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之《交流的無奈》_第1頁
讀書筆記之《交流的無奈》_第2頁
讀書筆記之《交流的無奈》_第3頁
讀書筆記之《交流的無奈》_第4頁
讀書筆記之《交流的無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讀書筆記之交流的無奈一、 交流的問題從何而來? “How did it become possible to say that a man and a woman are “turned to different frequencies?”John Durham Peters 的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他獨特的視角和廣博的視野。與一般的所謂建構理論的著作不同,他并未試圖建構一般性的理論,而是追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傳統(tǒng),厘清其中關于傳播和交流的觀念。同時按照人類媒介發(fā)展的歷史,結合社會思潮的流變,把“交流”當作人類的一種終極處境進行探索。這本書的類別歸為傳播學其實并不足以概括這本書的全貌,它的英文版

2、的類別是哲學/歷史。中文名雖然也叫作傳播思想史,其實本書的內容更確切的應當是“交流”思想史,因為中文里“傳播”的意思是大規(guī)模的散播,對應的涵義似乎與“dissemination”更為接近,而“交流”和“共享”的內涵成分則較弱。而作者論證的作為人類終極處境的“交流”,其實和現(xiàn)代的主流傳播觀念有一定距離。為說明作者的思路,我們可以先大致看一下作者論證的過程以及方法。 在序論中,作者首先將自己的論題進行了說明,即為什么交流的問題如此重要?!芭褰涣鲉栴}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明顯的答案,以便解決我與他,私密與公共,內心思想與外在詞語的分裂所引起的痛苦?!?要探索交流的問題必然會與人類交流失敗

3、的處境直面相遇,作者的方法是從交流的歷史真實性出發(fā),在哲學,宗教,文學,神秘主義以及媒介技術中尋找有關交流觀念的源流和沿革。交流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問題,從心理和生理上說,這是因為人類的感知和感情都是每個人獨特的東西,人類的神經末梢是以自己的大腦為終端,而不能與另一個人的頭腦直接相通。人與人之間的思想的隔絕,是人類最根本的特征之一。“這樣的思想之間的隔裂,是自然界中最絕對的隔裂” 于是人類的歷史就充斥著交流失敗的例子,交流失敗的悲劇,喜劇和荒誕劇比比皆是。20世紀的傳播學的誕生,是在大眾媒介出現(xiàn)之后,理論家們對大眾媒介的社會控制的相關思考中產生的,關注的更多地是大規(guī)模的社會傳播。而人類關于交流的思

4、考,其實古已有之,只不過那時的媒介不同,而人們思考和關注的問題略有不同而已。二、 交流主題的二重變奏:“對話”與“撒播”“凡是有耳朵聽我講話的人,讓他們聽見吧!”-對觀福音書 作者關于“交流”這一概念的論述,只涉及了“對話”和“撒播”。至于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帶來的各種交流形式的融合,他并未論及,這也許是出于立論的需要,這里暫且不提。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比較了蘇格拉底和耶穌這兩位西方傳統(tǒng)源頭的重要人物。作者把柏拉圖的斐德羅篇當作人們對交流觀念進行反思的起點。 作者認為,斐德羅篇不僅論述了技術怎樣影響交流,還分析了心靈與欲望的溝壑。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認為,交流的規(guī)范形式的條件包括心靈和欲望的匹配,以

5、及一種“互惠”的愛欲,即哲人的相愛。在蘇格拉底看來,“哲學就是愛“愛智之愛”;這人之愛,愛智之愛,只能夠和自己相愛的另一個人一道去追求?!?只有兩個人才能產生哲人之愛,愛智之愛。在這里,作者強調蘇格拉底開啟了關于交流觀念的一個悠久傳統(tǒng):和另一個人互惠的接觸,是回歸靈魂,徜徉故鄉(xiāng)的必由之路。這個觀念成為后世衡量理想交流的尺度。隨即蘇格拉底又提出了對書寫的批評,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正是紙質媒介大規(guī)模出現(xiàn)的時代,口語時代的哲人蘇格拉底對文字奇怪的繁殖功能始終抱有懷疑。他認為不分對象的書寫沒有人性,缺乏內在的靈魂。“文字不知接受者的心靈為何物。” 因為真正的交流必須是親切,自由,鮮活,互動的,是心靈與心

