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與優(yōu)化:例談歷史課堂教學敘事_第1頁
建構與優(yōu)化:例談歷史課堂教學敘事_第2頁
建構與優(yōu)化:例談歷史課堂教學敘事_第3頁
建構與優(yōu)化:例談歷史課堂教學敘事_第4頁
建構與優(yōu)化:例談歷史課堂教學敘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德國歷史哲學家約恩·呂森認為“歷史是人類意識的敘事性構建”[1],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歷史課堂同樣離不開敘事,歷史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將特定的史事依序納入一個賦予意義的語言結構并將其延展于有限的教學時間中來實現(xiàn)中學歷史的學科價值。因此,教學敘事建構的精度極大影響著學科價值實現(xiàn)的效度。探討歷史教學敘事的建構方法與優(yōu)化策略實有必要。該依托什么創(chuàng)建敘述結構、如何挖掘敘述背后的價值、如何協(xié)調師生在敘述中的角色等一系列歷史教學敘事中的關鍵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將結合初中歷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zhàn)》一課的教學,淺談課堂中建構與優(yōu)化教學敘事的實踐路徑。一、主旨式建構,彰顯敘事立意現(xiàn)代歷史教學所主張的敘事,正如勞倫斯·斯通在《歷史敘述的復興》中指出的,“不是單純的文物記錄或編年史,而是有某種‘意味深長的原則’貫穿其中”[2],其本質是建構一個擁有主題或論點的故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基于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更加強調敘事的認知意義。為此教師要從史學和教學維度出發(fā),在關注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確定適宜的教學主旨。在主旨的聚焦下,設計敘事主線,篩選內容適切、導向明確的教學資源,進而圍繞主線組成完整的敘事結構。根據(jù)教材內容以及2022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對本課的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厘清七七事變、淞滬會戰(zhàn)、南京大屠殺的基本史實,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認識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艱苦歷程,體會抗戰(zhàn)精神。因此,筆者選擇以“銘記與傳承”作為本課的教學立意,考慮到學生思維的特點,在敘事視角上,以一本塵封的日記切入,帶領學生像一個心靈潛入到另一個心靈一般,與歷史展開對話:18年前的一天,一位美麗的東方女子坐在耶魯大學圖書館內,認真閱讀著一本厚厚的檔案,這是一部用打字機寫的,裝訂得不太好的私人日記。她小心翼翼地翻閱,不時淚流滿面。這位華裔姑娘叫張純如,祖籍南京。她閱讀的檔案就是塵封五十多年的《魏特琳日記》。魏特琳,這位被中國人稱為“華小姐”的女性,以日記留下了在中國28年時光的個人記憶。而日記恰恰也為中國記錄了那段血火中的國家記憶。伴隨著導入中人物的浮現(xiàn),學生徐徐進入歷史的敘事場,仿佛也親手翻開了那本日記?!段禾亓杖沼洝酚涊d了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清晰時間線索,那段中華大地烽火血淚的往事在她的文字中被記錄、被保存。教學中,依托日記中對戰(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戰(zhàn)爭的擴大和日軍犯下滔天罪行的記載進行深入解讀、質疑和剖析,使學生強化了對中國抗戰(zhàn)艱苦歷程的認識。當對日記的解讀順著時間線來到南京大屠殺時,筆者將約翰·馬吉拍攝的紀錄片片段呈現(xiàn)給學生。在黑白的錄影中,日記主人魏特琳帶領安全區(qū)婦女穿過日軍的夾道槍口,她的身影終于鮮活又堅韌地出現(xiàn)在學生視野。從文字到視頻,隨著敘事語言載體的變化,敘事的強度也在增加,日軍獸行與人性的沖突更加沉重地叩擊學生心靈。到此,知識性學習任務實際上已經(jīng)融于敘事中完成,但是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敘事結構,本課的教學敘事還未完成它的使命。