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骨傷 期末復習資料_第1頁
中醫(yī)骨傷 期末復習資料_第2頁
中醫(yī)骨傷 期末復習資料_第3頁
中醫(yī)骨傷 期末復習資料_第4頁
中醫(yī)骨傷 期末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骨傷科學復習重點第一章 總論中醫(yī)骨傷科學是一門防治骨關節(jié)及其周圍筋肉損傷與疾病的學科。第一章:發(fā)展史1、 東漢華佗發(fā)明麻沸散、創(chuàng)立五禽戲。2、 晉·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記載下頜關節(jié)脫臼的手法整復方法。3、 南朝 劉涓子鬼遺方-最早外傷科專書。4、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破傷風是創(chuàng)傷后并發(fā)癥。提出清創(chuàng)四要點:清創(chuàng)要早、要徹底、要正確的分層縫合,正確包扎。為后世清創(chuàng)手術奠定理論基礎。5、 千金方:顳下頜關節(jié)脫位復位后采用蠟療、熱敷、針灸等外治法。6、 藺道人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骨傷科專著。分述骨折、脫位、內傷三大證型。記載髖關節(jié)脫位,手牽足蹬法治療髖關節(jié)脫

2、位。椅背復位法整復肩關節(jié)脫位。7、 洗冤錄集第一部法醫(yī)學專書。8、 元·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將麻藥用于整復,最早施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9、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將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1958年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骨折提出四項原則: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yī)患合作。第二章 診斷檢查順序:視觸叩聽關節(jié)活動測定肌力測量特殊檢查神經血管肢體長度測量:上肢:肩峰橈骨莖突/中指尖上臂:肩峰肱骨外上髁前臂:肱骨外上髁橈骨莖突/尺骨鷹嘴尺骨莖突下肢:髂前上棘/臍內踝下緣大腿長度:髂前上棘膝關節(jié)內緣小腿長度:膝關節(jié)內緣內踝/腓骨頭外踝下緣肢體周徑測量:粗

3、于健側:伴畸形骨折、關節(jié)脫位;無畸形筋傷腫脹。細于健側:肌肉萎縮肌力檢查:肌張力:在靜止狀態(tài)時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緊張度。肌容量:觀察有無肌肉萎縮、攣縮、畸形。0級:肌肉無收縮(完全癱瘓)1級:肌肉有輕微收縮,但不能夠移動關節(jié)(接近完全癱瘓)2級:肌肉收縮可以帶動關節(jié)水平方向運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重度癱瘓)3級:能抗地心引力移動關節(jié),但不能抵抗阻力(輕度癱瘓)4級:能抗地心引力運動肢體,且能抵抗一定強度的阻力(接近正常)5級:能抵抗強大的阻力運動肢體(正常)臨床檢查方法1.摸法:用途:摸壓痛、摸畸形、摸膚溫、摸異?;顒?、摸彈性固定(關節(jié)脫位)、摸腫塊常用手法:觸摸法,擠壓法、叩擊法、旋轉法、

4、屈伸法、搖晃法2. 特殊檢查法:(1) 頸部分離實驗(疼痛減輕為陽性); 頸椎間孔擠壓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2) 腰背部直腿抬高試驗(腰椎間盤突出); 拾物試驗(兒童脊柱前屈障礙); 仰臥挺腹試驗(腰突)。(3) 盆骨 骨盆擠壓試驗、骨盆分離試驗(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關節(jié)病變);屈膝屈髖試驗(閃筋扭腰、勞損,或者有腰椎椎間關節(jié)、腰骶關節(jié)或者骶髂關節(jié)等病變,腰突癥陰性);“4”字試驗(骶髂關節(jié)、髖關節(jié)病變);梨狀肌緊張試驗(梨狀肌綜合征)。(4) 肩部撘肩試驗(肩關節(jié)脫位。)肱二頭肌抗阻力試驗(表示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或肱二頭肌長頭腱炎)直尺試

