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經(jīng)方方癥對應(yīng)全表.xls_第1頁
傷寒經(jīng)方方癥對應(yīng)全表.xls_第2頁
傷寒經(jīng)方方癥對應(yīng)全表.xls_第3頁
傷寒經(jīng)方方癥對應(yīng)全表.xls_第4頁
傷寒經(jīng)方方癥對應(yīng)全表.xls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第一章桂 枝湯類方 1桂枝湯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棗(擘 )4枚。(用法)水煎溫服。服已須臾,食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同時(shí)蓋以 棉被令一時(shí)許,遍身_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 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shí)觀 之,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屬辛溫發(fā)汗藥,但桂枝降氣沖,生姜治嘔逆,可見二藥 都有下達(dá)性能,升發(fā)之力不強(qiáng),雖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 用

2、,更伍以大棗、甘草純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藥微寒而斂,既用以制 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棗草的滋津。尤其藥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發(fā)汗解熱湯劑,又是安中養(yǎng)液方藥,也就是后世醫(yī)家所謂的 “甘溫除熱?!?1、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而脈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時(shí)發(fā)熱汗出者。 3、發(fā)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陽明病,脈遲,雖汗出多。而微惡寒, 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脈浮弱者。 6、霍亂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2桂枝加桂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5克,芍藥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棗( 擘)4枚。(用法)水煎溫服。(方解)本方于桂枝湯加重治氣上沖的桂枝用量 ,故治桂

3、枝湯證,而氣上沖劇烈者。 治桂枝湯證而氣上沖劇甚者 3桂枝加芍藥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棗( 擘)4枚。(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桂枝湯加量芍藥,以在解表的同時(shí)加強(qiáng)緩急止痛。 桂枝湯證見腹拘急而滿痛者 4桂枝加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棗(擘)4枚 ,大黃6克。(用法)水煎溫服 桂枝加大黃湯證,即桂枝加芍藥湯證又見里 實(shí)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5桂枝加葛根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棗(擘)4枚 ,葛根12克。(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數(shù)沸,再內(nèi)余藥煎取一懷,溫服。 (

4、方解)葛根甘平,本經(jīng)謂主消渴,身大熱??梢娛且磺鍧櫺缘慕鉄崴帲?而有解肌及緩解筋脈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項(xiàng)背部強(qiáng)急的作用。今加味于桂 枝湯,故治桂枝湯證而又見項(xiàng)背強(qiáng)急者。 桂枝湯證,又見項(xiàng)背肌肉強(qiáng)急 6栝蔞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栝蔞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 草6克。(用法)水煎溫服,取微汗,汗不出少食熱粥。 (方解)栝蔞根苦寒,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bǔ)虛 安中??梢姙橐粡?qiáng)壯性的滋潤解熱藥。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潤組織枯燥的作用 ,故治桂枝湯證而身拘急者。 病見桂枝湯證,又見痙攣拘急癥狀,口渴、 脈沉者,可辨為本方證。 7桂枝加黃芪湯方 (方劑組成)桂

5、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黃芪 10克。(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湯。 (方解)黃芪味甘微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 風(fēng)癩疾,補(bǔ)虛?!睆乃鱽砜?,均屬肌膚間病。也可知補(bǔ)虛,主要是補(bǔ)表氣 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氣虛衰,邪留肌膚不去,為濕、為水,為黃汗以及上述 諸病,均有用本藥的機(jī)會(huì)。故本方主治桂枝湯證而表氣虛弱者。 桂枝湯證更汗出惡風(fēng)、不渴者,即表虛不固 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8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方 (方劑組成)黃芪15克,芍藥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煮

6、取一杯,溫服。當(dāng)心煩,以苦酒阻故也。服六 七日乃解。 (方解)此于上方去草棗的甘壅和生姜的辛散,增加黃芪補(bǔ)虛實(shí)表。另加苦酒 斂汗救液,故治黃汗表虛汗多以致于渴者。 桂枝湯證汗出惡風(fēng)、汗色黃粘、口渴者本方 主之。 9桂枝加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棗(擘 )4枚,炮附子610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附子辛溫,為一有力的溫中、祛寒、逐濕藥,尚有振興代謝機(jī)能的作 用,無論表里若陷于陰證者,多宜以本藥配方治之。桂枝加子湯即桂枝湯證 而現(xiàn)少陰證者。 桂枝湯證更見汗出惡風(fēng)明顯,小便難,脈沉 細(xì)、四肢微急者。 10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 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7、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2克,生姜12克,大棗4枚,甘草(炙)6克,人 參9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于桂枝湯加人參生姜健胃,增芍藥以養(yǎng)液,故治桂枝湯證胃氣虛衰、 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脈沉遲者。 桂枝湯證更見身疼明顯,納差、脈沉遲者可 選用本方。 11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棗4枚,厚樸6 克,杏仁6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氣,厚樸消脹除滿、理氣化痰。于桂枝湯加消脹滿的厚 樸,和治咳逆的杏仁,故治桂枝湯證而咳逆喘滿者。 桂枝湯證,咳喘病人不論新久,見汗出惡風(fēng) 脈緩者宜用本方。 12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方

8、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生龍骨9克 ,牡蠣9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龍骨、牡蠣均為強(qiáng)壯性的收斂藥。而有作用于煩驚、不眠,以及幻覺 等神經(jīng)證,尤其有治胸腹動(dòng)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桂枝湯證, 胸腹動(dòng)悸、煩驚不安而夢交失精者。 桂枝湯證兼見失精夢交、脈見虛象者多可與 本方。 13小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飴糖45 克(分沖) (用法)水煎五味,湯成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火上消解,溫服。嘔家不可用建 中,以甜故也。 (方解)桂枝加芍藥湯原治腹?jié)M痛,今加大量甘溫補(bǔ)虛緩急的膠飴,雖仍治腹 痛,但已易攻為補(bǔ)

