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2016考試大綱_第1頁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2016考試大綱_第2頁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2016考試大綱_第3頁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2016考試大綱_第4頁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2016考試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04 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目錄一、初試考試大綱1828 測井原理與綜合解釋1827 石油地質學3821 地震勘探4660 普通地質學A6929 地質學基礎9928 地史學12819 沉積巖石學14二、復試考試大綱15地球物理勘探綜合15地質工程綜合18應用地球物理綜合20石油地質學綜合23一、初試考試大綱828 測井原理與綜合解釋一、考試性質測井原理與綜合解釋是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yè)課程,對學生將來從事地球物理或石油地質專業(yè)科學研究起著極重要的作用。二、考察目標要求考生系統(tǒng)地理解各種測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種測井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解釋方法,掌握利用測井資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基本思

2、路與方法,掌握多種測井數(shù)據(jù)的綜合解釋與分析方法。三、考試形式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四、考試內容1、自然電位測井自然電場的產(chǎn)生,自然電位測井及曲線特征,影響因素,自然電位曲線的應用2、普通電阻率測井巖石電阻率與巖性、孔隙度、含油飽和度的關系,普通電阻率測井原理, 視電阻率曲線特點及影響因素,視電阻率曲線的應用3、側向測井三電極側向測井,七電極側向測井,雙側向測井,4、微電阻率測井微電極測井,微側向測井,臨近側向測井,微球形聚焦測井5、感應測井感應測井原理,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復雜線圈系0.8m六線圈系的探測特性,感應測井曲線上下圍巖相同,單

3、一低電導率和高電導率地層的視電導率曲線,上下圍巖不同,單一低電導率和高電導率地層的視電導率曲線,感應測井資料應用6、聲波測井巖石的聲學特性,聲波速度測井,聲波幅度測井,長源距聲波全波列測井,7、自然伽馬測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測井伽馬測井的核物理基礎,自然伽馬測井,自然伽馬能譜測井,放射性同位素測井8、密度測井和巖性密度測井密度測井和巖性密度測井的地質物理基礎,密度測井,巖性密度測井9、中子測井中子測井的核物理基礎,超熱中子測井,熱中子測井,10、脈沖中子測井 中子壽命測井(NLL),非彈性散射伽馬能譜測井,中子活化測井11、測井資料綜合解釋基礎儲集層的分類及需要確定的儲集層參數(shù),儲集層的分類特點,

4、儲集層的基本參數(shù),測井系列的選擇,純地層的測井解釋基本方程12、用測井資料評價儲集層巖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巖性的定性解釋,儲集層巖性和孔隙度的定量解釋,儲集層巖性和孔隙度的快速直觀解釋13、用測井資料評價儲集層含油性的基本方法 儲集層含油性的定性解釋, 儲集層含油性的定量解釋,儲集層含油性的快速直觀解釋14、用測井資料識別裂縫的方法裂縫性儲集層的特點,識別儲集層裂縫的測井方法(地質傾角測井,地層微電阻掃描測井,電阻率測井,長源距聲波測井,陣列聲波測井,環(huán)形聲波測井,放射性測井,識別裂縫的其他方法)15、測井資料的計算機解釋測井資料的計算機解釋的任務和特點,測井資料的計算機解釋的基本過程,現(xiàn)場快

5、速直觀解釋(CYBERLOOK),泥質砂巖解釋(SARABAND),復雜巖性解釋(CORIBAND),最優(yōu)化解釋(GLOBAL)827 石油地質學一、考試性質石油地質學是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yè)課程,對學生將來從事石油地質專業(yè)科學研究起著極重要的作用。二、考察目標掌握石油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能夠利用石油地質學的基本原理解決簡單的石油地質學問題。三、考試形式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四、考試內容1、 石油天然氣的生成油氣成因論,石油天然氣的生成及演化,天然氣成因判識及形成機理,烴源巖地球化學評價,油氣源對比2、 石油天然氣儲層儲層