5、驗(表示肩關節(jié)脫位、三角肌萎縮)疼痛弧試驗(患者肩外展或被動外展其上肢,當肩外展到60°120°范圍時,肩部出現疼痛為陽性。這一特定的外展痛稱為疼痛弧,由岡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撞擊所致。說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變)岡上肌肌腱斷裂試驗(5) 肘、腕和手部腕伸肌緊張試驗(多見于網球肘)握拳尺偏試驗(囑患者作拇指內收,并屈曲各指,在緊握拳后向尺側偏時疼痛加重,表示患有橈 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腕三角軟骨擠壓試驗(說明三角軟骨損傷)手舟骨叩擊試驗指淺屈肌試驗(檢查手指的近端指間關節(jié)、肌腱斷裂、闕如)指深屈肌試驗(檢查手指的遠端指間關節(jié)、肌肉斷裂或神經支配障礙)(6) 髖部髖關節(jié)屈曲攣縮

6、試驗(托馬斯征。檢查髖關節(jié)結核,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疾病引起的髖關節(jié)區(qū)區(qū)攣縮畸形)“望遠鏡”試驗(檢查嬰幼兒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蛙式試驗(兒童,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下肢短縮試驗(艾利斯征 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髂脛束緊張試驗(Ober征 髂脛束攣縮)(7) 膝部回旋擠壓試驗(麥氏征,用于檢查膝關節(jié)半月板有無裂傷)擠壓研磨試驗(半月板損傷、關節(jié)軟骨損傷)抽屜試驗(前、后交叉韌帶損傷)側方應力試驗(檢查內外側副韌帶)浮髕試驗(關節(jié)腔內有積液)(8)踝部 踝關節(jié)背伸試驗(鑒別腓腸肌、比目魚肌攣縮)第四章 創(chuàng)傷急救1、 急救的原則:先搶后救,先重后輕,先急后緩,先近后遠。2、 創(chuàng)傷救護的步驟:復蘇,通氣,止血(指壓

7、法、加壓包扎法、填塞法、止血帶法),包扎,固定,搬運。并積極預防和治療休克等并發(fā)癥。*止血帶法:上肢上1/3處,大腿中上1/3處。每小時放松2-3分鐘,不宜超過4小時。3、 清創(chuàng)術 清除傷口內的異物、壞死組織和細菌,使污染傷口轉變?yōu)楦蓛魝?,縫合后能一期愈合。時間:6-8小時內,一期愈合;24小時內,未感染可清創(chuàng);24小時以后,清創(chuàng)、引流、二期處理準備:麻醉、剃去毛發(fā)、清洗消毒(生理鹽水/或加3%H2O2)骨筋膜室綜合征 是因各種原因造成骨筋膜室內組織壓力急劇增高,使血管受壓,血循環(huán)障礙,肌肉和神經組織血供不足,甚至缺血性壞死而出現一系列的癥狀、體征。常發(fā)生在小腿、前臂,多見于脛腓骨骨折,橈尺

8、骨干雙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臨床表現:5p:疼痛、蒼白或發(fā)紺、感覺異常、麻痹、無脈 其他:皮溫升高,肢體腫脹,肌肉癱瘓治療:切開減壓、切開處理、藥物(抗感染,脫水、消腫、降低室內壓)嚴重后果:導致神經以及肌肉壞死。擠壓綜合征指肌肉豐厚部位受重物長時間壓迫,解除后出現肢體腫脹,肌紅蛋白尿,高鉀血癥,急性腎衰竭和低容量性休克等的綜合征。臨床表現:局部:壓跡、紅斑、水皰,局部腫脹僵硬、皮下瘀血、冰冷、蒼白發(fā)紺,遠端動脈搏動減弱,傷肢麻木、癱瘓。全身:肌紅蛋白尿、高血鉀癥、酸中毒及氮質血癥、休克。治療:急救:補液、解除壓迫、鎮(zhèn)靜止痛、堿化尿液、補充血容量、固定患肢?;贾幚恚呵虚_減壓、截肢(無血運,全身

