁,有惠及民;執(zhí)筆為文,瀉玉飛珠,成為一代宗師。韓愈的經(jīng)歷和成就,帶給你怎樣的思考?請與同學探討,各抒己見。答:參考答案:“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進步連在一起時就價值無窮,就被社會所承認?!边@是作家梁衡對韓愈的評價,是韓愈為官的寫照。他的為官之道從側(cè)面可反映出韓愈本人有極高的素養(yǎng),這與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資訊概覽]一、文學常識說“說”是古代的一種用議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罢f”的語言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罢f”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恫渡哒哒f》《馬說》《愛蓮說》等都屬于“說”這類文體。二、文化常識1.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例如: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2.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巫的職業(yè)以祝禱、占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例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3.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jīng)書?!稑贰肪靡咽鳎@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又稱作“六經(jīng)”。另也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能。例如: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4.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記述,屬于古籍注釋體例之一,其他的還有注、箋等。例如: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5.師:歷代對教師的尊稱。古人特別尊師重道,常把“天地君親師”并列,以示對教師的尊敬。在古代,對老師的稱謂很多,如師長、博士、祭酒、司業(yè)、學官、教習、教諭、西席、西賓、講席等。[文白對譯][文言積累]一、重點字音(請給下面加點字注音)1.句讀(dòu) 2.或不焉(fǒu)3.官盛則近諛(yú) 4.郯子(tán)5.萇弘(cháng) 6.師襄(xiāng)7.老聃(dān) 8.六藝經(jīng)傳(zhuàn)9.李氏子蟠(pán) 10.貽之(yí)二、通假字(請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同授,傳授2.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三、古今異義(請解釋下列古今異義詞的古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吾從而師之古義:從,跟隨;而,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3.今之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大家,許多人4.小學而大遺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對兒童、少年實行初等教育的學校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四、詞類活用(根據(jù)提示解釋詞義)(一)名詞活用1.名詞作狀語則群聚而笑之 成群地2.名詞作動詞(1)吾師道也 學習(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尊師學習(3)君子不齒 并列、排列古漢語名詞作一般動詞的五種情況類型闡釋示例名詞+名(代)詞名詞帶賓語(名詞或代詞),則前一個名詞作動詞“愿為市鞍馬?!?《木蘭詩》)名詞“市”帶了賓語“鞍馬”,“市”活用作動詞,譯為“買”。能愿動詞+名詞能愿動詞后帶名詞,則名詞活用為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勸學》)能愿動詞“能”之后帶名詞“水”,則名詞“水”活用為動詞“游泳”。副詞+名詞副詞后帶名詞,則名詞活用為動詞“不蔓不枝?!?《愛蓮說》)名詞“蔓”和“枝”前有副詞“不”,均活用為動詞,分別譯為“生藤蔓”“長枝節(jié)”。所+名詞“所”字后邊的名詞用作動詞“尋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記》)名詞“志”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作動詞,譯為“做標記”。名詞+補語(介賓補語)名詞后帶補語,則這個名詞作動詞“一狼洞其中”。(《狼》)“一狼洞其中”,是省略句,應(yīng)為“一狼洞(于)其中”,名詞“洞”后面帶介賓補語“(于)其中”,名詞“洞”作動詞,譯為“打洞”。3.名詞的意動用法(1)吾從而師之以……為師(2)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以……為師(二)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1)小學而大遺 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圣明的人 愚:愚昧的人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1)而恥學于師 以……為恥(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以……為恥(3)不恥相師 以……為恥五、重點實虛詞(請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師(1)古之學者必有師 名詞,老師(2)吾師道也 動詞,學習(3)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動詞,從師(4)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5)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zhàn)》)名詞,軍隊2.傳(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動詞,傳授(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動詞,流傳(3)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zhuàn,名詞,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3.道(1)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名詞,道理(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名詞,風尚(3)道相似也 名詞,道德學問(4)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名詞,道路(5)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名詞,方法(6)吾道一以貫之(《論語》) 名詞,主張,觀點(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名詞,道義(8)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動詞,說4.惑(1)惑之不解 名詞,疑難問題(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形容詞,糊涂(3)惑而不從師 動詞,遇到疑難問題5.于(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介詞,對于(2)而恥學于師 介詞,向(3)師不必賢于弟子 介詞,比(4)不拘于時 介詞,被6.其(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代詞,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他(它)的,他(它)們的(2)其出人也遠矣 代詞,他,他們(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代詞,表遠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 副詞,表推測、估計 語氣,大概、或許(5)其可怪也歟 副詞,表反詰語氣, 豈、難道(6)傳其①道解其②惑者也 ①代詞,指老師的 ②代詞,指學生的7.