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原文加翻譯課件_第1頁
游褒禪山記原文加翻譯課件_第2頁
游褒禪山記原文加翻譯課件_第3頁
游褒禪山記原文加翻譯課件_第4頁
游褒禪山記原文加翻譯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游褒禪山記1a游褒禪山記1a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

2a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字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作。4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力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仁宗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授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以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積極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黨反對,熙寧七年被罷相,后復(fù)位再罷。封荊國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學(xué)上也是個革新派。他反對北宋初年浮華的文風(fēng),主張文章應(yīng)“有補于世”。散文遒勁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時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詞“一洗五代舊習(xí)”,風(fēng)格豪放。3a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作。仁宗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授參知政事王安石紀念館(江西臨川)4a王安石紀念館(江西臨川)4a王安石塑像(江西臨川)5a王安石塑像(江西臨川)5a第一段:重點詞句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禪”距其院東五里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言…“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名→動,筑舍定居。名→動,命名,起名。名→狀,往東。表判斷,為,是陽:山南水北判斷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言…“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6a第一段:重點詞句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名→動,筑舍定居。名→動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dāng)初在這里筑舍定居,死后終于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F(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7a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碑文模糊,只有從它僅有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現(xiàn)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chǎn)生的)讀音上的錯誤。8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1、這一段依次記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名寺洞碑2、第一段寫仆碑,為什么要特別提及仆碑上的文字?為文章后面的議論“深思慎取”提供依據(jù)。3、這一段說明事物方位清楚,層次井然。交代空間的變化,其作用是(不超過10個字):作者游褒禪山的蹤跡。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9a1、這一段依次記述(每格一字):名寺洞碑2、第一段寫有泉側(cè)出有穴窈然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則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則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點詞句名→狀,從旁邊形→名,深度形→動,照明。幽深的樣子。然,形容詞詞尾形→動,到盡頭“而”,表修飾動→名,見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動→名,到達的人/

更有人/

責(zé)怪,埋怨10a有泉側(cè)出第二段:重點詞句名→狀,從旁邊形→名,深度形→動,照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11a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庇谑?,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

12a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洞內(nèi)更深的地方,那么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dāng)(決定從洞內(nèi)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13a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問題探究:這一段主要為記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結(jié)果怎樣?平曠記游洞經(jīng)過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前洞后洞記游者甚眾窈、寒、深記游者少→悔14a問題探究:這一段主要為記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平曠記1、作者寫游洞經(jīng)過,用了哪些對比?⑴前洞的平曠——后洞的窈然⑵前洞記游者甚眾——

后洞的來而記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余所至”之淺——“好游者”所至⑷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2、作者略寫前洞,詳寫后洞并作對比的作用是什么?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15a1、作者寫游洞經(jīng)過,用了哪些對比?⑴前洞的平曠——后洞的窈于是予有嘆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夷以近…險以遠古人之觀于天地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第三段:重點詞句心得,收獲,名詞因為/

并且,連詞而且,表并列,連詞觀察,動詞不平常/

景觀,名詞到達/

幫助形→名,危險遙遠的地方對于/這件事16a于是予有嘆第三段:重點詞句心得,收獲,名詞因為/并至于幽暗昏惑于人為可譏其孰能譏之乎不隨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形→名,讓人迷惑的地方難道,副詞,表反問語氣第三段:重點詞句對于/是,算得上,動詞

此余之所得也=不隨(之)以止也。省略句判斷句17a至于幽暗昏惑形→名,讓人迷惑的地方難道,副詞,表反問語氣第三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18a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

19a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20a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1.古人為何“往往有得”?2.在現(xiàn)實中,“夷以近”與“險以遠”兩種情形的結(jié)果如何?3.要到達“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需要哪些條件?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夷以近——游者眾險以遠——至者少有志有力有物

思考:力與物也重要,但有時難以強求,只有“盡吾志才能“無悔”、無“可譏”。21a1.古人為何“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夷以近——游4第三段的議論與前文何處照應(yīng)?第三段: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結(jié)論:要有志、盡志22a4第三段的議論與前文何處照應(yīng)?第三段:第二段余之所得

古人求思奇觀常在險遠有志

有力有物

盡吾志無悔矣結(jié)構(gòu)深無不在23a余之所得古人求思奇觀常在險遠有志有力有物盡吾志無第四段:重點詞句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弄錯,使…錯,使動用法沒有人/名→動,識其本名……的原因求學(xué)的人盡,完/

說,動詞因為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略句判斷句24a第四段:重點詞句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弄錯,使…錯,使動用法沒有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xué)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25a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思考題第四段的議論與前文何處照應(yīng)?第四段