9、,故名之為建中。謂之小者,以其來自于桂枝湯,仍兼解 外,與專于溫補(bǔ)的大建中湯則比較為小也。 桂枝湯證兼見腹中急痛,或見心悸而不嘔者 。 14當(dāng)歸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當(dāng)歸12 克。(用法)水煎溫服。若大虛加膠飴45克(分沖)。湯成內(nèi)之,于火上暖令 飴消。若出血過多,崩傷內(nèi)衄不止,加地黃18克,阿膠6克。 (方解)此于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有補(bǔ)血作用的當(dāng)歸,故治療該方證而 有血虛的征候者。 桂枝湯證又見血虛明顯者。 第一章桂 枝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15黃芪建中湯方 (方劑

10、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 克(分沖),黃芪9克。(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此于小建中湯中更加黃芪,故用于小建中湯證而有黃芪證者。按:黃 芪味甘,補(bǔ)脾胃,固表。謂為固表者,飲食入胃后,經(jīng)過消化吸收變?yōu)榫珰?。若人身精氣不足于體表,則肌膚失養(yǎng),腠理松虛,皮膚不潤,客氣乘虛據(jù) 之而不去,則自汗盜汗,甚則癰疽惡瘡等證起矣。黃芪能通精氣復(fù)實(shí)于表, 表實(shí)則邪自去也。 小建中湯證而有黃芪證者。里急腹痛,汗出 惡風(fēng)甚者宜本方主之。 16黃芪桂枝五物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18克,大棗4枚,黃芪9克。(用法)水 煎溫服。 (方解)此于桂枝加黃芪

11、湯,增辛溫的生姜,而加強(qiáng)散寒作用;去甘緩的甘草 ,使有利于陽氣外發(fā)。此用于榮衛(wèi)外虛,風(fēng)寒內(nèi)侵,因致血痹、身體不仁者 。 肢體麻木不仁,脈虛弱,無實(shí)象者可選用本 方。 17桂枝去芍藥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桂枝湯加芍藥,治桂枝湯證而腹?jié)M痛者,今去芍藥,當(dāng)治桂枝湯證無 腹?jié)M痛,而且腹中必虛可知。 桂枝楊證又見寸脈浮關(guān)尺脈沉,癥見胸滿, 或心悸頭暈,或氣上沖者可用本方治之。 18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用法) 水煎溫服。 (方解)于桂枝去芍藥湯加溫性亢奮藥附子,故治桂

12、枝去芍藥湯證而陷于少陰 證者。 桂枝去芍藥湯證又見脈沉細(xì),癥有惡寒者宜 用本方。 19桂枝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l2克,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不過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由于附子除濕 痹,桂枝利關(guān)節(jié),增此二味用量為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而設(shè),因亦易名桂枝附子湯 ,以示與前方主治有別。古方立法之長如此,學(xué)者宜細(xì)尋味。 表虛寒,關(guān)節(jié)痛疼,脈浮虛而澀者;可用本 方治之。 20去桂加白術(shù)湯方 (方劑組成)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白術(shù)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術(shù)附為伍,不但逐濕解痹,且治小便自利,故

13、本方治桂枝附子湯證小 便自利而不氣上沖者。 (見桂枝附子湯條) 桂枝附子湯證無氣上沖,而見小便自利、大 便偏干者。 21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 術(shù)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茯苓9克,白術(shù)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于桂枝去芍藥湯加利小便的苓術(shù),故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小便不利者 。 身痛、關(guān)節(jié)痛、小便不利者可選用本方。 22甘草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炮附子9克,白術(shù)9克,桂枝12克。(用法)水煎溫服 。 (方解)此即桂枝附子湯去姜棗加白術(shù),無生姜?jiǎng)t不治嘔,無大棗則緩中力差 。但術(shù)附同用溫中利濕作用強(qiáng),故用于寒濕痹痛效佳。 表虛寒證見關(guān)節(jié)痛劇,汗出

14、惡風(fēng),小便不利 者。 第一章桂 枝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23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皂莢6克。(用法)水 煎溫服。 (方解)皂莢辛溫,有通關(guān)竅排癰膿的作用,故此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痰涎多 者。 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痰涎多者。 24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 蠣龍骨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蜀漆9克,牡蠣15克 ,龍骨12克。(用法)水煎溫服。(方解)此于桂枝去芍藥湯加驅(qū)痰的蜀漆、鎮(zhèn) 驚的龍牡,故治桂枝去芍藥湯證有痰飲而驚狂不安者。 桂枝去芍藥湯證有痰

15、飲驚狂者。 25桂枝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用法)以水三杯煎取一杯,溫服。 (方解)此于桂枝湯去芍藥大棗,故不治腹攣痛,去生姜,故不治嘔。但二藥 加重用量,則治氣上沖緩急迫的作用遠(yuǎn)非原方所及。 心下悸欲得按而無里實(shí)證者。 26半夏散及湯方 (方劑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用法)分別搗篩已,合治之。白 飲和服3克,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杯煎沸納散6克,更煮三沸,下 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方解)半夏有治咽喉腫痛作用,本方是因其合于桂枝甘草湯中,故治桂枝甘 草湯證,而咽喉腫痛?;蛱迪讯嗾?。 咽痛,有表證而口不渴者。 27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方 (方劑組成

16、)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龍骨6克,牡蠣6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湯而加龍牡,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煩驚者。 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煩躁驚悸者。 28防己茯苓湯方 (方劑組成)防己9克,黃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炙甘草6克。(用法) 水煎溫服。 (方解)既用防己茯苓協(xié)力以逐水,又用桂枝甘草加黃芪實(shí)表以和外,不使水 氣復(fù)留于皮中,此即治皮水的正法,故治表虛氣沖,水居皮中不去,水氣相 搏,而四肢聶聶動(dòng)者。 表虛伴見四肢腫者。 29防己黃芪湯方 (方劑組成)防己12克,黃芪15克,白術(shù)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4 枚。(用法)水煎溫服。服后當(dāng)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

