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 六國論_第1頁
阿房宮賦 六國論_第2頁
阿房宮賦 六國論_第3頁
阿房宮賦 六國論_第4頁
阿房宮賦 六國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6阿房宮賦六國論課后篇一起鞏固一、夯實基礎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邐迤(lǐ)驪山(lí)賂秦(luò) 草芥(jiè)B.妃嬪(pín) 剽掠(piāo)殆盡(dài) 囷囷(qūn)C.椽子(chuán) 橫檻(kǎn)顛覆(fù) 突兀(wù)D.媵嬙(yìng) 鼎鐺(chēng)下咽(yān) 暴霜露(pù)答案B解析A項,“賂”應讀“l(fā)ù”;C項,“檻”應讀“jiàn”;D項,“咽”應讀“yàn”。2.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①破滅之道也(規(guī)律)②六王畢(滅亡)③固不在戰(zhàn)矣(所以)④秦愛紛奢(奢侈)⑤族秦者秦也(家族)⑥以有尺寸之地(才,從而)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答案A解析①“道”譯為“原因,途徑”;③“固”譯為“本來”;⑤“族”譯為“滅族”。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C.驪山北構而西折 D.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答案D解析D項,“鑒”為名詞的意動用法,其他三項均為名詞作狀語。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思厥先祖父 B.一旦不能有C.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D.可憐焦土答案B解析A項,祖父: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C項,顛覆:古義,滅亡;今義,采取陰謀手段從內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項,可憐:古義,可惜;今義,值得憐憫。5.下列各句中,與“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戍卒叫,函谷舉B.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C.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D.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答案C解析“渭流漲膩,棄脂水也”與C項均為判斷句。A項是被動句,B項是介詞結構后置句,D項是被動句。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宮賦》中作者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

(2)《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做鋪墊的句子是“,;,”。

(3)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借秦的滅亡警醒當朝者不吸取教訓就會重蹈覆轍的句子是“,”。

(4)《六國論》中圍繞中心論點又分成兩個分論點加以論述,這兩個分論點分別是“,”,“。,”。

(5)《六國論》中,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作者在文中列舉齊、燕、趙三國破滅的史實并對此加以分析。作者認為,齊國滅亡的原因是“”;燕國滅亡的原因是“,”;趙國滅亡的原因是“”。

答案(1)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2)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3)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4)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5)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惜其用武而不終也解析注意結合重點信息準確書寫有關句子,不得出現(xiàn)錯別字。7.下面的材料從兩個方面對阿房宮做了介紹,請篩選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內容,壓縮成一段文字,不超過60個字。再看司馬遷筆下關于阿房宮的記載。他所渲染的是秦始皇建造朝宮的豪華設施和宏大氣概,從而襯托出秦始皇不恤民力的屠夫形象,來達到證明正是因為秦始皇的過度役民,才導致國家解體這一結論的目的。阿房宮的規(guī)模如此,《漢書·楚元王列傳》所說秦始皇陵高度的尺寸也是如此。但從另一方面講,司馬遷和班固的史學品格向來為人們敬重,他們的記載應當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們根據(jù)國家檔案中秦朝的相關設計文獻而不是實際狀況記述的。參考答案司馬遷極力渲染阿房宮的豪華奢侈是為得出秦始皇不恤民力導致亡國的結論,他與班固可能都是根據(jù)相關文獻而非實際狀況記述。解析本題考查壓縮語段的能力。做此類題可從分析文段結構入手,從文段中關鍵句子切入。8.“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三字經(jīng)》)蘇洵到了27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后來成了大學問家。又相傳蘇洵為兒子取名為“軾”和“轍”,名字都跟車有關。“軾”為車前扶手的橫木,“轍”是車輪軋出的痕跡。橫木在結構上可有可無,但在車上的位置很顯眼,蘇洵既希望蘇軾能有一番作為,又不希望他太過張揚而遭人嫉妒,所以名軾字子瞻,希望他能小心謹慎。結合其文章特點以及你對蘇洵的了解,為蘇洵寫一段頒獎詞。參考答案三十發(fā)憤,不忝大家之列;二子成名,豈無鯉對之誨。通古通今,有為文基礎,識軾識轍,具辨人才質。言必中當世,犀利有力,情必動腹心,蕩溢感人,縱橫捭闔,有戰(zhàn)國縱橫之風采,痛惜激憤,揭北宋式微之流弊。壯哉,《六國論》;大哉,蘇老泉。解析可結合其讀書成材、識子之明、文章才氣等方面進行褒獎、評價,內容符合蘇洵的特點即可。二、課內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題。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C.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答案B解析“不敢言而敢怒”作“使”的間接賓語,中間不應斷開,排除A、C兩項;“戍卒叫”“函谷舉”為兩個完整的句子,中間應斷開,排除D項。10.下列兩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A.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不同。B.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也不同。C.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也相同。D.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相同。答案B解析①兩個“之”,前一個為代詞,后一個為結構助詞;②兩個“而”都是連詞,前一個表轉折,后一個表承接。11.下列各句能體現(xiàn)作者寫作意圖的一句是()A.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B.楚人一炬,可憐焦土!C.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答案D解析A項,對比人心事理;B項,表現(xiàn)了作者的憂憤之情;C項,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教訓的沉痛感觸;D項,是作者在告誡唐統(tǒng)治者以史為鑒,這是作者的寫作意圖。12.對上述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選文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選文第一段還寫到了老百姓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使秦迅速滅亡。C.對于秦滅亡和阿房宮被燒毀,“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作者一定的同情。D.在選文第二段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內部原因造成的,見解極為深刻。答案C解析C項,“寄予了作者一定的同情”錯。(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6題。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決定,確定B.始速禍焉 速:招致C.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向:假如D.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當:當……時候答案D解析D項,當:如果。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B.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C.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D.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答案A解析“此言”作“得之”的主語,排除C、D兩項;“救火”是動詞,在句中應作謂語成分,排除B項。1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選文引用古人的話,以“抱薪救火”為例證,說明以地事秦必然導致滅亡的嚴重后果。B.選文以齊、燕、趙三國滅亡的進程,具體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道理。C.這兩段文字體現(xiàn)了蘇洵文章的特點: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xiàn)力。D.兩段文字均采用對比論證及事實論證的方法,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答案B解析B項,應是具體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參考答案(1)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憂患,的確不在戰(zhàn)爭了。(2)況且,燕、趙兩國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guī)缀跸麥绺蓛舻臅r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的。解析注意“固”“革滅”“智力”“誠”等詞語的翻譯。課時作業(yè)建議用時:40分鐘實際用時:分鐘

