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氏橈骨下端骨折課件_第1頁
蓋氏橈骨下端骨折課件_第2頁
蓋氏橈骨下端骨折課件_第3頁
蓋氏橈骨下端骨折課件_第4頁
蓋氏橈骨下端骨折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學目的:了解橈骨下段的解剖掌握骨折病因病理、診斷、整復和夾板固定方法1教學目的:了解橈骨下段的解剖2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2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3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歷史

1929年稱為“反蒙氏骨折”

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此種損傷,并建議強力牽引拇指整復,此后稱為“蓋氏骨折”Compbellr指出本類骨折必須手術Galeazzi骨折發(fā)生率是“蒙氏骨折”的6倍

3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歷史1929年稱為“反4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概述

多見于成人,兒童較少見。骨折極不穩(wěn)定,整復較難,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容易漏診,造成不良后果。故對這種損傷應予足夠重視4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概述多見于5類型(一)兒童損傷型:撓骨遠端青枝骨折并尺骨小頭骨骺分離,屬兒童損傷,與成人受傷機理相同,只是沒有發(fā)生關節(jié)脫位而出現(xiàn)骨骺分離(圖22A)5類型(一)兒童損傷型:6(二)背側移位型橈骨遠1/3骨折,遠折端向背側移位伴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前位,手掌撐地致傷(圖b)。6(二)背側移位型7(三)掌側移位型橈骨遠1/3骨折,遠折端向掌側移位伴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手掌撐地致傷(圖c)。7(三)掌側移位型固定早期應嚴格限制前臂旋轉活功。意義:

1、決定腕關節(jié)活動范圍

2、骨折復位的標準、預后的判斷X光拍片:可明確骨折類型、程度??s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跌倒時,腕關節(jié)呈背伸位,手掌先著地,可造成伸直型骨折。骨折極不穩(wěn)定,整復較難,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容易漏診,造成不良后果。(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伸直型(Colles骨折)最常見骨折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橈骨遠1/3骨折,遠折端向掌側移位伴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粉碎性骨折整復時要穩(wěn)、準,復位盡可能一次成功。若下尺撓關節(jié)有十分明顯的疼痛和壓痛,前臂旋后活動嚴重受限,可切除尺骨小頭而獲得改善。骨折復位后可逐漸恢復,若癥狀呈持續(xù)性并且有進行性加重的傾向,則可行腕管切開減壓術。若掌指關節(jié)于伸直位上強直,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可在麻醉下手法將掌指關節(jié)屈曲,用石膏托固定3周,更有利于恢復功能。其他療法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8(四)尺骨骨折型撓骨遠1/3骨折,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彎曲畸形(圖d)。多由機器絞軋傷所致。固定早期應嚴格限制前臂旋轉活功。8(四)尺骨骨折型撓骨9因前臂的肌肉牽拉作用。撓骨遠折端常有三種移位,與遠折端的僥、背側移位畸形混合存在。1.尺傾移位拇外展肌,拇長短伸肌和旋前方肌牽拉撓骨遠折端向尺側靠攏(圖A)。2.旋前移位旋前方肌牽拉所致(圖B)。3.縮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9因前臂的肌肉牽拉作用。撓骨遠折端常有三種移位,與遠折端的僥10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骨折移位機理肱橈肌伸拇長肌旋前方肌10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骨折移位機理肱橈肌伸拇長11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的病理基礎是下尺僥關節(jié)掌背側韌帶完全斷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或尺骨莖突撕脫骨折11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的病理基礎是下尺僥關節(jié)掌背側韌帶完全斷裂、12【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傷后前臂中下部腫脹,疼痛和局部壓痛,如移位明顯撓骨將出現(xiàn)短縮和成角,尺骨頭膨出,下尺撓關節(jié)壓痛。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12【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13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橈骨骨折處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前臂腫脹、疼痛成角畸形X光片診斷13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橈骨骨折處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14【治療】(一)撓骨遠端青枝骨折并尺骨小頭骨骺分離按兒童尺撓遠端骨折復位法整復處理?!捕澈喜⒊吖歉晒钦郯闯邠瞎请p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若僅有尺骨彎曲畸形則先整復彎曲畸形,后按蓋氏骨折處理。14【治療】(一)撓骨遠端青枝骨折并尺骨小頭骨骺分離15(三)典型蓋氏骨折整復固定方法

1?;颊咂脚P或端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略旋后位牽引。矯正重迭移位。2.術者用分骨手法糾正僥骨遠折端尺傾移位(圖A)。15(三)典型蓋氏骨折整復固定方法

1?;颊咂脚P或端坐位,肩163.用提按折頂手法糾正掌背側移位。

(1)撓骨遠折端向掌側移位者,拇指按近折端向掌側,加大掌側成角,然后其食、中、環(huán)三指提遠折端向背側,使之對位(圖B)。163.用提按折頂手法糾正掌背側移位。17

