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社會學研究范式_第1頁
兒童社會學研究范式_第2頁
兒童社會學研究范式_第3頁
兒童社會學研究范式_第4頁
兒童社會學研究范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兒童社會學研究范式

C913.5:A1003-3637(2011)03-0150-04引言什么是兒童社會學?有學者將其定義為“研究兒童與社會之間的交互作用、相互影響及其發(fā)展的研究領域”(許雅惠等,2006:22);也有學者將其定義為“研究兒童和社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是研究兒童社會化的科學。(薛素珍,柳林,1984:4)。定義雖然有差別,但大同小異,都集中關注兒童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兒童社會學是邊緣化的。正是這種邊緣地位導致到目前為止,筆者尚難發(fā)現(xiàn)國內有關兒童社會學的專業(yè)性學術論文和專業(yè)期刊。因此,為了呼吁更多的社會學研究者關注兒童、投身于兒童社會學研究,筆者試圖勾勒和呈現(xiàn)兒童社會學研究范式,并通過反思兒童社會學的中國經驗,說明中國兒童社會學的處境和當前任務,以期拋磚引玉之功效。一、兒童社會學的三種研究范式弗里曼(Freeman,1998:433—444)曾根據(jù)不同的研究目的對兒童社會學的研究類型作出五種劃分:第一種類型以了解社會安排(因兒童而存在的社會安排)為目的;第二種類型以推論出如何將兒童作為凝聚社會的一種策略為目的;第三種類型以探討兒童在社會中如何以及為何發(fā)展出差異性為目的;第四種類型以借由歷史分析,了解童年并非自然現(xiàn)象而是一種社會建構,重新評估童年的意義為目的;第五種類型以理解童年如何被視為一個階層而不是一種社會實踐,促使兒童被認為是“成為”(becoming)的過程,相對于理性的成人來說,兒童是不完全的、缺乏經驗的和不成熟的為目的。弗里曼的分類方法強調了研究目的的區(qū)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種分類方法忽視了能夠實現(xiàn)相同研究目的的不同研究理論與方法之間的區(qū)分。如果借用“目的與手段”區(qū)分的話,弗里曼看到了“目的”的不同,卻沒有看到“手段”的不同。作為對弗里曼分類方法的一種補充,筆者以理論立場和研究方法(即“手段”)的不同,將兒童社會學研究分為三種范式類型:社會化研究范式、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與權利論研究范式①。為了符合兒童社會學的發(fā)展軌跡,我們將依次論述社會化研究范式、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和權利論研究范式。(一)社會化研究范式社會化研究范式的兒童社會學研究是傳統(tǒng)社會學理論使然。在傳統(tǒng)社會學里,社會化是指社會中的個體內化該社會的價值、標準和信念的過程。個體通過一定的社會化機構,被塑造成合格的社會成員。由于兒童是處于社會化的早期階段,因此,兒童社會化就是傳統(tǒng)社會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正是因為如此,社會化研究范式成為兒童社會學研究的經典范式。在這種范式里,兒童被視為社會化的目標,是被馴化的客體存在。在社會化研究范式下,我們可以再細分出兩種亞類型:規(guī)范性社會化研究范式和詮釋性社會化研究范式。在規(guī)范性社會化研究范式看來,社會化是人們無法控制的被動過程。涂爾干以及結構功能論者持這類觀點。他們認為社會化是透過家庭、學校、社區(qū)等將社會價值與規(guī)范內化的過程。不過,這種被動式的社會化概念受到批評。有學者就指出規(guī)范性社會化理論輕視了國家、社會的集體意志的作用,社會化并非單向運作,反主流價值的文化始終是存在的(Plainsane,2004:221—241)。與規(guī)范性社會化研究范式將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過程簡化為單向的被動適應過程相反,詮釋性社會化研究范式則強調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在詮釋性社會化研究范式看來,個體需要進入既定的社會,但不是完全受既定社會結構的制約,個體是具有能動性的,他/她可以賦予自己的行動以目的和意義。與規(guī)范性社會化研究范式一樣,詮釋性社會化研究范式同樣招致其他學者的批評。有學者指出,詮釋性社會化理論對角色呈現(xiàn)及其如何運作持有過度決定論的想法,其實人們要扮演的角色太多,并且每個角色都被賦予不同的期待,因此無法歸納出一般法則,雖然這些角色可以解釋社會學習以及人格的形成,但無法解釋反社會的情形,例如社會化理論在解釋同性戀形成的原因以及為什么公民會變成革命者等問題時,就顯得蒼白無力(許雅惠等,2006)。