9、中毒癥狀,合并特異性感染)保護腎功能,其他治療(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第5章 骨折第一節(jié) 概論1、骨折:骨的完整性或連續(xù)性遭到破壞者,稱為骨折。2、病因病機:1)外在因素:直接暴力,間接暴力,肌肉牽拉,持續(xù)疲勞。2)內在因素:年齡和健康狀況,骨骼的解剖結構特點,骨本身的病變3、骨折的分類1)根據骨折斷端是否與外界相通:閉合骨折、開放骨折。2)根據骨折線形態(tài)分類:橫斷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兒童)、嵌插骨折(常見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裂縫骨折(顱骨、肩胛骨)、骨骺分離、壓縮性骨折(脊柱、 跟骨)3)根據骨折整復后的穩(wěn)定程度分類:穩(wěn)定骨折、不穩(wěn)定骨折:穩(wěn)定骨折:復位后經過適

10、當固定不容易發(fā)生再移位者,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橫斷骨折、壓縮骨折等。不穩(wěn)定骨折:復位后易于發(fā)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4) 骨折損傷程度: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5) 據骨折后就診時間分類:新鮮骨折(2周內),陳舊性骨折(2周以上)6)根據受傷前骨質是否正常分類:外傷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骨折部位有病變:骨髓炎、骨結核、骨腫瘤等)7) 骨折后有無神經血管臟器損傷:單純性骨折,復雜性骨折4、診斷依據:1.病史:有外傷史。2.臨床癥狀:局部可見疼痛,腫脹,功能障礙。3.體征:局部壓痛,縱軸叩擊痛,畸形,骨擦音及異?;顒邮枪钦厶赜械捏w征。4.輔助檢查:X線檢查(最

11、基本方法)。CT、MRI檢查。5、 合并傷:骨折合并血管神經、內臟損傷。尺神經損傷出現爪形手,4、5指屈曲不全、不能外展內收、不能夾緊紙片、感覺障礙;橈神經損傷出現腕下垂;正中神經損傷1、2指不能屈曲,3指屈曲不全,拇指不能對掌;腓總神經損傷出現足下垂、感覺障礙。并發(fā)癥:早期:創(chuàng)傷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多臟器衰竭(MODS)等。晚期:壓瘡、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損傷性骨化、缺血性肌攣縮、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缺血性骨壞死、遲發(fā)性畸形和關節(jié)僵硬等。愈合(三期)血腫機化期(骨折后3周內) 氣滯血瘀 原始骨痂形成期(后4-8周) 營血不和骨痂改造塑形期(8周以后) 肝

12、腎不足臨床愈合標準(第2、4項的測定須慎重,防止發(fā)生變形或再骨折)局部無壓痛,無縱向叩擊痛;局部無異常活動;x線照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在解除外固定情況下,上肢能平舉1kg達1分鐘,下肢能連續(xù)徒手步行3分鐘,并不少于30步。連續(xù)觀察2周骨折處不變形,觀察的第一天即為臨床愈合日期。骨性愈合標準:具備臨床愈合標準的條件。 x線顯示骨小梁通過骨折線。影響因素:年齡、健康狀況、骨折斷面的接觸、斷端血運、損傷程度、感染、治療治療:1. 復位:閉合復位(手法、持續(xù)牽引),切開復位復位標準:解剖復位,功能復位(對線、對位、長度(兒童下肢短縮<2cm,成人<1cm)2. 固定:

13、外固定(夾板、石膏、外固定器、牽引)內固定(克氏針、鋼板螺絲釘、髓內釘)3. 藥物治療:(瘀去、新生、骨合)分三期:早期,即血腫機化期(骨折后3周內),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中期,即原始骨痂形成期(后4-8周),和營生新、接骨續(xù)筋。晚期,即骨痂改造塑形期(8周以后),養(yǎng)氣血、補肝腎、壯筋骨。練功,主動、被動鍛煉。骨折愈合異常:包括畸形愈合、遲緩愈合、不愈合。上肢骨折1、 鎖骨骨折多發(fā)生在中1/3及中外2/3交界處,易損傷鎖骨后方的鎖骨下血管和臂叢神經。常用“”字繃帶固定。2、肱骨外科頸骨折 肱骨外科頸位于解剖頸下2-3cm,肱骨大小結節(jié)與肱骨干交界,松質骨與密質骨交界處,易發(fā)生骨折。多因跌倒時手

14、掌或肘部先著地,傳達暴力所引起。臨床分型:裂縫骨折、嵌插骨折、外展型、內收型、骨折合并肩關節(jié)脫位。* 外展型:常伴有肱骨大結節(jié)撕脫骨折。體征:肩部環(huán)形壓痛、縱軸叩擊痛。非嵌插骨折可觸及成角畸形并伴骨擦音。 3、肱骨干骨折肱骨中下1/3骨折可損傷橈神經。上、中1/3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致,多為橫斷、粉碎性骨折。下1/3骨折:多因間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螺旋骨折。*合并有橈神經損傷有垂腕畸形及虎口區(qū)感覺異常;4、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內外上髁以上2cm以內的骨折。(涉及肱動脈和正中神經)肱骨外髁與肱骨縱軸形成30°50°前傾角,上臂與前臂縱軸形成10°15°的提

15、攜角。分型:伸直型,最多見。 固定:肘關節(jié)屈曲90-110°三周。 屈曲型。固定:肘關節(jié)屈曲40-60°2周,逐漸屈曲至90°1-2周。 粉碎型。肘后三角:肘關節(jié)有三個顯而易見的骨性標志構成肘后三角,它們是鷹嘴突、肱骨內上髁和外上髁。伸直時三點處于同一水平線,屈曲時此三點為一等腰三角形。肱骨髁上骨折,肘后三角關系正常,可與肘關節(jié)后脫位鑒別。若患肢血液循環(huán)障礙伴劇痛、麻痹、蒼白、橈動脈搏動消失,為缺血性攣縮。本病遠期易并發(fā)肘內翻畸形。5、肱骨外髁骨折常見關節(jié)內骨折??砂l(fā)生肘外翻畸形。肘后三角關系改變。固定:屈肘90°。6、尺骨鷹嘴骨折 間接暴力。固定:無移

16、位,屈曲20-60°夾板固定3周。有移位,屈曲0-20°夾板固定,前后超肘,3周,后漸改為屈肘90°12周。7、橈骨頭骨折 可導致前臂旋轉障礙或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若關節(jié)面塌陷>30°,手術。8、橈尺骨骨折 復位應使骨間膜上下松緊一致,并預防骨間膜攣縮。6、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又稱孟氏骨折,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尺骨滑車切跡以下的上1/3骨折,橈骨頭同時自肱橈關節(jié)、上橈尺關節(jié)脫位,而肱尺關節(jié)無脫位。是上肢常見的骨折脫位。多發(fā)于兒童。7、 橈骨下1/3骨折合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又稱蓋氏骨折。8、 橈骨遠端骨折通常指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以上2-

17、3cm處發(fā)生的骨折。主要發(fā)生于中老年人。掌傾角: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向掌側傾斜10°15°尺傾角: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向尺側傾斜20°25°分型:伸直型(colles骨折)向背側、橈側移位,尺側傾斜消失。餐叉樣畸形、槍刺樣畸形。屈曲型(Smith骨折)向橈側、掌側移位。9、 手舟骨骨折掌側腕橫韌帶附著于手舟骨結節(jié)部,其余表面多為關節(jié)軟骨所覆蓋,血液供應較差,故除結節(jié)部骨折愈合較好外,其余部位骨折容易發(fā)生遲緩愈合,不愈合或缺血性壞死。臨床表現:鼻煙窩部腫脹、壓痛,掌骨縱向叩擊痛。固定:鼻煙窩處加棉花球固定墊,夾板固定。腕關節(jié)背伸25°30°,尺偏1

