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普通本??平逃l(fā)展性別分析報告
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婦女受教育的水平或程度是衡量該國家或地區(qū)進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女性高等教育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占國家人口一半的女性群體在中國社會中的教育發(fā)展狀況,標志著中國女性解放與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在現代社會中的發(fā)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中國女性高等教育歷經百年的歷史,經歷了坎坷的、不平衡的發(fā)展歷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推動和廣大婦女的不懈努力下,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的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本報告以社會性別分析的視角,對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女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狀況進行梳理和分析;考察30年以來女性高等教育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中建設的成果、取得的成就;分析女性高等教育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展望女性高等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對其進一步的發(fā)展提出預測和建議。一改革開放以來普通本??平逃l(fā)展的性別視角審視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國對高等教育戰(zhàn)線進行了撥亂反正,1977年恢復了高等學校通過高考統(tǒng)一招生、擇優(yōu)錄取新生的辦法。在新時期,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女子的教育。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后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護法》都對婦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做了專門規(guī)定,保證和推動了女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1995年,在中國北京召開的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提出的《北京宣言》更加推進了女性教育權利發(fā)展的進程,促進了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大力發(fā)展。(一)1979~1993年普通本??平逃陌l(fā)展狀況1.女大學生的入學狀況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政治、科教改革全方位的啟動和深化,女性高等教育也進入了大發(fā)展時期,女大學生的人數迅速增長(參見表1)。表11979~1993年普通高校女大學生人數及在校生比例從表1可以看出,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高等學校在校女學生數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例如1980年,女學生只占到在校生比例的23.4%,甚至低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水平。這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結束后,1979年國家開始恢復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耽誤的一代人還無法從長期“不學無術”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其中對女性的影響更為深重。面對高考制度的改革,女性從理念、追求到學習、工作狀態(tài)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個較之男性更大的陣痛期和恢復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從觀念到體制都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平穩(wěn)期,重視知識、重視人才、重視教育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為中國高等教育步入快速發(fā)展的軌道奠定了基礎,也激發(fā)了女性進入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女性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fā)展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和比例逐年提高。從表1中可看到,從1985年開始,高校在校女學生數超過了50萬,占在校生比例達到30.1%。以后每年以平穩(wěn)的速度逐年增長。1990年,全國高等學校達到1074所,擁有在校生人數206.36萬人,其中,女大學生為69.51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33.7%;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達1552所,在校生人數達到253.55萬人,女大學生達85.22萬人,比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增加了60.65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33.6%,15年間增加了9.5個百分點。這個階段女大學生人數的變化趨勢,說明女性參與高等教育受著國家政策、教育體制和社會文化觀念的深刻影響。但由于自身因素的制約,女性在應對社會體制變化的沖擊下,顯示出比男性更為緩慢的適應性。2.女大學生的學科分布女大學生的學科或專業(yè)選擇具有一定的定勢或規(guī)律。女大學生對高等教育學科的選擇多為教育、醫(yī)學、外語、財會,而男大學生則更多的選擇理工、政法、農林等。這主要與男女性別在社會上的就業(yè)傳統(tǒng)與趨勢相關。例如,從1993年男女大學生在不同類別高校的分布來看,女大學生選擇院校在同類性別中的比例分別為師范院校28.6%、醫(yī)學院校11.1%、理工院校26.4%、綜合院校13.1%,而男生相應為師范院校19.2%、醫(yī)學院校7.75%、理工院校41.8%、綜合院校11.4%。[1]據上海市調查,上海女大學生期望的專業(yè)類別如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女大學生選擇學科類別的重點相對集中于文學語言、財會、教育、醫(yī)學類,選擇理工類的相對較少。女大學生認為最不適合的第一專業(yè)是機械類;其次是電氣、地質礦產、建筑、數理等學科,集中體現為“重文史輕理工”的傾向。這與男女性別在傳統(tǒng)生理及心理上發(fā)育或發(fā)展的趨向有密切關系。上海市的這個調查在全國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0年北京大學各系科本科生招生分性別統(tǒng)計數據》也說明了這個趨向。在2000年北京大學招收的新生中,女生在語言文學、歷史、法學、外國語和經濟等學科專業(yè)中的比例遠遠高于男生,女生比例分別是72%、61%、61%、60%和57%;而在物理、力學與工程、數學、計算機技術、化學和化學分子工程等學科專業(yè)中,男生的比例則遠遠高于女生,分別是85.6%、78.3%、73.1%、65.4%、65.3%。[2]從國外的情況看,各國女性對學科的選擇傾向存在很大的共性。有學者研究了1988~1990年間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女大學生的學科分科,發(fā)現芬蘭、日本、波蘭、美國和中國等國在女子高等教育的科類分布上具有很大的共性,即女生比例仍以人文、教育、醫(yī)科等傳統(tǒng)女性領域居高。[3]表2上海女大學生認為最適合女性學習的專業(yè)調查情況3.女大學生的學業(yè)成就在學業(yè)成績方面,研究發(fā)現,普通高校中女大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般處于較高的水平,不僅不低于男生,甚至普遍高于男生。武漢大學的一項調查,以各科考試成績平均80分以上為“上等”成績標準,抽樣9年進行性別間的比較,發(fā)現抽樣中達“上等成績”的女生所占比例平均數超過了女生占學生總數的比例。1993年有4684名學生達“上等成績”;其中女學生1677名,占學生總數的35.80%,高于當年女生所占比例(33.6%)。