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遼陽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遼陽市 - 紅樓藝苑 | 紅樓夢】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遼陽市石玉春 在 x-8-18 下午4:28 發(fā)表于 學術研究襄平問題,與其說是紅學問題,不如說是古地理學問題。按常理,曹雪芹本人的籍貫在紅學研究的正當范圍。對于他的祖籍,我們考證到曹璽這一代就夠了。因為,曹璽之妻孫氏是紅樓夢里賈母的原型。再往前,就與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背景關系不大了,自然也就于紅學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對于曹雪芹遠祖的籍貫,我們沒有必要無限延伸地考證下去。現(xiàn)在,既然已有多學者考證了這個問題,我們把它作為古地理學問題來研究,也還是有意義的。目前,對于曹雪芹的祖籍問題,大概有三種說法,即:豐潤說,襄平說
2、和新出現(xiàn)的鐵嶺說等。其中襄平說認為古襄平在今天的遼陽市,這是一個錯誤。我從前翻過讀史方輿紀要,依稀的記憶中,襄平和遼陽分別是兩座城。于是,找來一本紀要,作一文襄平考,目的是為襄平說修補漏洞。這自然是初步的考據(jù),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大方向是正確的,古襄平不在遼陽市?,F(xiàn)在,不僅主張襄平說者認為古襄平在遼陽市,甚至有遼陽人也這樣認為,這個歷史誤解還在漫延。為了對歷史負責,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故收集資料,作此再考襄平。讓大家對古襄平與古遼陽的歷史沿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明白古襄平不在今遼陽市。至于曹雪芹的祖籍問題,本文提出了一個新的推測,有待證實??偨Y前文襄平考,本文確定一項考證原則,即:存異原則。
3、史料對于襄平和遼陽的記載,凡是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地方,均尊重史料存異,分別沿著史料的各種不同說法,尋覓逝去已久的古襄平和古遼陽。這樣做,可以避免麻煩。雖然,同時得出幾個不同地點的襄平和遼陽。但是,歸根結底,襄平不在遼陽市。本文的考證結論:1.古襄平不在今天的遼陽市。2.曹雪芹的祖籍應在今遼陽市郊宏偉區(qū)東的唐襄平。一、參照系統(tǒng)襄平、遼陽古城,歷經(jīng)兩千年的歲月滄桑,故城遺址已經(jīng)很難尋覓了。但我們所看到的史料中,襄平、遼陽的位置大都與遼東(指遼東郡)的山脈、河流的位置相關。城破山河在,我們可以依據(jù)遼東有關的山河與襄平、遼陽的相互關系,確定古襄平和古遼陽的位置。因此,遼東的首山、千山、醫(yī)巫閭山、大遼河
4、、遼河、太子河、渾河等,自然是我們考證古襄平和古遼陽所依據(jù)的參照系統(tǒng)。我們首要的工作,先把它們的位置和走向確定下來。(一)首山及遼東山脈首山、千山、醫(yī)巫閭山等遼東山脈形成的歷史已經(jīng)很悠久了,按理說,每一座山都應有它誕生的年代,我沒有去查閱遼寧省關于這幾座山的地質勘探報告,根據(jù)地質學教科書對于遼東地區(qū)地質狀況的宏觀描述,遼東的山脈,大部分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羅紀或白堊紀,距今應有一億八千五百萬年或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這個數(shù)字的量級為百萬,自然不是很精確。但我們要研究的漢襄平和漢遼陽的歷史也僅有兩千三百余年,相對于遼東山脈而言,它們是非常年輕的。而且,是非常懸殊的年輕。所以,遼東的山脈是求證古襄平和古
5、遼陽最好不過的參照系統(tǒng)了,不僅它們的相對位置億萬年沒有改變。而且,與它們相關的水系的流向也不會改變。因為,山區(qū)水系的流向受到這些山脈的制約。如:太子河的中、上游流域等水系,都處于山區(qū)。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放心地把首山、千山、醫(yī)巫閭山等所有與之相關的遼東山脈作為我們的參照系統(tǒng)。(二)遼河及遼河水系的變遷在今遼寧省境內的遼河現(xiàn)在有兩條:一條今稱遼河。它的主要的源頭有三:一是東遼河,源自吉林省遼源市東部山區(qū),河水由東向西北流,再轉向西南流。二是西遼河,源自河北省柳西,河水東北流。三是新開河,源自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南白岔山,與西遼河并行東北流,至吉林省雙遼市北匯合,轉向西南,至遼寧省昌圖縣靠山屯附近與東
6、遼河匯合,匯合后的干流稱為遼河。遼河干流西南流逕鐵嶺,再向西南長流穿越廣袤的遼河平原腹地,入雙臺子河,至盤山灣入海。另一條今稱大遼河。大遼河在今遼河的東側,它的主要源頭有兩條:一是渾河,源自遼寧省清原市東龍崗山,水西南流,經(jīng)沈陽,再向西南流,至海城市西北,與它東面的太子河匯合。另一條就是太子河,源自本溪市東部和南部山區(qū),西流逕遼陽市東和北,至小北河鎮(zhèn)東,轉向西南流,與渾河并行,至海城市西北,與它西邊的渾河匯合,匯合后的干流稱大遼河,大遼河干流向西南流逕營口市入海。遼河干流有一處變遷,這個問題首先是從漢書地理志發(fā)現(xiàn)的,在望平下有一條注,云: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望平在遼西,
7、與無慮相鄰。而安市在遼東,在營口湯池鎮(zhèn)東。這里出現(xiàn)兩個疑問:一、今大遼水逕安市,為什么會把注文注在望平之下?二、行千二百五十里是遼河干流的長度,今遼河逕盤山灣入海,為什么說南至安市入海?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切盼的是水經(jīng)注圖這本書,圖是清汪士鐸繪。當然,我很想看看清人是怎樣畫遼河的,這畢竟是前人對水經(jīng)注的理解。水經(jīng)注圖姍姍來遲,一天,終于讓我等到了。水經(jīng)注圖是示意圖,沒有比例尺,誤差也很大,畫出了河流的大致走向。這可能是古代最好的地圖了。遼河的入??诓皇墙裉爝@個樣子,它不進雙臺子河至盤山灣入海,而是直通大遼河入海,正如漢書地理志的注文所云:南至安市入海。于是,我又重新開始檢閱今天的地圖,尋找變
