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蜀道文化述論蜀道作為中國歷史上一條主要交通干線,其起源、構造、類型、歷代通塞變遷及其在古代重大的政治、經(jīng)濟作用,經(jīng)過近幾十年國內(nèi)外學術界尤其是川陜史學、考古、文博諸多學者的努力討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并已逐漸達成共識。但是,蜀道并非只是具有交通史意義,數(shù)千年歷史風云在蜀道上積淀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主要包括蜀道沿途漢魏以降歷代摩崖石刻、題名紀事、鐫刻書藝、佛道造像以及有關蜀道旅歷的歷代詩詞歌賦、游記散文等,筆者稱之為“蜀道文化〞。筆者近年來參與蜀道研究,曾就蜀道文化內(nèi)容之一的唐宋蜀道詩作過一些討論[1],現(xiàn)擬對范圍與內(nèi)涵更為廣深的蜀道文化從整體高度加以簡要闡述,以期對蜀道研究的深化有所裨益。一、蜀道歷史文化遺存概說作為逾越古代秦嶺、巴山,溝通關中平原、漢中盆地與成都平原的蜀道,主要有關中越秦嶺通往漢中的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即所謂北棧;自漢中通往蜀中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自四川涪陵、達縣越巴山經(jīng)漢中西鄉(xiāng)接子午道〕即所謂南棧。數(shù)千年漫長歲月中,千里蜀道線上,使臣赴任述職,商賈南北往還,文人墨客題詠,地方官吏修棧勒石,各種活動在蜀道沿線留下斷斷續(xù)續(xù)的文化遺跡。不僅是中國古代道路工程史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關金石書法、詩詞頌賦、游記散文、佛道宗教造像的珍貴資料。蜀道摩崖石刻主要有漢中褒谷石門摩崖石刻、故道沿線的?西狹頌?、?@①閣頌?摩崖石刻、陜西留壩的西晉二十四孔閣石刻、洋縣華陽黑水河山崖的唐建中三年石刻、四川梓潼長卿石屋與西崖寺石刻、劍閣鶴鳴山?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廣元觀音崖石刻紀事等;蜀道書法著名的有褒斜道上的有東漢?石門頌?、?@②君碑?、?楊淮表記?、三國?袞雪?碑、?李苞通閣道記?、北魏?石門銘?、南宋?重修山河堰落成記?、清代汪灝?棧道雜詩?刻石、羅秀書?漢忠武侯諸葛公八陣圖注說?刻石,故道上的?西狹頌?、?@①閣頌?也是出名遐邇的漢代書法珍品,與?石門頌?一起享有“國之瑰寶漢三頌〞之美譽。蜀道詩歌有漢魏至明清歷代有關蜀道羈旅的題詠酬唱,其中以唐宋最為豐富繁榮。蜀道游記主要有唐歐陽詹、李紳、劉禹錫、柳宗元、孫樵、宋代文同、張yǒng@③、蘇轍、陸游、范成大;明代張岱、王士性、何景明;清代王漁洋、宋@④以及日人竹添井井等人的作品,其中重要的有?棧道賦?〔歐陽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廳壁記?〔劉禹錫〕、?興元新路記?〔孫樵〕、?梓州永泰縣重建北橋記?〔文同〕、?李括知洋州?〔蘇轍〕、?蠻子史〔馬可·波羅〕、?廣志繹?〔王士性〕、?蜀道驛程記?〔王漁洋〕、?棧云峽雨日記?〔竹添井井〕,包括元代以來外國旅游者的作品,都在中國文學史和歷史地理學方面有重要參考價值。宗教遺存主要有興州〔今陜西略陽縣〕嘉陵江靈崖寺唐代臥石佛像、四川廣元觀音崖造像、千佛崖造像、廣元皇澤寺武那么天石像、劍閣武連覺苑寺明代佛教壁畫,以及屬于道教遺跡的梓潼七曲山張亞子大廟和相傳為唐玄宗夜夢仙人的“應夢仙臺〞等,大多分布于南棧沿線。這些蜀道文化遺存因地處荒僻險峻,距關中、中原等歷史頻發(fā)戰(zhàn)亂區(qū)較遠,戰(zhàn)爭破壞不大,故根本得以較完好的保存。