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總復習(一)文言文閱讀教案_第1頁
高考總復習(一)文言文閱讀教案_第2頁
高考總復習(一)文言文閱讀教案_第3頁
高考總復習(一)文言文閱讀教案_第4頁
高考總復習(一)文言文閱讀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高考總復習 (一)文言文閱讀教案一、教學目標總的目標是通過復習,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具體地說,理應達到以下三個目標:(一)理解詞語和句式:(1)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常見文言虛詞: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為、焉、也、以、已、矣、于、則、者、之);(3)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二)理解文句:(1)準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三)分析文章:(1)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二、難點、重點分析1怎樣將

2、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分析:實行文言文翻譯理應掌握如下四點:(1)要求。譯文要力求達到“信、達、雅”三個標準?!靶拧保褪莾?nèi)容要忠實原文;“達”,就是譯文要明白、通順;“雅”,就是語言要規(guī)范、雅潔。(2)原則。主要有下面四條:字字落實。即對文言原句中的每一個詞的含義與語法功能都要理解,并盡可能在譯文中充分反映出來。符合原意。即翻譯不同于注解,也不能籠統(tǒng)地說一下原文大意,或任意壓縮、添加和改變原作內(nèi)容。理應做到客觀地翻譯出每一句話,并使全文前后照應,互相貫通。直譯為主。即凡是能直譯的地方,都要按照原文的語序,逐詞逐句地對譯;不要擅自變更語序和增刪詞句。意譯為輔。即由于古今語言發(fā)展而演變得不能直譯

3、的地方,能夠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習慣,把原文的意思準確明白而通順流暢地翻譯出來,不一定跟原文的字面、語序?qū)?。?)方法。大致有如下五種:增:主要是指古今用詞不同與原句有所省略的地方,在翻譯時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增加或補充一些語言成分,使譯文意思明確、通順。如:文言中的單音節(jié)詞對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一般要求增加詞素;文言中的數(shù)詞往往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前面,翻譯時通常要添加相對應的量詞;文言中常見的主、謂、賓語以及介詞“于、以”的省略,翻譯時必須加以補充;等等。刪:主要指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代替;如果勉強翻譯,反而使句子別扭或累贅,這就理應刪去。如:發(fā)語助詞“夫”,湊音詞

4、或起提賓作用的助詞“之、是、之為、而”等等。留:這是指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些基本詞,如山、水、飛、游、小、長、百、千等等;以及特定的專用名,如人名、地點、官名、國號、帝號、年號和度量衡單位之類:都能夠沿襲保留下來,不用翻譯。換:這是指古今詞義已經(jīng)發(fā)展、用法已經(jīng)變化、說法已經(jīng)不同(可參見前幾講“文言實詞、虛詞及詞類活用”中的相關(guān)介紹)的一類詞,在譯文中應把古語換成今語。移:主要指文言中的各種倒裝句式,在翻譯時必須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把倒裝的成分予以適當?shù)囊莆徽{(diào)整。(4)步驟。根據(jù)上面介紹的文言文翻譯要求(三個字),按照相關(guān)的翻譯原則(十六個字),使用適當?shù)姆椒ǎㄎ鍌€字);在著手翻譯時,還理應

5、遵循一定的步驟。這可參考以下口訣:通讀全文,領(lǐng)會大意;斟酌字句,揣摩語氣;補略通變,合情合理;字詞句篇,連成一體;如無標點,先行斷句;翻譯完畢,檢驗仔細。(二)怎樣準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分析:準確把握文意,可采用從微觀到宏觀,從宏觀到微觀,微觀宏觀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把握文章大意。從微觀到宏觀就是指在把握字詞句意的基礎(chǔ)上把握段意,在把握段意的基礎(chǔ)上把握篇意。從宏觀到微觀就是指在對文章獲得了基本準確的整體理解之后,再以此為指導把局部(段中句或篇中段)還沒有弄得很懂的地方,放在上下文的特定語境中進一步予以思索,有可能茅塞頓開,豁然貫通。對局部的進一步理解,反過來又能夠修正或加深對文章整體的

6、理解,這樣相互關(guān)照,多次反復,就有可能準確地把握文意。(三)怎樣分析文言文的內(nèi)容?分析:分析文章內(nèi)容。首先要把握文章的體裁。對于記敘文,首先要弄清寫了什么人,什么事,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事情的開端、經(jīng)過、結(jié)果,哪是中心事件,文章的脈絡線索是什么等等,然后再進一步思考探求人物活動和事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意義。對于議論文,主要是弄清文章的論點,找出論據(jù),分析論證方法。文言文中的記敘文或議論文,結(jié)構(gòu)比較單純,在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準確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并不十分困難。(四)怎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是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之一。在議論文中,文章的論點就是作者的觀點。在記敘文中,作者的觀點