8、遷的遼河故道,終于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地圖集上找到了這段變遷的古河道,它的起點在黃沙坨西北,約北緯41.20,東經(jīng)122.50,遼河由此西南流向沙嶺,至沙嶺折向東南,再至渾河與太子河的匯合口下,入大遼河。讀史方輿紀要把遼河又稱作三岔河,讓我恍然大悟:一岔,應是指太子河;二岔,應是指渾河;三岔,則應是指遼河。原來如此。這段變遷的遼河故道現(xiàn)在還在,今稱外遼河,它的上游與遼河已經(jīng)完全隔斷不通了,淤為平地,墾為良田。中、下游河床還在,汛期也應有水量逕流??创饲闆r,遼河改道不像是人為的,應是洪水暴漲,挾帶大量的泥砂淤積而成。屬于遼河水系的渾河還有一處疑似變遷。雖然,水經(jīng)注圖給我?guī)砹诵碌陌l(fā)現(xiàn),讓我
9、明白從前的遼河直入大遼河。但同時也給我?guī)砹艘稽c兒麻煩,它所畫的渾河與太子河匯合的河口與今天的地圖不一樣,河口前提了,匯合后的干流,圖上標注:小遼水??唇裉斓牡貓D,西流的太子河至今小北河鎮(zhèn)東,轉向西南流。而西南流的渾河至小北河鎮(zhèn)西匯蒲河。然后與太子河并行西南流,至海城西北,兩河相匯。渾河若發(fā)生變遷,提前入太子河,只有在小北河鎮(zhèn)之北,只要渾河轉向東南流,就匯入了太子河,此處是兩河相距最近的地方,從渾河來水流向看,若在此處打開一個缺口,渾河可以平順地進入太子河。如果,真是這樣,太子河西南流向的下游河段,就是水經(jīng)注圖標注的小遼水干流。查閱紀要渾河條下記載:渾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于太子河。紀要的
10、這條描述與水經(jīng)注圖的畫法一致。但是,與漢書地理志等書記載不同,漢志云: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按漢志的說法,兩河并不在司城西北匯合。于是,查閱與渾河有關的資料,還是在紀要沈陽中衛(wèi)下的記載中找到了答案,其中:浦河條下記載:衛(wèi)北三十里,源出輝山,西流入渾河。浦河今稱蒲河,是渾河水系的一個支流,在遼河、渾河之間,源自鐵嶺和撫順之間的山區(qū),繞沈陽的北面和西面,流至小北河鎮(zhèn)西匯入渾河。這條記載告訴我們,在明、清時代,蒲河就匯入渾河,與我們今天渾河水系是一樣的,沒有發(fā)生改變?;蛘哒f,只要渾河入蒲河,就不能入太子河,也就不存在兩河提前匯合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所查閱的地圖上,盡管在小北河鎮(zhèn)附近,渾河與太子河相距
11、很近,但沒有發(fā)現(xiàn)變遷的渾河故道。這一點也很重要。所以,判定水經(jīng)注圖這個地方畫錯了。紀要都司城西北應為西南之誤。水經(jīng)注圖也畫出了襄平和遼陽的位置,都在太子河的南岸,襄平在西,遼陽在東。由于所畫渾河水系存在錯誤,且該圖的誤差很大,錯誤也不止一處。所以,圖上的襄平和遼陽位置不能作為本文考證的依據(jù)。遼河水系總體上與史地資料的記載是一致的?,F(xiàn)在,我們明確了遼河的一處變遷,排除了渾河一處疑似變遷。這樣,我們可以在今天的地圖上,把太子河、渾河、遼河、大遼河等四河的干流以及找出的遼河故道,放心地作為我們的參照系統(tǒng)。這給我們的考證帶來很大的方便,遼河水系上游的支流也還有變遷,如:新開河等,后文將提到。但都與襄平
12、、遼陽的相對位置無關。所以,這里就不加介紹說明了。二、漢書地理志的記載(一)漢書地理志遼東郡一條說:襄平,有牧師官,莽曰昌平。新昌,無慮,西部都尉治。望平,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牧師官是古代掌管牧馬的官,古代馬用于軍事,所以設牧馬官專門管理牧馬場。牧馬官之長,曰牧師官。襄平有牧師官一句,向我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襄平縣原是一處水草豐沛的平原,有古代養(yǎng)馬的畜牧場。襄,高也。顧名思義,襄平城應在一個高平的地方。這應該是襄平的一個重要地理特征。漢志沒有按順序敘述遼東郡的十八個縣,新昌在遼東(遼河之東),無慮、望平在遼西(遼河之西)。無慮城在醫(yī)巫閭山東五里,顏注:無慮為巫閭。為遼東
13、郡西部都尉治所,明廣寧衛(wèi)也治此。故址在今北寧市南附近。北寧意謂廣寧衛(wèi)之北,這個地名保留著明代歷史的痕跡。現(xiàn)在北寧改叫北鎮(zhèn)了。舜封醫(yī)巫閭山為幽州之鎮(zhèn)山。隋開皇十四年,詔以醫(yī)巫閭山為北鎮(zhèn)。大概北寧因此山而得名北鎮(zhèn)。望平,紀要云:在無慮東北90里。無慮、望平是以醫(yī)巫閭山為參照系確定的,它們的地理位置的確定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望平下注文: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望平故址至古遼河最近的地方是現(xiàn)在的遼河故道,直線距離約120華里。大遼水南至安市入海,安市在遼東,故城遺址在今營口市大石橋縣湯池鎮(zhèn)英守溝村北坡下。英守溝村在今湯池鎮(zhèn)東,偏北,約6華里,英守溝村西距遼河最近的地方,直線距離也
14、有66華里之多。上述內容不全與襄平、遼陽有關,但我們應該對這份資料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從中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漢書地理志所言至安市,并非遼河流至安市城下,向東至少還有66華里的直線距離。把大遼水注在望平之下,實際遼河距望平則更遠,直線距離約120余華里。這對于漢書地理志后面涉及到的至遼陽和至襄平的說法,是值得注意的,我們切不可絕對地認為河流一定逕其城下。史料的這一不精確特性,為我們求證古襄平帶來了不便。(二)漢書地理志遼東郡一條下又說:遼陽,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莽曰遼陰。險瀆,居就,室偽山,室偽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大梁水即今太子河。太子河的中、上游為東西流向,河水西流。下游從小北河鎮(zhèn)東
