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論語》-中學教材之國學拾粹(初中版)(先秦諸子)(解析版)_第1頁
第01章 《論語》-中學教材之國學拾粹(初中版)(先秦諸子)(解析版)_第2頁
第01章 《論語》-中學教材之國學拾粹(初中版)(先秦諸子)(解析版)_第3頁
第01章 《論語》-中學教材之國學拾粹(初中版)(先秦諸子)(解析版)_第4頁
第01章 《論語》-中學教材之國學拾粹(初中版)(先秦諸子)(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章論語

名著概況

華主要內容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編輯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0《論語》全

書共二十篇,五百十二章,每篇取第一章開頭的詞語命名?!墩撜Z》內容豐富,涉及到政治、修身、學習與

教育、哲學等方面,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學說。

極治主張

一、德治。

“德治”思想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為政者與道德修養(yǎng)之間的關系;二是如何對待、如何管理

庶民百姓。孔子強調了把統(tǒng)治者的修身視為治國平天下、實現(xiàn)德治的前提條件。

1.孔子對為政者基本素質的要求。

(1)德行教化

①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②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

又何加焉?”曰:“教之?!?/p>

③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日:“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

善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

(2)誠信愛民

①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②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③哀公問于有若日:“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

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④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黑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

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3)平和端正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②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

則勸?!?/p>

2.孔子的“均無貧”與農民起義口號”等貴賤,均貧富”中“均”的異同。

孔子所謂的“均”:上下各得其分(根據自己的名分、地位,該得多少是多少。這并不是說孔子主張均

貧富)。

“均無貧”是站在統(tǒng)治者即“富”的立場上提出的調和階級矛盾的主張——維護等級制度。

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是站在窮人即“貧”的立場上,提出的重新分配

社會財富的綱要。

“均貧富”是要劫富濟貧,而強烈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這種思想的。孔子要人們嚴守

禮制,各得與名分相應規(guī)格的財富,安于等級名分,不可互相侵奪,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思想。

3.對“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理解。

孔子認為:于統(tǒng)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愛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為統(tǒng)治者

最根本的條件,這也體現(xiàn)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4.對“政”“德”“刑”“禮”的認識。

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舉賢、正己等),與法家的法治思想有很大不同。

“政”,這里是指治理國家之事?!暗隆迸c“刑”,是指治理國家的手段、方法、途徑,即“德治”與“法

治:“禮”,是指人與人相處的一種規(guī)范,它是“德治”的基礎??鬃铀浴岸Y”的核心是“等級制」,要

求人們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級中安分守紀。“禮”從縱(上下級、長幼輩等)、橫(夫婦、兄弟、朋友等)兩

方面規(guī)范、約束人們行為。

政與刑是用法令規(guī)定人們不能做什么,主要實施手段是懲罰。

德與禮是從精神上鼓勵人們應該做什么,主要實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5.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該如何認識其“德治”思想?

“德治”思想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為政者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二是如何對待、如何管理庶民,

百姓。兩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強調把統(tǒng)治者的修身視為治國平天下、實現(xiàn)德治的前提條件。

(1)在孔子看來,為政者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是由于其地位及道德楷模的作用使然,只要統(tǒng)治者以

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統(tǒng)治者就會像草隨風倒一樣跟上來。

(2)孔子把富民置于“為政以德”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施行德治不能給百姓帶來實惠,那就失去了

德治的意義,檢驗為政者修德的標準就是看國家是否興盛,民眾是否安居樂業(yè),因為民富則國富,民安則

國安。

二、禮治。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主張“復禮”“為國以禮”,孔子提出“復禮”的辦法是“正名”,

即每個人都要按照禮的要求,規(guī)范言行,履行義務。

1.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禮”和“仁”的含義及彼此之間的關系?