7、、態(tài)度,表現(xiàn)為對人物、事件的是非評價和愛憐憎惡。這種是非評價和感情態(tài)度,一般體現(xiàn)在文章議論性或抒情性的文字中;有時,在具體的記敘描寫中也會滲透作者的觀點和感情;有時還要聯(lián)系文章的歷史背景或人物的生平來分析。三、教學過程分析(一)復習文言文閱讀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水平結(jié)構(gòu)。1掌握文言詞的特點。要培養(yǎng)、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常用詞。文言文詞匯以單音詞為主,這和現(xiàn)代文詞匯以雙音詞為主不同?!耙韵韧踔萎斒乐瘛?,“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讀法上也不能連讀?!白硬?、元表諸人各顧妻子”,“卻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爺娘走相送”,“不推恩無以保妻子”中的

8、“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跋鹊鄄灰猿急氨桑酝髑敝械摹氨氨伞?,“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淺陋?!捌拮印?、“卑鄙”都是兩個詞的臨時組合。一般都是獨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則足羞”,“北蠻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單獨使用的例子。熟悉掌握單音詞應注意的幾點:(1)理解文言文單音詞的詞義,可將單音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相當?shù)碾p音詞進行對照。如“今齊地方千里”中的“今”是“當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圓”?!皶r操軍已有疾疫”,“操”是“曹操”,“軍”是“軍隊”,“疾”是“疾病”,“疫”是“瘟疫”。(2)有的文言詞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組成,

9、當它們合在一起運用時,不必拆開解釋。但是當它們單獨使用時,意義是有區(qū)別的,例如“衡乃擬班固兩都賦作兩京賦因以諷諫”中的“諷諫”就是“勸諫”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與諫曰”、“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和“諫”是兩個不同意義的單音詞?!爸S”是“委婉勸告”的意思,“諫”則是“直接勸說”。又如“沾濕”在“長夜沾濕何由徹”句中就是“濕”的意思,但在“兒女共沾巾”,“江州司馬青衫濕”,“沾衣欲濕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濕”是兩個獨立的單音詞,表示“濕”的不同程度。(3)聯(lián)綿詞“躊躇”、“躑躅”、“披靡”、“彷徨”、“倉庚”(鳥名),譯音詞“冒頓”、“大宛”、“大月氏”等是雙音或多音單純詞,不是兩個單音

10、詞的臨時組合。2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實詞。從數(shù)量上說實詞遠比虛詞多,從理解、掌握的角度說也比虛詞難。掌握實詞的關(guān)鍵是詞義。實詞三義就是: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假借義。(1)實詞的古今異義。語言在不斷發(fā)展,古今詞義有的變化了,有的沒有變化。“人”、“手”、“刀”、“口”詞義至今沒有改變,這是基本詞。有變化的叫一般詞。一般詞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古代有這個詞,而現(xiàn)在不用了,如:“朕”、“妾”、“縉紳”等;一種是古、今都有這個詞,但字的形、音、義方面有變化,如“履”、“屨”現(xiàn)在說“鞋”,“冠”現(xiàn)在說“帽”;再一種是字形相同,字音也相同,但字義卻不同了,例如“去”古代是“離開”的意思(“去國懷鄉(xiāng)”,“去親戚而事

11、君者”),而現(xiàn)在是“到”、“往”的意思,又如“訪”古代是“詢問”的意思(“穆公訪諸蹇叔”,“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今天則偏重于“拜訪”的意思。有些詞在古今意義上只有細微差別,這是應該注意的。例如:“購”古代的意思是“懸賞征求”,如“吾聞漢購我頭千金”,“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勸”古代的意思是“鼓勵”、“勉勵”的意思。這類詞以單音的居多數(shù)。古今意義的雙音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兩個單音詞的組合。如前文所說的“卑鄙”;一種是雙音詞如“丈夫”(男子)、“行李”(客商)。這類雙音詞在古今意義上有顯著差別。掌握古今詞義的異同,主要靠積累、記憶。著重記那些和現(xiàn)代漢字,形同、音同而義異的詞。同時可以和含有古

12、代詞義的成語相互參證。如:“走”古義是“小步快跑”,引申為“跑”;“偷”是“勉強”、“湊合”的意思。這就可以和“走馬觀花”、“不脛而走”、“茍且偷生”中的“走”和“偷”對照理解。(2)實詞的多音多義。前面提到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即一個音(字)就是一個詞,而一個詞又不止一音一義。例如“繆”就有三音:miào(繆賢);mù(繆公);móu(綢繆)?!暗馈本陀小暗缆贰保〞齑笥甑啦煌ǎ暗览怼保◣熣咚詡鞯朗跇I(yè)解惑也),“規(guī)律”(天有常道),“方法”(策之不以其道),“學說”(墨之道兼愛為本),“說”、“講”(仲尼之徒元道桓文之事者)等義。一般說來,諸多義項之中,有

