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借助自媒體辟謠的傳播策略探析以“李炳鑫事件”為例_第1頁
個人借助自媒體辟謠的傳播策略探析以“李炳鑫事件”為例_第2頁
個人借助自媒體辟謠的傳播策略探析以“李炳鑫事件”為例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和目的Web2.0時代在2004年一場頭腦風暴論壇中誕生,較以往更加注重用戶交互作用?;ヂ?lián)網上的用戶不再局限于只扮演一個讀者的角色,他們儼然成為了互聯(lián)網的作者、內容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以前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而現(xiàn)在他們可以主動地創(chuàng)造信息。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的快速也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隨之增快。“點對面”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對于信息的需求和對信息傳播的要求,“主流媒體”所發(fā)出的“聲音”不再能俘獲大多數受眾的心。人們想要對事件本身和發(fā)展過程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普遍希望能夠從更多的渠道和自行獲得的信息中作出對事物的判斷?;ヂ?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和受眾對于信息的渴望催生了自媒體這一事物。自媒體陳鑫.自媒體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傳媒科技,2013(7)(We?Media)又稱公民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因為網絡具有直接連接的本質,就使得自媒體具有很強的點對點傳受互動性。報刊出版會受到印刷技術的限制、廣播電視播出會受到頻率的限制,所以一定程度上傳受雙方存在主動與被動和空間、時間上的局限性。而自媒體能夠在相對更大范圍內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即時互動的傳播。在Web2.0時代下,中國的自媒體發(fā)展因覆蓋范圍廣、傳播影響力大、傳播速度快等優(yōu)勢得到迅速發(fā)展。自媒體慢慢呈現(xiàn)出多樣化、平民化、普泛化等特點,這些特點在與網絡傳播的快捷性、互動性、信息的再生性等特征結合之下,使得謠言的傳播速度與影響范圍呈幾何級數進行增長。謠言從生成到鋪天蓋地只需要很短的時間。陳鑫.自媒體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傳媒科技,2013(7)從相反的角度出發(f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可以利用作為當事人的這一特殊身份逆向使用網絡自媒體的特征來有效辟謠。本文以李炳鑫事件為例,對個人借助自媒體辟謠的傳播策略進行探析,梳理事例概況,最終發(fā)掘出一些能夠讓當事方利用系統(tǒng)的傳播策略進行有效辟謠的方法。豐富辟謠主體關于當事人這一類型主體進行辟謠的內容,利于從源頭上鏟除謠言,防止其再大范圍地擴散,為構建開放公平的輿論平臺、維護傳播環(huán)境獻一份力。(二)研究意義1、理論意義 目前對于網絡謠言治理的有關研究尚處于發(fā)展和完善階段,在辟謠這一領域的研究大多是對辟謠機制、辟謠效果抑或媒體如何辟謠等方面進行研究。在針對辟謠主體的具體對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部分針對辟謠主體的研究雖涉及政務主體、商業(yè)組織、社交媒體、意見領袖等多個方面。卻鮮有關于作為事件主角的個人如何借助平臺對外傳遞事實進行辟謠的文獻。這是被前人所忽略的。本研究從個人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辟謠這一角度出發(fā),豐富了關于辟謠主體類型的研究內容,填補個人作為辟謠主體的傳播策略研究的空白。通過對其他辟謠主體進行辟謠時的傳播策略分析,結合不同主體對應的辟謠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并由此提出個人進行辟謠時應遵從的傳播策略,同時也是對部分新聞傳播學理論的實際應用。2、現(xiàn)實意義在現(xiàn)實意義層面,網絡時代之下的受眾具有匿名性、交互性、個性化自我表達等特點,加之一些社交媒體的準入條件低,用戶作為信息接受者的同時也會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這種情況下大量違法犯罪信息便可以在很短時間之內到達受眾,誹謗、謠言、虛假信息等也能快速和廣泛地傳播。作為重要辟謠線索來源的當事方,時常會由于其本身的身份條件而受到限制,無法使辟謠信息在有效的時間內傳遞出去,辟謠效果無法顯現(xiàn)。