從蜀道文化遺跡分布來看,故道、褒斜道、金牛道〔南段為劍閣道〕遺存較多,而儻駱、子午、米倉道遺跡較少,與歷史時期蜀道諸路交通主支線繁疏狀況大體相等,呈現(xiàn)出明顯的偏向性與地域性。從蜀道文化分類來看,蜀道涉及古代刻石、書法、詩歌、游記、佛道造像、名人蹤跡、神話傳說等,內(nèi)涵非常豐富,既有可視性的人文景觀,又有可讀性的文學作品,是燦爛悠久中國文化史長河的一條獨具特色的支流。二、蜀道石刻與書法蜀道文化的首要成份當推鐫刻于蜀道諸棧、數(shù)量可觀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系先將崖石人工磨平,然后在其上書丹、刻寫,記事銘功,以期傳之不朽。歷史上這一勒石銘功記事形式當源于秦朝始皇。李斯伴隨秦始皇巡游會稽、碣石、泰山等地、都留有摩崖刻石頌楊秦德、懲誡士民。東漢時摩崖刻石之風漸盛,蜀道石刻即始于東漢。著名的?石門頌?〔全名為?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②君碑?〔全名為?@②君開通褒斜道?〕?楊淮楊弼表紀?、?@①閣頌?〔全名為?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①閣頌?、?西狹頌?〔全名為?漢武都太守漢陰阿陽李翕西狹頌?〕等均是東漢時期鐫刻出來的作品,也是我國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漢代石刻中之珍品。東漢至明清,蜀道石刻連綿不斷,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史學文獻價值者,如魏末晉初的?李苞通閣道?、?潘宗伯韓仲元通褒斜道題名?、北魏左校領賈三德頌揚梁秦刺史羊祉重修褒斜道的?石門頌?、南宋晏裹?重修山河堰?摩崖等,都是研究歷史上川陜交通的重要實物史料,又是中國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蜀道石刻首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石刻紀事內(nèi)容不僅多可與正史文獻相印證,而且不少石刻還可充實史書記載的闕略和糾正某些史志著作的訛誤。蜀道石刻紀事涉及不少重大歷史事件,如?石門頌?有“高祖授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涉及楚漢之初漢高祖劉邦受封漢王,就國南鄭及還擊三秦之事。楚漢鴻門宴后,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領巴、蜀、漢中之地。關于劉邦集團南赴巴漢道路,由于?史記、留侯世家?中有張良送高祖至“褒中〞之語,故學林歷來認為所走為褒斜道無疑,但?石門頌?明言“道由子午,出散入秦〞,來往道路交待甚明,結(jié)合?漢書·高祖本紀?:“項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從杜南入蝕中〞,說明劉邦赴漢中所行乃長安以南的子午道,“出散入秦〞與?漢書·曹參傳?所載“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⑤〞恰相印證。再如東漢漢中郡西與氐、羌為鄰,常遭羌人侵擾,這在?石門頌?中也有反映:“中遭元二,西夷虐殘,橋梁斷絕,子午復循〞。對照正史,當為實錄。?后漢書·安帝紀?載:“永初二年十一月,先零、羌、滇零稱天子于北地,遂寇三輔,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黃炳〞;?后漢書·鄧zhì@⑥傳?也載:漢中“時遭元二之災,人士饑荒,盜賊群起,四夷〔疑為“西夷〕侵畔〞。說明?石門頌?紀事的真實性。再如東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復修褒道事,?