13、一個是本義(大多是詞的原始意義),其他詞義是這個詞義引申義,引申義與本義之間,關(guān)系有近有遠,用法有同有異。“引”,本義是“拉弓”(會意字),孟子“引而不發(fā)”的“引”就是引的本義。引申為“拉開”(“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將軍夜引弓”),“延長”(“天下莫不引領(lǐng)而望之”),“引導”(“引趙使者藺相如至”),“拉”、“拽”(“見人方引嬰兒欲投之江中”),“后退”(“引次江比”)。引申義的基本發(fā)展形式是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本義和引申義的關(guān)系有直接引申,如“引”的“拉開”義;有間接引申,如“引”的“引導”、“后退”義,這就形成了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漢語詞匯中的普遍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最多,也是

14、較難掌握的一項。如何掌握一詞多義呢?要有所側(cè)重,要記某個詞在文章中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義項。例如“負”在文言文中的常見義有“敗”(“勝負之數(shù)”),“倚仗”(“秦貪,負其強”),“辜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承擔”(“寧許以負秦曲”),“背”(“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背棄”(“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等義。應側(cè)重記“倚仗”、“承擔”等義項。只記多義詞的若干義項還不夠,還必須“因文定義”。從工具書和注解中選擇某個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就是如此?!皺边@個詞在教材中出現(xiàn)過兩個義項:“船槳”和“盾”。在“檣櫓灰飛煙滅”句中,因為和“檣”(帆)并列,自然指“槳”(再借指戰(zhàn)船),而在“伏

15、尸百萬流血漂櫓”句中,因為描寫戰(zhàn)況,“櫓”就指盾牌了。而在“修櫓轒辒”(孫子·謀攻),“泰山為櫓”(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櫓”卻又是“望樓”(古代瞭望敵情的建筑)的意思了。又如“黠”常見義項有“聰明”、“狡猾”一褒一貶兩個意思。在“里骨猾黠”句中,“黠”自然取貶義。在“齊武成帝子瑯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這段話里“因文定義”,“黠”當然取褒義。因為前面有“聰慧”,后面有“當有所成”。(3)實詞的假借義。什么是假借義?詞的假借義,也就是通常說的通假字,指古代漢語中音同音近(而且是同一韻部)的字可以通用。這是因為

16、古代漢字的數(shù)量少,語言里有這個詞,但是沒有記錄這個詞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通假字有兩種情況。一種叫做有本字的假借,如“倍”假借為“背叛”的“背”,“內(nèi)”假借為“納”;一種是無本字的假借,如“而”本義是“胡須”,假借為連詞“而”,“莫”本義是“日落”,假借為“沒有”,“焉”本義是鳥名,假借為語氣助詞。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如前邊說的“莫”,本來是“日落草莽之中”就是“天黑”的意思,后來又造“暮”字,又如“益”,本來是“水從器皿中漲出”的意思,后來又造“溢”字?!澳焙汀澳骸?,“益”和“溢”應稱為古今字,但有些書上不這么嚴格區(qū)分,也統(tǒng)列入通假范圍之內(nèi)。怎樣掌握通假字?要根據(jù)通假字用同聲同韻

17、的字代替本字的特點,遇到某個詞用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就可以從字音或聲旁方面去考慮這個詞是否是通假字。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類:A音同、形近(部分的)多采用所通假字的聲旁?!傲腥迸Z”,“列”通“裂”?!耙园茁蛊閹?,直四十萬”,“直”通“值”。“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B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韻母或聲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聲符。“距關(guān)勿內(nèi)諸侯”,“內(nèi)”通“納”?!白淙贿吘秤屑薄?,“卒”通“猝”?!皩儆枳魑囊杂浿?,“屬”通“囑”。C音同、形不同。“手裁舉”,“裁”通“才”?!八R窮乏者得我歟”,“得”通“德”?!暗┤詹豢刹辉樽詠碇x項王”,“蚤”通“早”。要理解通

18、假字主要是音的問題,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與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霸椤笨梢酝ā霸纭保霸琛?、“棗”就不行?!翱h”通“懸”,但“玄”、“旋”、“璇”就不行。也有極少數(shù)的字可以有兩個以上通假字?!袄顝V詳死”、“箕子陽狂”中的“詳”、“陽”都通“佯”。(4)實詞中的偏義復詞。偏義復詞是由兩個單音的、意義相同(或相對、相反)的詞組成的,但意義卻偏于一個詞。如“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中“園圃”是偏義復詞,意義是“園”(“圃”是菜地)。3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虛詞。虛詞從數(shù)量說遠比實詞少,就變化說也比實詞簡單,但使用頻率很高。虛詞分單音虛詞和復音虛詞兩類,一個虛詞也有多