而1995年6月,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宣教處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女大學生英語、計算機等應用課程過級比例比男生高,學習成績比男生好。[4]但同時不可否認,男女生學習的特點仍然存在著差異。鄭新蓉教授從學科特點研究了女大學生的學術能力,發(fā)現當代女大學生的發(fā)展是與專業(yè)選擇有密切關聯的,例如,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領域仍然是一個突出的男性化學科,在這個領域男女性別意識有較大的差異。[5]這個問題顯示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女大學生成才的直接相關關系,也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基本事實與數據。同時,一些調查研究還顯示了近年來,女大學生在學校中參與社會活動、擔任班干部的比例也在增高,證明了女大學生包括學習能力、社會參與意識、組織活動能力等在內的綜合素質的日益進步與提高。4.女大學生的就業(yè)女大學生就業(yè)是一個引起社會較多關注的問題。許多研究證明,女大學生在就業(yè)過程中遭遇了“性別歧視”,即女大學生在進入勞動力市場時,因其性別遭受到的顯性或隱性的區(qū)別對待或排斥,使女大學生正常就業(yè)出現了困難。這個問題在改革開放后逐漸暴露了出來,而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和深入,表現得日益突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前,由于女大學生人數較少而且國家對大學畢業(yè)生實行統(tǒng)一分配政策,一般來講不存在女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80年代后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后,社會勞動用工制度的改變以及大學畢業(yè)生分配政策的改變,女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究其原因,除了人們普遍認為的“女性的生理特點對日后工作的影響”、“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分工及觀念的影響”、“女生視野比較狹窄、綜合能力不如男生”等觀點外,在社會方面缺乏人人平等的有效機制以及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不可否認,全社會依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偏見,而且對于女性的社會作用以及女性優(yōu)于男性的優(yōu)勢方面重視不夠,女性群體的社會關注度仍然需要加強。(二)1994~1999年普通本??平逃陌l(fā)展狀況1.女大學生的入學狀況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女性高等教育持續(xù)走高,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到1999年,全國高等教育開始大規(guī)模擴招,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的促進和發(fā)展。這一階段,國家發(fā)展高等教育的宏觀政策做出了戰(zhàn)略調整,不僅開始啟動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而且出臺了一系列法規(guī)政策保障女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自1982年《憲法》修訂后,陸續(xù)出臺了《義務教育法》、《教育法》、《職業(y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婦女權益保護法》。這些法律的頒布,對婦女文化教育權利做出了保障性規(guī)定,對保證和推動女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作用。從表3可以看出,從1994~1997年,普通高校女大學生人數平均以每年7萬~8萬人的增長人數逐年遞增。1998年比1997年的人數增加了12.1萬人,啟動了擴大招生的序幕;1999年,女大學生人數更比上一年增長了31.5萬人,開始大幅上升。女大學生的比例也基本按照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逐年遞增。從總數上來講,從1994~1999年,五年期間,女大學生在校人數增加了近百萬人,在發(fā)展規(guī)模上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fā)展一致,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同時,男女在校大學生的比例呈縮小趨勢,說明我國高等教育性別公平化的進程正在加快。表31994~1999年普通高校女大學生人數及在校生比例2.女大學生的學科分布這一階段,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女性高等教育的機會逐漸增多。由于國家經濟產業(yè)結構的逐步調整,第二產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第三產業(yè)不斷擴大,與之相適應,高等教育的科類結構也處于不斷調整之中。特別是第三產業(yè)科類比例的擴大,使教育、語言、財經、法律等專業(yè)的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充,女大學生的入學機會得到增加,女大學生在學科的選擇上更加廣泛,不僅在傳統(tǒng)女性領域繼續(xù)保持優(yōu)勢,而且進入傳統(tǒng)男性領域的女生比例也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理工科教育,由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理工科院校的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一直居于高等教育整個規(guī)模的30%左右,雖然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說理工科教育不是女性選擇專業(yè)的首項,但實際上理工科女生的絕對數要遠遠大于其他科類的女性人數。因此,可以認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女子高等教育已遍及各科類,女子已具有與男子平等地選擇各科類高等教育的機會,即使在國際橫向比較的范圍內,分布也還是比較均衡的。但受女性身心特點、就業(yè)和傳統(tǒng)觀念等因素影響,女子實際接受高等教育的科類分布仍呈現出明顯的性別特點。根據北京市任意抽取四所大學23個專業(yè)552名女生對專業(yè)滿意度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女生對專業(yè)的滿意度較低。在機電工程、音樂、地理、美術、教育技術、光電工程、中文、經濟、機械工程等專業(yè)分布的女生中,滿意有效百分比只有61.8%,不滿意占38.2%。[6]關于專業(yè)不滿意的原因,如表4所示:表4最不適合女性專業(yè)原因排序表從表4中可以看出,最不適合女性學習的專業(yè)原因是:第一,理論性強、邏輯性強的專業(yè),占總數的40.6%;第二,女性就業(yè)困難、競爭壓力大的專業(yè)占32.2%;三是體力要求高和野外作業(yè)多的專業(yè),占22.1%。這個結果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學科選擇的性別傾向,表現出男女在選擇專業(yè)上所具有的性別差別。但必須認識的是,這一點并不表現為男女教育機會的不平等。3.女大學生的素質與就業(yè)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發(fā)展,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教育與國際接軌、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機制逐漸步入成熟發(fā)展的軌道。收費學習與“雙向選擇、自主擇業(yè)”成為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這些對女子參與高等教育的自主意識與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女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更加突出。從外部環(huán)境看,社會用工部門的職業(yè)性別歧視仍然存在。據1999年第7期《大學生》報道,1996年1月召開的全國人才市場第二屆高校畢業(yè)生供需見面會上,參加招聘的42家國家機關中,有27家標明限招或不招女生。同年深圳市大專畢業(yè)生雙向選擇大會上,用人單位招聘職位中80%只錄用男生,只有20%表示性別不限。2000年北京高等學校畢業(yè)生洽談會上,不少用人單位公然掛出“女生免談”的牌子;即便有的單位招收女大學生,也多是讓她們從事文秘、公關等輔助性工作。