后漢書·明帝紀?記載寥寥,?華陽國志·漢中志?失載,而褒谷口?@②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那么有明確詳細的記錄。該石刻記漢中太守@②君奉詔承修褒斜道,計興修“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里,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并六十四所〞,到永平九年〔公元66年〕路橋工程開工后,“益州東至京師,去就安穩(wěn)〞??淌峒暗捏A傳設置名稱和型制,為東漢正史文獻所僅見,彌足珍貴,已引起學術界關注[2],是東漢前期秦蜀交通史的重要史料。漢中褒谷石門南側(cè)的?李苞通閣道?摩崖石刻雖共三十八字,但史料價值甚高。文字如下:“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蕩寇將軍浮亭侯譙國李苞字孝章,將中軍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此閣道〞。這是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蕩寇將軍領工督修褒斜道之簡單紀事,也是三國時期留在蜀道的唯一石刻文字。由于三國碑碣國內(nèi)非常稀少,為后世所見之碑刻僅?受禪表?、?上尊號?、?曹真殘刻并陰?[3]等數(shù)塊,故?李苞通閣道?石刻的價值不言而喻。至于該石刻所記錄的魏滅蜀后修整褒斜道事,?三國志·魏書?諸傳均未見記載,因之也就成為研究三國末期歷史一條珍貴史料。具有重要史學價值的蜀道石刻,除上述所列外,尚有?@①閣頌?、?石門銘?、?重修山河堰落成紀事?、?新修白水路記?、四川梓潼西崖寺石刻、劍閣鶴銘山摩崖石刻等,限于篇幅,茲不一一評述,但都是研究川陜交通、宗教的重要根據(jù)。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書體字形歷秦篆、漢隸、魏體、唐楷之演變至宋代而根本定型標準化,故漢代至宋代是書法藝術嬗變極為重要的階段。但歷經(jīng)千百年歷史滄桑變遷,留傳至今的漢魏唐宋書法真品已寥假設晨星,而蜀道石刻卻奇跡般地保存著自漢魏至明清近兩千年間為數(shù)可觀的書法實物,現(xiàn)已成為中國書法史不可多得的瑰寶。蜀道石刻書法藝術作品以漢中褒谷口石門摩崖石刻最為集中并出名于海內(nèi)外書界。石門位于褒斜道南端,系古代一人工開鑿的隧洞,并被學術界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條人工山體巖石隧洞[4]。由于褒斜道歷代都有塞絕復通修棧之舉,故后人在石門內(nèi)外每每勒石銘功紀事、題字留名,因之形成國內(nèi)罕見的一處古代石刻摩崖群,除紀事之史料文獻價值外,也有很高的書法認識與審美價值,是國內(nèi)不可多得的研究自漢至清歷代書刻藝術演變的實物標本,其中所謂“漢魏十三品〞早在唐宋時代即屢被拓印,流傳九州[5]。漢隸是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后的一種書體,國內(nèi)現(xiàn)存漢隸石刻已非常有限,石門摩崖中的?石門頌?與陜西略陽的?@①閣頌?、甘肅成縣的?西陜頌?合稱“漢三頌〞,是漢隸書藝的典型代表作品,向為海內(nèi)外書界的珍重。從筆法上看,?石門頌?古拙質(zhì)樸,筆力沉厚,落筆收尾,藏峰回劃,頗似秦篆,方圓并用,尚帶某些自秦篆脫胎不久的特征。但?石門頌?近代以來頗受書法金石學家所看重,王昶?金石萃編?推其為“漢人杰作〞,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之為“勁挺有姿〞、“隸中之草〞,楊守敬?評碑記?