15、開始,河水西南流,直至河口。如果這條記載屬實,理論上,漢遼陽應該在太子河入遼的河口附近。距河口的遼隊縣很近了。遼陽之名,顧名思義:遼,開闊,遠大也。陽,山南水北為陽。故漢遼陽城應位于開闊的平原上,且應在太子河的西岸。因太子河下游為西南流向,故太子河的西岸也是北岸。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精確地這樣認為它一定在河口附近,也可能離河口很遠。因為,漢書地理志具有不精確的特性。但有一點不能改變,漢遼陽必須在太子河的西北岸或北岸。否則,與遼陽之名的含義不符。險瀆,根據(jù)紀要的描述,位于遼隊之南的遼澤一帶。出自室偽山的室偽水北至襄平入梁。姑且襄平不論,這條注文注在居就之下,那么,室偽水就應該在居就縣地。根據(jù)讀史方
16、輿紀要的記載:居就縣城在衛(wèi)東北,漢縣。紀要所說的衛(wèi),是指海州衛(wèi)。海州衛(wèi)東北正是今湯河流域一帶。漢書地理志用入梁的措詞,說明室偽水是大梁水即太子河的支流。且湯河正是北流入梁?,F(xiàn)在,已有兩個條件滿足我們要求證的結果:一、湯河流域是漢居就縣地;二、湯河北流入梁。因此,我們可以判定:室偽水即今湯河,其源頭之巔即為漢時的室偽山。湯河之口地處山區(qū),可襄平之名的含義是高平之地。據(jù)此可以判定,襄平絕對不會在湯河之口。這也是參照漢書地理志具有不精確特性判斷的。那么,它的確切位置,單憑漢書地理志的描述是不能確定的。包括遼陽在內,也同樣不能確定。通過上述考證,可以讓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1.縱觀漢書地理志對于襄平和遼
17、陽地理位置的記載,具有不確定因素。所以,單憑漢志的記載,還不能確定漢襄平和漢遼陽的具體位置。2.有一點可以確定,在漢代,襄平和遼陽分別是兩個縣城,不管它們的具體位置都在哪兒,襄平不是遼陽。這是漢書地理志給予我們的明確記述。(三)漢書地理志玄莬郡一條下記載:高句驪,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注文所稱的遼水是指小遼水,即渾河。遼山即今龍崗山。古遼隊在三岔河口遼河故道東岸。大致位置可能在今高力房一帶。這條注文對渾河的流向及其河口的描述都是正確的。從這條注文中,可以讓我們知道漢時的渾河與今天渾河的河道一樣,沒有什么變化。其河口直入大遼河,也沒有發(fā)生變遷。它證明了前面提到的渾河的疑似變遷不存在
18、。三、水經(jīng)注的記載(一)遼河1.水經(jīng)關于大遼河一條記載:大遼水出塞外衛(wèi)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西。水經(jīng)注關于此條注云: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東流,直遼東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說也。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西。. .又南逕遼隊縣故城西。水經(jīng)所稱的白平山即今克什克騰旗的白岔山。東南入塞是相對于白平山而言,邊塞在白平山的東南方,并非西遼河向東南方向流。過遼東襄平縣西,從這一句雖看不出襄平的具體位置。但讓我們知道,漢襄平位于遼河東岸。這與漢書地理志說襄平在湯河口是不一致的。水經(jīng)注注說: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至塞外東流,直遼東望平縣西。砥石山是古西遼河的另一個源頭。所以,水經(jīng)注用亦言的措詞。古西遼河有兩
19、個主要支流,一是來自白平山的西拉木倫河,另一是來自砥石山的老哈河。兩河在麥新南匯合,匯合后的干流稱為西遼河。今天的西拉木倫河不在麥新前入西遼河,從麥新西北入新開河,新開河與西遼河并行東北流,至雙遼北匯入西遼河。這是遼河支流的一處變遷。這條記載說遼水直遼東望平縣西是錯誤的。出自砥石山的西遼河不能直遼東望平縣西,隔著許多山脈,最后一道山脈是醫(yī)巫閭山。水經(jīng)注的作者酈道元把水經(jīng)東南入塞理解錯了,以為西遼河向東南流至望平西入遼河。他的理解有兩個誤區(qū):一、西遼河不是東南直奔望平,而是向東北流至雙遼北,逐漸轉向西南流。雙遼至望平約500華里。遼河干流的起點,也就是東、西遼河的匯合口,西南至望平至少還有400
20、華里。二、遼河不流望平西,若流望平西就只能在醫(yī)巫閭山的西面進大凌河。實際遼河在望平東還有120余華里。水經(jīng)注圖就是照水經(jīng)注的說法畫的西遼河,向東南流,奔望平,把南北500多華里的距離壓縮得很短。但在圖上很短的距離中,他標出了開原、鐵嶺。這說明汪士鐸的頭腦比酈道元清醒。水經(jīng)注圖標出開原、鐵嶺說明了一切問題。水經(jīng)說東南入塞,是指邊塞在白平山的東南方。并且,是遙遠的東南方。遼河在塞外繞了一大圈兒,然后西南流入塞。糾正水經(jīng)注的這個錯誤,可以讓大家明白,遼河還是從前那條河。遼河入塞以后,逕襄平縣故城西。. .又南逕遼隊縣故城西。水經(jīng)注中提到的襄平和遼隊,都說的是故城。東漢以后,遼隊縣治廢,三國時公孫度在
21、原城恢復縣治。所以,水經(jīng)注稱遼隊為故城是對的。但是,襄平不應稱故城,東漢和晉都因舊治。水經(jīng)注的這條描述,向我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襄平在遼水之濱,且遼河先逕襄平,后經(jīng)遼隊。這說明襄平在遼隊西北。2.水經(jīng)關于大遼水的最后一條說:又東過安市縣,西南入于海。水經(jīng)注對此注云:十三州志曰:大遼水自塞外,西南至安市入于海。水經(jīng)關于大遼水最后一條的說法是錯誤的,遼河在安市的西邊逕過,并非東過安市縣。水經(jīng)注的措詞是至安市,雖有66華里誤差,但其說法是正確的。(二)渾河水經(jīng)關于渾河一條說:又玄莬高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 后面另一條說:西南至遼隊縣入于大遼水也。水經(jīng)注關于此條注云:縣,故高句麗,胡之國也。漢武帝