以上幾種現象,使眾多有才能的女性被排除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yè)和科技開發(fā)領域之外。從內部因素看,女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對提高自身素質的自主意識和發(fā)展行為也在不斷增強。這是一個令人可喜的現象,是女性在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自身素質與就業(yè)能力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認識到,爭取與男性同樣的就業(yè)機會和社會地位,除了社會對女性就業(yè)的支持體系之外,更多的是要擺脫傳統(tǒng)性別意識賦予女性的“依賴意識、依附狀態(tài)”和“女性回歸家庭”的傳統(tǒng)思想,而具有自主發(fā)展的意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綜合能力是女性能夠順利就業(yè)且取得良好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據關于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的調查研究顯示的結果來看,受社會環(huán)境、傳統(tǒng)文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多方面影響,普通高校中,女大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不低于甚至優(yōu)于男生,但在就業(yè)的自信心方面普遍低于男生。但這種差距在逐漸縮小。女大學生的素質主要表現在女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學習能力以及心理素質方面。有研究者對女性創(chuàng)業(yè)意識和愿望進行了調查,發(fā)現在失業(yè)下崗女性、女大學生和女性知識分子三類女性群體中,女大學生是具有最高創(chuàng)業(yè)意愿的群體,她們沒有任何經濟基礎,創(chuàng)業(yè)資金和經驗也相對缺乏,但她們對新的事物有著很強的接受能力,對創(chuàng)業(yè)抱著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具有更大的動機通過自主創(chuàng)業(yè)來實現自身的價值。[7]上海市在一次“應屆大學生就業(yè)狀況調查”中發(fā)現,女大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欲正在不斷增強。調查中有95.2%的女生“對自己能力有信心”,92.1%的女生相信“自己一生中會有所成就”。體現在女大學生在擇業(yè)方面態(tài)度越來越積極,而女生在高校中的出色表現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男生的肯定,在問及對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評價時,有3/4的男生認為“男女生差不多”。[8]但另一方面,女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也顯示受社會傳統(tǒng)文化及環(huán)境影響較大,表現出不穩(wěn)定、不均衡,擇業(yè)動機的穩(wěn)定性、功利性以及與實際需求相背離程度不等的特點,對創(chuàng)新性高、風險性大以及邊遠艱苦地區(qū)的崗位選擇明顯低于男生。這個現狀也說明社會及高校對女大學生的職業(yè)教育和就業(yè)指導還要加強。(三)2000年以來的普通本??平逃陌l(fā)展狀況這一階段國家高等教育進入第十個五年規(guī)劃時期,高等教育進入了高速發(fā)展時期。從1999年起,國家開始高等教育的大規(guī)模擴招,啟動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女大學生的招生及在校生人數隨之大幅增長,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1999年,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約150多萬人,全國普通高考錄取率達49%,比1998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實現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史性跨越,并且連續(xù)三年保持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到2000年,全國高中階段畢業(yè)生升入高等學校的比例由1998年的46.1%提高到2000年的73.2%。2005年,全國高校在校生達到1561.7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女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了735.32萬人,占在校生總人數的47.08%,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比例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與男性的比例幾近持平,在有的高校甚至出現了女學生人數超過男學生的現象。特別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在這一年,女大學生的在校比例首次超過了普通高中階段的女生比例(46.43%),證明了女性高等教育在觀念上、事實上的超越與進步發(fā)展到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個階段女性高等教育另外一個突出的變化,還體現在女子高學歷的比例有了大幅度的上升。2005年,我國研究生在校人數為97.86萬人,女研究生的人數42.39萬人,占總人數的43.29%,比起1995年全國女研究生總數的4.01萬人,五年期間增加了38.38萬人,近10倍于1995年的人數。其中,女博士生6.23萬人,是1995年女博士生4447人的14倍;女碩士生36.23萬人,是1995年女碩士生3.56萬人的10倍。圖1引用了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幾個不同階段的數字,顯示了女大學生人數的增長變化狀況,從中可看出2000年以后人數的增長的幅度較大。圖2顯示了2000年以后普通高等學校本??迫藬岛脱芯可藬档耐皆鲩L。圖11949~2005年女大學生在校人數比例的增長變化圖22000~2005年普通高校女本??粕c女研究生的比例需要指出的是,進入21世紀后的中國高等教育,不但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階段,而且隨著“共建、合作、調整、改革”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方針政策實施,使全國高等教育的結構也發(fā)生了嶄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給女性高等教育也帶來了新的局面,女性參與高等教育有了更多的機會,科類也更加廣泛,女大學生的素質有了顯著提高。雖然女大學生的就業(yè)在發(fā)展中仍然存在著困難,但這一時期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女性大學生的價值觀趨向多元化發(fā)展,擇業(yè)更加主動和積極,而且能夠打破偏見,沖破某些傳統(tǒng)文化觀念所輕視或者歧視的擇業(yè)領域的束縛,從多元化的途徑實現自己的價值。二改革開放30年普通本??平逃詣e平等取得的成就(一)男女參與高等教育的差異逐漸縮小改革開放30年以來,隨著國家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速度、質量都有了跨越式的進步和發(fā)展。女性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入學機會逐年增多,男女在參與高等教育方面雖然仍有差異,但距離逐漸縮小。1.改革開放以來女性參與高等教育出現了第三個高峰針對高等教育中的性別差異,在高校中的女大學生數及其所占比例是考察的一個重要指標。用這個指標考察中國女性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過程,可以發(fā)現,中國女性高等教育經歷了三個發(fā)展的高峰期(參見表5)。新中國成立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僅為17.8%(最高年份);新中國成立后,大批的女性開始掙脫家庭的束縛,涌入學校接受高等教育,到195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已從1949年的19.77%上升到26.27%。此后,國家逐漸把精力投向抓基礎教育,女性高等教育速度放慢?!拔幕蟾锩逼陂g,由于受到政策因素的影響,實行推薦上大學和免試入學,同時考慮男女比例的平衡,加大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1976年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33.02%。1977年恢復高考后,許多女性由于孩子及家庭的緣故,無法集中精力參加高考,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1980年女大學生的比例下降到23.44%。