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馬諫議書課件_第1頁
答司馬諫議書課件_第2頁
答司馬諫議書課件_第3頁
答司馬諫議書課件_第4頁
答司馬諫議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1答司馬諫議書課件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二年(1042)登進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執(zhí)政后盡廢新法(除置將法外),王安石憂憤去世。因封荊國公,故稱“王荊公”。謚文,故又稱“王文公”。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3

王安石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馬諫議書》《傷仲永》《讀〈孟嘗君傳〉》《游褒禪山記》等散文名篇;詩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等。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王安石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4

寫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保守派代表人物當時任右諫議大夫的司馬光多次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讀了司馬光的第一封信,頗不高興,出于禮節(jié),只回了一封短信,沒有就司馬光的意見作實質性答復。司馬光心有不甘,又寫了第二封信,進一步闡明青苗法的不當之處,其意仍在說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馬光第一封信作了較為具體的答復,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答司馬諫議書》。寫作背景5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區(qū)區(qū):拳拳,專誠、懇摯的意思。但改革能否成功,則取決于改革的具體內容是否合理,改革前期準備工作是充分,改革過程中措施是否適當、用人是否稱職、能否有效協(xié)調各方面利益,這些因素在王安石變法中都沒有很好地做到。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文章由君道之根本講起,指出“思國之安危,必積其德義”,作為君主應該“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厚積德行,克制欲望,從而善始善終。膏澤斯民:施恩澤給這些人民。②“司馬”,即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詩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等。仁宗慶歷二年(1042)登進士第。術:方術,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作為一個執(zhí)政者,應虛懷若谷,多聽取意見,然后參酌而行,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2、聯系歷史事實來看,本文在論據和論證有卻有偏頗之處。某啟:昨日蒙教。術:方術,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題目解說①“答”,即“答復、回復”之意;②“司馬”,即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③“諫議”,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④“書”,文體名;⑤“答司馬諫議書”,即“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6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第二部分: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第三部分: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第四部分:書信常規(guī)的結束語。全文分為三部分:7課文串講:第1自然段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竊:我私下,謙詞。每:往往,常常。術:方術,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課文串講:第1自然段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8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重:又。反復:指書信往來。具道所以:詳細說明這樣做的理由。見?。涸徫摇km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9王安石為什么要寫這封信?因這司馬光寫了一封長信,對王安石的變法橫加指責,所以王安石寫這封信為自己辯解,同時也指出與司馬光的爭論不是因為個人恩怨,而是政見不一。王安石為什么要寫這封信?因這司馬光寫了一封長信10第2自然段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儒者:這里指讀書人。侵官:侵犯官員的職權。征利:與民爭利。以致:因而招致。名實:名義和實際第2自然段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11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討論修改。舉:施行,推行。辟:駁斥,排除。難:責難。壬人:善以巧言獻媚的人。固前知:本來事先就知道。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12從文中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如何指責王安石的?面對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是如何應對的?

(1)司馬光指責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可引用課文中句子作答)(2)王安石逐一駁斥司馬光對自己的指責。開頭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著對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連用四個“不為┄┄”不容質疑的判斷句進行反駁,提出司馬光的指責都是荒謬的。從文中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如何指責王安石的?面13針對來信指責,王安石逐一加以駁斥。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司馬光王安石(展現了他無所畏懼的政治家膽略)針對來信指責,王安石逐一加以駁斥。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受命于14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第一部分: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2、聯系歷史事實來看,本文在論據和論證有卻有偏頗之處。(2)王安石逐一駁斥司馬光對自己的指責。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幾句酬答的禮貌用語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他事情,結構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針對來信指責,王安石逐一加以駁斥。彼時唐統(tǒng)一天下,結束戰(zhàn)亂已十余年,天下太平,百業(yè)興旺,作為君王的唐太宗開始流露驕奢忘本的苗頭,魏征遂作此疏勸諫。②善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詩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等。②善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如“盤庚之遷┄┄是而不見可悔故也”。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②“司馬”,即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術:方術,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③舉出歷史事實來進行反駁。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義而后動,是而不見悔故也。第3自然段恤:憂慮,顧念。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胥:相與,互相。特:僅僅,只是。度:計劃。度(duó):估計,考慮。是:認定做得對。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15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膏澤斯民:施恩澤給這些人民。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動詞,后一“事”字是名詞。守:墨守。知:領教。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16