22、元封二年,平右渠置玄莬郡于此,王莽之下高麗。水出遼山,西南流,逕遼陽縣與大梁水會。大梁水出北塞外,西南流,至遼陽入小遼水。故地理志曰: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郡國志曰:縣,故屬遼東,后入玄莬。其水西南流,故謂之為梁水也。小遼水又西南逕襄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三年涸。小遼水又逕遼隊縣,入大遼水。司馬宣王之平遼東也,斬公孫淵于斯水之上者也。水經(jīng)關于小遼水至遼隊入大遼水的說法與各書一致。因此。遼隊在大遼河口,基本可以確定下來了。水經(jīng)注中有一處疏漏和錯誤:大梁水出北塞外。原文中漏掉大梁二字,否則,與后文至遼陽入小遼水相矛盾。出北塞外應為出東塞外。古時人們對方位的描述不是很準確。按水經(jīng)注的說法,小遼水和大梁水
23、都逕遼陽縣。那末,漢遼陽就應在渾河與太子河之間。這與我前面的判斷是一致的。小遼水又西南逕襄平為淡淵。文中的又字,表明小遼水逕遼陽后,再逕襄平。那末,漢襄平就應在漢遼陽西南。因大遼水逕襄平。所以,遼陽和襄平就應該分別在渾河的東西兩岸。經(jīng)查,淡淵在今小北河鎮(zhèn)西南。那么,襄平應在小北河鎮(zhèn)之北。但是,水經(jīng)注的說法與漢書地理志說襄平在湯河口的說法相矛盾。如果襄平西南是淡淵,基本可以認定漢書地理志的說法不對。因為,不僅在湯河口西南沒有淡淵,就是在湯河口以西的遼陽市的西南也沒有淡淵,遼陽市西南是首山。況且,小遼水也不流逕湯河口和遼陽市。水經(jīng)注說:小遼水又逕遼隊縣入大遼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jīng)的說法都一致。進一
24、步認定遼隊在大遼河口遼河東岸。同時,它還證明了渾河的疑似變遷不存在。水經(jīng)注還記載了一個重要情況,司馬宣王平遼東,斬公孫淵于小遼水之上。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它鎖定了漢襄平在大小遼河之間,并不是在今天的遼陽市。四、三國志的記載三國志魏志公孫度記載: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劍等,齎璽書征淵。淵遂發(fā)兵,逆于遼隧,與劍等戰(zhàn),劍等不得而還。. . 二年春,遣太尉司馬宣王征淵。六月,軍至遼東。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shù)萬屯遼隧,圍塹二十余里。宣王軍至,令衍逆戰(zhàn)。宣王遣將胡遵等擊破之。宣王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而急東北,即趨襄平。衍等恐襄平無守,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遣衍等迎軍殊死戰(zhàn)。復擊,大破之。遂進軍造
25、城下,為圍塹。會霖雨三十余日,遼水暴長,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雨霽,起土山,修櫓,為發(fā)石連弩射城中,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將軍楊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shù)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壬午,淵眾潰,與其子修,將數(shù)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三國志的記載,我們注意到如下細節(jié):1. 遼隧之戰(zhàn)淵軍敗,宣王軍取道東南,急奔東北,即趨襄平。趨,疾行。宣王意在直取襄平。而淵軍擔心襄平失守,夜走,諸軍進至首山。雙方軍隊在首山遭遇,首山之戰(zhàn)淵軍再敗,宣王軍遂造襄平城下。從這段描述中,好象襄平就在今遼陽市一帶,實際不是。這段描述并不含有漢襄平城就在今遼陽市之意。遼隊正處在三岔
26、河口東西往來之沖,且是遼澤之地。司馬軍只有東南走,取道今海城市,奔千山,然后沿著千山山脈與遼澤之間的山前臺地向東北走。這是他唯一的行軍路線。這樣,首山是他去襄平的必經(jīng)之路。到了首山,司馬懿就不能再繞山轉了,就可以向西北渡太子河、渾河直逼襄平。所以,淵軍超近路,只能是在首山迎擊司馬懿。淵軍不可能背梁水與司馬懿戰(zhàn),只能是先占首山,居高臨下,攔堵司馬懿。司馬懿到達首山,并不是為了奔今天的遼陽市。根據(jù)遼陽市的考古發(fā)現(xiàn),市北三道壕有一處西漢村落遺址,還有大量晉代墓葬?,F(xiàn)在,在市區(qū)東南也發(fā)現(xiàn)多處晉墓葬。可見在司馬懿時代,也就是魏晉,遼陽市這個地方是荒冢一堆的墓葬群,根本沒有什么襄平城。若司馬懿不是去盜墓,
27、怎么可能奔墓葬群去呢?甚至還有可能,在司馬懿時代,墓葬郡還沒埋呢,干脆就是一片荒地。因為,司馬懿是晉代開國皇帝,晉書稱其為高祖宣帝。司馬懿走首山完全是為了避開遼澤,然后從首山直逼襄平,從淵軍的后方進攻襄平。因為,淵軍的正面防線是在遼河之水,司馬懿在正面防線只能作長圍,而不能進攻。2.宣王軍造襄平城下,為圍塹,即修筑戰(zhàn)壕。遼水暴長,這個概念非常明確,不是渾河水暴漲,也不是太子河水暴漲,而是遼河水暴漲。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是指從遼河口沿著遼河上行,從圍塹到達襄平城下。這樣,襄平城就只能如水經(jīng)注描述,位于遼河之濱。3. 我們說三國志描述的襄平不在今遼陽市一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遼水暴漲,無論如何也
28、不會逆太子河漲到遼陽市。水總是要順著河流下泄的,今遼陽市位于千山山系的山前臺地上。所以,遼水暴漲不會逆太子河漲到遼陽市。遼陽市沒有洪水,那它就不是襄平。4. 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shù)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襄平在首山的任一方向上,流星都可以從首山東北墜向襄平城東南。所以,這一句話,并不能限定襄平在首山東北的今遼陽市。接下來,壬午,淵眾潰,與其子修、將數(shù)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淵軍突圍朝著襄平東南方向敗走,不管襄平在首山的哪個方向上,淵家父子都能經(jīng)過流星墜落處。所以,這一句話,也不能限定襄平在首山的哪個方向上。五、晉書的記載晉書的記載與三國志不同之處,故事情節(jié)更為
