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儒學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1.gif)
![第五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儒學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2.gif)
![第五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儒學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3.gif)
![第五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儒學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4.gif)
![第五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儒學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9a34bcaae7bbcd711db1917826be231b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五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儒學儒家不僅是我國先秦時期最為顯赫的思想流派之一,而且也是被古代中國統(tǒng)治者確立為官方正統(tǒng)學說。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文化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了一個直到現(xiàn)在仍然能夠強烈感受到的“東亞儒家文化圈”。至今,在我國港臺地區(qū)和海外仍然存在一個以復興儒家文化為己任的現(xiàn)代新儒家。儒家文化倡導的中庸精神、仁愛精神、禮讓精神以及自強精神等,奠定了我們民族精神的基調(diào),成為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相區(qū)別的根本性標志。中華民族的許多優(yōu)秀傳統(tǒng),都與儒家及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影響密不可分。
一、周文化與儒家文化的緣起(一)、殷文化到周文化:從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轉(zhuǎn)向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經(jīng)歷了一個由以神為本向以人為本發(fā)展的過程。就中國文化史而言,殷商時代興起的壟斷神壇、把持政壇、執(zhí)掌學壇的巫史,便是這種神本文化的人格化體現(xiàn)。從西周開始,社會文化的濃郁的宗教迷信氛圍漸次被注重世事的精神所沖淡。
1.巫史:中華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
巫史在殷商西周時代的社會宗教、政治生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巫史不僅是社會的精神領(lǐng)袖,而且在政治統(tǒng)治機構(gòu)內(nèi),也居于顯赫地位。(1)卜筮
龜卜和占筮龜卜,是將龜腹骨和獸骨鉆孔火烤,出現(xiàn)的裂紋稱為“卜”,依據(jù)卜的形狀斷定人事的吉兇。
占筮,是計算蓍草變化的數(shù)目,得出八卦之象,依卦象推測吉兇。(2).祭祀
殷商西周時,祭祀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祭祀活動中,巫史是權(quán)威的組織指揮者。通過這些活動,人們的愿望、祈求、心愿與自然神、祖先神的旨意得以交通,而巫史則是這種交通的橋梁。
(3).書史巫史的另一重要職責是記史。舉凡先公先王的世系,當代君王的言行,軍國要務(wù),禍福災(zāi)祥,都在巫史的記載之列。
(4).星歷
卜筮、祭祀、書史,都免不了涉及許多天象、歷法方面的知識。我們在甲骨刻辭中,已經(jīng)看到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紀錄
(5).教育日用知識,如計算、文字、禮樂射御之類,非巫史無以教之,而宗教、古籍等高深學問,更非巫史莫屬。
(6).醫(yī)藥
殷商時代,治病的方法,或者祭祀祈禱,祈望神的饒恕,或者用藥物治療。不管哪種方法,都由巫來施行。相傳有巫咸和巫彭等十巫,與神靈相通。2.巫史對早期中國文化的影響
學術(shù)與政治糾纏。神學與科學交織。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混雜文、史、哲匯通。3.宗天、尚鬼、嗜酒的殷人(1)神鬼震懾下的殷人A.占卜殷商時代,迷信的空氣籠罩整個社會。日常生活中,事無巨細,都要先卜而后行,幾乎到了無事不卜、無日不卜的地步。
B.宗天宗天,意味著對自然神的虔誠崇拜。殷人祭風雨、祭星辰、祭山川、祭土地,但在他們心目中,地位最崇高的,乃是太陽神。
C.尚鬼殷人又將祖先的忌日記為神主、廟號,祭祀某一祖先的日期,必與其忌日相符。殷代行六十甲子紀日。每旬都有人逝去,于是每旬都必須舉行繁復的祭祖儀式,周而復始,不得空閑。殷人尚鬼,成為一大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日常起居,諸多禁忌,神經(jīng)緊張,疑神疑鬼。
(2)嗜酒風習殷人的宗教迷信與他們嗜酒風習息息相關(guān)。到了殷代,釀酒技巧已達相當水平。殷代文化遺址中的酒器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對于殷商統(tǒng)治階級來說,宗天、尚鬼和嗜酒的日趨極端,卻把他們連同整個社會送進了地獄。
《酒誥》對于殷人“荒頑于酒”的嚴厲譴責,正是對他們泛濫成災(zāi)的宗教活動和極端迷信思想的變相批判。
4.周人對殷文化的繼承與批判