之(1)古之學者必有師 結(jié)構(gòu)助詞,的(2)擇師而教之 代詞,他(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4)句讀之不知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代詞,這類,這些(6)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用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 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六、文言句式(請根據(jù)提示翻譯下面句子)1.判斷句(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2.被動句不拘于時。(被動句,介詞“于”表被動)譯文:(他)不受(士大夫那種恥于從師的)時俗的限制。3.狀語后置句(1)生乎吾前。(狀語后置句,“生”的狀語“乎吾前”后置)譯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人)。(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狀語后置句,“生”的狀語“于吾”后置)譯文:哪用得著知道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3)師不必賢于弟子(狀語后置句,“賢”的狀語“于弟子”后置)譯文: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4.賓語前置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譯文:不理解句讀,不能解決疑惑。5.省略句愛其子,擇師而教之。(省略句,“愛”前省略主語“人們”,即“士大夫之族”)譯文:(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會選擇老師來教他。七、典型名句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NO.1文本初讀]在結(jié)構(gòu)框架圖中的空缺處填上恰當?shù)膬?nèi)容。答:參考答案:①立:圣人無常師②今之眾人③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NO.2文本精讀]任務(wù)驅(qū)動一文段理解和分析(一)閱讀課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吾師道也 師:學習(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聞:知道,懂得(3)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來(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無:無論、不論(5)吾未見其明也 明:明智(6)彼與彼年相若也 相若:差不多(7)官盛則近諛 近:近乎(8)君子不齒 齒:并列、排列2.下列對第1自然段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話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統(tǒng)領(lǐng)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是全文的中心論點。B.本段第2句闡述了教師的作用。作者用六個字概括了教師的三個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C.第3、4句闡述了從師的必要。作者從正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須從師。D.第5~7句闡述了擇師的態(tài)度。正面提出擇師的標準,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解析:選CC項,作者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3.下列對第2自然段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1~3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lǐng)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B.第4~6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C.第7~9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xiàn)象對比,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間接的否定,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做法。D.第10~15句,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解析:選CC項,“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間接的否定”錯,是給予直接的否定,“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4.如何理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句話的含意?答:參考答案:這一句鮮明地點出了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齡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而當時的“士大夫之族”認為,年齡相近的不該相師,對道的認識相近的不該相師,官大的不該以官小的為師。作者的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和“恥學于師”的陋習,這不僅表現(xiàn)出作者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還體現(xiàn)了作者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二)閱讀課文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問題。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圣人無常師: 常:固定(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傳: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3)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贊許(4)作《師說》以貽之: 貽:贈送6.下列對本部分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3段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了“圣人無常師”的論點。B.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jié)論。C.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dǎo)從師。D.第4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jié)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yīng)第3段,“能行古道”照應(yīng)第2段。解析:選DD項,“不拘于時”照應(yīng)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yīng)第3段。7.“圣人無常師”有什么深刻內(nèi)涵?在文中有何作用?答:參考答案:(1)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廣泛地學習。世上的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獲得淵博的知識,就要多向他人學習。(2)這句話既回應(yīng)篇首“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觀點,又領(lǐng)起本段內(nèi)容,轉(zhuǎn)入正面論述。