29、細膩,為節(jié)省篇幅,不做大量摘錄,簡要敘述與襄平有關的情況:晉書卷一宣帝紀:在魏明帝青龍四年,公孫淵反,明帝召司馬懿回京師,問司馬懿:討公孫淵之事確保制勝,你分析他能出什么樣的對策?司馬懿說:棄城事先逃走,是他的上策;據(jù)遼水抗拒大軍,是中策;坐守襄平就得被生擒。明帝問:他能用何策?司馬懿說:惟明智的人能深慮敵我雙方的情況,事先考慮棄城逃走,可這不是他所能料到的。如今,我們長途跋涉,孤軍深入,他將以為不能持久,必先據(jù)遼水抗拒,而后守襄平,他只能用此中、下之策。明帝問: 往返需要多久?司馬懿說:往一百天,返一百天,作戰(zhàn)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的時間足夠了。晉書的這段記載很精彩,司馬懿料事如神,非常精
30、準地算到了這場戰(zhàn)爭的結局。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馬懿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取道孤竹、碣石,抵遼水。公孫淵果然遣步騎數(shù)萬在遼隧堅壁固守,拉開的防線南北六、七十里,拒司馬懿。司馬懿集結重兵搖旗佯攻其南,淵軍盡銳以赴。司馬懿乃泛舟偷渡其北,逼近敵營,沉舟背遼水作長圍。然后,司馬懿又率軍奔襄平。諸將問為何圍而不打?司馬懿說:敵堅營高壘,欲消耗我的兵力,攻之,正中其計。古人云:敵營高壘,攻其所救,就不得不與我戰(zhàn)。敵眾在此,巢窟虛矣。我直指襄平,他們就會內懼,懼而求戰(zhàn),必然破之。淵軍見兵出其后,果然迎戰(zhàn),司馬懿縱兵擊之,三戰(zhàn)三捷。淵軍退守襄平,司馬懿遂進軍圍之。會霖潦,大水平地數(shù)尺,三軍恐,欲移營。帝令軍中
31、敢有言徙者斬,都督令史張靜犯令,斬之,軍中乃定。賊恃水,樵牧自若。. . 既而雨止,遂合圍。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發(fā)矢石雨下,晝夜攻之。時有長星,色白,有芒鬣,自襄平城西南流于東北,墜于梁水,城中震懾。文懿大懼,使其所署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請解圍面縛。不許,. . 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斬于梁水之上,星墜之所。從晉書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獲得如下信息:1.淵軍恃水逆戰(zhàn)司馬懿是依托遼河之水。進一步說明襄平在遼河之濱。2. 晉書說流星墜于梁水,這里需要明確一個概念:梁水作為水系,不是專指太子河,它包括渾河和太子河,還應有蒲河。若梁水作為河名,它是指渾河。梁水之名由來,相傳梁貊部族從右北
32、平地遷居渾河、太子河流域而得名。后融為高句驪。后漢書東夷傳高句麗:句驪一名貊,有別種,依小水為居,因名小水貊。太子河又名大梁水,是相對于梁水即渾河而言,太子河的流域面積,流量,河面寬度等主要的水文特征值,都比梁水大,故稱其為大梁水。它又名東梁水,也是相對于梁水即渾河而言,它位于梁水下游之東,故名東梁水。我們明確了梁水與大梁水和東梁水的關系,便可以明白司馬懿斬公孫淵是在渾河之上,而不是太子河。這與水經(jīng)注說司馬懿斬公孫淵于小遼水之上相吻合。兩份資料的吻合,基本鎖定襄平在大小遼水之間。3.流星從襄平西南流于東北,墜于梁水。因梁水是指渾河,且西南流向,流星可以從襄平西南墜于梁水。但淵軍從東南突圍,并不
33、能斬淵于流星墜處。這是晉書的不合之處。晉書的這條記載與三國志的說法略有出入,大意相同。六、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與其它史地書相比,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是最為詳細的一部古地理書。(一)紀要關于襄平城的記載遼水一條下記載:司西百六十里,又西距廣寧衛(wèi)二百里。自塞外流入三萬衛(wèi)西北境。南流經(jīng)鐵嶺、沈陽而至此,又南至海州衛(wèi)西南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魏司馬懿伐公孫淵,圍襄平,會大霖雨,遼水暴漲,運船自遼口竟至城下,平地水數(shù)尺。紀要記載遼水位于司城和廣寧衛(wèi)之間,相距兩城的古道距離已不可考。但東西兩城相距遼水一百六十里比二百里的比值是準確的,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精確的描述,它表明古遼河河道沒有發(fā)生滾動。紀要還有一個精確的
34、描述:自塞外流入三萬衛(wèi)西北境。南流經(jīng)鐵嶺、沈陽而至此,又南至海州衛(wèi)西南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這完全證實了水經(jīng)注關于遼水直遼東望平縣西說法的錯誤。在這個描述中,司馬懿圍襄平,是渡遼水抵達襄平城下的,進一步證明漢襄平城在遼水之濱。這與水經(jīng)注、三國志和晉書的記載都是一致的。襄平城一條下記載:司北七十里,漢縣,為遼東郡治。后漢因之,亦謂之遼東城。. . 后魏亦為遼東郡治。隋大業(yè)八年,渡遼水圍遼東城。唐貞觀十八年,親征高麗,拔遼東城,以其城為遼州。儀鳳初,移安東都護府于遼東故城,明年,復移新城。賈耽曰:自營州入安東道,經(jīng)汝羅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里,故漢襄平城是也。紀要說的司北七十里,實際應為司西
35、北。因為,遼河和渾河都逕襄平,從司城向兩河流域交匯七十里,襄平只能在司城的西北。古時不用經(jīng)緯線控制方向,所以,史地書對方向的指定是不精確的。唐儀鳳初年,移安東都護府于襄平,安東都護府是唐代六大都護府之一。賈耽說的營州即今朝陽市,安東道與后文中的守捉都是軍隊編制。就地點而言,安東道與安東都護府都治襄平。汝羅城,有學者認為,在遼寧義縣東南大凌河西岸上。這個說法與漢書地理志和水經(jīng)注的說法基本一致,兩書說到的渝水應該是今大凌河。水經(jīng)注圖認為渝水是今養(yǎng)息牧河是錯誤的。從距離上看,自營州向東,經(jīng)義縣東南的汝羅,過大凌河,再翻越醫(yī)巫閭山,橫跨遼西平原直達遼河,渡遼水即是遼中。遼中東邊的茨榆坨鎮(zhèn)偏堡子古城,遼