禮并不只有鐘鼓玉帛等外在形式,還有決定、支配這些形式的內核,這個內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認為禮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現(xiàn),用孝悌把仁和禮統(tǒng)一起來,所謂孝悌,就是尊尊親

親,是在宗法制度下的親情,又反過來為鞏固宗法制度服務。

這樣,孔子的禮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禮,不但要講制度、講規(guī)則,還要帶著仁愛之心去執(zhí)行禮的

規(guī)范;孔子的仁是禮指導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為前提和目的的仁愛,不是

無差別的兼愛、博愛。

只有“禮”沒有“仁”,社會矛盾就要激化;只有“仁”沒有“禮”,上下尊卑界限就要模糊??鬃訄?zhí)

其兩端而用其中,以求達到小康社會的和諧。

當然“禮”與“仁”也有分離的時候,管仲以“臣”的身份,僭越地擺“君”的派頭,這是嚴重的不

知“禮”。可是他又“六合諸侯”“一匡天下”,達到了“仁”的水平??鬃拥娜蕫塾^,主要是看一個人對全

社會的貢獻??鬃釉谌实恼J識上是通達的。

2.孔子為何要“正名”?

孔子所處的年代,雖然周天子尚在,但禮樂已崩壞,政權已下移,已到了“陪臣執(zhí)國命”的地步。當

時的社會現(xiàn)實(實)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認為這些“實”的變化是不應該的。他要用“名”(周

禮的規(guī)定)去糾正已經改變或正在改變的“實二孔子認為社會的混亂是由“名”“實”混亂引起的,他認

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也”,解決“名”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解決治國指導思想的問題。

3.宋儒說克己復禮就是“存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

子的原意有何不同?

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孔子認為:君臣父子的關系,不但是對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對君主和父輩也有制約。(當然,更強調臣

下和子女義務的一面)

而后世“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將君臣父子關系片面化,將君權父權絕對化,只講臣子的義務,不

講君父的責任。這是一種極端化的主張,目的是維護專制政權。

三、擔當。

準確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核心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積極

人世的情懷與執(zhí)著進取的精神。

1.對陳成子弒君一事,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申說自己“不敢

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

“沐浴而朝”說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xiàn)

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xiàn)“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于魯國君臣實現(xiàn)自己的要求就沒

有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復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

奈何的心情。

2.古代隱士的處世方式和孔子對他們的態(tài)度。

古代隱士大都是具有很高素質又不愿為官而遁世的人,他們遵循道家出世的做人原則,與儒家入世的

原則是格格不入的,如接輿、長沮、桀溺、荷藤丈人等。

孔子尊重他們,推崇他們的才華與人格,但并不認同他們的選擇。

3.孔子與那些隱士在處世方式上的異同。

同:憂國憂民

異:①孔子濟世(用世)②隱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禮衛(wèi)道,是一種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是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

從政的強烈自信,是道德勇氣,是擔當情懷,具有積極意義,成為后世許多知識分子的楷模。

4.“知其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和犧牲精神。但對這種精神要具體分析。

首先,行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動,還是為了正義事業(yè)和崇高理想?為了正義事業(yè)的“知其不

可而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達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義的光芒照耀著人類精神的大道,對群

眾的動員作用和榜樣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從斗爭策略說,要重視保存和積蓄力量,不做無謂的犧牲。

寺修身主張

一、仁愛

1.孔子的“忠恕”觀。

“忠”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八 ?,孔子自己下了定義: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忠恕”觀,意味著交往首先要以對他人的關心友好、仁愛和善為前提,以寬厚善良的心地

和包容開放的襟懷接納對方,盡心竭力,與人為善。

2.孔子的“仁愛”與墨子的“兼愛”。

同是主張“愛人”,孔子說“仁者愛人”,而他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

己及人;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孟子又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孔子的仁愛是以尊尊親親為基礎的有差等的愛,墨子的兼愛是取消等級差別的普遍之愛,這就破壞

了嚴格區(qū)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孟子說墨子的兼愛是無父。

3.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管仲看似違背了仁道,但孔子卻明確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輔佐齊桓公維護天下安定,使百

姓免遭苦難。這說明,孔子的仁的高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

是只講求小信,說明孔子在仁的認知上,能知權達變。

二、修養(yǎng)

1.孔子積極倡導并身體力行的君子的自我修養(yǎng)。

義以為質,行為有禮,態(tài)度謙遜,講求誠信,能殺身成仁,要見利思義,不恥惡衣惡食,不患得患

失,安貧樂道,視不義而得的富貴如浮云,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憂,不惑,不懼,樂山樂水,動靜適

