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早餐店一次性餐具的調查及解決方案前言: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展,人類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發(fā)達的物質生活帶來了便利,卻也為世界帶來了難以計數的垃圾,藍色美麗的地球母親被迫穿上了骯臟不堪的垃圾外衣,環(huán)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所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一、確定主題在了解今年fll的主題后,針對環(huán)保這一大課題,我們小組的成員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在許許多多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問題中,我們將目標確定為“白色污染”?!鞍咨廴尽笔黔h(huán)境污染中令人頭疼的一個問題,其真兇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制品,充斥在地球的角角落落,不易降解,影響環(huán)境的美觀,所含成分有潛在危害。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有食品包裝、泡沫塑料填充包裝、快餐盒等,我們本次對產生這些垃圾最為集中的早餐店通過調查實驗、查找資料等方法展開研究,并結合優(yōu)劣性、可行性、科學性、發(fā)展前景等方面提出解決建議。二、 實地調查,發(fā)現問題我們小組對十家大小不一的早餐店進行了調查,經詢問后得知,一次性筷子、發(fā)泡餐具成本便宜,使用后都是直接扔了,如果使用可消毒的重復使用的碗筷,成本會大大增加,一次性餐具也方便顧客打包。除此之外,我們小組成員詢問了 40個人的早餐就餐情況。在這40人中,只有 8人絕大多數時間在家吃早餐。有 6人則因為學習或工作的原因,基本不吃早飯。剩下的 26人則習慣于在外面吃早餐,只有1人有自帶飯盒、筷子的習慣,其余的都習慣用一次性餐具,他們認為這些餐具方便,又干凈。他們吃完后,都是隨手將這些物品丟進垃圾桶。三、 分析綜合,得出結論第一、浪費資源。就一次性木筷來說,每年中國生產一次性筷子 450億雙,消耗林木資源近 500萬立方米,生產所消耗的資源占了全年 18%,而一棵生長了 20年的大樹,僅能制成3000至4000雙筷子,也就是說,我們每年因生產一次性木筷要砍伐一千多萬棵樹。 對于森林覆蓋率只有 18%的中國來說,使用一次性筷子無疑是巨大的資源浪費。第二、污染環(huán)境,它帶來了視覺污染與潛在危害。大片大片、成堆成堆的白色垃圾,散發(fā)著惡臭嚴重,破壞了我們的市容和景觀。它的潛在危害就更嚴重了,發(fā)泡餐具主要由聚苯乙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組成,通常需要200年才可自行降解。因此,這些“白色污染”不僅給國家和人民增加了無端的經濟壓力,還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一大堆難題。第三、危害健康。用它來包裝較熱的食品時,它內部的有害物質就會被吸出來,凝結在食物上,我們吃了這樣的食品,不僅肝臟、腎臟受損,而且機能還會發(fā)生變異。發(fā)泡塑料已被科學證明是危害健康最嚴重的物質之一。一次性筷子生產者大量使用化學顏料和添加劑,使筷子看起來又白又光,會導致咳嗽、哮喘等疾病,損害我們的呼吸系統功能。因為它們,原本衛(wèi)生、安全的“一次性筷子”變得不安全了。四、解決方案第一、提高環(huán)保意識,宣傳節(jié)能知識。我國有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有著回收廢品的歷史傳統。50-80年代曾經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受稱道的廢品回收綜合利用系統,或許只是受貧困經濟制約的不得以的手段,以應對資源匱乏。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環(huán)境問題日益凸顯,人們對環(huán)境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環(huán)境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對垃圾分類早已習慣,而在我國卻難以開展,究其原因,有技術、制度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單薄。意識決定行動,提高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是關鍵。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環(huán)保網站、環(huán)保論壇等,從學校到社區(qū),從兒童到老人,全方位立體的進行宣傳,倡導全民總動員厲行節(jié)約,激發(fā)人們的責任感與參與意識,使環(huán)境意識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習慣,進而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一次性餐具使用過后,人們能夠自覺做到分類放置,為回收提供便捷。