譽其為“行筆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宕一派皆從此出〞。?西狹頌?的書法特點為莊嚴渾穆、蒼古雄穩(wěn),楊守敬稱之為“方整宏偉,可觀而不可臨也〞。?@①閣頌?因鐫刻于秦嶺深處嘉陵江懸崖之上,前人知之甚少,近代以來方以拓片形式流傳,但同樣作為漢隸典范,頗受書家推崇,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云:“吉嘗愛@①閣體法茂密,漢末已渺,后世無知之者,惟平原章法、結(jié)體,獨有此意〞。平原即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康氏之意為著名的顏體創(chuàng)意乃傳承?@①閣頌?,確實,?@①閣頌?“布局嚴整,章法茂密,不事雕鑿,寓巧于拙,形成沉著穩(wěn)重、深沉樸拙的氣勢,但又露著漢隸氣度恢宏的風采〞[6]。漢“三頌〞字形與用筆與漢簡中的隸書有不少仿佛之特點,近有學者將?石門頌?與?居延都尉簡?、?桓帝詔令簡?等作了比擬分析,發(fā)現(xiàn)好幾處用筆收鋒皆有一樣之處[7]。這就雄辯地證明了蜀漢隸與漢簡作為同一時代的實物,文字與書體風格的相通性,因為書法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除“漢三頌〞外,石門摩崖石刻群中的?@②君碑?、?石虎?、?楊淮表紀?、?李苞通閣道?、?石門銘?也是漢魏書法珍品。?石虎?筆體圓潤,俊逸秀慧,據(jù)清代羅秀書?褒谷古跡輯略?載為西漢末年隱于褒谷之大隱士鄭子真所書,假設此言不虛,那么當是蜀道僅存的西漢作品。?@②君碑?“筆劃平直,無波磔,豎筆短促,橫筆特長,大都呈扁平狀,少數(shù)呈方形,隸勢已具,而古意甚濃〞[8]。按?@②君碑?鐫刻于漢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為石門摩崖中年代較早的作品,屬漢隸尚不成熟之標本。?李苞通閣道?乃戎馬倥傯之時應急實用之作,書法雖非精巧佳作,沒有遵守傳統(tǒng)漢碑中橫平豎直、工筆正嚴的章法,但正是這種不輕意的“業(yè)余之作〞顯得自然活潑,被后人稱之為“亂石鋪街〞,倍受激賞,是三國時期一件稀罕的“民間〞書法作品,帶有某些由隸而楷過渡時期的特征。?石門銘?鐫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系我國魏體碑刻代表作之一。?石門銘?運筆工整,氣勢雄渾,遒勁恢宏,已是成熟標準的楷書型魏體書法典范。這樣,從漢到北魏,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就展現(xiàn)了篆——隸——楷書法演變嬗通過程生動的實物書法標本,如此集中、系統(tǒng)、完好,國內(nèi)尚未發(fā)現(xiàn)有類似遺存。此外,劍閣鶴山南宋翻刻的唐代顏真卿所書?大唐中興頌?系國內(nèi)僅存的?中興頌?宋代石刻,書法雄健莊重,頗具顏體楷書雍容華貴風格,古人稱之為“如驅(qū)千金駿馬,倚三山而立〞[9];而鶴鳴山上重陽亭內(nèi)唐代詩人李商隱撰寫的?劍州重陽亭銘并序?,運筆清麗,歐體風格甚明,為唐人碑刻書法上乘之作。蜀道與中國書法史關系甚大,石門摩崖石刻群、?石門頌?、?@①閣頌?、?西狹頌?組成的著名的“漢三頌〞靈崖奪、鶴鳴山唐宋石刻群等重要書法作品場,緣于蜀道修棧開路而產(chǎn)生,并因蜀道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賴以保存?zhèn)魇?,構成了蜀道沿途高品位的人文景觀,而蜀道也因擁有這一大批石刻書法珍品而為海內(nèi)外書界人士所向往,因之蜀道在中國文化史上無疑占有一席地位。對此,筆者將在?論蜀道在中國古代文化傳播交匯中的作用?一文中重點闡述。