宜,樂生長壽,心胸廣大,意志堅毅,文質兼美,溫和嚴肅,威而不猛,莊重安詳等。

2.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達自己安貧樂道的思想和樂以忘憂的心境的?你怎樣理解“浮云”的比喻義?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用形象的比喻表

述安貧樂道的思想?!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用夸張的手法寫出自己樂以忘憂的

心境。

對“浮云”的比喻義的理解:①聚散無常,喻不義得來的富貴,瞬間即逝,極為短暫;②云在天上,

高不可及,喻不義得來的富貴與己無關,用不著汲汲以求之;③浮云輕飄,喻不義得來的富貴無足輕重。

孔子在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堅持道義的信念。

3.孔子的義利觀。

孔子在義利觀上強調重義崇德,主張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但并不反對正當的求利。

三、交往

1.“周而不比”的主要表現(xiàn)。

根據孔子關于交友的論述,主要表現(xiàn)在“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即交往應有一定的原則,出于正

當的目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而不是朋比為奸。又提出三種“益友”與三種“損友”,這是交友的標

準,應該與正直、誠信、博學多聞的朋友交往,而不是與諂媚逢迎、態(tài)度偽善、夸夸其談的人相交。交友

也應有度。對待朋友不“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

2.儒家的交友觀。

孔子的擇友標準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損矣。”

選擇朋友首先看重的是正直和誠信,與人為善,好惡分明,實事求是,誠實交往,適中交往(周而

不比、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仁者愛人,雖有“泛愛眾”之說,但也不是無原則的愛人,更不是愛所有的人。在孔子看來,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鬃又v“仁。不僅講“愛”,也講“惡”??鬃诱J為“為仁”是要能夠放下私

心,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愛人和恨人。有原則的愛是“仁”,有原則的“惡”同樣是“仁”。這一點,實為孔子

思想的精彩之處??鬃又鲝堃灾眻笤梗缘聢蟮?,他說:“鄉(xiāng)原,德之賊也?!币馑际钦f“不講是非的好好

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孔子在“愛人”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

3.孔子不贊成老子的“以德報怨”。

孔子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

性循環(huán),無止無休。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于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

種人生的浪費?!耙灾眻笤埂保赣谜眮砘貓笤购?,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就是用你的公正、

正直、耿介、磊落,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一切。

“以直報怨”并不等同于“以怨報怨”,所以這是不違背儒家的忠恕之道的。這其實也是中庸之道的

體現(xiàn)。

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弊釉唬骸爸腋娑频乐豢蓜t止,毋自辱焉?!?/p>

儒家的交友之道很是恰當。首先朋友之道,貴平等獨立,這是交往的前提,否則將影響各自的生活;

其次規(guī)過勸善,乃朋友職責,孔子提倡的益友就有“友直”;再者相處之道,尤需注意分寸,過猶不及,過

頭了,就會侵犯朋友的隱私而導致疏遠。

寺教育主張

一、教學

1.孔子的教育理念。

有教無類,品行第一,公平公正,因材施教,重視個性,啟發(fā)誘導,觸類旁通,教學相長,重視身教,

述而不作,學思并重、學行并重。

2.”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孔子一方面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方面又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這兩種說法之間的矛盾之

處在于前者強調后天因素的作用,后者強調先天因素的作用。

從孔子的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于前者。

3.孔子的教育原則和方法。

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學原則。

啟發(fā)誘導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不憤不啟,不俳不發(fā)",“憤”“俳”都是內心沖動,不吐不快之狀,孔子認為只會死記硬背而不會提

問的學生不值得教,要教,一定要有內心沖動,問題提出來,才加以點撥、啟發(fā),讓他們自己找答案。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是形容不用心思考,不開竅,好比一張桌子四個角,看了一個角,不知道其他

三個角是什么樣,不能舉一反三。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原話)是現(xiàn)代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

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地教學,發(fā)揮學

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材

施教具有豐富的現(xiàn)代內涵,它的實施需要貫徹四個方面的原則。因材施教對于教師、家長、學校以及教育

公平的實現(xiàn)都具有重要意義。

4.有教無類。

孔子的教育思想實質是人人都應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

現(xiàn)實意義有:能夠使人不斷完善自我,能夠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而中國教育還存在著歧視差生、大學學費太貴,教育資源不平衡等問題。