17、,又以 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方解)此和上方雖均治水腫,但去桂枝茯苓,故不治氣沖身_。因有白術(shù)、 生姜、大棗,并增量黃芪,則補(bǔ)中實(shí)表的力量較優(yōu),故治水氣病而身重汗出 惡風(fēng)者。 四肢浮腫、汗出惡風(fēng)明顯者。 30桂枝人參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術(shù)9克,人參9克,干姜9克。(用法) 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桂枝甘草湯與理中湯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證。 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理中湯證者。 31白虎加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30100克,粳米30克,桂枝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白虎湯加桂枝,實(shí)即桂枝甘草湯與白虎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 桂

18、枝甘草湯證又見白虎湯證者。 32苓桂術(shù)甘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shù)9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湯中加利尿逐水的苓術(shù),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里有水飲 、見小便不利者。 頭暈?zāi)垦!⒒蚨虤庑”悴焕姎馍蠜_者。 第一章桂 枝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33苓桂棗甘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溫服 。 (方解)于桂枝甘草湯加利水止悸的茯苓,和治腹攣痛的大棗,故治臍下悸或 痛,而氣上沖胸者。此和上方藥物看來無大出入,但于主治大異其趣。方中 無術(shù),則知胃無

19、停飲或少停飲,故不治心下痞硬和眩冒。但增大茯苓用量。 則治悸煩。變加大棗則治腹攣急,并增量桂枝則加重治沖氣。故此治小腹攣 急、悸動(dòng)而氣上沖較甚者。 桂枝甘草湯證見臍下悸動(dòng)、氣上沖者。 34茯苓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桂枝6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伍生姜治心下悸,加于桂枝甘草湯中,則治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嘔 而小便不利或心下悸者。 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心下悸者。 35茯苓澤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24克,澤瀉12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白術(shù)9克,生姜12 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茯苓甘草湯加倍茯苓的用量,又加澤瀉、白術(shù),大大加強(qiáng)了逐飲 利尿的作用,

20、故治茯苓甘草湯證飲多嘔劇而渴者。 茯苓甘草湯證又見口渴思飲而嘔吐明顯者。 36苓桂五味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9克。(用法)水煎溫 服。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利尿逐飲的茯苓和治咳逆上氣的五味子,故治 桂枝甘草湯證而咳逆上氣有痰飲者。 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咳逆上氣有痰飲者。 37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細(xì)辛9克,五味子14克。(用 法)水煎溫服。 (方解)細(xì)辛、干姜溫中逐飲,合苓、甘、五味故治痰飲咳而胸滿者。 咳而胸滿,吐白痰,口不渴者。 38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細(xì)辛、干姜各6克

21、,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湯,更加逐飲止嘔的半夏,故治苓甘五味姜辛湯證 飲多而嘔逆者。 咳而胸滿,吐稀白痰,頭暈嘔逆者。 39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 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細(xì)辛9克,半夏 15克,杏仁15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更加逐水氣的杏仁,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證 而有浮腫者。 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證兼見頭面或四肢浮腫者 。 40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 黃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細(xì)辛9克,半夏 15克,杏仁15克,大黃6克。(用法)水煎溫服

22、。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再加通便的大黃,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 證而大便難者。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證兼見上熱而大便難者 。 41五苓散方 (方劑組成)豬苓9克,澤瀉15克,白術(shù)9克,茯苓9克,桂枝6克。(用法)以 上五味為細(xì)末,白飲和服3克,多飲暖水。汗出愈。以上量作煎劑也可,但 水逆證仍以散服佳。 (方解)集豬苓、澤瀉、白術(shù)、茯苓諸利尿藥,合以解外降沖氣的桂枝,故治 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表虛證兼見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者。 第一章桂 枝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第二章麻 黃湯類方 1麻黃湯方 (方劑組成)

23、麻黃(去節(jié))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去皮尖)9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再內(nèi)余藥煎取一杯,溫服。服藥后 蓋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黃為一有力的發(fā)汗藥,佐以桂枝再宜致汗。杏仁定喘,甘草緩急, 故治太陽病表實(shí)無汗、身疼痛而喘者。 【辨證要點(diǎn)】歸納: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 疼痛、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者 . 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 2麻黃加術(shù)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9克,白術(shù)12克。(用法) 水煎溫服,服藥后蓋以棉被取微似汗。

24、(方解)此于麻黃湯加逐濕痹的白術(shù),故治麻黃湯證而有濕痹痛者。 麻黃湯證而見濕痹煩痛者。 3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方 (方劑組成)麻黃9克,薏苡仁18克,杏仁6克,炙甘草6克。(用法)同麻黃湯 。 (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主筋急拘攣,久風(fēng)濕痹?!?此與上方雖均治風(fēng)濕,但前者偏于治寒,故用性溫的白術(shù);而本方偏于治熱 ,故用性寒的薏苡,且去桂枝。 周身關(guān)節(jié)痛、發(fā)熱身重或腫者。 4麻杏甘石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膏45100克。(用法)煎服 法同上方。 (方解)麻黃伍桂枝攻表邪而發(fā)汗,伍石膏清里熱,故反治汗出。今于麻黃湯 去桂枝,倍用麻黃,增量甘草而加石膏

25、,故治汗出有熱喘而急迫者。 汗出而喘,口干煩滿而不惡風(fēng)者。 5越婢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亦同麻杏甘石湯,為外邪內(nèi)熱的治劑。但無杏仁則治喘的作用較弱 ,但有生姜大棗則健胃逐水的作用加強(qiáng),余則大同小異。 周身浮腫、脈浮、惡風(fēng)者有汗, 6越婢加術(shù)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 白術(shù)12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于越婢湯加利小便逐濕痹的術(shù),故治越婢湯證而小便不利或濕痹痛 者。 越婢加術(shù)湯用于越婢湯方證見小便不利、或 濕痹痛者。 7越婢加半夏湯方 (