18、0°、拇指對掌、前臂中立位。掌骨骨折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 又稱本奈骨折。骨折線呈斜線經過第1掌腕關節(jié)面。第1掌骨基底部內側的三角形骨塊,因有掌側韌帶相連,仍留在原位,而骨折遠端,大多角骨關節(jié)面上脫位至背側及橈側,形成腕掌關節(jié)脫位和掌屈。掌骨頸骨折 握拳時掌骨受沖擊。第5掌骨較多。向背側突起成角。下肢骨折1、股骨頸骨折 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頸干角(內傾角):股骨頸與股骨干之間構成的內傾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間。頸干角大于正常值為髖外翻,小于正常值為髖內翻。前傾角(扭轉角):股骨頸的長軸與股骨冠狀面形成的角度,正常在12&#

19、176;-15°之間。股骨頭血供的三個途徑:圓韌帶動脈 關節(jié)囊支的旋骨內、外側動脈分支 股骨干滋養(yǎng)動脈旋骨內側動脈的損傷是導致股骨頭缺血的主要因素。Garden分型法:I型不完全骨折 II型完全骨折,無移位 III型完全骨折,移位 IV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按骨折兩端關系:外展型(最穩(wěn)定,血運破壞少,愈合率高),中間型,內收型(錯位型, 預后差)按骨折部分:頭下型,頭頸型(最多見),經頸型,基底型前三種均屬囊內骨折,血供破壞大,骨折難愈合,預后差;基底型屬囊外骨折,其血運好,愈合佳。臨床癥狀:髖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不能站立行走,有部分患者可以站立行走或跛行。有移位的骨折,多有輕度屈

20、髖屈膝及外旋畸形,患肢短縮。體征:腹股溝中點明顯壓痛,縱軸叩擊痛,外旋、短縮、髖膝輕度屈曲畸形。2、 股骨轉子間骨折 股骨大轉子、小轉子之間的骨折。多發(fā)于老年人,易發(fā)生髖內翻。較少壞死。臨床分型 順轉子間型。反轉子間型。轉子下型。以上三者均屬不穩(wěn)定型骨折,容易發(fā)生髖內翻。臨床癥狀 局部可見腫脹和瘀斑?;贾炭s、外旋畸形。股骨頸骨折與粗隆間骨折的鑒別:骨折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年齡多見60歲以上多見于70歲以上畸形中度外旋明顯外旋外旋角度4560度90度局部腫脹無明顯腫脹明顯腫脹瘀斑少有瘀斑常有瘀斑關節(jié)囊囊內骨折囊外骨折預后預后較差,骨不連,壞死預后良好3、 股骨干骨折股骨轉

21、子下至股骨髁上之間部位的骨折。下1/3骨折:易導致腘動、靜脈、神經,及坐骨神經的損傷。骨牽引:中1/3骨折和骨折遠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可選用股骨髁上骨牽引。上1/3骨折、骨折遠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脛骨結節(jié)骨牽引。下1/3骨折,遠端向后移位,股骨髁間骨牽引。4、 股骨髁上骨折 發(fā)生于股骨自腓腸肌起始點上2-4cm范圍內的骨折??蓳p傷腘動脈、靜脈、脛神經。腘動脈損傷:腘窩血腫,脛后動脈、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脛神經損傷:小腿后1/3、足背外側1/3及足底皮膚感覺減弱或消失。夾板固定:屈曲70-90°。石膏外固定:長腿石膏管型屈膝20°,固定6周后練習膝關節(jié)活動。5