6、的巖石物理性質,陸源碎屑巖儲層特征,碳酸鹽巖儲層特征,特殊巖類儲層3、 石油天然氣蓋層蓋層類型及其封閉機理,生儲蓋組合劃分及其意義4、 石油天然氣運移初次運移的相態(tài)、動力、方向和運移模式,二次運移的相態(tài)和動力,二次運移的通道和輸導體系,影響二次運移方向的主要地質因素,二次運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體勢分析5、 油氣聚集與成藏圈閉和油氣藏,油氣藏形成的基本條件,油氣差異聚集原理,油氣藏破壞的地質因素,油氣藏形成時間的確定方法,異常壓力、流體封存箱及其與油氣成藏的關系6、 油氣藏類型油氣藏的基本類型,復合油氣藏與特殊油氣藏,各類構造油氣藏的基本特征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規(guī)律,各類地層油氣藏和巖性油氣藏的基本

7、特征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規(guī)律,地層、巖性油氣藏的形成機理和控制因素7、石油地質學理論進展深盆氣地質理論,煤成烴的形成機理,低熟油氣形成機理,含油氣系統(tǒng),油氣成藏動力學,天然氣水合物821 地震勘探一、考試性質地震勘探是海洋地球物理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和地質工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yè)課程,對學生將來從事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研究或石油地質學研究起著極重要的作用。二、考察目標基本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地震勘探的基本工作方法與技術知識,并具有一定的地震勘探的實踐能力。其中地震資料數(shù)據(jù)處理包括常規(guī)處理、目標處理和特殊處理等,掌握地震資料數(shù)據(jù)處理的基本原理及相關處理軟件等方面的知識;了解該課程以及

8、相關課程的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動態(tài);具有一定的地震資料數(shù)據(jù)處理研究的能力。三、考試形式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四、考試內容1 緒論: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發(fā)展史,地震勘探主要解決的問題2地震波動力學:地震波的形成與彈性常數(shù),縱橫波的形成及其傳播,彈性波傳播過程中的介質效應,地震波的反射、透射與彈性分解面上的能量分配,實際地質巖層中的地震波,面波及其特征3 地震波幾何運動學: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反射波運動學,連續(xù)介質中地震波運動學,折射波運動學4 地震波頻譜與地震勘探儀器簡介:地震波信號及頻譜特征,地震信號的激發(fā),地震信號的接受,典型數(shù)字地震儀原理簡介5陸地與海洋地震勘探

9、的野外工作:陸地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觀測系統(tǒng)及圖示法,海洋地震勘探6 地震組合法原理:簡單線性組合,組合檢波的形式及其特性,海洋漂浮電纜內組合檢波特性7 共反射點多次迭加:動靜校正原理,共反射點多次迭加原理,多次疊加特性,多次迭加參數(shù)的選擇,影響迭加效果的因素8 地震波的速度:地震波在巖層中的傳播速度,幾種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的測定,迭加速度的求取,各種速度之間的關系9 反射地震資料的解釋及資料解釋實驗:地震時間剖面的形成及其特點,復雜地質構造處的地震波,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界面傾角、界面深度與測線方向的關系,時間剖面上的偏移校正問題,反射地震剖面的對比解釋,地震層序與巖性解釋簡介,綜合解釋

10、與研究10 三維地震勘探:陸地三維地震勘探,海上三維地震勘探,三維地震數(shù)據(jù)的處理,三維地震數(shù)據(jù)的顯示,交互式三維地震解釋,三維地震資料解釋11 地震勘探新方法技術:地震模型技術,地震多波探測技術,亮點與AVO技術,VSP技術,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海洋淺層地震剖面法12地震資料數(shù)據(jù)處理概論:地震資料數(shù)字處理的概念與發(fā)展,數(shù)字處理的任務與分類,數(shù)字處理質量控制,地震資料數(shù)據(jù)處理基本流程13 信號處理基礎:一維付里葉變換,二維付里葉變換14反褶積:反褶積概念,反褶積方法-最小平方反褶積、地震子波的求取和處理、預測反褶積15動靜校正:動校正-動校正的基本概念、動校正量的計算方法、動校正的實現(xiàn)、高保真動校