36、中學者認為是漢遼陽?,F(xiàn)在看來,這個地方應該是漢襄平故城。營州至偏堡子直線距離四百余里,加彎路應有五百里。切中了賈耽五百里的說法。此地正位于小北河鎮(zhèn)之北。而且,這個位置與水經(jīng)、水經(jīng)注、三國志和晉書記載的襄平城全都一致,它在大、小遼水之間,運船從遼口沿遼河上行至襄平,淡淵在它西南,偏堡子距今遼陽市也就是明代都司城正好七十里。并且,這個地方是一處高崗之地,應襄平之名。公孫淵從襄平城東南逃走,正好經(jīng)過梁水即渾河,再向東南逃,也經(jīng)太子河。所以,遼中的偏堡子古城這個地點,滿足大多數(shù)史地資料的記載。現(xiàn)在,基本可以確定漢襄平城就在遼中縣的偏堡子古城。遼中人說偏堡子古城是漢遼陽,漢志和水經(jīng)注記載太子河逕遼陽,而
37、太子河不逕偏堡子。這說明偏堡子古城不能是漢遼陽,它一定是漢襄平城。(二)紀要關于遼陽城的記載遼陽城下一條記載:今司治。遼志:契丹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謂之鐵鳳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名天福城。幅員三十里,有八門,其宮城在東北隅。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里。外城謂之漢城。天顯十年,改曰東京遼陽府。金、元皆因舊城。明洪武五年,改建定遼城。周十八里有奇。門六:南面門二,左曰安定,右曰太和;東面門二,左曰平夷,右曰廣順;西面門一,曰鎮(zhèn)遠。十二年,展筑東城一里,其北又附筑土城,以處東寧衛(wèi)內附之眾。永樂十四年,復修筑北城,南北一里,東西四里,合于南城,司
38、城共周二十四里有奇,北城之門三,東永智,西武靖,北無敵。自是每加修飾,萬歷庚申以后,鞠為茂草矣。紀要敘述遼陽故城,采信遼史地理志的記載。在這一條中,有一項重要記述:明洪武五年,改建定遼城。也就是說,到了明代洪武五年的時候,都司治遼陽城遷入了改建的定遼城,即今遼陽市。司城這個地點的確定,是以首山作參照系來確定的。紀要首山條下記載:司西南十五里,山連海州衛(wèi)界,. . 根據(jù)漢書地理志、水經(jīng)注的記載,契丹重修的遼陽故城在渾河與太子河中間,具體位置尚不能確定。根據(jù)紀要遼陽城條后面的記載,漢遼陽在司城內。這與前兩書的記載相矛盾。但是,不管漢遼陽是在兩河之間,還是在司城內,我們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不能再把漢襄
39、平與漢遼陽攪和在一起了。七、遼史地理志的記載(一)遼史地理志關于遼河的記載:遼河出東北山口為范河,西南流為大口入于海。東梁河自東山西流,與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于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渾河在東梁、范河之間。范河,即流沙。大口:是指河流匯合后,主干流的入口,也指主干流的入海口。小口,是指河流匯合后,支流的出口。遼志的這段描述把遼河、渾河和太子河之間的相互關系說明白了,與現(xiàn)在三條河流的位置一致。這說明遼志時代的遼河到今天沒有什么改變。(二)遼史地理志關于遼陽城的記載: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號中京顯德府。太祖建國,攻渤海,拔忽汗城,俘其王大諲譔,以為東丹王國,立太子圖欲為人皇王以主之。神冊四年,
40、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為防御州。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城名天福,. .東至北烏魯虎克四百里,南至海邊鐵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縣??谌倭?,北至挹婁縣范河二百七十里。按照遼志的說法,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下渤海國,建立東丹國,在忽汗城(原平壤),立太子圖欲為人皇王主宰東丹國。神冊四年,葺修遼陽故城,以原渤海漢戶建東平郡。天顯三年,又遷入東丹人居住,升為南京。改遼陽城為天福城。對于遼陽故城的位置,遼志的描述是很科學的,它在不同的方向選擇了四個座標點,鎖定遼陽故城位置??上В睘豸敾⒖撕丸F山兩處地名無從考證。而且,遼志所說的里程是當時交通道路的距離,古道又無從考證。所以,無法
41、對其進行精確計算。不過,他給出的數(shù)字,可以作為求證這個問題的上限。西至望平??谌倭铩M胶?谟袃蓚€:一是大凌河入???;二是雙臺子河入???。好在兩海口相距不遠,可取平均值。另一個數(shù)字是北至挹婁縣范河二百七十里,挹婁縣范河是指流逕今鐵嶺的遼河。這兩個數(shù)據(jù)是漢遼陽至這兩點古道的長度,由于古道是彎曲的。我們用直尺在地圖量測它們的長度,肯定不能交匯到一點上。因此,我們需要把這兩個數(shù)據(jù)處理一下,按照相同的比例縮短這兩個數(shù)據(jù)的長度,再按照水經(jīng)注的記載,兩個數(shù)據(jù)向渾河的東岸,太子河的北岸交匯一點,這一點在今沈旦堡北。它固然不是很精確,但讓我感到它有兩點合理的成分:一、它在襄平東北,符合水經(jīng)注渾河先逕遼陽
42、后逕襄平的說法。二、它也正在太子河中下游流域的北岸,而不是西岸。符合遼陽之名在水北的含義。八、襄平為何成為遼陽在人們的觀念中,認為襄平就是遼陽,大概是從唐代開始。紀要定遼中衛(wèi)一條說:附郭,在司治東南。漢襄平、遼陽二縣地,屬遼東郡。后漢仍為襄平縣地,晉及后魏因之。高齊時,為高麗所據(jù)。唐平高麗,復曰襄平縣。后沒于渤海。契丹置遼陽縣,為東平郡治。金仍舊,元為遼陽路治。明洪武四年,改為衛(wèi)治。八年,改置都司治焉。十年廢縣。十七年置今衛(wèi)。紀要遼東都指揮使司開卷正文中,也有類似的記述。這條記載說得較為明確,定遼中衛(wèi)在司治東南,漢襄平、遼陽二縣地應是指二縣交界地,后漢歸襄平縣。后魏撤消了遼陽縣,所以,后魏和晉
43、沿襲歸襄平縣地。高齊時,為高麗所據(jù),一直到整個隋朝都歸高麗。高齊應掉過來說,是指南朝齊高帝時。唐平高麗后,復曰襄平縣。這里說的復曰襄平縣是指在此設立了襄平縣治。原來的漢襄平城,在南北朝時,也歸屬了高麗。漢襄平城名從漢代一直沿襲到南北朝齊高帝以前為止,從此以后,此地再也不叫襄平了。唐平高麗后,襄平城改為遼州城,并未在此設襄平縣。遼州隸屬安東都護府管轄,治平壤。后來將安東都護府從平壤遷至遼州城,即漢時的襄平城。所以,在明定遼中衛(wèi)這個地方,唐所置襄平縣是襄平縣治。這個地方后來沒于渤海國。到五代時期,契丹在此開始置遼陽縣,為東平郡治,也就是治所在遼陽故城的東平郡。金因遼陽縣治。元在此置遼陽路治。明洪武