22、、 髕骨骨折 橫斷骨折若移位在1cm以內者,可采用手法整復,抱膝圈固定膝關節(jié)于伸直位。體征:浮髕試驗陽性。6、 脛骨平臺骨折 脛骨平臺:脛骨內側髁、外側髁之間,關節(jié)面平坦。腓總神經損傷:小腿前外側、足背皮膚感覺減弱、消失。側副韌帶損傷:膝關節(jié)側方應力試驗陽性。交叉韌帶撕裂:抽屜試驗陽性。7、 脛腓骨干骨折多發(fā)生于中下1/3交界處,可因局部血液供應不良而發(fā)生遲緩愈合或不愈合。小腿前、后、外3個筋膜間隙損傷,可導致筋膜間隙內壓增高,甚者導致筋膜室綜合征、肢體缺血壞死。脛骨上1/3骨折,可損傷腘動脈。腓骨遠端骨折可損傷腓總神經損傷。脛腓骨骨折成角或旋轉畸形可導致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復位:成人患肢短縮1cm

23、以內,兒童<2cm。8、 踝部骨折內踝比外踝短、寬,位于外踝前1cm、上0.5cm.踝關節(jié)內側副韌帶較堅強,為三角韌帶。內翻暴力,可導致三踝骨折。外翻暴力,可導致外踝骨折、距骨向外脫位??衫^發(fā)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9、 距骨骨折距骨表面3/5為軟骨面,骨折時骨折線多經過關節(jié)面,易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距骨頸骨折時,足背動脈血供損害,以致距骨發(fā)生缺血性壞死。10、 跟骨骨折正常足底的三點負重:由跟骨,第1跖骨頭和第5跖骨頭組成。跟骨結節(jié)上緣與跟距關節(jié)面成3045°的結節(jié)關節(jié)角。軀干骨骨折1、 肋骨骨折骨折可合并氣胸、血胸。可見呼吸、循環(huán)癥狀,甚至休克。(1)好發(fā)部位:第4 7肋較長并固定,較

24、易發(fā)生骨折。(2)反常呼吸運動(浮動胸壁)(連枷胸)多肋骨骨折時,可因骨折段游離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的支撐而軟化形成浮動胸壁(亦稱連枷胸),產生反常呼吸運動,即吸氣時因胸膜腔負壓而使胸壁向內凹陷,呼氣時因胸膜腔負壓減低而使胸壁向外凸出。(3) 癥狀、體征:呼吸、軀干轉動等可加劇疼痛。局部壓痛,或有畸形、骨擦音。胸廓擠壓實驗(+)2、 脊柱骨折成人椎骨:26節(jié)脊柱各椎骨借關節(jié)突關節(jié)、椎間盤和韌帶連接。脊髓:發(fā)出31對脊神經上肢和下肢的運動感覺中樞以及膀胱自主排尿中樞分別集中于頸、腰膨大區(qū)。三柱理論 分為前、中、后柱。 前柱包括前縱韌帶、椎體及椎間盤的前2/3。 中柱包括后縱韌帶、椎體及椎間盤的

25、后1/3。 后柱包括椎弓、關節(jié)突關節(jié)、棘突、椎板、黃韌帶、脊間韌帶、脊上韌帶。3、 骨盆骨折骨盆的兩個承重弓:骶股弓和骶坐弓直立位:重力線經骶髂關節(jié)至兩側髖關節(jié)。坐位:重力線經骶髂關節(jié)至兩側坐骨結節(jié)。骨盆骨折后易造成大量失血導致失血性休克。第6章 脫位一、概論1.脫位:構成關節(jié)的骨端關節(jié)面脫離了正常位置,引起關節(jié)功能障礙。2.病因病機:外因: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多見)內因:年齡、病理因素、性別、職業(yè)、體質、局部解剖特點。3.分類:脫位病因:外傷性、病理性、先天性、習慣性(常見肩關節(jié))脫位的方向:前脫位、后脫位、上脫位、下脫位及中心性脫位(四肢與顳下頜關節(jié),以遠側骨端移位方向為準。脊柱脫位以上端

