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中的白花大橋_第1頁
汶川大地震中的白花大橋_第2頁
汶川大地震中的白花大橋_第3頁
汶川大地震中的白花大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汶川大地震中的白花大橋

1大橋2+22004年,100米長的白玉橋建成,設計荷載為博茨-20和博茨-100,地震烈度按度確定。全橋長496m,橋寬8m,最大墩高30.3m。上部結構分為6聯,跨徑組合為(4×25+5×25+1×50+3×25+5×20+2×20)m,除第3聯采用簡支T梁外(跨徑50m),其余各聯均為連續(xù)梁,第1~2聯、第5~6聯之間(第18、19跨間)采用牛腿構造搭接。下部構造為雙柱式橋墩、輕型橋臺、樁基礎。大橋全貌見圖1。平面上大橋第1、2聯位于左偏曲線內,第5、6聯位于右偏曲線內??v面上,全橋基本位于1%單坡內。2008年5月12日,該橋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嚴重損毀。雖然大橋距離發(fā)震斷裂很近,距離震中映秀鎮(zhèn)只有2km,地震作用強烈是造成破壞最直接的原因,但仍然存在一些經驗教訓值得總結和改進,為今后的抗震設計提供參考。2能量輸入的方向百花大橋橋位西北、東南各有一條發(fā)震斷裂通過。橋位距微觀震中10.6km,距地表破裂帶的最近距離僅1.5km。汶川地震開始于微觀震中,然后以平均2.8km/s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破裂、傳播,能量輻射源的位置也不斷移動,同時有若干處能量輻射源對百花大橋共同產生地震動輸入,相互疊加,情況非常復雜。另一方面,隨著能量輻射源距百花大橋越來越遠,其產生的作用也越來越小。分析以百花大橋為中心,半徑35km內的能量輻射源,根據地震動作用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關系,繪制地震動輸入玫瑰圖,見圖2??梢?能量輸入集中在北偏西、北、北偏東、東偏北等方向??傮w而言,第1~4聯以橫向輸入為主,兼有縱向分量;第5、6聯以縱向輸入為主,兼有橫向分量。此外,靠近發(fā)震斷裂,豎向地震動輸入也非常大,導致梁體移位。3主要地震資料3.1第5聯的震害現象第5聯5×20m連續(xù)梁完全傾覆倒塌,見圖3。本聯橋跨包括第14~18跨,主梁總長98.6m,主要震害現象包括:①全部橋墩均已倒塌,墩柱普遍存在折斷、壓潰、系梁破壞等狀況,也有斜剪破壞,其中16號墩的剪切破壞現象較為明顯,見圖3~5。②主梁梁體混凝土壓碎,梁肋箍筋失效,主筋拉斷、崩離。倒塌后主梁斷裂或折斷的共有7處,見表1。其中,第2、3、4、7處,在斷裂的梁體下有殘留的墩柱,并可清晰地看到梁體與橋墩有沖撞的痕跡,因此可以判斷這幾處斷裂是由于梁體落在斷裂后的殘留樁墩上,受沖撞向上折斷的;第1、6處,是在沖擊力作用下,向下折斷。值得注意的是第5處斷裂,該斷裂點距本聯起點66m,位于預應力錨頭截面,此處主筋被拉斷,在其下為地基,梁體上未見明顯的沖撞痕跡,且斷裂后的梁體有明顯的搭疊現象,靠近映秀的第1截主梁在上方,靠近都江堰的第2截主梁在下方,見圖3。通過上述的震害現象,結合設計圖,對第5聯的震害做簡要分析。第5、6聯橋墩高度差異較大,其自振頻率不同,導致縱向振動不一致。第6聯縱向位移達60cm,橋墩更高的第5聯,其縱向位移更大。在第5聯各墩中,17號墩最矮,線剛度大使其承受的水平力也大,因此其墩柱底部首先開裂,剛度明顯下降,進一步導致橋墩位移增大。某一時刻,當梁體、17號墩向北偏東方向振動時(牛腿縱向),因位移過大導致第18跨從第19跨牛腿上滑落,瞬間轉移增加的地震響應使17號墩柱在塑性鉸區(qū)域失效、斷裂,17號墩柱向北偏東方向傾倒。失去支承的第17、18跨成為懸臂結構,在16號橋墩附近因負彎矩而折斷,且斷在承載能力減弱的預應力錨頭截面,折斷后的第2截主梁向北偏東方向墜落。受第2截主梁墜落牽引,以及地震動輸入共同作用,第1截主梁及16~14號墩向南偏東方向傾覆、倒塌。上述分析表明,主梁的破壞是由于橋墩的破壞所致,是橋墩破壞的次生震害。3.2墩柱病害情況調查下部構造震害主要表現為墩柱壓潰、環(huán)向開裂,系梁開裂破壞以及擋塊、支座等的破壞。雙柱式橋墩的破壞是崩潰性的,全橋38個墩柱中倒塌、壓潰的共24個,比例高達63%;環(huán)向開裂的6個,占16%;墩柱病害不明顯的8個,占21%。