任務(wù)驅(qū)動二綜合理解和分析8.(素養(yǎng)提升)《師說》闡述了許多有關(guān)從師的見解,哪些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觀念?答:參考答案:作者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的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這與我們今天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不同的。他認為“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很反常,反映了他的封建觀念。9.(素養(yǎng)提升)荀子、韓愈都是古代儒家文化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們不僅是思想家,同時也都是教育家,他們在《勸學》和《師說》中有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請結(jié)合文本談?wù)勥@一觀點。答:參考答案:①《勸學》中認為“學”不僅能彌補自身不足、提高改變自己,更能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文章開篇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本?,是指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接下來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結(jié)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由此可知,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意思是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這同樣是著眼于品德的養(yǎng)成。因此,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②《師說》開篇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皞鞯馈薄笆軜I(yè)”“解惑”,這是老師必須要做的三件事情。而師者第一職能是“傳道”,對于“道”,雖然有韓愈自己特定的內(nèi)涵,與我們今天對“道”的理解有所區(qū)別,但《師說》中對老師的首要職責的認識與我們今天是無二的,都是立德樹人,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培養(yǎng)其德性底色。所以說荀子和韓愈在文中都強調(diào)了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類文賞讀]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孔子在山東曲阜開創(chuàng)第一所“學?!币詠?,尊師之風日興。從古至今,我國被傳為佳話的名人尊師范例不勝枚舉。他們用謙遜、勤勉和敬重書寫了一個個永恒不變的尊師重教的詩篇,為華夏莘莘學子樹立了尊師的楷模和典范。一、古詩文精讀漢明帝尊師上自為太子,受《尚書》于桓榮,及即帝位,猶尊榮以師禮。嘗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shè)幾杖,會百官及榮門生數(shù)百人,上親自執(zhí)業(yè);諸生或避位發(fā)難,上謙曰:“太師在是?!奔攘T,悉以太官供具賜太常家。榮每疾病,帝輒遣使者存問,太官、太醫(yī)相望于道。及篤,上疏謝恩,讓還爵士。帝幸其家問起居,入街,下車,擁經(jīng)而前,撫榮垂涕,賜以床茵、帷帳、刀劍、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fù)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榮卒,帝親自變服臨喪送葬,賜冢塋于首山之陽。子郁當嗣,讓其兄子泛;帝不許,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與之。帝以郁為侍中?!?jié)選自《資治通鑒》[譯文]明帝自從當上太子,向桓榮學習《尚書》,登基為皇帝后,依舊尊重桓榮以師禮相待。他曾經(jīng)親自去太常府(桓榮已封太常)探望,讓桓榮坐東面,設(shè)幾杖,召百官和桓榮數(shù)百名弟子來行弟子禮,明帝親自執(zhí)弟子禮節(jié);諸生提問題時,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謙讓說:“太師在這里?!苯Y(jié)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賜給了太常家。每次桓榮生病,皇帝就派遣侍從看望問候,并派太官、太醫(yī)為桓榮醫(yī)治。桓榮病勢嚴重的時候,呈上奏折叩謝皇恩,并辭讓交還爵位和官職。明帝親自到他家問起居情況,走到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車了,擁經(jīng)上前,撫摩著他哭泣,賜給他床茵、帷帳、刀劍、衣被,很久才離去。從此,諸侯、將軍、大夫來探病的,不敢再乘車到門口,在床前都下拜。桓榮死后,明帝親自改換喪服送葬,賜他在首山之陽修筑墳?zāi)埂;笜s的兒子桓郁應(yīng)當繼承爵位,想讓給他兄長的兒子桓泛;明帝不許,桓郁于是接受封賜,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給桓泛。明帝任命桓郁為侍中。[賞析]古人云:“一日之師,終身事之?!弊饚熤亟淌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孔子在山東曲阜開創(chuàng)第一所“學?!币詠?,尊師之風日興。漢明帝尊師重教,一以貫之,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二、思辨閱讀千年一嘆讀韓愈從維熙中國民俗諺語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泉則秀。這兒的山上無仙,江中亦無流泉戲水,但是地處潮州境內(nèi)的韓山、韓江,卻名貫廣東大地,成為大海之濱一道奇異的人文風景。只因唐代文人韓愈被貶官離開長安后,曾在這兒當了不足一年時間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將其統(tǒng)統(tǒng)改為韓姓:山易名為韓山,水易名為韓江。……縱觀古代文人,被貶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貶官和流放的歷史。但不同的是,他們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跡,卻有著千差萬別。這些文人雅士,大烏紗帽一旦變成小烏紗帽,多表現(xiàn)得心灰意冷,在自舔傷口中,寫出些悲憫自憐的詩歌。而韓愈與眾不同,盡管他在被貶官的路上,也曾寫下“好收吾骨瘴江邊”的自憐詩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卻將自身傷痛閑置一邊,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筆者沿韓江而行時,江邊有一座古亭映入眼簾。停車仔細觀看,見亭內(nèi)有一石碑,碑下壓著一條鱷魚石雕。當?shù)赜讶藶槲医庖烧f,這是后人為紀念韓愈帶領(lǐng)當?shù)匕傩盏尿?qū)鱷之舉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韓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州江河鱷魚成災(zāi)之時,當時此地的黎民百姓,因為繼承了遠古的迷信傳說,認為鱷魚為水中之神靈;每到鱷魚成災(zāi)時,都向江里投下屠殺了的牛羊豬狗等生靈,以求平安。韓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統(tǒng)儒理之道,反對神鬼的玄學之說,便不顧疲勞地日夜游說于江水之邊,宣揚除鱷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為客家族人之領(lǐng)地,其族人把信奉神靈視為靈魂之全部,因而驅(qū)鱷之舉步履維艱。但生性執(zhí)著的韓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終于獲得了善果,不僅將為害一方的鱷魚驅(qū)之于海,讓潮州百姓從“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還以驅(qū)鱷為興修水利機遇,打開引水澆灌之門,給封閉的沿江大地,帶來五谷豐登的年華。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