11、正,靜校正-靜校正的基本概念、自動統(tǒng)計靜校正16速度分析:速度譜-速度譜的基本原理、振幅疊加速度譜、相關速度譜、用計算機計算速度譜的實例,速度分析應用-速度掃描、速度譜參數(shù)選擇及資料解釋和應用、傾斜地層的連續(xù)速度分析17疊加和偏移:疊加-般水平疊加、自適應水平疊加、彎曲測線水平疊加,偏移-偏移處理技術、時深轉換18 目標處理:常規(guī)目標處理-高分辨率地震資料處理、三維地震資料處理、疊前深度偏移處理,目標處理-井孔地震資料處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資料處理、時間推移地震資料處理19 特殊處理:反演性特殊處理-亮點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屬性特殊處理-地震屬性分析、相干體數(shù)據(jù)處理、可視化數(shù)據(jù)處理660

12、普通地質學A一、考試性質地質學基礎是中國海洋大學地質學(一級學科)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專業(yè)基礎課程。二、考察目標熟悉并基本掌握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原理和實際工作方法,學會運用地質學的理論、方法分析地質現(xiàn)象、地質過程、巖礦特征、構造體系和地史演化過程等基本現(xiàn)象,并能結合實際地質問題深入理解相關概念和方法。三、考試形式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試卷結構:名詞解釋、填空題、判斷題與選擇題: 約20%簡答題: 約40%論述題: 約40%四、考試內容1、研究對象與方法(1)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2) 地質學的研究方法(3) 地質學的研究意義2、地球概述 2.1 地球的基

13、本特征(1)地球的形狀和大?。?)固體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特征 2.2 地球的結構(1)地球的外部圈層及其主要特征(2)地球的內部圈層及其主要特征 2.3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質 (1) 地球的密度和壓力 (2) 重力 (3) 地磁 (4) 地熱3、地質作用 3.1 地質作用的概念(1) 地質作用的一般概念(2) 地質作用的類型 3.2 內動力地質作用(1) 地殼運動(2) 地震(3) 巖漿作用(4) 變質作用 3.3 外動力地質作用(1) 風化作用(2) 剝蝕作用(3) 搬運作用(4) 沉積作用4、地質年代4.1 化石 (1) 化石的形成 (2) 化石的類型 (3) 常見的化石4.2 地層 (1) 地

14、層及其層序的建立 (2) 地層的劃分和對比4.3 地質年代 (1) 相對地質年代(2) 絕對年代5、礦物 5.1 礦物及晶體的概念(1) 礦物的概念(2) 晶體與非晶體 5.2 礦物的化學成分(1) 礦物的化學成分(2) 礦物的化學成分與地殼中元素的關系(3) 礦物化學成分的變化(4) 礦物中的水 5.3 礦物的形態(tài)(1) 礦物的單體形態(tài)(2) 礦物的集合體形態(tài) 5.4 礦物的物理性質(1) 礦物的光學性質(2) 礦物的力學性質(3) 礦物的其他性質 5.5 主要礦物介紹(1) 礦物分類(2) 礦物命名(3) 主要礦物類型6、巖石6.1 巖漿巖 (1) 巖漿與巖漿活動(2) 巖漿巖的成分 (3

15、) 巖漿巖的結構構造(4) 巖漿巖的產(chǎn)狀(5) 巖漿巖的類型(6) 巖漿的起源和巖漿的演化6.2 沉積巖 (1) 沉積巖的成分(2) 沉積巖的結構構造(3) 沉積巖的形成過程(4) 碎屑巖類(5) 粘土巖(6) 碳酸鹽巖6.3 變質巖 (1) 變質作用與變質巖(2) 變質巖的成分(3) 變質巖的結構構造(4) 變質巖的類型7、地質構造7.1 巖層的產(chǎn)狀和地層的接觸關系 (1) 巖層產(chǎn)狀(2) 地層的接觸關系7.2 褶皺構造 (1) 褶皺和褶皺要素 (2) 褶皺的形態(tài) (3) 褶皺的組合 (4) 褶皺的成因與研究7.3 斷裂構造 (1) 節(jié)理 (2) 斷層8、板塊構造8.1 大陸漂移 (1) 大