5.述而不作。

孔子的政治主張比較保守,主張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禮樂制度,述而不作恰好與這種政治態(tài)度相應。

述,是對古代禮樂以及反映這些禮樂的典籍進行整理、闡釋、傳授,這正是恢復周禮的需要。

對述而不作的主張可以從下面幾點分析:

(1)在述與作的關系上,作是第一位的,述而不作的主張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并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

要求。

(2)述又是作的基礎,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對前人成果的學習和吸收,離開這一點,就會成為不切實際的想

入非非,不可能獲得成功。

(3)述是根據時代要求和后來的認識對原有文化進行新的整理,在對資料的選擇處理中滲透著整理者

的觀點和傾向,述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作。

二、師生關系

1.子路與顏回。

孔子對其弟子的個性是很了解的,其中子路的性格最為鮮明,而孔子似乎最看中顏回。

子路剛強重義但魯莽沖動、爭強好勝,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章節(jié):

閔子侍側,聞闔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曰:“道不行,乘樣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0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顏回德行好,聰敏過人,能“聞一知十”,虛心好學,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以尊崇

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內容詳見后面“以題為徑”第一題)中各弟子的性格特點

以及師生間平等和諧.的體現(xiàn)。

人物的風貌:①子路爭強好勝,勇于任事;②冉有謙虛;③公西華過謙;④曾點從容。

師生間的平等和諧體現(xiàn)在:孔子聊天式的開場白,子路的率爾而對,曾點的鼓瑟。

3.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想法深表贊同?

(1)曾點的志向,表明他“知時而不求為政”,這與孔子此時的心情契合。

(2)他描繪的盛世氣象,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主張的生動寫照,體現(xiàn)了孔

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3)曾點描繪的是學習圣人之道的快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

(4)曾點志趣高遠,胸懷悠然,較之另三個學生的馳心政務,已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郵學主張

一、中庸

1.中庸之道的精神實質。

中庸之道是孔子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學基礎。“中庸之道”的精神實質是通過做事適度,在矛盾中

求統(tǒng)一。中庸不是無原則的調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xié)調與和諧。

折中主義是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及有關理論。

中庸不能等同于折中主義。

2.中庸之道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們講中庸之道有助于社會穩(wěn)定,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

3.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本涌梢耘c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

必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一致,

不講求原則,與別人卻不能保持融洽的關系,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上,都能體

現(xiàn)出“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的區(qū)別?!昂投煌憋@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4.“和而不同”的現(xiàn)實意義。

從人類歷史上看,由于文化(哲學、宗教、價值觀念)的不同引起的沖突和戰(zhàn)爭并不少見,就是進入

21世紀以來,雖未發(fā)生世界性的大戰(zhàn),但局部地區(qū)的戰(zhàn)爭則仍然不斷,而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文化問題

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地域與地域之間發(fā)生沖突和戰(zhàn)爭的重要原因。如何化解這種因文化上的原因

而引起的沖突甚至戰(zhàn)爭,也許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條非常有意義的原則。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這一兩千多年前的古老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

為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一項準則和一個目標。“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

而不和”就必然導致紛爭乃至戰(zhàn)爭?,F(xiàn)在,人類擁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間毀滅地球和人類自身,如果

只強求“同”而不謀求“和”,矛盾沖突激化而導致核大戰(zhàn),那結果只能是共同毀滅,所以說,“和而不同”

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那么,怎樣才能達成“和”的局面呢?實際上,孔子已為我們指明了答案——要承認和尊重個人、國

家、民族在文化、風俗、政治等方面的“不同”,也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復別人。只有承認差異,包容差

異,乃至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榮。

只要愿意共存共榮,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過接觸、交流、對話來建立共識,以達到“和”的目

的。事實上,各國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處于時斷時續(xù)、時好時壞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較順利

地從經濟全球化過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體,經過不斷的磨合,最終進入“天下大同”的境界。這里的“大

同”,是內在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實質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二、天道