當事人通過本研究可以從源頭上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打破其身份的局限,遵循個人辟謠的傳播策略從而有效地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辟謠。進一步可以使網絡謠言在短時間內得以清除,受眾能夠快速接觸到事件的真相。個人作為辟謠主體加入辟謠隊伍,親自出面澄清事實,更有利于傳播辟謠信息,維護合法權益和社會秩序,凈化網絡環(huán)境,將輿論引向正確的方向。(三)研究思路及方法1、研究思路在對李炳鑫事件的分析之后,從事件萌芽到謠言的產生再到謠言大范圍散布,以及最終當事人通過微博賬號為“差評君”的平臺進行有效辟謠的實例總結出當事人進行辟謠的方法和傳播策略。通過翻閱相關的國內外文獻,從中發(fā)掘出關于個人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辟謠的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并對相關文獻研究中前人所忽略的地方予以補充和創(chuàng)新。研究內容包括傳播內容、傳播策略以及傳播效果。傳播內容中將運用喬納森·特納的歸因理論以及劉建明教授提出的“輿論場”概念對傳播對象進行分析,總結出事件的傳播特點,并應用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引爆點”理論探討概括出傳播內容法則。之后總結出個人借助自媒體平臺辟謠時應采用的傳播策略。最后對傳播效果、個人辟謠的優(yōu)越性與局限性以及自媒體的有效輔助進行分析。將“李炳鑫事件”的實際情況同網絡辟謠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挖掘出一種有別于政務部門、商業(yè)組織、社交媒體、意見領袖等的當事人作為主體的辟謠策略。2、研究方法(1)個案研究法: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本研究選取“李炳鑫事件“為例,通過對事件發(fā)展脈絡的梳理揭示事件真相,分析此事件的發(fā)酵過程及原因。通過對此事件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對事件背后發(fā)展過程中個人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辟謠的傳播策略進行探析。研究成果可以運用在實際中,解決現(xiàn)實情況。(2)經驗總結法: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tǒng)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選擇對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義。并且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全面觀察,要具有創(chuàng)造革新精神。較為典型的經驗總結法是現(xiàn)代教育科研的經驗總結。本研究選取“李炳鑫事件”為例,對自然狀態(tài)下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進行分析和總結,揭示個人與謠言,個人與自媒體平臺以及個人與辟謠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認識這一過程中的客觀規(guī)律及方法,為以后同類的辟謠主體提供一種可行的辟謠辦法,使謠言的受害者和參與者能從中受益。

二、文獻綜述(一)國內研究現(xiàn)狀21世紀初我國國內對于網絡謠言的研究才相繼展開,通過在CNKI數據庫中以“網絡謠言”搜索關鍵詞后通過檢索結果的計量可視化分析發(fā)現(xiàn),總體趨勢在2000年到2010年關于網絡謠言的研究文獻都在200篇以下,在2011年后關于網絡謠言的學術研究成果和相關文獻數量才不斷增加。以“網絡謠言”為關鍵詞的研究文獻有927篇,網絡謠言成為學者們研究的一個重點。通過對現(xiàn)有文獻的整理和閱讀,發(fā)現(xiàn)當前的研究重點多聚焦在網絡謠言的產生、傳播、影響以及治理對策上。1、關于網絡謠言辟謠主體的研究在對辟謠主體的研究上,王國華、王麗麗和王雅蕾(2013)通過梳理新浪微博的辟謠信息,概括出了政府組織、商業(yè)組織、民間組織、意見領袖和當事方這五類辟謠主體。并在研究中闡述了這些主體的特征。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原創(chuàng)式辟謠、轉發(fā)式辟謠、自凈式辟謠和規(guī)范式辟謠等四種微博辟謠方式。賈士姣(2014)從網絡謠言傳播的過程中參與的主體出發(fā),即造謠者、傳謠者和辟謠者三個。通過對傳播謠言的行為和原因進行分析之后提出“要從謠言傳播參與主體入手”,要使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和思想能力得到提高,成為合格的公眾;意見領袖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向外傳遞正能量;健全網絡管理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執(zhí)法行為,更好地進行網絡監(jiān)管;主流媒體要積極引導輿論,發(fā)布信息進行辟謠,掌握輿論主動權。