19、種用法。根據(jù)某個虛詞在某句中的前、后位置,與某些詞的搭配關(guān)系,可以判斷出它的詞類和作用。例如:“于”字在一個短語或句中,前有動詞,后有名詞(主要是地名、處所名稱),這個“于”字是介詞,意思是“在”,如“藏之于廟”(把它收藏在太廟里),“俟于門外”(在門外等候);“于”字后面的名詞是官職名稱或人名,則是“對”、“向”的意思,如“言于孫權(quán)”(對孫權(quán)說),“求救于孫將軍”(向?qū)O將軍求救);“于”字的前邊是形容詞,后邊是名詞,那么這個“于”字又是表示“比較”,如“美于徐公”(比徐公美),“弱于秦”(比秦弱)。又如“焉”字,在一句之首往往是疑問代詞“哪有”、“哪里”的意思,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20、(哪有仁人在位,卻做欺騙百姓的事呢);用在句末往往是兼詞(在此)或語氣詞,如“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鄱陽湖口有石鐘山在那里),“雖雞狗不得寧焉”(就是雞狗也不得安寧啊);“焉”字前邊有疊音詞,“焉”字又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的意思,如“盤盤焉”(盤旋環(huán)繞的樣子),“規(guī)規(guī)焉”(固執(zhí)、拘謹?shù)臉幼樱?。高考考試說明列出的文言虛詞有26個: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為、焉、也、以、已、矣、于、則、者、之。4掌握、理解一些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除了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常用實、虛詞外,還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識,包括天文、地理、官職、禮儀等諸多方面。不然在理解文義上還會出

21、現(xiàn)問題。如“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攻山西千里之秦”中的“山”都是特指,指殽山或華山。“距關(guān)毋納諸侯,秦地可盡王矣”中的“關(guān)”特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又如“陰”和“陽”一般指背光和向光的一面,但是山陰和山陽分別指的是山的北面和山的南面;河陰和河陽又和山陰、山陽相反指河的南面和河的北面。這是因為中國山脈、河流多為東西走向。山從山脊看,南面向光,北面背光,而河從河床看,南面背光、北面向光。再如“左”和“右”表示高低,官位和座位正好相反。官位、社會地位以右為上(限于唐宋前),以左為下。而座位以左為上。同是戰(zhàn)車主帥和一般將士所處的位置也不同。其他如“千支”、“廟號”、“謚號”、“姓”、“氏”等

22、也都是閱讀文言文所不可缺少的常識。5掌握文言文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文言文的詞類一般是比較固定的,但是有一些詞可以依照一定的習慣而靈活運用。這種活用現(xiàn)象只是這個詞在某句中的臨時功能,如果離開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就不具備這種功能了。(1)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的活用。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時,要具備一些條件。幾個名詞連用,不構(gòu)成并列或偏正關(guān)系,其中一個名詞?;钣米鲃釉~。如:“秦軍汜南”中“軍”用作動詞,為“駐扎”的意思?!笆蛊鋵⑵滠姎w魏”中第二個“將”用作動詞,為“率領(lǐng)”的意思。名詞、形容詞用在“所”字后面?;钣米鲃釉~。如“足之所履”,“履”是名詞,用在“所”字之后,與所字組合成“所字短語”,這時“履”字

23、就由名詞變?yōu)榕c其意義有關(guān)的動詞“踩”的意思了?!八字F,主之所賤,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中的“貴”、“賤”、“尊”、“卑”都是形容詞,用在“所”字后,活用作動詞,意思是“尊重”(貴、尊)和“輕視”(賤、卑)。名詞、形容詞在“能”、“欲”等能愿動詞后也?;钣米鲃釉~?!胺悄芩病本渲小八弊?yōu)閯釉~,為“游泳”的意思。名詞用在副詞后,一般也活用作動詞,如:“有能者不得不官”(有才能的人不能不讓他作官)。“官”這名詞,在副詞“不”后,活用作動詞。名詞、形容詞用在“之”字等代詞前,也?;钣脼閯釉~?!绑H不勝怒,蹄之”的“蹄”名詞活用作動詞,為“用蹄踢”的意思。名詞后用介詞短語作補充說明,這個名詞也活用作動

24、詞。如“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后有介詞短語“于其址”,用作動詞,是“建筑屋舍”的意思。前邊是動詞,后邊是名詞,中間用“而”字連接構(gòu)成并列式關(guān)系時,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如:“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句中“耕”、“織”是動詞,用“而”字連接的名詞“衣”、“食”活用為動詞?!耙隆笔恰按┮隆?、“食”是“吃飯”的意思。(2)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和意動用法。使動用法是指作謂語的詞,具有使賓語怎樣的意思。例如“秦王恐其破壁”的“破”是動詞的使動用法,“破”指的是“壁”。“薄賦斂、廣畜積、實倉廩”中的“薄”、“畜”、“實”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賦稅減少,使儲備增多,使倉庫充實)。“魏置相,相田文”(

25、魏國設丞相職位,使田文做丞相)中“相”是名詞的使動用法。區(qū)別是否是使動用法,一要從語法角度分析,二是從意念角度分析。例如“武丁朝諸侯”,“孟子朝王”兩句中的“朝”都是謂語動詞,兩句都是主、謂、賓結(jié)構(gòu)的句子,但因為武丁是商朝的一個國君,從意念上說當然是使諸侯朝見武丁,而孟子自然是朝見諸侯。又如:“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地而臣諸侯”中“王天下”的“王”是名詞用作動詞,“臣諸侯”的“臣”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諸侯稱臣),這是因為湯和文王都是國君的緣故。使動用法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有使字帶賓語。如:“使人遺趙王書”,“使其從者衣竭”。一種是有“使”字但后邊的賓語省略。如:“杞子自鄭使告于秦”,