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經濟發(fā)展速度加快,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加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yè),時代召喚高素質的女性,再加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女性教育,尤其是女性高等教育,在1980~1985年間,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以平均每年1.31%的速度增加,1985年達到30.0%,而后的10年間僅增加5.4%。隨著高等學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從1995年開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繼續(xù)以每年約2~5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2005年女大學生比例達到47%。從女大學生的人數上講,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女大學生人數只有2.3萬人,1957年女大學生的人數為10.3萬人,比1949年增加了8萬人;而到了1995年,全國女大學生在校生人數突破了100萬,達到102.93萬人;擴招以后,女大學生的人數更是以每年近倍的人數遞增,到2005年達到了735.32萬人,與同年男大學生的人數826.46萬人相差不足100萬人,比例達到了47%。表51949~2005年中國普通高校女生占學生總數的比例從1949~1999年50年間,在校女大學生數由2.3萬人增加到162.1萬人,增加了近70倍(大學生總數增加了35倍),女大學生所占比例由19.77%增加到39.66%。而2000年以后,女大學生的增長更呈一個巨大的上升趨勢,2005年女大學生達735.32萬人,是1949年人數的319.7倍。從圖3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50年來,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在校生比例呈現一個逐漸拉近的趨勢。圖31949~2005年男女大學生的比例變化與比較2.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為中國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重大變化,各項教育指標都有了巨大的進步,其中高等教育成為整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改革力度最大的領域,同時也成為促使我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的最為顯著的進步因素。特別是1995年北京召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后的十年來,中國政府對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投入了較大的力量,高等教育也啟動了大眾化的步伐,迎來了中國高等教育大發(fā)展的時期,為共同促進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狀況的進步和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評估報告》根據各級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分別代表的權重比例,統(tǒng)計了各級教育在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的綜合指標或指數。[9]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教育領域的性別平等狀況有較大的提高,綜合指數從1995年的70.06提高到了2004年的82.32。其中,1995~2000年這5年增長了7.98,2000~2004年進一步增長了4.28。從分領域來看,除了學前教育指數下降外,其他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按照增幅從高到低,依次是高等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教育成就和初等教育(參見表6、表7)。表61995~2004年全國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評估結果表71995~2004年全國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評價結果變動比較※從表6、表7可以看出,我國近十年以來高等教育階段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狀況顯著改善,其指數從1995年的38.77急劇提升到2004年的82.89,提高了44.12分,大大增加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相應的,高等教育中女生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為教育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綜合指數的提高貢獻了6.62分。3.我國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比例與國際平均水平的差異逐漸縮小從國際比較的視野來看,我國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成就與世界發(fā)達國家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例如,美國、法國、芬蘭等國,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女大學生比例就超過了50%,而發(fā)展中國家印度也在33%以上,與此相比,同期我國女大學生的比例還不足30%,差距較大。但應該看到的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和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成就,在不斷拉近這個距離。從表8看,從80~90年代,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在較高的女性比例的基礎上穩(wěn)步發(fā)展的同時,我國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比例以更大更快的速度獲得了巨大發(fā)展。特別是1995年以后十年,我國女性高等教育隨著高等教育的大幅擴招而迅猛發(fā)展,2001年達到了42%,2005年達到了47%。雖然缺乏同期的國際比例的數據,但是可以看出,這個數字與國際平均水平的距離正在不斷縮小,這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女性參與高等教育以及促進性別平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可忽視的成就和業(yè)績。表81980、1990、1995年世界一些國家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二)男女高等教育成就的差距逐漸減小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迎來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到來,各級各類高等學校持續(xù)大規(guī)模地擴大招生,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不斷提高。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10.5%,2003年達到了17%,2005年達到了21%。在這樣的形勢下,更多的女性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帶來的女性社會地位與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也使女性在許多方面可以和男性一樣站在一個平等的平臺上學習、研究和參與社會事務,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男女的性別公平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從各方面看,女性高等教育的成就與男性的差距都在逐漸縮小。1.女性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和體系與男性的差距不斷縮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入學機會大大增加,層次和體系均衡發(fā)展,在女大學生的規(guī)模、體系及質量方面都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在規(guī)模上,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普通高校的女大學生人數只有20.65萬人,經過十年的發(fā)展,1988年增加到了68.94萬人,增加了2倍以上;1998年,女大學生的人數上升到了130.6萬人,是1988年人數的近2倍。