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_第1頁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_第2頁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_第3頁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_第4頁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 是實現(xiàn)某種功能和特定目標的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一系列規(guī) 范體系。制度的第一含義便是指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 序辦事的規(guī)程。漢語中“制”有節(jié)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 標準的意思。這兩個字結合起來,表明制度是節(jié)制人們行為的尺 度。制度包括可辨別的正式制度和難以辨識的非正式制度。編輯摘要目錄隱藏1解釋2簡語制度-解釋在人類社會的大棋盤上,每個個體都有其自身的行動規(guī)律,和立 法者試圖施加的規(guī)則不是一回事。如果它們能夠相互一致,按同一 方向作用,人類社會的博弈就會如行云流水,結局圓滿。但如果兩 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結果將苦不堪言,社

2、會在任何時候都會陷入 高度的混亂之中。一一亞當 斯密國富論,1759年。制度-簡語傳統(tǒng)上,經濟學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場機制的運行及其影響,可 以被認為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認識到制度是 重要的這一點已變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銀行2001。舉例 來說,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以及隨后的經濟轉軌,硅谷現(xiàn)象 及電子商務的出現(xiàn),歐元統(tǒng)一和市場一體化,日本和東南亞金融 危機,非洲持續(xù)的種族隔離和長期的經濟停滯,金融市場的全球 一體化與不斷出現(xiàn)的貨幣危機,對由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作用 的重新審視,以及全球非政府組織影響的加深,等等。這些例子 當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純粹的市

3、場現(xiàn)象。但如果我們 試圖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事件和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及后果,我們不得 不將它們的制度方面納入考察的范圍。什么是制度,我們能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條文,非正式規(guī)范, 組織,合同。人們的意識或所有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組合。給諸如制度之類的任何概念下一個合適的定義將取決于分析的 目的。作為一個具體例子,我們不妨考慮下面的問題,既然制度 對經濟績效如此重要。那為什么其他國家不能學習和采用經濟績 效較好的國家當中最佳的制度呢?這是諾斯在一本開創(chuàng)性的論制 度的書中提出的主要問題(North1990).。為了分析這一問題,諾斯 把制度定義為博弈規(guī)則.他把博弈規(guī)則分為兩類:正式規(guī)則(憲法, 產權制度和

4、合同)和非正式規(guī)則(規(guī)范和習俗).即使能從國外借鑒良 好的正式規(guī)則,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規(guī)則,因為惰性而 一時難以變化,新借鑒來的正式規(guī)則和舊有的非正式規(guī)則勢必產 生沖突,其結果,鑒來的制度可能既無法實施又難以奏效。制度并不是只限于經濟,制度就是在人類社會當中人們行為的準 則。人們依靠制度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制度包括:約定俗成的道 德觀念,法律,法規(guī)等。我們能不能將同樣的思路運用到作為多樣制度復合體的當代經濟 呢。這種復合體僅僅是各種相對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還是內在一 致的整體,如某種均衡結果那樣顯然,把制度及其復合體視為均 衡現(xiàn)象并不意味著制度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發(fā)生變化,

5、中歐和 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經濟的崩潰和隨后計劃經濟的轉型就是一個顯 而易見的例子。問題是,我們如何在理論上解釋制度的起源或變 遷。在理論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說模型解高 度依賴于對模型本身的設定.給定博弈的結構,可不可以將制度的 突現(xiàn)(emergence)或變遷解釋為。從許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選擇其 中一種的過程,或者從一種均衡到另一種均衡的轉型呢。如果是 這樣的話,均衡選擇或轉型過程是否由技術或市場誘導并因為技 術性規(guī)模經濟而最終被鎖定(lock-in)還是說,制度是由文化基 因編程的結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業(yè)家設計或被創(chuàng)新性經濟企業(yè) 家引發(fā)產生不可預料的政治事件會不會對制度選擇