16、陸漂移說概述 (2) 大陸漂移說的證實 8.2 海底擴張 (1) 海底擴張說的提出 (2) 海底擴張說的證實8.3 板塊構造 (1) 板塊構造的概念 (2) 板塊邊界類型 (3) 板塊的運動 (4) 大洋演化9、地球的起源與演化9.1 大爆炸宇宙說(1) 大爆炸宇宙說(2) 大爆炸宇宙說的證據(jù)9.2 太陽系與地球的起源 (1) 太陽系的起源 (2) 地球的起源9.3 地球的演化 (1) 地球內熱的演化 (2) 地球層圈構造的形成 (3) 生命的起源10、地質圖讀圖11、地層柱狀圖編制12、地層剖面圖繪制929 地質學基礎一、考試性質地質學基礎是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質專業(yè)、地質工程(含專業(yè)學位)專

17、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專業(yè)基礎課程。二、考察目標主要考察學生對地質學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考察學生的地質思維。要求考生準確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主要研究方法,并能應用地質學知識進行地質圖的判讀和分析。三、考試形式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試卷結構:1、概念題 20%;2、簡答題 40%;3、論述題和綜合題 40%;四、考試內容1、有關地球的基本知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表面形態(tài)、大陸和大洋的地形特征;地球外部圈層的基本特性。 2、礦物:礦物的定義及主要性質;常見造巖礦物。 3、巖漿作用和巖漿巖:巖漿

18、作用的基本概念;火山與火山活動;侵入巖的基本特征;巖漿巖的結構、構造特征;常見巖漿巖的肉眼鑒定。 4、外動力地質作用和沉積巖: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類型;沉積巖的結構、構造特征;常見沉積巖的肉眼鑒定; 5、變質作用和變質巖:變質作用的基本概念及變質作用的方式;變質巖的結構、構造;變質作用的類型;常見變質巖的肉眼鑒定。 6、地質年代:相對地質年代;同位素地質年代;地質年代表。 7、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地震基本概念與地震波;地球內部構造;地殼。 8、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地層的接觸關系;巖石變形與地質構造;褶皺構造與斷裂構造。 9、海底擴張及板塊

19、構造: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基礎知識。 10、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的主要類型;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風化作用的產(chǎn)物。 11、河流及其地質作用:河流的形成;河流的侵蝕作用;河流的搬運作用;河流的沉積作用;階地的成因分類。 12、海洋及其地質作用:海洋概況;海水運動及其地質作用;海底沉積物 13、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湖泊概述;湖泊的地質作用;沼澤及其地質作用。 14、冰川的地質作用:冰川及其基本類型;冰川地質作用;第四紀冰川及氣候演化。 15、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地下水及其類型;地下水地質作用。 16、風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

20、用;黃土的形成與分布。 17、環(huán)境地質與災害地質:塊體運動;地球環(huán)境與人類生存。 18、常見地質圖件的識別:地質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地層剖面圖928 地史學一、考試性質地史學是中國海洋大學為招收地質學一級學科(包括礦物學、巖石學與礦床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等五個二級學科)各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術型)而設置的業(yè)務課程考試科目,屬學校自行命題科目,考生可另行選擇與之相當?shù)臉I(yè)務課程沉積巖石學。該課程的評價標準是高等學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本的地史學理論知識和能力,并有利于招生學校在專業(yè)上擇優(yōu)選拔。二、考察目標地