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結(jié)論:要深思而慎取26a思考題第四段的議論與前文何處照應(yīng)?第四段第一段結(jié)論: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演繹而來的?仆碑其文漫滅音謬古書之不存謬其傳何可勝道也哉觀點: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邏輯嚴密第四段:寫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議27a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仆碑其文漫滅音謬古書之不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28a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第五段:補敘同游者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xiàn)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樣寫在文尾,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jié),這也是古人寫游記常用的格式。29a第五段:補敘同游者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xiàn)在正文里,而是記在古今異義詞:至于古:到達今:表到達某種程度或表另提一事的連詞非常古:不同尋常、不平凡今:表程度的副詞學(xué)者古:求學(xué)的人今: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30a古今異義詞:至于古:到達今:表到達某種程度或表另提一事的連詞文章脈絡(luò):游褒禪山記記敘議論議論的基礎(chǔ)記敘的深化游華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發(fā)感慨褒禪山命名的由來游洞的經(jīng)過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學(xué)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31a文章脈絡(luò):游褒禪山記記敘議論議論的基礎(chǔ)記敘的深化游華山洞的心課堂小結(jié)本文把______和______兩個不同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借______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xué)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的道理。游山治學(xué)游山盡吾志深思慎取作者通過游褒禪山的所見和所感,闡明了無論是治學(xué)還是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以及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歸納主題32a課堂小結(jié)本文把______和______兩個不同的事物作業(yè):1.背誦課文第三段,復(fù)習(xí)文言虛實詞;2.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3.歸納文中“乃”、“道”、“蓋”、“文”、“然”“其”等詞的意義和用法33a作業(yè):1.背誦課文第三段,復(fù)習(xí)文言虛實詞;33a活學(xué)活用收獲成功34a活學(xué)活用34a游褒禪山記35a游褒禪山記1a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

36a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字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作。4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力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仁宗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授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以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積極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黨反對,熙寧七年被罷相,后復(fù)位再罷。封荊國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學(xué)上也是個革新派。他反對北宋初年浮華的文風(fēng),主張文章應(yīng)“有補于世”。散文遒勁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時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詞“一洗五代舊習(xí)”,風(fēng)格豪放。37a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作。仁宗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授參知政事王安石紀念館(江西臨川)38a王安石紀念館(江西臨川)4a王安石塑像(江西臨川)39a王安石塑像(江西臨川)5a第一段:重點詞句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禪”距其院東五里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言…“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名→動,筑舍定居。名→動,命名,起名。名→狀,往東。表判斷,為,是陽:山南水北判斷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言…“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40a第一段:重點詞句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名→動,筑舍定居。名→動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dāng)初在這里筑舍定居,死后終于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41a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碑文模糊,只有從它僅有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現(xiàn)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chǎn)生的)讀音上的錯誤。42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1、這一段依次記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名寺洞碑2、第一段寫仆碑,為什么要特別提及仆碑上的文字?為文章后面的議論“深思慎取”提供依據(jù)。3、這一段說明事物方位清楚,層次井然。交代空間的變化,其作用是(不超過10個字):作者游褒禪山的蹤跡。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43a1、這一段依次記述(每格一字):名寺洞碑2、第一段寫有泉側(cè)出有穴窈然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則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則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點詞句名→狀,從旁邊形→名,深度形→動,照明。幽深的樣子。然,形容詞詞尾形→動,到盡頭“而”,表修飾動→名,見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動→名,到達的人/

更有人/

責(zé)怪,埋怨44a有泉側(cè)出第二段:重點詞句名→狀,從旁邊形→名,深度形→動,照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45a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庇谑?,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

46a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洞內(nèi)更深的地方,那么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dāng)(決定從洞內(nèi)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47a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問題探究:這一段主要為記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結(jié)果怎樣?平曠記游洞經(jīng)過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前洞后洞記游者甚眾窈、寒、深記游者少→悔48a問題探究:這一段主要為記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平曠記1、作者寫游洞經(jīng)過,用了哪些對比?⑴前洞的平曠——后洞的窈然⑵前洞記游者甚眾——

后洞的來而記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余所至”之淺——“好游者”所至⑷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2、作者略寫前洞,詳寫后洞并作對比的作用是什么?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49a1、作者寫游洞經(jīng)過,用了哪些對比?⑴前洞的平曠——后洞的窈于是予有嘆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夷以近…險以遠古人之觀于天地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第三段:重點詞句心得,收獲,名詞因為/

并且,連詞而且,表并列,連詞觀察,動詞不平常/

景觀,名詞到達/

幫助形→名,危險遙遠的地方對于/這件事50a于是予有嘆第三段:重點詞句心得,收獲,名詞因為/并至于幽暗昏惑于人為可譏其孰能譏之乎不隨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形→名,讓人迷惑的地方難道,副詞,表反問語氣第三段:重點詞句對于/是,算得上,動詞

此余之所得也=不隨(之)以止也。省略句判斷句51a至于幽暗昏惑形→名,讓人迷惑的地方難道,副詞,表反問語氣第三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52a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

53a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54a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1.古人為何“往往有得”?2.在現(xiàn)實中,“夷以近”與“險以遠”兩種情形的結(jié)果如何?3.要到達“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需要哪些條件?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夷以近——游者眾險以遠——至者少有志有力有物

思考:力與物也重要,但有時難以強求,只有“盡吾志才能“無悔”、無“可譏”。55a1.古人為何“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夷以近——游4第三段的議論與前文何處照應(yīng)?第三段: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結(jié)論:要有志、盡志56a4第三段的議論與前文何處照應(yīng)?第三段:第二段余之所得

古人求思奇觀常在險遠有志

有力有物

盡吾志無悔矣結(jié)構(gòu)深無不在57a余之所得古人求思奇觀常在險遠有志有力有物盡吾志無第四段:重點詞句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弄錯,使…錯,使動用法沒有人/名→動,識其本名……的原因求學(xué)的人盡,完/

說,動詞因為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略句判斷句58a第四段:重點詞句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弄錯,使…錯,使動用法沒有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xué)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59a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思考題第四段的議論與前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