(二)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由于社會化研究范式在解釋兒童社會現(xiàn)象時,總是擺脫不了個人與社會的二元對立之窠臼,因此,不斷有新的研究范式被提出,試圖超越前者,盡管前者未必被真正超越。值得一提的是,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就是在此情形下應運而生。較早明確提出社會學要研究兒童的主張,并提出“兒童是一種社會建構”觀點的是James、Jenks和Prout(Morss,2002:39—54)。他們在《童年的建構與重構》(ConstructingandReconstructingChildhood)一書中指出:童年是被理解為一種社會建構,是為理解人類早年生活脈絡提供解釋框架;除了生物性能上的未成熟以外,兒童也并非一群自然或普同的族群,他們在不同的社會中有著獨特的結構與文化。起初,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是為了超越社會化研究范式而被引入到兒童社會學領域的,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它又被用來批判普同主義論者(universalist)。普同主義論者主張有關母親和兒童的社會安排是依據(jù)自然法則而產生的,顯然這與建構論范式是針鋒相對的。在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看來,兒童是積極的社會行動者,具備社會建構的能力,他們用自己所理解的符號與認知來建構他們所感知的社會。這是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的理論基點。然而,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同樣也遭到詬病。有學者就認為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是文化決定論的荒謬版本,其所主張的“兒童是建構與理解社會的主體”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兒童的生理、智力和社會經驗等缺陷限制了他們的行動能力。更有學者指出,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的“邏輯性”存在問題,童年的社會建構并不是由兒童建構的,而是在文本中被社會建構論者社會建構的(許雅惠等,2006)。盡管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遭受到不同的詬病,但在兒童社會學研究中,它是一種較為成熟的研究范式。美國學者科薩羅(Corsaro)為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的兒童社會學研究提供了具體的分析框架,可以說他是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的集大成者。科薩羅的兒童社會學議題來自于對社會不平等議題的關注以及對決定論的社會化研究范式的質疑。他以兒童與童年為分析中心,強調集體行動,著重討論兒童的三種社會建構:社會創(chuàng)造、同輩文化的生產與參與以及成人社會的再生產。他認為,兒童與成人一樣是積極的社會行動者,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人際互動模式;他們也是積極的社會建構者,通過詮釋性再生產實現(xiàn)社會建構。這種詮釋性再生產借由三種兒童集體行動得以完成:第一種兒童吸收并消化成人世界的資訊與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為己所用;第二種由兒童在同輩文化的形成與參與中實現(xiàn)詮釋性再生產的;第三種由兒童對成人文化的詮釋和演繹,拓展了成人文化。這三種兒童集體行動具有內在的邏輯順序。在科薩羅(1997)的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中,詮釋性再生產是個核心概念。他認為傳統(tǒng)社會學中的“再生產”(reproduction)概念只強調了兒童的社會化復制,兒童被視為被動的客體存在,其主體性被懸置。而在他看來,兒童的社會化是經由兒童主體性詮釋的過程,因此必須以“詮釋性再生產”代替“再生產”才更符合實際。他認為可以從人類學研究和歷史研究中觀察兒童的社會建構,必須以集體性的詮釋性再生產和網(wǎng)絡化發(fā)展模式取代兒童個體的社會發(fā)展線性模式,關注兒童團體的進入儀式和互動空間。只有將兒童視為積極的社會行動者,將兒童定位于社會學理論的中心位置,才能獲得對兒童的更好的解釋。(三)權利論研究范式權利論研究范式在兒童社會學研究中屬最新的研究范式,但也是一種較為成熟的研究范式。英國學者梅奧爾(Mayall)是兒童社會學權利論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她以權利概念作為切入點,將兒童社會學化。在她看來,以往人們都是在婦女和兒童議題下討論兒童福利問題,因此母子關系成為成人思考兒童“需求”的桎梏。