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損傷測量_第1頁
第八章_損傷測量_第2頁
第八章_損傷測量_第3頁
第八章_損傷測量_第4頁
第八章_損傷測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八章第八章 損傷的測量損傷的測量 第一節(jié) 損傷測量概述 第二節(jié) 直接測量法 第三節(jié) 間接測量法 第四節(jié) 各種測量方法的比較 第一節(jié) 損傷測量概述 一切損傷本構方程都帶有能反映材料損傷性質(zhì)的參量,它們均須經(jīng)由實驗測定。隨著損傷力學的理論發(fā)展,相應的實驗方法也得到了發(fā)展。1)損傷實驗測量的要求:(1)所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能滿足建立損傷演變律和對每一種材料辨別其不同損傷特征的需要;(2)可應用于現(xiàn)場實時監(jiān)測工件的損傷,以控制和保證工作的可靠性;(3)能對已破損零件進行損傷成因測定,為分析事故發(fā)生的原因提供依據(jù)。 2)損傷測量的分類 目前有關損傷的檢測方法可概括為直接測量法和間接測量法兩大類型。 (a)

2、直接測量法:用金相學等觀測方法直接測試材料中各種微細觀缺陷的數(shù)目、形狀大小、分布狀態(tài)、裂紋性質(zhì)(張開型或滑移型)、以及各類損傷所占的比例,進而計算出材料的損傷度。 如切片進行電鏡觀察、掃描電鏡結合復印技術、滲透X光觀測、CT(斷層掃描)技術、增強X射線和軟X射線等手段。 (b)間接測量法: 由于材料的微結構狀態(tài)決定了其宏觀物理行為(力、光、聲、熱、電、磁性能),因此可以通過測試材料的某種物理量和機械性能量的變化來描述損傷的狀態(tài)和損傷的發(fā)展。 如從電阻、聲速等物理量的變化,或從剛度、強度、塑性變形、疲勞極限、剩余壽命等機械性能量的變化來描述和間接地判斷村料的受損程度。 在測試手段方面,可用激光全

3、息、云紋法、散斑法、光彈法等進行位移場測試來描述損傷場的分布;或用熱象儀、振動熱象儀等測試溫度場分布來判別損傷區(qū)的分布;以及用超聲、聲振、聲發(fā)射、X射線、散射等無損檢測技術監(jiān)測損傷的發(fā)展規(guī)律。 (c)兩種方法的比較 * 直接測量法:測得的結果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但較難建立起與材料宏觀力學行為的聯(lián)系。 * 間接測量法:結果本身就是一種宏觀力學量和物理量,便于工程實際應用,但很難與材料內(nèi)部缺陷的損傷建立聯(lián)系。 要解決這項困難,需建立微、細觀損傷力學模型進行分析研究。因此,采用何種檢測方法,須針對所研究的受損材料,考慮各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和可行性,合理選用。 最好的辦法是既能直接觀測到在不同受力狀態(tài)下和

4、受載過程中(包括溫度,環(huán)境影響等)材料內(nèi)部的損傷缺陷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又能便于建立損傷模型來描述這些受損材料的的宏觀力學行為。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 直接測量法直接測量法 直接測量法就是在細觀尺度上計算表面上的總裂紋面積。 該測量可由觀測斷口形貌來實現(xiàn)。如果要觀測一個大約100mm2截面典型體元的形貌,對于金屬需要放大1000倍,而對于混凝土則需要放大到1到10倍。這種方法自然是破壞性的,使用時也是令人厭煩的。 如果損傷在典型體元上是由不完全均勻的微裂紋組成的,任何截面都幾乎不可能得到一個裂紋,那么,損傷只能根據(jù)觀測平面上微裂紋的截面與觀測平面的交線來計算。 等效的各向同性損傷可由以下步驟得到:取一個晶格尺

5、寸為ddd并含有n個晶格的單元,每個晶格都包含一個不同外型、尺寸為ai的裂紋。為了簡便,假定裂紋為方形的,則每個晶格中裂紋面上的損傷為: 在含有n個晶格的觀測平面上,等效各向同性損傷可看作每個晶格損傷的平均值,這是使各離散量均質(zhì)以便定義一個連續(xù)變量的最簡單方法:22iDiaSDSd 如果考察尺寸為l2的斷口形貌圖,n個晶格對應n個裂紋,則該顯微表面可表達為: 損傷值簡化為:222112nniiiiaadDnnd22iaDl22ln d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 間接測量法間接測量法 1)物理性能量 (a)密度法 對純韌性損傷,損傷是在體內(nèi)孕育和發(fā)展的孔洞,這意味著韌性損傷會導致體積增加。材料在質(zhì)量不變的情況