高菲和帥全鋒(2013)對政務微博的辟謠策略進行了探究分析,他們認為辟謠難度增大的原因是微博的信息傳播機理導致。再根據不同的階段和時期提出政務微博應采用的辟謠策略,這些階段和時期包括謠言孕育期,傳播、擴散期,消解期,后控制期。2、關于自媒體和網絡謠言的研究劉雯雯(2016)從我國自媒體的發(fā)展歷程出發(fā),深入分析自媒體迅速發(fā)展的原因,認為自媒體迅速發(fā)展并對傳統(tǒng)媒體產生影響是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傳播主體具有多樣化、平民化、普泛化的特點。作者還分析了自媒體發(fā)展的優(yōu)劣勢,并在此基礎上對Web2.0時代下的自媒體發(fā)展提出相關建議。馬武宏(2016)通過傳播過程的直線模式(包括拉斯韋爾模式和香農-韋弗模式)、循環(huán)和互動模式(包括循環(huán)模式和德弗勒的互動模式)等維度對自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通過傳播模式可以對自媒體的傳播有所啟示,進而對自媒體有更好的認知和運用,促進自媒體的發(fā)展。陳慶新,趙樂平(2017)首先對網絡謠言難以禁止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以及如何應對謠言的擴散作了研究,隨之提出了可借助互聯(lián)網傳播特點提高辟謠的方法。3、關于自媒體辟謠效果的研究吳曉明(2009)對群體性事件中自媒體的作用作了考察。他認為,我國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群體性事件頻發(fā),并且一直在呈上升趨勢。公私媒體在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的輿論導向作用不可小覷。從傳播角度來看,對于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有很大的輿論導向作用,因此對自媒體的作用進行了考察和評定。代玉梅(2011)從傳播學的角度入手,對自媒體的本質、自媒體的傳播形態(tài)、自媒體的影響力三個方面進行了解讀。探討了自媒體定位,她認為自媒體作為信息共享的即時交互平臺與其他的媒體有著不同的地方。張靜雯(2017)使用內容分析法,對官方辟謠微博進行了研究,揭示其傳播力的顯著差異,并分析了辟謠微博話題類型、話題情緒傾向、辟謠清晰性、辟謠主體四項內容要素與微博傳播力間的相關關系,為提高官方辟謠微博的傳播力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劉鑫(2013)對微博辟謠模式的獨特優(yōu)勢和發(fā)展作了分析,認為微博中的“無影燈”效應可以讓事件還原,平等的互動平臺能夠更好地將真相表達出來,官方微博開通之后對于辟謠也更加有力,并針對微博辟謠提出了發(fā)展建議,微博辟謠意見領袖可以充分地發(fā)揮作用,建立健全微博辟謠機制,以及微博用戶應該加強個人自律。4、關于辟謠傳播策略的研究潘晴晴(2017)以微信公眾號“全民較真”這一專業(yè)事實核查平臺為例,分析其傳播策略,并提出其中的不足和可改進之處。以求為這一類型的辟謠平臺提出借鑒和可學習的地方。姜景、李丁和劉怡君(2015)以微博輿論生態(tài)研究為基礎,從謠言信息和辟謠信息出發(fā),建立了謠言信息與辟謠信息傳播機理的Lotka-Volterra競爭模型。對引導微博輿論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以忽視的意義。徐勇(2016)通過分析社會系統(tǒng)對個體情感的作用,從網絡群體性事件中揭示出了公眾情感的演化機制,也對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演變機理作了解釋并提出應對策略。段忠賢(2016)通過拉斯韋爾“5W”模型,構建網絡謠言生成機制的分析框架,采用案例研究法考察了網絡謠言的生成特征,提出了網絡謠言的治理對策。劉銳(2016)以接受美學的召喚結構和期待視野理論框架為基礎,以2014、2015年十大微信謠言元文本為研究對象,運用文本分析法,探究了微信謠言元文本的召喚結構及其與受眾期待視野的關系,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辟謠策略。綜上,我國在網絡謠言的研究上有了豐富的成果,在謠言的產生、傳播過程和治理對策方面有了充足的研究文獻。但多集中于現(xiàn)象的描述和歸納,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觀點。在辟謠主體上,國內學者的研究重點主要是辟謠主體的構成及特征、辟謠方式的類型和特征,以及微信、微博辟謠的效果和相關的影響因素,缺乏對于辟謠主體的辟謠策略的探討和研究,尤其是當事人進行辟謠這一領域幾乎沒有文獻提供參考。(二)國外研究現(xiàn)狀 ChrisWillis,ShayneBowman(2003)在《Wemedia》一書中,首先對“參與式新聞”進行了闡釋和介紹。在這本書中作者對廣播(broadcast)模式和網播(intercast)模式作了對比,廣播模式是中央化的傳播模式,信息發(fā)布人將信息向大眾隨意散發(fā);網播模式則是由一群人與另外一群人平等共享信息,群的形成于地緣因素無關,而是基于受眾自身需求和興趣。