周人是后起的部族。在古公旦父時代,定居于周(今陜西岐山),還在穴居野處。經(jīng)過王季、文王兩代,僅僅五六十年時間便驟然強盛,取殷而代之。政治上的興旺,并不能掩蓋周人文化上的貧乏。周人在股廢墟重建統(tǒng)治秩序時,更多地是從殷人而非自己的先輩那里繼承思想資料。在天命觀上,也不例外。周人也認為是上天保佑著周王,使他江山鞏固,多福多益,享有百祿,一切興旺。周人對天的敬畏之情,又比殷人那種僵化、機械的宗天迷信有所進步。殷人原本是天之驕子,為什么上天后來卻一改初衷,轉(zhuǎn)而給予周人以格外的青睞呢?對這一問題的嚴肅思考,周人得出“天命靡常”的邏輯結(jié)論。(二)、周文化對儒家學說的影響1.周文化的觀念創(chuàng)新:“天命靡?!保吹卤C瘛疤烀页!庇袃煞矫娴恼文康?。一則警告殷商遺民;一則告誡周初統(tǒng)治者。周人進而提出“德”的概念,作為統(tǒng)治者“宜民宜人”的理論依據(jù)。
只有統(tǒng)治者自身修養(yǎng)達到“德”的境界,才能實現(xiàn)“宜民宜人”,從而得到“靡?!碧烀拈L久垂青?!对娊?jīng)》、《尚書》反復贊頌的周代先王,就是“敬德”的模范?!熬吹隆庇^念落實為“宜民宜人”的種種具體行政措施,又可以概括為“保民”,這正是對殷人“尚鬼”的文化反撥。2.周文化的制度創(chuàng)新:宗法建構(gòu)
從西周開始,祖先的世界與神的世界逐漸分開,成為兩個范疇的問題。周人把上帝與人類始祖的血緣聯(lián)系一刀截開,把人與神劃分到不同的血緣系統(tǒng)中去。
割斷人神之間的臍帶以后,人類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緣關(guān)系便成為壓倒的因素。宗法制是一個龐大、復雜但井然有序的特殊社會構(gòu)造體系。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周王自稱為“天子”,即上天的長子,接受并管理上天賜于的土地和臣民。秦漢以后,嚴格意義上的宗法制已不復存在,但它的基本精神卻以另外的形式頑固地存在于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這就是家族制度或者叫宗族制度。宋代以后,士族喪失了他們的社會影響。一些人主張重建古代的宗法組織,在經(jīng)過一定的調(diào)整之后,修族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訂族規(guī)等這些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家族制度的具體內(nèi)容被人們逐漸接受了下來。從消極方面看,宗法制度下的宗族成為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唯一場所和不可逾越的界限,極大地限制了人們社會關(guān)系的多樣化發(fā)展,從而束縛了社會的進步;從積極方面看,一個個單獨的社會分子被宗族血緣關(guān)系緊密地聯(lián)接為一個整體,借以克服單個分子所無力克服的困難,承受單個分子不能承受的壓力。3.周公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頭周公名旦,是我國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經(jīng)歷了小邦周滅掉大邦殷商的歷史滄桑之變。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周公有著特殊的地位,他提出了系統(tǒng)的政治主張和理論,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開山鼻祖。周公的封地是魯國。由其長子伯禽代為受封。因此,到春秋之世,魯國對周公的禮制資料保存的最為完整。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我國古代的一位文化巨匠。孔子開宗立派,首創(chuàng)儒家學說,然而,追根溯源,其思想的一個重要源頭正可以上溯到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開山鼻祖——周公??鬃訉χ芄绨葜翗O,除畢生追求“克己復禮”(周公所制“周禮”),還不時“夢見周公”。
周公在政治思想上對孔子產(chǎn)生的影響: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懊鞯隆奔词侵芄l(fā)布的一系列誥命的思想支柱,德”是其得天命與治天下的“合法性”的根本保證。慎罰既是德的內(nèi)容之一,又與德并列,常稱“明德慎罰”。刑罰絕不可少,卻又須慎而勿濫。于是周公強調(diào)以善用法,以德施刑?!氨C瘛笔侵芄岢龅挠忠恍碌恼胃拍睢V芄裢鈴娬{(diào)治民要謹慎從事,并認為應(yīng)把民之苦痛視為己之苦痛而加以格外重視。他一再告誡子弟臣僚,要約束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不要貪圖安樂,切忌恣意妄為,要能體察民情。周公還提出要把民眾視做自己的鏡子。
周公制禮對孔子的影響
周禮主要是有關(guān)社會等級秩序與倫理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制度性規(guī)定。把禮作為治國之經(jīng)緯,也正是西周以來的思想傳統(tǒng)。據(jù)史載,周禮便是由周公制訂的??鬃由L于原屬周公封地的“猶秉周禮”的魯國。在孔子看來,周禮經(jīng)過對夏商兩代之禮的損益,已達十分完備,因此他不僅興辦私學而把禮作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認為禮是一個人立身的基點;而且認為禮又是治國之本。二、孔子、孟子與儒家文化的產(chǎn)生
一、孔子學說及其傳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yīng)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思想孔子面對春秋末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現(xiàn)實,汲取夏商的文化營養(yǎng),繼承周代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以“仁”、“禮”、“中庸”、“教”與“學”為主要內(nèi)容,包括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內(nèi)的完整學說??鬃拥膶W說內(nèi)涵豐富,自成系統(tǒng),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鬃拥牡茏虞嬩浂傻摹墩撜Z》一書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學說,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資料。(1)“仁”(2)“禮”(3)“中庸”(4)“教”與“學”(5)主張“因材施教”仁