1999年國家開始啟動了大規(guī)模擴大招生計劃,女大學生的人數也開始大幅度上升,2005年人數達735.32萬人,是改革之初總量的36倍,與男大學生的在校比例由1978的相差60個百分點縮減到3個百分點。同時,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還呈現出層次不斷齊備、體系日益完整的趨勢。女性的本科生、??粕?、研究生各個層次的規(guī)模都在不斷擴大,同步發(fā)展。從研究生來說,1978年,我國女研究生的總人數只有828人,占研究生總數的比例不足10%;1987年,女研究生人數增加到了2.4萬人,不到十年增加了2倍;2000年,女研究生人數達10.05萬人,比例為總人數的33.35%;2005年,女研究生人數突破42.46萬人,比例占研究生總數的43.39%。和1978年相比,總人數增加了512倍,比例上升了近34個百分點。從圖4可以看出這個階段女性高等教育總體的變化以及普通本??坪脱芯可缴仙内厔?。圖4改革開放三十年來(1978~2005)女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比例變化2.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內容和質量有了廣泛的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進步不僅表現為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人數與比例有了絕對性的變化,而且體現在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內容和質量有了全方位的提高。比如,高等教育中女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女性中高學歷比例大幅度增加,女大學生選擇科類和專業(yè)日益廣泛,女大學生就業(yè)狀況不斷改善,女大學生素質日趨提高等。特別是近十年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女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有了很大進步,社會對女大學生的認同感不斷增強,女性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在社會上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其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有很大提高。圖51995~2000年高校女教師及其中女教授、女副教授的人數在高等教育領域,近二、三十年以來,以女性教師為代表的高級知識分子的數量持續(xù)上升,成為名副其實的半壁江山。1980年,高等教育領域女性專任教師為6.25萬人,占教師隊伍的25.3%;1990年女性專任教師數11.48萬人,占教師比例的29.1%;十年間人數增加近1倍,比例增加了近4個百分點;2004年,女教師人數達到了36.46萬人,占教師總數的42.47%,人數為1980年的近6倍,比例增加了17個百分點。以中國著名大學北京大學為例,按照1993年的統(tǒng)計結果,在近3000名教師中,約1/3是女性,其中有19位博士生導師,68位教授,300多位副教授。同時,資料顯示,特別是近十年以來,女性研究生導師的人數和比例也有大幅的增長。1997年,全國研究生指導教師(包括博、碩士導師)的總人數為6.2萬人,其中女性導師為9808人,占15.82%;2004年,研究生導師的人數是15.8萬人,女性導師3.15萬人,比例占到19.94%。7年之間人數增長了9.6萬人,比例增長了4個百分點。同時,就高校女性教師的職稱(級別)而言,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也增長很快。圖5顯示了近年來高校女教師及女教師中高級職稱的人數變化情況。這批高級知識女性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3.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地位和成就不斷凸顯改革開放以來,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知識分子隊伍不斷擴大,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強有力的生力軍,成為和男性一樣擁有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的女性性別群體。除了在教育領域女性的突出成就之外,在科學技術領域,女性知識分子的發(fā)展也同樣令人矚目。據1995年國家科委副主任朱麗蘭關于我國科技領域女性成就的專題報告提供的數字,在我國2300萬專業(yè)技術人員中,女科技人員有800多萬人,占科技人員總數的35%左右;在醫(yī)學界,女性已超過了50%;女工程師的比例為19%,發(fā)達國家為5%~7%;女科學家當選兩院院士占總數的4.8%,而美國的這一比例是4.1%,法國是3.2%,英國為2.9%;在最新當選的201名學部委員中,有12名女科學家,分別來自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領域。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我國的女科技工作者不僅在一般科學研究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還進入了高能物理、遺傳工程、微電子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10]不少女性在一些尖端科學技術領域,與男性科學家一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為中國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國家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在專業(yè)技術人員招聘、培訓、職務職稱晉升中通過貫徹男女平等原則,促進優(yōu)秀女性人才脫穎而出,取得了顯著成果。2004年底,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專業(yè)技術人員中的女性比例達到43.6%,比1995年的37.3%提高了6.3個百分點:其中高、中級職務中的女性比例分別由20.1%、33.4%提高到30.5%和42.0%。[11]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參與教育科技乃至政治領域領導管理的人數也在不斷增長。例如,某沿海省高校在1995~1999年期間,校級女領導的比例從5.06%增長到10.37%,增長了5.31個百分點:其中,正校級女領導從1名增加到4名,增長了7.25個百分點。而中層干部的比例更有大幅度的增長,東北三省高校的處級女干部的比例到1999年達到了20%。[12]實踐證明,女性領導在工作中表現出了杰出的才能,其作用已被社會日益認可和肯定。女性在文化領域中領導地位的穩(wěn)步提高,標志著我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價值的日益凸顯,也是女性與男性一樣享有平等社會權利、政治權利的體現,證明了改革開放以來女性高等教育取得的杰出成就。三從性別視角審視30年普通本??平逃嬖诘牟蛔悖ㄒ唬┡越邮芨叩冉逃臋C會偏小改革開放30年,女性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無可否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較之于男性而言,則始終存在差距。例如,我國在擴招后高校大學生有了大幅提高,但男女兩性的比例差距仍然顯著。2000年我國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數為556.09萬人,其中女生數為227.89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40.98%,在校女生人數比男生少100.31萬人,所占比例少約18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1995年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1994年世界高等教育中女性所占比例平均為47%,其中美國55%,俄羅斯86%,加拿大55%,法國55%,巴西53%,日本44%,而同年中國女大學生的比例只是34.5%。2000年中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女生的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還相差6.02個百分點,2005年剛剛達到1994年的世界平均水平47%??梢?,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的距離還相差很大。