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煤礦開拓方案優(yōu)化比選探討_第1頁
永興煤礦開拓方案優(yōu)化比選探討_第2頁
永興煤礦開拓方案優(yōu)化比選探討_第3頁
永興煤礦開拓方案優(yōu)化比選探討_第4頁
永興煤礦開拓方案優(yōu)化比選探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永興煤礦開拓方案優(yōu)化比選探討    李勇摘 要:為了合理有序地開發(fā)煤炭資源,合理優(yōu)化礦井,提高單井規(guī)模,實現(xiàn)高效生產,積極響應整合實施方案,根據永興煤礦現(xiàn)有井下和地面實際情況,結合煤炭資源整合礦井建設規(guī)范,提出了適宜于該礦井井筒開拓以及井下開拓部署的兩個方案,綜合論證了礦井開拓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為礦井投資和設計單位優(yōu)化該礦井開拓方案提供了重要參考意見。關鍵詞:煤炭生產 資源整合 開拓方案 探討:td223 :a :1674-098x(2017)06(a)-0027-02永興煤礦位于陜西省子洲縣城西南約40 km處,由原永盛聯(lián)辦煤礦和槐樹岔煤礦

2、整合擴大而成,井田東西寬3.9 km,南北長8.2 km,面積29.436 7 km2。1 資源條件(1)地層與構造:地表均被松散層所覆蓋,沒有大的褶皺和斷裂,區(qū)域穩(wěn)定性好,地層總體傾向西北,傾角一般為1°3°,局部地層有微波狀起伏。(2)煤層特征:可采煤層有2層(上、中),上煤層位于瓦窯堡組第四段中部,埋深在68.17246.00 m,全區(qū)可采,煤層厚度由西北向東南部逐漸變厚;中煤層距上煤層0.7412.58 m,大部可采,煤層厚度由東南向東北、西南逐漸變薄以致不可采。(3)其他開采技術條件:整合區(qū)內主要充水含水層和間接充水含水層及風化巖含水層富水性弱,地下水補給條件差,

3、屬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井田內瓦斯含量低,各可采煤層均有煤塵爆炸危險,屬自燃煤層。2 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1)儲量條件:整合區(qū)參與資源量估算的上、中兩層煤,設計資源儲量5 448萬t,可采儲量4 321萬t。(2)煤層條件:井田內上煤層全區(qū)可采,可采厚度0.422.35 m,平均厚度1.26 m。上煤層生產能力較大,有利于礦井初期開采。中煤層大部可采,可采厚度0.401.44 m,平均厚度0.73 m。中煤層生產能力較小。(3)采場接續(xù)條件:考慮到煤層儲量分布情況,上煤層全區(qū)可采,井田東側賦存較厚,平均1.5 m,井田西側0.81.0 m;中煤層大部可采,平均厚度0.73 m。確定上煤層劃分

4、為兩個盤區(qū),一盤區(qū)位于井田中部東側,生產能力較大,利于礦井初期開采;后期開采上煤層二盤區(qū)和中煤層(不劃分盤區(qū))時,由于煤層薄,確定兩層煤聯(lián)合開采(其中主采上煤層二盤區(qū),配采中煤層)。(4)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根據礦井資源儲量、可采儲量和開采技術條件等,適宜建設0.60 mt/a的中型礦井。礦井年工作日為330 d,每天四班作業(yè),其中,三班采煤,一班檢修與準備,日凈提升運輸時間16 h。首采上煤層一盤區(qū),可采儲量8.46 mt,生產能力0.60 mt/a,服務年限10.1 a。聯(lián)合開采上煤層二盤區(qū)和中煤層,其中上煤層二盤區(qū)可采儲量20.40 mt,生產能力0.35 mt/a,服務年限41

5、.6 a;中煤層可采儲量14.35 mt,生產能力0.25 mt/a,服務年限41.0 a,則聯(lián)合開采服務年限為41.6 a,全礦井總服務年限51.7 a。3 井田開拓與開采3.1 工業(yè)場地的選擇(1)原有工業(yè)場地:根據現(xiàn)場調查,原工業(yè)場地位于井田西北部的臺地上,布置一斜一立井井筒,資源整合擴大至0.60 mt/a,原有場地地形狹窄,溝壑縱橫,受到場地的制約,無法再擴大,因此,原有場地不能滿足地面生產系統(tǒng)、儲煤場以及行政福利設施的布置,需另選工業(yè)場地。(2)增加工業(yè)場地(新選):結合煤層賦存特點、交通運輸條件,經多次現(xiàn)場踏勘并和業(yè)主協(xié)商,確定將另一工業(yè)場地選擇在原有工業(yè)場地東側1.7 km處,