對此,她提醒道,我們要了解兒童的社會處境(socialcondictions),將兒童作為一個社群納入到社會安排中,兒童的聲音應該被傾聽,兒童的觀點應該得到重視(Mayall,2000)。為了擺脫傳統(tǒng)的兒童觀念,梅奧爾認為童年需要被重新認識。這是因為童年首先是一個政治議題,關于兒童需求、兒童發(fā)展等一系列理論都是成人觀點的衍生物,以符合成人的社會和經濟目的;其次,當兒童被視為社會化過程中的客體時,以成人的標準去馴化兒童時,參與童年建構的兒童權利就處于正在被剝奪之中。梅奧爾進一步指出,成人社群與兒童社群對童年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當兒童被問及如何理解和體驗他們的童年時,他們會將社會安排(socialorder)劃分為成人的和兒童的,而兒童那部分就是被成人定義為非成人的人。由此可見,兒童社會學的權利論研究范式強調兒童的主體性,強調兒童建構童年的權利,并認為兒童與童年的研究是個政治議題而不是科學議題。因此,開展兒童社會學研究,首先需要認清知識與政策之間的相互關系,將兒童和童年視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將兒童的社會處境納入到社會安排中,重視兒童對社會安排的作用;其次需要重新定位兒童與成人的關系,以及童年與成年期的關系;再次,需要重新思考社會分工,傳統(tǒng)的公、私領域二元劃分的合法性問題必須被重新審視,盡管這樣做是非常困難的(許雅惠等,2006)。以上我們勾勒和呈現(xiàn)了兒童社會學的三種研究范式,即社會化研究范式、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以及權利論研究范式。其中,社會化研究范式是最早的兒童社會學研究范式,同時也是遭到詬病最多的研究范式。因為在社會化研究范式中,兒童是被當做被動的客體來看待的,盡管詮釋性社會化研究范式指出了兒童的能動性,但這種能動性是相當有限的,他們只能按照成人為其設定的標準亦步亦趨的成為社會的人。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是對社會化研究范式的一種反動,它強調兒童是積極的社會行動者,具有社會建構的能力,他們用自己所理解的符號與認知來建構他們所感知的社會。在這里,兒童的主體性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強調和重視。同樣強調和重視兒童的主體性地位的權利論研究范式,以權利概念作為兒童研究的切入點,強調兒童的主體性和社會建構是兒童的權利,而兒童權利的實現(xiàn)有賴于對兒童與童年的重新界定,重新定位兒童與成人的關系,等等。對于權利論研究范式的兒童社會學來說,兒童研究實際上是政治議題。因此,仔細對比兒童社會學的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和權利論研究范式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權利論研究范式實際上是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的進一步推進,因為前者不僅強調兒童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而且還強調這種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發(fā)揮是兒童的權利,并指出要有相應的社會安排以保障兒童權利的實現(xiàn)。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權利論研究范式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對兒童的人文關懷。二、兒童社會學的中國經驗與反思中國內地早在1984年就有學者呼吁要研究兒童的中國兒童社會學(薛素珍等,1984),但遺憾的是,中國兒童社會學研究熱潮并沒有到來!可以說此后二十多年間,中國的兒童社會學一直處于封凍的狀態(tài),問津者甚少!直到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下稱《保護法》)并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實施,中國的兒童社會學似乎才迎來了希望??梢哉f,修訂后的《保護法》吹響了中國兒童社會學的號角,此后幾年間,中國兒童社會學才開始逐漸解開封凍狀態(tài),一批批兒童社會學研究成果相繼問世。應該說,2007年《保護法》的正式實施,無疑為中國兒童社會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個歷史機遇和發(fā)展平臺,但同時它也為我們提供了反思兒童社會學的中國經驗的機會。這種反思不僅要來自主流社會學,同時更要來自兒童社會學本身。