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三、蜀道與蜀道文學蜀道以艱險崎嶇難行著稱于世,而其出名于天下,相當程度上又與歷代詩人名士在其有關蜀道的詩文作品中的描寫演染大有關系,李白一首?蜀道難?使蜀道聲名遠播即是證明。實際上,自漢魏以來,有關蜀道的頌賦、詩歌、游記就連綿不斷,其中不乏名人名篇、佳作美文,形成一種以蜀道之旅為題材的文學形式——蜀道文學。石門摩崖中的?石門頌?、?石門銘?、?@②君開通褒斜道?、?楊淮表紀?、故道線上的?@①閣頌?、?西狹頌?從文學形式來看,根本上屬于漢代賦頌類文章。賦頌文體興盛于兩漢魏晉,班固?漢書·藝文志?、范曄?后漢書·文苑傳?、陳壽?三國志?、嚴可均?全上古三國六朝文?等均收有不少賦頌類文章。頌其實也是賦的一種形式,專為歌功頌德而作,如?石門頌?就是頌揚已故司隸校尉楊孟文復修成褒斜道盛事功德之文,?石門銘?系歌頌北魏梁秦刺吏羊祉之文,?@①閣頌?、?西狹頌?都系歌頌東漢武都太守李翕之文。頌類文賦一般采用四言韻詩形式、典雅莊重、富于節(jié)奏。如?石門頌?:“君德明明,@⑦煥彌光。刺過拾遺,厲清八荒。奉魁承杓,緩億衙@⑧。春宜圣恩,秋貶假設霜。無偏蕩蕩,貞雅以方〞;?石門銘?狀描自然景觀也非常凝煉生動:“水眺悠晶,林望幽長。夕凝曉露,晝含曙霜。秋風夏起,寒鳥春傷〞。如此富于藝術感染力的句子還有許多。劉勰?文心雕龍·頌贊?評論頌體類文章時說:“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練,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臣;敬慎如銘,而異夫規(guī)戒之域;揄揚以發(fā)藻,汪洋以樹義,唯纖曲巧致,與惰而變〞。用之評價?石門頌?等蜀道頌體文章,同樣是非常恰當?shù)?。蜀道文字中成份最大、最普遍的文學形式是詩歌。蜀道詩起源于南北朝時代,宋代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中即收有南朝蕭綱、劉孝威、陰鏗等人以?蜀國弦?、?蜀道難?為題的數(shù)篇歌詞。[10]唐宋川陜交通興盛,蜀道詩創(chuàng)作也趨向繁榮,沈quán@⑨期、王勃、李白、杜甫、元稷李商隱、鄭谷、石介、文同、蘇軾、陸游、范成大、吳泳、汪元量等著名詩人均有蜀道詩傳世,其中象李白?蜀道難?、李商隱?籌筆驛?、鄭谷?興州江館?、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等都堪稱經(jīng)典之作。明清時期,蜀道詩數(shù)量仍然可觀,著名文學家方孝孺、康海、何景明、王漁洋、吳梅村、宋琬等都有不少頗具歷史地理價值與文學審美價值的詩作,其中尤以王漁洋陜川棧道之旅詩與宋琬?棧道平歌?、梁清寬?賈大司馬修棧道歌?最為出名。筆者曾在?唐宋蜀道詩的歷史地理價值?[11]、?論唐宋蜀道詩的文化史意義?[12]兩文中重點討論過蜀道詩的史地學術價值與文化思想史意義。元明清蜀道詩在唐宋蜀道詩主題、內(nèi)涵、外延方面有更深廣的開拓,但憂患意識、批判精神始終貫穿其中,同時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沉郁悲涼、幽遠深邃的美學意境。為節(jié)省篇幅,此暫不詳論。除蜀道詩以外,唐宋以來文人學士還寫下了不少記述蜀道旅程的游記,或描繪棧道沿途奇險景觀,或抒發(fā)對歷史、現(xiàn)實、人生的感慨,其歷史地理學價值和文化史意義同樣不可無視。蜀道游記散文較重要的有唐代柳宗元?興州江運記?、劉禹錫?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廳壁記?、孫樵?興元新路記?、?書褒城驛壁?、北宋文同?梓州永泰縣重建北橋記?、李復?yì@⑩水集·與王漕書?、南宋李耆壽?靈崖敘別記?、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游記?