此書是自媒體研究領域的一本奠基之作。Bernard,Séverine(2015)等通過代數和數值分析,運用數學理論提出運用謠言動力學模型,控制謠言傳播的方法。ZhaoLJ,WangJJ,ChenCYetal(2012)提出社交網絡中謠言傳播與疫情傳播有顯著性差異,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謠言傳播模型——易感模型。對謠言在不同傳播模式下的最終規(guī)模進行了分析。Takayasu,Misako(2015)等對網絡謠言的擴散進行實證和仿真研究,提出基于流行病傳播模型的網絡謠言隨機代理人模型,這一模型的靈感來自于SIR(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易感模型,有助于我們在謠言傳播時更好地了解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該模型可以重現(xiàn)謠言的實時演變過程,通過真實數據創(chuàng)建參數模擬過程,對謠言的感染率、仍然相信謠言的用戶比例以及謠言擴散的規(guī)模等進行預測。國外關于網絡謠言和微博謠言的研究比較重視實際應用,多是建立數據模型或是通過仿真模擬來探究平臺中謠言的傳播特征、模式等。缺乏對于辟謠主體的研究。三、“李炳鑫事件”概況(一)事件起因2017年8月12日20時46分,作家陳嵐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條微博,內容為粉絲的一封私信舉報:對方稱8月12日下午親眼看到在南京南站候車室,一家三口(一男一女和一個20歲左右的男孩)帶著一個小姑娘在候車,20歲左右的男子把小女孩抱坐在自己大腿上,并將手伸進女孩裙子里,摳摸小女孩胸口,女孩表情麻木,似乎不知道拒絕,同行的兩名大人并未制止。周圍人紛紛投來注視之后,年長的男子才帶著年長的女子、男生和小女孩離開了。配發(fā)的還有三張現(xiàn)場圖,其中一張圖,涉事男孩低頭在玩手機。其他兩張圖是女孩坐在男孩大腿上的圖。發(fā)布微博之后不久,就引來了網友的大量關注,網友紛紛譴責涉事男子,并有網友將微博轉發(fā)給了南京鐵路公安等相關部門。網友強烈要求將該男子進行曝光,也有人對其進行“人肉搜索”,查出他的真實身份。8月13日8時左右,“南京鐵路公安處南京南所”做出回應:非常重視此事,已安排人員開展相關調查,調查情況會及時回復,也請知情人提供相關情況,便于警方展開調查。13日下午17:40,“南京鐵路公安處南京南所”再次發(fā)布了一條微博:各位網友,非常感謝大家對此事的關心與關注!此事各級公安機關都非常重視,我所從今天早上開始已組織多人展開調查,調取了大量監(jiān)控錄像和旅客乘車信息,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中,請廣大網友相信我們一定會適時向大家反饋調查情況。謝謝大家的關心!到了8月13日,微博賬號為“@古風同志”的博主將這一組照片在自己的微博賬號上進行曝光,隨后有網友稱照片中猥褻女孩的男子叫一名畢業(yè)于哈爾濱理工大學名為“李炳鑫”的人?!癅古風同志”對該網友的留言進行了轉發(fā),隨后這條未經核實的信息就被大量評論轉發(fā),迅速擴散出去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李炳鑫本人也因此陷入了謠言的沼澤之中,上至領導,下至同學都私信他確定此事。他的名字和“猥褻”綁在了一起,他的學校也因為他被網友抹黑。(二)應對措施李炳鑫本人聯(lián)系了發(fā)布微博的“@古風同志”,該博主并未過分重視此事,之后李炳鑫又找了自稱是他大學同學的爆料者,然而對方更換了ID無法取得聯(lián)系。2017年8月13日23時35分,哈爾濱理工大學的畢業(yè)生李炳鑫親自在公司的官方微博“差評君”上發(fā)表了長文《如果沒在媒體工作,我這輩子都洗不清猥褻兒童的罪名了…》,以澄清自己并非威脅小女孩的那名男子,只是因為長得太過相似,也提供了對比的照片。這篇文章的閱讀量高達1402萬,隨后中國新聞網、江蘇身邊事、新浪廣東、共青團中央、今晚報、法制晚報等官方微博和很多知名的微博大V用戶對這篇文章進行了轉發(fā)。(三)事件后續(xù)2017年8月14日凌晨2:50,“@古風同志”通過微博正式道歉:(我)在轉發(fā)網友的求證信息之后,由于未及時澄清信息,給一位叫李炳鑫的網友帶來困擾,深表歉意,在此說聲對不起!”14日上午10點多,作為爆料者的這名同學也在微信上向李炳鑫道歉。8月14日11:29,微博辟謠平臺對此謠言信息進行辟謠,“@古風同志”因發(fā)布不實信息且造成一定的惡劣影響,對其施以禁言30天、禁被關注30天的處罰。8月14日13時左右,“@南京市公安局地鐵分局”也為李炳鑫進行了澄清:這兩個年輕男子不是一個人,被網友人肉的這位李炳鑫同學真的是背了一個大鍋!事后李炳鑫因起訴會牽連到他的同學,為了保全同學,放棄了對“@古風同志”的起訴。8月15日上午,南京鐵路公安處南京南所在其官方微博發(fā)布消息:“8月12日晚7時許,南京南站候車室內發(fā)生一起涉嫌猥褻女童案件。南京鐵路警方高度重視,經過深入細致偵查工作,于8月14日在河南滑縣將嫌疑人段某某(男,18歲)抓獲。經調查,其同行的兩名成年人為段某某父母,女童為段某某父母的養(yǎng)女。目前,南京鐵路警方依據查證事實,已以涉嫌“猥褻兒童罪”對段某某依法刑事拘留,對段某某父母正在依法進行調查處理。