通過對兒童社會學的中國經驗的反思,筆者以為,我們至少可以發(fā)現(xiàn)如下事實:第一,中國兒童社會學的發(fā)展基礎薄弱,這一方面表現(xiàn)為它的有效發(fā)展時間較短,雖然國內最早提出發(fā)展兒童社會學的呼聲距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但兒童社會學真正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才有幾年的時間;另一方面,缺乏兒童社會學研究的專業(yè)人員。從目前來看,那些所謂的兒童社會學研究成果大多數(shù)由來自心理學、教育學、衛(wèi)生醫(yī)學、人口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者完成,這種非社會學的研究力量在從事社會學研究時,必然在研究問題的發(fā)現(xiàn)、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方案的設計、分析框架的建構以及理論的積淀等方面,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從而制約了兒童社會學的發(fā)展。缺乏明確的研究范式指導、研究議題的零散化以及研究人員的非專業(yè)化等等,是現(xiàn)階段中國兒童社會學的重要缺陷。第二,國內主流社會學對兒童社會學的缺席,導致兒童社會學的邊緣化地位。這種邊緣化的地位可以從兩個側面得到反映:一個側面就是主流社會學刊物尚未發(fā)表過有關兒童社會學的研究論文。當然,這種論文發(fā)表的邊緣化主要是因為另一個側面的問題,就是從國內社會學界來看,很難發(fā)現(xiàn)社會學家宣稱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兒童社會學。換句話說,沒有主流社會學家對兒童社會學的積極投入,又如何能生產出高質量的兒童社會學研究論文?如此一來,在主流社會學刊物的目錄上,兒童社會學研究的缺席就不足為奇了。第三,中國兒童社會學的邊緣地位與國際社會學界兒童社會學的邊緣地位具有同構性。從國際社會學界來看,兒童社會學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地位。雖然自從1989年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以來,一些社會學家積極投入到兒童社會學研究中,但就整個學術界來看,其邊緣地位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不幸的是,兒童社會學在國際社會學界的邊緣化地位又被復制到國內社會學界。這里就引發(fā)出另一個值得我們思考,我們也一直在思考,但卻一直沒有思考出妥當解決方案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兒童社會學,或者更為根本性地說,是中國社會學的自主性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中國社會學的自主性:一方面是指中國社會學的本土化,即發(fā)展出適合中國國情和本土經驗的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鄭杭生等,2000);另一方面指建構出本土的分支社會學的學科結構,即分支學科叢。這里所謂的分支社會學的學科結構是指在作為母學科的社會學周圍形成一系列的分支學科,構成一個分支學科叢。由于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問題、研究理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力量等不同,導致每個分支學科的發(fā)展程度不同,進而導致不同分支學科與母學科的關系不同,最終導致不同分支學科在分支學科叢中的不同位置。我們還是以兒童社會學為例,在國際社會學層面上,圍繞社會學這一母學科,形成了各種分支學科,如經濟社會學、文化社會學、理論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兒童社會學等,這些分支學科構成一個分支學科叢。由于每個分支學科的自身發(fā)展程度不同,導致不同分支學科在分支學科叢中的位置不同,兒童社會學在這個分支學科叢中就處于邊緣地位。但從中國社會學層面上來說,我們完全可以構建出另一種分支社會學的學科結構,在這種分支學科叢中,兒童社會學就可以以去邊緣化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從現(xiàn)實角度來說,中國人口在世界上最多,可以想象的是兒童數(shù)量也很龐大,因此,兒童社會學的地位從邊緣到中心的位移也是應然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建構符合本土的中國社會學分支學科叢也是中國社會學自主性的另一層含義。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這里強調的中國兒童社會學,乃至中國社會學的自主性,并不是強調它們脫離國際社會學,或者說一味地否定它們與國際社會學的聯(lián)系,而是強調在“國內”和“國際”以及“中心”與“邊緣”二者的相互關系中求得某種平衡②。