1.天人之辨。

天人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荀子主張明于天人之分。荀子的天論,否定主宰宇宙

和人類社會的人格的天,只承認自然的天,認為自然災異只是普通的自歸結于天。荀子的天人論是唯物主

義的。缺點是過于強調天人的對立和人的能動作用,對天人和諧的一面考慮不夠。

董仲舒則主張?zhí)烊烁袘?。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與荀子的觀點相反,認為人的活動都會使天受到感應,

自然災異就是上天對人的警示。這種天對統(tǒng)治者仁厚有加。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為維護君主的專制權力

和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提供了理論依據。

孔子對天人關系的觀點:①承認天命的存在并表示敬畏。②在講天命的主宰作用時,孔子很少講天命

對國家盛衰興亡的作用,講的多是天命對人的壽天禍福的作用。③孔子把實現(xiàn)政治理想視為上天賦予的使

命,把天命和人的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聯(lián)系起來,與在天命面前無所作為的思想截然不同。④在天道和人

事之間,孔子更重視人事。

2.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繼承了春秋子產等人“天道遠,人道邇”的觀念,在鬼神和人之間更關注人,在神秘的天命和現(xiàn)

實的人類社會之間更關注現(xiàn)實的人類社會。有人把這種精神稱為實踐理性精神。這種精神對后世的影響主

要表現(xiàn)為中華民族的務實傳統(tǒng),重現(xiàn)世輕來生,重實踐輕空談,宗教精神和思辨精神較為淡薄。

殍老術成就

《論語》首創(chuàng)了“語錄體”,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書,包括上論十篇和下論十篇,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僅一萬五千多字,微言大義,比較集中地呈現(xiàn)

出孔子的圣賢思想,刻畫出孔子風采,也展現(xiàn)了孔子若干弟子的不同形象。短短的《論語》,或記錄孔子自

己所說的話,或記錄孔子和弟子的對話,聊聊數語間,包含了治國安邦、修養(yǎng)身心、為人處世、治學育人

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包含了可以無限挖掘的深刻奧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精髓代表。

走近先賢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春秋時期魯國限邑

(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及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奉為宗師,尊稱為“至圣”,是中國古

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貴族出身,祖上是殷商王室后裔,父親叔梁紇是瞰邑大夫。相傳,叔梁紇六十六歲與不滿二十歲

的顏微結婚生下孔丘??鬃尤龤q喪父,早年清貧可憐,但志在為學、向往仕途,在十五歲時,確立了自己

求學的愿望,“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十七歲時母親離世,他合葬了父親母親后,更加發(fā)憤于學??鬃?/p>

關心時事、常有見解,終得轉機,二十歲左右初為委吏管理倉庫,又改作乘田管理畜牧??鬃由朴趯W習,

逐漸精通六藝,即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向孔子求學

者日多,孔子便開辦私人學校,注重因材施教,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不問求學者的出身而一律平等

授教),推動了中國古代私學的發(fā)展,孔子的名聲也日益遠揚,孔子隨之不斷結識名人名士,三十歲左右有

所成就。

孔子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自己也渴望仕途,渴望將自己的政治學說和理想推而廣之??鬃娱_設私塾之

后幾年正值魯國內亂,他到齊國,見齊景公,向齊景公提出了自己的“正名”主張,強調“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其核心學說就是“禮”,強調社會秩序,通過倫常關系、等級名分的明確,達到社會穩(wěn)定的

結果。這一主張雖然深受齊景公肯定,但卻受到齊相晏嬰質疑,沒有從根本上被采納,孔子之后又輾轉回

魯。公元前504年,魯國季氏執(zhí)掌權力過大,40多歲的孔子退隱整理《詩》《書》《禮》《樂》等書,后被季

氏重用升為小司空,后又升為大司寇。但季氏的專權和昏腕,使得孔子與之不和??鬃?5歲起,離開魯國,

周游列國諸如衛(wèi)、宋、鄭、陳、蔡、楚,推廣學說,尋找出路,渴望維護周禮,扭轉禮崩樂壞的局面,其

間的艱難困窘與思想智慧一并成為了后世的傳說。但春秋爭霸與存亡的時代背景下,孔子的主張得不到根

本的采納??鬃又钡搅藲q時,才因其弟子之功而被迎回魯國,繼續(xù)從教與整理典籍,整理的《詩》《書》

《禮》《易》《樂》和刪訂的《春秋》成為重要的經典,對古代哲學、史學、文學而言都是重要的文獻資料。

然而孔子面對親人弟子的死去,老之將至,患病不愈,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泰山崩塌般離世。