6、發(fā)生隨機性影 響尤其是,新制度誕生通常具備的新奇性究竟從何而來 理解制度的多樣性和當代經濟的復雜性需要研究在經濟,政治, 組織和社會諸域制度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聯(lián)結這些域的制度的 性質。在這項研究中,不僅要在正統(tǒng)經濟學的框架下思考問題,而且 還要借鑒鄰近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和認知科學對制度問題的重要 貢獻,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于傳統(tǒng)制度經濟學的地方在于,我們 試圖在一個統(tǒng)一的博弈論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樣性的源泉和影響,而 不只是簡單停留在積累豐富的制度類型,然后對它們進行任意和隨 機的分類.發(fā)展統(tǒng)一的理論分析框架,同時結合其他學科的重要貢 獻,這對深刻理解經濟制度的運行大有裨益。與此同時,我們也

7、必須 意識到,博弈論分析作為系統(tǒng)研究制度的理論工具本身尚不完備. 從該框架出發(fā)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會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 性,次優(yōu)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說,即使面對 相同的技術知識和被相同的市場所聯(lián)結,制度安排也會因國家而異. 因此,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國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單 單囿于博弈論框架本身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依賴比較和歷史的知識 (Greif 1999).也就是說,制度分析在本質上是比較性的,因而被稱為比較制度分 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簡稱 CIA)1.考察制度演化的歷時性過程時,我們將偏

8、離傳統(tǒng)的博弈論(包括古 典博弈論和進化博弈論),對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們將放棄如下假 定,即認為博弈參與人(及其分析者)對博弈過程的客觀結構具有完 備的知識.相反,我們假定,博弈參與人對于博弈結構只擁有個人的 不完備觀點我們稱之為主觀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當參與人基于主觀博弈模型選擇的行動決策在各個時期相互一致 (即均衡化)時,那么,他們的主觀博弈模型將可以被他們行動共同決 定的可觀察的事實證實,并作為未來行動決策的指南而不斷再生產 出來.所以,我們把制度定義為參與人主觀博弈模型中顯明和共同 的因素即關于博弈實際進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

9、s)*.當這些主觀博弈模型所導致的行動決策未能產生預期的結果,一種 普遍的認知危機便會隨之出現(xiàn),并引發(fā)人們尋找新的主觀模型,直 到新均衡實現(xiàn)為止.理解制度變遷過程就等價于理解參與人協(xié)同修 正其信念的方式.從這種觀點出發(fā),我們能夠分析技術和環(huán)境變化, 政治因素,法律條文,創(chuàng)新試驗和文化遺產等等方面在制度變遷過 程中的作用,當然這一切必須在我們分析了共時性問題之后才真正 有可能進行.博弈論視野下的三種制度觀如上所述,經濟學家目前似乎都同意 制度是重要的.但除非我們對于制度是何物以及它們如何形成有 一種共識,否則,認識到制度重要并不能說明什么.撇開舊制度學派 不論2,直到最近,經濟學家基本上滿足于對

10、制度只下一個模糊定義. 現(xiàn)代社會學的先驅杜克海姆曾經定義社會學為關于制度的科學, 定義經濟學為關于市場的科學”3.經濟學家一直忙于有關市場的 分析研究,杜克海姆的學科劃分似乎從未讓經濟學家感到不安. 然而,經濟學家對理解制度的性質,起源和影響可以做出自己獨特 的貢獻.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近年來開始從事制度研究的 任務.我們下面將看到,經濟學家賦予制度”一詞至少三種不同但相 互聯(lián)系的含義.我們這里所關心的當然不是對制度一詞進行語義上 的澄清,而是尋求一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經濟制度運行的理論概 括.為了區(qū)分經濟學家提出的三種制度含義或定義,將經濟過程比喻成 博弈可能是合適的.我已經指出,博弈論

