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大學之道》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大學之道》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大學之道》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大學之道》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

選擇性必修上冊

第二單元在中國,許多高等學府的校訓都來源于《大學》東南大學——止于至善廈門大學——止于至善香港大學——明德格物河南大學——止于至善學習目標了解與《大學》相關的文學常識。能準確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并背誦默寫。理解“三綱”、“八目”的具體所指及其內(nèi)部關聯(lián)。基礎知識作品介紹《大學之道》出自《禮記》,是《禮記》49篇中的第42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學》本出《禮記》。南宋朱熹把《大學》《中庸》兩篇從《禮記》中抽離出來并作章句,為《論語》《孟子》作集注,合成《四書章句集注》?!洞髮W》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并被確立“四書之首"的地位。作品介紹

據(jù)傳為孔門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作,經(jīng)西漢禮學家戴圣(西漢時期學者、禮學家)匯編成書地位:是“三禮”之一、“五經(jīng)”之一,“十三經(jīng)”之一。風格:章法謹嚴,文辭婉轉(zhuǎn),前后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禮記》“三禮”:《禮記》、《周禮》、《儀禮》

“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十三經(jīng)”:指《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經(jīng)傳作品介紹《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46篇,其主要內(nèi)容:一是介紹先秦的禮制條文,二是闡述了周禮的意義。

《禮記》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養(yǎng)、社會和諧建設起著重要的影響。編者簡介戴圣,西漢官員、學者,西漢今文經(jīng)學“小戴學”的開創(chuàng)者。生卒年不詳,字次君,世稱小戴,西漢梁國人。戴圣一生以學習儒家經(jīng)典為主,與叔父戴德俱學《禮》于后蒼,二人合稱為“大小戴”宣帝時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任九江太守,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

“至圣”孔子、“復圣”顏淵(顏回)、“宗圣”曾子(曾參)、“述圣”子思(孔子嫡孫)、“亞圣”孟子(孟軻)儒家五圣“孔廟四配”——孔廟里還供了四位圣人,稱為四配,他們是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編者簡介解讀題目“大學之道”意思是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道:本指道路,引申為宗旨、規(guī)律、原則等在這里指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guī)律和原則。視頻索引”小學“與“大學”“小學”主要教授學生“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基本禮節(jié)和文化基礎知識(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按髮W”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學”,即倫理、政治、哲學等“治國安邦”的大學問?!按髮W”指古代的一種學制,與小學相對。如《白虎通義》:“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笨鬃娱_班教學,從事的正是“大學”之教。疏通文意自主閱讀按照字字落實、文從句順的原則,疏通課文大意。對于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請把意思標注在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①明:形→動,彰明、彰顯②明:美好的③止:至、到譯: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疏通文意①知:知道②定:指志向堅定不移。③靜:心不妄動。④安:性情安和。⑤慮:思慮精詳。⑥得:處事合宜。譯: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處事合宜。疏通文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疏通文意譯: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學的宗旨了。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為常;“末”指木之梢為跡。后分別引申為本根、本始和末跡、末節(jié)。指事物的根源和結(jié)局。②道:事理、規(guī)律、宗旨。第一段開宗明義,提出“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作為引領學習的終極目標。只有堅定這樣的目標,才能“定”“靜”“安”“慮”,最終學有所得,再從方法論層面再次強調(diào)“三綱領”的重要引領作用,同時提醒讀者在具體操作層面也要注意先后順序,引出下文“八目”。第一段小結(jié)①明明德于天下:狀后,于天下明明德②治:治理、管理③齊:使動用法,使……齊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疏通文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譯: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①修:本指學習、遵循,引申為修養(yǎng)、修行②其:代指自己③修其身:修養(yǎng)自己的品性④正:端正⑤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疏通文意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①誠:使動用法,使……真誠②意:意念③致:取得、得到④格:推究、研究疏通文意譯: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辦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譯: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充分認識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疏通文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①自:介詞,從②庶人:平民百姓【表示平民百姓的詞:黎民、黔首、布衣、庶民、黎庶、】③壹是:一律,一概。

壹:副詞,一概、都④本:根本譯:從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作為根本。疏通文意深入探究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內(nèi)圣而外王,知行而至善文本探究1、何為“三綱”?理解“三綱”三綱內(nèi)涵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發(fā)揚自己美好的品德,激發(fā)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親和百姓,以百姓的好惡為好惡,愛護民眾,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yè)奠定精神基礎。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止于至善明明德在親民共同三綱領社會道德趨于完善。根本原則根本任務最終追求低高個人群體2、三綱之間內(nèi)部關聯(lián)?有何特點?完善自我,改進自我推己及人,德化萬民達到“至善”境界止定靜安慮得七個步驟心不妄動性情安和思慮周詳處事合宜志向堅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如何才能得道?道本末思想上3.《大學》“八目”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理解“八目”八目內(nèi)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推究事物的原理。使自己獲得知識。使自己的意念真誠使自己的心思端正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安撫天下黎民百姓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目的基礎“八目”關系(內(nèi)修)(外治)獨善其身兼善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止于至善明明德在親民明德的目的親民的基礎行動上文本探究4、怎樣才能達到“至善”呢?三綱八目的關系如何?修身是從內(nèi)圣到外王的過渡,既要內(nèi)化于心,也要外顯于形。三綱八目與孔孟思想“三綱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三綱八目”也是對孔孟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鬃铀枷耄喝拭献铀枷耄喝收⑼醯佬藜阂跃矗ㄉ髦兀?、安人、安百姓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叭V”與“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八目”是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方法齊家治國平天下目的八目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止定靜安慮得步驟目標人生進修階梯內(nèi)修外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總結(jié)全文總結(jié)全文

