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二)_第1頁
中國歷史地理(二)_第2頁
中國歷史地理(二)_第3頁
中國歷史地理(二)_第4頁
中國歷史地理(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河的演變主講教師:6911(一)黃河基本概況(二)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三)黃河中下游的湖泊及其變遷(四)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原因分析(五)黃河流域的文明遺址(六)黃河的現(xiàn)代開發(fā)利用及保護母親河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渤海123456789河口孟津黃河水系形狀:“幾”字形干流長度:5400多千米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湟水汾河渭河洮河黃河的主要支流:中游:渭河(陜)和汾河(晉)黃河的流域的兩個主要平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內蒙古河口河南孟津寧夏平原河套平原(一)黃河基本概況

黃河發(fā)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個區(qū),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1、黃河流經的地域范圍

(1)黃河上游:河源-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河段,分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段。2、黃河各河段水文簡況河源段——黃河源頭至青海省貴德縣境。流經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河水較清,水流穩(wěn)定。

峽谷段——貴德縣龍羊峽至寧夏自治區(qū)境青銅峽。黃流流經20多個峽谷,有洮河、湟水等支流匯入,水量增加。

沖積平原段——青銅峽口至河口鎮(zhèn)。流經銀川平原、河套平原等荒漠和荒漠草原區(qū),無支流流入,河床平緩,水流緩慢。

黃河流經晉陜峽谷后進入汾渭平原,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河水帶有大量泥沙,河道在汾渭平原上因泥沙淤積有左右擺動。黃河中游是黃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輸沙量占全河89%。(2)黃河中游:河口鎮(zhèn)-河南孟津河段黃河流經華北平原上,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河床平均高出兩岸4-5米,成為“地上河”。孟津至鄭州桃花峪有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匯入。(3)黃河下游:河南孟津以下河段(二)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

從先秦時期到20世紀中葉約3000年里,黃河下游決口1500多次,重要改道二三十次,比較大的六次。歷史時期黃河的變遷可分為八個時期:

1、戰(zhàn)國初期以前的河道

2、戰(zhàn)國中期至西漢末河道

3、東漢至北宋前期河道

4、宋慶歷以后河道

5、金代黃河河道

6、元代至明初河道

7、明至清咸豐年間河道

8、清咸豐以后河道1、戰(zhàn)國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紀以前)(北流)

戰(zhàn)國初期以前,黃河至今浚縣西南古宿胥口北流,經大伾(pī)山西麓,北經曲周東,至今巨鹿縣走漳水水道,然后北過大陸澤,在今天津市東南入海為“禹貢大河”;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后分道北流,先后合滹沱河、滱水后,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歷史上稱為“山經大河”。2、戰(zhàn)國中期至西漢末河道(公元前4世紀-公元初年)(北流)

戰(zhàn)國時期修筑堤防,黃河下游水道固定下來,這是黃河歷史上的第一次改道。這段時期黃河宿胥口以上的河道無變化,此后黃河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北滑縣東北)后從漢章武縣(今黃驊市)東入海,史稱“大河故瀆”。3、東漢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東流)

王莽始建國3年(11)黃河發(fā)生第二次改道。東漢明帝時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條滎陽東至千乘(今山東高青縣東北)海口千多里的東漢大河。4、北宋慶歷以后河道(1048-1127)

(東流)

北宋慶歷8年(1048)黃河發(fā)生第三次大改道,黃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陽市東昌湖集)決口,合今南運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為黃河的北流。嘉祐5年(1060)黃河在大名府魏縣第六埽決口,分出一支流,東北流經一段西漢大河故道,再沿今馬頰河在冀、魯之間入海,稱二股河,為黃河的東流。5、金代黃河河道(1128-13世紀中葉)

(南流)

南宋建炎2年(1128)年冬,人為決河李固渡(今滑縣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許),新道東流經李固渡,滑縣南,濮陽、東明之間,再經鄄(juàn)城、巨野、嘉祥、金鄉(xiāng)一帶匯入泗水,由泗入淮。從此黃河改為東南流入淮泗。這是黃河歷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道。此后黃河又有多次決口,大多仍是由泗入淮。6、元代至明初河道(13世紀中葉-1390)

(南流)

元至元23年(1286)黃河在原武等地決口15處,分成3股,一股走金末以來大河,由徐州入泗;一股由穎水入淮;一股由渦水入淮。這算是黃河歷史上的第五次改道。元末明初黃河又多次決口,河道大致在穎水和泗水之間的地域范圍內擺動。7、明至清咸豐年間河道(1391-1854)(南流)

明朝萬歷年間潘季訓采取“塞絕筑堤,束水攻沙”的策略,主要整治了徐州至淮陰的河段,黃河河道基本上被固定下來。8、清咸豐五年年以后的河道(近代東流)

清咸豐五年(1855)6月,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蘭考附近)決口,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zhèn)穿過運河,攜大清河入渤海,這是黃河歷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光緒元年(1875)黃河全線筑堤,黃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今天黃河下游河道。

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總貌(三)黃河中下游的湖泊及其變遷1、黃河中游的古湖泊2、黃河下游的古湖泊3、黃河下游湖泊的演變的特點