(2)撓骨遠折端向背側移位時,拇指按遠折端向掌側,用力加大掌側成角后,然后其食、中、環(huán)三指提近折端向背側,使斷端復位(圖C)。17(2)撓骨遠折端向背側移位時,拇指按遠折端向掌側,用力184最后術者用一手捏住整復的撓骨斷端,一手扣擠下尺撓關節(jié),使下尺撓關節(jié)復位(圖D)。184最后術者用一手捏住整復的撓骨斷端,一手扣擠下尺撓關節(jié),195.固定。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橈骨莖突僥側,放置弧形合骨墊,襯棉墊后,前臂用4塊夾板固定,橈側板超過腕關節(jié).利用手的尺偏,借緊張的腕撓側副韌帶牽拉撓骨遠折端向撓側,以克服尺傾移位195.固定。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20對撓骨骨折線自撓側上方斜向尺側內(nèi)下方者,分骨墊應置于骨折線偏近側,使僥側夾板平腕關節(jié),而尺側夾板超腕關節(jié)至第5掌骨中部。以限制手的尺偏,更有利一于對位20對撓骨骨折線自撓側上方斜向尺側內(nèi)下方者,分骨墊應置于骨折21其他療法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手術治療21其他療法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手術治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四)尺骨骨折型撓骨遠1/3骨折,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橈骨莖突僥側,放置弧形合骨墊,襯棉墊后,前臂用4塊夾板固定,橈側板超過腕關節(jié).多見于成人,兒童較少見。粉碎性骨折整復時要穩(wěn)、準,復位盡可能一次成功。(三)典型蓋氏骨折整復固定方法〔二〕合并尺骨干骨折Galeazzi骨折發(fā)生率是“蒙氏骨折”的6倍中藥熏洗和理療對恢復有幫助。其他療法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發(fā)病率比較高,老人多見縮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摸診時在腕背側可觸及移位的骨折遠端,并扣及骨擦音。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2)尺骨小頭切除(一)屈肘90°,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用提按折頂手法糾正掌背側移位。(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1)手術切開復位1、伸直型:又稱克雷氏骨折(Colles)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22【術后處理及注意事項】(一)屈肘90°,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固定早期應嚴格限制前臂旋轉活功。

(二〕腫脹減輕后.骨折極易變位,注意定期拍片復查及時糾正變位和調(diào)整外固定。

(二)腕三角纖維軟骨盤撕裂未愈臺而出現(xiàn)前臂旋轉時腕關節(jié)尺側疼痛或下尺澆關l節(jié)能有分離者,可行骨小頭切除術以解除疼痛和恢復前臂旋轉功能。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22【術后處理及注意事項】(一)屈肘923第十七節(jié)

橈骨下端骨折23第十七節(jié)

橈骨下端骨折24教學目的:掌握橈骨下端骨折的閉合整復和外固定方法了解橈骨下端的解剖、病因病理和診斷要點。24教學目的:掌握橈骨下端骨折的閉合整復和外固定方法253cm定義:

指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以上2-3厘米處發(fā)生的骨折。

253cm定義:

指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以上2-3厘米處發(fā)26占全身骨折的11%

發(fā)病率比較高,老人多見26占全身骨折的11%發(fā)病率比較高,老人多見27橈骨遠端骨折

元《世醫(yī)得效方》(1337年)“手掌根出臼”,記載骨折特點、整復方法、預后。

明《普濟方》(1406年)“手盤骨折“,記載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

清《傷科匯纂》(1815年)將骨折分“外出”和“內(nèi)出”兩型、復位手法要區(qū)別對待。

清《陳氏秘傳》(1840年)“手腕出臼”,發(fā)明“牽抖復位法”。

1814年,愛爾蘭AbrahamColles

首次報告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源流介紹27橈骨遠端骨折元《世醫(yī)得效方》(1337年)28

橈骨下端是松質(zhì)骨與密質(zhì)交界的部位,此處最容易發(fā)生骨折解剖特點28橈骨下端是松質(zhì)骨與密質(zhì)交界的部位,此處最容(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明《普濟方》(1406年)“手盤骨折“,記載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s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故對這種損傷應予足夠重視〔二〕合并尺骨干骨折骨折極不穩(wěn)定,整復較難,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容易漏診,造成不良后果。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手掌撐地致傷(圖c)。腕背側隆起;腕部增寬;骨折部明顯壓痛。(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拘g后處理及注意事項】用提按折頂手法糾正掌背側移位。(2)尺骨小頭切除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橈骨莖突僥側,放置弧形合骨墊,襯棉墊后,前臂用4塊夾板固定,橈側板超過腕關節(jié).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背側移位掌握骨折病因病理、診斷、整復和夾板固定方法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手掌撐地致傷(圖c)。若掌指關節(jié)于伸直位上強直,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可在麻醉下手法將掌指關節(jié)屈曲,用石膏托固定3周,更有利于恢復功能?!捕澈喜⒊吖歉晒钦弁蟊硞嚷∑?腕部增寬;骨折部明顯壓痛。29伸腕屈腕橈傾尺傾腕關節(jié)功能(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29伸腕屈腕橈傾3023o尺傾角20~25°認識腕部二個角骨折后尺傾角變小3023o尺傾角20~25°認識腕部二個角骨折后尺傾角變小3111o掌傾角10~15°認識腕部二個角骨折后掌傾角變小骨折塊3111o掌傾角10~15°認識腕部二個角骨折后掌傾角變小骨32尺傾角掌傾角意義:

1、決定腕關節(jié)活動范圍

2、骨折復位的標準、預后的判斷32尺傾角掌傾角意義:

1、決定腕關節(jié)活動范圍

2、骨折33下尺撓關節(jié)上端有一個三角軟骨盤,把撓腕關節(jié)分隔開,形成二個關節(jié)腔,有堅強的韌帶與三角軟骨盤及橈骨內(nèi)側緣相連結,以維持下尺撓關節(jié)的穩(wěn)定:撓骨遠端骨折后由于骨折的移位,可使腕關節(jié)結構發(fā)生變化,造成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33下尺撓關節(jié)上端有一個三角軟骨盤,把撓腕關節(jié)分隔開,形成二34以間接暴力多見1、伸直型:又稱克雷氏骨折(Colles)