26、“使歸就戮于秦”(分別省略“人”、“我”)。一種是無使字有動詞和賓語(見上段)。使動用法有三種譯法。一種是補上使令性動詞。如:“欲潔其身而亂大倫”,“亂”譯為使亂。一種是把使動用法的詞,譯成述補結(jié)構(gòu)。如:“攻邯鄲以廣地尊名”,“廣”譯為“增廣”,“尊”譯為“提高”,即攻取邯鄲以擴展土地提高聲望。一種是將含使動詞的句子譯成把字句。如:“因以浮船”譯為因此用(它)把船浮起來。意動用法是指主語認為賓語怎樣或以為賓語是什么。如:“今太子遲之”就是“現(xiàn)在太子認為晚”的意思。“齊桓公客之”就是“齊桓公將他作為賓客”的意思。識別意動用法也要依據(jù)前后文意,不能離開語言環(huán)境。名詞、形容詞后帶“之”字(“之”字后

27、無其他詞)往往表示意動。如:“(韓)信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奇之”是以為奇的意思?!拔魇┎⌒亩溒淅铮淅镏艘姸乐?,“美之”是以為美的意思。(3)名詞用作狀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作狀語,但在文言文中名詞作狀語卻是常見現(xiàn)象。如:“天下云集響應”中,“云集”是像云一樣聚攏的意思,“云”名詞作“集”的狀語?!拔岬眯质轮敝小靶帧笔敲~,作“事”的狀語?!盎\養(yǎng)之”中,“籠”名詞作“養(yǎng)”的狀語。“(予)草行露宿”中,“草”名詞作“行”的狀語,“露”(露天)名詞作“宿”的狀語。掌握名詞狀語要注意以下幾點:作狀語的名詞,其前面必須另有主語(主語有時承前省略)。如:“一狼犬坐于前”中,“狼”是“

28、主語”,“犬”是名詞狀語(像犬那樣)?!疤煜略萍憫敝校疤煜隆保ㄈ珖嗣瘢┦侵髡Z,如果單獨說“云集”,“云”就不是狀語而是主語了。名詞狀語實際上是個介詞短語“在”、“用”、“像”等。如:“(余)從流石蛇行而上”中,“蛇行”是像蛇那樣爬行的意思。“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箕畚運”是用箕畚運送的意思?!耙环蛞购?,亂者四應”中,“夜呼”是在夜里呼喚的意思。要區(qū)別名詞活用作動詞和名詞狀語的異和同。所謂“異”是指從語法角度說。如:“唐兵西,將至霍邑”和“故人西辭黃鶴樓”,前一句的“西”是動詞,后一句的“西”是名詞狀語,形容、修飾動詞“辭”。所謂“同”指前一句譯成“向西(進軍)”,后一句的“西”也譯成

29、“向西”,形式、意義上沒有差別。要說不同,只是前句“向西”應寫成“(向)西”,以表示這個“向”字是譯時所加上的。而后句的“西辭”,直接寫成“向西辭別”,不必加括號。6掌握文言句式的一般特點。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指與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不同的句式,特殊的是判斷句不用判斷動詞“是”;被動句極少用“被”;省略句多等。(1)判斷句。判斷句中主語、謂語之間一般不用“是”,基本句式是“者也”(“子瑜者,亮兄瑾也”),或只用“也”或“者”(“博雞者,袁人”;“陳涉,陽城人也”),或“者”、“也”都不用(“劉備天下梟雄”)。有時用“即”、“為”、“非”表示否定判斷“項梁父即楚將項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先王之法

30、)非不賢也”。(2)被動句。被動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形式上有表示被動意思的詞,如:“于”(“而君幸于趙王”),“受”(“受制于人”),“見”(“信而見疑”),“為”(“為天下笑”),“為所”(“恐為操所先”)等。一種是“意合”被動,即形式上沒有被動詞,但含有被動的意思。如:“兵挫地削”,意思是“軍隊受到挫敗,土地被剝奪”;“如姬最幸”,意思是“如姬最受寵愛”。(3)省略句。省略句也有幾種情況:省主語,如:“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前一句蒙后?。J≈^語,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后一句承前省“為樂”)。省賓語(包括介詞賓語),如:“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追”后省“之”字)。省介詞,如:

31、“將軍戰(zhàn)河北”(“河北”前省介詞“于”)。怎樣辨別這幾種省略句式呢?一般情況,前句的主語在后句中也作主語時,一般要省略。應注意的是省略的主語,有時并不是同一主語,而是交錯省略,這就需要聯(lián)系前后文來判斷。如:“公使陽處父追之,(陽處父)及諸河,(孟明)則在舟中矣。”括號內(nèi)為省略了的主語。省略的謂語常在對舉或排比句中出現(xiàn)。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辟e語的省略,上文出現(xiàn)過的人或事物,賓語往往省略。見省略句中的。介詞省略,在動詞后有表示方位或處所的詞語,動詞后的介詞往往省略,見省略句中。7了解文言文的特殊詞序。詞序的變化,就句式說就是倒裝。即打破句子成分和結(jié)構(gòu)的常用格式而出現(xiàn)變式。