鐵路警方還積極協(xié)調當地有關部門妥善安置受害女童,切實保護其合法權益。鑒于該案涉及未成年人,警方再次吁請廣大網友從保護未成年人隱私和合法權益出發(fā),不要擴散傳播相關人員信息和案件細節(jié),防止對受害人造成再次傷害?!鄙媸履凶佣文衬吃谕?月已被河南長垣烹飪職業(yè)技術學院對口單招錄取,錄取專業(yè)是烹調工藝與營養(yǎng)(中餐方向)。該校負責人表示,如果該學生確實涉嫌刑事犯罪,學校有權不錄取該學生。四、相關因素研究分析(一)傳播內容分析1、傳播對象傳播對象是指一切傳播主體所傳播的信息符號的接收者,也就是一切有意義的文字、聲音、視頻、圖畫等信息內容的接收者田薇,丁光梅.反轉新聞的傳播倫理分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3)。本研究分析的傳播對象主要是兩個群體,第一是謠言初期謠言所面對的傳播對象,即微博上不知情的網民;第二是李炳鑫本人發(fā)表文章進行辟謠時所面對的傳播對象,官方微博“差評君”的粉絲群體和微博上的其他用戶。田薇,丁光梅.反轉新聞的傳播倫理分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3)謠言初期所面對的傳播對象即微博上不知情的網民,他們看到博主“@古風同志”的微博就在沒有證實事件真?zhèn)蔚那闆r下對微博內容進行點贊、評論和轉發(fā),使得謠言快速向外擴散。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是“猥褻女童”事件的特殊性質,受眾的情感被喚醒。喬納森·特納喬納森·特納,美國社會學喬納森·特納,美國社會學家,是美國當代資深的理論社會學家劉建明,當代輿論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這兩者作用之下,面對“南京南站猥褻女童事件”時,兩種歸因傾向使得人們急于知道事件真相,找出當事男子,或希望相關部門能夠調查事件真相。當事男子和相關部門就會成為歸責的對象。也有網友將過錯歸責于當前的收養(yǎng)制度。針對這樣的狀況,傳播對象會產生一種負面情感,這樣的負面情感匯聚在一起,形成集體情感。加上“輿論場”的作用,最終形成轟動性的公眾輿論。李炳鑫發(fā)表長文面對的傳播對象首先是官方微博“差評君”的粉絲群體,其次是微博上的用戶,尤其是誤以為李炳鑫本人是南京南站猥褻女童涉事男子的群體。李炳鑫親自在公司的官方微博“差評君”上發(fā)表長文澄清事實。借助的公眾號“差評”,2014年底建號,2015年閱讀量達千級,2016年平均在3萬。10個月吸粉100萬,進入科技類自媒體排行榜前10。后建立官方微博,官方微博名稱為“差評君”,粉絲數為405674。粉絲人群涉及各個年齡層次,多是互聯(lián)網、科技類從業(yè)人員或科技類發(fā)燒友。自媒體的傳播對象在創(chuàng)立之初面向什么樣的群體基本上是確定的。這一辟謠信息的傳播過程如圖1所示。自媒體自媒體基于自主關注的粉絲活躍的微博用戶微博大V用戶微博辟謠平臺傳統(tǒng)媒體官方微博微博潛在群體輿論場謠言清除圖1辟謠信息傳播結構圖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選擇自媒體粉絲群體作為傳播對象,基于用戶自主“關注”之下的內容很快就傳播到粉絲那里。發(fā)布中心便由自媒體分散到了粉絲手中,他們成為了下一個傳播中心,緊接著又有更多的傳播對象。傳播對象不再局限于同類愛好或興趣的群體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中心。意見領袖諸如各種微博大V用戶、傳統(tǒng)媒體的官方微博以及各種官方辟謠平臺的加入也為辟謠信息的傳播推波助瀾。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存在著“輿論場”的作用,活躍的微博用戶會在接觸到辟謠信息的第一時間對信息進行處理,將信息擴散出去。微博上的部分潛在用戶也會受到一定的輿論場效應,他們會基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評價或分享辟謠信息,他們也會加入到辟謠隊伍中來。人們針對這一話題又進行討論,再次形成一輪新的輿論潮流。傳播對象覆蓋范圍層層疊加,向外輻散,謠言得以清除。2、傳播特點(1)具備較強的環(huán)境敏感力邁克爾·里杰斯特邁克爾·里杰斯特,英國危機公關專家,在《危機管理》(CrisisManagement)一書中提出著名的3T原則。提出3T原則,在危機溝通處理上,要做到快速說明,要及時和持續(xù)地向外發(fā)布信息。處理輿情事件和應對謠言時有一個大概的時間法則,有的是4小時,有的是24小時也有其他說法。事件發(fā)生之后在正確的時間之內進行辟謠,效果會比較明顯。李炳鑫在謠言散布之后的24小時之內及時發(fā)表了辟謠文章,使得謠言在很大范圍地得到了澄清,占領了輿論高地,謠言有效消除,事件發(fā)生之后,具備了較強的環(huán)境敏感力。辟謠行為發(fā)生過早會發(fā)生越辟謠越信謠的現(xiàn)象,辟謠速度過快會失去一定的緩沖期限。但如果過了辟謠的黃金時間也抑制不了謠言的傳播,將會很難澄清事實真相。該文章的辟謠時間符合謠言傳播和發(fā)酵的情況以及網絡傳播環(huán)境,傳播效果明顯。邁克爾·里杰斯特,英國危機公關專家,在《危機管理》(CrisisManagement)一書中提出著名的3T原則。