26、方劑組成)麻黃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生石膏45100克 ,半夏15克。(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此于越婢湯更加逐飲下氣的半夏,故治越婢湯證而有痰飲、咳逆上氣 者。 咳逆喘息氣粗,痰黃或白,粘稠難咯,胸滿 煩躁,目脹睛突,或發(fā)熱汗出,或微惡寒, 溲黃便干,口渴欲飲,舌質(zhì)暗紅,苔黃或黃 膩,脈滑數(shù)(肺氣腫);【辨證要點(diǎn)】越婢 湯證兼見咳逆上氣、兩目發(fā)脹或頭痛者。 8甘草麻黃湯方 (方劑組成)甘草6克,麻黃12克。(用法)以水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甘草, 煮取一杯,溫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fēng)寒。 (方解)此于麻黃湯去桂枝,杏仁,而增麻黃、甘草的用量,雖以發(fā)汗解表, 但無桂枝

27、則不治身疼,無杏仁則治喘的作用亦比較減弱。 浮腫表實(shí)無汗者。 9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于甘草麻黃湯加附子,故治甘草麻黃湯證而陷于陰證者。麻黃只取 原量之半,亦以少陰病宜微發(fā)汗之因。 表虛寒證見惡寒、無汗、脈微細(xì)。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10麻黃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即麻黃附子甘草湯而增量麻黃,亦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與桂枝附 子湯的關(guān)系同,亦只增一二味藥用量而已,似無另立方名的必要,不過上方 是

28、為少陰病微發(fā)汗,麻黃的用量須??;本方是為發(fā)散水氣。麻黃的用量須大 ,制因證異,豈可茍同,學(xué)制方者,宜留意于此。 少陰病兼見浮腫明顯、無汗惡寒者。 11麻黃附子細(xì)辛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6克,細(xì)辛6克,炮附子3克。(用法)水煎,先煮麻黃一二沸 ,去上沫,再內(nèi)余藥煎取一杯,溫服。 少陰病兼寒飲,即惡寒無汗脈沉者。 12葛根湯方 (方劑組成)葛根12克,麻黃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藥6克,炙甘草6克 ,大棗4枚。(用法)以水先煮麻黃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杯 ,溫服,取微汗。 (方解)此于桂枝加葛根湯更加麻黃,故治桂枝加葛根湯證無汗而喘者。 太陽病,項(xiàng)背強(qiáng)幾幾、無汗惡風(fēng)或見下利者 。

29、13葛根加半夏湯方 (方劑組成)葛根12克,麻黃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藥6克,炙甘草6克 ,大棗4枚,半夏12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方解)于葛根湯加半夏,不 異葛根湯與半夏湯的合力、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葛根湯證兼見嘔逆或下利者。 14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方劑組成)葛根24克,炙甘草6克,黃芩9克,黃連9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葛根解肌熱于外,黃芩、黃連除煩熱于內(nèi),三物合用有治下利的作用 。甘草和諸藥而緩急迫,故治熱壅內(nèi)外,喘而汗出、下利不止者。 下利、汗出、不惡寒、脈浮數(shù)者。 黃芩加半夏湯 葛根加生石膏湯即于葛根湯再加生石膏4510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湯證口舌干燥者

30、 。 葛根湯證口舌干燥者。 葛根加桔梗湯即于葛根湯加桔梗9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湯證咽痛或排痰困難者。葛根湯證咽痛或排痰困難者 葛根加薏苡仁湯 即于葛根湯加薏苡仁153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湯證關(guān)節(jié)痛或有癰膿 者。 葛根湯證關(guān)節(jié)痛或有癰膿者 葛根加術(shù)附湯 即于葛根湯加白術(shù)、附子各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湯證而關(guān)節(jié)疼煩者 。 葛根湯證而關(guān)節(jié)疼煩者 葛根加苓術(shù)附湯即于葛根湯加術(shù)附湯再加茯苓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加術(shù)附湯證而有 茯苓證者。 治葛根加術(shù)附湯證而有茯苓證者。此和上方 對于腰背拘急痛尤效,試用于脊髓炎亦有良 效。 15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5克,芍藥、生姜、炙甘

31、草、麻黃、杏仁各3克,大棗2枚。( 用法)以水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杯。 (方解)此取桂枝湯、麻黃湯各三分之一合之,故治二方的合并證而病情較輕 者。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見身癢者。 16桂枝二麻黃一湯 (方劑組成)麻黃3克,桂枝6克,芍藥6克,生姜6克,炙甘草4克,杏仁3克, 大棗2枚。(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取桂枝湯2、麻黃湯一合之,故治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者。 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者。 17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芍藥、麻黃、炙甘草各3克,大棗2枚,生姜5克,石膏5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取桂枝湯二越婢湯一合之,故治桂枝湯證多而越婢湯證少者。 桂枝

32、湯證多,越婢湯證少者。 第二章麻 黃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18大青龍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棗4枚 ,生石膏45100克。(用法)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再內(nèi)諸藥,煮取一 杯,溫服,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覆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fù)服,汗 多亡陽,遂虛,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 (方解)此即桂枝湯與越婢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桂枝揚(yáng)證、越婢湯證并見者。 19文蛤湯方 (方劑組成)文蛤15克,麻黃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生石膏15克,杏仁 9克,大棗4枚。(用法)煎服法同

33、上方,汗出即愈。 (方解)此為麻杏甘石湯與越婢湯合方,再加酸斂止渴的文蛤,故治麻杏甘石 湯與越婢湯的合并證而渴者。 麻杏甘石湯證合并越婢湯證又見口渴明顯者 。 20小青龍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芍藥、細(xì)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 半夏15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發(fā)汗以驅(qū)外邪。半夏、干姜、細(xì)辛、五味子 逐寒飲以平咳喘,故此為外邪里飲而致咳喘的治劑。 外邪里飲而致咳喘者。 21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芍藥、細(xì)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 半夏15克,石膏3060克。(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于小青龍湯加石膏,故治

