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高考歷史總復習 課時作業(yè)17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人民版_第1頁
(新課標)高考歷史總復習 課時作業(yè)17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人民版_第2頁
(新課標)高考歷史總復習 課時作業(yè)17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人民版_第3頁
(新課標)高考歷史總復習 課時作業(yè)17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人民版_第4頁
(新課標)高考歷史總復習 課時作業(yè)17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人民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優(yōu)化指導】(新課標)2023高考歷史總復習課時作業(yè)17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人民版(時間:45分鐘總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每題5分,共計50分)1.(2023年石景山區(qū)測試)以下服飾出現的先后順序是()A.②①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3.(2023年江蘇卷)徐珂《清稗類鈔》記述:“先由男子陳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準,即延介紹人約期訂邀男女會晤,男女同意,婚約始定?!边@反映晚清婚俗的變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約締定 B.婚姻尊重當事人的意愿C.婚姻聽憑父母安排 D.婚姻儀式簡約文明解析:選B。此題考察近代婚姻習俗的變遷,意在考察考生獲取信息和調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由“先由男子陳志愿于父母”“男女同意,婚約始定”等信息可知,晚清婚約尊重了當事人的意愿,B正確;A、C顯然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題干材料未涉及婚姻儀式,排除D。4.(2023年上海卷)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歷史場景。假設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國,可能會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鐵路開通B.街上路人互行脫帽鞠躬禮C.《申報》上登載北伐的消息D.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的演說解析:選B。此題考察近代重大史實的相關內容,意在考察考生對根底知識的識記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社交禮儀逐漸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禮,以取代等級清楚的跪拜禮,B正確;唐胥鐵路開通于19世紀80年代,A錯誤;北伐戰(zhàn)爭開場于1926年,C錯誤;李大釗《庶民的勝利》發(fā)表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D錯誤。5.(2023年金榜預測)以下有關近代中國交通的現象,表達出社會進步的是()A.“男女雜坐,不以為嫌”B.“如果華人馬車從后面趕超洋人馬車,即以違章處理”C.“拉人力車的討厭馬車,趕馬車的又討厭汽車”D.“華人之坐馬車者,大率無事之人居多,故馬車假設專為游觀而發(fā)”7.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橋通行交通工具變化表(據《上海研究資料》整理)年份(年)人力車馬車轎子馬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公共汽車有軌電車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數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數字那么是2天平均所得該表反映了當時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種類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開展④汽車制造業(yè)有了很大開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選A。從表格信息可以看到,上海交通工具種類增加了,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事業(yè)也逐步開展起來,故①②③正確;近代上海雖然出現了汽車,但這些汽車都是從外國進口的,因為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一五”方案期間,中國才有了自己的汽車制造業(yè),故④的說法錯誤。8.(2023年合肥質檢)1884年,有詩云:“見聞歷歷備于此,讀之可驚復可喜。費去十文買一紙,博古通今從此始。”詩中所提的“紙”是()A.傳單B.信件C.報紙D.書籍解析:選C。從材料信息“見聞歷歷備于此”“費去十文買一紙”可以推斷出,詩中的“紙”是指報紙。9.(2023年石景山區(qū)測試)在辛亥革命時期,老百姓能讀到的報紙是()解析:選D。《民報》是同盟會的機關報,發(fā)行于辛亥革命時期,是老百姓能夠讀得到的報紙。其他三份報紙都出現于辛亥革命以后。10.(2023年長春調研)“消失的舊時光一九四三,在回憶的路上時間變得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屬于那年代白墻黑瓦的淡淡的憂傷……”這是周杰倫的《上海一九四三》中的一段歌詞。以下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現的是()A.青年男女身著西服、婚紗在西式教堂中舉辦婚禮,并把新房裝飾成歐美風格B.戀愛中的青年男女把約會的地點放在咖啡館、西餐廳、電影院,并經常觀看阮玲玉等影星主演的國產影片C.市內有公共汽車,如果去北京可以乘坐飛機D.徐小姐愛好廣泛,讀書、閱讀《申報》、上網解析:選D。20世紀末,中國才正式接入互聯網,1943年的徐小姐不可能接觸到互聯網。故D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每題25分,共計50分)11.(2023年江蘇單科卷)近代以來,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開展進程中具有某種標志性的意義,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是多方面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現多種說法。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對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兩種說法。第一種將辛亥革命理解為1911年秋至1912年春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種把辛亥革命理解為20世紀社會革命中的1900~1913年階段。請答復:(1)第一種說法主要是從哪一方面審視辛亥革命?列舉相關史實加以說明。(9分)(2)結合社會思想和社會生活方面的變革對第二種說法加以說明。(8分)(3)運用上述視角認識五四運動的影響。(8分)解析:此題考察人們對辛亥革命的不同看法。首先搞清楚費正清提到的兩種觀點,即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其次答復各問。第(1)問,作為政治革命,列舉辛亥革命時期發(fā)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即可;第(2)問,答復作為社會革命的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生活產生的重大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這兩個方面答復即可;第(3)問從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角度分別答復五四運動的影響。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公布。(2)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傳播并深入人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社會習俗的變革之風初開。(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思想解放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新文化對社會習俗的變革產生的重大影響。12.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閱讀以下材料,答復有關問題。材料一2023年7月,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福建土樓的評語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體的山區(qū)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樓,表達了聚族而居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更表達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同時,土樓與山水交融、與天地參合,是人類民居的出色典范?!遍}西的永定山區(qū)分布著許多土樓,建于明清之際的承啟樓即其中的一座(如圖),樓內有一副堂聯:“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結重人倫?!辈牧隙?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廈門建筑。材料三(1)概括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理由(答案不得照抄原文)。承啟樓堂聯反映了哪些傳統理念?(10分)(2)據材料二,指出廈門近代建筑的主要特點。(5分)(3)數百年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