11、是比較制度分析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本書從進化博弈論和重復博弈論借鑒來的研究共時性問 題的博弈分析工具是相對較近才發(fā)展起來的.但是,從博弈角度理 解經濟過程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亞當 斯密,本章開始的引語就 是明證.在亞當斯密看來,博弈是個體參與人從各自的動機出發(fā)相 互作用的一種狀態(tài),這正對應著現(xiàn)代博弈論所研究的情形.通過將經濟過程類比于博弈過程,不同的經濟學家分別將制度看作 是博弈的參與人,博弈規(guī)則和博弈過程中參與人的均衡策略.人們 在日常交談中所涉及的制度,通常是指重要的組織機構.一些經濟 學家沿襲這種習慣,將制度明確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參與人,諸如行 業(yè)協(xié)冬技術協(xié)冬大學,法庭,政府機構,司法等等

12、(Nelson 1994:第 57 頁).諾斯支持第二種觀點:即制度應該被視為博弈規(guī)則,以區(qū)別于它的 參與人4.他在論制度及制度變遷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中開宗明義: ”制度是社會的博弈規(guī)則,或更嚴格地說,是人類設計的制約人們相 互行為的約束條件用經濟學的術語說,制度定義和限制了個人 的決策集合”(North1990:第3至第4頁).這些約束條件可以是非正式的(如社會規(guī)范,慣例,道德律),也可以 是有意識設計或規(guī)定的正式約束.正式規(guī)則包括政治規(guī)則(憲法,政 府管制),經濟規(guī)則和合同.經濟規(guī)則用來界定產權,即使用和處置經 濟資源并從中獲取效用或收益的權利束(the bundle of rights).合同

13、 是一種關于物品使用和交易的(可執(zhí)行的)協(xié)議,它受產權規(guī)則的制 約.經濟博弈的正式規(guī)則不可能被正在博弈之中的參與人自己制定 (變更),它們的確立必須先于博弈過程.由于我們關注制度的起源, 馬上就面臨一個問題:誰來制定經濟規(guī)則正是在這里,諾斯對博弈 規(guī)則和博弈參與人(組織及其政治企業(yè)家)作了明確的區(qū)分,后者 是推動制度變遷的主體,即規(guī)則制定者.根據(jù)諾斯的觀點,現(xiàn)存的博 弈規(guī)則決定了參與人如何交易及創(chuàng)新的激勵,因而在根本上導致了 伴隨相對價格變動而產生的對新規(guī)則的有效需求.這些新規(guī)則將在 政治市場上經各方協(xié)商而確定,政治市場則由政治規(guī)則決定.諾斯 聲稱正是政治過程本身界定和實施產權.(North1

14、995,第23頁)5. 關于博弈規(guī)則論更為技術性的定義是由赫爾維茨(Hurwicz 1993,1996)給出的,他的定義更側重于博弈規(guī)則的實施問題.根據(jù)他 的觀點,博弈規(guī)則可以由參與人能夠選擇的行動(決策集)以及參 與人決策的每個行動組合(profile)所對應的物質結果(后果函數(shù)) 來刻劃.他將這一對設定稱為機制(mechanism)或博弈形式 (game form)6.作為一個例子,不妨考慮一種價格限制機制,即由政府規(guī)定銷售商 所能索價的最高限制.在這種情況下,銷售商所面臨的決策集的限制可以表示為特定的參 數(shù)值,即限制價格7.然而,根據(jù)赫爾維茨的觀點,關于制度更為合適的定義應該對它施 加進

15、一步的限定.他認為規(guī)則必須是可實施的,或者用他的術語說, 是”可執(zhí)行的”,惟有對人類行動的一組人為的和可實施的限定才構 成一項制度.他運用納什均衡概念使可實施性這個概念形式化. 如果在別人將遵從所設定的策略的前提下,沒有任何一個參與人有 偏離其選擇策略的動機,此時參與人的策略組合便被稱為是納什均 衡.為了使博弈形式中一組人為設計的限定成為可實施的,而參與 人又允許從所有技術上可行的決策集中自由選擇其行動,該博弈必 須存在一個納什均衡.赫爾維茨主要關注的問題是探究”設計”一項實現(xiàn)既定社會目標的 制度的可能性,其中制度在一系列環(huán)境(技術,偏好和資源稟賦)下與 參與人的激勵是兼容的.社會目標(如效率