34、小青龍湯證而有煩熱者。 小青龍湯證兼煩躁者。 22射干麻黃湯方 (方劑組成)射干9克,麻黃12克,生姜12克,細(xì)辛9克,紫菀9克,冬花9克 ,五味子13克,大棗3枚,半夏15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氣,而射干尤長于清痰泄火, 以利咽喉。麻黃、生姜發(fā)表散邪。半夏、細(xì)辛、大棗降逆逐飲,故亦是外邪 內(nèi)飲而致咳逆的治劑,與小青龍湯所主大致同,而側(cè)重于上氣痰鳴者。 小青龍湯證喉中痰鳴明顯者。 23厚樸麻黃湯方 (方劑組成)厚樸15克,麻黃12克,石膏30-60克,杏仁15克,半夏15克,干 姜6克,細(xì)辛6克,小麥30克,五味子14克。(用法)先煮小麥?zhǔn)?,去?/p>

35、,內(nèi)諸 藥再煎,溫服。 (方解)此亦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變劑,故主治亦相近似。加樸杏去桂芍,則偏 于治喘滿,但用大量小麥,養(yǎng)正則有余,逐水則不足,故不能治溢飲。 咳喘胸滿,脈浮者。 24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 子細(xì)辛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麻黃6克,細(xì)辛6克, 炮附子3克。(用法)先以水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再煎,溫服。當(dāng)汗出,如 蟲行皮中即愈。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藥湯與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手足逆冷、惡寒、身痛者。 25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6克,生姜6克,生梓白皮15克,連翹6克,炙甘草6克,大棗 4枚,赤小豆30克,杏仁6克。

36、(用法)先煮麻黃,去上沫,再內(nèi)諸藥煎,溫服 。 (方解)以麻黃湯去桂枝加姜棗發(fā)表,而且安胃,復(fù)以生梓白皮、連翹、赤小 豆清熱并亦驅(qū)濕,故治表實(shí)無汗、瘀熱在里而發(fā)黃者。 表實(shí)無汗、或身黃、目黃、或身癢者。 第二章麻 黃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26續(xù)命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桂枝、人參、甘草、干姜、石膏、當(dāng)歸、杏仁各6克,川 芎3克。(用法)水煎溫服,當(dāng)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 。無所禁,勿當(dāng)風(fēng)。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方解)既用麻黃加石膏湯解外之邪,復(fù)以參姜?dú)w芎補(bǔ)內(nèi)之虛,故治表不解而 中虛血少者。

37、中虛身痛或麻木者。 27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2克,芍藥9克,甘草6克,麻黃6克,生姜15克,白術(shù)15克 ,知母12克,防風(fēng)12克,炮附子6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桂枝湯增桂姜、去大棗,另加麻黃、防風(fēng)發(fā)汗解表,復(fù)用術(shù)附以 逐濕痹。知母以消下肢腫,故以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肢體腫而氣沖嘔逆者。 關(guān)節(jié)痛疼、肢體腫而氣沖嘔逆者。 28三黃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8克,獨(dú)活6克,細(xì)辛3克,黃芪3克,黃芩5克。(用法)水煎 溫服。 (方解)既用麻黃、獨(dú)活、細(xì)辛、黃芪發(fā)汗散邪,而解痹痛拘攣,復(fù)用黃芩以 除煩熱,故此治歷節(jié)疼痛、手足拘急,無汗惡寒而煩熱者。 關(guān)節(jié)疼痛、無汗惡寒而煩熱者。 29牡

38、蠣湯方 (方劑組成)牡蠣12克,麻黃12克,甘草6克,蜀漆9克。(用法)先煮麻黃、 蜀漆,去上沫,內(nèi)諸藥再煎,溫服,若吐,勿再服。 (方解)此于甘草麻黃湯加牡蠣、蜀漆,故治甘草麻黃湯證胸腹悸動(dòng)而有痰飲 者。 瘧疾寒多熱少,無汗身疼者。 30麻黃升麻湯方 (方劑組成)麻黃8克,升麻4克,當(dāng)歸4克,知母3克,黃芩3克,萎蕤3克,芍 藥1克,天門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術(shù)1克 ,干姜1克。(用法)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再煎,溫服,汗出愈。 (方解)既用麻黃、升麻、桂枝發(fā)汗以解表,又用干姜、白術(shù)、茯苓、甘草溫 中利水以止泄;既以黃芩、知母、石膏除熱去煩,又以白芍、當(dāng)歸、

39、萎蕤、 天冬益血滋津,故此為表里不解,寒熱虛實(shí)交錯(cuò)的治劑。 傷寒表里不解,上熱下寒,癥見咽喉不利、 腹泄、手足逆冷、脈沉遲者。 31升麻鱉甲湯方 (方劑組成)升麻18克,當(dāng)歸9克,蜀椒9克(炒,去汗),甘草18克,鱉甲手 掌大一片,雄黃5克(研) (用法)用水四杯,煮取一杯,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方解)升麻伍以蜀椒解肌致汗,伍以甘草解百毒,并治咽痛。復(fù)用鱉甲、當(dāng) 歸和血驅(qū)痛,用雄黃攻腫毒癰膿,故此治疫證咽喉痛而有癰膿或瘀血之變者 。 此非麻黃劑,因亦透表取汗,故附于此。 【方解】升麻伍以蜀椒解肌致汗,伍以甘草 解百毒,并治咽痛。復(fù)用鱉甲、當(dāng)歸和血驅(qū) 痛,用雄黃攻腫毒癰膿,故此治疫證咽喉痛