中的川陜局部描繪、清代王漁洋?蜀道驛程記?、道光時日本學者竹添井井的?棧云峽雨日記?等。唐宋至明清這批蜀道游記散文首先是研究川陜交通及其變遷的珍貴史料,如唐代后期新修的文川道〔系褒斜道一旁支〕,?舊唐書?、?唐會要?等文獻中記載極簡單,以致后世許多史地學者甚感困惑。八十年代以來,學者始從晚唐文學家孫樵的文集中發(fā)現(xiàn)?興元新路記?[13],問題方得以根本解決。?興元新路記?為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孫樵親歷新辟的興元路后所寫,記述自己從扶風東皋門進秦嶺入棧后沿途所見驛館村落、山谷溪流、??资蹋辽侥铣枪涛拇A出山。由于這條新路筑修不到一年便“為雨所壞〞[14],通驛時間極短,所以孫樵之文是該道路唯一真實詳細的文獻,史料價值甚高。自元代起,外國旅行家也開場旅游考察蜀道,并有記述。元世祖時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有秦蜀之行,?馬可·波羅游記?第四十二章、四十三章至四十四章先后記錄了自忙哥刺(angalu)駐蹕地西安府西行翻越秦嶺踏上棧道徑“蠻子時(Ahbaluhanji)漢中府再越大巴山至成都府(Sin-din-fu)的長途旅行見聞。雖系馬可·波羅晚年在獄中回憶所記,且又經(jīng)過數(shù)種文字輾轉(zhuǎn)翻譯成中文[15],但仍然可以反映元代川陜蜀道沿途城鄉(xiāng)風土物產(chǎn)的某些真實信息。如游記寫自西安府西行,“一路上有許多美麗的城鎮(zhèn)和小城堡,那里的居民以經(jīng)營工商業(yè)為主,也消費大量的絲〞。可以看出是有關西安至寶雞沿途所見景觀與社會經(jīng)濟狀況。旅行家進入漢中盆地后,又有如下文字:“這里土地平坦,人口稠密,居民依靠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為主。這里消費生姜,商人們將生姜行銷到契丹省內(nèi)的各地牟取暴利。這地區(qū)的小麥、稻米和其它谷物也非常豐富,并且價格合宜〞。關于元代漢中盆地社會經(jīng)濟狀況,我國歷史文獻涉及甚少,而?游記?中的這段記載涉及漢中地理、人口、商業(yè)、手工業(yè)、農(nóng)作物、土特產(chǎn)品等,彌足珍貴。?游記?還真實攝錄了自漢中去成都沿途自然及人文景觀:“這片人煙稠密的平原,一直延伸到兩個驛站遠的地方,接著又是高山、峽谷和森林。再朝西徑直騎行二十天,繼續(xù)發(fā)現(xiàn)這一地區(qū)仍有人煙,他們也是信奉佛教,他們依靠地里的莊稼、山上的獵物過活〞[16]。這顯然是金牛道沿途巴山山民宗教、經(jīng)濟生活景象的簡要回憶。清初著名詩人王漁洋曾兩次往還川陜,經(jīng)過褒斜道,將沿途所作詩文編匯為?蜀道驛程記?、?秦蜀驛程后記?、?隴蜀馀聞?,后人編匯有?漁洋箐華錄?,其中尤以?蜀道驛程記?對蜀道研究意義甚大。王漁洋所行乃明清連云棧道,與秦漢褒斜道北段已有不同,北段入口已由méi@(11)縣改為風翔草涼驛,?蜀道驛程記?記詩人入棧時寫道:“出風翔南郊,遙望陳倉山,直插天漢,與太白、終南連亙,秦蜀大阻也〞。至連云棧著名險關柴關嶺正逢豪雨如注:“諸山出云,縷縷石上。過右陳倉道,即兩當?shù)酪?。度柴關嶺,嶺上下二十里,石齒廉利如劍鍔,下嶺沿青羊河行,河流挾雨益怒,……幽篁叢木,蒙茸數(shù)十里,不見山嶺,行人與虎豹、蛇虺一線〞。褒斜道之險由此可見一斑。清代蜀道游記中值得注意的還有日本學者竹添井井于明治九年(1876)在中國西南旅行的?棧云峽雨日記?兩卷。竹井氏此行是由北京出發(fā),歷經(jīng)河南、陜西進入四川,復由三峽出蜀,歷時四月。?棧云峽雨日記?上卷表達取道漢中北南棧道旅歷,對棧道沿途道路里程、山川勝跡、文物古跡、風土民情有詳細真實記錄,同樣是清代連云棧道交通的重要文獻,周郢先生已有專文評論[17],此不贅述。