21、史學考試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掌握地史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水平,分析和判斷地史學基本問題的能力??忌鷳埽?、準確把握地史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2、正確理解地史學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地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3、準確分析和處理地史學的實際資料;4、熟練運用地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分析地質歷史發(fā)展的實際問題;5、了解地史學及相關學科最新動態(tài)和重要進展。三、考試形式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試卷結構:基本概念題(30%)理論分析題()應用分析題()。四、考試內容、緒論地史學的研究內容,地史學發(fā)展歷史中的重大爭議事件及其意義。、地層形成和沉積環(huán)境基本概念(包括沉積相、沉積環(huán)境、沉積

22、作用),相分析及其主要方法、主要沉積相類型及其特征,地層形成的沉積作用與地層學基本原理,古地理分析。、地層劃分和對比基本概念(包括地層、地層單位、地層系統(tǒng)),地層及其屬性特征、地層劃分對比的原則和方法,地層單位及其類型,巖石地層單位的特征和系統(tǒng),年代地層單位的特征和系統(tǒng),生物地層及其單位,層型,年代地層和地質年代。、歷史構造分析基本概念(包括板塊構造、大地構造分區(qū)、構造旋回和構造階段,地槽地臺學說),歷史大地構造分析及其方法,板塊構造的基本內容(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古板塊邊界及其標志,中國主要的古板塊,威爾遜旋回,主要構造階段,地槽地臺學說的主要觀點。、前寒武紀地史前寒武紀的劃分,

23、前寒武紀的生物紀錄,華北板塊前寒武紀地史的主要階段和特征,華北板塊陸核的形成,太古宙的巖石類型,華北板塊中、新元古代地層序列和地史的特征,揚子板塊前寒武紀地史的特征,南華紀和震旦紀地史及其特征。、早古生代地史早古生代的劃分,早古生代的生物界(重要門類、生物界發(fā)展的重大事件、生物相合生物分區(qū)),中國早古生代古地理特征,華南地區(qū)早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和沉積歷史,華南地區(qū)早古生代地史的主要特征,華北板塊早古生代地史的過程和特點,華南地區(qū)和華北地區(qū)寒武紀地層序列,早古生代的構造運動,早古生代的礦產(chǎn)。、晚古生代地史晚古生代的劃分,晚古生代的生物界(重大變革、重要門類、重要事件),中國晚古生代古地理及其特征,

24、華南地區(qū)晚古生代地史的過程和特征,華北地區(qū)晚古生代地史過程和特征,華南泥盆紀和華北石炭紀地層序列,晚古生代的構造運動,晚古生代的礦產(chǎn)。、中生代地史中生代的劃分,中生代的生物界及其重要演化事件,中國三疊紀古地理特征,中國侏羅紀白堊紀古地理特征,中國華南、華北地區(qū)三疊紀地史的特征,中國侏羅紀白堊紀地史的特征,中生代的構造運動,中生代氣候和礦產(chǎn)。、新生代地史新生代的劃分,新生代的生物界,中國古近新近紀古地理,中國東部古近紀和新近紀沉積類型,中國第四紀古地理,中國第四紀沉積物類型及其分布,第四紀氣候及其特征。、地質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聯(lián)合古陸旋回,早期生命,生物絕滅事件,特色沉積,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

25、819 沉積巖石學一、考試性質沉積巖石學是中國海洋大學地質學專業(yè)(一級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專業(yè)基礎課程。二、考察目標沉積巖石學是巖石學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它研究沉積巖的形成作用、沉積巖的基本特征以及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相等內容。由于沉積巖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它是地球氣候、環(huán)境和地質作用的直接記錄,是了解全球變化的重要途徑;同時,沉積巖(包含尚未固結的沉積物)又是石油、天然氣以及被譽為“21世紀新能源的”天然氣水合物等能源的主要賦存載體,它在地球能源勘探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現(xiàn)代調查和觀測技術的發(fā)展,沉積巖石學已經(jīng)從單一的巖石學學科發(fā)展成涵蓋沉積巖、沉積環(huán)境、沉積過程