40、 而有癰膿或瘀血之變者。 第二章麻 黃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第三章承 氣湯類方 1 大承氣湯方(堵在大 腸,肚臍周圍,不放 屁) (方劑組成)大黃12克,厚樸18克,枳實(shí)9克,芒硝18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六杯煮二物,取三杯,內(nèi)大黃再煎取一杯,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 火上一二沸。溫服,得下勿再服。 (方解)大黃緩下,芒硝軟堅(jiān),二藥合用攻下頗峻,復(fù)佐以消脹破結(jié)的厚樸、 枳實(shí),則蕩滌腸胃、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實(shí)、大熱、大滿、以至塞而 不利、或閉而不通者,均得攻而克之。 【辨證要點(diǎn)】歸納如下: 1、陽明病脈遲、汗出、不惡寒、發(fā)潮

41、熱、 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發(fā)潮熱而譫語者。 3、陽明病譫語有潮熱、不能食有燥屎、能 食屎定硬者。 4、汗出譫語、無太陽證者。 5、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 者。 6、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shí) 者。 8、病人煩熱汗出則解,日晡發(fā)熱而脈實(shí)者 。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 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有時(shí)微熱、 喘冒不能臥者。 11、脈弱、煩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 便利者。 1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 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 13、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 14、少陰病六

42、七日腹脹不大便者。 15、下利脈滑而數(shù)、或脈遲而滑、不欲食者 。 2 小承氣湯方(堵在小 腸,肚臍以下,會(huì)放 屁) (方劑組成)大黃12克,厚樸9克,枳實(shí)9克。(用法)水煎溫服。初服湯當(dāng)更衣 ,不爾者再服之。若更衣者,勿再服。 按:原方大黃量為18克,以上為經(jīng)驗(yàn)常用量。 (方解)既去攻堅(jiān)除熱的芒硝,又減消脹行氣的厚樸,雖亦屬里實(shí)的下劑,但 較大承氣湯則顯有不及,故謂之小承氣湯。 陽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無潮熱者。 3 調(diào)胃承氣湯方(堵在 十二指腸,中脘下有 壓痛點(diǎn)) (方劑組成)大黃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沖) (用法)水煎大黃、甘草,湯成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令沸,溫服。 按:原量

43、大黃、芒硝較重,以上為經(jīng)驗(yàn)常用量。 (方解)此于大承氣湯去消脹行氣的枳實(shí)、厚樸,而加安中緩急的甘草,既不 足以消脹去滿,又緩硝黃的急下,故以調(diào)胃名之。 陽明病,見腹實(shí)證,心煩、或譫語、發(fā)熱者 。 4桃仁承氣湯小便利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5 大黃甘草湯方(實(shí)證 ,在胃,吃嘛吐嘛) 吳茱萸湯(虛證,食 谷欲吐) (方劑組成)大黃9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大黃緩下,甘草緩急,二藥合用,故治大便難而急迫者。 陽明病,大便難而急迫者。 6厚樸三物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9克,厚樸18克,枳實(shí)11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

44、)此于小承氣湯增厚樸、枳實(shí)的用量,故治小承氣湯證而脹滿較劇者。 胸腹脹滿而痛、大便閉結(jié)者。 7厚樸七物湯方 (方劑組成)厚樸15克,枳實(shí)9克,大黃6克,桂枝5克,生姜9克,大棗3枚, 甘草6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厚樸三物湯與桂枝去芍藥湯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證。 發(fā)熱腹?jié)M,大便干結(jié)者。厚樸三物湯與桂枝 去芍藥湯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證。 8麻子仁丸方 (方劑組成)麻子仁30克,芍藥24克,枳實(shí)24克,大黃18克,厚樸24克,杏 仁18克。(用法)以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10丸,日三服,漸加, 以知為度。 (方解)此于小承氣加潤下的麻仁、杏仁、芍藥等物,和蜜為丸,安中緩下, 使

45、正不傷。習(xí)慣性或老人便秘、及虛人里有積滯者宜之。 經(jīng)常便秘而無所苦者。 第四章白 虎湯類方 1白虎湯方 (方劑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用法)以 上四味,水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熱止煩。甘草、粳米安中養(yǎng)正。此治熱用寒,而不為寒 傷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質(zhì)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 則無效。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為微寒即由于此。 陽明病,自汗出,脈滑數(shù)者。 2白虎加人參湯方 (方劑組成)知母18克,石膏60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人參9克。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熱傷津液,若白虎湯證,津液耗損較甚

46、,以至渴欲飲水者,因加人參 安中以滋液。 白虎湯證見口渴明顯者。治療消渴(上消) 第五章、 下瘀血湯 類方 1下瘀血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27克,桃仁20枚,蟄蟲20枚,(熬,去足) (用法)研末,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杯煎一丸,取半杯,頓服之,新血下如 豚肝。 按:新血當(dāng)是干血,若新血如何能像豚肝?條文亦謂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可 能傳抄有誤。 (方解)蟄蟲咸寒,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治血積癥瘕,破堅(jiān)下血閉,可見為一有 力的驅(qū)瘀藥,并有治瘀血性的腹痛作用。合桃仁、大黃,故治較頑固的瘀血 證腹痛而大便不通者。 少腹痛、硬滿,大便干結(jié)者。 2 桃核承氣湯方(小便 不利) (方劑組成)桃仁9克,大黃12克,桂枝6