6、該處場地開闊、平坦,能夠滿足擴大規(guī)模的需求。方案一:采用三條斜井開拓:(1)原有場地作為風井工業(yè)場地。在原有場地,將原主斜井改造為斜風井,作為礦井回風井并兼做安全出口。原立風井報廢,并永久封閉,風井場地布置有主扇配電室。(2)新選場地布置主、副井筒及相應設施。在新選場地,新開鑿主斜井、副斜井,分別作為全礦井的原煤運輸井筒和輔助運輸井筒。場地主要布置有主井、副井和相應生產系統(tǒng)、儲煤場以及行政辦公設施等。根據煤層賦存以及煤層間距情況,采用一個水平開采全井田。主水平設在中煤層(即下部煤層),水平標高+990.0 m。井下3條大巷在井田中央布置,向南掘進至井田邊界,主運大巷沿中煤層布置,輔運大巷、回采

7、大巷沿上煤層布置,主運大巷與輔運大巷之間采用斜巷聯(lián)通,利用大巷布置條帶工作面進行回采。首采工作面布置在主斜井南側。(3)后期立風井(新建)??紤]到礦井服務年限較長,后期運輸、通風距離較長,確定在礦井后期增設立風井,作為后期的回風及安全出口。方案二:采用兩斜一立井綜合開拓:(1)原有場地作為副井工業(yè)場地。在原有場地,利用已有一對井筒,原主斜井改造為副斜井,用作提升材料及設備;原立風井功能不變,仍做礦井回風兼作安全出口。場區(qū)主要布置有副井及其輔助設施、風井及其輔助設施、變電所、機修車間及綜采設備庫、材料庫、消防材料庫、材料堆場、鍋爐房以及污水處理站等。(2)新選場地作為主井工業(yè)場地。在新選場地,只

8、布置主斜井,作為全礦井的原煤出煤井。場區(qū)主要布置有主井及其輔助設施、鍋爐房、變電所、聯(lián)合建筑、洗選系統(tǒng)、儲煤場及裝車、運煤系統(tǒng)等工業(yè)設施和行政辦公樓、職工宿舍樓等生活設施。采用一個水平開采全井田,主水平設在中煤層,水平標高+990.0 m。井下3條大巷布置以及首采工作面布置與方案一相同。(3)后期立風井(新建):位置與方案一相同。3.2 兩個方案的優(yōu)缺點比較方案一優(yōu)點:(1)供電、供水、通信以及煤炭外運條件好。(2)工業(yè)場地布置有主斜井和副斜井以及相應生產系統(tǒng)和行政辦公設施,管理方便。(3)與方案二相比,工業(yè)場地設置10 kv變電所,專供主斜井皮帶機以及生產系統(tǒng)、洗選煤車間和辦公樓等用電,風井

9、場地設置主扇配電室,專供對旋通風機等用電,其投資較方案二少500萬元。(4)首采區(qū)工作面位于煤層較厚區(qū)域,儲量穩(wěn)定可靠,井下開拓劃分、開采布置合理,利于布置回采工作面正常生產以及達到設計規(guī)模。 方案一缺點:(1)新開鑿副斜井傾角5.5°,斜長1 889 m,采用防爆無軌膠輪車運輸輔助設備及材料,建井工期需12個月,較方案二長5個月,初期井巷投資較方案二大。(2)主井工業(yè)場地占地面積較大,增加征地費用。方案二優(yōu)點:(1)供電、供水、通信以及煤炭外運條件好。(2)副井工業(yè)場地的一對井筒均可利用,可減少前期基建投資。(3)首采區(qū)工作面位于煤層較厚區(qū)域,儲量穩(wěn)定可靠,井下開拓劃分、開采布置合