“仁”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鬃右郧耙延小叭省钡母拍?,但孔子豐富了“仁”的內(nèi)涵,升華了“仁”的意義。孔子的“仁”,其內(nèi)容有四個含義,一曰“仁者,人也?!闭J為“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二曰“仁”即“愛人”(《顏淵》),并進一步闡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為“仁”,應(yīng)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三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認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堯舜一樣“南面而己。”子張問“仁”,孔子更具體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四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他倡導以“孝悌”為基礎(chǔ)的倫理觀念,指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保ā秾W而》)。甚至“仁”的精神也滲透到他的教育思想當中,提出“當仁,不讓于師”(《衛(wèi)靈公》),指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禮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范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guī)范,由來已久??鬃诱J為,到了周代,“禮”發(fā)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鬃铀^的“禮”,包含內(nèi)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nèi)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yīng)的各種倫理關(guān)系。所以,他認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貫徹其內(nèi)在精神。
“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等方面的禮節(jié)儀式。孔子認為,注重“禮”的內(nèi)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內(nèi)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xiàn)。他教育顏淵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理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保ā短┎罚τ谶`背禮法原則的行為,他總是給予嚴厲的批評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對禮的僭越,他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則,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顏淵》)。因為“禮”的內(nèi)在精神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和每個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禮”,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違禮。因此,孔子不但明確提出“正名”的主張,而且還通過編修《春秋》,對種種違禮僭越的行為進行了譏刺貶斥。
“禮”所講的行為準則,也具有教化性質(zhì),要義是要求人們通過加強修養(yǎng),自覺地約束自己,達到人際關(guān)系的協(xié)調(diào),因而在精神上與“仁”“德”互相滲透貫通,所以孔子明確地把二者結(jié)合起來,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在政治上,他反對使用強制性的刑法,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鬃映绶睢⒕S護周禮,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根據(jù)情況變化,對周禮有所損益。如周代的禮帽是用麻料做的,可是后來大家都用絲料做,對于這種改變,孔子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保ā蹲雍薄罚┌凑罩芏Y規(guī)定,童子死后,只能以簡單的“殤”禮來辦喪事。可是魯國的童子汪,死在抗擊齊國入侵的戰(zhàn)場上,因他大有功于國家,人們不愿用“殤”禮葬他。當問及孔子時,孔子回答:“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保ā抖Y記·檀弓下》)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yǎng)的意義。就方法論來說,其要點有二:一是“中”,二是“和”。他贊賞堯所提出的“允執(zhí)其中”(《堯曰》),反對“過”與“不及”??鬃铀^“中”,不是折衷與調(diào)和,而是指在認識和處理客觀事物時,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而“適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礎(chǔ)就是從實際出發(fā)。