47、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煮四味,湯成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上微沸,溫服。 (方解)此于調(diào)胃承氣湯加驅(qū)瘀血的桃仁、和治氣沖的桂枝,故治調(diào)胃承氣湯 方證氣上沖,而有瘀血者。 調(diào)胃承氣湯證,見腹痛有定處、氣上沖者。 第三章承 氣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3 大黃牡丹皮湯方(右 腳弓,足三里下一寸 闌尾穴有壓痛)苡附 子敗醬散,類似闌尾 炎,隱隱痛,右腳不 弓,手上生命線處有 紫斑) (方劑組成)大黃12克,桃仁9克,丹皮11克,冬瓜子12克,芒硝12克(分二 煎) (用法)水煎四味,湯成去滓,內(nèi)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48、,有膿當(dāng)下,如無膿 當(dāng)下血。 (方解)大黃、芒硝伍以祛瘀的桃仁、丹皮,和治癰腫有特能的冬瓜子,故治 里實(shí)有瘀血或痛腫之病變者。 右腹痛拒按、里實(shí)者。 4抵當(dāng)湯方(小便利) (方劑組成)水蛭(熬)6克,虻蟲(熬)6克,桃仁6克,大黃9克。(用法l四 味銼如麻豆,水煎溫服,不下更服。 (方解)水蛭、虻蟲均為有力的祛瘀藥,合于桃仁、大黃,故治較頑固的瘀血 證而大便難者。 少腹硬滿、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 5抵當(dāng)丸方 (方劑組成)大黃27克,虻蟲(熬)20個(gè),水蛭(熬)20個(gè),桃仁25個(gè) (用法)搗分四丸,以水一杯煎一丸,取七分,溫服,時(shí),當(dāng)下血;若不下 者,更服。 (方解)此與抵當(dāng)湯藥味同

49、,不過用量較輕,當(dāng)治抵當(dāng)湯證之輕者、或不宜猛 攻者。 抵當(dāng)湯證較輕者。 6大黃蟅蟲丸方 (方劑組成)大黃(蒸)8克,黃芩6克,甘草9克,桃仁24克,杏仁24克,芍 藥12克,干地黃30,干漆3克,虻蟲40克,水蛭60克,臍螬40克,蟄蟲25克 。(用法l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方解)此雖集四蟲、干漆、桃仁等祛瘀群藥,但大黃蒸用量小,合芍藥、黃 芩、甘草、杏仁則不過濡干潤燥而已,尤其重用生地滋液、補(bǔ)虛,煉蜜為丸 緩中養(yǎng)正,實(shí)治干血?jiǎng)诘牧挤ā?虛勞證見面目黯黑、肌膚甲錯(cuò)者。 7桂枝茯苓丸方 (方劑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

50、重一錢,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 (方解)桂枝、茯苓鎮(zhèn)氣沖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藥祛瘀血而治腹?jié)M痛, 故此治瘀血證、氣沖心悸而腹?jié)M痛者。 久有瘀血、腹痛脅痛,或有腫塊、或下血者 。 8土瓜根散方 (方劑組成)土瓜根、芍藥、桂枝、蟄蟲各9克。(用法)柞為散,酒服36克 ,日三服。陰(_頹)腫亦主之。 (方解)土瓜根為一寒性祛瘀利尿藥,而有治癰腫作用。與蟄蟲合用祛瘀消腫 ,復(fù)以桂枝芍藥調(diào)榮衛(wèi),并治腹?jié)M痛,故本方為治瘀血有熱而腹?jié)M痛者。( _頹)同(_貴),陰(_頹)即陰囊腫大,婦人陰腫痛亦屬之。 腹?jié)M痛、痛有定處而有熱者。 第六章陷 胸湯類方 1 大陷胸湯方(痛往下 走) (方劑組成)大

51、黃18克,芒硝12克,甘遂末3克。(用法)以水六杯煮大黃取二 杯,去滓,內(nèi)芒硝,煮一二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杯,得快利,止后服。 (方解)甘遂苦寒,為下水峻藥,與硝黃為伍則攻下更猛,但熱實(shí)結(jié)胸者,又 非此不治。 心下結(jié)硬、滿痛拒按而煩躁者。 第五章、 下瘀血湯 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2 大陷胸丸方(痛往上 走) (方劑組成)大黃24克,芒硝30克,葶藶子18克,杏仁18克。(用法)以上四 味搗篩二味,內(nèi)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 1.53克,以水二杯,白蜜五分之一杯,煮取一杯,溫頓服之,一宿乃下。 如不下,

52、更服,取下為效。 (方解)于大陷胸湯又加葶藶、杏仁,驅(qū)逐水飲當(dāng)更有力。但服量較小,且合 蜜煎,較之湯劑則攻下力緩矣。 心下結(jié)硬,疼痛較輕而項(xiàng)背強(qiáng)急者。 3 十棗湯方(圍繞肋骨 一圈痛) (方劑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用法)上三味,為細(xì)末,以水煮大棗肥者十枚,去滓,內(nèi)藥末,強(qiáng)人服3克 ,羸人減1.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1.5克,得快下, 糜粥自養(yǎng)。 (方解)三物均屬下水峻藥,重用大棗制其猛烈,并兼養(yǎng)正,此用毒攻病的要 法。 咳而胸悶脅痛、心下痞硬滿、脈沉弦者。 4甘遂半夏湯方 (方劑組成)甘遂3克,半夏18克,芍藥15克,炙甘草6克。(用法)以水二杯 煮取半杯,

53、去滓,以蜜半杯合藥汁煎取五分之四,頓服之。 (方解)甘遂、半夏下水逐飲,芍藥、甘草消脹緩急,合以蜜煎解藥毒并亦安 中,故此治水飲心腹脹滿而腹攣急者。 心下堅(jiān)滿,腹攣急者。 5 大黃甘遂湯方(血與 水并結(jié)) (方劑組成)大黃12克,甘遂6克,阿膠6克。(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頓服 之,其血當(dāng)下。 (方解)大黃伍甘遂以下水,伍阿膠以下血,故此治水與血結(jié)于血室而少腹硬 滿者。 少腹?jié)M痛、小便不利、大便不暢者。 6己椒藶黃丸方 (方劑組成)防己、椒目、葶藶子(熬)、大黃各9克。(用法)四味末之,蜜 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收呒用⑾?克。 (方解)三藥均屬驅(qū)飲逐水之品,伍以大黃,故治