6、靈之間的對話,要在有形體的人之間進行。這里,作者認為蘇格拉底已經預言到未來媒介批評的基本規(guī)范。蘇格拉底所推崇的交流方式,是口頭傳授,是可以在論辯中捍衛(wèi),可以在學生心上扎根的更有生命力的“書寫”。作者接著又論述了與此截然相反的一種西方傳統(tǒng),即耶穌的對觀福音書中的散播。對觀福音書中把廣泛的散播看作公平的交流形式,它把意義的收獲交給接受者的意志和能力。并認為強求互惠性是有問題的。一個公正的社會既依靠針鋒相對,又依靠引而不發(fā)?!叭绻恳粋€問題都非回答不可,每一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都附帶了一個要求回答的問題,那后果是多么無聊,多么霸道啊?!?因此作者認為如果沒有因人而異的互動(對話),生活中就缺少愛;得

7、不到一般的互動(撒播),生活中就缺少正義?!案R魰锏脑⒀砸覀內肀Т嗳醯娜耍皇翘与x脆弱的人。柏拉圖的愛欲受到的是美的吸引;福音書里的愛受到的卻是需求的吸引?!?比較的結論是:斐德羅篇和會飲篇描繪的愛是渴望同一的愛(oneness);福音書中的愛是對他性(otherness)的同情。而關于對話和散播的孰優(yōu)孰劣問題,作者的回答是:“只有在稀罕而絕佳的場合,對話才能夠興起;撒播就事造就這種場合的基礎。撒播不是遭難,而是我們的命運?!币陨匣仡櫫俗髡咴诘谝徽轮斜容^“對話”與“撒播”,之所以較為詳盡地重述這一過程,是因為這一段實在非常精彩,同時也為接下去的論述定下了基調,此后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這一

8、母題,即對話與散播的難以取舍,難以判定高下的搖擺不定中展開的。三、 中世紀以來的交流夢想這一部分作者分三個時期探討了中世紀以來關于交流觀念的視野:早期基督教,英國經驗主義及19世紀各種招魂術?;浇讨刑岢龅摹疤焓拱愕慕涣鳌贝_立了心靈對接是關于交流的“規(guī)范”視野。 圣奧古斯丁認為:心靈重于文字。不要過分依賴符號,不要把手段和目的混為一談。陷入技術困境就是當文字的奴役,而不是求精神的自由。用肉體和靈魂來解釋符號和意義。作者還提出:巴別塔和天使是西方傳統(tǒng)中偉大的原形,一個是交流失敗的原形,一個是交流完美的原形。而在對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洛克的論述中,作者認為,洛克將政治和語義互相糾結。而這都捍衛(wèi)個

9、人的私有財產權,無論個人意識的財產(觀念)還是實在的財產(生命,自由和不動產)。洛克對語言的描述,就是他對財產的描述顛倒過來:世界經驗的私有者團結起來,求得對世界的共同理解。交流就是把個人的東西變成共同的東西。洛克使用的交流觀念是以下三者的結合,圣奧古斯丁內在和外在的符號學,個人自由的政治綱領,清晰傳送過程的科學想象。最后作者評述說:洛克強調語言的個人意義的正面影響是強調了個人的尊嚴。潛在的負面影響則是:個人成為決定意義的上帝,而公共意義被模糊甚至妖魔化,這管束了交流,又造成混亂。作者又接著評點了19世紀的招魂術,從催眠術到心靈研究,這個時代交流觀念的主導話語是浪漫主義。19世紀孤獨的痛苦和眾