(2)有效多元的自媒體平臺給予幫助“差評君”這一官方微博本身已經擁有40萬以上的粉絲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傳播的能力高于粉絲數極少的自媒體平臺。官方微博可以集中辟謠力量,并且在辟謠手段、辟謠模式上更顯專業(yè)和規(guī)范,作為一個權威的平臺,更能有效地化解危機、傳達事實和引導輿論。多元則體現(xiàn)在辟謠的途徑并不局限于微博平臺,文章一經發(fā)出,就引起軒然大波,各大論壇、博客、微博客、微信公眾號、知乎等平臺也出現(xiàn)了相關的內容,這些平臺都擁有極大的受眾群,對辟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創(chuàng)新獨特的表達方式首先表現(xiàn)在標題的處理方式上,《如果沒在媒體工作,我這輩子都洗不清猥褻兒童的罪名了…》,“如果”引導了一個條件句,受眾在接收到這一文章的時候,會有強烈的閱讀欲望。其次是圖文搭配,辟謠報道中可以利用“有圖有真相”原則,通過梳理謠言信息,提供相關的截圖、視頻動圖,可以有效揭示出謠言的基本邏輯,除此以外,文字與圖表相結合之后所呈現(xiàn)出的證據,會更具說服性,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度也會提高。(4)理念和水平的親民性傳播者應盡可能地利用與傳播對象更加相近的思想和觀念去解釋和梳理事件始終及發(fā)展過程,也要照顧到傳播對象對于文字的理解接受程度,這樣的辟謠信息才利于傳播。親民性還體現(xiàn)在傳播者和傳播對象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5)觸發(fā)連鎖反應借助自媒體發(fā)布的辟謠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會觸發(fā)不同的連鎖反應。傳播者的角色、手段的提升、技術的改變、用戶的心理、業(yè)態(tài)的現(xiàn)狀以及傳播效果都在受到影響。并且在辟謠的這一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傳播文化。人們開始自省,在今后面對謠言時自動將信息進行匯總對比,分辨真假,也會嘗試從傳統(tǒng)媒體的官方的信息渠道去獲知事件真相,這樣一來從信源、信道、信宿三個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保障,謠言從源頭上就被遏制了。3、傳播內容法則美國(紐約客)專欄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2000年出版的《引爆點》一書中提出“引爆點”這一概念,《引爆點》是一本談論怎樣讓產品發(fā)起流行潮的專門性著作?!耙c”的意思是有些觀念、行為和產品之所以流行起來,并非偶然,而是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在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看來,“我們的世界看起來雷打不動,但只要你找對了一個點,它就可能被引爆”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引爆點如何引發(fā)流行[M].錢清,覃愛冬,譯,這樣的規(guī)律歸納起來是三個法則: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環(huán)境威力法則。這樣的原則在個人借助自媒體進行辟謠時是能夠應用在傳播策略上的,我們在傳播內容的規(guī)劃上便可以將“引爆點”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中,一旦我們掌握了個人辟謠的“引爆點”,辟謠信息便會大規(guī)模流行起來,以達到最強的辟謠效果。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引爆點如何引發(fā)流行[M].錢清,覃愛冬,譯個別人物法則下當事方和意見領袖成為關鍵人物個別人物法則是指在特定的過程中會存在著關鍵人物,他們對事件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事方是最知曉事實真相的角色,除此以外的第三者都是憑借外界的信息或自身所見所聞所想來對事實進行加工,在這一過程中有時候會有信息遺漏,真相的面貌無法揭開。除了事件當事人作為關鍵人物之外,也有其他意見領袖作為“引爆人”在引發(fā)這種流行,比如微博上的首批轉發(fā)者和朋友圈的首批轉發(fā)者,這些人里面有很多的微博大V用戶,也有很多的自媒體網紅,并且文章發(fā)出之后,中新網、央視網等的官方微博也進行了轉發(fā)。所以李炳鑫本人親自進行澄清,加上各種用戶的轉發(fā)傳播之后,謠言得以控制。附著力因素法則下文章內容獲得網友注意力附著力因素法則旨在應從很多的賣點中提煉出高質量的信息,并找到一種簡單的信息對其進行包裝,使人們更容易接受到信息并對信息沒有抵抗力。首先,李炳鑫本人所發(fā)表的長文標題極具吸引力,《如果沒在媒體工作,我這輩子都洗不清猥褻兒童的罪名了…》,會讓網友產生一種好奇之感想要探尋事件的真相,從而閱讀文章內容,人們在第一時間就把注意力投向了這篇文章。