所以《子罕》篇記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边@四者講的都是排除固執(zhí)主觀成見,尊重客觀事實。《子罕》還載孔子的話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敝傅木褪且龑藗兣懦J識上的片面性,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鬃又鲝垺熬雍投煌保ā蹲勇贰罚K^“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間,不是單純的一方依順另一方,而是兩方在地位和倫理關(guān)系上、責任和義務(wù)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對待事物的觀點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過彼此間的諒解與協(xié)調(diào),可以達到關(guān)系的和諧與統(tǒng)一。和為貴孔子還提出了“和為貴”的觀點。這一觀點是由其弟子有子陳述出來的。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ā秾W而》)“禮”本來是用來顯示不同等級之間人們身分差別的,強調(diào)“和為貴”,就是強調(diào)差別之間、不同等級之間關(guān)系的協(xié)調(diào)與和諧。這種強調(diào)協(xié)調(diào)與和諧的觀點,脫離開其維護宗法等級制的內(nèi)涵,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乃是一種有社會普遍意義的原則。中庸難以做到對于這種“中”與“和”的思想,孔子主張不僅要作為一種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來看待,而且還應(yīng)該通過修養(yǎng)和鍛煉,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質(zhì)中,成為人的美德。他曾經(jīng)感嘆地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ā队阂病罚┧约涸跒槿说娘L格上也做到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們的尊敬。“教”與“學”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教”與“學”的思想是他思想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鬃訉W無常師,一生虛心好學。他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又說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也向他的學生學習,提倡“當仁,不讓于師”(《衛(wèi)靈公》)。當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回答說:“繪事后素?!庇謫?“禮后乎?”孔子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ā栋速罚┧诳偨Y(jié)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時說:“吾常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缎l(wèi)靈公》)孔子以前,“學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貴族??鬃觿?chuàng)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改變了“學在官府”的舊局面,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鬃幼苑Q“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他的學生來自十一個諸侯國,有各種出身的人。
對于學習目的,孔子通過弟子的言論提出“學而優(yōu)則仕”的主張,支持平民出身的學生從政施展才能。他提倡奮發(fā)學習,講求學習方法。在知識的形成積累上,強調(diào)學與求的重要性,稱自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要求弟子“發(fā)奮忘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他一再贊揚好學的顏回,稱顏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為政》)。同時又批評白天睡覺的宰予,說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也”(《公冶長》)。他強調(diào)學與見聞結(jié)合,學與思結(jié)合。他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环矫嬉蟀阉伎挤治鼋⒃趯W習探求的基礎(chǔ)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學到、聽到和見到的東西加以分析研究,變成自己的知識,豐富提高自己。他還強調(diào)學與行結(jié)合。他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闭J為只說不做是可恥的,“恥躬之不逮也”(《里仁》)?!熬訍u其言而過其行”(《憲問》)?!寮宜枷氲膶W派特征儒家思想是以“仁”為內(nèi)在思想核心,以“禮”為外在行為規(guī)范,以“中庸”為其辯證思維方法,以“知、行、學、思”為認識論的一套嚴密的關(guān)于人倫道德的學說,他們重視血親人倫,重視現(xiàn)世事功,重視道德修養(yǎng)(1)在天道觀方面,儒家繼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與“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現(xiàn)實人生的從屬地位,(2)在歷史觀方面,他們將捍衛(wèi)三代的典章文物當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時也不排斥對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禮俗政令加以適當?shù)男薷?。?)