《大學之道》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已以安百姓”,并提出了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證特色1.論證結(jié)構(gòu)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2.運用排比、頂真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說服力。頂真,亦稱頂針、聯(lián)珠、蟬聯(lián),是一種文學修辭方法,是指上句的結(jié)尾與下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字或詞,用以修飾兩句子的聲韻的方法。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鲎浴赌咎m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鲎浴赌咎m詩》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出自《長恨歌》【作用】總的說來:環(huán)環(huán)緊扣,引人入勝。具體地說:議事說理,準確、謹嚴、周密;抒情寫意,格調(diào)清新;狀物敘事,條理清晰。

結(jié)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應怎樣理解“大學之道”?請談談你的看法。思維拓展【參考示例】(觀點一)我認為“大學之道”是講修身的學問。

“明德”相當于《道德經(jīng)》中的上德,也就是最上等、最高明之德,甚至可以說是接近、等同于道的德,而“明明德”的第一個“明”,以及“親民”可以這樣理解,假如把“大學”只視為修身之學,那第一個“明”就是探索明了,而“親民”是對自身的要求。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大學之道在探索、掌握明德,并要去親近民眾,把這些事都做到最好是修身的最高境界。(觀點二)我認為“大學之道”是指傳道。

“大學”不只是修身的學問,其根本精神在傳道,“明明德”的第一個“明”可以理解為揭示、昭示,而“親民”是讓“明德”去親近民眾。這句話就應該理解為“大學之道”在于揭示明德,讓其昭示天下,讓“明德”去親近民眾,使民眾都能了解掌握它?!捌教煜隆本褪亲屆鞯抡咽居谔煜?,使民眾都掌握明德,人人都成為圣賢,那天下自然太平。

結(jié)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應怎樣理解“大學之道”?請談談你的看法。思維拓展《大學之道》討論了個人修養(yǎng)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關系,你對這種關系是如何理解的?

拓展探究明確:提高個人修養(yǎng)是達到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治國、平天下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目的?!洞髮W之道》反復強調(diào)個人道德修養(yǎng),說明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強調(diào)了治國、平天下與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有了對世間萬物的研究,就能夠獲得對真理的認識,就能夠做到“誠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內(nèi)心不被個人好惡左右,這樣修身的目的就達到了,“明明德”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問題也就解決了。在此基礎上,還要“親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這樣的過程,無論是個人修養(yǎng),還是國家治理,就都達到了“至善”的境地。思考:”三綱“”八目“在今天還有意義嗎?明明德——立德樹人、以德治國親民——以民為本止于至善——人的全面發(fā)展格物致知——實踐出真知誠意正心——誠實、求真、良好的初心修身——自我完善(小我)齊家——家庭責任(中我)治國平天下——社會責任(大我)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①積極的影響:《大學》強調(diào)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以及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入世,注重自身修養(yǎng),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tǒng)一,對社會的繁榮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②消極的影響:《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范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認為離經(jīng)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不敢輕易背離。同時,“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的最終目標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帶有濃厚的政治傾向性?;卮饐栴}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錢理群先生曾提出,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即經(jīng)過精心打扮甚至偽裝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個人利益。針對此類社會現(xiàn)象,有人認為這是傳統(tǒng)讀書人道德修養(yǎng)缺失所致,對此,你是否認同?請結(jié)合本課所學加以闡釋。拓展探究《大學之道》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人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認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培養(yǎng)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體闡明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體實踐。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擴展,到處理家族關系,最終到“天下平”,即承擔社會責任,以天下為己任。認同觀點反觀當下一些學校的教育,急功近利,過度重視對知識的灌輸和對技能的培養(yǎng),而將對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現(xiàn)了清華學子劉海洋向狗熊潑硫酸、復旦研究生林森浩給室友投毒、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這些令人發(fā)指的案件。而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歸根結(jié)底還是缺少責任意識,缺失家國情懷。

在《大學》這類傳統(tǒng)典籍里,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質(zhì)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養(yǎng)人的最終目的是令其承擔社會責任。這對當下一些過度重視對學生的知識教育而輕視道德培養(yǎng)的學校來說,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鼓勵青年學生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僅能構(gòu)建他們的道德自律,同時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家國情懷,引導他們在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而不是只以個人利益為唯一的考量。

當堂練習1.《大學之道》中,用“

”來表達大學之道的最高境界。2.《大學之道》中,用“

,

”兩句指出本末始終的道理,進而說明“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觀點。3.《大學之道》中,齊家的前提條件是“

”,修身的前提條件是“

”。4.《大學之道》中,對所有人提出個人修養(yǎng)要求的兩句是“

,

”5.《大學之道》中,用“

,

”兩句強調(diào)家庭經(jīng)營有序與國家治理上軌道的重要性。6.《大學之道》中,點明獲得知識途徑的句子是:“

”;推究事物之理獲得的效果是:“

”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先正其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先修其身隨堂練習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牛何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欲治其國者其“恕”乎A項,①助詞,的;②動詞,到……去、往。B項,均為介詞,在。C項,①介詞,把;②介詞,因為。D項,①代詞,他的;②副詞,表推測,大概。B隨堂練習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靜

靜:心不妄動D.安而后能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