跌倒時,腕關節(jié)呈背伸位,手掌先著地,可造成伸直型骨折。伸直型骨折遠段向背側(餐叉樣畸形)和橈側移位,橈骨遠段關節(jié)面改向背側傾斜,向尺側傾斜減少或完全消失,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病因病機34以間接暴力多見病因病機中藥熏洗和理療對恢復有幫助。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以限制手的尺偏,更有利一于對位(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下尺撓關節(jié)上端有一個三角軟骨盤,把撓腕關節(jié)分隔開,形成二個關節(jié)腔,有堅強的韌帶與三角軟骨盤及橈骨內(nèi)側緣相連結,以維持下尺撓關節(jié)的穩(wěn)定:撓骨遠端骨折后由于骨折的移位,可使腕關節(jié)結構發(fā)生變化,造成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的病理基礎是下尺僥關節(jié)掌背側韌帶完全斷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或尺骨莖突撕脫骨折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腕關節(jié)掌屈位——屈曲型(smits)——遠端向橈側和掌側移位。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Galeazzi骨折發(fā)生率是“蒙氏骨折”的6倍按兒童尺撓遠端骨折復位法整復處理。屈曲型:骨折近端向碗背側突起,掌側飽滿,可摸到移位的骨折遠端。故對這種損傷應予足夠重視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背側緣(反Barton骨折)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35伸直位身體重力地面反作用力中藥熏洗和理療對恢復有幫助。35伸直位身體重力地面反作用力36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36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37骨折遠端向掌側移位37骨折遠端向掌側移位38伸直型骨折移位情況38伸直型骨折移位情況39身體重力地面反作用力2、屈曲型:史密斯骨折腕關節(jié)掌屈位——屈曲型(smits)——遠端向橈側和掌側移位。

20歲以前,骨骺尚未融合,可發(fā)生骺離骨折;老年人多為粉碎性骨折,且多波及關節(jié)。39身體重力地面反作用力2、屈曲型:史密斯骨折40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掌側移位40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掌側移位41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背側移位41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背側移位424243骨折處粉碎,縮短移位直接暴力少見粉碎型橈骨遠端骨折骨折線43骨折處粉碎,縮短移位直接暴力少見粉碎型橈骨遠端骨折骨折線44伸直型(Colles骨折)最常見骨折背側緣(反Barton骨折)掌側緣(Barton骨折)屈曲型(Smith骨折)臨床分型:44伸直型(Colles骨折)最常見骨折背側緣(反Barto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四)尺骨骨折型撓骨遠1/3骨折,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清《傷科匯纂》(1815年)將骨折分“外出”和“內(nèi)出”兩型、復位手法要區(qū)別對待。掌握橈骨下端骨折的閉合整復和外固定方法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手掌撐地致傷(圖c)。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反復的整復會造成骨塊對合不嚴,或復位后斷端不穩(wěn)定而發(fā)生關節(jié)面不平,造成愈后不良。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掌側移位若掌指關節(jié)于伸直位上強直,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可在麻醉下手法將掌指關節(jié)屈曲,用石膏托固定3周,更有利于恢復功能。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此種損傷,并建議強力牽引拇指整復,此后稱為“蓋氏骨折”摸診時在腕背側可觸及移位的骨折遠端,并扣及骨擦音。伸直型(Colles骨折)(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20歲以前,骨骺尚未融合,可發(fā)生骺離骨折;清《陳氏秘傳》(1840年)“手腕出臼”,發(fā)明“牽抖復位法”。第十七節(jié)

橈骨下端骨折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清《陳氏秘傳》(1840年)“手腕出臼”,發(fā)明“牽抖復位法”。骨折后軟組織可迅速腫脹,皮下瘀血,腕關節(jié)活動功能喪失。45診斷腫脹疼痛功能受限一般癥狀: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45診斷腫脹疼痛功能受限一般癥狀:46臨床表現(xiàn)

骨折后軟組織可迅速腫脹,皮下瘀血,腕關節(jié)活動功能喪失。

1.伸直型:外觀呈餐叉樣畸形。腕背側隆起;腕部增寬;骨折部明顯壓痛。摸診時在腕背側可觸及移位的骨折遠端,并扣及骨擦音。

2.屈曲型:骨折近端向碗背側突起,掌側飽滿,可摸到移位的骨折遠端。

X光拍片:可明確骨折類型、程度。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46臨床表現(xiàn)骨折后軟組織可迅速腫脹,皮下瘀血,腕關節(jié)活動功47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餐叉樣”畸形特殊體征47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餐叉樣”畸形特殊體征48正常外觀異常外觀骨折遠端側方移位“槍上刺刀樣”畸形48正常外觀異常外觀骨折遠端側方移位“槍上刺刀樣”畸形49X

線照片骨折線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伸直型(Colles骨折)49X

線照片骨折線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伸直型(Colles骨50X

線照片屈曲型(Smith骨折)骨折線骨折遠端向掌側移位50X

線照片屈曲型(Smith骨折)骨折線骨折遠端向掌側移51X

線照片粉碎型骨折骨折線經(jīng)關節(jié)面51X

線照片粉碎型骨折骨折線經(jīng)關節(jié)面525253復位手法(伸直型)

(1)一助手握住患者前臂上端,醫(yī)者雙手拇指觸于骨遠端背側,其余四指觸于腕掌側行對抗牽拔,矯正旋轉及重迭畸形。(見圖82)、

(2)待骨折兩斷端充分牽開后,醫(yī)者雙手拇指向掌側按壓骨折遠端,余指向背側托頂骨折近端。伺時腕部掌屈、尺偏.即可矯正背側、撓側移位53復位手法(伸直型)54