第二、嚴格分類,便于回收技術改進,二次利用目前的垃圾桶一般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比較模糊、寬泛,不利于人們對廢棄物進行細致的分類。為了一次性筷子和餐盒能快捷的分開處理,便于回收,垃圾筒的設計應該改進,分成“筷子”“發(fā)泡餐具”“塑料餐具”“紙質餐具”等幾個類別,嚴格細致的分類,更便于人們更準確的放置。政府環(huán)衛(wèi)部門改變混運的方式,分類清運、分揀、回收。筷子問題: 一次性筷子用于紙漿造紙,很多人有過這個想法,也有人嘗試過這個想法,專家也論證過這個想法。這個設想是行得通的。我們調查后發(fā)現主要有兩個制約著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和二次利用。第一是筷子的周轉問題,把大區(qū)域內的筷子在短時間內集中處理,時間長,物流費用高,這是最大的障礙。第二是一次性筷子沾滿油污,洗滌成為一大難題。只有解決這兩個難題, 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再生才能成為現實。我們設計如下解決方案;.可用生產木制品后留下的邊角剩料,盡量減少對原木的使用。.改進垃圾桶設計,設置筷子收集區(qū),直接進行分類。.在量產生廢棄筷子的餐館酒店、便利店、超市、小區(qū)等地方設立筷子回收專用箱,鼓勵專人從事回收筷子的工作,將回收筷子和回收礦泉水瓶、易拉罐、廢紙一樣,成為一個工作。政府在每一個區(qū)域,設立筷子回收站。.筷子運輸形成一條固定的專門運輸鏈,如同快遞一樣,就便于短時間內大量集中,統一處理,解決一次性筷子的周轉問題。.回收的一次性筷子可以變廢為寶,是可以做纖維板用于裝修或家具材料,如常見的膠合板,還是造紙廠非常好的生產原料,3雙一次性筷子就 制造一張 A4紙,一噸就筷子可以生產出0.6噸原生紙,回收利用率特別高。不能用于生產紙張的筷子和其他材料混合加工后,制成火力發(fā)電用的燃料。一次性餐盒:.將使用過的塑料餐盒制作成生活中可使用的物品。如可愛的花盆、媽媽的針線盒、水果籃,爸爸的煙灰缸、我書房里的筆盒、收納盒等。也可以進行回收,制成塑料顆粒做成塑料制品,如紐扣、筆筒等。廢塑料也是煉油的好材料,一頓廢塑料至少能回煉600公斤的汽油。.紙質餐盒可以回收再制造成紙,也可以發(fā)揮我們的奇思妙想,制作成小裝飾畫、小工藝品,為生活增添一點小情趣。.發(fā)泡餐具有毒,且不易降解,嚴重污染環(huán)境,危害健康,若直接進行焚燒處理,在燃燒時會放出大量有毒的氣體,一噸一次性發(fā)泡塑料垃圾的處理費用是其原產值的10倍以上。因此有足夠的理由建議不再生產使用。第三、技術改進,解決新的污染問題。一次性筷子沾滿油污,甚至帶有細菌,是二次利用的是面臨的一大難題。為了不讓洗滌用水對土壤進行二次污染,除了前面提到的筷子分開處理,不和剩飯剩菜混在一起外,選擇環(huán)保的洗滌產品對筷子進行清潔,選擇先進的污水處理系統用于洗滌污水的處理。五、報告總結我們的解決方案能不能真的能實行,其中有個最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只有人們真正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資源再生的重要性,早餐店吃飯或打包時最好自帶碗筷,拒絕使用一次性碗筷,自覺做到一次性餐具的分類處理。政府對一次性餐具的生產質量進行嚴格的監(jiān)管,對一次性餐具的回收給予鼓勵,對一次性餐具回收再生產的企業(yè)給予扶持,這才會成為現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從自己做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伙投資競業(yè)書合同
- 大班數學《坐船去探險》課件
- 手足口病風趣幽默講解
- 2024房屋修繕合同
- 小學課外活動記錄20篇-20211116120635
- 2024新版家政保姆合同樣本
- 2024安置房買賣合同范本(標準版)
- 2024離婚合同協議書范本范文有子女
- 2024學校食堂租賃合同
- 2024新版影視劇攝制委托貸款合同
- 醫(yī)療健康管理合作框架協議
- 教師資格考試《高中心理健康專業(yè)面試》真題卷
- 2024年拖車服務合同范本
- 培訓需求調研問卷
- (管理制度)某酒業(yè)公司經銷商管理制度
- 2023-2024年高二年級上學期期中試題:文言文閱讀(解析版)
- 江蘇省揚州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數學期中考試試卷(含答案)
- 【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目標)9.1 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 第一課時 教案設計
- 學習解讀2024年《關于深化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課件
- 2024年中國汽車基礎軟件發(fā)展白皮書5.0-AUTOSEMO
- 車站調度員(高級)技能鑒定理論考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