26、、現(xiàn)代沉積作用相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碩士研究生入學的沉積巖石學考試,主要考察學生對本課程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準確掌握本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方法,并具有初步利用沉積巖石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地質科學問題的基本能力。三、考試形式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試卷結構:名詞解釋:15簡答題:55論述題:30四、考試內容綜合考察沉積巖的形成作用、沉積巖的巖石學特征、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相以及沉積巖對地球氣候對構造環(huán)境的響應。1. 掌握沉積巖的形成機理,包括沉積物來源、沉積和成巖作用2. 掌握沉積巖的顏色、成分、結構和構造特征3. 掌握沉積巖的分類和命名原則,各類沉積巖的

27、基本特征、分類命名以及主要巖石類型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間的異同4. 掌握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相的基本概念、沉積相主要識別標志,常見沉積相特征及其相模式5. 掌握沉積巖石學的主要研究方法6. 了解沉積巖對地球氣候以及構造環(huán)境的響應二、復試考試大綱地球物理勘探綜合一、考試性質地球物理勘探綜合是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海洋地球物理兩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主要用于檢查考生是否具備了攻讀這兩個碩士專業(yè)所必備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識。二、考察目標要求考生能系統(tǒng)理解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和石油地質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各種地球物理場的基本理論,掌握各種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地質基礎、物理基礎和數(shù)學基

28、礎,能夠針對特定的勘探對象與勘探任務選取合適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解決實際問題。三、考試形式本考試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第二步為面試,先由考生用英語或其它外語做一個5分鐘左右的自我介紹,然后考生在面試現(xiàn)場從題庫中抽題并回答,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20分鐘左右。復試總成績由以上兩個成績構成(各占50%),滿分100分。四、考試內容(一)地震勘探部分 1、地震波運動學理論幾何地震學的基本概念、各種介質情況下的反射玫時距曲線以及折射波運動學。2、地震資料采集方法與技術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觀測系統(tǒng)、地震波的激發(fā)與接收、低速帶測定、地震組合方法以及多次覆蓋技

29、術。3、地震波速度影響速度的各種因索、各種速度概念、速度的測定方法以及各種速度間的轉換關系。 4、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剖面的特點、復雜界面反射波的特點、地震勘探的分辨事,反射界面真正空間位置的確定等內容。5、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地震資料構造解釋的內容和方法、斷層解釋、相干體技術、特殊地質現(xiàn)象解釋、構造圖的繪制等內容。6、地震波動力學理論概述波動方程的建立與求解、實際介質中的地震波以及波動地震學與幾何地震學的關系7、地震資料的巖性解釋利用速度信息、厚層和薄層反射振幅信息、地震屬性進行巖性解釋的基本方法或技術。8、三維地震勘探技術三維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和基本特點,三維地震資料采集、處理和解

30、釋的基本方法及流程,三維地震勘探的關鍵技術。9、地震資料處理技術預處理,速度分析,動校正,靜校正,去噪,偏移,疊加。10、地震勘探新技術海洋地震勘探新方法與新技術,陸上地震勘探新技術與新方法,工程地震勘探。(二)重磁電勘探部分1、電法勘探原理直流電法、大地電磁測深法、人工源頻率域電磁測深法、人工源時間域電磁測深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2、大地電磁測深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大地電磁測深數(shù)據(jù)處理原理,克服干擾的措施,遠參考法的原理。3、均勻層狀介質大地電磁測深理論均勻層狀介質中大地電磁場傳播的基本特性,阻抗遞推公式,視電阻率的頻率特性。4、非均勻介質大地電磁測深理論張量阻抗及其旋轉特性,靜態(tài)位移

