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形象形成過程的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_第1頁
國家形象形成過程的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_第2頁
國家形象形成過程的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_第3頁
國家形象形成過程的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_第4頁
國家形象形成過程的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形象形成過程的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

在國際關系研究和中國新聞傳播實踐中,國家形象不再是一個新概念。然而細細考察開來,對于這一概念及其研究過程中的幾個概念卻一直沒有較為仔細和認真的界定。為了便于論述,筆者不揣冒昧對國家形象研究中的有關概念進行初步的界定。民族國家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1648年維斯特伐里亞條約標志著近代國際關系史的開始?!霸跉W洲,近代民族國家已經普遍形成”。1在其后300多年中,民族國家成為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行為主體。“主權國家是當今國際社會的最基本單位,是最有組織的政治經濟實體,是國際上最為活躍,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行為體。”2這一基本事實使我們考慮任何國際關系問題時,都離不開對國家定義的思考。“國家”一詞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層面和角度。從國際政治層面分析,“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國家理論:韋伯理論,多元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3。韋伯學派認為,國家是具有主權的組織,能在其領土內對使用有組織暴力具有壟斷權利的實體;多元主義給國家的定義是某一特定的時間擔任國家領導人的具體個人;而馬克思主義則認為國家是一個歷史范疇,其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而出現的,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在國際法層面,學者們強調的是國家作為“國際人格者”所具有的特征:“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在國際法上應具備四個要素:定居的人民、確定的領土、政府和主權?!?在國際關系發(fā)展的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對于國家概念的界定各有特點。但是,縱觀所有相關概念,我們應該有幾點共識:國家是具有主權、社會(定居的居民)、領土,使用有組織暴力、具有特定制度和法律秩序的政治組織。然而,我們研究國家形象問題時,如果仍然把國家的概念固定于傳統(tǒng)的政治學研究范疇中,以權利和利益以及暴力等學術話語來表述形象,形象將永遠處于一個沒有邊際、虛無飄渺的空中。人們時時處處感覺到形象的作用,卻無法評估。于是傳統(tǒng)的政治學者總是把國家形象作為一種附屬品而不是政治學或者國際政治學的層面上單獨的一個概念進行看待。國家形象的相關論述也因此而蒼白無力。本世紀40年代以來,以系統(tǒng)論、控制論、信息論為基礎的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為人類提供了觀察、解釋世界的新途徑。這種理論認為,系統(tǒng)“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中”5。系統(tǒng)論也為社會科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因為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學者們對于系統(tǒng)科學所能夠達到的效果一直存有爭議6,但是利用系統(tǒng)的思想和方法研究社會問題被學者們廣泛應用到各個學科之中?!跋到y(tǒng)論前提是世界可以分解成系統(tǒng)和亞系統(tǒng),然后組成一個有動態(tài)反映的整體,并予以認同”。7國家則是一個“大系統(tǒng)”8。這個大系統(tǒng)由很多交叉重疊相互建構的子系統(tǒng)或亞系統(tǒng)構成。從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的角度,我們把國家看作信息源,意即把國際社會中民族國家看作是一個又一個的系統(tǒng)“信源”(informationsource)。這些信息源不是單獨存在的,他們由于互相聯(lián)系而存在,并最終形成一個信息互相作用的特大系統(tǒng),這就是國際社會。這個特大系統(tǒng)中,國家實際上處于一個大的信息鏈條中,即是信息的發(fā)出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反饋者。國家系統(tǒng)的基礎是最基本的生態(tài)和物質亞系統(tǒng),一般認為包括領土、人口、自然資源等,這些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里,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因而是相對恒定的,當然這里的人口因素在特定國家的特定時期會發(fā)生比較大的變化,但在多數國家相對穩(wěn)定。如果要給此亞系統(tǒng)所產生的信息一個名稱,可稱之為“核信息”,這些信息是內化核心信息,是其他系統(tǒng)核信息基礎。國家系統(tǒng)第二層次是社會組織層。包括社會、經濟、政治的環(huán)境,也就是政治學層面上所說的制度、法律秩序以及有組織的暴力制度等。該部分是極為龐大、復雜部分,它包羅了一個國家客觀存在的一切。