6、下,因其體積增加而使密度下降,因而可用密度的下降來換算。 *球形孔洞近似假設缺陷是球形空洞,考慮一原半徑為R,質(zhì)量為m的球形體元。變形時,球形體內(nèi)發(fā)展出一個半徑為r的球形空洞。若以 表示無損狀態(tài)時的密度; 表示損傷狀態(tài)時的密度。材料的損傷度可由下式導出:333333333232/32/333 2/333434()31()(1) ()mRmRrRrRrRrrrRrRr * 柱形孔洞: 假設一根原來質(zhì)量密度為 的柱形棒在單調(diào)加載下受損。卸載后密度變?yōu)?,則質(zhì)量: 式中A和l是橫截面積和長度。 如果其有效橫截面積是 ,則有: 于是:mAlmAl11AAAA A鋼在不同應變硬化下的延性損傷演變 (b)

7、電位法 可以通過測定損傷前后材料兩端的電位變化和彈性與塑性形變量來確定損傷。 材料中的電位差可表示如下: 式中是電阻率,l和A是柱形材料的長度和橫截面積,I是流經(jīng)該元素的電流。 由損傷變量 可直接定義有效電流密度:lVIA1AA 1II 對于簡單拉伸下的微小形變梯度,軸向和橫向應變是 和 。因此對于受損元素,有: 電阻率線性地受到體積相對變化 的影響,有 : 受損后材料兩端的電位差為: 于是電位的相對變化為:ep/2epv1,1 2epepllAvA 1 2ev112ecv112(1)(12)(1)eepepcvlVIVAv121 221epvcvV VRV 測量出R,就可以得到損傷變量,即:

8、 對于電學的測量,微裂紋要比微孔洞更敏感些。疲勞損傷一般是微裂紋引起的,用電學和力學的方法測量損傷的結果彼此相當接近。 在蠕變中,損傷主要是由孔洞造成的。用電學方法測得的損傷變量常比用力學方法測得的要小些。121221epRvcvR (c)超聲波法 對于高于20kHz的頻率,線彈性各向同性圓柱體中縱向波速 和橫向波速 分別為: 式中E為彈性模量,為密度,為泊松比。對于損傷材料的縱向波速的測量給出: 式中 和 為材料損傷狀態(tài)的彈性模量和密度。如果材料的彈性為各向同性,損傷為一標量,則泊松比不隨損傷而變。 損傷由下式計算:LT21112LEvv212 1TEv2111 2LEvvE 如果損傷主要是

9、由微裂紋組成或只考慮小孔洞的情況, ,則有: 本測量方法要求所測體元內(nèi)的損傷是均勻的,如果不均勻,就要把物體分割成小塊來測量。對金屬而言,這一尺寸就要受到超聲傳感器的制約。其次,測量精度還受時間測量的精度的影響。 對于不同材料,所用超聲波的頻率范圍可選擇為: 金 屬-1.050MHz 聚合物-0.15MHz 木 材-0.15MHz 混凝土-0.11MHz2211LLEE 1 221LL 2)力學性能量(a)彈性模量法 損傷度的定義: 式中E、 是受損前后材料的彈性模量。 解 釋:受損材料可看作微孔洞為第二相的復合材料。按照復合材料彈性模量的混合法則: 1EE cccVVVEEEVVE 式中V、

10、VC分別是總體積和微孔洞占有的面積,EC為微孔洞的彈性模量(=0)。如定義=VC /V,則有:1EE 室溫下99.9%銅的延性損傷測量三維碳-碳復合材料在剪切方向的脆性損傷演變 混凝土壓縮時的脆性損傷演變(b)塑性特征法對于拉伸下的大變形,就要用真應變和真應力。單調(diào)加載下未受損材料的應力-塑性應變關系是:式中是屈服應力。所以有:對受損材料,利用應變等效性假設得:1 mpYK()pmYK1()1pmYmK1/1mpYK (c) 循環(huán)塑性響應法 在穩(wěn)態(tài)下,無損材料的循環(huán)塑性規(guī)律可寫作: 采用應變等價性原理,損傷材料的循環(huán)塑性律為: 對控制應力幅度的高周疲勞:(受損前帶*號)()cmpcK(1)cm

11、pcK11CmpmPm 對控制應變的低周疲勞有:(受損前帶*號)*1 AISI10深冷拉鋼的低周疲勞損傷估計 (d)蠕變塑性響應法 把應變等價性原理應用于蠕變第二階段的Norton律: 式中K和n是與溫度有關的材料常數(shù)。 假設損傷過程起始于蠕變第二階段之末,在蠕變第三階段可以寫出: 由此得:(1)cnK*()cnK1*1 () cnc (e)微觀硬度法 從微觀硬度測量以導出損傷變量大概是最值得提倡的無損測時法。 微觀硬度試驗使用一金鋼鉆壓頭。硬度H由空間平均應力定義: 式中P為作用在壓頭上的力,A為壓痕面積。P力的大小要使壓痕面積A與代表性體元的量級相同。理論分析和實驗結果表明,在H和塑性門檻值之間存在線性關系: 通過過有效應力和應變等價性原理,可把屈服準則與損傷相耦合:PHASHK 以pH表示微觀硬度試驗本身引起的應變硬化,其大小約為5%8%。故H值總是與 值相關,這里p是現(xiàn)時累積塑性應變。 以H*表示在 下的真實微觀硬度,于是:01syR()(1)yHK R()Hpp()H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