撥伸對抗牽引重疊移位糾正重疊移位辨證論治(一)手法復位54撥伸對抗牽引重疊移位糾正重疊移位辨證論治(一)手法55糾正骨折塊向橈側移位捺正推擠55糾正骨折塊向橈側移位捺正推擠56腕部掌屈尺偏糾正向背移位56腕部掌屈尺偏糾正向背移位57復位手法(3)屈曲型骨折整復法:(smils)患者前臂處于旋后位,一助手握住掌腕部,另一助手握住前臂上端,二助手行拔伸牽引.在牽引下醫(yī)者雙手拇指觸于腕掌側骨折遠端,向下按壓。其余四指觸于背側骨折近端向上提,同時助手將腕部背屈即可復57復位手法(3)屈曲型骨折整復法:(smils)5858595960(2)固定方法:骨折整復后。在維持牽引下,用紗布包裹繃帶纏繞。將平紙壓墊用膠條粘于夾板相應的位置,將夾板分別放置于背、掌尺、撓側。繩帶捆扎固定。橈側、背側夾板應超過腕關節(jié),以限制手腕的僥偏、背伸,固定后腕關節(jié)于中立位懸吊胸前。60(2)固定方法:骨折整復后。在維持牽引下,用紗布包裹繃帶61(二)固定方法限制腕部:背伸及橈偏動作背板橈側板橈、背側夾板超腕關節(jié)61(二)固定方法限制腕部:背伸及橈偏動作背板橈側板橈、背側6262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縮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二)腕三角纖維軟骨盤撕裂未愈臺而出現(xiàn)前臂旋轉時腕關節(jié)尺側疼痛或下尺澆關l節(jié)能有分離者,可行骨小頭切除術以解除疼痛和恢復前臂旋轉功能。以限制手的尺偏,更有利一于對位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背側移位(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1)撓骨遠折端向掌側移位者,拇指按近折端向掌側,加大掌側成角,然后其食、中、環(huán)三指提遠折端向背側,使之對位(圖B)。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此種損傷,并建議強力牽引拇指整復,此后稱為“蓋氏骨折”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橈骨莖突僥側,放置弧形合骨墊,襯棉墊后,前臂用4塊夾板固定,橈側板超過腕關節(jié).粉碎性骨折整復時要穩(wěn)、準,復位盡可能一次成功。橈骨遠1/3骨折,遠折端向背側移位伴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前位,手掌撐地致傷(圖b)?;颊咂脚P或端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略旋后位牽引。在牽引下醫(yī)者雙手拇指觸于腕掌側骨折遠端,向下按壓。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以限制手的尺偏,更有利一于對位腕背側隆起;腕部增寬;骨折部明顯壓痛。(一)肘屈90。若僅有尺骨彎曲畸形則先整復彎曲畸形,后按蓋氏骨折處理。清《傷科匯纂》(1815年)將骨折分“外出”和“內(nèi)出”兩型、復位手法要區(qū)別對待。骨折極不穩(wěn)定,整復較難,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容易漏診,造成不良后果。63(三)功能鍛煉積極進行指間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四)藥物治療三期辯證治療(五)其他治療(1)手術切開復位(2)尺骨小頭切除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63(三)功能鍛煉64【術后處理及注意事項】

(一)肘屈90。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嚴防手下垂,術后即可行大幅度握拳和伸掌指關節(jié)活動,有利于消腫。

(二)嚴密觀察手指腫脹變化,若出現(xiàn)手指麻木、紫暗應及時放松外固定。

(三)固定時間一般4周,解除外固定時應檢查骨折愈合情況。若骨折處有明顯壓痛,則提示骨折未完全愈合,需延長外固定2周。64【術后處理及注意事項】65(四)外固定去除后,患腕和手指可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僵硬及活動受限,應指導病人做腕關節(jié)與手指的操練,鼓勵病人積極堅持活動,外用活血止痛散或海桐皮湯熏洗,常能使癥狀很快消除。

(五)沒有癥狀的栳骨遠端畸形愈合,則無必要為了改變外觀形態(tài)而進行手術。若下尺撓關節(jié)有十分明顯的疼痛和壓痛,前臂旋后活動嚴重受限,可切除尺骨小頭而獲得改善。65(四)外固定去除后,患腕和手指可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僵硬及66(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若疼痛嚴重,則可用托板保護2-3周,以緩解疼痛,同時必須進行有效的手指活動。中藥熏洗和理療對恢復有幫助。若掌指關節(jié)于伸直位上強直,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可在麻醉下手法將掌指關節(jié)屈曲,用石膏托固定3周,更有利于恢復功能。