滿分:44分實際得分:分

一、課外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題。辨奸論(節(jié)選) 蘇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惫陉栆姳R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①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②,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注①忮(zhì):嫉妒,忌恨。②慝(tè):奸邪、邪惡。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B.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C.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D.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答案B解析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的虛詞的標志作用。正確標點為: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陰陽”,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聯(lián)系的大自然現(xiàn)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等。B.“公”,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先秦時稱諸侯為“公”,后來多稱謂有官位、有身份的人。C.“臣虜”,古代對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稱呼。原指“臣仆、俘虜”之意,后來也指“奴役”。D.“《詩》”,《詩經(jīng)》;“《書》”,《尚書》。都是儒家的經(jīng)書,和《禮記》《周易》《論語》合稱“五經(jīng)”。答案D解析D項,“《論語》”應為“《春秋》”。3.(對應訓練)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洵認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靜地觀察,就能“見微而知著”。B.蘇洵引例以說明山濤、郭子儀善于見微知著,認為山、郭之言得以證實是有一定必然性的。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一句,說明了某些偽君子、兩面派的特點。D.作者認為“今有人”比王衍、盧杞的危害更大,因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聲很大,一定會得到重用,這將給天下帶來更大的禍患。答案B解析B項,蘇洵認為“山、郭之言得以證實”有偶然性,這就是晉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盧杞得以逞其奸。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2)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參考答案(1)事物的發(fā)展必定會有一定的結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該如此的規(guī)律。只有天下最冷靜客觀的人,才能看到細微的變化而預知它顯著的將來。(2)假使晉朝當時沒有惠帝這個昏君,哪怕僅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亂呢?解析注意“然”“微”“著”“衍”“亂”等詞的翻譯。參考譯文事物的發(fā)展必定會有一定的結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該如此的規(guī)律。只有天下最冷靜客觀的人,才能看到細微的變化而預知它顯著的將來。月亮周圍如果出現(xiàn)光圈,預示著將要刮風;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濕了,預示著將要下雨,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間人與事的發(fā)展變化,常理和形勢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難以理解,千變萬化而不可預測的,(但)怎能與天地陰陽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賢能的人對此也有所不解,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由于愛憎攪亂了他們的思想,利害改變了他們的行動啊!從前,山濤見到王衍,就說:“(將來)貽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這個人。”汾陽王郭子儀見到盧杞,就說:“這個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孫就會被他殺得一個不留!”今天分析起來,那道理確實是可以預見到的。但是按我的觀點來看,王衍這個人,在容貌和談吐方面,確實具備了欺世盜名的條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隨波逐流。假使晉朝當時沒有惠帝這個昏君,哪怕僅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亂呢?盧杞的奸險,固然足以敗壞國家,但是(他)不學無術,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談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會得到重用呢?由此說來,山、郭二公對王、盧二人的預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樣的結果!現(xiàn)在有個人,口中背誦著孔子、老子的話,親身實踐著伯夷、叔齊的行為,招納一些好名譽、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輿論,自我標榜,把自己說成是顏淵再世、孟軻復生,而實際上卻居心叵測、陰險狠毒,與一般人的旨趣不同。這是王衍、盧杞的伎倆合成一個人了。這種人造成的禍害,怎么能夠說得盡呢?面孔臟了不忘擦洗,衣服臟了不忘浣洗,這本是人之常情。現(xiàn)在(這個人)卻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豬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樣蓬亂著頭發(fā),像居喪孝子那樣灰塵滿面,卻大談(神圣的)《詩》《書》,這難道是他的真實情感嗎?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為大奸大惡(的人)的,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樣的人。