而就目前國內社會學來看,中國兒童人口的實際數(shù)量在人口中的比重與兒童社會學在中國社會學分支學科叢中的地位相當不匹配,這種現(xiàn)狀急需改變。就國際層面的兒童社會學來看,也面臨著同樣的處境。第四,當前,就中國兒童社會學的現(xiàn)狀來看,要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有兩個任務迫切需要完成:一個是兒童社會學學術共同體的成立,并將兒童社會學的學術交流制度化。例如,現(xiàn)在中國社會學界每年都舉辦社會學年會,設置不同研究主題的分會論壇,以供各分支學科的學術共同體進行學術交流。中國兒童社會學,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學術交流平臺,為此,主辦方就可以考慮增設兒童社會學研究的分會論壇,以促進兒童社會學的發(fā)展。不過,兒童社會學學術共同體的成立及其學術交流制度化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要有人的參與,就是一批愿意從事兒童社會學研究的人的參與。因此,筆者在此再次呼吁,社會學研究者要走近兒童,了解兒童,研究兒童!另一個任務就是國家和各級政府機構對兒童社會學研究要給予政策支持,特別是在各種研究項目的申請和審批上要給予項目傾斜,這主要表現(xiàn)在每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各種橫向和縱向課題的申請和審批上;同時也要號召和鼓勵各種社會機構和民間組織委托相關研究單位開展兒童社會學研究。三、結語社會學本身就是一門較為年輕的學科,無疑,作為分支學科的兒童社會學就更為年輕,至今才近三十年的歷史,并處于社會學的分支學科結構中的邊緣地位。在一段不算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兒童社會學逐漸形成了三種研究范式,即社會化研究范式、社會建構論研究范式與權利論研究范式,并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研究領域和議題,這些研究領域和議題主要包括兒童與社會化、兒童與社會階層化、兒童與性別建構、兒童與主體經驗、兒童與家庭、兒童游戲與社會建構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作為社會問題的兒童等等。就兒童社會學的中國經驗來看,它明顯是后天發(fā)育不足。在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封凍后,才開始繼續(xù)發(fā)育。雖然在近幾年中國兒童社會學研究成果頗豐,但存在的問題仍舊非常明顯和普遍,諸如學術不規(guī)范、專業(yè)性不強、研究力量不足、缺乏跨學科視野等等。如何發(fā)展中國兒童社會學,這是每一個中國社會學研究者,特別是直接從事兒童社會學研究的研究者,必須嚴肅面對和審視的問題。而當我們放眼于國際社會學界時,那它就是全世界社會學研究者必須嚴肅面對和審視的問題。因為,兒童或童年是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而我們卻對此知之甚少!一言以蔽之,無論從國際社會學界還是國內社會學界,兒童社會學的邊緣地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么,在21世紀,在全世界都在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老齡化趨勢下,兒童社會學何去何從,必將引起更多學術界與非學術界、專業(yè)的與非專業(yè)的人員更多的關注和思考!無論如何,兒童社會學到了以行動社會學和解放社會學的姿態(tài),實現(xiàn)自我解放和兒童解放的時候了!注釋:①“范式”概念最先由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針對自然科學的理論和實踐而提出的,指學科共同體在研究準則、概念體系、理論建構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實踐規(guī)范,意味著“共同體成員圍繞特定學科或專業(yè)領域所建立起來的共同信念、共同取向和共同的研究范圍”(庫恩,1987)。當它被借用于社會科學時曾引發(fā)一系列爭論。就社會學而言,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學只有一種范式,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社會學存在多種研究范式,例如瑞澤爾就從社會學元理論視角出發(fā)區(qū)分了三種社會學范式:社會事實范式(socialfacts)、社會定義范式(socialdefinition)和社會行為范式(socialbehavior)。目前社會學界普遍認可的社會學研究范式分別是實證主義范式、人文主義范式和批判主義范式(文軍,2006)。本研究根據(jù)范式的內涵,嘗試將目前兒童社會學的研究分為三種研究范式。這種劃分方法借鑒了許雅惠(2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