16、,公平,清潔的空氣和水源) 可以表示為在每一種經濟環(huán)境下預期實現(xiàn)的一組結果.假定由立法者負責設計實現(xiàn)既定社會目標的機制.我們無法事先保 證機制是不是可實施.例如,立法者也許希望價格限制有助于實現(xiàn)價格穩(wěn)定和分配公平的 社會目標,但是,總是有銷售商會發(fā)現(xiàn)將產品以高于限定價賣給黑 市更有利可圖.價格限制無法自我實施,因而不是可執(zhí)行的.如果一種機制為了達到某種社會目標被設計出來卻無法自我實施, 那就需要附加一種額外的實施機制.添加具備特定行動集合(如將 犯人投入監(jiān)獄等)的實施者(如法庭,警察,調查員等)必然改變博弈 形式,后果函數(shù)也將相應地加以變更.然而,這種情況恰恰給機制設 計者制造了一種困境.為了

17、使實施機制行之有效,一方面,實施者必 須被給予適當?shù)募?,使其忠于職?另一方面,實施機制的運行消 耗社會資源,從而相應減少直接為社會目標作貢獻所需的資源.其 結果,最初的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將不得不大打折扣.當赫爾維茨在考慮實施者的激勵問題時,他對制度的認識實際上已 經接近第三種觀點,即關于制度的博弈均衡觀.第三種觀點最早的 倡導者之一是肖特(Schotter,1981)8.近年來在博弈均衡制度觀方面有兩項主要進展,其中每一項進展都 基于不同的博弈均衡概念進化博弈論(evolutionary gameapproach)和重復博弈論(repeated game approach).前種的代表性

18、的工作是薩格登(Sugden,1986,1989),揚(Young,1998)和鮑爾斯 (Bowles,2000)9進化博弈論認為,參與人的行為習慣可以自我形成, 不需要第三方實施或人為設計.當慣例(convention)演化時,參與人 在進化選擇的壓力下,傾向于發(fā)展某些適應性更強的特征 (traits)(如環(huán)境認知,偏好,技能等).這樣,慣例和參與人的特征共同演 化.慣例也許最終會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固定下來,從而節(jié)約了因變 異和錯誤帶來的失衡成本.另外,用文字清晰表述人們行為中已經 習慣化的準則也有助于給出具體環(huán)境下具體的行動指南.但是,薩 格登繼承休謨的傳統(tǒng),認為將法律理解為源于政府限制公民

19、的行動 是誤入歧途的.相反,法律反映了大多數(shù)人自愿施加的行為準則(Sugden,1986:第 5 頁).第二種博弈均衡制度觀得力于格雷夫(1989,1994),米爾格羅姆,諾 斯和溫加斯特(Milgrom,North和 Weingast,1990),格雷夫,米爾格羅 姆和溫加斯特(1994)和卡沃特(Calvert,1995)的工作,他們運用了一 些較為復雜的均衡概念,如重復性囚犯困境博弈下的子博弈精煉均 衡(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有關子博弈精煉均衡的精確定義 將在本書的稍后部分(第7章)給出.不過,現(xiàn)在值得強調的一點是,子 博弈精煉均衡和其他相關均衡概念有