26、椎體移位方向為準。)脫位的時間:新鮮脫位(2周內),陳舊性脫位(超過2周)脫位程度:完全脫位、不完全脫位(半脫位,組成關節(jié)的各骨關節(jié)面部分脫出)單純性、復雜性(合并骨折或神經、血管、內臟損傷)脫位是否有創(chuàng)口與外界相通:開放性脫位(關節(jié)骨端與外界相通)、閉合性脫位。4.診斷:受傷史。臨床表現:全身情況(單純性脫位多無全身癥狀);局部情況(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脫位特征:畸形、關節(jié)盂空虛、彈性固定)。輔助檢查(X線、CT)5.合并傷:骨折、神經損傷、血管損傷(血管挫傷,血管撕裂)。6.并發(fā)癥:早期:骨折、神經損傷、血管損傷、感染。 晚期:關節(jié)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缺血性壞死、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部分概念

27、:靜力平衡:韌帶限制關節(jié)運動,在正常生理范圍內。動力平衡:關節(jié)活動超出生理范圍,對側肌肉反射性收縮形成的肌肉拮抗作用。主動?。菏龟P節(jié)在某一特定方向運動。拮抗?。号c主動肌相反方向運動。協(xié)同?。弘p/多關節(jié)運動中,使另一關節(jié)維持在一定位置或相反方向運動的肌肉。彈性固定:由于關節(jié)周圍肌肉痙攣、收縮,使脫位后的關節(jié)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被動活動脫位關節(jié)時,存在彈性阻力,去除外力后,脫位的關節(jié)又回復到原來的特殊位置。2、 顳下頜關節(jié)脫位(又稱下頜關節(jié)脫位,古醫(yī)籍稱“失欠頰車”“落下頜”“脫頜”)1. 病因病機:張口過度、外力打擊、杠桿作用。2. 固定:4-8周,張口1cm以內。3. 練功:經常做咬合動作,增

28、強咀嚼肌肌力。3、 肩關節(jié)脫位又稱盂肱關節(jié)脫位,是指肱骨頭與肩胛盂發(fā)生分離移位。1.分類(肱骨頭的位置):前脫位(喙突下、盂下、鎖骨下、胸腔內脫位),后脫位。2.診斷要點:病史臨床癥狀:肩關節(jié)腫脹、疼痛、功能障礙。體征:前脫位:“方肩”畸形,彈性固定于20-30°外展位。喙突下、腋下或鎖骨下觸及肱骨頭。搭肩試驗陽性;直尺試驗陽性。后脫位:肩前部塌陷,喙突突出,肩胛岡下觸及肱骨頭,上臂輕度外展、明顯內旋畸形。輔助檢查:X線攝片。3. 并發(fā)癥:肩袖損傷、肱骨大結節(jié)撕脫性骨折、肱二頭肌長頭肌肌腱滑脫,血管神經損傷,肱骨外科頸骨折。4. 治療:手拉足蹬法。(椅背復位法,出自唐藺道人仙授理傷續(xù)

29、斷秘方) 固定:胸壁繃帶固定法,上臂內收、內旋,肘關節(jié)屈曲60-90°,2-3周。*肩袖: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肌腱組成。四、肘關節(jié)脫位1.特殊體征:后脫位:靴狀畸形,彈性固定于45°左右的半屈曲位,肘后三角關系發(fā)生改變。 側方脫位:肘關節(jié)增寬。前脫位:可觸及肱骨遠端或游離鷹嘴骨折片。*肘后三角:尺骨鷹嘴尖部、肱骨內上髁和外上髁,肘關節(jié)伸展時呈一直線,屈曲時呈等腰三角形。2. 固定:60-80°屈曲位一周,肘屈曲90°前臂中立位兩周。5、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牽拉肘”,4歲以下小兒)1. 伸直位受牽拉所致。癥狀:肘部疼痛,不能上舉。體征:肘關節(jié)