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形態(tài)奠定了一個社會的政治系統(tǒng)、經濟系統(tǒng)以及大社會系統(tǒng)的基礎。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國家系統(tǒng)的生態(tài)、物質基礎,這個部分應當是信息形成過程中人類之后的第二決定者,是國家系統(tǒng)中信息身份的認定者。該部分運動中產生的信息構成國家系統(tǒng)的第三個層次也就是社會、經濟、政治生活層面。很多政治學者力圖將國際系統(tǒng)的第二到第三層面簡化,建立“政治模型系統(tǒng)”。他們認為“模型是對現實的簡化,它是社會科學家用來整理資料、創(chuàng)立理論和進行預測的?!?“在政治系統(tǒng)模型中,很多人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就像生物系統(tǒng)一樣運作?!?在眾多的政治系統(tǒng)模型中,伊斯頓的模型應用較為廣泛。但是,這一系統(tǒng)模型也存在很多缺陷。主要問題是沒有考慮到現實的復雜性以及轉換過程中的“黑箱操作”。例如,在水門事件中,是不是美國公民讓尼克松的工作人員在民主黨的總部安放竊聽器呢?不。但是當1973年掩蓋的細節(jié)被披露時,反饋鏈才開始起作用。這里面也許還有政黨斗爭以及其他政客的個人因素,而并不單單是民眾對眾議院施加壓力而能夠發(fā)生的。因此,羅斯金等人在撰寫和研究中對上述模型進行了改動,形成了“政治系統(tǒng)的修正模型”9。修正后的模型中加入了“內部輸入”的概念?!耙了诡D把來自政府不同部分的壓力——政府主要是與自己進行對話從而形成簡短的反饋循環(huán)——稱為“內部輸入”10。這一概念的引入使這一系統(tǒng)更為復雜,也說明了現實的復雜性。在分析國家系統(tǒng)的第二層面時,同時涉及到了該系統(tǒng)的第三層面。在第二層面的基礎上,一國系統(tǒng)內部人類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從這個層面進行的。在這個層面上,上述兩個層面的信息最終被標識并被傳輸。形象的內涵分析形象的源本體是物質世界,次級本體是物質世界的綜合表征。拋開人的因素,我們不妨把兩者都看作是客觀存在。前者必定是物質的,是一種現實的存在,后者雖然未必是物質的,但是也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物質世界的“形”。當然,我們研究的關鍵在“像”,也就是在具體概念環(huán)境當中通過一定媒介(medium)形成的通常意義上的“形象”。物質是作為世界的本體,決定了能量、信息和意識的最終形成。從物質到能量發(fā)生了一個守恒的變化,變化出現在形式上;當進入信息轉變之后,變化規(guī)律變?yōu)椴皇睾?而意識變化過程中,由于很多因素的不可測性,信息變化更加復雜。也就是說運動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物質世界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和差異,這些特征變化也是客觀存在;物質運動過程中,形成信息;作為物質屬性的信息也是客觀存在;信息實質上就是“形象”中的“形”。那么“意識”是否是“象”呢?否!意識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觀念,意即大腦對信息進行加工的工具。當人們將加工后的信息這種“像”通過一定的方式“輸出”之后才形成“形象”。這是“形象”最基本、最簡單的形成過程(如圖所示)。由此,筆者試圖將“形象”界定如下:形象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信息被人腦映像后在特定條件下通過特定媒介(medium)的輸出。結合上面對于上述幾個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表1:由表1,我們可以分析出形象的特點:1.形象的物質本原性。形象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沒有了物質的本源,形象無從談起;2.源像的客觀性。物質的運動變化產生信息,這是形象的“源像”,也就是形象的次級本體;源像是客觀存在的,是惟一的,但是具有不可描述性;3.形象的主觀性。由一些符號組成的意識是信息的“加工廠”,加工廠首先生產出的是“模板”,出廠銷售時根據不同客戶或者是其他具體環(huán)境的要求進行“深加工”并形成最終的“形象”。根據以上對于形象特點的界定,筆者試圖將形象形成的過程細化(如圖2圖3所示):物質運動產生不同類型的信息Ia11,Ib……I(n+1),這些就是平常所說的“形”,也可以成為“源像”。作為物質運動及其表征的信息進入傳輸領域之后必須有一定的中介,于是符號介入進來。由于“社會中人們共有的都是符號的形式、符號的指說對象和符號的部分意義,而不是全部意義”12,信息發(fā)生第一次變形,并生成Ia(information),Ib‘……I(n+1)’,我們可以把其稱為“訊息”,即“傳達一個具體內容的一組信息符號”13。訊息傳輸過程中,不可避免受到來自于外界其他符號系統(tǒng)或類似噪音的影響,于是發(fā)生二級變形。經過兩次變形的信息進入大腦。大腦中存在固有的符號系統(tǒng)成為一個加工工廠,這個工廠對進入大腦的信息進行深加工形成某種“模板式”。這個過程中,信息第三次變形生成模板a/b/c/……以及對于特定事物形成的總模板S。這些也就是在大腦中的映像。這些映像生成之后不會立即輸出。只有在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情況適當時(時間、地點等所有相關條件)以主體獨有的方式將這種映像輸出。由于輸出過程中有符號介入,同時也收到各種不同傳輸環(huán)境和條件的影響,所以這里有第四次變形并形成了IMa(image),IMb……IMn+1以及對特定事物總的形象IMC(imagecomprehensive)。形象就此形成,但是形象的使命沒有終結。它會在特定條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對物質本身產生影響,也就是對于物質及其運動產生反作用。