20、助于澄清預期或參與人共有 信念在博弈中的作用.子博弈精煉均衡為每個博弈參與人界定了一 種行為策略,該策略是在所有可能的博弈狀態(tài)下行動決策的完備計 劃,簡單地說就是一部腳本10.完備行動計劃的任何一部分,即每 種特定可能性下所規(guī)定的行動決策,必須在該可能性化為現(xiàn)實之時 也是納什均衡,因而能夠自我實施.運用子博弈精煉均衡策略的一 個后果是,某些狀態(tài)在博弈實際進行的過程中永遠不會被觀察到. 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不是因為導致這種狀態(tài)的博弈路徑被某些外部約束 條件排除在外,而是因為一旦均衡的”腳本”被采用,參與人的策略性 計算使得他們相互避免選擇這條博弈路徑.由于均衡策略中有一部 分規(guī)定了在非實際路徑上應該采取

21、的策略在實際中不能被觀察到, 這部分策略可以解釋為代表了其他參與人所持的理性預期或信念, 它們是關于相關參與人在非實際路徑上將采取的行動的預期或信 念.這一點可以從格雷夫,米爾格羅姆和溫加斯特(1994)提出的商人行 會的模型中得到清楚的說明.該博弈是在中世紀背景下關于交易一 一商人和城市或交易中心的統(tǒng)治者之間的重復博弈.交易中心為了 擴展商業(yè)機會,必須確保來訪商人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城市統(tǒng)治 者也許會發(fā)誓為來訪商人提供各種安全保證,但是在交易關系建立 之后,統(tǒng)治者可能又會說話不算數(shù).現(xiàn)在假定商人們自己組成行會, 并采取如下策略:他們在既定時期內在該城市做交易,當且僅當他 們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商

22、人以前被統(tǒng)治者欺騙過;否則,他們將組織 罷市(讓我們假定實施集體罷市沒有問題).除非行會宣布罷市,否則 統(tǒng)治者不會欺騙任何商人;但一旦宣布罷市,統(tǒng)治者將欺騙任何一 個來訪的商人.這三位作者證明了這樣的策略組合構成一個(精煉) 均衡.在實際的博弈路徑上,欺騙和罷市均不會在正常情況下被觀 察到.但這不是因為它們事先就被博弈規(guī)則排除在外,而是因為統(tǒng) 治者意識到,一旦他不信守諾言,行會一定會舉行罷市,因此欺騙對 他不利.這樣一來,行會的形成就成為一種迫使統(tǒng)治者信守諾言從 而鼓勵交易擴張的機制.在這個例子中,行會(商人的組織)和它在欺 騙發(fā)生時(均衡策略中非實際路徑的部分)組織罷市的預期作用被 認為提供

23、了一種可信的執(zhí)行合同的機制.基于上述模型和其他理論結果,格雷夫從博弈均衡角度給制度下了 一個簡明定義:在博弈論框架中,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制度要素是(關于別人行為的)預 期和組織組織是非技術因素決定的約束,它們通過引入新的參 與人(即該組織本身),改變參與人所得的信息,或者改變某些行動的 報酬來影響行為.(Greif1996)這里的組織指的是如商人行會之類的社會單元,它們構成博弈參 與人集合的一部分,受到博弈均衡所衍生的約束制約.在這種特定 的意義上,格雷夫的定義結合了第一種觀點,即博弈參與人的制度 觀.關于制度的起源,我們已經看到,持博弈規(guī)則論的經濟學家傾向于 設計的觀點,即規(guī)則制定是立法者,政治企業(yè)家或從事機制設計的 經濟學家明確設計的結果.在持博弈均衡論的經濟學家當中,關于 制度起源問題,在一開始似乎并未達成一致的意見.那些相信進化 博弈論的經濟學家明顯贊成制度是自發(fā)的秩序(Menger 1883;Hayek 1973)或自組織系統(tǒng).與此相對照,子博弈精煉均衡概念 假定,個體參與人在認識自己決策和別人決策之間的反饋機制方面 具備完備的演繹推理能力.然而,個體參與人如何能夠聯(lián)合選擇相 互一致的策略,促成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在有多重均衡的情況下子 博弈精煉均衡理論根本無法解釋某種制度出現(xiàn)在此地而非別的地 方的原因.例如,在上面討論的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