32、一個詞在句中充當某種成分,它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詞序變了這就是“變式”。文言中詞序變化主要有四種情況: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和謂語前置。(1)賓語前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到動詞謂語前,構(gòu)成(主)(賓)(謂)式。如:“沛公安在?”“卿欲何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提到介詞前面,構(gòu)成(主)(賓介)(謂)式。如:“何以戰(zhàn)?”“吾誰與歸?”有“不”、“毋”、“未”、“莫”等否定詞的否定句中,若賓語是代詞,則提到謂語動詞前,構(gòu)成(否定詞)(賓)(謂)式。如:“未之有也”;“不余欺也”。用“之”或“是”作提賓標志,構(gòu)成(賓)之(謂),(賓)是(謂)式。如:“句讀之不知”;“唯余

33、馬首是瞻”。(2)定語后置。定語移到中心詞后,用“者”作標志,構(gòu)成“中心詞”-(定)-(者)式,有的在中心詞和定語間靠助詞“之”把定語移后。如:“人馬燒溺死者”;“石之鏗然有聲者”。(3)狀語后置。介詞短語作狀語,移到動詞謂語之后。如:“裹以帷幕”;“言于孫權(quán)”。(4)謂語前置。疑問句和感嘆句中,謂語提到主語之前。如:“誰與哭者”;“甚矣,汝之不惠”。(二)典型試題解析。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題。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眼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qū),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lǐng)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

34、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闭略偕?,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jié)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shù)十守視。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比羲^不食,或勉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比羲畤@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比羲持唬骸拔岵粡皖櫦乙樱≈页际戮?,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闭澈绷顡碇?,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

35、”又罵不絕口,監(jiān)軍者撾破其唇,皿血罵愈切,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注: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躋:超級升官。扈從:隨從護駕。粘罕:全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zhí)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皿血:含血噴出。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3分):俅以幸臣  躋顯位  得全首領(lǐng)以沒 

36、扈從以行  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A和相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故事:指先例。B得全首領(lǐng)以沒全首領(lǐng):指保持高位。C而有司循常習故有司:指主管官吏。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齡。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4其罪當與童貫等帝殊有難色(3分)A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B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C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D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5汝歸勿遽言奈并累若屬何(3分)A你回去后不要

37、驚慌地說這件事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B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C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D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guān)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3分):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A|B|C|D|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jié)為他治喪?;噬袭敿唇邮芩囊庖?,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

38、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jié),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zhuǎn)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第1題:(答案B)解題思路:前面我們已經(jīng)分析過,閱讀文言文,應當有整體意識。讀完全文可知,這段文言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李若永:一是他的籍貫、官職;一是高俅死后他不顧列代朝制,勸阻

39、皇帝按“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的罪責論名分;一是在強敵金人面前不顧生死,大義凜然的膽識。這樣,為解答以下幾題就打下了基礎(chǔ)。本題考查的是常見的實詞在文中的含意,能力層級是B級。除了A中的“靖”字作“平息”義解釋課本沒學過,其他三個詞語在文中的意思都學習過。但只要將“非所以靖公議也”的前后文字認真讀一遍,“靖”作“平息”講是能夠確定的。C和D項中的“覲”字和“職”字在譚嗣同和出師表中分別出現(xiàn)過,作“拜見”和“職分”解釋在文中是正確的。“金人曳出”中的“曳”字,中學課文也學過,作“拉”或“拽”解釋,這是容易判斷的。即可斷定正確選項是B。第2題:(答案C)解題思路:這道題考查的是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

40、法,能力層級也是B級。句“俅以幸臣躐躋顯位”中的“以”字是介詞,有“憑借”的意思。句“得全首領(lǐng)以沒”中的“以”字是連詞,相當“而”的用法。句“扈從以行”中的“以”作連詞用,也相當“而”字的用法,連接狀語“扈從”和中心詞“行”。句“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中的“以”字是介詞,是“用”的意思。由于選項的設置是將和作比較,和作比較,可斷定和是相同的,據(jù)此排除B、D兩項。兩句中的“以”字雖然用法相同,都是介詞,但意義不一樣,即可排除A項。第3題:(答案B)解題思路:這道題考查的和16題一樣,也是實詞在文中的意思。但區(qū)別是:16題是單音詞,18題是復音詞??疾榈哪芰蛹墳锽級。A項中的“故事”是古今義實詞,