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試圖做以下假設:第一,第一級和第二級信息變形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在“源像”到達大腦之前不可控制。但是當源像信息一旦被人類符號化并進行了編碼,就給予外界一種控制的可能。第二,可以假定:不同社會制度、生活背景給特定的人以至特定族群以特定符號和符號序列以及編碼系統(tǒng)組成的意識工廠對進入大腦的各種符號進行品評,根據信息符號序列與所儲存相關序列進行對照,原有符號編碼被進一步強化、削弱以至更換,當然也有被完整傳遞的可能。14其變化程度與信息進入的數量、原有符號序列的“堅硬”程度、兩種編碼的相似程度有關。15第三,由于模板輸出過程及其具體內容受到各種因素制約,包括輿論環(huán)境、政治經濟條件等,模板內容輸出時會因為噪音的影響而發(fā)生第四級變形。第四,形象形成后,對于物質及其運動過程會產生能動的影響。這是形象之作用所在。由于其各種影響方式與媒介都有人與媒介的參與,因而具有可控性。第五,由符號所標識的信息根據其最終的傳輸效果,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一種是“核信息”,這種核信息在形象形成過程中相對穩(wěn)定,在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里不會發(fā)生變化;另一種被夸大的信息;第三種是被縮小的信息。國家形象的特性國內新聞傳播學者支庭榮認為:“國家形象的概念在西方國家并沒有明確提出,因為在實踐上早就利用其發(fā)達的宣傳機器,鼓吹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并且也十分講究宣傳技巧,更多的運用心理戰(zhàn)術和輿論墊付手段,搞‘和平演變’”。17因此,國家形象概念多由國內學者提出。在國內學者中,最早進行國家形象問題研究的是中國新聞學院徐小鴿教授,他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國在他國新聞媒介的新聞言論報道中所呈現的形象?!?890年代以來,北京廣播學院國際關系專業(yè)的兩個教授也對“國家形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楊偉芬教授認為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公眾對一國相對穩(wěn)定的總體評價”19。李壽源教授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主權國家和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所展示的形狀相貌及國際環(huán)境中的輿論反映”20。另外,成都科技大學管文虎教授等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的體現”21??梢钥闯?在“國家形象”概念界定時,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學者界定層面也不同,但是離不開外部環(huán)境,也就是說,大家都認為國家形象的外向性,此其一;其二,國家形象是國家實力的反映,也就是承認國家形象的物質本源性。結合以上對于國家和形象的界定和分析,筆者認為一國的國家形象是:一個主權國家系統(tǒng)運動過程中發(fā)出的信息被公眾22映像后在特定條件下通過特定媒介(medium)的輸出。在國家關系與大眾傳播層面上,我們主要分析一國的國家形象在外部公眾中形成的映像的輸出。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國家系統(tǒng)的3個信息層次。根據國際關系學中系統(tǒng)論的觀點23,每一個發(fā)出信息的國家系統(tǒng)最終組成國際社會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國家系統(tǒng)面對的是外部的國際社會、國際公眾或者說他國公眾以及國際組織24。假定某個國家子系統(tǒng)為一個單獨的抽象信息源,我們就可以把其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于是國家形象的形成過程就有類似于普通物質形象的形成過程。所不同的是國家形象的形成是國家系統(tǒng)發(fā)出信息綜合作用的結果,系統(tǒng)本身就十分復雜,系統(tǒng)之中對于信息身份的認定不斷發(fā)生變化,外部公眾也處于不斷變化中,相比單純的物質形象的形成過程,具有相當強烈的復雜性;另外,國家系統(tǒng)本身不是單純的物質,而是存在大量的意識因素,因而,很多信息在國家內部已經進行了相當的加工(雖然由于全球化的發(fā)展,這一加工的作用在逐漸縮小,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消失),因而第一信息變形實際上在系統(tǒng)內部已經發(fā)生,而且上文中所說的二級變形也已經發(fā)生。這些變形的發(fā)生和系統(tǒng)之中的第二和第三層次有很大的關系。對于國家形象的描述必須引入政治學的系列概念,例如國家體制、意識形態(tài)、政策機制等等。同時,由于上述原因,信息被控制的可能性有了很大的加強。如果說,單純的物質形象形成過程中人是通過符號以及固有意識形態(tài)來加工經過一級變形的信息,在國家形象形成過程中,外部公眾加工的則是經過n級變形的信息,這種變形有的是夸大,有的是縮微,當然不排除變形過程中沒有發(fā)生變化信息的可能。考慮到以上4點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國家形象的形成有這樣一個過程(如圖3所示):國家系統(tǒng)內部由于內部物質運動、政策調整而發(fā)出信息,這些信息被系統(tǒng)內部加工,發(fā)生n級變形,各類變形信息通過多種不同信道被傳送。外部公眾所在的國家和組織通過信道以及傳播者進行的控制、傳播者本身意識形態(tài)工廠的加工、信息的接收者的接受方式等使信息在這里又發(fā)生n級變形。信息發(fā)生了n+1次變形后,為“公眾”加工形成映像并在特定條件下通過一定的信道帶著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輸出,并再次為其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