其次吸引網友的還有文章本身的內容,第一是文章通篇風格獨特,這種特別的風格容易被網友記住,事實探究型和商議的口吻讓讀者有足夠的耐心跟隨查證者的思路探究事實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看似是一篇搞笑的敘事文章,穿插各種各樣的表情包,但實際上已經將事件經過以及李炳鑫本人的處境告知大家,鮮明的語言特點加上不斷強化的搞笑風格,其間還附帶了真實的聊天記錄屏幕截圖,給網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網友在閱讀之余已經知曉了事件的真相,甚至會參與到轉發(fā)此文章進行辟謠的隊伍中來。環(huán)境威力法則下對環(huán)境進行了良好的把控環(huán)境威力法則強調流行的趨勢需要一個發(fā)展的溫床,每一個熱點事件出現(xiàn),人們的注意力都是相對聚焦的。李炳鑫長文的發(fā)表,在時間、條件和所選平臺上都是一個良好的把控。發(fā)布的時間恰好是事情發(fā)酵,人們討論最激烈的時候,時間上已經具有很強的沖擊力。條件上是他已經知曉了事件的來龍去脈,知道是自己某同學的爆料導致了網友誤以為他是南京南站猥褻女童的當事男子,以及和“@古風同志”的微博私信截圖,有足夠的信息證明他不是猥褻女童的那名男子。至于所選平臺,基于“差評君”這一微博賬號的粉絲已經有足夠的傳播力,這樣比他自己在自己的微博上發(fā)布文章更有力,這是一種提升傳播力的有效方法。當前人們分享信息極具便捷性,隨手的點贊、評論和轉發(fā)就能讓辟謠信息以滾雪球的速度傳播出去,引起高度關注。(二)傳播策略分析——“點線面原則”傳播點(個體用戶)傳播點(個體用戶)傳播線(社會關系)傳播面(辟謠信息范圍)連接構建覆蓋圖2“點線面”原則示意圖1、傳播點傳播點即個體用戶。每一位在網絡上出現(xiàn)的用戶都可以看做是一個點,這些點各不相同,他們受不同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喜好、興趣、生長環(huán)境等因素限制,呈現(xiàn)出不同的性格。辟謠時首先要鎖定傳播點,這其中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有利于改變點的思維。這些個體用戶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等特征會在這種虛擬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自我想法的傳達,并且這種想法又會在點與點之間進行擴散傳播。在這樣的浪潮沖擊之下,有的用戶就會被從眾心理影響,受到外界人群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的影響,從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去表現(xiàn)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其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又或者是去發(fā)表自己對于此事件的看法,轉發(fā)這類信息。此時,他們的思維點鏈接到一起,構成一個新的意識,刺激大眾的聯(lián)想,重構事件的真相。經過理性思考之后再將辟謠的信息轉發(fā)到自己的朋友圈、個人博客或分享到各大網站上,從而達到傳播效果。2、傳播線傳播線即社會關系。當傳播點將辟謠信息向外擴散被該群體的其他成員關注之后,他們會認為朋友或家人所傳達的信息是真實的,這種信任加上社會關系雙方的相近性會導致人們根據社會信用來接收信息,這就促進了傳播。評論、點贊、轉發(fā)的這些行為將點與點之間連成了一條線,傳播點又在這條傳播線上繼續(xù)交流來往,線在這種情況下變得越來越密集,也使得辟謠信息廣泛傳播開來。在這些傳播線上,社交關系同信息可信度成正比,信息可信度又與引起的共鳴成正比,信息的傳播效果朝著最佳前進。點與點之間的流動過程有流向家人、流向朋友,也有偶像傳達的信息流向粉絲,互動的過程將真相越來越向外發(fā)散。3、傳播面?zhèn)鞑ッ婕幢僦{信息所到達的范圍。信息擴散路徑最終結成了一張大網,在所覆蓋到的群體間產生群體性傳播效果。這個面是辟謠的強大基礎,面加大了辟謠的力度和范圍,使得辟謠的信息更多地覆蓋到個體用戶。在這種情景之下,面越來越寬廣,信息也越來越具有共享性,面的輻射力不斷上升。除了面是由群體圈子構建出來的這一層含義,面也有認知界面的意義,當各種信息匯聚在一起,在這些平臺上,受眾更容易接觸到事實真相,便于理解和傳播。認知界面的完善,有利于受眾以更完整和更整合的思路來看待謠言。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繪制出如圖2的“點線面”原則示意圖。結合之前對于傳播對象、傳播特點以及傳播內容法則的分析,將傳播策略總結為“點線面原則”。第一、在傳播點上我們要做的工作最多,我們作為個人在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辟謠時并不是簡單地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上發(fā)表一個申明,或是幾句簡短的陳述話語。我們在構建傳播內容時要依照“引爆點”理論,讓我們的辟謠信息極具吸引力和價值,吸引更多的網友對此事進行關注。