(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骨折復位后可逐漸恢復,若癥狀呈持續(xù)性并且有進行性加重的傾向,則可行腕管切開減壓術。66(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若疼痛嚴重67【經(jīng)驗體會】栳骨遠端骨折整復雖然不難,但要求精確良好的復位,傾角、尺傾角獲得恢復,以確保腕關節(jié)的生理功能。骨折整復時,不要急于做復位手法,應進行充分的牽引,將嵌入的骨端完全牽開后再行復位,方可使掌傾角、尺傾為獲得滿意恢復。粉碎性骨折整復時要穩(wěn)、準,復位盡可能一次成功。反復的整復會造成骨塊對合不嚴,或復位后斷端不穩(wěn)定而發(fā)生關節(jié)面不平,造成愈后不良。67【經(jīng)驗體會】栳骨遠端骨折整復雖然不難,但要求精確良好的復68謝謝!《中醫(yī)傷科學》上肢骨折68謝謝!《中醫(yī)傷科學》上肢骨折69(二)背側移位型橈骨遠1/3骨折,遠折端向背側移位伴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前位,手掌撐地致傷(圖b)。69(二)背側移位型70(四)尺骨骨折型撓骨遠1/3骨折,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彎曲畸形(圖d)。多由機器絞軋傷所致。70(四)尺骨骨折型撓骨遠1/3骨折,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71因前臂的肌肉牽拉作用。撓骨遠折端常有三種移位,與遠折端的僥、背側移位畸形混合存在。1.尺傾移位拇外展肌,拇長短伸肌和旋前方肌牽拉撓骨遠折端向尺側靠攏(圖A)。2.旋前移位旋前方肌牽拉所致(圖B)。3.縮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71因前臂的肌肉牽拉作用。撓骨遠折端常有三種移位,與遠折端的72對撓骨骨折線自撓側上方斜向尺側內(nèi)下方者,分骨墊應置于骨折線偏近側,使僥側夾板平腕關節(jié),而尺側夾板超腕關節(jié)至第5掌骨中部。以限制手的尺偏,更有利一于對位72對撓骨骨折線自撓側上方斜向尺側內(nèi)下方者,分骨墊應置于骨折73診斷腫脹疼痛功能受限一般癥狀:73診斷腫脹疼痛功能受限一般癥狀:74X

線照片粉碎型骨折骨折線經(jīng)關節(jié)面74X

線照片粉碎型骨折骨折線經(jīng)關節(jié)面75復位手法(3)屈曲型骨折整復法:(smils)患者前臂處于旋后位,一助手握住掌腕部,另一助手握住前臂上端,二助手行拔伸牽引.在牽引下醫(yī)者雙手拇指觸于腕掌側骨折遠端,向下按壓。其余四指觸于背側骨折近端向上提,同時助手將腕部背屈即可復75復位手法(3)屈曲型骨折整復法:(smils)76(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若疼痛嚴重,則可用托板保護2-3周,以緩解疼痛,同時必須進行有效的手指活動。中藥熏洗和理療對恢復有幫助。若掌指關節(jié)于伸直位上強直,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可在麻醉下手法將掌指關節(jié)屈曲,用石膏托固定3周,更有利于恢復功能。

(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骨折復位后可逐漸恢復,若癥狀呈持續(xù)性并且有進行性加重的傾向,則可行腕管切開減壓術。76(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若疼痛嚴重77教學目的:了解橈骨下段的解剖掌握骨折病因病理、診斷、整復和夾板固定方法1教學目的:了解橈骨下段的解剖78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2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79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歷史

1929年稱為“反蒙氏骨折”

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此種損傷,并建議強力牽引拇指整復,此后稱為“蓋氏骨折”Compbellr指出本類骨折必須手術Galeazzi骨折發(fā)生率是“蒙氏骨折”的6倍

3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歷史1929年稱為“反80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概述

多見于成人,兒童較少見。骨折極不穩(wěn)定,整復較難,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容易漏診,造成不良后果。故對這種損傷應予足夠重視4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概述多見于81類型(一)兒童損傷型:撓骨遠端青枝骨折并尺骨小頭骨骺分離,屬兒童損傷,與成人受傷機理相同,只是沒有發(fā)生關節(jié)脫位而出現(xiàn)骨骺分離(圖22A)5類型(一)兒童損傷型:82(二)背側移位型橈骨遠1/3骨折,遠折端向背側移位伴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前位,手掌撐地致傷(圖b)。6(二)背側移位型83(三)掌側移位型橈骨遠1/3骨折,遠折端向掌側移位伴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手掌撐地致傷(圖c)。7(三)掌側移位型固定早期應嚴格限制前臂旋轉活功。意義:

1、決定腕關節(jié)活動范圍

2、骨折復位的標準、預后的判斷X光拍片:可明確骨折類型、程度??s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跌倒時,腕關節(jié)呈背伸位,手掌先著地,可造成伸直型骨折。骨折極不穩(wěn)定,整復較難,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容易漏診,造成不良后果。(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伸直型(Colles骨折)最常見骨折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橈骨遠1/3骨折,遠折端向掌側移位伴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粉碎性骨折整復時要穩(wěn)、準,復位盡可能一次成功。若下尺撓關節(jié)有十分明顯的疼痛和壓痛,前臂旋后活動嚴重受限,可切除尺骨小頭而獲得改善。骨折復位后可逐漸恢復,若癥狀呈持續(xù)性并且有進行性加重的傾向,則可行腕管切開減壓術。若掌指關節(jié)于伸直位上強直,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可在麻醉下手法將掌指關節(jié)屈曲,用石膏托固定3周,更有利于恢復功能。其他療法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84(四)尺骨骨折型撓骨遠1/3骨折,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彎曲畸形(圖d)。多由機器絞軋傷所致。固定早期應嚴格限制前臂旋轉活功。8(四)尺骨骨折型撓骨85因前臂的肌肉牽拉作用。撓骨遠折端常有三種移位,與遠折端的僥、背側移位畸形混合存在。1.尺傾移位拇外展肌,拇長短伸肌和旋前方肌牽拉撓骨遠折端向尺側靠攏(圖A)。2.旋前移位旋前方肌牽拉所致(圖B)。3.縮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9因前臂的肌肉牽拉作用。撓骨遠折端常有三種移位,與遠折端的僥86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骨折移位機理肱橈肌伸拇長肌旋前方肌10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骨折移位機理肱橈肌伸拇長87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的病理基礎是下尺僥關節(jié)掌背側韌帶完全斷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或尺骨莖突撕脫骨折11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的病理基礎是下尺僥關節(jié)掌背側韌帶完全斷裂、88【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傷后前臂中下部腫脹,疼痛和局部壓痛,如移位明顯撓骨將出現(xiàn)短縮和成角,尺骨頭膨出,下尺撓關節(jié)壓痛。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12【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89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橈骨骨折處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前臂腫脹、疼痛成角畸形X光片診斷13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橈骨骨折處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90【治療】(一)撓骨遠端青枝骨折并尺骨小頭骨骺分離按兒童尺撓遠端骨折復位法整復處理。〔二〕合并尺骨干骨折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若僅有尺骨彎曲畸形則先整復彎曲畸形,后按蓋氏骨折處理。14【治療】(一)撓骨遠端青枝骨折并尺骨小頭骨骺分離91(三)典型蓋氏骨折整復固定方法