10、生一致的渴求引出了宇宙和心理世界混為一談的思想。作者認為,催眠師先驅梅斯梅爾的催眠術所描繪的與他人的一致,不僅可能是心靈和諧的景象,也可能是失去自我,屈從他人意志的噩夢。自我既因自主而封閉,又因開放而危險。浪漫的精神交流可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羅曼蒂克的幸福,又是心靈傷害的恐怖。同時作者還提到了所謂的催眠術這一傳統(tǒng)對19世紀歐洲和美國文學的影響。而這里最為撼人的,是作者從這一傳統(tǒng)中看到了20世紀大眾傳播控制機制的先聲。現(xiàn)代社會催眠術似的大眾傳媒,不正是制造著心靈和諧的假象,而使大眾屈從于某種政治或商業(yè)的目的? “由于大眾媒介不斷重復,無處不在或下意識的不公正技巧,所以他們能夠躲避公民警惕的意識,

11、直接進入我們動物世界悠久恐懼(或愚昧與怠惰)的底層”三、 近代哲學的交流觀:黑格爾,馬克思和克爾凱郭爾這一章作者重點分析了這三位哲學家關于交流的思想。我能接收到的觀點主要有:對黑格爾而言,交流與其說是個體間的接觸,不如說是建立一套富有活力的社會關系,以便于建立共同的世界交流不是思想運輸,而是組織生活狀況的危險,有時甚至是悲慘的努力,交流的目的是所有的人都互相承認。而馬克思對貨幣的分析,則說明了他對交流觀念的一些思考。和蘇格拉底一樣,馬克思對具有撒播能力的媒介持批評態(tài)度,作者認為:馬克思實際上是把貨幣看作一種媒介,不僅是交換的媒介,而且是表征的媒介。這里我的理解是,作者把馬克思對貨幣對人的異化的

12、論述和現(xiàn)代大眾媒介對人的異化聯(lián)系起來了。作者指出:馬克思在批判貨幣時所用的形容詞都和現(xiàn)代傳媒評論使用的關鍵比喻都如出一轍:行尸走肉,偶像崇拜,主客相混?!榜R克思提倡對話關系以同樣的邏輯,我們可以推知,媒介使面對面的相會受到扭曲和阻礙,使人不能和自然,產品,他人直接相會,不能和自我直接相會,而直接相會是完全的人行的必須條件?!弊髡哒J為,馬克思關于交流的思想視野雖然開闊,卻仍然不夠充分。與蘇格拉底類似,馬克思保有對對話的終極信仰,而大群人之間,必然間接的交流和決策他卻沒有考慮到。同時作者還認為馬克思缺乏足夠的悲劇意識,他認為一切交流問題,最終是可以解決的。這一段的結尾,作者再次重申對話本身也不能逃

13、避陋習和權利,在這一點上,它和單向的撒播沒有什么不同。并強調我們現(xiàn)在的任務是思考其他可能使人眼界開闊的公正的交流關系。此時作者還明確提出提倡大眾傳播的合法性。其后作者對克爾凱郭爾關于交流的思想的述評也非常精彩,這里作者講到:“假如說克爾凱郭爾忽視社會關系和權力問題的話,馬克思則忽視時間和死亡的問題。馬克思批評黑格爾看世界的顛倒,忽略了哲學之外的真實斗爭;克爾凱郭爾批評黑格爾忘記自己的腦袋長在身子上,換言之,黑格爾畢竟是人,總是要死的。”這句話說得實在有趣。與馬克思相比,克爾凱郭爾的觀點相對消極得多。馬克思認為人的能動性是無窮的,只要從私有制和生產的剝削關系中解放出來,人就有潛力改造一切,人與人

14、之間交流的問題也不例外。而克爾凱郭爾則認為:只要是生活在這世上生命有限的凡人,某種程度的異化就必然產生。意思也就是,人的能動性再大,但人總是要死的,所以很多局限都不能突破??藸杽P郭爾在給關系破滅的未婚妻的一封未發(fā)出的信中寫到:“謝謝你從來就沒有理解過我的意思,因為我的一切都是從這中間學到的。”作者認為,這說明了他把交流看作解釋和掩蓋的方式,而不是信息交換的方式。在作者看來,“克爾凱郭爾的交流觀念突出的特點,不是心靈的結合,而是言語不可能傳達意思,是對公共輿論的抗拒,是反諷的特技,是更高層次的內心法則。”我讀過這部分的內容時,非常認同克爾凱郭爾對交流的看法。尤其是他對公共生活的批判,他引用馬太福