54、腹中有水飲、二便不利者。 本方亦可作煎劑。 腹?jié)M、腸鳴、便干者。 7小陷胸湯 (方劑組成)黃連6克,半夏15克,瓜萎3060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瓜萎、半夏開胸逐水。黃連除熱解煩,故此治飲與熱結(jié)、胸脅脹滿、 心下按之痛或痰咳煩熱者。 胸膈滿悶、心煩、按之心下痛者。 第七章瀉 心湯類方 1瀉心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12克,黃連6克,黃芩6克。(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三杯,頓 服之。 (方解)大黃伍以除熱解煩的黃連、黃芩,功能瀉火。古人以心主火,故名以 瀉心湯。 心煩吐衄、大便干者。 2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9克,黃連5克。(用方)以沸水一杯漬之,須臾后,去滓,頓 服。 (方解

55、)此于瀉心湯去黃芩,固亦瀉心,但以沸水漬之不煎,氣味俱薄,故只 能瀉熱而解心下痞。 心煩、心下痞者。 第六章陷 胸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3附子瀉心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6克,黃連3克,黃芩3克,附子3克。(用法)先以麻沸湯一杯 漬前三味,須臾,絞去滓。附子別煮取汁,合之溫服。 (方解)瀉心湯減其用量,并漬之而不煎,亦同上方專以解痞,但加附子,故 治心下痞而半陷于陰證者。 心下痞、惡寒汗出者。 4大黃硝石湯方 (方劑組成)大黃12克,黃柏12克,梔子9克,硝石12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三杯,先煮三味,取一杯,去滓,內(nèi)硝,更煮

56、沸,溫服。 (方解)梔子、黃柏均屬苦寒除熱驅(qū)黃藥,伍以硝黃故治黃疸證、里實(shí)有熱、 二便不利者。 實(shí)熱黃疸,大便干、小便黃少者。 5 茵陳蒿湯方(上熱中 濕下實(shí))梔子柏皮湯 (無表證無里實(shí),上 熱下熱)麻黃連翹赤 小豆湯(有表證,無 汗) (方劑組成)茵陳蒿24克,山梔9克,大黃6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茵陳蒿除濕解熱,與梔子協(xié)力以祛黃除煩,伍以通便的大黃,故治黃 疸證、煩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難者。 陽黃見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6梔子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梔子9克,大黃6克,枳實(shí)9克,香豉18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梔子豉湯加枳實(shí)大黃,當(dāng)治梔子豉湯方證而腹脹滿、大便難者。 梔子

57、豉湯證又見腹脹滿、大便難者。 7大黃湯或丸方 (方劑組成)黃連、黃芩、梔子、大黃各3克。(用法)水煎溫服,亦可制為丸 。 (方解)此于瀉心湯加梔子,故治瀉心湯證而煩熱更甚者。 按:本方雖出于后世,其實(shí)不外瀉心湯合梔子豉湯去豉所組成,故應(yīng)用時(shí)亦 宜依二方證而治用之。 心煩、心下痞滿、大便難者。 第八章 瓜蒂散方 類 1瓜蒂散方 (方劑組成)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用法)二味為細(xì)末,取23克,另以香豉一勺,用熱湯七勺,煮作稀粥,去 滓取汁,和散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止后服。諸亡血虛家不可 與之。 (方解)瓜蒂苦寒,祛濕除熱而有催吐的作用,與赤小豆協(xié)力以逐濕熱,飲之 以香豉汁更有助于涌吐也

58、。 胸脘滿悶、欲吐而不能吐者。 第九章干 姜附子類 方 1 干姜附子湯。(少陰 病,煩躁晝甚夜安) (方劑組成)干姜9克,附子(生用)9克。(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溫服。 (方解)干姜、附子均屬溫中祛寒藥,但干姜偏主寒飲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飲 下迫,二藥合用則溫徹上下,因成溫中逐寒的重劑。 四逆身冷脈沉微者 2 四逆湯(溫中祛寒, 回陽救逆)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克。(用法)水煎溫服。強(qiáng) 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與干姜附子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四逆脈微欲絕,里虛寒甚者 3 通脈四逆湯(破陰回 陽,通達(dá)內(nèi)外)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

59、8克,干姜14克(強(qiáng)人可增為18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四逆湯而增加姜附的用量,故治四逆湯證虛寒更劇者。 四逆湯證虛寒更甚 第七章瀉 心湯類方 經(jīng)方傳真電子表格版(胡希恕 馮世綸著) 方證類型 序號方藥名稱組成及方解辨證要點(diǎn) 4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回陽救陰)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8克,干姜14克,豬膽汁一小勺 (用法)先煮通脈四逆湯成,去滓,內(nèi)豬膽汁和令相得,溫服,其脈即來,無 豬膽以羊膽代之。 (方解)豬膽汁為一有力的苦味亢奮藥??嗳诵?,當(dāng)更有作用于心衰。加于通 脈四逆湯,故治通脈四逆湯證沉衰更甚,而脈微欲絕,或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湯證沉衰更甚,脈欲絕或脈不

60、出 5 四逆加人參湯(陽虛 血脫。吐利之后,汗 多惡寒,四肢厥逆, 脈微;或吐利未止)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克,人參5克。(用法)煎服 法同四逆湯。 (方解)人參補(bǔ)中益津血,加于四逆湯而治四逆湯證胃氣虛衰而津血不足者。 吐利后,胃氣虛衰,脈微弱者 6 茯苓四逆湯(回陽益 陰,兼伐水邪,傷寒 ,發(fā)汗或下后,病仍 不解,煩躁者) (方劑組成)茯苓12克,人參3克,附子(生用)3克,炙甘草5克。(用法)水 煎溫服。 (方解)此于四逆加人參湯又加茯苓,故治四逆加人參湯證,心下悸、煩躁而 小便不利者。 四逆加人參湯證又見心下悸,煩躁及小便不 利 7 白通湯(少陰病,寒 利不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