31、,TE極化,TM極化,TE、TM兩種視電阻率的頻率特性不一致的原因。5、大地電磁測深資料解釋基礎大地電磁測深資料再處理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6、重力勘探基礎 地球重力場的組成,正常重力場,重力異常,重力觀測資料的改正,重力勘探基本工作方法、資料處理和解釋的基本方法。7、磁法勘探基礎地球磁場的基本特性,地磁要素,地球磁場的組成,正常磁場,磁異常,磁測資料的改正,磁法勘探基本工作方法、資料處理和解釋的基本方法。地質工程綜合一、考試性質地質工程綜合是地質工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主要用于檢查考生是否具備了攻讀地質工程碩士專業(yè)所必備的地質工程和地球物理勘探知識。二、考察目標要求考生能系統(tǒng)理

32、解電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各種地球物理場的基本理論,掌握各種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地質基礎、物理基礎和數(shù)學基礎,掌握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夠利用地球物理技術解決特定的工程地址問題,能夠針對特定的勘探對象與勘探任務選取合適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解決實際問題。三、考試形式本考試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第二步為面試,先由考生用英語或其它外語做一個5分鐘左右的自我介紹,然后考生在面試現(xiàn)場從題庫中抽題并回答,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20分鐘左右。復試總成績由以上兩個成績構成(各占50%),滿分100分。四、考試內容(一)地震勘探部分

33、1、地震波運動學理論幾何地震學的基本概念、各種介質情況下的反射玫時距曲線以及折射波運動學。2、地震資料采集方法與技術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觀測系統(tǒng)、地震波的激發(fā)與接收、低速帶測定、地震組合方法以及多次覆蓋技術。3、地震波速度影響速度的各種因索、各種速度概念、速度的測定方法以及各種速度間的轉換關系。 4、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剖面的特點、復雜界面反射波的特點、地震勘探的分辨事,反射界面真正空間位置的確定等內容。5、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地震資料構造解釋的內容和方法、斷層解釋、相干體技術、特殊地質現(xiàn)象解釋、構造圖的繪制等內容。6、地震波動力學理論概述波動方程的建立與求解、實際介質中的地震波以及波動

34、地震學與幾何地震學的關系7、地震資料的巖性解釋利用速度信息、厚層和薄層反射振幅信息、地震屬性進行巖性解釋的基本方法或技術。8、三維地震勘探技術三維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和基本特點,三維地震資料采集、處理和解釋的基本方法及流程,三維地震勘探的關鍵技術。9、地震資料處理技術預處理,速度分析,動校正,靜校正,去噪,偏移,疊加。10、地震勘探新技術海洋地震勘探新方法與新技術,陸上地震勘探新技術與新方法,工程地震勘探。(二)電法勘探部分 1、電阻率法電阻率與視電阻率的概念,巖、礦石電阻率的影響因素,電阻率剖面法,電阻率測深法,電阻率法儀器與設備。2、充電法和自然電場法充電法,自然電場法,激發(fā)極化法,常用裝置

35、的激電異常,激發(fā)極化法儀器設備,激發(fā)極化法的實際應用。3、電磁感應法電磁感應法的理論基礎,電磁剖面發(fā),電磁測深法,電磁感應法的應用。(三)重力、磁法勘探部分1、地球的重力場和磁場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重力和重力異常,地磁場和磁異常。2、巖石的密度和磁性決定巖石密度和磁性的主要因素,巖石的剩余磁性,物體磁化的消磁作用。3、野外重磁測量野外重磁測量設計,野外施工方法,巖、礦石密度、磁性的研究方法。4、重磁數(shù)據(jù)觀測整理與異常計算重力儀觀測結果的計算,自由空間重力異常、布格重力異常和均衡重力異常的計算方法,重力異常的計算精度,磁異常的計算方法,重力、磁法異常的顯示。5、地質體的重磁異常簡單條件下規(guī)則地

36、質體的重磁異常,復雜條件下不規(guī)則地質體重磁異常的計算方法。6、重磁異常的反演方法重磁異常反演的基本原理,地質體形狀和產(chǎn)狀的判斷。7、重磁資料的地質解釋及重磁勘探的應用重磁資料地質解釋的原理、方法和步驟,重磁勘探的應用。應用地球物理綜合一、考試性質應用地球物理綜合是地質工程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主要用于檢查考生是否具備了攻讀地質工程碩士專業(yè)所必備的地質工程和地球物理勘探知識。二、考察目標要求考生能系統(tǒng)理解電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各種地球物理場的基本理論,掌握各種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地質基礎、物理基礎和數(shù)學基礎,掌握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夠利用地球物理技