在敘事收束階段,筆者為學生介紹了張純如的事跡:在歷史的跌宕中,這本日記最終被張純如發(fā)現(xiàn),也正是張純如,以一己之力,讓西方社會仿佛在一夜之間重新發(fā)現(xiàn)了南京大屠殺,讓這段家國痛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記憶。小小的日記,成為個人、國家、世界的三重記憶,承載著邪不壓正的力量。在課堂的最后,筆者如是說:孩子們,硝煙散去,彈痕猶在。我們今天學習這段歷史,也是在收獲一段記憶,而這段記憶,未來將會由誰傳承?學生不約而同喊出的“我”“我們”成為課堂的句點。學生在真實情境搭建的敘事場中親身見證、感悟、銘記、宣言,當他們離開課堂后,必將成為這段歷史記憶的承載者、傳播者,成為又一位歷史的敘事者。二、浸潤式訓練,深化敘事價值歷史課堂教學敘事的價值是由敘事過程中流淌于師生之間的思維互動決定的。特里·海頓在《歷史教學法》一書中指出,“‘講’是最適當?shù)慕虒W方法,教師的藝術是要判斷什么時候這樣做是或不是恰當?shù)?。要點是應給學生大量機會,運用從你的講解中學到的東西?!盵3]在教學中應設計基于歷史敘事的問題提出、解釋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兼具傾聽者與對話者的身份。利用貫穿于敘事過程的提問挖掘教學資源背后的歷史信息,引導學生穿透敘事的表層發(fā)現(xiàn)歷史的價值,學生自然而然在整體教學敘事的推進中走到了思維訓練的閘口,仿佛游走在花園中自在追尋著風景拾級而上,實現(xiàn)了素養(yǎng)的浸潤式提升。課堂實踐中,筆者依托《魏特琳日記》這一主要載體進行問題設計和教學資源補充,將重難點的突破鑲嵌于整體敘事結構中,通過學生與史料的深度交互逐級培育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在突破“七七事變”這一要點時,筆者展示日記片段:我們得到消息,7月7日,一名日本士兵失蹤后,在北平南面數(shù)英里的地方出現(xiàn)了麻煩?!阅且院髴?zhàn)爭擴大了,我們不敢說它將如何結束?!段禾亓杖沼洝诽釂枺哼@段記載于1937年的日記,記錄的是抗日戰(zhàn)爭中哪一重要歷史事件?北平南面數(shù)英里的地方是哪?并展示地圖,追問:這張地圖有什么特點?地圖出處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解讀日記和觀察盧溝橋附近精密軍用地圖兩項教學活動使學生鍛煉了識讀不同類型史料的能力,通過觀察地圖認識到日軍蓄謀已久、精準謀劃的野心。隨著日軍鐵蹄踏入南京,筆者展示了日記中這樣一句話: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這座城市里找到!——《魏特琳日記》提問:日軍犯下了什么樣的滔天罪行?而后展示佐證南京大屠殺的史料,分別為:幸存者口述史料集、日軍所拍攝的暴行相片、日本報刊中的記錄、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的錄像帶原件。利用白板互動功能請學生根據(jù)史料表現(xiàn)形式和史料視角進行分類。并追問:“這些罪行被無數(shù)的鐵證永恒地刻印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在這些證據(jù)中,你認為哪一個最有說服力?”學生思考后選擇了約翰·馬吉拍攝的錄像,理由是作為第三方、第一手資料,又具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雙重性質。此環(huán)節(jié)學生了解了史料的主要類型,知道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促進了證據(jù)意識的形成。筆者繼而為學生補充了這份史料背后的故事并播放了部分原始視頻:1938年1月,以為一切消息都被封鎖的日本當局并不知道約翰馬吉拍攝的膠片,已經(jīng)被縫在駝毛大衣中偷偷帶到上海。這份長達105分鐘的膠片,是留存至今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tài)畫面,是歷史的血證。2015年,它被作為南京大屠殺申報世界記憶的重要證據(jù),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永恒保存。在視頻中,學生看到了日軍獸行下滿目瘡痍的南京和苦難的人民,也看到了日記的主人魏特琳和拉貝等國際友人建立的南京安全區(qū),為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避難場所。