1?;颊咂脚P或端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略旋后位牽引。矯正重迭移位。2.術者用分骨手法糾正僥骨遠折端尺傾移位(圖A)。15(三)典型蓋氏骨折整復固定方法

1?;颊咂脚P或端坐位,肩923.用提按折頂手法糾正掌背側移位。

(1)撓骨遠折端向掌側移位者,拇指按近折端向掌側,加大掌側成角,然后其食、中、環(huán)三指提遠折端向背側,使之對位(圖B)。163.用提按折頂手法糾正掌背側移位。93

(2)撓骨遠折端向背側移位時,拇指按遠折端向掌側,用力加大掌側成角后,然后其食、中、環(huán)三指提近折端向背側,使斷端復位(圖C)。17(2)撓骨遠折端向背側移位時,拇指按遠折端向掌側,用力944最后術者用一手捏住整復的撓骨斷端,一手扣擠下尺撓關節(jié),使下尺撓關節(jié)復位(圖D)。184最后術者用一手捏住整復的撓骨斷端,一手扣擠下尺撓關節(jié),955.固定。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橈骨莖突僥側,放置弧形合骨墊,襯棉墊后,前臂用4塊夾板固定,橈側板超過腕關節(jié).利用手的尺偏,借緊張的腕撓側副韌帶牽拉撓骨遠折端向撓側,以克服尺傾移位195.固定。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96對撓骨骨折線自撓側上方斜向尺側內(nèi)下方者,分骨墊應置于骨折線偏近側,使僥側夾板平腕關節(jié),而尺側夾板超腕關節(jié)至第5掌骨中部。以限制手的尺偏,更有利一于對位20對撓骨骨折線自撓側上方斜向尺側內(nèi)下方者,分骨墊應置于骨折97其他療法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手術治療21其他療法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手術治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四)尺骨骨折型撓骨遠1/3骨折,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橈骨莖突僥側,放置弧形合骨墊,襯棉墊后,前臂用4塊夾板固定,橈側板超過腕關節(jié).多見于成人,兒童較少見。粉碎性骨折整復時要穩(wěn)、準,復位盡可能一次成功。(三)典型蓋氏骨折整復固定方法〔二〕合并尺骨干骨折Galeazzi骨折發(fā)生率是“蒙氏骨折”的6倍中藥熏洗和理療對恢復有幫助。其他療法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發(fā)病率比較高,老人多見縮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摸診時在腕背側可觸及移位的骨折遠端,并扣及骨擦音。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2)尺骨小頭切除(一)屈肘90°,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用提按折頂手法糾正掌背側移位。(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1)手術切開復位1、伸直型:又稱克雷氏骨折(Colles)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98【術后處理及注意事項】(一)屈肘90°,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固定早期應嚴格限制前臂旋轉活功。

(二〕腫脹減輕后.骨折極易變位,注意定期拍片復查及時糾正變位和調(diào)整外固定。

(二)腕三角纖維軟骨盤撕裂未愈臺而出現(xiàn)前臂旋轉時腕關節(jié)尺側疼痛或下尺澆關l節(jié)能有分離者,可行骨小頭切除術以解除疼痛和恢復前臂旋轉功能。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22【術后處理及注意事項】(一)屈肘999第十七節(jié)

橈骨下端骨折23第十七節(jié)

橈骨下端骨折100教學目的:掌握橈骨下端骨折的閉合整復和外固定方法了解橈骨下端的解剖、病因病理和診斷要點。24教學目的:掌握橈骨下端骨折的閉合整復和外固定方法1013cm定義:

指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以上2-3厘米處發(fā)生的骨折。

253cm定義:

指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以上2-3厘米處發(fā)102占全身骨折的11%

發(fā)病率比較高,老人多見26占全身骨折的11%發(fā)病率比較高,老人多見103橈骨遠端骨折

元《世醫(yī)得效方》(1337年)“手掌根出臼”,記載骨折特點、整復方法、預后。

明《普濟方》(1406年)“手盤骨折“,記載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

清《傷科匯纂》(1815年)將骨折分“外出”和“內(nèi)出”兩型、復位手法要區(qū)別對待。

清《陳氏秘傳》(1840年)“手腕出臼”,發(fā)明“牽抖復位法”。

1814年,愛爾蘭AbrahamColles

首次報告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源流介紹27橈骨遠端骨折元《世醫(yī)得效方》(1337年)104