37、術解決特定的工程地址問題,能夠針對特定的勘探對象與勘探任務選取合適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解決實際問題。三、考試形式本考試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第二步為面試,先由考生用英語或其它外語做一個5分鐘左右的自我介紹,然后考生在面試現(xiàn)場從題庫中抽題并回答,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20分鐘左右。復試總成績由以上兩個成績構成(各占50%),滿分100分。四、考試內容(一)地震勘探部分 1、地震波運動學理論幾何地震學的基本概念、各種介質情況下的反射玫時距曲線以及折射波運動學。2、地震資料采集方法與技術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觀測系統(tǒng)、地震波的激發(fā)與接收、低速帶測定、地震

38、組合方法以及多次覆蓋技術。3、地震波速度影響速度的各種因索、各種速度概念、速度的測定方法以及各種速度間的轉換關系。 4、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剖面的特點、復雜界面反射波的特點、地震勘探的分辨事,反射界面真正空間位置的確定等內容。5、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地震資料構造解釋的內容和方法、斷層解釋、相干體技術、特殊地質現(xiàn)象解釋、構造圖的繪制等內容。6、地震波動力學理論概述波動方程的建立與求解、實際介質中的地震波以及波動地震學與幾何地震學的關系7、地震資料的巖性解釋利用速度信息、厚層和薄層反射振幅信息、地震屬性進行巖性解釋的基本方法或技術。8、三維地震勘探技術三維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和基本特點,三維

39、地震資料采集、處理和解釋的基本方法及流程,三維地震勘探的關鍵技術。9、地震資料處理技術預處理,速度分析,動校正,靜校正,去噪,偏移,疊加。10、地震勘探新技術海洋地震勘探新方法與新技術,陸上地震勘探新技術與新方法,工程地震勘探。(二)重磁電勘探部分1、電法勘探原理直流電法、大地電磁測深法、人工源頻率域電磁測深法、人工源時間域電磁測深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2、大地電磁測深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大地電磁測深數(shù)據(jù)處理原理,克服干擾的措施,遠參考法的原理。3、均勻層狀介質大地電磁測深理論均勻層狀介質中大地電磁場傳播的基本特性,阻抗遞推公式,視電阻率的頻率特性。4、非均勻介質大地電磁測深理論張量阻抗

40、及其旋轉特性,靜態(tài)位移,TE極化,TM極化,TE、TM兩種視電阻率的頻率特性不一致的原因。5、大地電磁測深資料解釋基礎大地電磁測深資料再處理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6、重力勘探基礎 地球重力場的組成,正常重力場,重力異常,重力觀測資料的改正,重力勘探基本工作方法、資料處理和解釋的基本方法。7、磁法勘探基礎地球磁場的基本特性,地磁要素,地球磁場的組成,正常磁場,磁異常,磁測資料的改正,磁法勘探基本工作方法、資料處理和解釋的基本方法。石油地質學綜合一、考試性質石油地質學綜合是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主要用于檢查考生是否具備了攻讀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專業(yè)所必備的石油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勘探知識。二、考察目標掌握石油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能夠利用石油地質學的基本原理解決簡單的石油地質學問題。三、考試形式本考試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第二步為面試,先由考生用英語或其它外語做一個5分鐘左右的自我介紹,然后考生在面試現(xiàn)場從題庫中抽題并回答,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20分鐘左右。復試總成績由以上兩個成績構成(各占50%),滿分100分。四、考試內容(一)構造地質學部分:1、沉積巖層的基本產(chǎn)狀地質體的基本產(chǎn)狀(產(chǎn)狀要素及其表述方法),水平巖層基本特征,傾斜巖層基本特征,地層接觸關系,不整合面的類型及其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