在社會倫理方面,他們以“仁”釋“禮”,試圖把社會外在的規(guī)范化為個人內(nèi)在的道德倫理意識的自覺要求。(4)在修身論方面,他們設(shè)計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發(fā)展人格和安邦定國的方案,為鞏固封建政權(quán)體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學說,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為正在消逝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未艾的封建大一統(tǒng)宗法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二、孟子學說及其影響
1.孟子生平及其事跡孟子是戰(zhàn)國中期鄒(今山東鄒城)人。孟子的祖先是魯國公族“三桓”中的孟孫氏,到孟子時代,孟孫氏已經(jīng)衰落下來。孟子幼年喪父,母親織布為生,家境比較貧寒。據(jù)傳,孟母為兒子的成長,曾“斷機教子”,并三次遷居,即所謂“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稍長,從學于子思的弟子。孟子通曉五經(jīng),尤其長于《詩》、《書》、《春秋》。他雖然沒有直接受業(yè)于子思,但卻屬于子思學派。他的思想與孔子、子思一脈相承,以子思和孟子為代表,形成了“思孟學派”。孟子一生的與孔子相似。經(jīng)過青年時期的刻苦學習和鉆研,孟子在后來便開業(yè)授徒了。中年以后,他懷著政治抱負游歷各國,但終不見用。孟子是繼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由于孟子的宣揚,戰(zhàn)國時的儒學才成為諸子之學中的“顯學”。正因如此,后世的學者十分推崇孟子,南宋的朱熹把《孟子》一書列入《四書》。2.孟子的基本思想
A.性善論:仁學的心性學根據(jù)惻隱之心孟子從人的心靈深處探究“仁”的心性學根據(jù)。他并沒有滿足于一般地講“愛人”,而是透過“愛人”的表層現(xiàn)象,深入到人的心理活動的深層進行探討。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一種最基本的共同天賦本性,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同情心”。
“不忍人之心”孟子也叫做“惻隱之心”。除此以外,孟子認為人人生來都有的天賦本性還有“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或叫“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就是孟子說明天賦道德觀念和論證人性本善的根據(jù)。
修養(yǎng)辦法
孟子從他的天賦“性善”論出發(fā)提出了一套修養(yǎng)辦法。他認為,人要達到他所講的這些道德的標準,根本問題在于本人的主觀方面,即“反求諸己而已”(《公孫丑上》),也就是在于主觀的反省,注意保存天賦的那四種“心”。孟子認為,還要培養(yǎng)一種由“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集合(積累)起來的、充塞天地之間的、有巨大力量的加秘的“浩然之氣”。
B.“良知”說和“勞心者治人”的社會分工說
孟子認為,道德觀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來在本性中就固有的,而不是后天獲得的。他稱這種不用學習,不用思慮就具有的知識、才能為“良知”、“良能”。孟子認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這是說,求知識、才能沒有別的途徑,而只要把他放棄(散失)掉的天賦本性找回來就行了?!氨M心”也就是“思誠”?!罢\”的中心內(nèi)容是“善”,“思誠”的中心內(nèi)容也就是要“明乎善”。他說:“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彼浴八颊\”或“減其身”,也就是“盡心”,也就是要恢復和保持“良知”、“良能”。
C、“仁政”學說與民本思想
仁政孟子主張用他自己設(shè)想的“仁政”措施,通過“井田制”的形式來推行封建制度。孟子把他這種“制民之產(chǎn)”的“仁政”描繪成是一種最美好、最理想的社會制度。孟子的仁政學說,在政治上還主張采用“以德服人”的辦法。民本主義孟子首先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命題。其一,輕刑薄稅,制民以產(chǎn)其二,聽政于國人其三,與民同樂
3.孟子在唐宋儒家道統(tǒng)說中的顯赫地位
古文運動的旗幟是“文以明道”。韓、柳所欲明的道,并非一般性地強調(diào)文章內(nèi)容,而是傳統(tǒng)儒學的復興。韓愈明白地指出了這一點:“吾所謂道也,非而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的“道統(tǒng)”論為宋代諸子,尤其是朱熹所承繼。在對“道”的進一步論述中,韓愈極為強調(diào)修身正心的重要性。對孟子之學高度推重,開啟了儒學向思孟學派轉(zhuǎn)化的契機,從而初步展示了傳統(tǒng)儒學由“內(nèi)圣”、“外王”合一走向“內(nèi)圣”與“外王”相離異,“內(nèi)圣”之學逐步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動態(tài)。三、宋明理學與儒家文化的發(fā)展
(一)、秦漢至隋唐時期儒家文化地位的演變
1.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文化的浩劫
2.劉邦:促成儒家文化地位轉(zhuǎn)變的天子
3.董仲舒進獻《天人三策》:儒家文化獨尊地位的形成