造成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原因,根據《中國女性高等教育現狀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報告》[13](以下簡稱《數據分析報告》)提供的材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1.男女生生源城鄉(xiāng)差別根據《數據分析報告》,女大學生來自大、中、小城市的生源總和為69.6%,比來自于鄉(xiāng)鎮(zhèn)與農村生源的總和的58.35%高約11.25個百分點。以甘肅樣本為例,學生中有49.1%來自農村,其中女生占37.2%;有50.9%的大學生來自城市,其中女生占60.7%。這說明,農村和鄉(xiāng)鎮(zhèn)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明顯小于男性;同樣是在農村,女性上大學的幾率也遠遠小于男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女性在實現高等教育權利方面的不利處境(參見表9)。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反映,家庭階層中的性別差異也是男女城鄉(xiāng)差異的另一種形式的表現,性別中差異最大的是農村階層。表現出了在農村家庭中的女性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弱勢群體,而這一群體占了全國人口的很大比例。表9性別與學生來源(省市樣本)2.男女生生源地域差別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不盡相同,在教育領域的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狀況也具有較大的差異。如從1996年各地區(qū)按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分布的人口來看,大專以上女性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全國平均為0.8%,最多是北京、上海、天津,分別為6.4%、3.9%、2.1%,最少是西藏、廣西、江西,分別為0.18%、0.26%、0.29%。[14]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提供的各地區(qū)受教育男女兩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來看,各地區(qū)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絕對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最高的是北京市,達到了9.65年,而最低的是西藏,僅有2.69年,相差了近7年。而各省男女之間的差距同樣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男女之間差距最小的是新疆,女性與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相對比率達到94.47,差距最大的是西藏,僅為64.93。各省區(qū)市的男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在絕對水平和相對差距之間并不完全一致:既存在一些省區(qū)市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絕對值較高,但是與同省區(qū)市的男性之間的差距也有很大的情況,如上海市;同樣也存在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對較低,是男女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的省區(qū)市,如重慶、新疆。[15]對于高等教育領域來說,根據調查,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要多。北京市自1997~1998年度女大學生在校生的比例就超過了40%,2000年在校女大學生比例已達43.5%,高于同年全國高校在校女大學生的平均比例40.98%的2.52個百分點。上海市1997年在校女大學生的比例達39.9%,比同期全國平均水平37.32%高出2.58個百分點。而在西部地區(qū)的一些省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遠遠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這與西部地區(qū)人口整體受教育的水平較低、文盲與半文盲的比例較高、女童的輟學率高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由于高等教育是建立在第一、二級教育基礎之上的第三級教育,女生入學的機會大小與普通教育、基礎教育的入學率和在讀率有著直接相關的關系。除西部地區(qū)外,統(tǒng)計資料顯示,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各省之間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近十年來,各地區(qū)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都在不同程度地提高,尤其一些基礎較差的西藏、甘肅、貴州等西部地區(qū),提高幅度較大,而一些基礎相對較好的地區(qū)也在穩(wěn)定地向前發(fā)展。3.男女生生源家庭背景差別一個人受教育的歷程與其家庭背景有著直接的聯系。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受關愛程度在中國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就現狀而言,獨生子女家庭與非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女性所享受到的父母的關愛有所區(qū)別,獨生子女家庭會享受更多的優(yōu)惠和特權,而在非獨生子女家庭,當經濟情況不允許的情況下,女性的受教育權則往往讓位于男性,退居第二位。例如,《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女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為37.4%,高于男大學生獨生子女比例28.5%。這說明在獨生子女家庭,女性更加充分地享受到了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而無論獨生子女家庭或非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城鄉(xiāng)狀況都對女性的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機會表現出很大差異。一般而言,家庭文化背景好、父母親文化水平高的家庭對女性受高等教育有著更有利的條件,這一點比對男性受教育機會的影響更為顯著。調查結果顯示,母親文化水平更決定了女大學生入學的比例。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的實施,家庭的文化水平、文化觀念、經濟條件等因素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有著更大的影響。在家庭經濟困難或各種因素無力支付孩子受更高教育的情況下,女性總是首先成為犧牲品,處于與男性相比更加不利的地位。4.男女生畢業(yè)就業(yè)機會差別毋庸諱言,就業(yè)問題是女大學生發(fā)展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女大學生選擇專業(yè)的方向、學歷層次的提高、自身價值的實現都有著密切關系。有些女大學生對所學專業(yè)不滿意,也在很大程度上緣于擇業(yè)的因素。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和發(fā)展,謀取業(yè)界一個合適的位置需要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展現,但職業(yè)的性別歧視幾乎充斥所有的就業(yè)領域已是個不爭的事實。女大學生是這樣,女碩士研究生、女博士研究生也不例外。有不少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報告提供的事實證明了這點。有學者研究,由于就業(yè)市場的艱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出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女性選擇其他形式高等教育和接受??平逃暮芸赡芏嗥饋?。[16]實際上,還有一個趨向,就是女性在選擇容易就業(yè)的實科性技能的同時,傾向于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也是一個較大的潮流,近年來女大學生考研率的大幅度提高證明了這一事實?,F實情況是,女性在選擇與男性同一級別的職位的時候,往往要以比男性高出許多的素質和實力才能爭取到,所謂的“高質低就”是現實情況中較為常見的現象。在接受了更高層次的教育之后,女性就業(yè)的趨向往往集中在高?;蚩蒲袉挝唬軌蜻M入政府黨政機關或高級別集團公司寥寥無幾。以北京大學1994年碩士研究生就業(yè)情況為例,高校師資43%,科研單位20%,黨政機關11%。