44、四年改(遼陽)衛(wèi)治。翌年,郡治從遼陽故城遷至定遼城(即今遼陽市)。洪武八年,在定遼城置都司治。洪武十年,廢遼陽縣行政區(qū)劃。十七年置定遼中衛(wèi)。這就是人們把襄平當做遼陽的來歷。但是,曾經(jīng)是唐襄平,后來又是遼遼陽的明定遼中衛(wèi),并不在定遼城即今遼陽市。而是在定遼城外東南。還有定遼左衛(wèi)、定遼右衛(wèi)、定遼前衛(wèi)、定遼后衛(wèi)和東寧衛(wèi),統(tǒng)統(tǒng)都在定遼城外,即都司城外。我們已知定遼中衛(wèi)在司城東南,那么,距司城有多遠?目前,只有重建玉皇廟碑記提供了一點兒線索,碑記是曹雪芹的先祖曹振彥在后金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題寫的。碑記云:昔襄平西關西門外,不越數(shù)趾,有玉皇廟焉。昔襄平應是指唐置的襄平縣。西關不是指西城門。因為,后
45、文又說到西門。這里的西關應是指昔襄平城西的要塞或城西的稅關。 西門是指這個要塞或稅關的西門。不越數(shù)趾,有玉皇廟焉。意謂不跨數(shù)腳或謂不跨數(shù)步,就是玉皇廟。現(xiàn)在,我們已知,玉皇廟之東是西關,西關之東是昔襄平。接下來,需要明確玉皇廟與司城的關系,發(fā)現(xiàn)的玉皇廟遺址在今遼陽市城南宏偉區(qū)曙光鄉(xiāng)。這讓我們明白了昔襄平在今遼陽市的東南,這與紀要的記載完全一致。今宏偉區(qū)是遼陽市郊的一個區(qū),隸屬遼陽市管轄。現(xiàn)在,問題已經(jīng)很明白了,明代的定遼中衛(wèi)在今遼陽市東南市郊宏偉區(qū)東,唐在此置襄平縣,契丹在此置遼陽縣,明置定遼中衛(wèi)。這就是襄平等于遼陽的來歷。但是,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今天的遼陽市不是襄平。盡管今天的宏偉區(qū)東歸
46、屬遼陽市管轄,但是,兒子畢竟不等于老子。到了清代,定遼城這個地方還是遼陽城,只是縣治、府治有變動。定遼中衛(wèi)這個地方叫什么,史料無征。九、對其它史地資料的評價與襄平、遼陽相關的還有一些史地資料,本文沒有引據(jù)為證,這里對這些資料作一個簡要的評價,作為本文的結束。(說明:下列資料中,有部分資料不是來自原文,而是來自相關文章的摘錄。如與原文不符,以原文為準。)1.資治通鑒的記載資治通鑒關于司馬懿圍襄平,斬公孫淵的記載,與三國志和晉書的記載相似,把兩書所說的內容都包括進去了。諸軍進至首山;大霖雨,遼水暴漲,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這與三國志的記載相同。淵與子修、將數(shù)騎,突圍東南走;斬淵父子于梁水之上。這與晉
47、書的記載相同。資治通鑒還記載隋大業(yè)八年伐高麗:大戰(zhàn)于(遼河)東岸,. . 諸軍乘勝進圍遼東城,即漢之襄平城也。唐太宗貞觀十八年,軍于馬首山,. . 上自將數(shù)百騎至遼東城下,. . 以其城為遼州。元胡三省注曰:今大元遼陽府。通鑒的這條記載與紀要襄平城下的記載基本相同。這里的遼東城和遼州就是指的漢襄平。也就是說,漢遼陽從來就不叫遼東城和遼州。明確這個概念,就明確了資治通鑒所說的襄平城不是遼陽城。其中,通鑒有一句記載很糊涂,軍于馬首山,馬首山在遼西郡柳城西南,通鑒把馬首山和遼東的首山攪和在一起了。胡三省的注則更糊涂,今大元遼陽府。元初時,置東京總管府。至元二十四年,遼陽等地實行中書省治。翌年改遼陽路
48、治。沒有遼陽府的說法。再說,漢襄平這個地方,從來就沒叫過遼陽。元遼陽是在遼阿保機葺遼陽故城,在漢遼陽舊址上重新修建的,建的是東平郡。胡三省對這些情況好象一點兒都不清楚。在胡三省的頭腦中只有一個錯覺,渤海國曾在襄平建東平府,他以為是阿保機在遼陽建的東平郡,元在此置遼陽路。所以,才有胡三省的這條錯誤的注文。資治通鑒還有一些相關的記載,但都與三國志、晉書、紀要重復,對此不再做重復評價了。2.吳非古襄平與漢魏壁畫墓該文中說:1983年6月,遼陽太子河鄉(xiāng)三道壕窯發(fā)現(xiàn)一晉墓,墓耳壁上刻寫襄平二字。墓壁西側刻有晉武帝司馬炎年號太康七至十年。這處遺址在今遼陽市郊北太子河區(qū)三道壕。查閱相關資料,有西漢村落遺址,
49、還有多處晉代壁畫墓葬遺址,面積也很大,有的墓葬已葬到遼陽老城門附近。從資料介紹的情況看,這個地方不是漢襄平城。理由有如下幾點:(1)村落遺址是西漢時期的一個村落,發(fā)現(xiàn)的文物大多是耕作農具。在這大面積眾多的考古發(fā)掘中,沒有發(fā)現(xiàn)襄平城遺址及其相關的文物。這已牢固地證明了今天的遼陽市不是漢襄平。(2)壁畫墓葬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認定,墓葬群在晉時是一片荒地。因為,從前人的墓葬是不葬在城里或村里的。顯然遼陽城北這個地方,西漢時只是一個村落。直到晉時村落外還是一片荒蕪的墓地。這反證這個地方不是漢襄平。不僅在城北發(fā)現(xiàn)墓葬,現(xiàn)在,在城東南也發(fā)現(xiàn)了多處晉代墓葬。足以證明,在漢、晉時期,遼陽市是一片荒地和墓葬群,考古發(fā)
50、掘沒有發(fā)現(xiàn)城堡,更不要說有襄平城。(3)關于墓葬遺址,墓壁上刻有襄平的字樣,資料中沒有提到,但我還是相信吳非的說法。這只能證明這個地方在晉時是襄平縣地。晉時,遼陽縣治已廢,遼陽市和宏偉區(qū)東都屬襄平縣地。所以,晉墓壁上刻寫襄平就對了。(4)根據(jù)墓壁上刻寫的年號太康七至十年,這個時間上距司馬懿走首山圍襄平為四十九年至五十二年。遼陽市這個地方,在魏明帝景初二年時,應是一片荒地,到了太康七至十年,成為了墓葬群。而襄平城在晉時改為國治,直到唐代襄平城仍為遼東首府,只是改朝換代,名稱不同而已。也就是說,從漢代有襄平城開始,直到唐代后期,安東都護府遷出襄平為止,襄平城從來就沒有荒廢成墓葬群。所以,遼陽市這個