30、半屈曲,前臂旋前,無畸形。X線無異常。2. 固定:用頸腕吊帶或三角巾懸吊前臂2-3天。6、 月骨脫位1.體征:腕關節(jié)屈曲,腕掌側隆起、壓痛,中指不能伸直,握拳時第3掌骨塌陷并有叩擊痛。若壓迫正中神經,則相關區(qū)域感覺運動障礙。2.固定:掌曲30-40°,一周后中立位,二周后解除固定。易發(fā)生缺血性壞死。7、 髖關節(jié)脫位(股骨頭與髖臼所構成的關節(jié)發(fā)生分離移位的一種損傷?!翱韫浅觥保?.分型:后脫位:呈屈曲、內收、內旋、短縮畸形。粘膝征陽性。(可損傷坐骨神經)復位:屈髖拔伸法,回旋法(左側形似?)前脫位:外展、外旋及輕度屈曲畸形。粘膝征陰性。(恥骨型脫位(高位型)可壓迫股動靜脈;閉孔型脫位(

31、低位型)可壓迫閉孔神經)中心性:短縮畸形,大轉子塌陷,患肢縱向叩擊痛。(臼底骨折)2. 固定:牽引(5-7kg)3-4周,中心性脫位牽引6-8周。手術:脫位合并大塊臼緣骨折、中心性脫位骨折塊難脫出、神經血管受壓不能解除者。*關節(jié)囊前后有韌帶加強,其中髂股韌帶最為堅強。粘膝征是鑒別診斷髖關節(jié)前、后脫位的方法。8、 膝關節(jié)脫位(股骨遠端與脛骨平臺之間分離移位)*膝關節(jié)是人體最大、結構最復雜的關節(jié),由股骨髁、脛骨平臺、髕骨構成,屬屈戌關節(jié)。分型:前脫位(常見)、后脫位、內側脫位、外側脫位、旋轉脫位。體征:合并交叉韌帶斷裂,抽屜試驗陽性。內外側副韌帶斷裂,側方應力實驗陽性。并發(fā)癥:腓總神經損傷(脛前肌

32、麻痹,小腿、足背前外側皮膚感覺減弱或消失。)固定:長腿夾板或石膏托屈曲20-30°6-8周。禁止伸直位固定。第7章 筋傷1. 概論1. 筋傷:肌肉、筋絡及關節(jié)周圍組織損傷。也稱軟組織損傷。急性:挫傷(直接打擊)、扭傷(間接)。慢性:慢性勞損或急性損傷遷延而致。2. 主要癥狀:疼痛、瘀腫、功能障礙。早期:1周內。中期:1-2周。后期:2周后。3. 鑒別診斷:急性筋傷-痹證、癰疽、關節(jié)流注。慢性-骨癆、骨腫瘤。4. 治療:急性早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急性:內服肢傷一方,外敷雙柏散;斷裂手術修補。慢性:理筋手法,熱療等。2、 上肢筋傷凍結肩(1)病因病機:退行性變、肩部損傷。中醫(yī):年老體

33、弱、氣血虛弱、筋失濡養(yǎng)、風寒濕侵襲。(2)臨床表現:早期:痙攣性疼痛。疼痛范圍廣,活動加劇,夜間尤甚,壓痛部位不明顯。后期:肌肉萎縮,肩部僵硬。(3)診查要點:病史,癥狀,體征(肌肉萎縮、肩前肩后肩外側壓痛,外展受限),X線檢查陰性。(4)治療:練功“手指爬墻”“手拉滑車”。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1)解剖特點:肱骨外上髁有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側腕伸肌肌腱附著。(2)臨床表現:肘外側疼痛、持續(xù)漸進性發(fā)展,前臂無力,握力減弱。腕伸肌緊張試驗陽性。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1)解剖特點:拇長展肌肌腱、拇短伸肌肌腱在橈骨莖突的腱溝和腕背韌帶間通過。易受損。(2)臨床表現:橈骨莖突處腫脹,有結節(jié)狀隆起,壓痛明顯。握拳尺偏實驗陽性。腕管綜合征是指正中神經在腕管中受壓,而引起以手指麻痛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癥。(1)解剖特點:腕管:指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