教材港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保ā稙檎罚?/p>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p>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子在川上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p>

子夏日:“博學而駕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

以題為徑

一、閱讀下文,回答各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目:“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僮;由也為之,比及三

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p>

“赤!爾何如?”

對日:“非日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p>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目:“異乎三子者之撰?!?/p>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日:“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口:“亦各言其志也已矣?!?/p>

曰:“夫子何哂由也?”

日:“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選自《論語?先進》)

1.《論語》是記錄及其弟子和再傳弟子言行的書,是一部體散文集。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毋吾以也()

(2)如五六十()

(3)異乎三子者之撰()

(4)吾與點也()

3.翻譯下面的句子。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子路言志之后,孔子為什么要“哂之”?

5.結合選文,談談文中塑造了孔子怎樣的形象?

【答案】1.孔子語錄

2.(I)認為

(2)或者

(3)這里指從事政治工作的才能

(4)贊同

3.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wèi)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4.子路“率爾”言志的方式一點都不謙讓,有違孔子“為國以禮”的思想;孔子的批評是委婉含蓄的,既

保護了了潞的自尊心,又表現(xiàn)了自己的豁達。學@科網

5.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胸懷開闊;教學有方;有理想有抱負。

【解析】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結合平時的積累來埴寫即可。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

3.本題考查翻建文言句子。翻怪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才行。

4.本題考查分析文童內容的能力。通讀文章,疏通文意,然后結合文章的內容來分析孔子為什么要“哂之”

即可。

5.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結合文中對孔子的描寫來分析其人物形象即可。

【參考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鬃诱f:“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些,不要因為我這一點(就

有話不說了)。(你們)平時(就)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做些

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

乂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wèi)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

道理?!?/p>

孔子對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

白姓富足起來。至于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學著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

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曾皙,你怎么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為政的才能

不一樣?!笨鬃诱f:“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曾皙)說:“暮春時節(jié)(天氣和暖),

春.天的衣服己經穿著了。(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雪臺上吹風,唱著

歌回家?!?/p>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哲)說:“您為什么笑由呢?”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

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的事)不是國家大事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

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么,誰又能

給諸侯做大相?”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目:“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日:“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6.以上這幾句語錄選自,這本書是家的經典著作,與《》《》《大學》合稱

為“四書”。

7.解釋下列加點字。

(1)人不知而不限

(2)不知為不知,是削也。

(3)士不可以不必毅

(4)其犁乎

8.翻譯下列句子。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對“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兩個“其”和兩個“之”的分析,正

確的一項是()

A.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也相同。

B.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也不同。

C.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不同。

D.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相同。

10.現(xiàn)代社會逐步走向全球一體化,這表現(xiàn)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你能說說現(xiàn)代社會提倡的一

個己在《論語》中存在的流行主題理念嗎?

【答案】6.《論語》儒中庸孟子

7.(1)生氣、發(fā)怒

(2)通“智”,聰明

(3)剛強、勇毅

(4)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8.(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

(2)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

9.C

10.答案示例:寬容?!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

【解析】6.本題考查文學常識。這幾句語錄大家都很熟悉,是選自《論語》,《論語》和《大學》《中庸》《孟

子》并稱四書。

7.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翻譯。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

8.本題考查文言文翻建。翻浮要以直徑為主,意譯為輔。還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

義等文言現(xiàn)象。本題中重點注意“朋”“自”“溫”等詞語。翻深這兩句話時還要注意句式上的特點。

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兩個“其”是代詞,“他們”的意思。

兩個“之”,前一個“之”是代詞,后一個“之”是語氣詞。所以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

不同。答案是Co

10.注意題干要求“現(xiàn)代社會提倡的一個已在《論語》中存在的流行主題理念”,比如寬容,“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還有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愛,“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