15、音中的話說:“你們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在禁食。”作者指出:這段話直接證明一條真理:主觀性與客觀性是不可調和的,主觀性的到欺騙的特許?!敖涣鞑豢赡苁钦鎸嵭暂d體,它只能破壞真實性在一個悖論的世界,輕易的交流必然是虛假的交流。委婉與諷刺也許是拯救我們的必由之路。拯救的路上必定是荊棘叢生。對克爾凱郭爾而言,輕而易舉交流的觀念,使精神領域的清倉大拍賣,是降低理解的價碼。正確的行動,信仰,他人-所有這些都是絆腳石,而不是刻意繞道而走而不感到恐懼和戰(zhàn)栗的東西?!?在我看來,克爾凱郭爾的姿態(tài)中頗有點悲壯的意味,他的信念可以歸結為:觀眾算什么?神和自己才是唯一的裁判。這樣清醒決絕的姿態(tài),對比當代社

16、會中忙不迭袒露內心世界向大眾訴說他們心路歷程的人們,實在是云泥之別??藸杽P郭爾式交流的任務,就是把庸常的生活陌生化。他的散播就如同使徒路德的布道,常把核心的東西隱藏起來,一般人無法參透,只有知曉密碼的人才能得到隱秘的信息。作者在這一部分對這三位哲學大師交流觀念的評述其實是為自己的結論作鋪墊,也就是對話的唯一合法性受到質疑,其他形式的交流應該得到新的認識和開發(fā)。作者的觀點其實與克爾凱郭爾比較相近,但比起克氏決絕幾至陰郁的姿態(tài),又多了幾分溫情脈脈和樂觀。這可以在后面作者對生者與死者的對話,以及對死信的闡述中看到。四、 生者與死者的交流以及死信 在這一章節(jié)中,作者談論了我們的世界中種種不可交流的現(xiàn)象

17、,包括生者與死者的交流(作者把這作為詮釋學的范式,實在是非常妙)和關于死信的冥想。作者把死亡當作激發(fā)交流欲望最為強烈的刺激物,因為沒有什么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比得過死亡。隨著媒介技術的發(fā)展,除了記錄死者思想的文字可以流傳后世之外,死者的音容笑貌都可以傳諸后世。具有記錄功能的媒介使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興趣再度興起,19世紀的歐洲流行的招魂術就是在人們的交流欲望被死亡阻隔時,物理學和神秘主義的詭異結合。作者的一句話很有意思:每一種媒介都用來生產鬼魂。如果觀照這一百多年來媒介的發(fā)展歷程,不能不為這句話的概括力折服。作者還將與亡靈的交流賦予普遍性的意義,并斷言:“與死者的交流是詮釋學的范式:在收不到回信的地方

18、進行的解釋的藝術?!?這里,因交流失敗產生的感傷情緒被化解了,作者引用利可爾的話說:“從構成文本的意義上說,一切對話都已然分解。首先,動蕩才使對話成其為對話。”其實生活在媒介無處不在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幾乎所有的交流情景都是解釋性的,而不是對話性的。我們看的電影,聽的唱片,在網上隨意點開的素不相識的人的博客。只有在很少的狀況下,他們才可能同我們對話,詮釋是一種與撒播如影隨形的,當代普遍的生活狀態(tài)。至于詮釋是否和發(fā)出信號的意圖對應,很顯然是一個懸而未決,而且估計是無解的迷。而作者認為:這種有缺損環(huán)節(jié)的交流和循環(huán)往復的交流一樣重要。我的理解是:我們當然不能與已經過世的先哲直接親近對話,我們甚至不能和活