蜀道游記不只是棧道風光景觀的客觀敘錄,往往含有濃重的憂患和批判意識,折射出古代士大夫憂國、憂君、憂民的思想感情。如孫樵的?書褒城驛壁?寫號稱天下第一的褒城驛,至晚唐已是“庭院甚蕪,常廡甚殘〞,殘破而蕭條,經(jīng)驛吏的口述,方知是判史縣令荒于理政,當愁醉nóng@(12),當饑飽鮮,囊帛櫝金,笑與秩終〞,從而作者不禁發(fā)出沉痛的感慨:“州縣真驛耶!矧更代之隙,黠吏因緣,姿為奸欺,以賣州縣者乎?〞[18]。褒斜道口褒城驛衰敗冷落如此,深入地提醒了晚唐地方政治的昏暗腐敗。該文被清人作為唐代范文收入?全唐文?中[19]。王漁洋經(jīng)褒斜道去蜀經(jīng)漢中,憑吊漢中明瑞王府遺址[20],感懷歷史興亡淪桑,愴然生悲,寫下詠史詩?故宮曲?二首,并以另一篇日記紀事言情:〔康熙十一年七月〕“初九日,過次公邸,明故瑞王宮也……李自成入秦,王走重慶。張獻忠陷重慶,遇害。今瓦礫滿目,惟存后殿一區(qū),改興元書院,前守中xiù@(13)所置也。朱門潭潭尚極宏麗。殿前后,叢桂、老梅、櫻桃數(shù)十株。又觀所謂西園者,有亭榭四五,桂花漸落,紫荊數(shù)枝方作花,凄絕動人。有羝羊伏草中,驚人而起,因憶盛時鶴洲鳧渚之樂。而今臺榭已傾,曲池就平,不待雍門之琴,乃泣下矣。〞[21]瑞王府殘垣斷壁,亭榭花木使詩人滿目凄涼,滿腹悲傷,傷君憂時之情溢于言表。千古興亡幾多事,蜀道古棧上演出過多少王朝的盛衰興亡,人物的非歡勝?。∈竦烙斡浬⑽孽r明地表達了深沉凄愴的歷史悲劇意識。四、蜀道與古代宗教道教與佛教,一為中國的土生宗教,一為外來宗教,是對古代中國社會、文化起過重要影響的兩大宗教。在其漫長的歷史開展中,也在蜀道上留下了一定的遺址痕跡,從中可以捕捉到道、佛二教流傳的某些歷史信息。三國時期漢中地區(qū)曾出現(xiàn)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張魯政教合一式政權,五斗米道在這里一度盛行。張魯系東漢末年沛國人張陵之孫,?后漢書·劉焉傳?載:“〔魯〕祖父陵順帝時客于蜀中,學道鶴鳴山中〞。后張魯繼承其祖父之業(yè),“住漢中,斷谷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山西省職教高考《職測》核心考點必刷必練試題庫(含答案)
- 《國防動員法》知識考試題庫300題(含答案)
- 2025年武漢警官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
- 《金融市場培訓》課件
- 2025高考物理一輪復習第21講.機械波.含答案
- 技術服務類合同范本
- 幼兒園園長工作活動策劃方案五篇
- 夫妻協(xié)議書范文
- 面包車租車合同
- 公墓銷售代理合同十
- 江蘇省蘇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生物試題(有答案)
- 銷售與銷售目標管理制度
- 2025年第一次工地開工會議主要議程開工大吉模板
- 第16課抗日戰(zhàn)爭課件-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
- 對口升學語文模擬試卷(9)-江西省(解析版)
- 糖尿病高滲昏迷指南
- 壁壘加筑未來可期:2024年短保面包行業(yè)白皮書
- 2024年四川省廣元市中考物理試題(含解析)
- 環(huán)保局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方案市環(huán)保局督察環(huán)保工作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國水質(zhì)監(jiān)測系統(tǒng)行業(yè)市場調(diào)查分析及產(chǎn)業(yè)前景規(guī)劃報告
- 運動技能學習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