見表2、圖6及圖7。第1~4聯橋梁的下部構造,橫向破壞占主導地位;而第5、第6聯橋梁的下部構造,以縱向破壞為主。除第5聯外,其余墩柱共有19處壓潰,13處環(huán)向開裂,均位于潛在塑性鉸區(qū)域。通過調查墩、梁之間橫向相對滑移及橋墩的破壞情況,發(fā)現設置有固定支座的橋墩破壞均較為嚴重;設置板式橡膠支座的橋墩,如墩、梁之間橫向相對滑移較大,則墩柱受損程度較輕??傊?設置固定支座的橋墩及較矮的橋墩由于其線剛度較大,而承擔了更多的地震作用,遭受破壞更為嚴重。3.3橫向破壞部位第1~4、6聯橋梁,梁體、橋面基本完好,震害主要表現為整體移位、平面轉動,各聯梁體的位移數據見表3。第1~4聯以橫橋向向右橫移為主,伴隨少量平面轉動,其縱向位移非常小,表現為橫向破壞占主導地位。第6聯縱橋向向北位移很大,并伴隨較大的平面轉動,以及平面轉動造成的橫橋向位移,表現為縱向破壞雖然為主,但橫向破壞也較為嚴重。上述情況表明,對于梁式橋梁,只要下部結構不倒塌,上部結構震害多表現為剛體移動,而主梁開裂、破壞等結構性震害較少,這一現象與日本阪神地震中的情況較為相似。4地震和損傷(1)各聯梁體、橋面均未完全符合全橋約80%的橋墩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主梁除第5聯因落梁而毀壞外,其余各聯的梁體、橋面仍基本完好,震害主要表現為整體移位、平面轉動,這些現象與日本阪神地震、美國北嶺地震的現象是一致的。因此對于連續(xù)梁橋的抗震,首先應防止橋墩在地震中破壞,對于主梁主要應防止其落梁。(2)全聯整體觀照間l第5聯整體倒塌是由于第18跨首先落梁所致,如果第18跨不從牛腿上滑落,全聯整體倒塌的慘劇應該可以避免。在日本規(guī)范中明確以限位支座作為第1道防線,以主梁擱置寬度和主梁限位裝置作為第2道防線,對于簡支梁橋,還采用防落梁裝置作為第3道防線,在美國也有類似的措施。(3)系梁和支護的選擇百花大橋的墩柱,無論直徑大小、是否是潛在塑性鉸區(qū)域,箍筋均按照20cm間距配置直徑8mm鋼筋,體積配箍率0.048%~0.067%,遠不能保證足夠的約束能力,高達80%的橋墩出現嚴重震害與此關系密切?,F場調查還發(fā)現,多根墩柱的實際箍筋間距遠大于設計值,甚至超過60cm,使得配箍率不足的問題更加嚴重,見圖8。(4)系梁的作用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靜力荷載作用下,系梁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墩柱的穩(wěn)定性,但在橫向地震作用下,系梁可使左右墩柱協調受力。在百花大橋中大部分雙柱式橋墩墩頂沒有系梁,在地震作用下,左右墩柱無法共同受力,加劇了單柱的破壞,圖6所示的3號橋墩右墩柱十分明顯,即為兩墩柱分別受力的明證。(5)現場調查發(fā)現,墩柱中部的上系梁是在墩柱施工后變更增加的,系梁與墩柱間混凝土的結合面處理非常不到位,兩者之間只靠鋼筋連接,未能形成有效的受力整體,極易破壞。而一旦上系梁破壞,又使得墩柱受力更加不利,加速了墩柱的破壞。(6)支座的選型和適當布置對連續(xù)梁橋的抗震有重要意義。百花大橋支座約束系統(tǒng)基本為:某中墩設置固定支座和縱向滑動支座;交界墩設置雙向滑動支座,依靠擋塊限制橫向位移;其余橋墩設置板式橡膠支座。對于固定墩,一側墩柱設置固定支座,另一側墩柱設置縱向滑動支座(圖9)。對于第6聯橋梁,正是由于支座的這種布置方式,使得19號左墩柱單獨承擔縱向地震作用而破壞。一般橋墩上設置板式橡膠支座,能夠分擔一些地震作用,不至于全部讓固定墩來承擔。但是,豎向地震動輸入減弱了橡膠支座抗滑移能力,又由于缺乏墩、梁之間限制相對位移的裝置,使得一部分墩柱與梁體之間發(fā)生較大的相對滑移,雖釋放了這些墩柱的受力,卻加劇了其他橋墩的受力。5橋墩破壞程度分析百花大橋是遭受直接震害、損毀嚴重的典型橋梁,通過對震害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在橋梁抗震設計中應充分重視。(1)地震動輸入方向對橋梁的破壞具有明顯的方向性,且造成的破壞程度不同。(2)橋墩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墩柱壓潰、環(huán)向開裂,系梁開裂破壞以及擋塊、支座等的破壞。破壞部位集中在橋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