1、王安石所推行的變法在實施時,出現了怎樣的情形?司馬光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出現的情形:天下——“怨謗”;眾——“洶洶然”。司馬光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2、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什么態(tài)度?哪些語句體現了這種態(tài)度?(1)王安石堅持變法,義無反顧。(2)“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則非某之所敢知”等語句集中體現了王安石的這種態(tài)度。1、王安石所推行的變法在實施時,出現了怎樣的情形?司馬17第4自然段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無由:沒有機會。不任:不勝。區(qū)區(qū):拳拳,專誠、懇摯的意思。第4自然段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無由:沒有機會。不任:18板書設計板書設計19中心思想。

本文逐條駁斥司馬光對新法的責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

中心思想。本文逐條駁斥司馬光對新法的責難,批判了士大20(1)作為書信體議論文,本文首要特點是行文簡潔、結構嚴謹、沒有枝蔓。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幾句酬答的禮貌用語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他事情,結構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1、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合作探究(1)作為書信體議論文,本文首要特點是行文簡潔、結構嚴謹、21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反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①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②舉出根據進行反駁,如“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說明不是自己獨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個人的行動,而是合理合法的。③舉出歷史事實來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是而不見可悔故也”。這里是以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如何對待怨誹的事實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語而動,既委婉地批駁了怨誹之多的責備,又表達自己變法的堅定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2)論證方法多樣。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反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①直接反駁,如22本文之所以有壓倒論敵的浩然正氣是因為有三個方面的特點:①立足于理,理足則氣勢;②善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③善用反語,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鏗鏘有力。雖全文傲岸之氣,憤然涌出,強調堅持改革的決心不可逆轉,但語氣相當委婉,柔中有剛。這固然是由于書信體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間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坦蕩胸懷和高度自信。(3)氣勢磅礴,寓剛于柔。本文之所以有壓倒論敵的浩然正氣是因為有三個方面的特點:①立23

(1)作者不分青紅皂白,將反對意見統(tǒng)統(tǒng)斥為“邪說”,把反對者視為“壬人”,如此來說,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不都成了所謂巧言令色的人物嗎?這說明了作者主觀認識上的偏激錯誤,以及為人氣度上褊狹刻薄。作為一個執(zhí)政者,應虛懷若谷,多聽取意見,然后參酌而行,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2)作者所引典故證據并不能完全說明現實所行的合理性與正確性。北宋中后期,積弊很深,改革是必須進行的。但改革能否成功,則取決于改革的具體內容是否合理,改革前期準備工作是充分,改革過程中措施是否適當、用人是否稱職、能否有效協(xié)調各方面利益,這些因素在王安石變法中都沒有很好地做到。他引商王盤庚遷都之事作為辯護論據,而不細察其中的差異,這并不正確。事實證明,盤庚遷都是成功的,而王安石變法雖應時而生,卻是失敗的。2、聯系歷史事實來看,本文在論據和論證有卻有偏頗之處。聯系課文談談你的看法。(1)作者不分青紅皂白,將反對意見統(tǒng)統(tǒng)斥為“邪說”,把反對24因變法過程中的一些措施引發(fā)眾議,司馬光先后給王安石寫了三封信直言勸諫。區(qū)區(qū):拳拳,專誠、懇摯的意思。針對來信指責,王安石逐一加以駁斥。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1)司馬光指責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出現的情形:天下——“怨謗”;2、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什么態(tài)度?哪些語句體現了這種態(tài)度?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2)“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則非某之所敢知”等語句集中體現了王安石的這種態(tài)度。2、聯系歷史事實來看,本文在論據和論證有卻有偏頗之處。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第一部分: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詩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等。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諫》文是諍臣對賢的勸諫。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固前知:本來事先就知道。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②善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這固然是由于書信體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間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坦蕩胸懷和高度自信。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馬光第一封信作了較為具體的答復,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答司馬諫議書》。答司馬諫議書⑤“答司馬諫議書”,即“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區(qū)區(qū):拳拳,專誠、懇摯的意思。針對來信指責,王安石逐一加以駁斥。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2、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什么態(tài)度?哪些語句體現了這種態(tài)度?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馬光第一封信作了較為具體的答復,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答司馬諫議書》。②善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馬光第一封信作了較為具體的答復,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答司馬諫議書》。2、聯系歷史事實來看,本文在論據和論證有卻有偏頗之處。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馬光第一封信作了較為具體的答復,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答司馬諫議書》。②善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③善用反語,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鏗鏘有力。①《諫》文論述的是君道,《答》文論述的則是臣道。