51、地方,根本不可能是襄平城。(5)這個發(fā)現(xiàn)也動搖了讀史方輿紀要漢遼陽廢縣在司城內的說法。也就是說,漢遼陽也不在今遼陽市這個地方。那末,漢遼陽城就應該在前面考證的太子河北岸渾河東岸的沈旦堡北一帶。3.遼東志和全遼志的記載明遼東志卷一地理志古跡、全遼志卷四古跡皆記載:襄平城,遼陽城西北隅,今定遼左、右、后三衛(wèi)治;高麗城,在遼陽東南隅,今定遼中衛(wèi)治;渤海城,在遼陽城東北隅,今定遼前衛(wèi)治;女直城,在遼陽城北,今東寧衛(wèi)治。以上四城今并為遼陽一城。從這條記載中,存在如下錯誤:(1)就方向而言,漢襄平城在明都司城西北,這是正確的。但在遼時,襄平城已不再叫襄平城了。今定遼左、右、后三衛(wèi)治,三衛(wèi)治在襄平一城,這是
52、不可能的事,衛(wèi)治是以衛(wèi)地而得名。(2)高麗、渤海和女真都是從前的國名,它們都曾先后占領過遼陽地區(qū)乃至遼東。并不是它們同時分別占領定遼中衛(wèi),定遼前衛(wèi)和東寧衛(wèi)。那么,用三國之名稱此三城,這不是亂彈琴嗎?(3)以上四城今并為遼陽一城。就城池而言,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現(xiàn)在的人口這么密集,也沒并得遼陽一城。4.遼東志的又一條記載明遼東志卷一郡名記載:襄平,漢城名,即今遼陽。 襄平,漢城名,這一點正確。唐置襄平沿用漢城名,襄平并不是唐人起的城名。即今遼陽,這話說得很糊涂,在明代,遼陽故城是遼陽,定遼城是遼陽,定遼中衛(wèi)也是遼陽。那么,它指的是哪一個呢?一些史料的這種只言片語的記載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把漢襄平
53、當作今天的遼陽市。如果,這條記載是指定遼中衛(wèi)。那它應該是正確的。5.盛京通志的記載盛京通志卷二十三歷代建制沿革考遼陽州記載:漢,遼東郡襄平縣,屬遼東。三國魏,遼東郡治。魏置東夷校尉,治襄平,省遼陽縣。晉,改遼東郡為國,治襄平縣。南北朝后魏,襄平,郡治。后入高麗國。隋,高麗地。唐,安東都護府,初置于平壤,上元三年,徙遼東故城。儀鳳二年,徙新城。開元初廢。遼,東京遼陽府,初置東平郡。天顯三年,升為南京。十三年,改名東京,置府,治遼陽縣。金,東京路遼陽府。遼陽、鶴野、宜豐、石城四縣屬焉。元,遼陽路。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二十五年,改為遼陽路等處,行中書省治。轄七路一府十三州十縣。以鶴野縣入遼陽,為
54、路治,領遼陽一縣,蓋、懿二州。明,定遼中、左、右、前、后衛(wèi)治,洪武中置。并為遼東指揮使司。東寧衛(wèi)、自在州皆治焉。又有中左千戶所,左、右、前、后四千戶所。本朝,順治十年設遼陽府,轄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省遼陽府,以沈陽為奉天府,置府尹??滴跛哪辏|陽縣為遼陽州,屬奉天府。卷五記有康熙巡幸遼陽詩:欲問襄平舊郛郭,千年華表鶴飛翔。這份資料雖不十分詳盡,也與其它史料略有出入,但它把襄平與遼陽的歷史沿革大體上說明白了。漢襄平,為遼東郡治。三國后期,魏在遼東置東夷校尉,治襄平,省遼陽縣。也就是說,從這時起,遼陽消失了,遼陽縣地應歸屬了襄平。南北朝后期和隋朝,襄平歸高麗。唐置安東都護府。漢襄平除歸高麗時外
55、,從漢到唐,遼東首府都治襄平,為遼東的政治中心。到遼時,重修遼陽故城建立東京遼陽府。這時遼東的政治中心已不再是襄平,轉移到遼陽。直到明代,遼陽府后來建在定遼城。定遼中衛(wèi)這個地方,唐置襄平縣(這份資料沒有提到),遼置遼陽縣。從遼以后襄平地名就不存在了,只是在人們習慣叫法中稱定遼中衛(wèi)這個地方為襄平。由于襄平和遼陽的這種歷史沿革,才使后來的人們誤以為古襄平即今遼陽市。這里順便說一下康熙的這句詩,康熙詩句內容與史料記載是一致的。詩中提到的襄平是指唐在定遼中衛(wèi)這個地方設置的襄平縣。因為,詩的下句說的是居就。遼史地理志鶴野縣條下記載:本漢居就縣地,渤海為雞山縣。昔丁令威家此,去家千年,化鶴來歸,集于表柱,
56、以咮畫表云: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來歸,城郭雖是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滴踉娋浜x大致可譯為:要問襄平的舊城郭在哪里?就在千年華表鶴飛翔的居就縣地。根據(jù)詩句的含義,讓我們知道,唐襄平縣這個地方,曾是漢居就縣地。標題幸巡遼陽,是因為康熙時代的襄平舊郛郭和原居就縣地都已歸遼陽了。明確了詩句的含義,自然也就明白了襄平舊郛郭不是今天的遼陽市。6.奉天通志金石志的記載(1)明首山重興文殊廟碑記載:夫首山,去襄平郡西一十五里。首山在今遼陽市西南,今遼陽縣建在首山。這一條記載與今天的遼陽市無關。因為,遼陽市在首山東北。這里提到的襄平郡很可能是指定遼中衛(wèi)這個地方,即今遼陽市郊宏偉區(qū)東,原為唐襄平縣,自然它在首山之東。文中稱襄平為郡是一個錯誤。在唐、金、元、明、清都不實行郡治。這可能是當時人們對此地的習慣叫法。距首山是否一十五里,需要考證。從地圖上看,首山到宏偉區(qū)與到遼陽市的距離差不多。所以,這項記載可以證明唐襄平在今宏偉區(qū)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地下室外墻安裝合同范本
- 道路檢查車租賃合同范本
- 《化學反應工程》(朱炳辰)課后習題答案
- 希臘過戶合同范本
- 健康講座合同范本
- 超市應急預案
- 周轉房合同范本
- 《鍋爐安全技術監(jiān)察規(guī)程》第三章
- 生鮮行業(yè)物流解決方案
- 家居驗收合同范本
- 《音樂鑒賞(第二版)》大學生音樂鑒賞全套教學課件
- 期末卷(試題)-2024-2025學年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蘇教版
- 光譜內鏡技術用于喉癌預后預測
- 《成人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氣道內吸引技術操作》標準解讀
- 2025年中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48道壓軸題匯編(較難含答案)
- 國家開放大學(廣西)《云計算及應用》作業(yè)1-5參考答案
- 2020海灣GST-HX-240B火災聲光警報器安裝使用說明書
- GB/T 44068-2024LTE移動通信終端支持北斗定位的技術要求
- 2024年秋新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學課件 4.2.1 角
- PFMEA課件培訓學習
- 2024-2030年中國CVD和和ALD前體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