我們在從一開始選擇平臺時就應該進行思考。如果是媒體人我們就可以像李炳鑫一樣借助自己的官方賬號,如果不是媒體人,我們可以尋求微博上有影響力的博主或是傳統(tǒng)媒體的官方微博的幫助,可以私信也可以在自己所發(fā)微博的內容中艾特對方。我們要注重每一位網友的作用,這些網友就是傳播點也是我們的傳播對象。一旦辟謠信息成為一個爆點,人們便會對事件進行歸因,試圖探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就會出現(xiàn)當事男子到底是不是李炳鑫,為什么李炳鑫會遭受網絡暴力,這次的事件對李炳鑫本人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李炳鑫事件給了我們什么啟示等問題。這樣的“輿論場”一旦形成,便勢如破竹向外擴散,辟謠信息就能大范圍傳播。這是我們針對傳播點應該注意的地方。第二、通過我們收獲的傳播點層層疊加,從個人出發(fā)所發(fā)射出來的線越連越長同時越來越密集,辟謠信息在傳播點之間快速流通,人們能夠更加快速地接觸到辟謠信息。第三、從傳播點開始到最后形成一個大的傳播面,傳播面覆蓋到更多個體用戶,最終能夠將辟謠信息傳播出去,遏制謠言的蔓延,使事實被每一個人知曉。(三)傳播效果分析 互聯(lián)網的準入門檻低,只要有設備有網絡我們就可以進入互聯(lián)網的世界。所以不少網民將互聯(lián)網作為一個情感宣泄的場所,由于造謠零成本,網絡空間就成為了謠言滋生的沃土。造謠者的角色可能是個人、組織或集體,甚至是國家或媒體。謠言的產生可能是因為某種動機或目的也可能僅僅是情感宣泄之下的無意識行為,傳謠者在網絡謠言傳播中占據的數量最大,他們成了謠言傳播的受眾和傳播者。以微博為例,如果一則小小的謠言散布出來,會在微博的種種“圍觀”行為之下,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出去,瞬間送至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用戶,在轉發(fā)和評論中,其影響力成倍放大?!袄畋问录北僦{的傳播效果在兩個方面體現(xiàn)得尤為顯著,一是辟謠信息的擴散范圍和受眾的參與程度,二是傳播對象態(tài)度的轉換以及辟謠的威懾效果。微信公眾號所推送的內容可以通過“閱讀量”和“贊”來大致評估信息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后臺的數據直接顯示在閱讀內容中,《如果沒在媒體工作,我這輩子都洗不清猥褻兒童的罪名了…》官方微博閱讀量高于1402萬,作家劉同針對此事件的相關微博有3346次轉發(fā)。中國新聞網、江蘇身邊事、新浪廣東、共青團中央、今晚報、法制晚報等官方微博和很多知名的微博大V用戶對這篇文章進行了轉發(fā),也有很高的閱讀量。人們也紛紛參與進來,有的網友是評論、點贊或轉發(fā),有的網友是在微博社區(qū)管理中心舉報謠言散布的推手。受眾的參與程度也成為評價辟謠信息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表1是統(tǒng)計微博針對辟謠信息的傳播數據,由于數量龐大,這里特選取較知名微博的轉發(fā)、評論和點贊的數量。表1相關微博傳播數據統(tǒng)計(次)轉發(fā)評論點贊差評君微博辟謠12w27674w301519w5012澎湃新聞222296478江蘇身邊事133220629278今晚報87210449劉同334623312w新浪廣東1565531976頭條新聞249939001w中國青年報環(huán)球娛樂時報央視新聞人民日報35100583445317857764930081587286597105這些微博都是具有一定粉絲量的自媒體賬號,除掉主動參與進來進行轉發(fā)、評論、點贊的網民數量,還有很大一部分只觀看而不采取行動的粉絲數量。很大程度上他們都被覆蓋在辟謠信息到達的范圍內了。另有一些關注量較少的賬號也對辟謠信息進行了傳播。其次是傳播對象態(tài)度的轉換以辟謠的威懾效果。受眾的轉發(fā)行為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在知道事實之后調整自身看法,改變自己的認知體系后重塑對于事件的看法,并又通過轉發(fā)的行為將信息傳播出去。微博的辟謠震懾效果則體現(xiàn)在由于不經證實便發(fā)布微博導致李炳鑫陷入網絡謠言漩渦的博主“@古風同志”,根據《微博舉報投訴操作細則》第21條之規(guī)定,被禁言30天,禁被關注30天。該博主也在微博上致歉。除此以外轉發(fā)這條微博的多數網友們刪除了謠言微博。由于在很短的時間內阻止了謠言的進一步擴散和發(fā)酵,最終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五、個人辟謠的優(yōu)越性與局限性(一)優(yōu)越性身份特殊的個人進行辟謠比第三方辟謠更有說服力,他們是辟謠線索的重要來源,這里的個人主要包括當事方和事件知情者。的優(yōu)勢在于他們作為一件事情的參與方,身處在謠言產生初期的環(huán)境中,他們經歷或目睹了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和其他辟謠主體相比較之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