19、在這世上,但基本無見面可能的散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信息發(fā)送者(作家,音樂家,導演等)對話,但這種詮釋范式的交流的意義,可以說是我們生存的最重要的意義之一。死信這一部分的內容,具有真正的詩性,我在google上搜索這本書的相關內容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網站上推介這本書就是節(jié)選的這部分的內容。對于當今社會的人來說,書信時代的消逝基本上就是這幾年的事,而在作者的筆下看來,竟然有恍如隔世的效果。作者先回顧了私人信息運送發(fā)展的過程。在信件的隱私尚未得到充分保障的年代,當時的信件就像今天的明信片。直到郵政系統(tǒng)大致成熟之后,書信才從單項散播轉變成明顯的對話。死信,指的就是因為地址原因無法投遞的信件。作者用死信這一意

20、味深長的隱喻,來說明人際交流特有的病態(tài)。作者首先強調,“死信之所以令人惋惜,并不是因為人的聯(lián)系被切斷,而是心沒有送達。這里是心智(頭腦之間的關系)的問題,而是愛欲(身體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郵局把堆積成山的死信定期進行拍賣,于是我們可以得知,那個時代的信封里的東西可謂無所不包:一縷頭發(fā),書籍,珠寶,雕刻,護身符,玉米粉碎機,手工縫紉,牙簽,嬰兒服裝,十字架,蝙蝠翅膀“這些東西就像象形文字,失傳的語言,他們對某地某人肯定有話說,但對我們而言,這種語言卻是封閉的書?!?這些死信說明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船舶絕對逃避不了物質的體現(xiàn),說明根本就沒有什么以天使位模范的,純粹的符號。死信中有些東西具有普遍

21、的價值,如珠寶;但頭發(fā)等大多數東西,其意義和價值只對特定的人開放。作者認為:這說明了身體對本人和他人天淵之別的價值,也有力地證明了并非一切意義都是公共的,普遍的。作者在這部分的最后寫了這樣的話:“死信處的信化為灰燼,而發(fā)信人不知道信已丟失,收信人又不知道信是否真的寄出了,你說這樣的事有什么意義呢?”其實這樣的事,我們的生活中無時不刻不在上演,人際交流中微妙的阻隔,未被探測到的弦外之音。滿懷熱情地對著虛空說話,這根本就是人類的終極處境,悲涼吧?卻又不能說不詩意。五、 路在何方 在下面的兩章中,作者又以19世紀至20世紀的文學作品作為文本,分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失敗的場景及其各自的隱喻。甚至還將交流

22、的他者延伸到了外星人,動物和機器人。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在結語中,作者以“手拉手”為標題,而不是“心連心”,暗示作者不相信存在完美無憾的思想交流。作者再次詳細論述在心靈的交流中,自我或世界的真實再現(xiàn)不僅不可能,而且永遠不可能充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甘愿的自我克制。“交流的挑戰(zhàn)不是忠實于我們的地盤,而是對別人報原諒的態(tài)度,他們不可可能像我們看自己那樣來看我們?!?既然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交流,我們的問題就不應該是:“我們能交流嗎?”而是:“我們能夠相互愛護,能夠公正而寬厚地彼此相待嗎?”這樣的語句可謂振聾發(fā)聵。 作者反復強調:與其交流是語意問題和心理問題,不如說它是政治問題和倫理問題。所以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問題,往往是由參與度不同和缺乏耐心帶來的。作者在書的結尾的段落里,對交流的身體在場的重要性,重新致以古老的敬意。在充分肯定觸摸和時間這兩個我們可以共享但不能再生的東西之后。作者寫道:“畢其一生,每個人只不過有時間給少數幾個人以關愛。我們凡人能做到的,恐怕只能夠是愛比較親近的人;不過沒有博愛之心又是不公正的。愛之悖論是,具體的局限性和要求的普遍性之間存在著矛盾。由于我們只能夠和一些人而不是所有人渡過共同的時光,只能夠接觸一些人,因此,親臨現(xiàn)場恐怕是最接近跨越人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