橈骨下端是松質(zhì)骨與密質(zhì)交界的部位,此處最容易發(fā)生骨折解剖特點28橈骨下端是松質(zhì)骨與密質(zhì)交界的部位,此處最容(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明《普濟方》(1406年)“手盤骨折“,記載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s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故對這種損傷應予足夠重視〔二〕合并尺骨干骨折骨折極不穩(wěn)定,整復較難,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容易漏診,造成不良后果。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手掌撐地致傷(圖c)。腕背側隆起;腕部增寬;骨折部明顯壓痛。(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拘g后處理及注意事項】用提按折頂手法糾正掌背側移位。(2)尺骨小頭切除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橈骨莖突僥側,放置弧形合骨墊,襯棉墊后,前臂用4塊夾板固定,橈側板超過腕關節(jié).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背側移位掌握骨折病因病理、診斷、整復和夾板固定方法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手掌撐地致傷(圖c)。若掌指關節(jié)于伸直位上強直,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可在麻醉下手法將掌指關節(jié)屈曲,用石膏托固定3周,更有利于恢復功能?!捕澈喜⒊吖歉晒钦弁蟊硞嚷∑?腕部增寬;骨折部明顯壓痛。105伸腕屈腕橈傾尺傾腕關節(jié)功能(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29伸腕屈腕橈傾10623o尺傾角20~25°認識腕部二個角骨折后尺傾角變小3023o尺傾角20~25°認識腕部二個角骨折后尺傾角變小10711o掌傾角10~15°認識腕部二個角骨折后掌傾角變小骨折塊3111o掌傾角10~15°認識腕部二個角骨折后掌傾角變小骨108尺傾角掌傾角意義:

1、決定腕關節(jié)活動范圍

2、骨折復位的標準、預后的判斷32尺傾角掌傾角意義:

1、決定腕關節(jié)活動范圍

2、骨折109下尺撓關節(jié)上端有一個三角軟骨盤,把撓腕關節(jié)分隔開,形成二個關節(jié)腔,有堅強的韌帶與三角軟骨盤及橈骨內(nèi)側緣相連結,以維持下尺撓關節(jié)的穩(wěn)定:撓骨遠端骨折后由于骨折的移位,可使腕關節(jié)結構發(fā)生變化,造成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33下尺撓關節(jié)上端有一個三角軟骨盤,把撓腕關節(jié)分隔開,形成二110以間接暴力多見1、伸直型:又稱克雷氏骨折(Colles)

跌倒時,腕關節(jié)呈背伸位,手掌先著地,可造成伸直型骨折。伸直型骨折遠段向背側(餐叉樣畸形)和橈側移位,橈骨遠段關節(jié)面改向背側傾斜,向尺側傾斜減少或完全消失,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病因病機34以間接暴力多見病因病機中藥熏洗和理療對恢復有幫助。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以限制手的尺偏,更有利一于對位(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下尺撓關節(jié)上端有一個三角軟骨盤,把撓腕關節(jié)分隔開,形成二個關節(jié)腔,有堅強的韌帶與三角軟骨盤及橈骨內(nèi)側緣相連結,以維持下尺撓關節(jié)的穩(wěn)定:撓骨遠端骨折后由于骨折的移位,可使腕關節(jié)結構發(fā)生變化,造成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的病理基礎是下尺僥關節(jié)掌背側韌帶完全斷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或尺骨莖突撕脫骨折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腕關節(jié)掌屈位——屈曲型(smits)——遠端向橈側和掌側移位。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Galeazzi骨折發(fā)生率是“蒙氏骨折”的6倍按兒童尺撓遠端骨折復位法整復處理。屈曲型:骨折近端向碗背側突起,掌側飽滿,可摸到移位的骨折遠端。故對這種損傷應予足夠重視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背側緣(反Barton骨折)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111伸直位身體重力地面反作用力中藥熏洗和理療對恢復有幫助。35伸直位身體重力地面反作用力112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36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113骨折遠端向掌側移位37骨折遠端向掌側移位114伸直型骨折移位情況38伸直型骨折移位情況115身體重力地面反作用力2、屈曲型:史密斯骨折腕關節(jié)掌屈位——屈曲型(smits)——遠端向橈側和掌側移位。

20歲以前,骨骺尚未融合,可發(fā)生骺離骨折;老年人多為粉碎性骨折,且多波及關節(jié)。39身體重力地面反作用力2、屈曲型:史密斯骨折116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掌側移位40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掌側移位117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背側移位41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背側移位11842119骨折處粉碎,縮短移位直接暴力少見粉碎型橈骨遠端骨折骨折線43骨折處粉碎,縮短移位直接暴力少見粉碎型橈骨遠端骨折骨折線120伸直型(Colles骨折)最常見骨折背側緣(反Barton骨折)掌側緣(Barton骨折)屈曲型(Smith骨折)臨床分型:44伸直型(Colles骨折)最常見骨折背側緣(反Barto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四)尺骨骨折型撓骨遠1/3骨折,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清《傷科匯纂》(1815年)將骨折分“外出”和“內(nèi)出”兩型、復位手法要區(qū)別對待。掌握橈骨下端骨折的閉合整復和外固定方法前臂X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3交界處,為橫形或短斜形,下尺橈關節(jié)分離移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手掌撐地致傷(圖c)。橈骨下1/3骨折并下橈尺關節(jié)脫位反復的整復會造成骨塊對合不嚴,或復位后斷端不穩(wěn)定而發(fā)生關節(jié)面不平,造成愈后不良。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掌側移位若掌指關節(jié)于伸直位上強直,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可在麻醉下手法將掌指關節(jié)屈曲,用石膏托固定3周,更有利于恢復功能。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此種損傷,并建議強力牽引拇指整復,此后稱為“蓋氏骨折”摸診時在腕背側可觸及移位的骨折遠端,并扣及骨擦音。伸直型(Colles骨折)(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20歲以前,骨骺尚未融合,可發(fā)生骺離骨折;清《陳氏秘傳》(1840年)“手腕出臼”,發(fā)明“牽抖復位法”。第十七節(jié)