主要分布于關中渭水流域、汾水流域的河谷地帶。(1)弦蒲藪,汧水上源,在今陜西隴縣西。(2)陽華藪,在今華陽縣東。(3)焦獲藪,在今陜西涇陽縣北。(4)昭余祁,位于汾水流域今山西祁縣西南、介休東北,方圓數(shù)百里。漢代時因泥沙淤積被分割成若干小湖泊,唐宋時還有鄔城泊,元初稱昭余池,疏浚渠水灌田后,古湖逐漸消失。1、黃河中游的古湖泊大陸澤:又名巨鹿?jié)伞V阿澤。位于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沖積扇與黃河故道的交接洼地,今河北任縣、平鄉(xiāng)、隆堯、巨鹿之間。禹貢大河流經澤東,水面遼闊,但黃河“北流”泥沙灌人,湖底抬高,湖面向低洼處轉移。清代治理水患,將湖水排走,大陸澤逐漸消失。

大野澤:又名巨野澤,位于今山東巨野縣東北。唐時湖面達南北三百里,東西百余里。五代時期,湖泊綿延數(shù)百里的巨澤,號“八百里梁山泊”。金代曾經水源枯竭,灘地復出。明后期黃河長期穩(wěn)定由淮人海,梁山泊逐步淤為平地。清康熙初,梁山泊周圍全被墾為農田。現(xiàn)在只有梁山縣境內的東平湖還保留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遺跡。

2、黃河下游的古湖泊菏澤:在今山東定陶縣東。菏澤由古濟水灌注,唐時更名為龍池。后因濟水斷流,菏水又為黃河泛道,漸為泥沙所湮沒。孟諸澤:位于今河南商丘市東北,宋元后屢遭黃河沖積,漸被泥沙湮沒。雷夏澤:在今山東菏澤市東北,自宋后被泥沙湮沒。圃田澤:故澤在今河南鄭縣、中牟之間。北魏時因泥沙淤積,被分為24個淺湖。金代隨著汴河的淤廢,并受到黃河南泛的灌淤,明代已經變?yōu)檎訚赏莸?。清代以后漸被墾為農田。

滎澤:或稱滎波,在今滎陽縣內,原與黃河、濟水相通。受河流泥沙淤灌,西漢平帝后,基本塞為平地。海隅澤:在古濟水下游,范圍東到山東蓬萊、掖縣,西到沾化、無棣(dì),為萊州灣近岸瀉湖,后逐漸為黃河和海潮沖積的泥沙所湮。

(1)從演變的過程來看,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由大變小,甚至完全消失,如滎澤、圃田澤、孟諸澤、菏澤、雷夏澤等;一種是湖區(qū)有移動,如大陸澤等;一種是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如南四湖、洪澤湖等。(2)從湖泊演變的動力來看,湖泊的演變一方面受黃河河道的改變、泥沙的淤積有關,一方面與人為的墾殖有很大的關系。3、黃河下游湖泊的演變的特點(四)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原因分析1、自然原因(1)地勢的高差懸殊,極易造成河流的溯源侵蝕

以壺口瀑布為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壺口瀑布在孟門山附近;到唐代時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壺口瀑布已經上移1.475公里,壺口已遠離孟門山;到現(xiàn)在壺口瀑布已遠離孟門山5公里了,歷史時期黃河的溯源侵蝕是確實存在的。

黃河上游部分河段、黃河中游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qū),黃土高原的黃土顆粒細、空隙多,土質疏松,耐沖性差,遇水極易形成水土流失。黃河水在中游地區(qū)攜帶的泥沙在下游平原地區(qū)的河道中淤積,造成下游河床的抬升,形成“懸河”,構成河流決堤的隱患。(2)土壤特性

黃河流域全年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節(jié),多暴雨,暴雨在造成黃土高原黃土流失的同時,它所形成的洪峰極易沖壞河堤,造成下游河道的改徙。(3)氣候因素

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較早的時候有茂密的森林,經過多年的砍伐,森林資源的消耗先從平原開始,以后逐漸向山地發(fā)展。森林植被的消耗,使黃土表面失去植被的保護,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黃河的泥沙含量增加。宋代時黃河“泥沙相半”(《宋史·河渠志》)。明代黃河平時“沙居其六”,伏汛“水居其二”(《河防一覽》卷2《河議辨惑》)2、人為因素的影響(1)黃河中下游森林的砍伐,特別是中游森林的砍伐,加快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加劇了下游河床的淤升和河道的改徙。

五代時后粱為阻止李存勖南下,在今山東阿縣和河南延津縣兩次掘開河堤。1128年宋決黃河阻金兵南下。1232年蒙古攻金歸德,人為決河歸德,造成黃河奪濉入淮。1938年國民黨為阻止日軍決堤河南花園口大堤??偟膩碚f自然因素占起主導作用,人為活動影響居次要地位。(2)因軍事需要人為決堤導致下游河道變化(五)黃河流域的文明遺址1、舊石器文明: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發(fā)現(xiàn)的,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

藍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陜西藍田公王嶺與陳家窩發(fā)現(xiàn),距今100萬年~115萬年。

大荔猿人文化1978年于陜西大荔甜水溝發(fā)現(xiàn),距近30萬年——50萬年。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縣汾河東岸丁村發(fā)現(xiàn),距今7萬年~9萬年,屬于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發(fā)現(xiàn),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2、新石器文明: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發(fā)現(xiàn)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龍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發(fā)現(xiàn)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zhèn);二里頭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發(fā)現(xiàn)于河南偃師二里頭,為夏代文化遺址。

3、封建文明:先秦時期:戰(zhàn)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中國七大古都:

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杭州、安陽。

北京人山頂洞人半坡人陜西西安半坡村

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發(fā)祥地之一,是孕育中華民族的搖籃(六)新中國對黃河的開發(fā)和保護巴顏喀拉山北麓渤海內蒙古河口河南孟津123456781312111091龍羊峽2拉西瓦3李家峽4公伯峽5積石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