②《諫》文是諍臣對賢的勸諫。彼時唐統(tǒng)一天下,結束戰(zhàn)亂已十余年,天下太平,百業(yè)興旺,作為君王的唐太宗開始流露驕奢忘本的苗頭,魏征遂作此疏勸諫。文章由君道之根本講起,指出“思國之安危,必積其德義”,作為君主應該“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厚積德行,克制欲望,從而善始善終。接著提出“知足”“知止”“謙沖”等“十思”作為君主“厚積德義”的策略和方法,輔以選賢任能,擇善而從,勸誡君王“鳴琴垂拱”,“不言而化”,行無為之治。3、《諫太宗十思疏》和本文在論證角度和思想內容上有何不同。

《答》文是名臣之間的辯難交鋒。針對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現狀,王安石在寧神宗的支持下銳意變法,以發(fā)展生產,富國強兵。因變法過程中的一些措施引發(fā)眾議,司馬光先后給王安石寫了三封信直言勸諫。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復,針對司馬光信中提到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項指責逐一反駁,并引用盤庚不避眾議決定遷都的史實,表明自己不同俗媚眾、堅持推動變法的決心。因變法過程中的一些措施引發(fā)眾議,司馬光先后給王安石寫了三封信25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26答司馬諫議書課件27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二年(1042)登進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執(zhí)政后盡廢新法(除置將法外),王安石憂憤去世。因封荊國公,故稱“王荊公”。謚文,故又稱“王文公”。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28

王安石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馬諫議書》《傷仲永》《讀〈孟嘗君傳〉》《游褒禪山記》等散文名篇;詩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等。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王安石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29

寫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保守派代表人物當時任右諫議大夫的司馬光多次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讀了司馬光的第一封信,頗不高興,出于禮節(jié),只回了一封短信,沒有就司馬光的意見作實質性答復。司馬光心有不甘,又寫了第二封信,進一步闡明青苗法的不當之處,其意仍在說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馬光第一封信作了較為具體的答復,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答司馬諫議書》。寫作背景30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區(qū)區(qū):拳拳,專誠、懇摯的意思。但改革能否成功,則取決于改革的具體內容是否合理,改革前期準備工作是充分,改革過程中措施是否適當、用人是否稱職、能否有效協(xié)調各方面利益,這些因素在王安石變法中都沒有很好地做到。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文章由君道之根本講起,指出“思國之安危,必積其德義”,作為君主應該“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厚積德行,克制欲望,從而善始善終。膏澤斯民:施恩澤給這些人民。②“司馬”,即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詩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等。仁宗慶歷二年(1042)登進士第。術:方術,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作為一個執(zhí)政者,應虛懷若谷,多聽取意見,然后參酌而行,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2、聯系歷史事實來看,本文在論據和論證有卻有偏頗之處。某啟:昨日蒙教。術:方術,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題目解說①“答”,即“答復、回復”之意;②“司馬”,即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③“諫議”,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④“書”,文體名;⑤“答司馬諫議書”,即“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31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第二部分: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第三部分: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第四部分:書信常規(guī)的結束語。全文分為三部分:32課文串講:第1自然段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竊:我私下,謙詞。每:往往,常常。術:方術,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課文串講:第1自然段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33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重:又。反復:指書信往來。具道所以:詳細說明這樣做的理由。見?。涸徫摇km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34王安石為什么要寫這封信?因這司馬光寫了一封長信,對王安石的變法橫加指責,所以王安石寫這封信為自己辯解,同時也指出與司馬光的爭論不是因為個人恩怨,而是政見不一。王安石為什么要寫這封信?因這司馬光寫了一封長信35第2自然段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儒者:這里指讀書人。侵官:侵犯官員的職權。征利:與民爭利。以致:因而招致。名實:名義和實際第2自然段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36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討論修改。舉:施行,推行。辟:駁斥,排除。難:責難。壬人:善以巧言獻媚的人。固前知:本來事先就知道。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37從文中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如何指責王安石的?面對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是如何應對的?