[17]這種情況還是“名校效應”的結果使然,一般院校的畢業(yè)生還達不到這種“幸運”。面對社會就業(yè)機會的顯著差異,女性群體顯然處于弱勢地位。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女性就業(yè)的弱勢也在造就女性獨立自主意識與提高全面素質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女性群體在不利的情況下轉向自我的奮起和自立的競爭方面發(fā)生著日益顯著的進步,女性就業(yè)的價值觀也趨向多元化發(fā)展。(二)女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層次相對偏低30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結構調整,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巨大變化和突出成就有目共睹,在21世紀更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但是,認真地分析我國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實際狀況,與國際上發(fā)達國家的水平相比,仍存在著一定差距。除了參與機會相對于男性來說仍然偏小以外,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層次偏低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學習形式、學歷層次等相對于男性來說都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高學歷的學生雖然近年來增幅較大,但比例仍然偏小。這個問題對女性參與社會的程度和水平仍然有著較大的限制作用。1.女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和比例在逐年增加,1999年擴招以后更以較大的增幅處于一個快速上升的趨勢。但是,從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層次、結構來看,女性在成人高等學校、高等職業(yè)學校、自學考試和非學歷高等教育等形式中學習的人數和比例還占相當大的成分,比例超過了普通高等學校中女生的比例。在一些地區(qū),成人高校的女性人數超過了男性。近年來,我國雖然在不斷增加普通高等教育機構的同時,開始逐漸縮減了一些成人高等學校的比例,但是成人高等學校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還是較普通高等學校女生比例有所增加。例如,2000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為1041所,而這一年成人高校從1995年的1156所縮減到了772所,但成人高校女學生在學人數仍然維持在561573人,超過了成人高校人數的50%,比同年普通高校女學生的比例41%高出9個百分點。根據《中國女性高等教育的跨世紀思考》廣東課題組提交的報告,2003年女性在社會力量舉辦的非學歷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中分別占到45.62%和51.89%;而其學習的專業(yè)也主要集中在文秘、護理、公關、財務、導游、辦公自動化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方面。雖然多樣化教育形式的發(fā)展,大面積滿足了不同女性對高等教育的不同需要,使之成為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補充。但是,女性在非正規(guī)高等教育中的過于集中,使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層次和水平顯示出一個較低的水平,不利于我國女性參與高層次的社會事務與社會服務,限制了女性高等教育的高水平的發(fā)展。2.女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層次從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層次和水平來看,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教育的大力發(fā)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學歷層次也不斷提高,女博士人數和女碩士人數都相對于30年前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從總體狀況來看,仍然顯示出一個明顯的趨勢,即: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比例隨著學歷層次的提高而逐漸縮小。因此,相對于男性來說,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首先,從縱向來源來看,由于高等教育入學的人數直接來源于普通高中的學生人數,可是,從《2004年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報告提供的資料可以發(fā)現,在中等教育階段,女性就在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和中等師范學校(包括初中后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出現了較大的分流,而且比例在不斷增加。這種現象對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機會有著較大的影響,同時使女性接受教育的層次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表10是1995~2002年普通中學以上各級學校在校學生性別構成。從中看出,女性在中等技術學校和中等師范學校的人數比例大大高于男性,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表現出女性教育中?;那闆r。這種狀況使女性接受教育的層次較低,而且導致這個群體未來的從業(yè)層次也相對集中于技術含量和發(fā)展空間相對較小的職業(yè)范圍。表101995~2002年普通中學以上各級學校在校學生性別構成其次,在高等教育中,隨著學歷的增高,男女兩性的比例差別增大的趨勢也比較顯著。表11是2002年與2004年關于專、本、碩、博士在校生的統(tǒng)計數字,從中可看到,從??粕?、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依次排列,學歷層次越高,女性人數和所占比例越低。表112002、2004年專、本、碩、博在校生人數及女性所占比例3.高學歷女生的比例以1995年的統(tǒng)計數據為例,當年全國獲得碩士學位的人數為27123人,其中,女性比例只占到28%;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為4641人,女性比例只占到12%。擴招以后,女研究生的總數有了很大增長,但與男性相比,女性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的比例仍然偏小。比如,2000年女研究生在學人數達到了100456人,占研究生總人數的33.35%,其中,女碩士生的人數為83129人,占碩士研究生總數的35.66%;女博士生的人數為16151人,占博士研究生總數的24%。表12為1991到2002年的幾個年份中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性別構成,圖6是2000年以后我國普通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在校學生的男女兩性的人數比例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女性研究生的人數在逐年增長,2000年以后漲幅顯示較為明顯。但是女性隨著學歷增高而比例減小的趨勢仍然比較顯著,體現出男女兩性在接受高學歷教育中的性別差異依然存在。表121991、1993、1995、1997、2000、2002年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人數及性別構成圖62000~2005年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的男女人數比例比較四高等教育女性參與的未來預測與建議(一)21世紀高等教育女性參與的機遇與挑戰(zhàn)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形勢和發(fā)展水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提出了在新時期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全民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立志要在國民經濟發(fā)展水平方面趕超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這樣的形勢為我國女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機遇;同時如何以新的面貌應對時代的需求,對女性高等教育來說更是嚴峻的挑戰(zhàn)。