橈骨下端骨折腕背伸位——伸直型骨折——遠端向背側、橈側移位;清《陳氏秘傳》(1840年)“手腕出臼”,發(fā)明“牽抖復位法”。骨折后軟組織可迅速腫脹,皮下瘀血,腕關節(jié)活動功能喪失。121診斷腫脹疼痛功能受限一般癥狀: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45診斷腫脹疼痛功能受限一般癥狀:122臨床表現(xiàn)

骨折后軟組織可迅速腫脹,皮下瘀血,腕關節(jié)活動功能喪失。

1.伸直型:外觀呈餐叉樣畸形。腕背側隆起;腕部增寬;骨折部明顯壓痛。摸診時在腕背側可觸及移位的骨折遠端,并扣及骨擦音。

2.屈曲型:骨折近端向碗背側突起,掌側飽滿,可摸到移位的骨折遠端。

X光拍片:可明確骨折類型、程度。觀察掌傾角與尺傾角的變化.46臨床表現(xiàn)骨折后軟組織可迅速腫脹,皮下瘀血,腕關節(jié)活動功123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餐叉樣”畸形特殊體征47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餐叉樣”畸形特殊體征124正常外觀異常外觀骨折遠端側方移位“槍上刺刀樣”畸形48正常外觀異常外觀骨折遠端側方移位“槍上刺刀樣”畸形125X

線照片骨折線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伸直型(Colles骨折)49X

線照片骨折線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伸直型(Colles骨126X

線照片屈曲型(Smith骨折)骨折線骨折遠端向掌側移位50X

線照片屈曲型(Smith骨折)骨折線骨折遠端向掌側移127X

線照片粉碎型骨折骨折線經(jīng)關節(jié)面51X

線照片粉碎型骨折骨折線經(jīng)關節(jié)面12852129復位手法(伸直型)

(1)一助手握住患者前臂上端,醫(yī)者雙手拇指觸于骨遠端背側,其余四指觸于腕掌側行對抗牽拔,矯正旋轉及重迭畸形。(見圖82)、

(2)待骨折兩斷端充分牽開后,醫(yī)者雙手拇指向掌側按壓骨折遠端,余指向背側托頂骨折近端。伺時腕部掌屈、尺偏.即可矯正背側、撓側移位53復位手法(伸直型)130

撥伸對抗牽引重疊移位糾正重疊移位辨證論治(一)手法復位54撥伸對抗牽引重疊移位糾正重疊移位辨證論治(一)手法131糾正骨折塊向橈側移位捺正推擠55糾正骨折塊向橈側移位捺正推擠132腕部掌屈尺偏糾正向背移位56腕部掌屈尺偏糾正向背移位133復位手法(3)屈曲型骨折整復法:(smils)患者前臂處于旋后位,一助手握住掌腕部,另一助手握住前臂上端,二助手行拔伸牽引.在牽引下醫(yī)者雙手拇指觸于腕掌側骨折遠端,向下按壓。其余四指觸于背側骨折近端向上提,同時助手將腕部背屈即可復57復位手法(3)屈曲型骨折整復法:(smils)1345813559136(2)固定方法:骨折整復后。在維持牽引下,用紗布包裹繃帶纏繞。將平紙壓墊用膠條粘于夾板相應的位置,將夾板分別放置于背、掌尺、撓側。繩帶捆扎固定。橈側、背側夾板應超過腕關節(jié),以限制手腕的僥偏、背伸,固定后腕關節(jié)于中立位懸吊胸前。60(2)固定方法:骨折整復后。在維持牽引下,用紗布包裹繃帶137(二)固定方法限制腕部:背伸及橈偏動作背板橈側板橈、背側夾板超腕關節(jié)61(二)固定方法限制腕部:背伸及橈偏動作背板橈側板橈、背側13862前臂中立位,懸吊胸前.縮短移位肱撓肌、拇長短伸肌及拇外展肌牽拉所致(圖c)。(二)腕三角纖維軟骨盤撕裂未愈臺而出現(xiàn)前臂旋轉時腕關節(jié)尺側疼痛或下尺澆關l節(jié)能有分離者,可行骨小頭切除術以解除疼痛和恢復前臂旋轉功能。以限制手的尺偏,更有利一于對位骨折塊受腕骨碰擊向背側移位(六)骨萎縮是code骨折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1)撓骨遠折端向掌側移位者,拇指按近折端向掌側,加大掌側成角,然后其食、中、環(huán)三指提遠折端向背側,使之對位(圖B)。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此種損傷,并建議強力牽引拇指整復,此后稱為“蓋氏骨折”復位后,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在尺骨小頭尺側、橈骨莖突僥側,放置弧形合骨墊,襯棉墊后,前臂用4塊夾板固定,橈側板超過腕關節(jié).粉碎性骨折整復時要穩(wěn)、準,復位盡可能一次成功。橈骨遠1/3骨折,遠折端向背側移位伴下尺撓關節(jié)脫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前位,手掌撐地致傷(圖b)。患者平臥或端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略旋后位牽引。在牽引下醫(yī)者雙手拇指觸于腕掌側骨折遠端,向下按壓。按尺撓骨雙骨折處理,注意下尺僥關節(jié)脫位的糾正。(七)向掌側移位的近折端可刺激或壓迫腕管部的正中神經(jīng),表現(xiàn)為正中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的感覺異常。以限制手的尺偏,更有利一于對位腕背側隆起;腕部增寬;骨折部明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