41、高中課文六國論“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與它的意思一樣,都當“先例”的含意。C、D兩項容易,不難排除。只有B項“全首領(lǐng)”有一定的干擾,如果不加分析,講成“保持高位”似乎還可以。但只要細讀全文,可以發(fā)現(xiàn)李若水是在向皇上勸諫,說高俅“其罪當與童貫等”,意思是對他的判罪應當和童貫一樣。稍有知識的考生知道,童貫是北宋的宦官,徽宗時與蔡京互相勾結(jié),欽宗時被處死。由此可見,“全首領(lǐng)”是說他保全頭沒有被殺。其實“全首領(lǐng)”的用法與五人墓碑記中的“保其首領(lǐng)”的意思一樣。第4題:(答案D)解題思路:這道題考查的是正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能力層級是B級。了解句意往往離不開詞義,句中的關(guān)鍵詞是“等

42、”字,只要懂得“等”字是等同的“等”,就可以排除A、B兩項。句的關(guān)鍵詞是“殊”字,它既有“特殊”的意思,又有“很、十分”的意思。這個字中學課本中經(jīng)常用,但考生只學過作表程度的副詞“很、十分”的意思,況且,在此作程度副詞修飾中心詞“有”字是準確的。因此判斷D項為正確選項也不是很難的。第5題:(答案C)解題思路:這道題和19題一樣,考查的也是正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能力層級也是B級。同樣也要了解詞義。句中的關(guān)鍵詞是“遽”字,它既有“恐慌”的意思,又有“急速,匆忙”的意思,但依據(jù)語境,這里只能講成“匆忙”。因此A、B兩項可以排除。再看句則側(cè)重于句意的判定。D項強調(diào)“牽累你們的原因”,C項強調(diào)

43、“牽累你們”之后的擔心??梢?。C項符合語境。第6題:(答案D)解題思路:這道題主要考查的是對復句中各分句間的詞意關(guān)系的理解,考查的能力層級是B級。句的前后兩個分句是承接關(guān)系;句前后的關(guān)系是轉(zhuǎn)折關(guān)系,意思是“你昨日雖然大罵金人是狗輩,但粘罕元帥并沒有發(fā)怒”:句各分句之間的關(guān)系是因果關(guān)系比較容易判斷;句是并列關(guān)系也容易理解。由此可知,四個句子的各分句之間的語意關(guān)系都不同,正確的選項當然是D項。第7題:(答案A)解題思路:這道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層級為C。但由于這段文言文比較淺顯,容易理解,不會造成干擾。A項的敘述有的地方不符合原文意思,從前一句看,解說沒有錯誤,但后一句說“皇上當即接受

44、他的意見”與原文不符。原文有“章再上,乃止”一語,意思是李若水“連上了兩次奏折,皇帝才制止了此事(用隆重的禮節(jié)為他治喪)”??梢娀实鄄⒎恰爱敿唇邮芩囊庖姡辉贋楦哔磼旆e哀”。(三)能力訓練。1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題。甲  (公孫鞅)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wèi)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后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jiān),景監(jiān)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毙⒐^景監(jiān)曰:“汝客善,可與語矣?!摈痹唬骸拔嵴f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毙l(wèi)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日不

45、厭。衛(wèi)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摘自史記)乙  衛(wèi)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于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1)依次填入劃橫線處的標點符號,正確的一組是(2分):       標號選項A“”。,B:、。,C:“,。”D:“”。,。 (2)甲  文中加點的“說”,乙  文中加點的“期”的正確

46、讀音和意義是:A說:shu解說  期:j9數(shù)年B說:shu說服  期:j9一年C說:yu8高興  期:q9期望,要求D說:shu#言論  期:q9期限(3)對下面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判斷正確的是:A兩個“因”字用法不同,兩個“讓”字用法相同。B兩個“因”字用法相同,兩個“讓”字用法不同。C兩個“因”字用法相同,兩個“讓”字用法相同。D兩個“因”字用法不同,兩個“讓”字用法不同。下列(4)(7)題的語句在文中正確的意思是:(4)“益愈,然而未中旨”的意思是:A談話的時間更長,但是沒談到這次會見的主題。  B把治國之道說得淋漓盡致,可是還合不上

47、孝公的心意。C心里更急切,可是不能把主要意思表達出來。D心里更急切,可是孝公聽了之后更不滿意。(5)“循禮者不足多”中,“不足多”的意思是:A不值得夸獎B不是很多C不值得稱贊D不能算多(6)對“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說明的道理,分析有錯誤的是:A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實行變法。B要治理國家,就不能因循守舊。C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勇于改革。D要治理國家,就不能猶豫不決。(7)對(甲)(乙)兩個文段的中心概括正確的是:A甲  文寫衛(wèi)鞅說服孝公的經(jīng)過,乙  文寫衛(wèi)鞅執(zhí)法嚴明的政績。B甲  文寫孝公任用商鞅的經(jīng)過,乙  文寫衛(wèi)鞅執(zhí)法嚴明的政績。C甲  文寫