1.知識經濟型社會的特點為女性高等教育展示了機遇21世紀是信息多元化和知識密集型的社會,知識經濟成為這一時代的顯著特點。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學習方式、職業(yè)結構、生活領域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為女性高等教育展示了良好的發(fā)展前景。第一,從社會進程來看,21世紀的科學發(fā)展正由傳統(tǒng)的“分析科學”向“綜合人文社會科學”轉變,這一變化趨勢適合女性的心理特點,能夠為女性提供更大更好的展示空間。第二,在知識經濟型社會中,農村傳統(tǒng)的家庭型生產方式將逐漸被生產集約化和生活方式的商品化取代,這一轉變有利于農村女性轉變生活方式,為她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就業(yè)機會。第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傳統(tǒng)意義上男性在經濟活動中的體力優(yōu)勢逐漸失去,計算機網絡手段的普及帶來的社會分工則提供了更多更適合女性特點的教育和工作,為女性參與社會事務打開了方便之門。[18]而女性善于與他人合作、易于人際交往的特點將能夠得到社會更大的關注,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得到更大的發(fā)揮和展現。女性高等教育要適時抓住機遇,發(fā)揮優(yōu)勢,為女性的發(fā)展帶來更多的便利和機會,著力提高女性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培養(yǎng)大批高水平、高素質的女性人才來應對時代的需要。2.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與發(fā)展給女性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也在不斷做出新的變化和調整。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帶來了行業(yè)結構及社會職業(yè)結構的極大變化,給女性高等教育的參與機會、專業(yè)結構、教育內容和形式、就業(yè)途徑等方面都帶來深刻的影響。根據這個發(fā)展態(tài)勢,女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將更加寬泛,在第三產業(yè)中占據更大的比例,而與第二產業(yè)相應的工程技術領域的份額也會繼續(xù)穩(wěn)定地增加。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類型和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如攻讀數學、理工科專業(yè)的教育投資收益要高于其他學科領域。2004年我國工學在校生規(guī)模占全國普通高校的30.24%,仍是規(guī)模最大的學科,然后依次是管理學占15.7%,師范占1.76%,理學占7.9%等。[19]韓國1990~1994年從事數學、計算機和工程技術學習的大學生達到了30%,超過了同期國際經合組織(OECD)國家水平,[20]進一步說明高等教育的需求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職業(yè)機會。因此,女性高等教育在學科布局方面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性別趨勢,培養(yǎng)能夠適應新時期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的、各級各類的、優(yōu)秀的女性專業(yè)人才。3.社會多元化的發(fā)展給女性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日益開放的國際環(huán)境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帶來了思想、文化、藝術、價值觀等各方面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的發(fā)展變化,給女性高等教育正面或負面的多種影響或沖擊。如何抓住女性教育的規(guī)律,在高等學校實施適合女性身心特點的真正的素質教育,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群體能夠成為思想品德、專業(yè)基礎、身心素質等各方面和諧發(fā)展的、自尊、獨立的優(yōu)秀女性階層,在時代的發(fā)展中始終把握方向,在追求理想中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時代發(fā)展給女性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需要不斷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二)新時期高等教育女性參與的預測目標1.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數量、結構、科類、層次繼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女性高等教育在1999年以后在高等教育持續(xù)擴大規(guī)模的情況下得到了很大發(fā)展,招生人數和在校生比例不斷提高??梢灶A測,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和變革,國家經濟實力的加強,女性參與高等教育將會受到更多關注,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數量和比例也會穩(wěn)步地增長,男女大學生在數量上的性別比例差異將會逐漸縮減乃至消失。在結構上,適合女性學習與發(fā)展的完整的女子高等教育體系會更加完善,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院校、民辦高等學校、自學考試、職業(yè)院校、女子學院等形成更加合理的、多類型、多層次性的教育體系,給女性參與高等教育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層次上,高學歷的女性會持續(xù)穩(wěn)步走高。在本科教育之外,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女性比例會形成不可小視的半壁江山,博士研究生中女性比例將不斷提升。同時,女性??平逃矊⒗^續(xù)大力發(fā)展,就業(yè)的壓力將使女性高等教育轉向高學歷教育與專科技能教育兩大頭同步發(fā)展的趨勢,這種趨勢將在未來一個時期內繼續(xù)保持下來??祁惿?,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學科分布更加廣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數字邏輯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梅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地下水污染與防治》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2屆走向高考】高三數學一輪(人教B版)基礎鞏固:第2章-第1節(jié)-函數及其表示
- 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qū)2024-2025年第一學期期終質量檢測小學五年級語文科試卷(有答案)
- 【金版學案】2014-2021學年高中歷史優(yōu)化訓練(人教版必修3)第11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 【全程復習方略】2020年人教A版數學理(福建用)課時作業(yè):第十章-第九節(jié)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均值與方差
- 2022屆《創(chuàng)新設計》數學一輪課時作業(yè)(文科)(浙江專用)-第四章-三角函數、解三角形-4-2
- 四年級數學(四則混合運算)計算題專項練習與答案匯編
- 會議應急預案策劃包括哪些內容
- 2025版工業(yè)制造工程墊資建設合同2篇
- ISO 56001-2024《創(chuàng)新管理體系-要求》專業(yè)解讀與應用實踐指導材料之4:4組織環(huán)境-4.2理解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雷澤佳編制-2025B0)
- 2024年一級支行行長競聘演講稿例文(4篇)
- 健身房銷售人員培訓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游泳館建設
- 中建中建機械頂管專項方案范本
- 機動車檢測站程序文件(根據補充要求修訂)
- 廣東省廣州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題
- 2024-2025學年 數學二年級上冊冀教版期末測試卷(含答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上數學-扇形統(tǒng)計圖單元測試(含答案)
- 2023年題工會基礎知識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