4.漢末名教信仰危機:儒家文化地位的衰落5.唐太宗:儒家文化地位的有力倡導者6.宋初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二)、宋明理學的流變理學,亦稱為新儒學。理學是以“理”為宇宙最高本體、以“理”為哲學思辨結(jié)構(gòu)的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氨彼挝遄印敝浮袄韺W宗主”周敦頤、象數(shù)學家邵雍、“大化”秦人的“關(guān)學”領(lǐng)袖張載和理學的奠基者程顥、程頤兄弟。周敦頤周敦頤一向被視為“道學宗主”,理學開山。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觀。在《太極圖說》中,周敦頤建立了“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男女”——“萬物”的宇宙生成圖式,并從中導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的結(jié)論,從而為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方向,以后的理學諸子在修養(yǎng)人上從未離開過“主靜”、“窒欲”這條路徑。
邵雍
邵雍長于象數(shù)學。他依據(jù)道教的《先天圖》,提出“先天象數(shù)學”,構(gòu)造了一個包括自然和人類歷史在內(nèi)的世界圖式。由于邵學重數(shù)術(shù),后人不視他為理學正統(tǒng),而以他為修仙、占卜、算命的宗師。邵雍的思想貢獻主要是在對于宇宙本原及其演化規(guī)律的探討上。所著《皇極經(jīng)世》一書,創(chuàng)造了象數(shù)體系來概括宇宙的一切。張載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鳳翔眉縣(今陜西眉縣)人。他開創(chuàng)的關(guān)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朱熹的閩學并稱為理學的四大派。張載年輕時的理想是從戎打仗。張載接受范仲淹的教導,用功讀書。他讀完《中庸》、《老子》、《莊子》等著作,把儒家文化作為自己學術(shù)依歸。
二程天理說:倫理的本體化二程乃程顥、程頤兩兄弟。他們是周敦頤的學生,邵雍的晚輩,張載的姻親。二程居住于洛陽,后人便以“洛學”來稱呼他們這一學派。較之周敦頤、張載和邵雍,二程進一步擺脫了道教的影響而回歸到儒學正宗。二程開始充分論證的“理”是宋明時期儒學的最高范疇,而已這時期學術(shù)思想的體系與規(guī)模也是二程確立的。
朱熹,安徽婺源人。婺源古屬新安郡,所以他常自己署名“新安朱熹”。又因他寓居福建,所以他的學術(shù)有“閩學”之稱。學者多稱他為晦庵先生。朱熹年輕時興趣很廣一泛,知識面很寬。五歲即開始跟隨父親讀書,十四歲時又遵父命師事于幾位二程的信徒。同時也大量閱讀其他書籍,對釋道之學十分留心。正是在“集游儒之大成”并充分吸取釋道哲理的基礎(chǔ)上,朱熹對理學展開了一次系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的總結(jié),從而成為兩宋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被朝廷任命為南康軍(今江西星子縣)太守,他一上任首先就修復了白鹿洞書院,并且親自撰寫了書院的學規(guī)。為了搞好教學,朱善繼承二程的傳統(tǒng),重點講授《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朱熹思想體系及其影響在自然觀方面,他認為“理”或“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3三年級英語上冊 Module 1 Getting to know you Unit 3 Are you Kitty說課稿 牛津滬教版(三起)
- 21《古詩三首》說課稿-2024-2025學年語文四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001
- 6《摸一摸》說課稿-2024-2025學年科學一年級上冊青島版
- 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調(diào)節(jié) 第1節(jié) 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說課稿 新人教版必修3001
- 2024年五年級英語下冊 Module 7 Unit 2 I will be home at seven oclock說課稿 外研版(三起)
- 2025住宅裝修物業(yè)管理合同(合同范本)
- 8《池子與河流》(說課稿)-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
- 2025鍋爐拆除安全施工合同
- 2025有關(guān)電梯廣告的合同范本
- Unit 6 Disaster and Hope Understanding ideas 說課稿-2023-2024學年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必修第三冊
- 柴油墊資合同模板
- GB/T 44489-2024高級輔助駕駛地圖審查要求
- 2024-2030年中國體外除顫器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分析報告
- 2024-2030年中國人力資源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前瞻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4-2030年中國樺樹汁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分析報告
- 2024年中考物理真題分類匯編(全國)(第一期)專題12 機械能及能量守恒定律(第01期)(解析版)
- 全冊(教案)外研版(一起)英語四年級下冊
- 偏差行為、卓越一生3.0版
- 國網(wǎng)浙江電科院:2024浙江工商業(yè)儲能政策及收益分析報告
- 中國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2022
- JJG 4-2015鋼卷尺行業(yè)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