48、衛(wèi)鞅推行變法的經(jīng)過,乙  文寫孝公任用衛(wèi)鞅的結(jié)果。D甲  文寫孝公企圖變法的經(jīng)過,乙  文寫任用衛(wèi)鞅的結(jié)果。2閱讀下文,回答問題。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督撫大吏爭上符瑞,禮官輒表賀。廷臣自楊最、楊爵得罪后,無敢言時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被鹿冱S錦在側(cè)曰:“此人素有癡名。聞春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钡勰唬夙晱腿∽x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留中者數(shù)月。嘗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睍塾屑?,煩懣不樂,召閣臣徐階議內(nèi)禪,因曰:“

49、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視事?”又曰:“朕不自謹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豈受此人詬詈耶?”遂逮瑞下詔獄,究主使者。尋移刑部,論死。獄上,仍留中。戶部司務何以尚者,揣帝無殺瑞意,疏請釋之。帝怒,命錦衣衛(wèi)杖之百,錮詔獄,晝夜搒訊。越二月,帝崩。穆宗立,兩人并獲釋。(1)選出對“煩懣不樂”和“召閣臣徐階議內(nèi)禪”中加點字解釋和注音正確的一項:     A煩悶  m8n  佛事  ch2nB滿足  m3n  禪讓  sh4nC煩悶  m8n  禪讓  sh4nD滿足 

50、 m3n  佛事  ch2n(2)選出對句子“日再三”和“錮詔獄”理解正確的一項:        A每天要看好多遍把他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B一天里(看)兩三次找人把他看守起來C每天要看好多遍找人把他看守起來D一天里(看)兩三次把他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3)“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的正確意思是:                    

51、0;             A趕快把他抓起來,不要讓他逃跑了。B趕快把他抓起來,不要讓他藏起來。C抓住他很有興味,不要讓他藏起來。D抓住他很有興味,不要讓他逃跑了。(4)“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钡恼_意思是:                    A如果這個人可比比干的話,那么我也不是紂王。B如果把這

52、個人比作比干,那么我就是紂王罷了。C這個人可以比比干,只是我不是紂王罷了。D這個人不是比干,我也不是紂王。(5)“使朕能出御便殿,豈受此人詬詈。”的正確意思是:             A假使我出來到便殿處理政務,難道這個人還會辱罵我嗎?B假使我出來到便殿處理政務,難道受得了這個人的辱罵嗎?C假使我一旦走出了宮殿,難道受得了這個人的辱罵嗎?D假使我一旦走出了宮殿,那么這個人還會辱罵我嗎?(6)“尋移刑部,論死?!钡恼_意思是:     

53、                                 A不久案件移到了刑部,討論海瑞死罪問題。B不久案件移到了刑部,判海瑞死罪。C最后找到了刑部,判海瑞死罪。D最后案件移到了刑部,討論海瑞死罪問題。(7)“獄上,仍留中?!钡恼_意思是:   

54、60;                                     A案件讓皇帝知道了,海瑞仍留在獄中。B案件呈上給皇帝,海瑞仍留在獄中。C案件讓皇帝知道了,還是留在宮中不批。D案件呈上給皇帝,還是留在宮中不批。(8)關(guān)于海瑞上疏這一事件

55、,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寫海瑞上疏前,督撫大臣,禮官阿諛附和或噤若寒蟬。B寫海瑞上疏后皇帝先大怒,后又讀疏,“為感動太息”,反復無常,但還是把他抓了起來關(guān)了幾個月。C戶部司務何以尚猜中皇帝心理,上疏請釋放海瑞,結(jié)果成了出氣筒,被關(guān)進獄中。D寫皇上久病,擔心自己將來“出御便殿”遭海瑞辱罵,于是“逮瑞下詔獄”。3閱讀下文,回答問題。當是之時,匈奴新大入朝那,殺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為

56、意,乃卒復問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頗、李牧也?”唐對曰:“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nèi)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軍功爵賞皆決于外,歸而奏之。此非虛言也。臣大父言,李牧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饗士,賞賜決于外,不從中擾也。委任而責成功,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遣選車千三百乘,彀騎萬三千,百金之士十萬,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其后會趙王遷立,其母倡也。王遷立,乃用郭開讒,卒誅李牧,令顏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為秦所禽滅。今臣竊聞魏尚書為云中守,其軍市租盡以饗士卒,出私養(yǎng)錢,五日一椎牛,饗賓客軍吏舍人,是以匈奴無避,不近云中之塞。虜曾

57、一入,尚率車騎擊之,所殺甚眾,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終日力戰(zhàn),斬首捕虜,上功莫府,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者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由此言之,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臣誠愚,觸忌諱,死罪!死罪!”文帝說,是日令馮唐持節(jié)赦魏尚,復以為云中守,而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  (選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注:朝那:漢代縣名。閫:門檻。此指都城外郭門中的閫。彀:張弓。支:支援。倡:樂家之女。莫府:幕府。罰作:一歲刑。(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乃卒復問唐曰。卒:士卒。B是以兵破士北。北:北方。C五日一椎牛。椎:錐刺。D皆自用饗士饗:犒勞。(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