10、理,利于布置回采工作面正常生產以及達到設計規(guī)模。方案二缺點:(1)主、副井工業(yè)場地由于分開布置,且較遠,管理分散、不方便。(2)主、副井工業(yè)場地由于分開布置,因此,造成地面管理人員多,井下工人相應較多一些,費用成本相應增加。(3)主、副井工業(yè)場地需分別設置辦公樓、職工宿舍、食堂、污水處理站、鍋爐房以及占用相應的場地大。(4)主井工業(yè)場地10 kv變電所專供主斜井皮帶機以及生產系統(tǒng)、洗選煤車間和辦公樓等用電,副井工業(yè)場地也需設10 kv變電所,專供副斜井絞車以及輔助生產設施、鍋爐房、機修車間和對旋通風機等用電;由于是兩套設備,其投資較方案一多500萬元以上。(5)由于副斜井距離主斜井較遠,且副斜

11、井采用絞車下放材料及設備,井下需進行設備換裝,后期井下輔助運輸成本將大大增加。經技術經濟綜合分析比較,開拓方案采用方案一更為合理。3.3 開拓部署(1)井筒位置及數目:礦井移交生產達到設計生產能力時,共布置3條井筒,分別為主斜井、副斜井、斜風井,其中在主工業(yè)場地只布置主斜井和副斜井,在風井工業(yè)場地布置斜風井。礦井后期開采二盤區(qū)時,服務年限長,其運輸、通風距離長,且考慮到兩層煤同時開采的影響,需風量增大,在井田南部中央另選立風井,井下靠近回風大巷一側,開鑿后期立風井。水平劃分及標高:開采上、中煤層,其層間距約6.38 m,采用一個水平開采全井田,主水平(即皮帶運輸大巷)設在中煤層,水平標高為+9

12、90.0 m。大巷及工作面布置:主運大巷沿中煤層布置,輔運大巷、回采大巷沿上煤層布置,3條大巷均為半煤巖巷,大巷之間及兩側各留設30 m護巷煤柱。首采上煤層工作面時,其原煤通過皮帶運輸順槽溜煤眼轉載至中煤層的主運大巷,然后從主斜井運出地面。盤區(qū)劃分:上煤層和中煤層間距約6.38 m,考慮到煤層儲量分布情況,確定上煤層劃分為兩個盤區(qū),一盤區(qū)位于主斜井南側,上煤層其余部分劃分為二盤區(qū),中煤層不劃分盤區(qū)。開采順序:首采上煤層一盤區(qū)(0.60 mt/a),開采10.1 a時,接續(xù)聯(lián)合布置開采上煤層二盤區(qū)和中煤層(主采上煤層二盤區(qū)0.35 mt/a,配采中煤層0.25 mt/a),兩層煤的采煤工作面均沿

13、大巷兩翼條帶布置,工作面后退式回采,總的開采順序為由近及遠,即整體推進方向由北向南。3.4 采煤方法、首采區(qū)布置采煤方法的選擇:根據上煤層、中煤層的賦存特征、開采技術條件、開拓方式,采煤方法選用綜采采煤法,一次采全高,對于上煤層、中煤層的0.60.4 m薄煤層開采區(qū)域,可選用螺旋采煤法開采。首采區(qū)位置及資源儲量:首采上煤層一盤區(qū),該盤區(qū)布置在主斜井南側,為矩形狀,近水平,煤層平均1.5 m,其儲量穩(wěn)定可靠,盤區(qū)長2 910 m,寬2 015 m,面積5.87 km2,可采儲量8.46 mt。配備一個綜采工作面,垂直大巷布置工作面皮帶運輸順槽、輔助運輸順槽和回風順槽,平行井田東邊界保護煤柱線布置工作面切眼,工作面長150 m,走向長2 910 m,年推進度2 376m,一井一面即可滿足0.60 mt/a生產規(guī)模。3.5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1)礦井移交時,井巷工程量總長度13 788.7 m,其中,利用巷道1 251 m,新掘巷道12 527.7 m;萬噸掘進率220.63m/萬t;礦井的建井工期為21個月,礦井建設總工期為24個月。(2)礦井移交時,礦井開拓煤量2.00 mt,可采期3.3 a;準備煤量1.63 mt,可采期2.7 a;回采煤量0.60 mt,可采期1.0 a。4 結語根據永興煤礦現(xiàn)有井下和地面實際情況,結合煤炭資源整合礦井建設規(guī)范,經過技術經濟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