此時,畫面語言傳遞的敘事情緒強烈沖擊著學生,筆者抓住時機再次推進敘事:當美國最后一次警告魏特琳,再不撤離,將無法保證生命安全時,她的回答是——在“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文件上簽上了自己的姓名。那段黑暗歲月里,推動他們選擇留下來,站在獸行對立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思索片刻便有學生說出了答案:“人性?!睌⑹聸_突往往是啟智增慧的契機,在強烈的對比下拋出問題,不僅促使學生生成歷史解釋,更將家國情懷中的人生態(tài)度、責任擔當和遠大理想等價值觀潤而化之。三、交互式呈現(xiàn),豐富敘事主體相對主義史學認為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時代更迭,現(xiàn)如今,歷史書寫權既是公眾權利,也是公眾義務。課標在強調教師講述必要性的同時,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應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不同看法,吸納合理意見,完善自己的認識”[4],這是學生的“歷史書寫權”在歷史教學中逐漸被重視的體現(xiàn)。隨著教學敘事的演進,師生角色應當適時交互,打造出專屬學生的敘事空間,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歷史問題、生成歷史見解。通過教師示范,引領學生行動起來,親身搜集、評析、運用史料,搭建歷史敘事并公開演示,既鍛煉了歷史思維能力,同時也打磨了學生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課標對中國近代史板塊的教學提示指出,學生可通過下列活動提升核心素養(yǎng),如:舉辦革命故事會;觀看近代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撰寫觀后感,進行交流;圍繞中國近代重要的史事,采用個人與小組相結合的方式,搜集史料,深入研討等?!段禾亓杖沼洝穼︿翜麜?zhàn)有如下間接描述:1937年8月13日,星期五。所有與上海的通訊全被切斷了。今天下午,羅納德·里斯來到南京,他發(fā)現(xiàn)輪船、火車、飛機都不到上海?!段禾亓杖沼洝吩O問:“上海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而后追問學生:“日軍火炮下的上海真的是一塊不至之地,無人前往嗎?”“你能否分享此時上海的人和事嗎?”利用日記中缺失的細節(jié),創(chuàng)設了一個學生敘事填充的空間。課前,筆者提前布置了作業(yè),鼓勵學生可以用多種手段來展現(xiàn),并提供了參考的書目、線上博物館網(wǎng)址、影視資源,通過這些方式降低門檻,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中,有學生制作了演示文檔,圖文并茂的介紹:淞滬會戰(zhàn)時期,除上海區(qū)域內的我國軍隊外,中國軍隊又先后調集70多萬人緊急趕赴淞滬戰(zhàn)場,無論是身披斗笠,腳踩草鞋的川軍,還是身背大刀的西北軍,身穿短褲的桂軍,還是美式裝備的中央軍,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淞滬戰(zhàn)場”。20軍第133師團長陳親民曾回憶,部隊坐火車去上海,到了鎮(zhèn)江,許多士兵一手拿著膠鞋,一手提著鹵料,他就忍不住問,昨天才發(fā)餉銀,今天就急著買鞋買肉,為什么不等到上海慢慢花?士兵們笑著說,上海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所以才抱定決心,吃好穿好,跟他們拼命!有學生口頭講述了姚子青營500多忠勇之士保衛(wèi)寶山的故事。還有學生播放了電影《八佰》中壯士們面對敵人爆破的鋼板陣,只留姓名就向死沖鋒的片段。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們非常期待同伴展示,教學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透過同伴的敘事清楚地認識到,此時的上海不是一塊不至之地,而是25萬中國軍人的魂歸之所,深切地體會到他們不屈不饒的抗戰(zhàn)精神。在課堂中,學生采用了多樣化的敘事呈現(xiàn)方式,敘事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提升,這并非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