(1)司馬光指責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可引用課文中句子作答)(2)王安石逐一駁斥司馬光對自己的指責。開頭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著對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連用四個“不為┄┄”不容質疑的判斷句進行反駁,提出司馬光的指責都是荒謬的。從文中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如何指責王安石的?面38針對來信指責,王安石逐一加以駁斥。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司馬光王安石(展現了他無所畏懼的政治家膽略)針對來信指責,王安石逐一加以駁斥。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受命于39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第一部分: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2、聯系歷史事實來看,本文在論據和論證有卻有偏頗之處。(2)王安石逐一駁斥司馬光對自己的指責。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幾句酬答的禮貌用語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他事情,結構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針對來信指責,王安石逐一加以駁斥。彼時唐統(tǒng)一天下,結束戰(zhàn)亂已十余年,天下太平,百業(yè)興旺,作為君王的唐太宗開始流露驕奢忘本的苗頭,魏征遂作此疏勸諫。②善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詩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等。②善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如“盤庚之遷┄┄是而不見可悔故也”。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②“司馬”,即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術:方術,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③舉出歷史事實來進行反駁。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義而后動,是而不見悔故也。第3自然段恤:憂慮,顧念。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胥:相與,互相。特:僅僅,只是。度:計劃。度(duó):估計,考慮。是:認定做得對。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40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膏澤斯民:施恩澤給這些人民。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動詞,后一“事”字是名詞。守:墨守。知:領教。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41

1、王安石所推行的變法在實施時,出現了怎樣的情形?司馬光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出現的情形:天下——“怨謗”;眾——“洶洶然”。司馬光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2、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什么態(tài)度?哪些語句體現了這種態(tài)度?(1)王安石堅持變法,義無反顧。(2)“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則非某之所敢知”等語句集中體現了王安石的這種態(tài)度。1、王安石所推行的變法在實施時,出現了怎樣的情形?司馬42第4自然段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無由:沒有機會。不任:不勝。區(qū)區(qū):拳拳,專誠、懇摯的意思。第4自然段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無由:沒有機會。不任:43板書設計板書設計44中心思想。

本文逐條駁斥司馬光對新法的責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

中心思想。本文逐條駁斥司馬光對新法的責難,批判了士大45(1)作為書信體議論文,本文首要特點是行文簡潔、結構嚴謹、沒有枝蔓。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幾句酬答的禮貌用語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他事情,結構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1、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合作探究(1)作為書信體議論文,本文首要特點是行文簡潔、結構嚴謹、46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反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①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②舉出根據進行反駁,如“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說明不是自己獨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個人的行動,而是合理合法的。③舉出歷史事實來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是而不見可悔故也”。這里是以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如何對待怨誹的事實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語而動,既委婉地批駁了怨誹之多的責備,又表達自己變法的堅定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2)論證方法多樣。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反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①直接反駁,如47本文之所以有壓倒論敵的浩然正氣是因為有三個方面的特點:①立足于理,理足則氣勢;②善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③善用反語,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鏗鏘有力。雖全文傲岸之氣,憤然涌出,強調堅持改革的決心不可逆轉,但語氣相當委婉,柔中有剛。這固然是由于書信體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間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坦蕩胸懷和高度自信。(3)氣勢磅礴,寓剛于柔。本文之所以有壓倒論敵的浩然正氣是因為有三個方面的特點:①立48

(1)作者不分青紅皂白,將反對意見統(tǒng)統(tǒng)斥為“邪說”,把反對者視為“壬人”,如此來說,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不都成了所謂巧言令色的人物嗎?這說明了作者主觀認識上的偏激錯誤,以及為人氣度上褊狹刻薄。作為一個執(zhí)政者,應虛懷若谷,多聽取意見,然后參酌而行,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2)作者所引典故證據并不能完全說明現實所行的合理性與正確性。北宋中后期,積弊很深,改革是必須進行的。但改革能否成功,則取決于改革的具體內容是否合理,改革前期準備工作是充分,改革過程中措施是否適當、用人是否稱職、能否有效協(xié)調各方面利益,這些因素在王安石變法中都沒有很好地做到。他引商王盤庚遷都之事作為辯護論據,而不細察其中的差異,這并不正確。事實證明,盤庚遷都是成功的,而王安石變法雖應時而生,卻是失敗的。2、聯系歷史事實來看,本文在論據和論證有卻有偏頗之處。聯系課文談談你的看法。(1)作者不分青紅皂白,將反對意見統(tǒng)統(tǒng)斥為“邪說”,把反對49因變法過程中的一些措施引發(fā)眾議,司馬光先后給王安石寫了三封信直言勸諫。區(qū)區(qū):拳拳,專誠、懇摯的意思。針對來信指責,王安石逐一加以駁斥。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1)司馬光指責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出現的情形:天下——“怨謗”;2、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什么態(tài)度?哪些語句體現了這種態(tài)度?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2)“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