用蓋世的好名聲,來掩蓋他尚未形成的禍患。雖然有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君主,愛好賢才的宰相,還是會舉薦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為天下的禍患,將是必然而沒有疑問的,這就不只是和王、盧二人所能相提并論的了。二、語言文字運用(2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題。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許多奏章極負盛名,其中被譽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習一弊疏》是御史孫嘉淦提出的。所謂“三習”,是說人為官時間久了,不由自主地生出三個壞習慣,即耳習、目習和心習。孫嘉淦還詳細分析了“三習”的養(yǎng)成過程。耳習——開始時只是不喜歡別人有不同意見,后來便逐步發(fā)展成不順耳的話也不愛聽,最后連討好的話說得水平不高都不行。目習——剛開始是排斥不禮貌的人,而后討厭那些對自己的,再后來連對自己尊敬但不會辦事的,都覺得厭煩了。心習——原本認真地工作,可時間一長,便不再嚴格要求自己,再后來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都了,不允許有不同的意見產(chǎn)生?!耙槐住?喜小人而厭君子是也,就是“三習”的惡果。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隨著曾持續(xù)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已成為歷史過客塵埃落定的歷代中國王朝興衰史亦不能改變,它們都能給人啟迪,給人智慧。5.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3分)A.往往日久年深敬若神明自命不凡B.常常 日久年深 敬若神明 自命不凡C.常常 日積月累 敬而遠之 自以為是D.往往 日積月累 敬而遠之 自以為是答案D解析“往往”表示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某種事情在一定條件下時常存在或經(jīng)常發(fā)生,常用來說明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事情。用“往往”的時候,句子中要說明重復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其他情況、條件和結果?!俺3!北硎臼虑榈陌l(fā)生不止一次,而且時間相隔不久。根據(jù)語境應用“往往”,排除B、C兩項。日積月累:長時間地積累。日久年深:日子長,時間久。根據(jù)語境應用“日積月累”。敬而遠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敬若神明:像敬重神一樣尊敬對方。結合“討厭”來看,語段中應用“敬而遠之”。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命不凡:自以為很了不起,不平凡。結合“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不允許有不同的意見產(chǎn)生”來看,應用“自以為是”。排除A項。6.對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A.我站在山腳抬頭望去,只見無數(shù)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頂延伸著。B.父親的話讓我意識到,要打破我們父子之間這層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難了。C.著名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形神兼?zhèn)?充滿生機”。D.他們的做法徹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答案C解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引號表示引用話語。A項,“之”的引號,有突出強調火把的形狀的作用。B項,“厚障壁”并非實指厚厚的墻壁,而是虛指父子之間存在厚厚的隔閡。引號的作用是表示特定含義。C項,“形神兼?zhèn)?充滿生機”,引號是引用話語的作用。D項“文明”,引號是表示諷刺或嘲笑的作用。分析可知,C項引號的作用符合要求。故選C項。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A.隨著曾持續(xù)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已成為歷史過客,塵埃落定的歷代中國王朝興衰史亦不能改變B.隨著曾持續(xù)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已成為歷史過客,塵埃落定的中國歷代王朝興衰史亦不能改變C.中國封建社會曾持續(xù)了兩千多年才衰亡,歷史成為了過客,塵埃落定的歷代中國王朝興衰史亦不能改變D.曾持續(xù)了兩千多年才衰亡的中國封建社會,已成為歷史過客,塵埃落定的中國歷代王朝興衰史亦不能改變答案D解析A項,“已成為歷史過客”缺主語,“歷代中國王朝”語序不當;B項,“已成為歷史過客”缺主語;C項,“曾持續(xù)了兩千多年才衰亡”句意表達不妥,“歷代中國王朝”語序不當。8.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見歷史及其敘述在國家、民族、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借鑒意義。①,正在于其著述者對待歷史有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有后人應有的敬意,而非憑空想象,隨意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則,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為鑒的作用,②,使讀者通過一面夸張變形的“哈哈鏡”觀察歷史。近些年來,③,已經(jīng)在讀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專門研究歷史的非專業(yè)讀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響到他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參考答案①歷史之所以能為后世所借鑒②反而可能扭曲歷史③一些歷史讀物的庸俗化傾向解析文段主要闡述歷史及其敘述在國家、民族、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借鑒意義。①處前面的“借鑒意義”提示了內容,下文的“正在于……”是對橫線處的具體解說,橫線處大致內容應是“歷史的借鑒意義”。②處可根據(jù)上句“非但”和下句“使讀者”,得出“扭曲歷史”方面的答案。③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